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科室相关科普
按哪个部位可以退烧
燕芳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当人体发烧时,可通过按摩
百会穴、风池穴、合谷穴和足三里穴
来辅助退烧,按摩时需掌握正确方法。但需注意,若发烧温度较高或伴有不适,应及时就医处理,避免耽误。
百会穴
位置:
位于头顶正中,是两耳尖直上连线与头部前后正中线的交点。
功效:
按摩此穴可以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帮助身体调节体温,起到退烧作用。
按摩方法:
用手指轻轻按压百会穴,每次持续按压3-5分钟,每天可按摩2-3次。
风池穴
位置:
位于颈后发际的凹陷处,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
按摩此穴有助于散热降温,并能缓解颈部的不适感。
按摩方法:
用双手拇指按压风池穴,力度适中,每次按压5-10分钟。
合谷穴
位置:
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功效:
按摩此穴可以调节身体的免疫功能,缓解发热症状,有助于散热。
按摩方法:
用拇指和食指捏合谷穴,每次按压3-5分钟。
足三里穴
位置: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
按摩此穴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身体自我调节功能,有助于退烧。
按摩方法:
用手指按揉足三里穴,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按摩1-2次。
注意事项
1、及时就医:
如果发烧超过38.5°C,尤其是儿童或老年人,或者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持续呕吐、意识模糊等,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2、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合理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等。
3、监测体温:
定期测量体温,观察病情变化,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
498
大椎穴位置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大椎穴是督脉和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也是纯阳之穴,
位于脊柱区颈椎段,具体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具有清热解表、调节全身阳气、治疗脊柱、脑部疾病的作用。
位置
1、体表位置:
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当低头时,颈部会有一个明显的隆起,即第七颈椎棘突,其下方的凹陷就是大椎穴所在的位置。
2、解剖位置:
大椎穴位于皮肤的皮下组织、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中。
作用
1、清热解表:
大椎穴具有清热解表的作用,对于因湿热或火热引起的毛囊炎、痤疮等皮肤疾病,使用大椎穴放血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调节全身阳气:
大椎穴是督脉和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点,能够调节全身阳气,对于风寒、风热感冒以及发热症状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3、治疗脊柱疾病:
大椎穴能够治疗后背部脊柱、腰背部疾病,如颈椎病、背肌筋膜炎、胸椎疼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通过针刺、推拿、艾灸等方式刺激大椎穴,可以舒筋通络、行气活血,从而缓解疼痛。
4、治疗脑部疾病:
督脉通脑,大椎穴可用于治疗记忆力减退、焦虑、抑郁等神志异常病症。
按揉方法
手法:
使用食指、中指或无名指的指腹,放在大椎穴上,轻轻按压并进行旋转按揉。
力度:
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以感觉舒适为准。也可以双手摩擦至发热,用手掌紧贴大椎穴,稍用力下压并作上下或左右方向的直线往返摩擦。
时间:
一般建议每次按揉5-10分钟,每日1-2次,可以在办公间隔或睡前进行。
510
去湿气艾灸哪个部位最好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以达到调理身体、祛湿散寒的目的。去湿气艾灸的部位选择多种多样,具体哪个部位最好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需要调理的身体状况。根据不同情况,可以艾灸
中脘穴、丰隆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等
。
中脘穴
位置:
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功效:
艾灸中脘穴可以健脾祛湿、温中散寒,有效改善脾虚引起的湿气停滞、痰湿等现象。
丰隆穴
位置:
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
功效:
艾灸丰隆穴可以补脾健胃,使体内的水分、痰液正常排泄,达到有效除湿、祛痰的作用。
阴陵泉穴
位置:
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
艾灸阴陵泉穴可以调节脾胃、益肾利湿,对改善浮肿症状有显著疗效。
足三里穴
位置:
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功效:
艾灸足三里穴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疏风化湿,有效祛除机体湿气。
注意事项
1、 保暖与避风:
艾灸后身体毛孔张开,容易受风寒侵袭,因此艾灸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吹冷风或立即洗澡,特别是冷水澡,以防寒湿入侵。
2、饮食调理:
艾灸期间应避免食用过多寒凉、生冷的食物,如冷饮、冰淇淋等,以免干扰艾灸的温补作用。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粥等,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和湿气的排出。
3、观察身体反应:
艾灸后应密切观察皮肤的变化,如出现红肿、水疱等情况,应及时处理。小水疱可自行吸收,大水疱则需挑破后拔罐,把里面的病水尽量拔出,然后继续温和灸。
328
三伏贴主要贴几个部位
吴继全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三伏贴是一种根据中医“冬病夏治”原理选用的外用贴敷药,具有疏通经络、止咳平喘、活血祛瘀、健脾益胃等多种功效。贴敷部位的选择通常依据个人的体质状况、疾病类型及医生的指导,
常见的贴敷部位包括四个,即背部、腹部、头部、四肢
。
背部
1、肺俞穴:
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贴敷在肺俞穴可以增强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有助于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2、心俞穴:
位于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贴敷在心俞穴可以调节情志,缓解心烦、失眠等问题,起到养心安神作用。
3、脾俞穴:
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通过刺激脾俞穴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人体的正气,增强抵抗力。
4、大椎穴:
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即在低头时,颈后最明显的那个突起下方的凹陷处,可振奋人体阳气,可辅助治疗感冒、颈肩疼痛、咳嗽、喘息等症。
腹部
1、神阙穴:
位于脐窝中央,贴敷在神阙穴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培元固本,同时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
2、天枢穴: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贴敷于天枢穴可以调理大肠功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或腹泻等问题。
头部
1、太阳穴:
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有助于缓解头痛、偏头痛等症状。
2、百会穴:
位于头顶正中央,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有助于调节全身气血,缓解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症。
四肢
1、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的位置,是常用的保健穴位,可以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促进营养吸收。
2、涌泉穴:
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贴敷涌泉穴有助于引火下行,缓解失眠、多梦等症状。
331
百会的准确位置图片
吴继全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百会穴是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
准确位置在人体头顶正中
。通过合理按摩、针刺或艾灸此穴,可以帮助缓解多种疾病症状,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顶正中,是督脉的重要穴位。具体来说,位于两耳尖连线中点,即头部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也是在头发分界线上的最高处,通常被认为是人体的“天灵盖”。
根据针灸学骨度分寸定位法,百会穴也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的位置。
可以采取简便的取穴方法,也就是取一条前后正中线,固定横轴。横轴是用两手拇指点按住两耳耳尖,用中指做交接,这样固定横轴。横轴和前后正中线的纵轴之间相互交叉的点就是百会穴。
主要功效与作用
1、开窍醒脑:
百会穴位于头顶,与大脑紧密相连,针灸或按摩此穴可以刺激大脑皮层,起到醒脑开窍的功效,有助于改善头痛、眩晕等症状。
2、回阳固脱:
适当按摩该穴位,可以缓解中气下陷引起的病症,如脱肛、阴挺、久泻久痢、胃下垂等。
3、平肝熄风:
百会穴能平抑肝阳、熄风止痉,对于眩晕、癫痫等疾病有显著的缓解效果。
4、安神定志:
百会穴也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它能够舒缓紧张情绪,改善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健忘等病症。
314
听会的准确位置图片和作用
吴继全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听会穴属足少阳胆经,
位于面部,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处。由专业人士正确刺激听会穴有改善听力、缓解疼痛、消除炎症、平衡情绪等作用
