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丽医生
已实名认证
刘大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春期
有来心理诊室
擅长处理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失眠等、青少年学业问题、青春期问题、亲子关系的调整,另外对于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个人成长探索也有丰富的咨询经验。
刘大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心理咨询师;北京多所高校兼职心理咨询师;北京易普斯EAP公司兼职心理咨询师;定期接受学校团体督导,持续接受精神动力学个体督导。2018-2021 北京回龙观医院危机干预与研究中心,工作中接触上千例当下有自杀危机的来电者,能够快速有效的识别危机,对危机者给予合适的干预,消除或降低其自杀风险。对一般心理问题如急性应激生活事件、抑郁情绪、抑郁症与焦虑症来电者给予情绪舒缓,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讨论如何帮助自己长期的调整情绪。
关注
昨日浏览
总浏览
纠错

刘大丽医生的问诊服务

在线问诊510元/50分钟
通过图文/电话/视频在线问医生
去问诊
近期20人咨询
预约挂号
暂未开通挂号服务
挂号指引
极速问诊
根据病情智能推荐医生
去问诊
全国医生随机分配
刘大丽的预约挂号
有来心理诊室
第一执业
本出诊医院平台无号,请通过医院官方渠道挂号。
刘大丽的挂号方式
1.
公众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搜索“有来心理诊室”进行预约;
2.
电话:可拨打4006678535进行咨询;
3.
现场:可通过人工窗口或院内自助机进行预约挂号。
刘大丽医生未在本平台开通挂号服务 向您推荐所在医院官方挂号方式
挂号方式可能会存在更新不及时 具体以医院官方渠道为准
刘大丽同科室医生

刘大丽的科普

刘大丽医生共发布了10篇科普内容
青春期家长必读:懂得让孩子在你面前,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真实情绪
2023.10.13
为什么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最后都选择了“鸡娃”?(“打鸡血”式过度开发)近来家长们热烈讨论的这种教育方式,不停的让孩子去学习,这背后反映的是亲子关系的焦虑,到底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才是健康的? 1、让孩子在你面前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真实情绪 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 " 发脾气 " 是没教养的表现。但每个人都会有喜怒哀乐,但并不会对所有人都表现出来。 对越亲近的人,越容易表现出真实的情绪。 如果孩子心理感觉和父母贴近,才敢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各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愤怒、悲伤、恐惧等等。 只有当孩子与父母相处有绝对安全感, 才会在父母面前真实的表达情绪或是撒娇。 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的情绪很少,或者只表现某一类情绪,就预示着亲子关系有些问题了。 父母需要注意,自己是否不许孩子表现出某种情绪,或者当孩子表现某种情绪的时候就打断或者制止。 比如说:中国的很多家庭是不允许孩子哭的,尤其是男孩子。 在不允许哭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大多数不会表达情绪,喜欢冷暴力,内心压抑、痛苦。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接纳生而为人,就是有各种情绪。接纳孩子的每一种情绪,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描述自己的情绪,可以引导他们,帮他们说出来。 2、让孩子受伤或遇到问题时,想到的第一个是你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遇到问题会找自己解决。其实未必。孩子会先判断父母对此事件的反应,预测可能的后果。 所有判断都是基于孩子过去和父母相处的经验。只有当孩子觉得会获得帮助,遇到问题才会第一时间找父母。 就像朋友一样——能够求助,能够袒露心扉。 如果孩子过去在外面受到伤害,找父母求助,而父母采取责怪的态度,孩子以后可能宁愿忍耐痛苦,也不会找父母求助。 3、你对孩子的态度是:尊重,不评判,不贴标签 有些父母给孩子的反馈完全不客观,甚至给孩子贴上很多标签。 曾听一个妈妈说,孩子很不爱吃蔬菜。这本没什么,但她很快做出一个结论:所以他性格急躁。 本来没有任何因果联系的两件事,反而在这个妈妈的联想下加剧了她的焦虑:既担心孩子不爱吃蔬菜,又担心孩子性格急躁。 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评判。 还有些父母看着孩子的日常行为,总要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比如懒、贪吃,不够聪明等等。 要知道,这些标签和评判并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像“标签”那样,亲子之间的误会就越来越深。 