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科科室相关科普
抑郁症的早期症状有哪些表现怎么治疗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抑郁症早期会在情绪、身体、认知及行为方面呈现诸多症状,而针对抑郁症有药物、心理、物理及生活调整等治疗手段,早发现、早干预对改善病情极为关键。 1、抑郁症早期症状 情绪低落:常无故悲伤绝望,对喜爱之事兴趣缺失,易烦躁焦虑,且情绪消沉持久难消。 身体不适:睡眠出现障碍,或难入睡或早醒;食欲亦有改变,或减退致体重降,或增加使体重升。 认知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学习易分心,记忆力也大不如前,刚发生之事都易遗忘。 行为改变:回避社交活动,做事主动性差且迟缓,如日常洗漱穿衣都耗时良久。 2、抑郁症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常用SSRI类药物,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可以调节神经递质,改善情绪,不可随意停药。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助患者改变负面思维与行为,人际关系疗法改善社交困境以缓解抑郁。 物理治疗:电休克治疗用于重症有自杀倾向者,经颅磁刺激利用磁场调节神经递质,较安全副作用小。 生活调整:规律作息,每天睡7-9小时,适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合理饮食,多吃蔬果全谷物。 抑郁症若能早期积极治疗,预后通常较好,症状可逐渐减轻,患者能恢复正常生活与社交,但若延误治疗,病情可能加重,甚至出现自杀等严重后果,还易反复复发,影响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所以要重视规范治疗。 抑郁症就医做什么检查 选择科室: 首次就医可先挂精神心理科或心理门诊。若医院无细分科室,全科医学科医生也能初步评估并转诊,向医生详细描述症状,如情绪低落持续时间等,助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与可能病因。 身体检查: 除精神评估,还需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排查躯体疾病引发类似抑郁症状,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导致情绪低落、乏力等。心电图检查可评估心脏功能,因抑郁可能伴有心脏不适症状。 心理测评: 常需完成一些标准化心理测评量表,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量表能系统评估抑郁程度、症状类型等。
1158
2024-12-25
怎么确定精神有问题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判断精神是否出现问题,可从情绪变化、认知功能、社交行为等方面进行综合观察,若这些方面出现异常且持续,可能是精神问题的早期信号,需及时关注并寻求专业帮助。 1、情绪变化: 若近期情绪出现显著且持久的改变,如持续低落、焦虑不安、易怒或过度兴奋等,且这些情绪变化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可能是精神问题的早期信号。 2、认知功能: 若发现自己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或混乱,以及决策能力下降等,这些都可能是精神问题导致的认知功能受损。 3、社交行为: 社交行为的变化也是判断精神状态的重要依据。若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往,或在社交场合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如过度依赖、攻击他人等,应引起警惕。 4、生理反应: 精神问题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失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或增加、性欲减退等。这些生理症状虽非精神问题的直接表现,但往往是其重要提示。 5、自知力: 若对自己的精神状态缺乏自知力,无法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或拒绝接受专业治疗,这可能是精神问题严重的表现。 若上述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并且无法通过自我调节、休息或日常活动得到有效缓解,可能意味着存在潜在的精神问题,患者应高度重视,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便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诊断。 感觉精神有问题就诊建议 选择专业机构: 优先选择精神专科医院或设有精神科的综合医院,这些机构拥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心理评估工具和治疗方法,能够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 详细陈述症状: 就医时,务必向医生详细陈述自己的症状,包括情绪变化、认知障碍、社交行为异常等,以及症状的持续时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 配合检查评估: 医生可能会安排一系列检查评估,如心理量表测试、神经影像学检查等,这些检查有助于医生更深入地了解您的精神状态,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238
2024-12-25
自闭症的孩子
郭丽
主任医师
精神科
