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科室相关科普
夹腿综合征对女孩的影响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夹腿综合征是一种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非典型强迫性行为障碍,可能会出现局部不适、尿路感染等影响。家长和老师应关注女孩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引导,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1、感染风险: 夹腿综合征的女孩在夹腿过程中,由于局部摩擦增加,可能会导致外阴部皮肤红肿、破损,甚至形成血肿。这种摩擦还可能破坏阴道黏膜,使其易受细菌感染,从而引发阴道炎等疾病。 2、尿路感染: 夹腿行为可能会压迫到外阴部位,刺激或损伤尿道口,使细菌有机会侵入尿道,引发尿路感染。尿路感染的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肾损害。 3、心理障碍: 夹腿综合征的女孩可能会因为长期的习惯性夹腿行为而感到自卑、恐惧和焦虑,这种心理障碍不仅影响她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对其未来的社交和情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性成熟延迟: 夹腿综合征可能通过强化自慰行为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性兴奋阈值降低,影响正常的生理发育,可能导致女孩内分泌紊乱,进而影响卵巢功能和雌激素分泌,引起性成熟延迟等问题。 5、社交与人际关系障碍: 夹腿综合征的女孩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而感到尴尬和不安,避免与他人交往,导致社交障碍。可能会影响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甚至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患有夹腿综合征的女孩,家长和老师应给予足够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女孩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部清洁;避免穿紧身内裤,以减少对会阴部的刺激。 夹腿综合征患者需要怎么治疗 行为疗法:通过提供替代活动,如玩具、游戏等,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少夹腿行为的机会。习惯逆转训练则帮助患者识别和抵制夹腿冲动,逐步建立新的健康习惯。 认知疗法:旨在改变患者的不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通过认知重建和放松练习,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夹腿行为,减轻心理负担,从而缓解症状。 生物反馈治疗:利用现代技术监测患者会阴部肌肉的紧张程度,并实时反馈给患者,通过观察反馈信号,患者可以自我调节肌肉的紧张度,减少夹腿行为的发生。
1475
2024-12-27
抑郁症的晚期症状有哪些表现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抑郁症晚期症状表现多样且严重,患者可能长期处于悲伤绝望中,伴有认知功能损害、意志与行为改变、躯体症状等,了解这些症状,有助于患者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1、情绪持续低落: 患者可能长期处于悲伤、绝望、无助的情绪中,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无法体验到快乐,感到极度的沮丧和无助,对未来感到绝望。 2、认知功能损害: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处在一个自卑、自责的状态,自觉思维能力减弱,可能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决策能力下降等认知障碍,严重影响学习和工作能力。 3、意志与行为改变: 患者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社交。可能伴有抑郁性木僵的症状,反应极其迟钝,经常呆坐着不动或一言不发。 4、躯体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疼痛、头晕眼花、耳鸣、失眠等躯体症状,但生理检查通常正常,并无器质性病变。还可能出现明显的体重增加或减少,以及食欲减退或亢进等。 5、自杀观念和行为 :抑郁症晚期患者可能会产生强烈的自杀念头,甚至出现自杀企图和行为,这是非常危险的症状,需要立即就医处理。 抑郁症晚期症状复杂且严重,但通过综合治疗,大多数患者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同时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与家庭的支持。 抑郁症的日常注意事项 保持规律作息:建立稳定的生物钟,按时起床、睡觉、吃饭,有助于调节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慢跑等,有助于释放压力,改善心情,增强身体素质。 培养积极心态:尝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避免过度自责和消极情绪,可以通过记录感恩日记、进行正面思维训练等方式,培养积极心态。 保持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参加社交活动,有助于缓解孤独感,增强社会支持。
1379
2024-12-27