4、鼓励孩子做喜欢做的事,就像鼓励自己一样 学习、考试是必要的,但绝不是全部。 父母也不必只着眼于这件事上。 转换思维,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成就感。 在追求兴趣的过程中,孩子会发展出“持之以恒”的能力,不需要额外地去说教便能坚持下去,他们也会更少尝试危险的“叛逆”行为。 有些父母不允许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领域。 他们让孩子发展的“兴趣”,其实反映的是自己幼时没有被满足的兴趣或爱好。 如果父母不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逼迫他们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孩子会很害怕自己让父母失望,他们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压力也会尤其大。 这样的结果就是: 孩子一直在压抑中学习。 父母一直处于失望状态。 只有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同时把这份幼时未被满足的期望转回自己身上,也鼓励自己去重新追求,才是达成良性亲子关系的关键。 5、给孩子设置恰当的规则,信任孩子的能力 负责的父母会引导孩子的行为,给他们设置恰当的规则,信任孩子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做好。 而不会因为担心孩子不高兴,或不喜欢自己,就对孩子听之任之。 因为完全被放任的孩子,未来会遇到很多麻烦。 这是父母不负责的体现。 恰当的规则包括与人相处,自律的好习惯、人身安全意识等等。 比如,每天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基本规划,待人礼貌,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出门、乘车的注意事项…… 6、如果自己做错判断,对孩子道歉,并作出弥补 亲子相处中出现的问题,孩子做错的事情,也许未必全是孩子的错,有时父母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比如情绪反应过度,对孩子大发脾气,打对孩子语言暴力或身体暴力等。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惩罚”,而是“引导”。如果其中有父母的问题,父母需要承认并且弥补自己的错误。 一码事归一码事,这放在任何一种关系中都是适用的。 你可以和孩子谈谈:Ta到底是什么想的,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问题?下次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你也可以和孩子谈谈:你当时是什么情绪或者想法,为自己的冲动而道歉,与孩子真诚的表达与交流。 这样彼此尊重的过程慢慢积累起来,亲子关系才会走向缓和、彼此理解、趋向平衡。 7、任何一种亲密关系,都不是走向他人,而是走回自身。 所以,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在回顾我们、疗愈自己的时刻:去看见自己的不足、借此修正和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成为更棒的父母。 愿天下所有父母都能与子女共同成长,告别“鸡娃”焦虑,从而收获幸福,实现生活美满。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刘大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3346
72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特点及家长的应对手册
2023.06.29
案例1 小兵,男13岁,学习成绩一般,脾气暴躁,喜欢网络游戏,爸爸和妈妈把家中电脑上了密码,加了锁后,小兵开始在家庭以外寻找一切可以玩网络游戏的机会,去同学家,去网吧等。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劝也劝了,求也求了,一切皆无济于事。看着学业一天天荒废的小兵,爸爸和妈妈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案例2 小雪,女14岁,初中二年级,在爸爸和妈妈眼中,属于小公主型的宝贝,成长的过程中享受着全家人无微不至的呵护。而当女儿进入青春期后,那个曾经很温顺乖巧的小公主形像,一天天变了,变得让妈妈非常担心,又非常焦虑。女儿对学习索然无趣,也极少花心思去用在学习上,相反却在吃穿打扮上花尽心思。一谈到学习,小雪便会和妈妈大发脾气。一谈到做家务,小雪也会把责任完全抛给妈妈,只认可自己是孩子,做家务这些事,是全职在家妈妈应该干的事。最让妈妈无法接受的是,女儿小雪开始早恋了,这还怎么了得啊,真是看在眼中,急在心中,寝食难安。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也发生一些列的巨变。要准备迎候激情的撞击,要体验到神秘的性意识的萌动,要体察到独立自我的觉醒,要经历具有人生奠定意义的“心理断乳”危机,总之是一个急风暴雨时期。也有人称为“第二反抗期”,“最年接受教育的年龄期”,“最危险的年龄期”的阶段。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经常与家长“南辕北辙” 你说东来我偏要向西,这样的行为特点,往往让很多家长非常恼火,本来家长认为孩子不能这样做的事,现在想好心劝孩子不要这样做,可是孩子呢?