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科室相关科普
成人腋下35度8算正常吗
林潮双
主任医师
感染性疾病科
成人的正常腋下体温范围在36.0°C-37.0°C,
35.8°C略低于正常范围
,但不一定表示有健康问题,可能是由于测量误差、环境因素或个人差异,但也不能排除疾病因素。如果担心体温偏低,可以重新测量并观察其他症状。如果体温持续偏低或伴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评估。正常体温范围如下图所示:
1
测量误差
腋下温度计放置不正确或测量时间不足可能导致读数偏低,确保温度计紧贴皮肤,测量时间不少于10分钟。
2
测量时间
在清晨测量时,人体体温相对较低,成人腋下体温35.8℃可能是正常的。因为清晨人体新陈代谢处于较低水平,体温会出现一天中的最低值。
3
个人差异
部分人基础体温可能比较低,其正常体温范围可能就会低于普遍认定的36-37℃,如果一直以来体温都是在35.8℃左右,且身体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也可视为正常体温。
4
环境因素
如果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或者过度散热,在寒冷的户外待的时间过长,没有做好保暖措施,可能会导致体温下降到35.8℃,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处理,否则可能会影响到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甚至引起休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
5
疾病因素
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身体代谢减缓,可能出现体温低于正常范围,35.8℃可能是疾病导致的异常体温。严重的营养不良、低血糖发作时或者在休克状态下,也可能出现体温为35.8℃这种偏低的情况。
成人体温较低怎么处理
1、重新测量:
如果担心体温偏低,可以尝试重新测量,确保温度计放置正确,测量时间足够。
2、多部位测量:
可以测量口腔或肛门的温度,以便全面评估体温情况。
3、及时保暖:
转移至温暖环境,使用暖气、电热毯、空调等设备提高室内温度,或者利用热水袋、加湿器等工具来提高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保持体温稳定。根据环境温度和个人体感,适当增加衣物,尤其是保暖性能好的衣物,如羽绒服、毛衣等。
307
白细胞计数正常值范围是多少
姜立胜
副主任医师
感染科
白细胞计数因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
成人、新生儿以及6-24个月的小儿的白细胞计数各有不同,整体在(4-20)×10^9/L
。若检查发现白细胞总数存在异常,如增多或减少时,需要及时就医并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具体情况。
1
成人
通常成人的白细胞计数正常值范围为(4-10)×10^9/L,但不同医院或检测方法可能采用的标准略有不同,因此具体范围可能有所差异。<4×10^9/L即为偏低,>10×10^9/L即为偏高。
2
新生儿
新生儿的白细胞计数正常值较高,通常为(15-20)×10^9/L。因为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免疫系统正在逐渐成熟,白细胞数量相对较高以应对可能的感染,随着年龄增长,数值会逐渐下降。<15×10^9/L属于偏低,>20×10^9/L即为偏高。
3
6个月至2岁
6个月至2岁的儿童白细胞计数会逐渐下降,正常值范围为(11-12)×10^9/L,超过2岁后白细胞计数会下降至则更接近成人水平。此时<11×10^9/L属于偏低的情况,>12×10^9/L即为偏高。
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
女性在特定的生理周期,如月经期、妊娠期以及哺乳期,可能会观察到白细胞计数的轻微升高。此外,人体在经历剧烈运动、情绪的大幅波动、摄入酒精以及饱餐之后,白细胞计数也可能经历一个短暂的上升阶段。
病理因素:
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往往是身体对急性感染、急性出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病理状况的一种反应。相反,白细胞计数的降低可能与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疟疾、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等健康问题有关。同时,服用特定药物,如解热镇痛药和磺胺类药物,也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的下降。
583
白细胞分类
毕蔓茹
副主任医师
感染病科
白细胞无色、有核,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在组织中则有不同程度的变形,
根据其来源、形态和功能可分为 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三大类
,其中粒细胞又依胞浆颗粒嗜色性质的不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
形态:
直径10~12μm,核弯曲杆状或分叶状。
功能:
主要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参与急性炎症反应。
异常情况:
数量增加常见于感染、炎症;数量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等。
2、嗜酸性粒细胞
形态:
直径10~15μm,胞质充满嗜酸性颗粒。
功能:
参与过敏反应、抗寄生虫免疫反应及组织修复。
异常情况:
数量增加常见于过敏、寄生虫病等。
3、嗜碱性粒细胞
形态:
数量最少,直径10~12μm,含生物活性物质。
功能:
参与过敏反应和抗凝血过程。
异常情况:
数量增加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单核细胞
形态:
直径14~20μm,核不规则,胞质丰富。
功能:
吞噬受伤、衰老细胞,参与免疫反应,对抗细胞内病原体。
异常情况:
数量增加常见于感染性疾病的急性期或恢复期。
淋巴细胞
形态:
小淋巴细胞直径小,胞质少;中淋巴细胞直径稍大,胞质多。
功能:
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别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异常情况:
数量增加常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数量减少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等。
742
白细胞的正常值
姜立胜
副主任医师
感染科
白细胞
