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彬彬心理咨询师主页
网站导航
罗彬彬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有来心理诊室
  • 昨日浏览
  • 总浏览
专业擅长 擅长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解决抑郁、焦虑等神经症问题,同时对于情绪管理、亲密关系、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等问题也有丰富的经验。
个人简介 罗彬彬,高顿教育心理课程讲师;青艾健康兼职心理咨询师/讲师;幸福空间艺术心理活动课程讲师;曾任上海青浦区夏阳戒毒所兼职咨询师。曾服务上海总工会,虹梅街道办事处,手牵手,斯奈德电梯等,上海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心理讲座嘉宾,上海20+家中小学心理讲座及活动。涉及人际关系相关文章及翻译字数25w+。

罗彬彬的科普

焦虑症治愈的本质是成长,而非回到过去的状态

焦虑症往往伴有躯体症状,呼吸困难、前胸刺痛、头皮发紧、消化道易激,症状千奇百怪,总之每天惶惶不可终日,担心自己随时去见马克思,又发愁亲人朋友不理解自己,真是有苦说不出。然而,上面的种种躯体症状在医学上称之为躯体障碍,在理解发病缘由之前,在这里我们引入一个心理学概念:躯体化。躯体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情绪得不到宣泄,通过你的身体表达出来,这个叫做情绪的躯体化,也就是说,当你不情愿做了很多内心很抗拒的事情,往往就会躯体化,因为,你通过理性压抑的那些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它总会通过身体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想象你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是没有理性的,因为你刚刚出生,还没有学习伦理道德,没有法律约束,不知道讲人情讲面子,渴了就哭,饿了就闹,情绪顺畅的流动,从来谈不上压抑自己的情感,当你长大成人,各种约束、标签要求你活成什么样的人,有些本身抗拒的,但自己没有学会如何处理的事情就逐渐的积压在内心,等它爆发的时候,就会通过身体表达出来,以至于衍生出疑病,严重的会有惊恐发作的濒死体验。任何焦虑本质上都是死亡焦虑,而焦虑的本质就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先说什么是恐惧,你应该看过动物世界,豹子对瞪羚发起袭击。瞪羚见状,大脑的杏仁核极度活跃,血压迅速升高,肾上腺素激增,前腿一台后退发力,闪电般的冲出去,并时不时的变换路线,最终豹子经过一阵猛烈的追逐,无法承受升高的体温,降低了速度,瞪羚此时也找到了一个新的落脚点,逐渐平复。大自然的反馈回路就是如此美妙绝伦。恐惧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保证自身的安全,而背后支撑的身体会有一系例的自然反应,这个跟你的惊恐发作何其相似,然而不同的是,你的恐惧积压在内心深处,却不能像瞪羚一样逃避,因为你要用理性说服自己,还要工作,还要学习,还要面对家人朋友,你有羞耻感,硬扛着,逃不掉,但是身体感受到了那份恐惧,所以血压升高,心动过速,肾上腺激增,你感到感官异常,浑身发抖,过度换气,最后你终于拨打了120。发作过后,便是焦虑。虽然医院急诊检查了你的心肌酶、电解质,说你可能是没休息好,好好休息就可以了,但你还是放不下,因为你不确定刚才那是什么?是死亡吗?焦虑的本质都是死亡焦虑,在这里就是答案。你预约了专家号,等待之余拿出手机在问答社区上寻找答案,看完之后,你感觉离死亡更近了一步。于是胸前开始刺痛,虽然那是肋间痛。整天焦虑不安,问答社区查各种症状对应的疾病。最终报告出来,还是没有什么结果,看到的都是窦性心率字样。你似乎还不放心,继续查各种症状,并且跟家人诉说着你的症状。于是,你每天有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担心自己的身体。其实,这个是大自然跟你开的一个玩笑。你之前不怎么关心自己,这次就让你关心个够!缘起性空,任何事物可以因和合而生,也可以因和合而空(就是消亡)。