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科室相关科普
焦虑症什么症状
王锦霞
主任医师
精神科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症状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心理、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的表现,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深远影响。 1、心理症状 持续的担忧和恐惧:焦虑症患者常常无法控制地担心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事件,即使这些担忧缺乏明确的依据或合理性。这种担忧往往超过实际情况,难以自我缓解。 易怒和情绪波动:患者可能因小事而轻易发怒,情绪波动较大,难以保持平静和稳定。 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症患者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2、生理症状 自主神经反应过度:焦虑时,患者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可能超负荷工作,导致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悸、呼吸急促、出汗、头晕、四肢无力等。 睡眠障碍:患者可能经历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等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身体疼痛与不适:焦虑症患者还可能报告头痛、肌肉紧张、胃部不适等身体疼痛和不适感。 3、行为症状 回避行为:患者可能因害怕某些情境或活动而采取回避行为,如避免社交场合、不愿外出等。 坐立不安:焦虑时,患者可能表现出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甚至出现搓手顿足、踱来走去等动作。 依赖行为:部分患者可能过度依赖酒精、药物或其他成瘾物质来暂时缓解焦虑情绪。 焦虑症的症状因人而异,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一些患者可能仅表现出轻微的焦虑情绪,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遭受严重的心理和生理困扰。对于焦虑症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专业医生的全面评估和个性化方案。社会支持和理解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家人、朋友和社会应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重建信心和勇气。
1231
2024-12-13
抑郁的人为什么想上吊
张丽
主任医师
精神科
抑郁的人想上吊,往往源于内心深处的极度痛苦和绝望感。抑郁症作为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思维方式、感受和行为,还可能导致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其中上吊便是一种极端的自杀方式。 1、绝望感与无助感: 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生活失去了意义,对未来充满绝望,可能觉得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当前的困境,这种无助感会让患者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当绝望感达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可能会认为结束生命是逃离痛苦的唯一出路。 2、自我价值感的丧失: 抑郁症患者往往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社会的累赘,可能觉得活着没有意义,甚至会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厌恶。为了不拖累他人,不给别人添麻烦,可能会选择通过自杀来解决问题,上吊便成为了一种可能的自杀方式。 3、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磨: 抑郁症不仅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还会伴随多种身体不适症状,如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等。这些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会让患者感到无法忍受,可能会希望通过自杀来逃离这种痛苦。上吊作为一种快速结束生命的方式,可能会成为患者的选择。 4、应激事件的触发: 如亲人去世、失业、失恋等,可能会成为抑郁症患者自杀的诱因,会加剧患者的绝望感和无助感,使患者更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 为了预防自杀悲剧的发生,需要加强对抑郁症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认识和理解,鼓励患者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并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 应对抑郁的策略 当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有抑郁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心理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日常确保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并尽量保持固定的作息习惯。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整身体的生物钟,从而改善睡眠质量,减轻抑郁症状。 均衡的饮食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患者应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并增加富含B族维生素、叶酸、欧米伽-3脂肪酸等营养成分的食物摄入,如绿叶蔬菜、坚果、鱼类等,有助于调节神经递质水平,缓解抑郁情绪。
1137
2024-12-13
精神病人不肯吃药妙招
张丽
主任医师
精神科