自闭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婴幼儿期起病,并可能持续终生,一旦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应尽早进行干预和治疗,以改善患儿的症状。 1、病因 自闭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神经生物学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自闭症发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环境因素如化学品中毒、重金属超标、病毒感染等也可能触发自闭症。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异常,如神经细胞内信号传导、神经递质功能紊乱等,也被认为是自闭症发病的原因之一。 2、症状 自闭症孩子的临床表现有个体差异,且症状的严重程度也可能不同,患儿可能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缺乏与他人建立正常关系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眼神对视少,叫名反应小,对人不感兴趣,拒绝父母拥抱,缺乏与同龄儿童玩耍的兴趣,不会依赖父母,不能和别的儿童建立正常伙伴的关系。 自闭症孩子可能存在语言发育迟缓或完全丧失语言能力的问题,也可能存在言语理解能力障碍、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语速语调异常等问题。非言语障碍表现为表情漠然,不能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3、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矫正、感觉统合训练、中医治疗、物理治疗、音乐治疗和美术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家长应积极与学校和专业机构合作,共同为自闭症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教育资源,通过综合治疗和家庭支持,许多自闭症孩子都有机会恢复一定程度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自闭症的孩子日常怎么护理 生活规律的建立: 固定的作息时间表有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生活节奏,包括定时起床、用餐、学习、休息和睡觉。 在饮食方面: 注重营养均衡,避免孩子挑食,因为某些营养缺乏可能影响其大脑发育与情绪状态。 改善环境: 要为孩子创造安全且适宜的生活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刺激物,如噪音、强光等,因为自闭症孩子可能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 社交互动: 家长和护理人员应耐心地与孩子进行交流互动,尽管他们可能回应较少,但持续的语言、眼神和肢体接触有助于孩子逐渐适应社交情境。 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当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时,通过温和的安抚方式帮助其平静下来,比如轻柔的拥抱或播放舒缓的音乐,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675
2024-12-24
抑郁前兆
尚兰
主任医师
精神科
抑郁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前兆往往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睡眠模式的改变等一系列细微而持续的情绪和行为变化。需要注意,这些前兆并非抑郁的专属表现,也可能与其他心理健康问题或生活压力有关。但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1、持续的情绪低落: 抑郁的前兆之一是情绪持续低落,患者可能长时间感到沮丧、无助或空虚。这种情绪并非由具体的外部事件直接引起,而是表现为一种普遍的、难以摆脱的负面情感状态。患者可能失去对日常活动的兴趣,即使是曾经喜欢的活动也提不起精神。 2、睡眠模式的改变: 睡眠问题也是抑郁的常见前兆。一些人可能表现出失眠症状,如入睡困难、早醒或睡眠浅。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感到嗜睡,整天都感到疲倦和无力。这种睡眠模式的改变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功能状态。 3、食欲和体重的变化: 抑郁还可能导致食欲和体重的显著变化。一些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导致体重下降。而另一些人则可能通过暴饮暴食来寻求安慰,从而导致体重增加。这种饮食行为的改变往往与情绪状态的波动密切相关。 4、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 抑郁前兆还包括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明显减退。患者可能感到难以集中注意力,无法有效地处理信息或做出决策。记忆力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患者忘记日常事务或重要信息。这些认知障碍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挫败感和无助感。 另外,抑郁还可能导致患者逐渐远离社交活动。患者可能感到与他人交流变得困难,失去了与朋友和家人的联系。这种社交退缩行为可能是患者试图避免触发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但也可能导致他们感到更加孤独和隔绝。 抑郁患者的注意事项 保持规律的日常作息对于缓解抑郁症状至关重要。尽量确保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因为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情绪和改善精神状态。同时合理安排饮食,多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全谷物、新鲜蔬菜和水果,以维持身体健康,为心理调适提供物质基础。 尽管抑郁会让人感到绝望和无助,但培养积极的心态对于康复至关重要。尝试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如记录每天的感恩清单,或是寻找一些能够带来快乐和满足感的活动,如阅读、画画或听音乐。通过正念冥想等练习,可以学会更加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减少对过去和未来的过度担忧,从而逐渐调整心态,走出抑郁的阴影。