一起都因为人类拥有了理性,这是人类自身的优势,也是我们精神远离身体的起因,正所谓身心分离,就是因为我们过度的压抑自己而导致的。正如,没有理性的爬行动物是不会得焦虑症的,因为它们从来就是身心合一的。你或许不太喜欢现在的自己,非常敏感,当发觉身体有某种异样后就担心的要死。要知道,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是由个人的经历一路演化过来的,并且这些行为当时对你是有益的,你才会这样选择,只不过时间长了,你忘记当初为何如此选择,以至于发展成了现在的样子。这就好像电脑软件的快捷方式,用久了之后就忘记装在那个盘了,只不过快捷方式能查看安装位置,任由卸载,而触发念头的快捷方式早已成为某种习惯固化在你的心里,却无法找回它的起源了。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就会导致情绪躯体化,而压抑情绪的习惯当初也肯定对你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你一直以来就是个非常听话懂事的孩子,受到长辈的褒奖,以至于你步入社会也无法摘掉这个“听话懂事”的标签,以至于某次经历你为了保住自己的标签,压垮了自己,情绪崩溃,从此身体和心灵分道扬镳,越走越远。所以,我们要破除焦虑,就要先理解自己,这里我们引入一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穿越到过去,找回那个越走越远的身体,我称之为对过去的正念,而它有三个步骤:觉察(aware)、接受(beingwith)、选择(choice)简称ABC法则。这里提到了正念,简单解释就是不带任何评判的专注当下的状态,而正念冥想对缓解焦虑有非常好的作用。觉察,就是觉察到你此刻的躯体症状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你当时经历着什么?进而追问你当时的想法和感受,以及为何当时不情愿还要坚持或者被迫这样做。甚至可以追溯到自己更小时候的经历。这个过程有点像剥洋葱,因为个人的经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天生的禀赋和过去经历的一切塑造了现在的你,而洋葱生长的过程是路径依赖的,少了哪一层也不会是现在的样子。剥到最后,我们也就回到了母亲的子宫之中,那个没有焦虑的地方,当然也没有五彩斑斓的广阔世界。然而,当你呱呱坠地,第一声啼哭,宣布你要来人间走一趟,注定你还是要经历一切,既然你这么焦虑,求生欲这么强,那么就放下一切抱怨,接受这一切。接受,就是你察觉到了你如此这般的一切根源,能够真的理解自己,你经历的每一件事,做的每一个选择注定你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不要指望别人理解你的一切,不要抱怨家人不理解你的躯体症状,这就是你,你需要接受自己。这里需要提到一个心理学概念:自我。自我是我们人类最核心的精神资源,我们认为自己有自由意志,都是因为你能感知到自我,有句俗话说得好“活着真好呀!”,就是因为你能感知到自我的存在。然而,你要知道,自我的成长是无法摆脱环境的,然而再恶劣的环境,也有出彩的人生。首先你要扩大自我的疆界,如果你经历不幸,安慰一下自己,把它纳入到自我的一部分,因为环境和身体才是真自我,而不是你一厢情愿认为的自我,所以,治愈的本质终究是自我的成长,而不是执着于回到过去,甚至是回到无忧无虑的子宫里。选择,当你接受了自我,这个时候自我就会发挥强大的作用,因为自我能够依据环境和自身的条件选择最优的路径,走出自己的精彩旅途。吃药治疗是一种选择,至少享受了现代科学带来的福利,运动治疗也是一种选择,它能够让你产生足够的多巴胺和强大的身体。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你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弥补性格的不足。拒绝别人不一定会带来坏的结果,这需要足够的人生智慧。捋顺了思路,就是个好的开始,更多治疗焦虑症的技术已经在路上,还是那句话,治愈的本质就是成长,你既然还不想潦草结束一生,那就没别的选择,成长吧!(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4053 23
2023.01.04

总是过度考试焦虑、考试晕场怎么办?

