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科Ⅱ科科室相关科普
做完胃息肉手术能喝蜂蜜水吗
杨华
副主任医师
普外科·胃肠外科
大部分患者做完胃息肉手术可以适量喝蜂蜜水。蜂蜜水温和无刺激,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葡萄糖、果糖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能够为术后患者提供必要的能量,并有助于提升抵抗力。蜂蜜水还能辅助调节胃部蠕动,促进肠道通畅,对术后身体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胃息肉手术后的患者,其胃肠道功能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在此期间,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蜂蜜水作为一种温和的饮品,既能够满足患者对于水分和营养的需求,又不会对胃肠道造成过大的负担,因此是术后患者的理想选择之一。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蜂蜜水含糖量较高,过量饮用可能导致胃酸增多,从而对胃黏膜造成一定的刺激,所以应控制每日饮用量,建议每日不超过50ml。 对于部分特殊情况的患者,如蜂蜜水过敏者、急性肠炎患者等,应避免饮用蜂蜜水,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同时,患者在术后恢复期间还应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如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胃息肉手术后的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适当的运动量,以增强身体抵抗力。患者还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以了解术后恢复情况并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1291
2024-10-21
大便出血3年了是什么原因
杨华
副主任医师
普外科·胃肠外科
大便出血持续3年,可能的原因多样,主要包括肛裂、痔疮、直肠息肉等。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肛肠科就诊,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以免延误治疗。 1、肛裂: 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形成的小溃疡,长期不愈的肛裂可能与饮食不当、局部感染、血液供应减少及肛门狭窄等因素有关。长期食用辛辣食物、便秘等导致的大便干结,以及排便时用力过猛,都可能造成肛管皮肤撕裂。肛门不洁、炎症等也可能增加肛裂的风险。 2、痔疮: 痔疮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尤其是内痔,常因大便干燥或长时间排便等因素导致痔疮组织黏膜破损而出血。长期久坐、饮食不当(如过多摄入刺激性食物)、静脉回流受阻等也是痔疮形成和加重的常见原因。 3、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其形成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炎症刺激、饮食因素及病毒感染等有关。直肠息肉在受到粪便摩擦时容易出血,且可能随着时间增长而增大,甚至发生癌变。 针对以上情况,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香蕉等,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的发生。避免过多摄入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肛门清洁干燥。尤其是对于有家族性肠道疾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肠道问题。
1347
2024-10-21
肠堵塞是什么症状
杨华
副主任医师
普外科·胃肠外科
肠堵塞,医学上常称为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腹胀以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1、腹痛: 肠堵塞引起的腹痛常表现为隐痛、阵痛或持续性痉挛性疼痛。最初可能局限于脐周,随后逐渐蔓延至整个腹部。疼痛通常在进食或运动后加剧,缓解后又可能再次加重。随着肠道堵塞程度的加重,疼痛可能变得更加剧烈且持续。腹痛的发生是由于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导致肠道平滑肌强烈收缩以试图克服梗阻,从而引发疼痛感。 2、呕吐: 由于肠道堵塞,食物和液体无法顺利通过,导致肠道内压力增高,进而引发恶心和呕吐。呕吐物初期可能为胆汁样,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逐渐转为粪臭样。呕吐物的颜色和味道取决于堵塞的位置和程度。呕吐是机体对肠道堵塞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旨在减轻肠道内的压力。 3、腹胀: 肠道堵塞时,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无法正常排出,导致腹部膨胀感明显。腹胀的严重程度与肠道堵塞的程度和部位密切相关。长期腹胀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呼吸和循环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4、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肠道堵塞的典型表现之一是肛门停止排气和排便。这是因为肠道内的内容物被完全或部分阻塞,无法继续向下移动。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不全性肠梗阻,即肛门在停止排气排便一段时间后,可能再次出现少量排气或排便,但随后又恢复停止状态。 日常生活中,建议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以促进肠道蠕动。避免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白和刺激性食物,以免增加肠道负担。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和肠道堵塞的发生。定期进行肠道健康检查,如肠镜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肠道问题。
841
2024-10-21
胰腺癌早期腹部CT看得出来吗
赵文毅
副主任医师
胃肠外科
胰腺癌早期腹部CT的检出情况并不绝对,虽然CT检查在胰腺癌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特别早期的胰腺癌病灶可能由于肿块小、密度与正常组织相近等原因而难以被CT准确检出。 胰腺是一个实质性器官,位于上腹部腹膜后区,体积小且位置深,使得早期胰腺癌的检出变得较为困难。腹部CT对于较大的胰腺癌病灶具有较好的检出能力,可以显示胰腺形态变异、局限性肿大、胰周脂肪消失、胰管扩张或狭窄、大血管受压、淋巴结或肝转移等征象。 但在胰腺癌的早期阶段,当肿块非常小时,腹部CT可能无法准确鉴别出病灶,因为早期胰腺癌的密度可能与正常胰腺组织相近,且没有明显的形态改变。 增强CT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更好地显示病变的解剖细节,帮助医生区分肿瘤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对于提高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即使是增强CT,在胰腺癌特别早期的阶段,也可能存在漏诊的情况。 除了CT检查外,胰腺癌的诊断还可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如超声、MRI等。特别是超声检查,往往是胰腺癌的首选检查方法,其结果较为准确。对于疑似胰腺癌的患者,还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在怀疑胰腺癌时,应结合多种检查手段进行综合评估,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