精神焦虑症有什么表现有哪些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精神焦虑症可在情绪、身体、认知与行为等多方面呈现症状,患者常陷入莫名担忧,身体不适频发,认知功能受扰,行为也有所改变,这些表现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 1、情绪方面: 精神焦虑症患者最突出的表现是过度的担忧和不安。这种情绪往往没有明确的原因或者与实际情况不符。患者会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如工作任务、人际关系等持续地感到紧张。而且情绪波动明显,可能突然感到极度焦虑,很难自己平静下来,同时容易被激怒,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烦躁情绪。 2、身体症状: 身体上会出现多种不适。常见的有心跳加速,患者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心脏快速跳动,尤其是在焦虑情绪发作时,还有呼吸急促,感觉好像空气不够用一样。肌肉紧张也是症状之一,尤其是颈部、肩部和背部的肌肉,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导致疼痛和僵硬,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肠胃不适,如恶心、腹泻等症状。 3、认知功能: 在认知方面,患者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习或工作时,很容易被各种杂念干扰,导致效率低下,记忆力也可能受到影响,对刚发生的事情或者需要记忆的内容容易遗忘。同时患者会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在面对问题或者交流沟通时,思路不清晰,难以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精神焦虑症若及时干预治疗,预后较好,症状可显著减轻,患者能恢复正常生活与社交,但若忽视不治,可能发展为重度焦虑或伴发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还会导致长期失眠、工作学习能力严重下降,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精神焦虑症的日常注意事项 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起床与睡眠时间,每晚保证7-9小时睡眠,避免熬夜与白天过长时间午睡,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情绪与生理节律,减轻焦虑症状。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3-5次运动,如慢跑、瑜伽或游泳。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可有效缓解身体紧张与焦虑情绪。 心理调适: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与渐进性肌肉松弛。当焦虑情绪涌起时,通过深呼吸,慢慢地吸气再缓缓呼气,重复数次;或进行冥想,专注于当下感受,排除杂念,从而平静内心,降低焦虑感。
509
2024-12-27
人格障碍的六大表现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人格障碍表现为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冲动控制、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异常,这些症状持久且固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1、认知症状: 对自我、他人和事件存在偏激、极端的感知和解释方式。自我认知方面,表现为偏执、自负、自恋;对他人认知方面,普遍不信任、敏感多疑;对事件认知方面,常夸大细节、苛求完美。 2、情感症状: 情绪反应范围广泛、强烈且不稳定。易激惹、暴躁,常因小事发脾气;情绪变化迅速,可从一端迅速波动到另一端;对他人痛苦无动于衷,缺乏同情。 3、人际关系症状: 人际交往中常表现出紧张、焦虑或过度依赖,孤僻、不愿与人交往,或过分寻求他人关注;与人相处时狂妄、冷酷,甚至说谎、欺诈。 4、冲动控制症状: 自控能力差,遇事易冲动,攻击性强,可能出现斗殴、虐待等行为;做事缺乏计划,常心血来潮地行动。 5、行为模式异常: 形成固定且持久的不良行为模式,偏离社会文化背景,难以改变。 6、自我认知缺乏: 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过去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行为大多受情感冲动、偶然动机所驱使。 除了临床表现外,人格障碍的诊断还需借助辅助检查,如心理评估量表、神经影像学检查等,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大脑功能,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人格障碍的日常注意事项 增强自我认知:通过心理咨询、阅读等方式,提高对自我人格特点的认识,学会自我反思,识别并调整不良行为模式。 情绪管理: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避免情绪过度波动,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改善人际关系:主动寻求社交机会,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增强信任感,改善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和矛盾。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情绪稳定性。
962
2024-12-27