1131
2024-12-24
压力大了会出现什么症状
李文俊
主任医师
精神科
当个体面临过大的压力时,身体和心理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包括情绪波动与焦虑、身体疲劳与睡眠障碍、消化系统问题、注意力分散与记忆力减退、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 1、情绪波动与焦虑: 压力之下,人们往往情绪不稳定,容易感到焦虑、烦躁或易怒。这是因为压力激素(如皮质醇)的水平升高,干扰了大脑中的情绪调节中心。持续的焦虑可能导致失眠、噩梦,甚至发展成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 2、身体疲劳与睡眠障碍: 长期承受高压会导致身体能量耗尽,即便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也常感疲惫不堪。此外,压力还会扰乱正常的睡眠模式,引起失眠、早醒或睡眠浅等问题。缺乏高质量的睡眠又会进一步加剧疲劳感,形成恶性循环。 3、消化系统问题: 压力与消化系统健康密切相关。在紧张状态下,身体会将血液流向更重要的器官(如肌肉和大脑),导致消化系统血流减少,影响消化液分泌和肠道蠕动。这可能导致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等症状。 4、注意力分散与记忆力减退: 压力会降低大脑的认知功能,使人难以集中精力,记忆力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在处理复杂任务或记忆新信息时,人们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出现短暂的记忆空白。 5、免疫系统功能下降: 长期压力还会削弱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生病。这是因为压力导致身体释放的应激激素抑制了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了身体抵抗病毒和细菌的能力。因此,压力大的人可能频繁感冒、感染或遭遇其他健康问题。 压力对个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认识到这些症状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有效管理压力,对于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缓解压力的措施 运动是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可以释放内啡肽等快乐激素,有助于改善心情。此外,瑜伽和太极等轻度运动也能通过调节呼吸和放松身体来减轻紧张和焦虑。运动不仅能改善身体健康,还能提升睡眠质量,从而进一步降低压力水平。 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绘画、阅读或烹饪,可以转移注意力,让大脑从压力源中解脱出来。同时,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受,也能获得情感支持,增强心理韧性。参加社交活动,如聚会或兴趣小组,还能拓宽社交圈子,增加生活乐趣,从而有效缓解压力。
532
2024-12-24
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
李文俊
主任医师
精神科
自卑心理是一种个体对自我能力、价值或外貌等方面持否定态度的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往往包括自我价值感低下、社交回避与恐惧、完美主义倾向、过度依赖他人评价等。 1、自我价值感低下: 自卑心理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持怀疑态度,可能经常认为自己不如他人,无论是在学业、工作还是人际交往中。可能对自己的成就和优点视而不见,而过分关注自己的不足和失败。这种自我贬低的态度会导致其缺乏自信,难以积极面对挑战和机遇。 2、社交回避与恐惧: 自卑心理的人往往害怕在社交场合中表现不佳或被他人嘲笑。可能避免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会引起他人的不满或排斥。在与人交往中,可能表现得拘谨、紧张,甚至产生社交恐惧,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的发展。 3、完美主义倾向: 自卑心理的人有时会对自己设定过高的标准,追求不切实际的完美。可能认为只有达到这些标准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然而,这种追求往往导致其对自己过于苛刻,容易产生挫败感和焦虑情绪。一旦未能达到预期的标准,就可能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沮丧之中。 4、过度依赖他人评价: 自卑心理的人往往过于关注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可能将他人的意见视为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这种过度依赖他人评价的心态会导致其缺乏自我认同感和独立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左右。当他人给予负面评价时,可能会感到极度沮丧和失落。 自卑心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关注并理解自卑心理的表现和原因,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改善自卑的措施 每天为自己设定一些实际可行的小目标,如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学习一个新知识点或进行半小时的身体锻炼。每达成一个小目标,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肯定,能够逐渐积累成就感。记得将目标记录下来,完成后打勾,这种视觉上的反馈会进一步增强你的自信心。避免设定过于宏大或难以实现的目标,以免因失败而加重自卑感。 另外,改变消极的自我对话模式,用积极、鼓励的话语替代。当发现自己开始自我贬低时,立即纠正,告诉自己“我能够做好这件事”、“我有我的价值”。每天花几分钟时间进行正面肯定练习,如“我值得被爱”、“我正在进步”,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有效提升自我价值感。