823
2024-10-21
肠息肉0.2-0.3用切除吗
赵文毅
副主任医师
胃肠外科
对于0.2-0.3mm或0.2-0.3mcm的肠息肉是否需要切除,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史、症状、息肉的形态、病理类型等进行综合判断,一般可先观察,特殊情况则应考虑切除,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1、肠息肉0.2-0.3mm 0.2-0.3mm的肠息肉非常小,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是微小息肉,癌变的风险极低。通常可以继续观察,无需立即进行切除。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观察息肉的变化情况。 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息肉虽然小,但形态不规则、表面有糜烂或溃疡等异常表现,或者患者有强烈的心理负担,担心息肉会发生癌变,可以与医生充分沟通后,考虑进行切除,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2、肠息肉0.2-0.3cm 对于0.2-0.3cm的肠息肉,如果是首次发现,且没有明显的症状,如便血、腹痛、腹泻等,可以先不进行切除,采取定期观察的策略。通常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密切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等变化。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发现息肉增大、形态改变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再考虑进行切除。 如果患者有家族性息肉病病史、炎症性肠病病史,或者息肉病理检查提示为腺瘤性息肉等具有较高癌变风险的类型,即使息肉大小为0.2-0.3cm,也应考虑切除。因为这些患者发生癌变的风险相对较高,早期切除可以降低癌变的可能性。 日常要保持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若发现肠息肉,应遵医嘱定期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切除,降低癌变风险,维护肠道健康。
1278
2024-10-21
肚子胀吃点东西就撑怎么回事
赵文毅
副主任医师
胃肠外科
肚子胀吃点东西就撑,可能由饮食不当、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便秘等多种因素导致。若肚子胀吃点东西就撑的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并可能安排进一步的检查如胃镜、肠镜等以明确诊断。确诊后,患者应遵医嘱进行治疗,并注意定期复查和随访。 1、饮食不当: 过量摄入油腻、辛辣、生冷或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碳酸饮料等,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导致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从而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感。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也会扰乱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加重腹胀症状。 2、消化不良: 当胃酸分泌不足或消化酶分泌减少时,食物的消化过程会受到影响,导致食物在胃内无法被充分分解和吸收,进而产生大量气体和酸性物质,刺激胃黏膜,引起腹胀、腹痛等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等。 3、便秘: 当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粪便干结、难以排出时,会阻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气体排出,进而引起腹胀感。便秘患者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粪便干硬等症状。 4、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自身免疫反应等。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受损,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减弱,食物在胃内无法被有效消化,进而产生大量气体和酸性物质,引起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慢性胃炎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日常生活中建议保持饮食均衡,避免过量摄入油腻、辛辣、生冷或易产气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饮食不规律。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保持适量运动,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腹胀症状。
1156
2024-10-17
胃癌的早期做胃镜能检查出来吗
赵文毅
副主任医师
胃肠外科
胃癌的早期阶段,通过胃镜检查通常能够检测出来。胃镜检查在胃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高清晰度的成像技术能够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微小变化,从而发现潜在的胃癌病灶。 胃镜能够直接进入胃部,对胃黏膜进行直观的观察。在胃癌早期,胃黏膜可能会出现不典型增生、分化异常或微小的隆起、凹陷等病变,这些变化在胃镜下往往能够清晰地显现出来。有经验的内镜医生能够识别出胃黏膜上的异常变化,如颜色、质地、形态等方面的改变,这些变化可能是胃癌早期的信号。当胃镜发现可疑病变时,医生通常会进行活检,即取一小块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能够准确判断病变的性质和分期。 日常生活中,建议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长期食用高盐、腌制、熏制等可能增加胃癌风险的食物。戒烟限酒,减少有害物质的摄入。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对于有胃癌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更加重视胃镜检查。若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减退、消瘦等胃癌早期可能的症状,也应及时就医进行胃镜检查。 在选择就诊医院时,患者应优先考虑具有专业消化内科和内镜诊疗团队的医疗机构,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及时性。确诊胃癌后,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1190