过度考试焦虑是中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困扰,以至每年的中考和高考中都有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出现思维迟缓,回忆能力下降的情况,平时完全会做的题目竟然找不到一点思路,甚至陷入高度恐慌,大脑一片空白,无法继续答题,俗称:考试晕场。为了矫正过度的考试焦虑,人们通常使用的方法是“松弛放松训练法”和“调整认知矫正法”。松弛放松训练是通过特定的训练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血管得到扩张,从而降低焦虑状态,是克服焦虑的有效方法。但是,这种在治疗室依靠改变生理状态矫正焦虑的方法忽视了认知对情绪的作用,考生一旦进入考试现场往往无法应付在各种观念冲击下再度出现的焦虑状态。调整认知矫正法,是以调整认知为主要手段缓解焦虑的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自助性认知矫正法”。这种方法通过改变不当的自我期望和评价,从而降低焦虑情绪,改善应试心理。但是,这种方法忽视了情绪相对于认知的滞后性和独立性。所以,当考生在调整了认知以后消极情绪依然出现的时候,就很容易再度忧虑、恐慌。为了弥补上述不足,根据森田疗法理论编制了一个矫治过度考试焦虑的训练方法,即“森田放松训练法”。该训练法是在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核心理念指导下,以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的互动规律为矫治原则,将认知、情绪和行为三维要素整合起来,指导学生以调整认知为前提,紧紧把握“完成行为”的核心环节,从而达到矫正过度考试焦虑的目的。所以,这个方法又可称作“关注行为放松法”。多年的实践证明,“森田放松训练法”是一种更为适用的矫治过度考试焦虑的有效方法。一、消除误解:焦虑不是考试的绊脚石许多中学生都有一种误解,认为焦虑情绪对于复习和考试是一种十分有害的干扰,必须努力消除这种情绪,“保持一颗平常心”,要“心静如水”,才能保证考试成功。其实,焦虑情绪也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焦虑情绪的发生是人类自我保护本能的反应,是人类安全需要所引发的一种情绪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只要遇到威胁自身安全或可能伤害个人自尊、影响自我价值的事件、情境时,谁都会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如果人类没有这种本能反应那就十分危险了。所以,焦虑是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激励我们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去创造成功。任何人的成长都必然伴随焦虑,在一定意义上说焦虑是成长的源泉。焦虑也是智力活动的必要条件。适度焦虑是注意的基础,而注意力则是所有智力活动的基础。正是因为焦虑,你才注意科学高效地安排复习时间;也正是因为焦虑,你在考场上才特别注意抓紧审题,迅速决定答题策略,尽快调动你的记忆储备,专心答题。古人所谓“急中生智”,就是焦虑激发的一种智力效应。森田疗法理论指出,焦虑和欲望相伴而生。这是我们心身世界的自然法则,也是一条重要的生活哲理:只要你有取得成功的欲望,你就一定会有一定程度的焦虑;而没有任何欲望、没有任何追求的人也就自然不会焦虑不安。所以,盲目地把焦虑当作考试的绊脚石,是一种常识性的误解!把焦虑不安当作眼前的大敌而奋力抗争,更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二、了解机制:过度考试焦虑是这样发生的适度的焦虑固然可以激发良好的智力效应,但是过度的焦虑状态却是考试的大敌。那么过度考试焦虑是怎样发生的呢?一般说来,有过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多是在考试之前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就已经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焦虑情绪,因此在考试当中一旦遇到难解的题目,或者考试快要结束时就会更加紧张不安。此时,头脑里会引发出一系列消极的推理、联想或大难临头的绝望暗示,越发感到忧虑恐慌。而且还会伴随心慌出汗、手心发凉、头晕耳鸣、眼睛发花、两手发抖、有即刻便尿感或腹泻感等多种不良的生理反应。在紧张的考场上,考生会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感到自责、焦急,也就是对自己的“焦虑状态”感到“焦虑不安”,认为这种状况严重干扰了自己,无法专心答题,就想迅速缓解和消除这种消极状态。