怎么判断自己真抑郁假抑郁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判断抑郁真伪可从情绪时长、症状种类等方面着手,准确甄别有助于及时正确应对,避免误判而延误或过度担忧,对维护心理健康意义重大。 1、情绪持续时间: 真正的抑郁症,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会持续较长时间,一般来说,两周以上的持续情绪低落、悲伤、绝望等情绪可能更倾向于抑郁症。而假抑郁可能是因为短期压力或挫折,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比如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难过几天,之后就恢复正常。 2、症状的多样性: 抑郁症患者除了情绪问题,还会有身体症状,如睡眠障碍,包括早醒、入睡困难或多梦;食欲改变,体重明显增加或减少;还会出现身体疲劳、头痛等症状。假抑郁往往主要是情绪上的一时不快,较少伴有这些复杂的身体症状。 3、对生活功能的影响: 真正的抑郁症会严重影响生活功能,患者在工作、学习、社交等方面会出现明显的障碍,如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学习成绩大幅下降,回避所有社交活动。假抑郁可能只是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表现出情绪低落,在其他时候仍能正常进行各项活动。 若为真抑郁,经规范治疗预后良好,多数可缓解恢复正常生活,但延误或治疗不当,可能慢性化致功能严重受损、自杀风险增加等;假抑郁则在压力源解除后多自行缓解,一般不会有严重持久的不良后果,所以应该及时就医。 情绪异常的日常注意事项 情绪觉察:每日留意自身情绪变化,记录情绪状态、引发原因及持续时长,若情绪不佳超两周且无改善迹象,及时关注评估,可借助情绪日记辅助自我了解,以便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生活规律:保持规律作息,按时起床、入睡,每晚保证7-9小时睡眠,定时进餐,注重营养均衡,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稳定的生活节奏有助于维持情绪稳定,预防心理问题产生。 压力管理:学会有效应对压力,如采用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当面临压力源时,先冷静分析,制定合理应对策略,避免压力过度累积引发情绪波动。
1227
2024-12-27
精神病分为哪六种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精神病种类多样,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强迫症等为常见类型,每种皆有独特症状与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认知、情感、行为及社会功能。 1、精神分裂症: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病。患者会出现幻觉,如听到不存在的声音、看到不存在的事物;妄想,像无端觉得被人监视、迫害等;思维形式障碍,言语混乱、逻辑不清,还会有情感淡漠,对周围事物缺乏情感反应,社会功能也会严重受损。 2、心境障碍: 主要包括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患者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有自杀观念或行为,双相情感障碍则是情绪在抑郁和躁狂之间交替,躁狂发作时,患者情绪高涨、精力充沛、言语增多、行为冲动。 3、焦虑障碍: 涵盖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等,广泛性焦虑障碍表现为持续性的过度担忧,身体也会出现心慌、出汗等症状;惊恐障碍则是突然发作的强烈恐惧,伴有濒死感、呼吸困难等,发作无明显诱因,且发作间歇期患者也常处于担忧状态。 4、强迫症: 患者会被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所困扰,强迫观念如反复怀疑门窗是否关好、手是否干净等;强迫行为表现为为了减轻强迫观念带来的焦虑而进行的重复性动作,这些行为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5、创伤后应激障碍: 是个体经历或目睹严重创伤事件后出现的精神障碍。患者会反复回忆创伤场景,出现噩梦、闪回等,还会有回避行为,避免接触与创伤有关的事物,同时情绪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长期处于高度警觉状态。 6、人格障碍: 如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对他人极度不信任,无端猜疑;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则缺乏社会责任感,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混乱,患者的行为和情绪模式长期存在且难以改变。 对于精神病的检查,通常需综合评估,包括详细的精神检查,了解患者的思维、情感等状况;身体检查排除躯体疾病引发精神症状;心理测评辅助判断病情。 精神病的日常注意事项 遵医嘱治疗: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药,不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需定期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规律生活作息: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饮食,摄入均衡营养,稳定的生活节奏有助于稳定情绪与精神状态,像抑郁症患者规律作息后,情绪波动可能会有所缓和。 心理支持与调节:积极参与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认知与行为模式,同时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沟通,获取情感支持。焦虑症患者在心理支持下,应对压力与焦虑的能力会增强。
1430
2024-12-27