2024-10-17
肠癌手术后复查哪些项目
赵文毅
副主任医师
胃肠外科
肠癌手术后复查是确保病情稳定、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的重要手段,复查项目主要包括肠镜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每项检查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1、肠镜检查: 作为直接观察肠道内部情况的方法,肠镜检查能够详细查看手术部位的恢复情况,包括吻合口是否愈合良好,以及是否有新的息肉、肿瘤等病变产生。这对于评估手术效果、监测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2、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指标的检测。血常规可以反映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肝肾功能检查则能评估手术对重要脏器的影响;而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等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早期预警信号。此时也要抽血做生化检查,主要了解患者的身体营养状况、代谢情况以及肝肾功能是否正常,这有助于评估手术对患者整体生理状态的影响,并指导后续的康复治疗和营养支持。 3、影像学检查: 通过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全面观察肠道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评估手术效果,并检测是否有远处转移或新发病灶。这些检查对于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日常生活中,建议肠癌手术后的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暴饮暴食;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患者在肠癌手术后应定期前往医院复查,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各项检查。
1318
2024-10-17
为什么胃肠息肉手术后肚子隐隐作痛
赵文毅
副主任医师
胃肠外科
胃肠息肉手术后肚子隐隐作痛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手术后的正常反应、饮食不当、功能性消化不良、伤口感染等因素有关。如果术后肚子隐隐作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便血等,应及时就医。 1、手术后的正常反应: 胃肠息肉手术是一种有创操作,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对肠道和周围组织造成一定的创伤。术后早期,由于创面的存在和愈合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患者可能会感到肚子隐隐作痛。这种疼痛通常会随着创面的愈合和炎症的消退而逐渐减轻,属于手术后的正常现象。 2、饮食不当: 手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如果在此期间患者饮食不当,如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或过早进食难以消化的食物,可能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导致肚子隐隐作痛。所以术后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3、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等。胃肠息肉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因为手术创伤、麻醉药物影响等因素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进而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表现为肚子隐隐作痛。 4、伤口感染: 如果胃肠息肉手术后伤口处理不当或患者免疫力下降,可能会导致伤口感染。感染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肚子隐隐作痛,并可能伴有发热、局部红肿、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此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日常生活中,建议术后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遵医嘱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
766
2024-10-17
胃息肉多大需要摘除
赵文毅
副主任医师
胃肠外科
小于0.5cm和0.5-1cm的胃息肉可先观察,1-2cm的则癌变风险升高,需及时处理。胃息肉应综合考虑其大小、形态、患者自身情况等因素,采取恰当的治疗和随访措施,以保障胃部健康,防止病情恶化。 1、小于0.5cm的胃息肉: 小于0.5cm的胃息肉可以先观察,暂不摘除,因为这类小息肉多为良性,癌变的风险相对较低。此时可以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等变化。如果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息肉增大或出现其他异常变化,再考虑进一步处理。 2、0.5-1cm的胃息肉: 对于0.5-1cm的胃息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摘除。如果息肉形态规则、表面光滑,无明显恶变征象,可以继续观察。但如果患者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高危因素,或者息肉形态不规则、表面有糜烂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摘除。 3、1-2cm的胃息肉: 1-2cm的胃息肉癌变的风险相对较高,一般建议摘除,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摘除后需要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息肉的性质,为后续的治疗和随访提供依据。 4、大于2cm的胃息肉: 大于2cm的胃息肉癌变的可能性较大,通常需要及时摘除。这类息肉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以确保彻底清除病变组织,术后还需要密切随访,观察是否有复发等情况。 胃息肉患者应遵医嘱进行检查和治疗,不可自行判断是否需要摘除,需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刺激性食物。如果有胃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1133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