精神病人不肯吃药,需采取综合策略进行劝导和协助。精神病人不肯吃药是一个常见且复杂的问题,需要家属和医护人员密切配合,采取多种方法来解决。 1、了解原因: 首先要了解病人不肯吃药的具体原因,可能是对疾病认知不足、药物副作用、心理抗拒、缺乏监督或病情影响等。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劝导策略。如对于药物副作用的担忧,可以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或解释副作用的暂时性和可控性。 2、增强认知: 通过教育和沟通,增强病人对疾病和药物治疗的认知。让病人了解服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不按时服药可能带来的后果。 3、改变药物形态: 如果病人对药物形态有抗拒,可以尝试改变药物的形态,如将片剂碾碎、去掉胶囊壳等,然后混入食物或饮料中。但这种改变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使用辅助工具: 可以使用喂药器、药盒等辅助工具,帮助病人更方便地服药,可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减少漏服或拒服的情况。 5、肌肉注射或物理治疗: 坚决拒药且病情严重的病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肌肉注射或物理治疗等方法。肌肉注射可以减少服药次数,提高病人的接受度,物理治疗如高压氧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等,有助于缓解病人的症状。 6、建立监督机制: 家属或医护人员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病人按时服药。可以设置提醒、记录服药情况等,以督促病人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 处理精神病人不肯吃药的问题需要耐心、细心和专业的指导,通过了解原因、增强患者认知、改善药物体验、建立信任关系、制定奖励计划、使用隐蔽给药方法以及寻求专业支持等措施。 精神病人护理注意事项 要移除病房内所有潜在的危险物品,如锋利的刀具、易碎的玻璃制品、过重的家具等,以防止病人发生意外伤害。确保病房内的地面干燥、整洁,避免滑倒等事故的发生。还可以考虑在病房内设置防撞角、防滑垫等安全设施,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除了安全因素外,环境的舒适度同样重要。可以根据病人的喜好和需求,调整病房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线等条件,使其更加适宜居住。提供舒适的床铺、柔软的被褥以及合适的枕头等,以确保病人能够得到良好的休息和睡眠。 对于某些敏感或易激动的病人,还需要特别注意减少环境中的刺激因素。例如,避免使用过于刺眼的灯光、减少噪音的干扰、保持空气的新鲜和流通等。这些措施有助于病人保持平静和放松的状态,有利于病情的稳定和康复。
1256
2024-12-13
产后抑郁症的症状
邹定辉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产后抑郁症症状表现多样,涵盖情绪、认知、行为等多个方面,且程度不一。其是产妇在分娩后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不仅影响产妇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家庭关系及新生儿的成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1、情绪低落与焦虑: 产妇常常莫名地感到悲伤、沮丧,情绪长时间处于低落状态,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会伴有焦虑不安,时常担心宝宝的健康、自己能否胜任母亲角色等问题,容易因小事而心烦意乱,如宝宝的哭闹、家人的无意言语等都可能引发其强烈的情绪波动,但这种情绪尚在可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范围。 2、睡眠障碍: 初期可能表现为入睡困难,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海中思绪纷杂,难以平静下来进入睡眠状态。或者睡眠浅,容易惊醒,轻微的声响或宝宝的动静就会使其醒来,之后难以再次入睡。 3、食欲改变: 部分患有产后抑郁症的产妇会出现食欲方面的异常,有的产妇会食欲减退,对以往喜爱的食物也提不起兴趣,进食量明显减少,导致体重逐渐下降。 而另一些产妇则可能出现食欲大增的情况,通过大量进食来寻求心理上的慰藉,从而体重快速上升。 4、注意力不集中: 随着病情发展,产妇会发现自己难以集中精力做事情,如阅读书籍、观看电视节目时经常走神。 在照顾宝宝或处理日常事务时也容易出错,记忆力明显下降,常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或接下来要做的安排。使得产妇在生活和育儿过程中感到更加吃力和挫败,自我效会发现自己难能感降低,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5、自我否定与自责: 病情进一步加重时,产妇会陷入严重的自我否定之中,过度关注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不足,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对宝宝的任何问题都归咎于自己。 家人和朋友应密切关注产妇的情绪变化,尤其是产后初期,一旦发现有情绪低落、焦虑等异常表现,要给予充分的理解、陪伴和支持。若产妇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自杀倾向等危险信号,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切勿延误治疗时机。 产后抑郁症需要注意什么 调整生活方式: 产妇应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均衡的饮食有助于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促进身心恢复。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也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情绪。 心理调节: 产后抑郁症患者往往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包括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以及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认识产后抑郁症: 产妇及其家人应充分认识到产后抑郁症的存在和严重性,了解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和危害,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专业帮助。