重度抑郁最终的结果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重度抑郁的结果具有多样性,康复、慢性化、共病其他疾病等皆有可能,其走向受多种因素影响,治疗干预、个体身心状况及环境支持等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1、康复: 部分重度抑郁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可以康复,这需要综合的治疗方案,如使用抗抑郁药物调节神经递质,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改变消极思维模式。同时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有助于康复,患者能重新回归正常生活,情绪和社会功能逐渐恢复。 2、慢性化: 有些患者病情可能会慢性化,抑郁症状持续存在,时轻时重,反复波动。这可能是因为治疗不彻底、病情复杂或者患者自身因素。长期受抑郁困扰,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社会功能受损,如难以正常工作、维持人际关系,且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 3、共病其他疾病: 度抑郁患者容易共病其他疾病,如可能并发焦虑障碍,焦虑和抑郁情绪相互交织,加重心理负担。还可能出现身体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因为长期的抑郁情绪会影响身体的生理功能,如血压、心率等,增加患病风险,使病情更加复杂。 4、轻生: 轻生是重度抑郁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患者深感绝望,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无法承受痛苦。这种念头可能在病情严重时出现,或者受到外界压力刺激而产生。 对于重度抑郁患者,检查多方面进行,精神科医生通过问诊评估症状严重程度与类型;心理测评辅助判断心理状态;还需身体检查排除躯体疾病引发抑郁假象。 重度抑郁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坚持治疗: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抗抑郁药物,不可擅自停药或换药,定期参加心理治疗,如人际心理治疗,改善人际关系,修复社交功能,逐步缓解抑郁情绪。 规律生活: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营养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维持身体正常代谢,稳定情绪状态,为康复提供生理基础。 社交互动:努力克服社交恐惧,积极与家人、朋友交流互动。参加社交活动或支持小组,分享经历感受,获得情感支持与理解,减少孤独感,增强心理韧性,对抗抑郁情绪。
1252
2024-12-27
精神病的分型和症状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精神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各类型症状表现复杂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必要时,应该及时就医。 1、抑郁症: 表现为持续的心境低落,兴趣丧失,伴有思维迟缓、认知功能异常,以及自责、自杀观念和行为。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力下降等躯体症状。 2、焦虑症: 患者常表现出过度的担心和紧张,伴随肌肉紧张、紧张性头痛等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心动过速、胸闷、头晕、出汗、口干等也是常见症状。 3、精神分裂症: 以系统幻觉与妄想为主要特征,如幻听、幻视、被害妄想等。同时,社交及认知方面存在缺陷,多数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攻击暴力、自杀等不良行为。 4、躁狂症: 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境高涨,兴奋话多夸大,冲动易怒,爱与人发生冲突,花钱大手大脚,不计后果等症状。 5、器质性精神疾病: 由脑部疾病或躯体疾病引起,如癫痫、阿尔茨海默病、脑肿瘤等。症状各异,可能包括智力衰退、社交能力下降、语言障碍、计算能力下降等。 精神病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可能会持续恶化,不仅治疗难度会显著增加,而且患者还可能面临更高的自杀风险,或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对自身及周围人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所以及时干预至关重要。 精神病的日常注意事项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节情绪,改善睡眠质量,减轻精神压力。 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过度摄入咖啡因和酒精,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缓解精神症状。 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释放压力,改善心情,增强身体素质。 保持社交: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有助于缓解孤独感,增强社会支持。
1274
2024-12-27
总感觉自己有病是什么心理病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总感觉自己有病,在医学上被称为疑病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可能源于敏感性格特质、生活压力与焦虑转移、过往疾病经历阴影等多重因素,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 1、敏感性格特质: 有些人天生性格敏感、多疑,对身体的细微变化感知敏锐,例如偶尔的头痛、乏力等正常生理现象,会过度解读,将其视为严重疾病的征兆。这类人往往对自身健康期望过高,追求完美的身体状态,一旦身体有任何风吹草动,就容易陷入担忧和恐惧,不断在脑海中强化患病的想法,且难以被他人的劝解所改变。 2、生活压力与焦虑转移: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使人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当难以直接面对和解决这些压力源时潜意识里可能会将焦虑转移到身体上,表现为总觉得自己身体有病。 