偏就不听,偏就我行我素。比如还是案例中的小雪,平时妈妈想让女儿打扫一下自己的房间,女儿则一扬眉:“你做为全职太太,这点活还用得着我吗?再说我也不会用拖把啊。”再瞧小雪妈妈,几乎是欲哭无泪,事后一想,自己还真没有教育和引导过孩子做过家务。 自我意识更强烈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的能力,这时的孩子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形成,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和家长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时如果家长们去人为干涉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往往会发生亲子矛盾和冲突。比如案例一中的小雪,当妈妈看到孩子在穿衣打扮方面有些消费过度时,便劝女儿,可是换来的却是一顿白眼和斥责:“同学都有名牌,为什么我不可以有?你就这么小气?”几句话让妈妈感觉气愤又无奈。 请不要窥探我的隐私 很多家长常常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在琢磨什么,因为大多数家长与孩子沟通产生了问题,甚至是障碍,孩子有什么话也不给你说,这不是急死个人的事儿?于是很多家长便想着办法窥探孩子的隐私。比如有一位妈妈担心女儿有早恋的现象,便经常关注女儿的QQ空间,经常关注女儿的日记和抽屉。可是有一天,女儿突然怒气冲冲地告诉妈妈:“请您以后不要再私自翻我的抽屉了,好吗?拜托了,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我有自己的隐私空间了。”女儿的话让妈妈傻了眼。事后,妈妈终于弄明白,原来女儿设了机关,做了记号,只要自己动女儿的抽屉,就会被女儿察觉。 我在做我喜欢的事,别管我 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迷恋于网络游戏,或者热衷于读网络小说,没事折腾QQ空间,再去看孩子们的家长,不是赌气,就是指责,甚至还有干脆断网的现象发生,这样做,几乎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对于孩子们的个性化喜好,很多家长缺乏支持和理解的态度,仍然把全部目光都放在学习和成绩之上,如果看到孩子心思不在学习上,没有按自己要求去做,便会很不高兴,可是家长们没有想到的是,越反对,孩子越去做。 坏习惯已经让某些行为产生了惯性 在家庭教育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一类问题,就是孩子学习兴趣不浓,成绩不理想。很多家长非常苦恼,道理说了千百遍,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孩子该稀里糊涂地玩儿还是玩儿,根本没有危机感。比如有一位家长,看到即将中考的儿子仍然在我行我素,看在眼中,急在心上,没有什么办法,有时一提醒孩子,儿子便会说:“你考试?还是我考试?我都不急,你急什么?要不你考算了。”一句话,差点没把家长给晕倒。事实上,家长完全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从小没有给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反,懒散的坏习惯倒是越大越显现出来。 家长应对手册 面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家长们又该如何去调整自己的观念呢?如何解决亲子沟通中遇到的矛盾呢?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应对手册》。 第一,放弃系在孩子身上的束缚,还其自由。 在孩子成长的几个阶段中,特别是到了“第三反抗期”——12—16岁这个年龄段,孩子们基本上已经到了独立放飞的阶段,如果这时家长们仍然紧紧束缚着孩子,必然要招致孩子的强烈抗争,上述几个特点分析中,都不难看出,孩子面对家长的管束,几乎都表现为一种张力。所以,对待“第三反抗期”的孩子们,与其如堵洪水一样,莫如用疏导的方式,给孩子们以自由,还他们飞翔的天空。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们体验到翱翔的快乐后,认真对待爸爸和妈妈的意见和建议了。 第二,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尊重孩子。 在现代育人观念中,尊重孩子的家庭平等地位,在很多家庭中严重缺乏。这源于很多家长总把已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仍当几岁的小孩子来看待。如果家长能够让孩子们多参与一些家庭事务的商量和决策,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意见,会让孩子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的。同时让孩子多了解父母工作、生活和教育的艰辛,也会唤醒孩子对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之心,当感恩之情被激活后,孩子自然会多体谅父母,认真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比如做一些家务,比如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比如合理安排用电脑学习,或者安排游戏时间等。 