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科室相关科普
小儿止咳贴贴哪最管用
刘华卫
副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在临床上,
贴小儿止咳贴效果最佳的穴位,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因每个孩子的体质和咳嗽原因不同,所以贴敷的穴位也会有所差异。但通常
可选用膻中穴、天突穴、肺俞穴等穴位
,通过利用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达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膻中穴
位置:
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线上。
功效:
膻中穴是人体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为气会之穴。中医理论认为,咳嗽与肺气不宣等有关,通过在膻中穴贴止咳贴,可以调节人体气机,使肺气得以宣畅,从而缓解咳嗽症状。尤其对于因肺气上逆引起的咳嗽,如感冒后咳嗽、咳嗽痰多等情况,刺激膻中穴能起到很好的化痰止咳、宽胸理气的作用。
天突穴
位置:
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功效:
此穴是任脉上的穴位,临近气管,当小儿咳嗽时,在天突穴贴止咳贴,能够有效缓解咽喉部的不适,减轻咳嗽,对于咳嗽伴有痰鸣、咽喉肿痛、刺激性干咳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使气道通畅,抑制咳嗽反射。
肺俞穴
位置:
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
肺俞穴是肺的背俞穴,直接与肺脏相关,在此穴位贴止咳贴,可以调节肺脏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对于小儿咳嗽,无论是外感咳嗽如风寒、风热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如肺虚咳嗽,刺激肺俞穴都能起到扶正祛邪、宣肺止咳的功效,增强肺部的抗病能力,减轻咳嗽症状。
854
海藻钙为啥不建议宝宝吃
罗智花
副主任医师
儿科
海藻钙是一种从海藻中提取的天然钙源,虽然含有较高的钙含量,但并不建议宝宝食用,原因主要包括钙吸收率相对较低、可能含有有害物质等。
1、钙吸收率相对较低:
宝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钙,以支持骨骼和牙齿的健康发育。然而,海藻钙的钙吸收率相对较低,可能无法满足宝宝对钙质的高需求。相比之下,牛奶、豆制品等食物中的钙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更适合宝宝食用。
2、可能含有有害物质:
海藻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吸收海水中的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虽然通过提取和加工可以尽量减少这些物质的含量,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有害物质可能对宝宝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不建议将其作为宝宝的钙源。
3、过量摄入的风险:
海藻钙的摄入量和比例需要严格控制,如果宝宝长期大量摄入海藻钙,可能会导致体内的钙元素过多,增加肾脏负担,甚至引发高钙血症等严重健康问题。高钙血症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如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4、可能影响消化功能:
海藻钙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影响宝宝的肠道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排便不畅、腹胀等不适症状。这些症状不仅会影响宝宝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痔疮、肛裂等。
5、过敏风险:
虽然大多数宝宝对海藻钙不过敏,但仍有一部分宝宝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如果宝宝对海藻钙过敏,服用后可能会出现皮疹、皮肤瘙痒等症状。这不仅会影响宝宝的舒适度,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休克等。
为了保障宝宝的健康,建议通过食物摄入钙质,同时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饮食和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宝宝的日常饮食注意事项
母乳是宝宝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含有宝宝成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和免疫物质。如果条件允许,建议进行母乳喂养,至少到宝宝6个月大。如果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可以选择适合宝宝年龄和体质的配方奶粉进行喂养。注意按照奶粉说明进行冲泡,避免过浓或过稀。
宝宝6个月后,可以逐渐引入辅食。辅食的添加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的原则。先从米粉、糊状的水果和蔬菜开始,逐渐添加肉类、鱼类、蛋类等食物。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观察宝宝是否有过敏反应。宝宝的辅食应避免添加盐、糖和调味料,以培养宝宝清淡的口味。
尽可能选择新鲜、有机的食材,避免给宝宝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煮熟或蒸煮是比较好的选择,避免使用微波炉和高压锅,以免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食物应切碎煮烂,便于宝宝咀嚼和消化。
979
新生儿胸外按压的部位、频率、深度
刘华卫
副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新生儿胸外按压是新生儿急救中的重要手段,
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处,可采取 拇指法或双指法进行,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约1-2cm