1464
2024-12-24
社交障碍症的表现症状
李文俊
主任医师
精神科
社交障碍症,又称为社交焦虑障碍或社交恐惧症,其主要表现症状包括显著的社交恐惧与焦虑、生理反应明显、回避社交活动、缺乏自信与自卑感等。 1、显著的社交恐惧与焦虑: 社交障碍症患者对于在公众场合出现、与他人交流或进行社交活动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和焦虑。他们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会引起尴尬、羞辱或他人的负面评价。这种恐惧感通常是不合理的,但患者难以控制自己的担忧和情绪反应。 2、生理反应明显: 在社交场合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面部潮红或苍白、口干、手颤等。这些生理反应加剧了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感,使其更加难以应对社交情境。 3、回避社交活动: 为了避免社交场合中的恐惧和焦虑,患者可能会采取回避行为。他们可能尽量避免参加聚会、会议、演讲等社交活动,或者在参加时表现得极为不自在和紧张。有些患者甚至可能长时间地把自己关在家里,以避免与他人接触。 4、缺乏自信与自卑感: 社交障碍症患者往往缺乏自信,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表现持怀疑态度。他们可能认为自己缺乏魅力、无趣或不值得被接纳。这种自卑感加剧了他们的社交恐惧,并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更加退缩和谨慎。 社交障碍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社交生活,还可能对其日常生活和职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患者可能因害怕与他人交流而错过工作机会、晋升机会或社交机会。因此,对于患有社交障碍症的人来说,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改善社交障碍症的措施 要认识到自己的社交障碍,并接受这一现状,不因此而过分自责或焦虑。尝试通过心理暗示疗法增强自信,比如每天对自己说一些积极的鼓励语。与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将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从小的社交场合开始,比如参加家庭聚会或小型的朋友聚会,逐渐增加与他人的接触。在社交活动中,尝试主动与他人交流,可以从问候、寒暄开始,逐渐深入话题。学习并实践一些社交技巧,比如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另外,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还能在社交场合中找到共同话题,增进与他人的交流。
531
2024-12-24
社交恐惧症最佳治愈方法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社交恐惧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治愈方法涉及多方面的综合干预,主要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家庭支持、参与社交活动、心理治疗等多种方式。 1、调整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缓解社交恐惧症,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放松活动,如瑜伽、冥想等,能有效减轻紧张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家庭支持: 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对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治愈十分重要,家人应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和困惑,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避免过度保护或指责,帮助患者逐步走出社交恐惧的阴影。 3、参与社交活动: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如参加聚会、参加兴趣小组等,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在社交活动中,患者可以逐渐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从而减轻对社交的恐惧。 4、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暴露疗法让患者逐步面对恐惧的社交场景,通过反复练习减轻恐惧,放松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也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 5、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患者,药物治疗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但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需定期评估疗效和副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社交恐惧症患者还需注意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恐。学会放松和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寻求支持和理解,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社交恐惧症的注意事项 社交恐惧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自我认知的深化与保护机制的建立,要正视并接纳自己的恐惧,避免自我贬低或逃避。恐惧本身并非弱点,而是需要被理解和管理的情绪,学会设立个人界限。对于可能引发恐惧的社交场合,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如制定应对方案,预设对话内容,以减少不确定性和焦虑感。 患者还应注重培养自我肯定感与内在安全感,包括通过自我反思,记录下每次成功应对社交恐惧的小胜利,逐渐积累正面经验,增强自我效能感。寻找并专注于个人兴趣爱好,不仅能提供心理慰藉,还能作为社交的桥梁,通过共同兴趣与他人建立联系,减少社交压力,逐步扩大舒适圈。