正常值因年龄、性别、生理状态等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新生儿、婴儿、青少年、成年男性、成年女性的正常范围各有不同,但总体在(3.69-20)×10^9/L
,具体分析如下:
1
新生儿
新生儿白细胞正常值是(15-20)×10^9/L,白细胞是人体免疫防御体系的关键构成,通过吞噬病原体、直接杀伤有害细胞或释放抗体等机制,有效阻挡外来病原体的侵袭,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白细胞正常值相对较高。
2
婴儿
婴儿白细胞正常值(11-12)×10^9/L,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体质逐渐增强,白细胞正常值有所降低。
3
青少年
青少年白细胞正常值是(8-10)×10^9/L,这是由于青 少年的身体发育逐渐成熟,所以白细胞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4
成年男性
成年男性的白细胞正常值是(3.97-9.15)×10^9/L,这一范围的白细胞数量能够帮助身体有效抵御病原体入侵、参与炎症反应等免疫过程,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
5
成年女性
成年女性的白细胞正常值与男性略有不同,为(3.69-9.16)×10^9/L,该范围内的白细胞反映了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比较好的状态。
841
白细胞计数正常值
高杰
副主任医师
感染病科
白细胞计数是反映机体免疫状态和是否存在感染、炎症等异常情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定期检测白细胞计数,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疾病,从而维护身体健康。
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值范围因年龄和生理状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
1
成人
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值范围通常为(4-10)×10^9/L,不同实验室或医疗机构可能略有不同。
2
新生儿
即出生至28天内,此时白细胞计数正常值范围较高,为(15-20)×10^9/L。因为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免疫系统正在逐渐成熟,白细胞数量相对较高以应对可能的感染。
3
6个月至2岁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白细胞计数正常值范围会逐渐接近成人水平,但具体范围可能因年龄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6个月至2岁的儿童白细胞计数正常值范围可能为(11-12)×10^9/L,超过2岁后则可能更接近成人范围。
影响因素
1、生理性因素:
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白细胞计数可能略有升高。剧烈运动、情绪波动、饮酒和饱餐后,白细胞计数也可能出现短暂升高。
2、病理性因素:
白细胞计数升高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出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此外,一些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也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白细胞计数降低可能与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疟疾、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等疾病有关。此外,服用某些药物(如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物等)也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降低。
880
白细胞15是中度还是重度感染
林潮双
主任医师
感染性疾病科
白细胞15,即白细胞15×10⁹/L,
对于成人和0.5-2岁儿童来说,这个数值属于偏高,提示存在感染可能,但是无法确定中度还是重度感染;对于新生儿而言,这个数值是正常的,提示不存在感染
。相关数值可以查看下表:
1
成人和0.5-2岁儿童
成人的白细胞正常值是(4-10)×10⁹/L,0.5-2岁儿童是(11-12)×10⁹/L,对于这两类人群而言,白细胞15×10⁹/L是偏高的,说明有感染的可能,但是无法明确是中度感染还是重度感染,另外还可能是妊娠期、月经期、剧烈运动等生理性情况导致。
2
新生儿
新生儿的白细胞正常值是(15-20)×10⁹/L,此时15×10⁹/L处于正常范围内,不属于偏高,提示不存在感染的情况。
怎样使白细胞保持在正常范围
1、饮食调节:
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为白细胞的生成提供原料,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像新鲜蔬菜和水果,维生素能增强白细胞的活性。
2、生活习惯优化:
每周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维持白细胞的正常水平。每天保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和调节,有利于白细胞的稳定。
3、减少不良因素影响:
平时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苯、甲醛等,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会对免疫系统产生损害,导致白细胞数量异常。
991
破伤风病人会出现什么面容
魏艳艳
副主任医师
感染病科
破伤风病人会呈现苦笑面容,这是该病较具特征性的表现,是因破伤风毒素致使面部肌肉痉挛所引发,且随着病情进展,面容还会伴随其他变化,这些面容改变能一定程度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发展阶段。
1、初期嘴角牵拉面容
发病早期,患者口轮匝肌受毒素影响开始痉挛,致使嘴角向外上方牵拉,双唇难以自然闭合,形成一种勉强的咧嘴状态,且眼轮匝肌也稍显紧张,双眼微闭,整体面容似在强颜欢笑,初期这一改变还相对较轻微,可逐渐加重,为后续典型面容出现作铺垫。
2、牙关紧闭面容
病情进一步发展,咀嚼肌受累,咬肌等强力收缩,使得牙关紧闭,牙齿紧咬,面部肌肉愈发僵硬。原本嘴角牵拉的状态持续且更明显,眉梢因肌肉紧张而微微上挑,整个面部轮廓显得紧绷,患者常因牙关紧闭无法正常开口说话、进食,面容尽显痛苦与紧张。
3、面部肌肉强直面容
随后,面部多组肌肉呈现强直状态,额肌收缩使额头出现皱纹,皱眉肌作用让双眉紧皱,面部肌肉硬如板状,嘴角持续牵拉且幅度更大,眼裂缩小,眼睛呈半睁半闭状,面部表情极为怪异、僵硬,这种面容改变反映出病情已达较重程度,身体机能受影响加剧。