。
位置
新生儿胸外按压的部位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下方,需特别注意避开剑突,防止对新生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按压方法
1、拇指法:
用两个拇指按压胸骨,两手环绕婴儿胸廓,其余手指支撑其脊柱,拇指法较可取,因为能产生更高的收缩压和冠状动脉充盈压,且不易疲劳,能更好地控制压迫深度。
2、双指法:
用一手的中指加食指或中指加无名指,用指尖压迫胸骨,无硬垫时用另一手支撑患儿背部,当患儿较大而操作者的手较小时,双指法则更方便,脐血管给药时,双指法更有利于脐部操作。
按压频率
新生儿胸外按压的频率与正压通气密切配合,通常每分钟为100-120次,即每按压三次后进行一次正压通气,按压与放松时间应大致相等,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充分回弹,以确保有效的血液循环。
按压深度
新生儿胸外按压的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一般为1-2cm,产生可触及的脉搏为有效,按压深度过浅可能无法产生足够的血流和氧气,而按压过深则可能造成损伤。
420
儿童抽动症有哪些表现
刘华卫
副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以不自主、重复、快速的肌肉抽动和发声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会有面部抽动等表现。
1、面部抽动:
儿童抽动症最轻微的表现之一是面部抽动,可能包括眨眼、皱眉、咧嘴、撅嘴、缩鼻等动作,这些动作往往是不自主、无意识的,孩子无法自我控制。这些面部抽动可能会让孩子看起来眼神不自然或表情怪异,但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生理损害。
2、头部及颈部抽动:
随着病情的加重,抽动可能扩展到头部和颈部,患者可能出现点头、摇头、扭脖子等动作,可能会突然发生,也可能持续一段时间。颈部肌肉的抽动还可能导致孩子不自觉地耸肩或挺胸。虽然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
3、四肢抽动:
是儿童抽动症中较为严重的表现之一,患者可能出现甩手、举臂、扭臂、搓手指、握拳、抖腿、踢腿等动作。可能会单独出现,也可能组合出现,随着病情的进展,还可能出现步态异常、身体扭转等复杂症状。
4、发声性抽动:
是儿童抽动症的另一类重要表现,简单的发声性抽动可能包括鼻子吸气、鼻子喷气、吼叫、清喉咙等声音,可能是突然发出的,也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复杂的发声性抽动则可能包括有意义的音节或短语,有时甚至是脏话或骂人话语。
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上述任何一项或多项症状出现,应立即就医并进行规范治疗。家长应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活动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压力。
儿童抽动症怎么治疗
心理支持:
为患儿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与学校环境,家长和老师要理解患儿的异常行为并非故意,给予关爱与耐心。避免过度指责批评,减少患儿心理压力。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信心,可缓解因心理因素加重的抽动症状,是治疗的重要基础。
生活调整:
保证患儿充足睡眠,每晚8-12小时,建立规律作息。合理安排学习与娱乐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与精神紧张。饮食上减少辛辣、油腻、含咖啡因食物及食品添加剂的摄入,以防诱发或加重抽动。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功能,减轻抽动发作频率。
行为疗法:
采用习惯逆转训练等行为治疗方法,训练患儿识别抽动发作的先兆感觉,然后通过进行与抽动相反的动作或行为来抑制抽动。例如若有眨眼抽动,可训练其在有眨眼冲动时缓慢闭眼并保持数秒。持续的行为训练可逐渐减少抽动习惯,改善症状表现。
1002
小孩子上吐下泻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刘华卫
副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小孩子上吐下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可由多种因素引发,比如饮食不当、食物过敏等,影响孩子的营养摄入与身体发育,需积极进行治疗。
1、饮食不当:
孩子进食过多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超过了胃肠的消化能力。例如大量食用冰淇淋、油炸食品等,会使胃肠负担过重,胃肠蠕动紊乱,导致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吸收而引起呕吐和腹泻。
2、食物过敏:
部分孩子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海鲜等。当摄入这些过敏原后,胃肠道会发生过敏反应,黏膜充血、水肿,肠道平滑肌痉挛,引发呕吐和腹泻。呕吐可能较为剧烈,腹泻次数较多,粪便可呈稀水样或黏液样,常伴有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等其他过敏症状。
3、胃肠型感冒:
主要由病毒感染胃肠道引起,常见的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侵袭胃肠道黏膜,使胃肠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吸收功能障碍。除了上吐下泻外,还会出现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感冒症状,患儿也会精神萎靡、食欲减退。
4、急性胃肠炎:
细菌感染是常见原因之一,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在胃肠道内大量繁殖,释放毒素,破坏肠黏膜结构,引起炎症反应。患儿表现为剧烈呕吐、频繁腹泻,腹泻物可为黏液便、脓血便,伴有腹痛、发热。
5、肠梗阻:
各种原因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即为肠梗阻,如肠套叠,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管内,肠梗阻时肠道内压力升高,逆蠕动增强,引起呕吐,呕吐物可含胆汁或粪样物,因肠道不通畅而出现停止排气、排便,腹胀明显。
