精神科科室相关科普
振源胶囊治好了焦虑症,是真的吗?
禹华良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振源胶囊作为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是人参果总皂苷,具有增强气血、疏通血管、平静心灵、安定神志的功效,对于焦虑症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具体效果因人而异。 😀一些焦虑症患者在使用振源胶囊后,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可能与振源胶囊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有关。同时,振源胶囊还能够宁心安神,缓解焦虑症患者的紧张情绪,帮助恢复平静的心态。 🔔但需要强调的是,振源胶囊并不是治疗焦虑症的万能药。焦虑症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涉及遗传、环境、心理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因此,在治疗焦虑症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轻度焦虑症患者,振源胶囊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具体的适用人群放在图片里了)但对于重度焦虑症患者,单纯依靠振源胶囊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此外,还需要注意振源胶囊的副作用和禁忌证。虽然振源胶囊是一种中成药,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仍有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口干、口苦、恶心等。 同时,对于体质虚弱、气虚便溏、脾虚泄泻者等,振源胶囊可能并不适用。因此,在使用振源胶囊之前,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用药史,确保用药安全。 💡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也是治疗焦虑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并应对焦虑情绪,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别忘了点赞+关注,有问题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403
2024-06-27
躁郁症有哪些表现
禹华良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躁郁症也就是双相情感障碍,表现主要包括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抑郁和躁狂混合发作,属于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发现以后应积极在医生帮助下治疗。 1、抑郁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发作时类似于抑郁症的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等,还可能有食欲下降、性欲减退、精力缺失以及恶心、呕吐、胸闷、尿频、便秘等身体不适症状。严重时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抑郁性木僵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不语、不动等。 2、躁狂发作: 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情绪高涨,思想活跃,说的话以及行动开始明显增多。患者可能自我感觉良好,言语诙谐幽默,一般患者说话速度很快,而且有说不完的话,在讲话的时候,联想特别丰富,眉飞色舞。精力特别旺盛,能力超群,兴趣范围广阔,但是做事虎头蛇尾,对睡眠需求明显地减少,精力充沛,整日奔波但是毫无倦意。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被害妄想、夸大妄想、关系妄想和幻觉等精神症状,常伴有面色红润、性欲亢进、体重下降等表现。 3、抑郁和躁狂混合发作: 抑郁症的症状和躁狂症状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比如患者在情绪低落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持续多日的言语仓促、活动过多、脾气暴躁等表现。 在出现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症状后,应及时前往医院精神科就诊,一般以心理治疗为主,建议患者在专业心理医生帮助下正确认识疾病,释放情绪压力,改善不适症状,单纯心理治疗效果不好时可以考虑辅以精神类药物治疗。
4142
399
2024-06-27
抑郁是如何产生的
刘强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抑郁即抑郁障碍,病因以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遗传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确诊后需要积极进行治疗。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抑郁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抑郁症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亲属中有抑郁症患者时其他人患有抑郁症的概率会明显升高,说明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患者的一级亲属罹患抑郁障碍,则下一代患抑郁障碍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10倍,遗传度是31%-42%。 2、生物因素: 包括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等方面。如果体内的神经递质水平发生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或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异常等,也可能引起抑郁症。还有生长激素、催乳素等不同程度地分泌,也会引起抑郁障碍的发生,具体的发病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3、社会心理因素: 如果遇到某些负性情感事件,引起心理应激反应,比如痛失亲人、离异、投资失败、下岗等意外事件,均可能导致抑郁障碍的发生。若多个严重不良的生活事件同时存在,则可能共同影响抑郁障碍的发生,导致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增加。 此外,如果患有严重的疾病、服用药物等因素,也可能会诱发抑郁障碍的发生。当出现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表现,建议前往医院精神科就诊,完善精神检查,明确诊断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4254
166
2024-06-27
人为什么会精神内耗