746
2024-12-13
产后抑郁症的病因
邹定辉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特发于女性产后的精神心理障碍,其病因复杂多样,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通常难以自行缓解。 1、激素水平急剧变化: 女性在孕期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大幅升高,而分娩后这些激素水平会迅速下降,这种急剧的激素变化会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血清素水平的降低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影响着人的情绪、睡眠和食欲等,产妇可能会因此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 2、遗传易感性: 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产妇,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明显增加。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影响大脑对情绪的调节机制,使产妇在面对产后的各种压力时,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3、心理调适不良: 从孕期到产后,女性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孕期对新生命的期待,产后面对照顾新生儿的压力、身体形象的改变、睡眠不足以及角色转变等问题,如果产妇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就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和焦虑情绪。 4、既往精神病史或心理创伤: 有既往精神病史的产妇,如曾患抑郁症、焦虑症等,产后复发的风险较高。产妇过去经历的心理创伤,如童年时期的虐待、忽视、重大生活挫折等,也可能在产后被重新触发。 家人应给予产妇充分的关爱与支持,尤其是丈夫要多分担家务与照顾孩子的责任。产妇自身要注意休息,保证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放松心情。 产后抑郁症怎么治疗 心理支持: 家人给予产妇充分关爱、理解与陪伴,倾听其内心感受,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产妇调整负面认知,应对角色转变压力,重建自信与积极心态,是治疗的基础环节。 生活调整: 合理安排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可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有助于身体恢复,增强抗压能力。 社交互动: 鼓励产妇参与社交活动,如与朋友聚会、参加母婴社群等。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可减少孤独感,拓宽视野,丰富生活内容。
517
2024-12-13
多动症怎么办
陈爱琴
主任医师
精神科
多动症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面对多动症,家长和教育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包括行为疗法、家长培训与教育等。 1、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多动症治疗的基础,通过设定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奖惩机制,帮助患儿学会自我控制。例如当患儿能够专注完成一项任务时给予奖励,如小贴纸、额外的玩耍时间,而对于多动、冲动等不良行为则进行适当惩罚,如减少娱乐时间。 2、家长培训与教育: 家长在多动症患儿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家长需要接受专业培训,了解多动症的特点和应对方法。学习如何与患儿有效沟通,采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引导患儿行为。在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可陪伴在旁,适时提醒其保持专注,避免过度批评指责,以免加重患儿的心理负担。家长还需营造稳定、有序的家庭环境,减少外界干扰因素,助力患儿改善症状。 3、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有助于多动症患儿调节情绪、改善心理状态,专业心理咨询师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患儿认识自己的行为问题,学会应对挫折和压力。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患儿表达内心感受,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心理辅导还能增强患儿的自信心和社交技巧,减轻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困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4、药物治疗: 当多动症症状较为严重,经上述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症状。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食欲减退、失眠等。 治疗多动症是一个长期过程,家长和教师要有耐心和信心,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查,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多动症需要注意什么 作息规律养成: 确保每日有固定的起床、睡觉、进餐及学习时间,保证充足睡眠,每晚9-11小时为宜。规律作息可稳定生物钟,促进大脑神经递质平衡。 学习环境优化: 为孩子打造安静、整洁、光线适宜且干扰源少的学习空间,清除书桌上多余杂物,减少噪音干扰,如关闭电视、电脑等。适宜环境可降低外界刺激对注意力的分散,帮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 情绪管理引导: 采用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方法帮助其缓解情绪波动,多动症孩子易因情绪失控而加重行为问题,情绪管理训练可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冲动行为,促进心理稳定。