第三,面对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要冷处理。 经常会看到一些家长与孩子在沟通中火冒三丈,而孩子呢,也往往是针锋相对,毫不示弱。面对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我想告诫家长们:您一定要冷静下来!当“火星”光顾“地球”时,眼前要做的事,必须要调整星球的姿态和轨道,完全没有必要正面相撞,对于两者俱伤的后果,为何不选择避让来解决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在亲子关系中仍是非常适用的,特别是针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讲,家长的情绪会主导着孩子的情绪,家长退让了,孩子也就成了一只巴掌,拍不响了。 第四,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理性应对。 很多家长缺乏对青春期孩子身心特点的了解,平时也缺乏学习和积累相关的资料,这就导致家长们对孩子读不懂,看不透,更不知道如何针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去沟通和交流了。事实上,“第三反抗期”的孩子们正值生理发育的高峰期,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分泌,让男孩儿和女孩儿们身体内充满着躁动和不安,特别是感情的变化,注意力的转移,往往让孩子们更容易出现看待问题的偏激。而这时,家长必须要在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去理性做好亲子沟通,从说话的语气、尊重的方式、事情的选择等方面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第五,家长要多了解时代接受新生事物,破解“代沟”。 很多家长总爱陷入一种经验式的思考问题方式。动不动就拿自己当年的经历或者观点来管教孩子,这样做的家长恰是忽略了时代在进步,时代不同了,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如果家长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接受新生事物,不更新观念,在亲子沟通中必须要出现“代沟”。当孩子感觉家长不理解自己时,慢慢也就不愿意和父母去废话了。比如网络之于很多家长,由于家长不学习、不了解、不实践,对网络就有一种戒备之心,这恰会造成与孩子之间无法沟通,甚至无法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合理应用网络这种先进的工具。 第六,树立良好的形像少去唠叨和指责,榜样示范。 明智的家长,一般不会随便开口去指责孩子的,总会先冷静观察孩子的言行,弄明白孩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后果都有哪些等等,然后再运用技巧去和孩子做沟通。同时家长还要充分重视一点:那就是,一定要做好自身的榜样示范!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眼睛是雪亮的,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父母如何做事,如何说话。如果家长们在自己的形像上多下点功夫,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通过勤奋培养自身好习惯,面对孩子时,正应了:桃李无言,下自成溪。孩子对父母自是多了几分敬重,自然也就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而做事了。 第七,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用心包容。 “第三反抗期”虽然时间跨度从12岁一直到18岁左右,但是这只是一个特定的人生成长阶段,有很多问题在孩子度过“第三反抗期”后,随着步入大学和走向社会,通过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社会这所大学校的重新再教育和影响下,会逐步纠正身上曾经拥有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和做法。如此说来,家长无需为眼前看到的孩子身上存的一些行为习惯而苦恼。不过,对孩子进行长期的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对遵纪守法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坚决不能大意,这关系到孩子成长道路方向的问题。方向不偏,剩下的就是细节问题,对于枝枝杈杈,通过家长这个园艺师的修剪,相信会培育出一棵健康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的。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刘大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4751
94
如何毁掉一个青春期孩子(内附青春期常见问题应对方案)
2023.03.08