禹华良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精神内耗的原因包括缺乏输出、高期望、喜欢与自己竞争等,日常建议及时释放内心压力,并且应该积极调整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精神内耗或焦虑的情绪中。 1、缺乏输出: 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孤独,而在生活中缺乏沟通,从而逐渐养成了自己思考一切的习惯,因此可能会造成精神内耗。 2、高期望: 精神内耗的人群通常对自己和外部世界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对自己严格要求,并期望外界可以给出同样理想的反馈。但这种高期望和高标准的行为不现实,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世界,而改变自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也不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3、自我追求高: 此类人群常认为自己做事情应该尽善尽美,面面俱到,同时也喜欢和自己、他人相对比、竞争,即使一件事做得比较好了也难以夸赞自己,对自己长期有一种批判心理,经常愧疚、反思,这也容易造成精神内耗。 如果长时间存在精神内耗的情况,容易增加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风险,如果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建议及时前往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就诊,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抑郁症自评量表、贝克抑郁症自评量表等,确诊后可以先进行心理治疗,如果有明显入睡困难、早醒等症状,也可以遵医嘱使用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等治疗。
3808
500
2024-06-27
为什么抑郁症尽量不要住院
禹华良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临床上并没有抑郁症尽量不能住院的说法,对于轻度的抑郁症患者,一般不需要住院,如果抑郁症患者病情比较严重,有可能会发生生命危险,通常需要住院治疗。 抑郁症属于一种精神科疾病,会出现心情低落、意志减退等,需要亲人的陪伴,有利于帮助改善情绪。如果抑郁症患者只出现了轻微的情绪低落、兴趣降低等,日常生活和工作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若强制住院,可能会导致心理上受到刺激,而且会引起情绪烦躁或者焦虑,可能会使病情加重。 若抑郁症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出现厌世、心情压抑,甚至会出现自杀的观念和行为,此时可能会影响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如果不住院可能会危害到生命,建议住院治疗。抑郁症治疗疗程较长,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口服盐酸舍曲林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米氮平片等药物治疗,不能擅自增加药物剂量或者骤然停止药物,否则可能会引起病情复发,还可能会导致抑郁症加重,不利于病情恢复。 若出现抑郁症状,应及时到精神科,完善问诊、评估量表等检查,遵医嘱治疗,根据情况考虑是否住院治疗。家人还应注意陪伴和鼓励患者,多给予关心和爱护。
3116
223
2024-06-27
喜欢自言自语是病吗
禹华良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喜欢自言自语不一定是病,如果只是偶尔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可能与过度无聊或紧张等情绪有关,通常是正常的生理性表现,但如果经常自言自语并且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则有可能是疾病所致。 自言自语可能与过度无聊或紧张、焦虑等情绪有关,部分人群在沉浸式思考时也有可能表现为自言自语,此时通常属于生理性情况,一般是排遣内心寂寞以及紧张不安情绪的表现,通常偶尔发生,而且较容易被自身控制,此时的自言自语并不是病。此外部分儿童可能在自娱自乐时,也会出现自言自语的情况,如想象有人在陪自己玩耍,此时也属于正常情况,不是疾病的表现。 但如果经常性自言自语,在自言自语过程中还出现了幻视、幻听或对谈话内容存在思维混乱等情况,并且与他人沟通时,有言语错乱的情况,没办法进行正常沟通,通常是疾病的表现,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分离性障碍等精神疾病。 建议日常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并且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等,丰富自身生活和精神世界,改善自言自语的症状。如果自言自语的同时伴有情绪或精神异常,需尽快前往医院精神科就诊,通过医生问诊、视诊和心理量表等检查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3240
423
2024-06-27
心理疾病的危害
禹华良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心理疾病可能危害患者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也可能易诱发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患者需要积极与医生和家人进行沟通,积极控制病情以减小危害。 1、危害日常生活: 心理疾病的患者,可能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对生活的兴趣下降,可能引起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甚至可能出现自伤或自杀等情况,此时需积极调整自身情绪,可以通过聊天、散步、游泳等方式释放情绪,改善自身不适。 2、危害人际关系: 部分人群可能因患者存在心理疾病而对其产生恐惧或歧视等心理,从而远离患者,影响患者的人际关系。部分患者可能因心理疾病而出现躁狂倾向,出现暴躁、易怒等情况,可能扰乱社会秩序,此时应该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疾病。 3、易诱发高血压: 心理疾病的患者可能因经常情绪过度高涨或情绪暴躁,可能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体内血压上升,久而久之便可能造成高血压,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此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 4、易诱发消化性溃疡: 如果患者存在心理疾病,可能引起情绪不稳定而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能使胃液分泌增加,对胃黏膜造成过度刺激而导致消化性溃疡,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5、易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理疾病的患者可能因情绪激动或情绪过度高涨,增加心脏搏动,可能影响心肌供血而造成心脏供血不足,长期如此可能容易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此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 6、其他危害: 心理疾病也可能引起慢性湿疹、免疫系统疾病、肿瘤等危害,比如如果患者存在心理疾病,可能因情绪异常而影响自身内分泌系统,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而造成慢性湿疹,患者可能伴有皮肤瘙痒、起皮屑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卤米松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发现自身可能存在心理疾病,建议到正规医院的精神科就诊,通过心理评估和医生问诊等明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还应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可以释放自身的不良情绪,避免危害自身健康。