644
2024-12-13
自闭症的表现和症状
陈爱琴
主任医师
精神科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等,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时处理情绪与行为问题,为其创造一个安全、稳定、有利于成长的环境。 1、社交互动缺陷: 自闭症患者在社交起始阶段便存在困难,对他人的存在缺乏关注,例如在集体环境中,很少主动与他人目光对视,对他人的呼唤反应冷淡。难以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言语信息,不能依据社交情境做出恰当回应。 2、语言发展迟缓: 多数自闭症患者伴有语言发展迟缓现象,开口说话时间较晚,可能在两三岁甚至更晚才开始有简单发音。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语句简短、刻板,常出现鹦鹉学舌般的模仿性语言,缺乏自主创造性表达。在理解语言方面也存在问题,难以理解隐喻、幽默等较复杂的语言形式,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更为困难。 3、兴趣狭窄与刻板行为: 自闭症患者通常对特定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过度的专注和强烈的兴趣,如痴迷于旋转的物体、特定的玩具或某种排列方式等,且兴趣范围极为狭窄。会重复性地进行一些刻板行为,如拍手、摇晃身体、踮脚尖走路等,这些行为每天会多次出现且形式较为固定。 当生活环境或日常活动被改变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抗拒和情绪波动,这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严重影响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学习,以及正常生活的融入。 4、感觉异常 : 许多自闭症患者存在感觉系统的异常,可能对某些声音、光线、触觉等刺激过度敏感,例如听到轻微的噪音就会捂住耳朵、躲避强光或者对特定质地的衣物极度排斥。 也有部分患者对某些刺激反应迟钝,如对疼痛不敏感,受伤后可能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疼痛反应。 对于自闭症患者,家庭和社会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包容与支持,早期干预较为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自闭症怎么治疗 行为训练强化: 应用应用行为分析等方法,将复杂行为分解为小目标逐步训练,如训练社交中的眼神交流、简单指令回应等。通过重复练习与强化,帮助患儿建立适应性行为模式,减少刻板、自我刺激行为。 社交技能培养: 开展社交故事、角色扮演等训练活动,编写符合患儿理解水平的社交情境故事,教导其在不同场景下的正确反应,学习情感表达、对话技巧等。 语言沟通训练: 从发声、模仿、词汇积累到语句构建逐步训练,结合图片、手势等辅助沟通工具,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表达需求、情感与想法,拓展与外界的交流渠道,促进认知发展。
521
2024-12-13
青少年叛逆怎么办
陈爱琴
主任医师
精神科
青少年叛逆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面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家长和教育者需要采取科学、理性的应对策略,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一特殊阶段。 1、设立合理的期望: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个性和能力,设立合理的期望和目标。避免对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选择,鼓励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展。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成长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努力。 2、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引导青少年学会自我管理,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和学习管理等方面。通过制定计划、设定目标、记录进展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规律。也要教会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3、拓展社交与兴趣: 鼓励青少年参与社交活动和兴趣小组,拓宽视野,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孩子可以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兴趣的培养也有助于孩子发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 4、寻求专业帮助: 当青少年的叛逆行为持续严重,影响到学业、生活和人际关系时,家长应考虑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师或青少年专家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孩子解决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促进健康成长。 在处理青少年叛逆问题时,家长应保持冷静和耐心,避免过度干涉或放任自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和空间,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青少年叛逆需要注意什么 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 良好的沟通是解决青少年叛逆问题的基础,家长应主动创造一个无压力的交流环境,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定期安排家庭会议或一对一谈话,倾听孩子的意见和需求。 关注身体健康与生活习惯: 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确保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避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特别是睡前长时间玩手机或电脑,会影响睡眠质量。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 家长应以身作则,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家庭氛围,避免夫妻间的争吵和冲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1243