他们认为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可以支配人体的各个部分,所以完全可以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排除焦虑状态。然而,森田理论和现代心理学证明,情绪状态一旦出现,很难以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且情绪“二因论”告诉我们,当情绪反应出现后,我们的主观体验会强化它的反应状态。但是,由于考生不了解这种心身的自然规律,就会责备自己无能,产生不能自控的恐慌感,而不断体验和极力抵抗焦虑状态,结果反而使焦虑情绪更加严重,挥之不去。这就是森田理论所讲的“精神的交互作用”,导致考生陷入“焦虑恐慌——体验抵抗——加重焦虑恐慌”的恶性循环,使大脑出现“意识范围的狭窄化”。也就是说,考生在高度焦虑时由于自己的意识完全专注于引起焦虑的刺激,沉浸在预期后果的恐慌中:“我不能控制自己啦!完啦!死定啦!”于是,这种消极情绪的“聚焦”便抑制了大脑其他兴奋点的活动,使考生无法迅速投入应该进行的思维活动,“晕场”就发生了。如果晕场只是第一次出现,而在下一次考试之前能够正确评价和期望自己,就可能不再出现过度焦虑的现象了。但是,发生过晕场的学生却往往因此感到自卑,认为自己无能,甚至认为自己的脑子出了毛病。这些消极情绪的反应很容易在大脑专司情绪活动的“杏仁核”登录,而“杏仁核”是大脑中的警报部门,它会在下一次类似考试情境出现的时候,不等大脑皮层理智地做出判断就抢先发出“危险警报”,将过去曾经发生过的消极情绪和念头迅速复现出来。于是,一些学生会对此感到莫名其妙,不可自控。在这种预期焦虑的状态下,一些容易接受暗示的考生就会受到“预言自动实现”负面效应的影响,心想又“没戏”了!结果,就真的又无法正常考试了。三、矫正错觉:不是情绪本身直接干扰了思维活动由于过度焦虑的发生和无法专注答题的状况有明显的时间上的先后,有人就以为是过度焦虑的状态直接干扰了思维活动,所以必须首先调整好情绪,进入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正常考试。其实,这是一种错解。那么,为什么这种消极情绪一发生就无法正常思考了呢?原因有二: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反应是身心内在的“自然”现象,是理智、意志支配不到的领域。情绪活动的中枢部位不在大脑皮层,而是在大脑的边缘系统。边缘系统通过植物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器官和分泌腺体的活动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而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就是意志不能直接支配的领域。情绪状态一旦出现,主观意志是不能依靠发出指令就能将其改变的。谁能在痛哭流涕的时候命令自己立刻笑容满面呢?反之亦然。而且对于消极情绪,你越是关注、厌恶、竭力反抗,它的反应状态反而会更强烈。这就是前面介绍的“精神的交互作用”。所以,当考生带著痛苦的情绪企图依靠愿望和指令很快消除过度焦虑的时候,也就开始陷入了一场恶性循环的“精神内战”。2、由于对过度焦虑的关注、反抗使焦虑状态不肯迅速退走,而考生又不能接受这种状况,于是就出现了“一心两难”的情境:你一面带著苦恼极力调整、抵抗焦虑情绪,一面又伴随著苦恼急于专注答题,这样你就违背了智力活动的规律,企图在复杂的智力活动中“一心二用”,其结果只能是陷入“一心两难”的困境。这种情境自然会激发和强化过度焦虑,使考生的意识范围狭窄化,难以进行正常高效的思维活动。所以,虽然“焦虑的发生”和“无法集中注意力”具有时间先后的链接,但是二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实际上,不是过度焦虑的情绪直接干扰了你的思考,而是你对情绪的关注、体验和试图排除的努力干扰了你的思维活动。四、把握核心:任凭情绪状态存在,专注完成此刻行为在正确认识了上述3个方面“自然规律”之后,我们就可以按照“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矫正理念具体进行矫正训练了。1、顺应精神活动的自然规律,对过度焦虑实行“三不”: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情绪变化的规律,那么,在考试前和考试中当焦虑或过度焦虑情绪出现时,就不要以主观意志对抗情绪发生的“自然现象”,而应该坚持“顺其自然”的原则,任其状态存在。切记,不要为焦虑的反应而苦恼,而应该宽容地接受令人苦恼的焦虑状态,实行三不态度:不关注体验、不为其痛苦、不试图直接对抗。