4198
92
2024-06-27
抑郁症能生小孩吗
禹华良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抑郁症患者在病情控制稳定时,一般可以生小孩,但相对普通人而言,此时也仍旧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患者如果有生育意愿,需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抑郁症通常是情感障碍的一种典型情况,有可能是应激性生活事件刺激或者悲观人格特质所致,患者会产生思维迟缓和情绪低落,总是唉声叹气或者愁眉苦脸。如果在积极配合治疗后,患者的预后比较良好,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同时近期没有服用缓解抑郁症病情的药物,也无其他禁忌,此时一般可以在医生建议下备孕、怀孕,甚至生产。但在整个孕期,患者应注意避免生活中的不良刺激,如过大的压力、繁重的工作等,同时应注意保证良好的睡眠,并定期进行复查,同时做好孕检。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抑郁症患者大多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缓解病情,因此整个孕期应在停药且病情恢复良好且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如果在服药期间选择生育小孩,药物可能会影响到胎儿生长和发育。此外,抑郁症严重者在生产后发生产后抑郁的概率较常人高,且抑郁症患者的子女患抑郁症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因此家人和朋友应多给予患者关心、照顾、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平稳度过整个孕期和产期。 抑郁症患者如果有生育意向,往往需要医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共同决策,因此患者可前往医院精神科就诊,完善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等,明确自身状态,并咨询相关医生的意见,达到标准后即可步入备孕行列。
2223
84
2024-06-27
心境障碍又被称为什么
禹华良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心境障碍又被称为情感障碍,通常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可出现持久的心境或者情感改变,部分患者会出现情感高涨或者低落现象。 情感障碍常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情感障碍的表现具有比较大的变异,较轻的患者可能会对某种负性生活事件产生反应,情况较为严重者则可成为一种严重的复发性甚至慢性致残性障碍。 病情严重者常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异常反复发作,多数可自行缓解,少数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病程。患者常表现为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两种相反临床表现。 抑郁发作时患者会表现出情感低落、思维缓慢和语言动作减少、迟缓、意志消沉等情况。躁狂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行为增强等改变。 出现上述情况后可以及时就医,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缓解症状,可以遵医嘱使用碳酸锂片、丙戊酸钠片、盐酸氟西汀片、盐酸舍曲林片等药物治疗,还可以进行电抽搐治疗。 心境障碍患者需要及时去精神科就诊,病情恢复期应注意增加参加文体活动,如读书、看报、打乒乓球等,转移注意力,积极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
3996
449
2024-06-27
抗抑郁症的药
刘强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抗抑郁的药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及特异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剂、四环类抗抑郁剂。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常用药物包括盐酸舍曲林片、马来酸氟伏沙明片、盐酸氟西汀胶囊等,可以抑制5-羟色胺转运体,增加5-羟色胺浓度,可以抗抑郁。 2、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代表药物包括盐酸杜洛西汀肠溶片、盐酸文拉法辛胶囊等,可以抑制机体摄取5-羟色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起到抗抑郁的效果。 3、去甲肾上腺素及特异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如米氮平片,可以起到增加5-羟色胺受体传递,可以抗抑郁。 4、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 如盐酸安非他酮片,可以减少体内多巴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5、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由于毒性较大,在临床上逐渐被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和其他抗抑郁药物取代。常见的药物是吗氯贝胺片,可以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减少单胺类物质,具有抗抑郁的作用。 6、三环类抗抑郁剂: 常见药物为盐酸阿米替林片、盐酸氯米帕明片等,用药后可以减少体内5-羟色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可以抗抑郁。 7、四环类抗抑郁剂: 常用药物为盐酸米安色林片、盐酸马普替林片等,可以抑制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用药后也可以抗抑郁。 具体用药还需到医院精神科检查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选择,并按规定剂量、疗程使用,患者切不可擅自用药、停药或换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比如头晕、头痛、嗜睡、精神以及行为异常等,同时患者应每月到医院进行复查,医生可根据复查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3048
161
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