。
准确位置
听会穴位于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具体在耳屏前方,横平屏间切迹。取穴时患者可以采取仰卧位或坐位,在耳部前方,找到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屏间切迹。在下颌骨的下缘,找到髁状突的突出部位。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与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之间,可以找到一个明显的凹陷处,即为听会穴,张口时会更加明显。
作用
1、改善听力:
听会穴对耳部的生理功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促进耳部血液循环,从而 改善听力。对于耳鸣、耳聋等耳部疾病,听会穴有辅助治疗的效果。
2、缓解疼痛:
听会穴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常用于缓解耳部及周围区域的疼痛。如外耳道炎、急性中耳炎等耳部疾患引发的不适症状,可以通过针灸或按摩听会穴来缓解。
3、消除炎症:
通过针灸或按摩听会穴,还可以帮助减轻耳部炎症,促进炎症消退,有助于控制感染。
4、平衡情绪:
听会穴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适当的刺激可以帮助缓解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对精神状态的调节也有一定的作用。
注意事项
在进行针灸或按摩听会穴时,应找专业人士操作,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如有相关耳部疾病症状,如耳鸣、耳聋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不能单纯依靠刺激听会穴来治疗。
730
儿童咳嗽艾灸位置图片
吴继全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儿童咳嗽时进行艾灸治疗,可辅助缓解症状,促进恢复,可选择的部位较多,
主要包括大椎穴、风门穴、肺俞穴、膻中穴等
,建议根据具体情况遵医嘱选择。
大椎穴
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即脖子后面最高的骨头下方位置。艾灸此穴有助于缓解咳嗽、发热等症状。
风门穴
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后背正中线旁开1.5寸的位置。艾灸风门穴有助于发散风寒,缓解咳嗽等症状。
肺俞穴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后背正中线旁开1.5寸的位置。两侧各有一个肺俞穴。艾灸肺俞穴能够益肺理气,止咳化痰,是治疗咳嗽的重要穴位。
膻中穴
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第四肋间。艾灸膻中穴可以宽胸理气,止咳化痰,对缓解咳嗽有较好的效果。
足三里穴
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旁开一横指的位置。艾灸足三里穴有助于调和气血,对咳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丰隆穴
位于外踝尖上8寸,是外膝眼和外踝中点处。艾灸丰隆穴有助于祛痰止咳,对咳嗽伴有痰液的情况尤为适用。
注意事项
1、艾灸时间:
每次艾灸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为宜,避免灼伤皮肤。
2、艾灸距离:
艾灸时,艾条或艾灸器的距离应适中,以儿童感觉温热不烫为准。
3、艾灸频率:
背部穴位可以隔天艾灸一次,小腿外侧穴位和胸部穴位可以每天艾灸一次,但具体频率应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体质进行调整。
4、观察反应:
艾灸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如有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艾灸并就医。
670
肺痨病有哪些症状
王博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肺痨,即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咯血等典型症状,还可有消瘦、乏力等伴随症状
。若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前往专业医院就诊,以确保健康。
典型症状
1、咳嗽:
肺结核患者常常出现持续性咳嗽,尤其在早晨和夜间咳嗽加重。
咳嗽可能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刺激导致气道黏膜充血、水肿,刺激咳嗽反射。
结核病灶破溃后,痰中的病原体和炎症物质也会刺激气道黏膜,引起咳嗽。
2、咳痰:
患者咳嗽时常常伴有咳痰,痰量可能较大,颜色可能呈黄绿色或带有血丝。
咳痰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气道黏膜分泌物增多,痰中含有病原体、炎症细胞和坏死组织等。
3、咯血:
患者在咳嗽时可能会伴有咯血现象,表现为痰中带血丝或咯血。
咯血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肺组织破坏,血管受损,血液渗出到气道中。
4、发热:
肺结核患者可能出现低热或高热,伴有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
发热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激活,释放炎症介质,导致体温升高。
5、盗汗:
患者在夜间睡眠时会出现大量出汗的情况,出汗量可以将睡衣、床单等浸湿。
这是因为结核菌感染引起身体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得汗腺分泌异常。当患者醒来时,出汗通常会停止。
伴随症状
1、消瘦:
由于结核菌长期消耗人体的营养物质,加上患者可能因为食欲不佳等原因,会出现体重逐渐下降、身体消瘦的情况。
患者的面容会变得憔悴,身体的肌肉量减少,皮肤松弛。
2、乏力:
患者会感到全身无力,体力明显下降。日常活动如走路、爬楼梯等会觉得很吃力,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感到疲倦。
3、胸痛:
当结核病灶累及胸膜时,患者会出现胸痛症状。胸痛的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是轻微的隐痛,有的则是较为剧烈的刺痛。
疼痛通常会随着呼吸运动、咳嗽等动作而加重。
4、皮疹:
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主要表现为结节性红斑,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刚出现时可能是淡红色,随着病情发展,颜色会逐渐加深,变为鲜红色或紫红色。结节质地较硬,用手触摸时可以明显感觉到其硬度。
639
阳池的准确位置图及作用功效
吴继全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阳池穴属经手少阳三焦经,
位于腕背侧横纹中,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由专业人士正确刺激阳池穴有调节气血、扶正祛邪、缓解关节疼痛、调节内分泌、舒经活络等功效
。
准确位置
阳池穴位于腕后区,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取穴时可参考以下方法:
1、微屈指取穴:
沿手背部第4、5掌指关节向上至腕背侧横纹处可触及一凹陷,用力按压有酸胀感,即为阳池穴。
2、手背朝上握拳取穴:
在腕关节的横纹与无名指延伸线的交接点上,有一个凹陷处,即为阳池穴。
作用及功效
1、调节气血:
阳池穴是气血交会之处,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促进气血的顺畅循环。
2、扶正祛邪:
阳池穴有助于扶正祛邪,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内阳气,排泄体内邪气,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3、缓解关节疼痛:
刺激阳池穴对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风湿等疾患,腕痛无力,肩臂痛不得举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
4、调节内分泌:
阳池穴是支配人体全身血液循环及荷尔蒙分泌的重要穴位,刺激这个穴位可以平衡体内荷尔蒙的分泌,让身体变得暖和,从而消除发冷的症状。
5、舒经活络:
按摩阳池穴可以舒经活络,促进经络的畅通,调整经脉的气血运行,缓解因经络不畅造成的疼痛和不适感。
刺激方法
点按法:
用拇指按住阳池穴,以穴位局部有酸胀感为宜,然后力量逐渐加大,用力深按,保持5-6秒后松开。休息3秒后再深按,一压一松为一个循环,点按5-10分钟。
按揉法:
用大拇指的指腹按在阳池穴的位置,以穴位为中心,保持一定的力量进行旋转按揉,每次按揉5-10分钟。
温和灸:
将点燃的艾条对准阳池穴进行熏灸,距离皮肤表面约2-3厘米,以穴位处皮肤感觉温和但无灼痛感为宜。每次艾灸10-15分钟。
341
夏天艾灸什么部位好
吴继全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夏季艾灸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调理。常见的适合夏季艾灸的部位包括
足三里、内关、大椎、三阴交、命门、合谷等
,通过调理脾胃、疏肝理气、补肾强身等方式,达到增强免疫、促进健康的目的。
足三里穴
是胃经的重要腧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 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具有强健脾胃、消食化滞的作用,在夏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问题,艾灸足三里可以帮助调理脾胃,改善消化。
内关穴
位于前臂,掌面3寸位置,是心包经的一腧穴。夏季天气炎热,容易出现焦虑、失眠等心火过旺的症状,艾灸内关有助于平衡心火、缓解心悸、安神镇静。
大椎穴
位于颈部后方,位于脊柱下部的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是治疗外感风寒的常用穴位,但在夏季,艾灸大椎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阳气,避免出现夏季湿气滞留。
三阴交穴
是脾、肾、肝经交点,位于小腿内侧约4指宽的位置。夏季湿气较重,容易导致脾虚湿重、肝气郁结等问题,艾灸三阴交有助于去湿健脾、疏肝理气。
命门穴
位于脊柱下部,肚脐正后方。命门是肾脏的“元气库”,夏季容易出现肾气不足、身体容易疲劳等问题,艾灸命门可以帮助温补肾阳,增强体力。
合谷穴
位于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这个穴位对调节全身气血有很好的作用,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艾灸合谷可以缓解这些不适。
艾灸注意事项
1、避免过度:
夏季气候炎热,艾灸时不宜过长时间过高温度,避免引起上火等问题,可以选择温和的艾灸方法,保持适当的时间和温度。
2、避免湿气重的部位:
如果在梅雨季节或湿气较重的天气中,应该避免直接艾灸容易积湿的部位,如脖部、关节等,最好选择一些健脾祛湿的穴位。
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