只要坚持“三不态度”,就可以缓解精神交互作用的发生,就可以打破“焦虑不安——关注、痛苦、抵抗——更加焦虑不安”的恶性循环。既然已经出现的情绪状态不是主观意志可以随意支配的,既然是对过度焦虑状态的关注、体验和抵抗的企图干扰了思维活动,那么为了打破精神交互作用的恶性循环,避免出现“意识范围狭窄化”的现象,就请“顺应自然”地接受焦虑甚至过度焦虑的出现吧。情绪活动有一个规律:如果对于情绪状态听之任之,不视为障碍,不予抵抗,任其自然变化,就会自动逐渐消失。焦虑情绪的反应只是作为一种信号出现在你大脑中,而且这类因条件反射而自动出现的负面情绪,只要你不去关注它的状态,它就不会干扰你的思维活动。然而一般情况下,当事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为消极情绪的出现感到著急、自责,不断地说服自己要沉著、冷静,企图快速消除焦虑。于是你一面带著苦恼极力调整、抵抗消极的情绪,一面又伴随著苦恼急于专注于答题,就这样你无意中违背了智力活动的规律,企图“一心二用”。其结果却只能是陷入“一心两难”的困境。而且,对于这类负面情绪,我们使用多强的力量去抵抗排除,它就会以相同的力量反击抵抗,顽强地表现自己。所以,企图完全依靠自己的主观意志去直接消除这类负面情绪,是很难奏效的。上述两种情境都容易在“精神交互作用”下造成“意识狭窄化”的状况。2、在“顺其自然”、任凭情绪状态存在的同时,坚持“为所当为”的态度,凭借意志专心支配你此刻应该完成的积极行为——包括思维活动,比如阅读、思考、答题。切记:是“同时”!是在接受情绪状态的“同时”,为了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坚持完成此刻最有意义的行为。不要以为只要“顺其自然”了,消极情绪就可以得到缓解了。消极情绪的缓解是“顺其自然”和“为所当为”两个要素同时运作的结果。顺其自然是一种态度,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背景,也就是任凭消极情绪的存在,任凭它不断发出刺激信号,不予关注。而与此同时,在这个心理背景下最重要的核心环节是全力关注考试行为的完成——完成怎样的行为,怎样完成该项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尽管我们的主观意志不能随意直接支配和改变已经出现的情绪状态,却完全可以支配自己的意志行为,包括思维行为。只要你不再为过度焦虑而苦恼、不再企图去排除它们,就一定可以做到“为所当为”。有的考生会说:我过去就是这样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但是没有什么成效。这也是一个误解。我们介绍的这种关注行为的方法不同于通常所说的“转移法”。所谓转移法是指在为某一事件感到过度焦虑的时候,可把注意力暂时转移到其他事件上,去想去做其他的事情,以改善自己的心境。很显然,这种方法在紧张的考场上很难操作。这里同样还要坚持“接受痛苦”的态度。因为,在紧张的考场上实施“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最初时段,消极情绪还会继续冲击意识的注意,所以思维活动必然有一个短暂的低效率状态,这也是一种心理变化的“自然现象”。然而,有晕场经历的学生大多性格要强,办事执著,他们会很不情愿接受这个“自然现象”,对暂时的低效率感到焦急、苦恼,而这种苦恼会把自己重新投入恶性循环的情绪漩涡,导致晕场发生。所以,一定接受这个短暂的低效率,不要为此苦恼。那么,就在你不断专注于你的行为过程的时候,你的情绪也便渐渐地随之平稳和积极了。森田疗法理论指出:情绪活动有一个规律,如果对于情绪状态听之任之,不再增加对它的刺激和关注,承受下来,不予抵抗,顺其自然变化,这种情绪就会逐步缓解和消失。然而一些考生却认为如果不能预先“进入状态”,就不能有效思考,所以就总和自己的情绪盲目“较劲”,导致苦恼。其实,情绪是随著行为的变化而变化的,调整了行为也便调整了情绪。行为正确了,情绪也便会随之正常了。只要你为了成功,努力专注于自己当时的思维活动,你就已经进入了积极应试的状态。为了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应在日常学习情境和平时的考试中就开始进行“森田放松训练法”的练习。因为有些同学在平时就有过度焦虑的情绪发生,以至在紧张的复习之中也常常受到干扰,学习效率不高。所以在紧张的复习阶段就应该按照上述程序坚持训练,注重领悟操作要领,体验成功感受,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良性应答方式,那么在重大的考试中也便可以积极应对了。(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6109 50
2023.01.04

总是担心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怎么办?