4、颈部牵连面容
随着病情加重,颈部肌肉也被波及而紧张收缩,胸锁乳突肌等牵拉头部,致使头部稍向后仰,颈部僵硬不能灵活转动,又进一步影响面部肌肉的状态,使得原本已强直的面部肌肉看上去更为扭曲,面容愈发狰狞,患者身体活动受限也更明显,痛苦加剧。
如果发展至严重阶段,全身肌肉痉挛,累及面部后让面容彻底变形。患者会因角弓反张,身体极度后仰,面部肌肉随着身体姿态被强力拉扯,五官严重移位,表情痛苦到极致,眼、嘴等部位形态怪异,几乎难以辨认原本面貌,此面容意味着病情已十分危重,生命受严重威胁。
破伤风病人除了特殊面容还有什么表现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患者可出现血压波动,血压不稳定,忽高忽低,心率失常,脉搏加快或减慢交替出现,大汗淋漓,体温调节失衡,可出现高热症状,这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会进一步加重身体机能紊乱,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吞咽困难症状:
因咽喉部肌肉痉挛,食物难以顺利通过食管,导致吞咽受阻,患者进食减少,营养摄入受限,若不及时处理,可引发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身体恢复与预后,延长病程并增加治疗难度。
865
被仓鼠咬了轻微出血怎么办
魏艳艳
副主任医师
感染病科
被仓鼠咬后轻微出血,要立即冲洗伤口。随后可从伤口处理、观察症状等方面应对,并注意预防感染、接种疫苗等,以降低感染疾病风险,保障身体健康。
1、伤口冲洗清洁
被咬伤后应迅速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时间不少于15分钟。借助肥皂仔细清洗伤口周围皮肤,去除污垢与细菌。冲洗可减少伤口处病毒与细菌数量,降低感染几率。清洗过程动作要轻柔,避免大力挤压伤口,防止更多血液流出或造成伤口撕裂,影响愈合。
2、伤口消毒处置
伤口冲洗后需进行消毒,选用合适的消毒剂,如碘伏,用无菌棉签蘸取适量碘伏,以伤口为中心,由内向外轻轻涂抹,消毒范围应大于伤口边缘1-2厘米。消毒可杀灭残留细菌与病毒,预防伤口感染。注意不要让碘伏流入伤口内部,以免刺激伤口组织,引起疼痛不适。
3、密切观察症状
在咬伤后的数天内,观察伤口是否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渗液等感染迹象。并关注有无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症状,这些可能是感染疾病的表现。若出现任何异常症状,应及时记录并告知医生,以便准确诊断与及时治疗。
4、预防感染措施
为预防感染,可采取防护措施,如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减少细菌滋生环境。尽量减少受伤部位的活动,防止伤口裂开。避免搔抓伤口,防止皮肤破损引发二次感染。若伤口较深或面积较大,可在医生建议下考虑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但需严格遵循医嘱。
5、疫苗接种评估
被仓鼠咬后需评估是否接种疫苗,仓鼠可能携带多种病菌,如狂犬病病毒虽罕见但仍有风险。应及时咨询医生,根据仓鼠来源、健康状况以及当地疾病流行情况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或其他相关疫苗。若有必要,应尽快接种,遵循疫苗接种程序与注意事项。
日常护理时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定期对居住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减少病菌滋生。与宠物接触时保持谨慎,避免再次被咬伤或抓伤。还建议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恢复并降低感染疾病的可能性。
被仓鼠咬了轻微出血的预后
被仓鼠咬后轻微出血,若处理得当,多数预后良好。伤口经及时冲洗、消毒后一般能在短期内愈合,在愈合过程中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与搔抓,防止继发感染,正常情况下,伤口可在一周左右初步结痂并逐渐恢复。
临床上存在一定风险因素可能影响预后,仓鼠可能携带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虽狂犬病发病风险相对较低,但仍有感染可能,需密切观察。若伤口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渗液或发热等症状,提示可能发生感染,应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以免感染扩散引发更严重后果。
从长期来看,极少数情况下,若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或感染特殊病原体,可能会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加重、疤痕形成或引发全身性疾病。被仓鼠咬后应遵循正确处理流程,并留意身体后续反应,必要时进行进一步检查与治疗,以保障身体健康与良好预后。
785
病毒性肝炎和乙肝有什么区别
魏艳艳
副主任医师
感染病科
乙肝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病毒性肝炎涵盖多种类型,在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准确诊断、合理防治,对维护肝脏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病原体种类不同
病毒性肝炎包含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等不同病原体,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其病毒结构独特,具有双层外壳。而甲型肝炎病毒为单链RNA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等,不同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各自疾病的特点与传播方式的不同。
2、传播途径不同
乙肝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母婴垂直传播,如孕期、分娩及产后哺乳时病毒可由母亲传给婴儿,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还可能是性接触传播。而甲型肝炎多经粪-口途径传播,因食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物致病。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血制品及不洁注射等,传播途径的不同影响着疾病的防控策略。
3、临床症状表现不同