“孩子越大越难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触。 一个家长说,有些时候给孩子一个意见,想要他更好地成长。这小子倒好,反过来跟我呛声! 小时候还软软甜甜,非常听话的孩子,怎么现在听句话都这么不耐烦? 其实,孩子到青春期了。 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主要有叛逆、思维进步、独立意识很强,此外还有爱慕异性、心灵空虚等。 在心理学上,这是一个人发展成独立人的重要阶段,但剧烈地身心变化往往会让孩子产生强烈地反应,渴望独立。 二三十年前,人类12岁进入青春期,19岁就结束。但如今,最新研究显示,青春期10岁左右就开始了,最晚24岁还没结束。最长超过15年。 像家长们担心异地网恋、沉迷网络、追星等许多行为都产生在这个阶段,甚至有更严重的孩子会选择自残、打架等暴力行为。 青春期是孩子发展、成才的重要时期,初中、高中等关键时期都在这一段时间,父母如果不好好应对,孩子出了岔子,可能会影响一生。 作为父母,提前了解方法,帮助孩子平稳度过,是每个家庭必做的。 不要乱给孩子扣帽子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犯错第一时间是责备孩子,而不是问孩子犯错的原因。 因为家长们虽然知道青春期重要,却对其概念模模糊糊,知之甚少。 父母们看到了孩子“故意找茬”“狡辩”“以自我为中心”等表面症状,却看不到青春期的情绪化表达的本质原因: 1、青春期的大脑,是青春期的烦恼来源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可谓是“日新月异”。他们的身体每天都变化,行为也开始独具个性,这一切,都和性激素分泌相关。 有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大脑是造成青春期问题的根源。 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孩子“知错不改,屡教屡犯”,是因为大脑额叶区域发育不足。 额叶负责认知和决策,是大脑的司令部,发育不完全,所以孩子缺少自控力,风险意识低,从而容易犯错。 又比如,孩子“气性大,过于敏感”,是因为大脑边缘系统、额叶没有很好地协同处理情绪。 大脑的边缘系统能轻易感知否定、挖苦等负面刺激,产生难过、愤怒等情绪,如果这是负责认知的额叶没有很好地控制与调节,孩子就容易情绪化。 神经学家弗朗西斯·詹森说,人类大脑即便在20岁,也只有“八成熟”。 所以说,孩子在青春期的“不听话”、“追求个性”的背后,不是故意为之的变坏了,而是生理因素导致的。 如果我们因为这一时的生理变化而一直否定孩子,反而会让孩子自我认为自己就是个“坏孩子”,从而为了叛逆而叛逆。 2、 青春期问题行为其实是养育问题的滞后反应 有的父母说,如果只是普通的反抗还好,“吵架、不上学”之类的也很普通吧。 李玫瑾教授是一位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专家,她的外交官的朋友向她求助,说自己16岁的孩子有严重的行为问题。 李教授回复说:“孩子不用来见我,大人来就好了。” 她表示,孩子的问题,通常是父母造成的,青春期的问题只是养育问题的滞后。 孩子不会突然变成另一个人,之间一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果父母没有在孩子3岁前和孩子建立安全的感情。那么,想在青春期对孩子发挥影响力,自然会很难。 如果没有从小向孩子传达正确的观念,没有培养良好的习惯,那么现在纠正也很麻烦。 父母的错误介入,孩子的问题行为,只会更加凸显。 因此,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父母想要一次性解决,或者把问题归咎于孩子是不现实的。 青春期的问题行为,在父母看来,就像突然出现在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身上一样,试图改变孩子。 但是,如果转移到孩子的角度,他们可能也会为拥有“坏”的原生家庭而烦恼。 青春期的最好保障,是和孩子做朋友 心理学者曾奇峰表示,如果孩子到了叛逆期,父母做什么都没用。 这句话道出了很多青春期父母的痛苦和无奈。其深层含义是: 父母如果不改变传统的认知观念和教养模式,再怎么说、再怎么做也无济于事。 孩子的各种“不听话”行为,是对不当教养方式最激烈的反馈,家长们应该要有所意识。 应对青春期的最好办法是:如果孩子变了,父母也需要改变。 1、改变对儿童行为的看法 “黄多多染发”和“李珣比基尼照”曾被恶评无数。 有网友表示,她们“自甘堕落”、“无家教”,甚至对她们进行“荡妇羞辱”。 稍微理智一点的“亲切”地提醒“十几岁的女孩子,必须要十几岁”、“父母要管理”。 其实,无论出于好心还是恶意,青春期孩子的正常行为都不应该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孩子喜欢明星,就是被潮流带坏了;重视外表,就是不在乎学习;戴上耳洞,穿上奇装异服,就离做坏事不远了。” 这不仅是对孩子正常行为的放大解读,也是对他们的中伤和禁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身心医学系主任李雪霓说:“人对外貌的关注,始于青春期,这是青春期正常的发展现象。” 青少年一方面在意外表,追求时尚,另一方面身体发育,引起对自己和他人身体的关注; 另一方面是心理变化,他们追求认同,才会对流行趋势和同伴特别敏感。 父母不深入追究原因就指责和干涉是不合常理的。 在教育上,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大的隔阂是成长的时代不同。 服装审美、音乐喜好、对约会年龄的认知、休闲活动的选择等都有不同的看法,但这些都非常正常,没有对错,只有差别。 父母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不能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孩子。 只要改变自己对孩子行为的看法,父母就能接近孩子。 2、 改变和孩子友好相处的态度 在“黄多多染发”事件中,普通女孩的微博被赞近10万人。里面可能代表着青春期孩子的声音。 