你是不是经常有以下类似的症状?1、常常很难放下消极的想法和情绪。2、当一天中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经常会感到身体上的症状(例如压力或头痛)。3、经常有影响饮食和/或睡眠习惯的不健康的日子,例如吃或睡太多或太少。4、经常经历紧张或焦虑。5、当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往往会“打败自己”。6、害怕被拒绝,即使是在相对较小的情况下?7、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在物理、关系、社会、工作、财务或其他情境中),并从负面的社会比较中体验不愉快的感觉。8、在生活中或在社会中,常常会感到愤怒或怨恨,这似乎是不公平的,令人恼火的,或者只是令人讨厌的。9、经常思考/担心别人的想法。10、倾向于把事情个人化。11、发现它很困难,当被相对较小的不愉快所触发时,只是“让它过去”12、感觉伤害很容易。13、经常隐藏负面情绪,认为自己过于强大、动荡、尴尬或脆弱;里面有很多负面情绪。14、经常与他人讨论负面情绪,因为在你的生活中有很多“戏剧”。15、即使是在合理和建设性的情况下,也很难接受批评的反馈。16、即使没有强有力的证据,人们也常常觉得自己很主观。17、经常对真实的或被认为的怠慢和挑衅反应过度。18、经常在集体场合感到尴尬,觉得自己不能做自己。19、在浪漫的亲密环境中感到自我意识;过分担心合作伙伴的批准;不合理地害怕被伴侣评判或拒绝?如果有,那你可能是“高度敏感”。高度敏感(HSP)是一种生理特征,主要体现在具备这种特征的人群常常能感受到别人忽略的微妙事物;会自然而然地处于一种激发状态,,往往受到激发的速度往往比别人要快,从而会让他们自己感到不舒服。在社会重要性方面,具备高度敏感人格者是天生的谋臣和思想家,社会中的精神领袖和道德领袖(例如:卡尔荣格)具备这种人格的人常常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洞察力、激情和爱心,并需要更多时间来独处。然而无论是否高度敏感,每个人在既不过分无聊也不受刺激过度的时候,感觉最好。在同样的情形和刺激下,每个人的神经系统的受刺激程度各有差异。这种接受刺激程度的差异意味着具备高度敏感人格者能观察到的刺激程度的等级,别人无法注意到。美国太平洋研究生院临床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伊莱恩·N·阿伦曾写过一本书:《敏感的人:如何面对外界压力》,作者本身就是一位高度敏感的人。在此书中,她告诉读者,高度敏感不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而是一份难得的资产。她希望让读者了解如何从自己身上看出敏感的特性,并学会将敏感特性运用到日常的人际关系和工作中,创造更丰富更美好的生活。研究表明,高度敏感者(HSP)的大脑与常人是不同的。HSP的大脑有不同的连接方式,神经系统高度敏感,而动作的阈值较低。这种超兴奋性有助于增加情绪反应,降低感知信息的阈值(例如,被噪声干扰,或者光线太弱),并增强了对微妙关系的认识(例如,快速注意气味)。另外,在宏观大脑层面也有变化。与此特质相关的区域与支持同理心的大脑区域有很大的重叠!此外,他们还有一种极度活跃的脑岛,这解释了他们对内在情绪状态和身体感觉的高度关注。这种亢奋解释了他们对疼痛、饥饿和咖啡因的敏感。那么,如何充分利用你的高灵敏度?1、减少环境中强烈刺激的数量。(如选择独处,一次只关注一件东西,如玩的时候尽情玩,工作的时候完全投入。)2、在多任务的时候限制任务的数量。(当必须同时完成很多任务时,可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一件一件地完成。)3、注意早期的警告信号,例如感到不知所措和焦虑,避免过度疲劳。(当感觉到自己的焦虑和担心的时候,选择停下自己的思考,去休息,如闭眼或听音乐来转移注意力)4、把你的想法和情感写在纸上,这样它们就不会影响你的大脑。(把你对未来的担心,一点一点清晰的写出来,如你到底在害怕发生什么?为什么你会觉得这些事情可能发生?如果真的发生了,又会怎样?)5、尝试正念冥想,尤其是对疼痛的高度敏感。这会让你意识到疼痛是由疼痛的标签引起的。(即,关注当下,如你的疼痛和担心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向别人描述你现在的感觉,你要怎么样叙述?像被针刺?像心被被人抓着?那么,你现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有什么感觉呢?仔细说出自己此时此刻的感觉,如听、看、闻到了什么)6、利用你的创造力:画画、着色或写作。(虽然你会担心很多事情,那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去画画,上色或写作,把你的感觉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别人感受到你的感受。)7、诚实地对待你的倾向,尤其是在亲密的关系中。但是,别忘了强调积极的方面,比如更多的同理心,更深刻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欣赏艺术和音乐,以及欣赏他人的积极品质。(你的担心可能是有理由的,比如你真的可以发现环境中的威胁,但是过度的担心是没有用的。担心一些事情,那就现在去做好一些防范的准备,或者回想一下自己以前的担心是是正确的吗?)(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1.04万 50
2023.01.04
正在加载
没有更多啦
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咨询师名片
罗彬彬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有来心理诊室
罗彬彬心理咨询师名片,扫码随时随地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