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呕吐和腹泻情况,包括次数、量、颜色、性状等,以及是否伴有发热、腹痛、精神萎靡等其他症状。若孩子出现严重脱水症状,如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等,或伴有高热不退、精神极度萎靡、抽搐等异常情况,应立即送往医院。
小孩子上吐下泻怎么办
饮食调整:
待呕吐缓解后,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条等,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随着症状改善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合理饮食可减少胃肠道消化压力,促进其功能恢复,防止因饮食不当加重胃肠道紊乱。
腹部保暖:
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于孩子腹部,温度以不烫手为宜,可缓解胃肠道痉挛,减轻疼痛与不适。腹部保暖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胃肠道蠕动恢复正常,改善上吐下泻症状,为胃肠道自我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针对处理:
医生会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电解质测定等,以明确病因,如细菌性痢疾、食物中毒等,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如抗感染、补液纠正脱水等,避免延误病情危及生命。
920
八个月的宝宝便秘拉不出来怎么办
刘华卫
副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八个月的宝宝便秘拉不出来,家长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腹部按摩、培养排便习惯等方法帮助缓解。若便秘严重,效果不佳,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辅助排便。
1、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食物摄入,如苹果泥、香蕉泥、菠菜泥等,可促进肠道蠕动。适当添加辅食中的粗粮,如燕麦粥等,有助于软化大便。同时保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均衡搭配,每日安排适量的水果、蔬菜和谷物类辅食。
2、腹部按摩:
在宝宝安静状态下,家长洗净双手,以宝宝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其腹部,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2-3次。按摩力度适中,通过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反射,但要避开脐部未愈合好的部位,防止感染。
3、培养排便习惯:
每天定时让宝宝坐在便盆上,一般可选择在饭后半小时左右,每次坐便盆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即可。即使宝宝没有排便,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排便反射,长期坚持可使宝宝逐渐形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4、药物辅助:
若便秘严重,经上述方法效果不佳,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甘油能润滑肠道、刺激肠壁,促进排便,但不能长期频繁使用,以免形成药物依赖。也可口服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按医嘱服用。
不要随意给宝宝使用泻药,以免损伤肠道,添加辅食时应循序渐进,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观察宝宝有无过敏反应。若宝宝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哭闹不止、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并就医。
八个月的宝宝便秘拉不出来需要注意什么
增加水分摄入:
保证宝宝每天有充足的水分摄取,可适量喂服白开水。水分能湿润肠道,软化大便,使其更易排出。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可在两餐之间喂水;母乳喂养的宝宝,母亲也应适当增加自身饮水量,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改善肠道干燥状况。
增加活动量:
鼓励宝宝多进行一些适当的活动,如翻身、爬行、踢腿等。运动可促进宝宝全身血液循环,带动肠道蠕动加快,增强胃肠消化功能。增加活动量能为肠道蠕动提供动力支持,改善因活动不足导致的便秘情况,促进肠道正常排泄功能恢复。
1125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
刘华卫
副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症状,需要根据黄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常见的治疗方法有光照疗法、换血疗法等。医生会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如黄疸的类型、胆红素水平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光照疗法
这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未结合胆红素经光照后可产生构形异构体、结构异构体和光氧化作用的产物,其中结构异构体能够快速从胆汁和尿液中排泄而不需要通过肝脏代谢。通常采用蓝光照射。将新生儿卧于光疗箱中,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其余均裸露进行照射。
2、药物治疗
应用药物减少胆红素的产生,加速胆红素的清除或抑制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如供应白蛋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使用肝酶诱导剂等。对于溶血的宝宝还可以使用免疫球蛋白,保护红细胞不被破坏,减轻溶血反应等。