2024-12-13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陈爱琴
主任医师
精神科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等,需注意及时进行治疗。 1、遗传因素: 多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研究表明,约75%的患者其直系亲属中有患多动症或其他精神类疾病的人。遗传基因可能影响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发育,如涉及神经递质调节、大脑额叶发育等相关基因的异常,会使个体在神经传导、注意力控制、行为抑制等方面出现缺陷,从而增加患多动症的风险。 2、神经生物学因素: 大脑内神经递质失衡是多动症的重要神经生物学机制,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尤为关键。多巴胺参与大脑的奖赏系统、注意力调节等功能,多动症患者大脑中多巴胺转运体过度活跃,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水平降低,影响大脑对注意力、行为控制等方面的调节。去甲肾上腺素也与大脑的警觉性、注意力分配相关,其功能异常会使患者难以集中精力、易冲动。 3、大脑发育异常: 多动症患者在胎儿期或婴幼儿期可能经历了大脑发育的异常过程,孕期母亲吸烟、饮酒、感染病毒等不良因素,可能影响胎儿大脑神经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细微缺陷。这些早期大脑发育的异常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逐渐表现为注意力、行为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且随着年龄增长,与正常发育儿童的差距可能愈发明显。 4、家庭环境因素: 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多动症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频繁争吵、离异等,会使孩子长期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影响其心理发育和行为表现。过度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溺爱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过于严厉则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压抑情绪,这些都可能促使多动症症状的出现或加重。 家长要对多动症有正确的认识,避免将孩子的症状简单归结为调皮捣蛋,学校老师应给予多动症孩子更多的理解和耐心,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 多动症怎么治疗 行为疗法: 通过设定明确规则与奖励机制,培养患儿良好行为习惯。当患儿能专注完成一项任务时给予小奖励,如贴纸或额外玩耍时间。采用正性强化与负性惩罚相结合,纠正多动、冲动及注意力不集中行为,逐步提升自我控制能力与专注度。 家庭环境调整: 营造安静、有序、结构化的家庭生活环境,减少噪音、杂乱物品等干扰因素,制定规律作息时间表,包括固定的学习、娱乐、休息时间。 社交技能训练: 多动症患儿常伴有社交困难,组织小组活动或角色扮演游戏进行社交技能训练,教导他们如何倾听、表达、分享、合作与解决冲突。提升社交能力可增强患儿自信心与自尊心,改善人际关系,减少因社交挫折导致的情绪问题与行为问题进一步加重。
1396
2024-12-13
儿童抽动症会自愈吗
陈爱琴
主任医师
精神科
儿童抽动症存在自愈的可能性,但并非所有病例都能自行痊愈。对于部分病情较轻、发病初期的患儿,随着身体发育和神经系统的逐渐成熟,抽动症状可能在数月至数年内自然缓解。但若抽动症较为严重,伴有共患病,且持续时间较长,不及时干预治疗则很难自愈。 抽动症的自愈情况与多种因素相关,单纯运动性抽动且发作频率低、症状轻微的患儿,在成长过程中,身体自我调节机制可能促使抽动症状逐渐减轻乃至消失,例如因短暂心理压力或轻微环境刺激引发的抽动,在压力源解除、环境改善后,抽动症有较大自愈倾向。 但如果抽动症涉及多种复杂的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同时合并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强迫症等共患病,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社交和日常生活,自愈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此时若不借助专业的医疗干预,如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疗法等,病情往往会持续甚至加重。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抽动症状表现,记录发作频率、严重程度等变化。避免给孩子过度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刺激,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防止视觉疲劳和精神过度兴奋加重抽动。要与学校老师做好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避免在学校因同学的误解或老师的不当批评而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儿童抽动症需要注意什么 1、饮食合理调整: 避免食用含咖啡因、色素、添加剂较多的食物与饮料,如可乐、巧克力、方便面等。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锌、铁等营养素的食物摄入,像全麦面包、瘦肉、坚果等,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正常代谢与功能,从饮食方面辅助控制抽动症症状,促进孩子身体恢复。 2、用眼卫生重视: 由于部分抽动症患儿可能伴有频繁眨眼等眼部抽动表现,需格外注意用眼卫生。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间,避免长时间用眼导致眼疲劳。定时进行眼部检查,若有视力问题及时矫正,防止眼部疾病与抽动症相互影响,保障孩子眼部健康与正常视觉功能。
821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