1279
2024-12-24
做爱正常时间
尚兰
主任医师
精神科
性生活多久算正常并没有绝对固定的标准,可能在3-20分钟不等,因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如果感觉时间过短或有其他问题,建议积极就医。 一般从性器官开始接触直至性行为结束,多数人的做爱时间在5-15分钟,这个时长内,双方往往能够经历完整的性唤起、性高潮等阶段,能获得相对充分且满意的性体验,是比较常见且被广泛认可的正常区间,只是一致的参考范围,并非绝对标准。 年轻人身体素质好、性欲相对旺盛,在性爱过程中精力充沛,可能时间会稍长,部分人能达到15-2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而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变化,比如中老年群体,做爱时间可能会缩短至3-8分钟,也是正常的生理变化带来的情况,只要双方在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彼此的亲密、获得一定程度的性满足,就属于正常范畴。 其实做爱时间的正常与否不能单纯以时长来衡量,更重要的是双方的主观感受。有的夫妻虽然做爱时间较短,可能只有5分钟左右,但双方情感交融良好,能共同达到性高潮、获得愉悦感,是正常且健康的性生活,即便时间较长,可一方或双方都觉得不满意、不愉快。 所以做爱时间正常范围较宽泛,关键是要契合双方的身心感受和实际需求,保障性生活质量,在生活中也要注意沟通,以免影响夫妻之前的感情。 做爱注意事项 1、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营造温馨浪漫的氛围,通过亲吻、拥抱等亲昵举动充分唤起彼此的性兴奋,避免仓促开始,让身体和心理都进入适宜状态。 2、注意姿势安全: 避免选择过于高难度、危险的姿势,以防出现意外受伤情况,如扭伤、拉伤等。 3、关注对方感受: 过程中要多交流、多询问,根据对方的反馈及时调整节奏、力度等,确保双方都能舒适愉悦。 4、做好卫生: 结束后不要立刻起身,稍作休息,并且做好私密部位的清洁,用温水清洗,保持卫生,减少感染风险。
505
2024-12-24
多动症一般几岁会自愈
白京生
主任医师
精神科
多动症一般不会自行痊愈,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常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期,虽症状可能随年龄增长有所变化,但仍需积极干预治疗,不能寄希望于自愈。 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症状,在儿童时期,这些症状较为明显,例如孩子在课堂上难以专注听讲,频繁分心、小动作多,做作业时粗心大意、丢三落四,还可能过度活跃、不能安静地玩耍,经常打扰他人。 随着年龄增长,进入青春期后部分孩子的多动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问题可能依然存在,并且会对学业成绩、社交关系和自我认知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 到了成年期,多动症患者在工作效率、职业发展、家庭生活等方面也可能遭遇诸多困境,如难以长时间专注于工作任务、容易冲动决策等。多动症患者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除非合并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如重度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导致自伤、自杀或攻击他人等危险行为,或者因共患病需要住院进行详细检查与系统治疗,如伴有严重的癫痫发作需要住院监测与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在大多数情况下,多动症可通过门诊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干预以及家庭和学校教育支持等综合措施来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家长要与老师保持密切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病情,以便在学校给予适当关注和引导。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过多含添加剂的食物。 多动症需要注意什么 1、营造稳定环境: 家庭与学校应保持规律的作息安排,包括固定的起床、就餐、学习和睡眠时间。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杂物等干扰因素,为患儿创造安静、整洁、有序的空间,如设置专门的学习区域,仅摆放必要学习用品,以助于提升其注意力与专注力。 2、优化教育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如利用多媒体资源、增加互动环节、设置趣味性任务等,吸引患儿注意力并提高其参与度。家长在家辅导作业时,将任务分解成小步骤,给予清晰明确的指令,每次学习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中间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集中学习导致疲劳与厌烦。 3、饮食营养调节: 保证患儿摄入均衡营养,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摄入,避免食用含有人工色素、香料及添加剂的食品,这些可能加重多动症状。
1480
202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