3、换血疗法
一般用于光照治疗失败时,或者当血中胆红素增高到极高水平或者有胆红素脑病表现的时候。换血能有效地降低胆红素,换出已致敏的红细胞和减轻贫血。但换血需要一定的条件,也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所以要严格掌握指征。
家长要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的变化情况,包括黄疸出现的部位、颜色深浅等。如果黄疸进展迅速,如从面部迅速蔓延到四肢,或者黄疸消退后又重新出现,应及时告知医生。
新生儿黄疸的预后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生理现象,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时最严重,之后逐渐消退。足月儿一般在两周内消退,早产儿则可能持续四周。生理性黄疸预后良好,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
如果病理性黄疸能够早发现、早治疗,预后通常较好。治疗方法包括蓝光照射、药物治疗等,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换血治疗。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和黄疸本身,可以避免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如果病理性黄疸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表现为智力低下、手足徐动等神经系统后遗症。这些后遗症一旦发生,一般难以逆转。
724
新生儿湿疹怎么造成的
刘华卫
副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新生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如遗传因素、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等,需要积极进行治疗。
1、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有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皮炎等,新生儿患湿疹的概率就会明显增加。这是因为过敏体质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新生儿免疫系统可能会对一些物质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引发湿疹。
2、环境因素:
环境中的过敏原是导致新生儿湿疹的常见原因,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尘螨、动物毛发、花粉等。家中饲养宠物,动物的毛发和皮屑可能会飘散在空气中,新生儿接触后皮肤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诱发湿疹。尘螨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如床铺、沙发等地方,新生儿接触到含有尘螨的物品后,也容易引发湿疹。
3、食物因素:
对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亲的饮食可能会影响新生儿是否患湿疹。如果母亲食用了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海鲜等,这些食物中的过敏原可能会通过母乳传递给新生儿,引发湿疹。
4、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
新生儿的皮肤角质层较薄,含水量较高,皮肤的屏障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新生儿皮肤中的神经酰胺等脂质成分相对较少,这些成分对于维持皮肤的屏障功能至关重要。当皮肤屏障受损时,皮肤的保水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干燥、瘙痒等症状,进而引发湿疹。
当发现新生儿出现湿疹时,要仔细观察可能的诱发因素,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同时注意皮肤的护理。如果湿疹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新生儿湿疹的注意事项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是很重要的,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使用温水和温和的婴儿专用沐浴产品给新生儿洗澡,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避免使用含有香料、酒精等刺激性成分的沐浴产品,以免刺激皮肤,加重湿疹症状。
在洗完澡后,要及时给新生儿的皮肤涂抹无刺激的婴儿专用保湿霜,锁住皮肤水分。可以根据皮肤的干燥程度,每天涂抹2-3次。选择保湿霜时,要注意成分简单、温和,不含香料、色素等可能引起过敏的成分。
给新生儿选择柔软、透气的纯棉衣物,避免穿化纤、羊毛等材质的衣服,因为这些材质可能会刺激皮肤,引起瘙痒。衣物要宽松舒适,避免过紧的衣服摩擦皮肤,加重湿疹。要注意勤换洗衣物,保持衣物的清洁。
1410
脑瘫儿早期症状
刘华卫
副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脑瘫是一种由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及反射异常,并可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视觉及听觉障碍等多种并发症。
1、过度激惹与喂养困难:
脑瘫儿早期可能表现出过度激惹,如持续哭闹、难以入睡,对突然出现的声响及体位改变反应剧烈。喂养困难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如吸吮及吞咽不协调,导致体重增长缓慢。
2、运动发育迟缓:
正常情况下,婴儿在特定阶段会展现出相应的运动能力,如抬头、翻身、独坐等。脑瘫儿则可能出现这些运动发育迟缓的情况,如3-4个月仍不能抬头,7-8个月不会坐或站立。
3、姿势与肌张力异常:
脑瘫儿的姿势可能较为固定,如上肢内收、内旋,手握拳,下肢交叉、尖足等。肌张力也可能出现异常,表现为肌张力亢进、肌强直或肌张力低下,导致肌肉僵硬或松弛。
4、反射异常:
脑瘫儿的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还可能出现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等异常反射,进一步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