乙肝患者症状可轻重不一,部分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肝区疼痛等,病情慢性化常见。甲型肝炎一般急性起病,多有发热、乏力、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通常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可自行恢复。不同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差异有助于初步判断疾病类型。
4、治疗方法不同
乙肝治疗主要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常用抗病毒药物等,并辅以保肝药物等。甲型肝炎一般无需特殊抗病毒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休息、营养支持、保肝治疗等,待肝脏自行修复。治疗方法的不同取决于病毒特性与疾病进程,但无论哪种情况,用药时都需要咨询医生建议。
5、疾病预后不同
乙肝慢性化后若不规范治疗,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寿命。甲型肝炎多数预后良好,痊愈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丙型肝炎慢性化率高,若未及时治疗也可进展为肝硬化等严重后果。
明确病毒性肝炎与乙肝的区别,有助于医护人员制定精准诊疗方案,患者也能更好地理解病情与配合治疗。对于乙肝患者,规范抗病毒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肝硬化等并发症风险,其他病毒性肝炎也可通过针对性措施,有效控制病情,促进肝脏功能恢复与健康维护。
怎么预防病毒性肝炎和乙肝
预防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肝,疫苗接种是关键举措,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有效抵御乙肝病毒入侵,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对于新生儿、儿童及高危人群应确保按时接种,构建起坚实的免疫防线。
病毒性肝炎可经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在医疗行为中严格执行消毒规范,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避免医源性传播。日常生活中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易引发出血的物品,减少血液传播可能,性行为时正确使用安全套,降低性传播几率。
平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减少病毒经手口传播。日常注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使身体处于良好状态,能更好地对抗病毒侵袭。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等高危群体,定期进行病毒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感染迹象,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维护健康。
959
流脑疫苗一般几天发烧
魏艳艳
副主任医师
感染病科
接种流脑疫苗后部分人群会出现发烧反应,可能会持续1-10天。但发烧情况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受年龄、体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体温变化、持续时长及伴随症状也各有区别,需综合判断与处理。
1、发烧程度
低热:接种后12-24小时内,部分人尤其是儿童可能出现低热现象,体温一般在37.3-38℃。此为机体对疫苗的正常免疫应答启动表现,身体可能稍感乏力、困倦。此时无需过度担忧,可让接种者适当休息、多饮水,通常体温会在1-2天内自行恢复正常。
中度发热:在接种后24-48小时,少数接种者体温可能升高至38.1-39℃,进入中度发热状态,可能伴有轻微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若体温持续不降或出现其他异常,应及时就医,一般2-3天内可退热。
高热:接种后48-72小时,极个别接种者可能出现高热,体温达39℃以上,此时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表现。需立即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这种高热情况通常较为少见,且经妥善处理后,一般3-5天内体温可恢复正常。
2、反复发烧
部分接种者在1-3天内体温会反复波动,时高时低,可能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持续与疫苗抗原作用,导致体温调节不稳定。在此期间需加强护理,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根据发热程度采取相应降温措施,一般3-7天内可逐渐稳定恢复。
3、发热延迟现象
极少数人在接种流脑疫苗后3-7天甚至更晚才出现发热症状,可能与个体特殊的免疫反应机制有关,也可能受其他因素干扰。一旦出现这种延迟发热,同样需要重视,及时就医评估,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通常7-10天内可恢复正常体温。
接种流脑疫苗后发烧多为正常免疫反应,若处理得当,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且能使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增强对流脑病菌的抵抗力。但如发热持续时间过长、体温过高或伴有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以防出现其他并发症,确保接种者健康安全。
流脑疫苗发烧怎么办
若体温在38.5℃以下,可先采取物理降温措施,用湿毛巾敷额头,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或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区域,促进散热,有助于降低体温,缓解发热不适。
若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能有效调节体温中枢,使体温下降。要让接种者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休息时可适当减少衣物及被褥,利于散热,促进身体恢复。
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若发热持续时间较长,超过48小时,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呼吸急促、抽搐、呕吐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确保接种者健康安全。
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