3、过往疾病经历阴影: 曾经患过严重疾病或经历过身边亲人患病甚至死亡的人,可能会留下心理阴影。对疾病产生恐惧和敬畏心理,一旦身体出现任何不适,就会立刻联想到之前的经历,担心旧病复发或患上类似的严重疾病。这种心理创伤会使他们对身体的关注度极高,即使已经康复,也难以摆脱患病的心理暗示,时刻处于警觉状态,总感觉自己身体存在问题。 4、心理暗示与自我强化: 当开始怀疑自己有病后,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自我暗示,会更加关注身体的感觉,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会被放大,并且在心理上不断强化这种患病的信念。 当发现自己或身边人有总感觉自己有病的情况时,要留意其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避免盲目地附和或否定患者的担忧,应鼓励其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 总感觉自己有病怎么办 心理暗示与放松: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身体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缓解因担忧患病而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使身心处于放松状态,降低对身体细微变化的过度关注。 社交与兴趣拓展: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朋友、家人交流互动,分享生活点滴,避免过度自我关注。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阅读等,转移注意力,丰富精神生活,减少对健康问题的持续聚焦,让生活重心更多地倾向于积极有益的活动与人际关系。 心理咨询:若感觉自己患病的想法持续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心理评估,确定是否存在疑病症或其他心理障碍,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等技术,纠正错误认知,改变对健康过度担忧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
1496
2024-12-27
想哭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怎么办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当面临想哭而难以控制情绪时,可以尝试多种方法来缓解,包括深呼吸放松练习以降低紧张感,转移注意力打断情绪等,旨在帮助个体控制情绪,减少失控哭泣的情况,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1、深呼吸与放松练习: 当感觉情绪即将决堤时找个安静角落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使腹部隆起,再缓缓呼气,重复5-10次。有意识地放松全身肌肉,从头部开始,逐渐向下至脚部,感受身体的松弛,以缓解紧张情绪,降低哭泣冲动。 2、转移注意力: 迅速将思绪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可以专注于周围环境中的细节,比如观察窗外景色、室内装饰等,或者回忆一段愉快的经历,如某次旅行、与朋友欢聚的场景;也可以投入到一项简单任务中,像整理桌面、解一道数学题等,通过注意力的转移,打断想哭的情绪链条。 3、情绪表达与倾诉: 若条件允许,向信任的人如家人、朋友倾诉内心感受,详细描述引发情绪的事件或缘由。在倾诉过程中不仅能释放情感压力,还可能获得他人的理解、支持与不同视角的建议,有助于从情绪漩涡中走出来,减少哭泣冲动。 4、音乐与艺术疗法: 聆听舒缓、平静的音乐,如古典钢琴曲、自然音效等,音乐的节奏与旋律能够调节大脑神经活动,舒缓情绪。或者进行绘画创作,用色彩与线条表达内心感受,将无形的情绪具象化,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释放情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减少失控哭泣的情况。 5、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这种情绪失控频繁出现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医生会通过详细评估,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在进行深呼吸与放松练习时,要确保环境安全舒适,避免被打扰。转移注意力时,不要选择过于复杂或容易引发更多负面情绪的事物。倾诉时要选择合适的对象,尊重对方的感受与意见。 想哭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需要注意什么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每晚保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身体内分泌系统,稳定激素水平,特别是对情绪有重要影响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规律作息能使身体和大脑处于良好状态,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饮食调节: 注重饮食均衡,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维生素C、ω-3脂肪酸等营养素的食物摄入。这些营养成分对大脑神经功能有益,可调节情绪,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强心理韧性。 情绪接纳: 要认可并接纳自己想哭的情绪,不要强行压抑。释放内心压力与负面情绪,是身体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
1396
20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