5、智力与语言障碍:
随着病情的发展,脑瘫儿可能出现智力障碍和语言障碍,智力障碍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学习能力受限,语言障碍则表现为发音或表达不清楚,严重时可能出现失语症状。
6、视听觉障碍:
部分脑瘫儿在早期就可能出现斜视、弱视或听力障碍等问题,会进一步影响患儿的感知能力和社交能力。
脑瘫儿的早期症状可能较为隐匿,且个体差异较大,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孩子存在上述任何一项或多项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家长应保持冷静和耐心,积极与医生沟通,了解孩子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关爱。
脑瘫儿早期怎么治疗
作业治疗:
根据患儿的年龄与功能状况设计个性化的作业活动,如手部精细动作训练,从简单的抓握、捏取小物件开始,逐渐过渡到使用餐具、书写等复杂动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穿衣、洗漱、进食等自理能力的培养,提高患儿独立生活的技能与自信心,每日进行1-2次,每次30-45分钟。
言语治疗:
通过口腔肌肉训练,增强口腔的感知觉与运动控制能力,进行呼吸训练,改善发声的动力基础。再结合语音训练,纠正发音错误,提高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每周安排2-3次,每次30-60分钟。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如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可使用肌肉松弛剂,降低肌肉张力。对于合并癫痫的患儿,选用合适的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但药物治疗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根据患儿的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与种类。
835
怎么提高孩子记忆力
刘华卫
副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孩子记忆力不佳可能与脑部发育异常、营养缺乏等多种因素相关,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与知识储备,进而对学业成绩和个人成长产生阻碍,此时需要保证充足睡眠,还可进行记忆训练等处理。
1、充足睡眠:
保证孩子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小学生应达到10小时左右,中学生9小时左右。睡眠期间尤其是深度睡眠阶段,大脑会对白天学习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巩固,有助于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2、记忆训练:
采用多种记忆训练方法,如联想记忆法,将新知识与已知事物建立联系,间隔重复记忆法,对学习内容进行多次复习,每次复习间隔逐渐延长,强化记忆痕迹。通过趣味游戏或记忆软件进行训练,每周可安排3-4次,每次20-30分钟。
3、规律学习: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目标,避免过度集中学习导致疲劳。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阅读、书写、讨论、实践等交替进行,可提高大脑的活跃度和对知识的吸收率。例如学习历史事件,不仅阅读课本,还可观看相关纪录片、进行角色扮演等,加深记忆效果。
4、减轻压力:
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疏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过大的压力会干扰大脑的正常功能,影响记忆力。家长和老师应与孩子积极沟通,鼓励其表达内心感受,通过运动、音乐、绘画等方式帮助孩子放松身心,例如每周安排2-3次户外运动,每次30分钟以上。
5、医学检查与干预:
若孩子记忆力严重低下且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发育迟缓、行为异常等,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神经心理评估、血液检查、脑部影像学检查等,以排除脑部疾病、内分泌失调等病理性因素。若存在疾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补充缺乏的营养素、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等。
不要给孩子过量服用所谓的补脑保健品,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在训练孩子记忆力时,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避免强迫式学习。若孩子正在服用其他药物,需告知医生,以防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记忆力。
提高孩子记忆力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合理饮食:
提供富含营养的膳食,包括优质蛋白质,其所含氨基酸是神经递质合成原料,有助于信息传递。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可维持神经细胞正常代谢与功能。例如核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益大脑健康与记忆改善。
规律运动:
鼓励孩子每天进行适量运动,如跳绳、跑步、球类运动等。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使大脑获得更充足氧气与营养物质。运动可刺激大脑分泌神经生长因子等有益物质,促进神经元生长与连接,增强记忆力,还能缓解压力,让孩子以更好状态投入学习记忆活动。
情绪稳定:
关注孩子情绪状态,避免过度压力、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负面情绪会干扰大脑神经递质平衡,影响记忆功能。家长应营造轻松和谐家庭氛围,使大脑在良好情绪环境中高效运作,提升记忆力。
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