她说她羡慕黄多多,因为她的父母能理解和支持她,表示非常爱她,而她即使披着头发,也会被妈妈骂。 孩子不能理解:“你明明爱他,却觉得他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好。”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爱的态度,不是展示权威,打着“关怀”的幌子进行谴责,而是倾听,从背后支持。 孙莉曾对多多打耳洞、染头发做出回应。 她说,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现在停下来,将来孩子只会更加叛逆。 她以爱和尊敬,以及对等的交流态度让多多拥有选择头发颜色的“权利”。 孩子不会因为爱干净、随大流、冒险等而变坏,却会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而变得叛逆,行为过激。 不安、专制的父母想纠正孩子的言行,却把他们推地越来越远,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聪明温和的父母知道尊重孩子,反而进入孩子的内心,慢慢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 改变自己,接近孩子,才是父母们给予孩子青春期的最好保障。 应对青春期有办法,太严厉或太宽松都不行(附有青春期常见问题应对方案) 青春期非常特殊,很多父母想给孩子“爱和自由”,却陷入了“不管不行”的焦虑。 其实,应对青春期是有办法的, 太严厉或太宽松都不行。父母必须做到:爱和合理要求。 我们总结了青春期常见的5个问题及应对方式,供家长们参考。 1、青春期身体发育 青春期开始得比大家预想的要早得多,很多孩子从8、9岁开始发育。 面对身体的变化、月经、遗精等现象,他们常常感到疑惑、羞愧、不安。父母们在青春期到来之前,进行沟通,让孩子们做好心理准备和科学认知。 比如,庆祝孩子长大,给孩子一件小礼物,带着孩子买青春期需要的东西,在放松的气氛中,和孩子谈谈青春期的知识。 孩子感觉到你在他身边,一直为他答疑、支持,他可以安心、平静地进入青春期。 2、 青春期外貌焦虑 青春期的孩子很在意外表,脸上可能会有粉刺、粉刺,或者比同学高或者矮,或者穿着土气、不漂亮、身体不强、肥胖等,会让孩子烦恼。 父母不要轻易说“外表不重要”,而是引导孩子在合理的范围内,科学地追求美。 例如,孩子想减肥。可以教他如何科学地吃,而不是总是鼓励他多吃,从而达到营养健康和减少脂肪增加肌肉的目的。 和孩子一起研究如何合理地实现目标,带着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是消除焦虑的最好方法。 3、青春期沟通问题 埃里克森说,青春期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 只有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人,才能有稳定的个性。 孩子拒绝交流,违背父母的想法,只不过是寻求“独立”,是探索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途径。 父母不理解,强行干涉的话,反而会使孩子缺乏自己的意见,容易盲从,无法应对挑战。 “叛逆期”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方式是: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在交流中,无论是行动还是语言,都应该更多地向孩子传达“我相信你能行”的信息; 即使孩子受挫,也不要说“你看吧,我早就说了……”。 通过尊重而不是轻蔑的态度倾听,以平等的态度而不是评价的方式交流,我们的语言才能够进入孩子的耳朵。 4、 青春期“沉迷”行为 在青春期,孩子容易被小说、游戏、明星等吸引,会花很多时间在这上面。 父母不可能不担心他们会着迷。 其实,打破迷恋的最好方法是把孩子从“仰望”变成“俯视”。 比如说,如果孩子喜欢看网络小说,我们并不急于把他从小说中分离出来,而是保持开放的态度,引导他多谈阅读体验、内容和对文章的看法。 如果可能的话,父母也可以分享自己读过其他书的感受,从而帮助孩子跳出故事,思考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孩子的品味提高,视野变宽,就很难被单一的刺激所吸引。 5、青春期“早恋”问题 情感萌动是青春期儿童非常正常的心理变化,并非“早”恋。 父母害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担心孩子受伤,如临大敌般谈“早恋”色变。 孩子为了避免父母的严厉谴责和干预,只好隐藏,这样反而给青春期的交友和行为问题埋下隐患。父母只有理智、平静地面对“早恋”,才能有机会让孩子敞开心扉,成为孩子的护盾。 我们可以积极暴露自己青春期的情感体验,分享自己经历的得失。 这给孩子提供了不同的视角,让孩子感受到“早恋”本来就是一种可以和父母坦诚交流的事情。 恋爱没有“早晚”,但有“好坏”、“界限”。与其防止“早恋”,不如和孩子谈谈学习、感情、对未来的看法,沟通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方法,才能真正帮助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青春期也是“早期教育缺陷修复期”。 如果青春期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那可能真的得应付一句老话了。孩子会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没有哪个完美的父母。遇到情况糟糕的时候,难免会感到疲惫和专横。 但父母们也需要回想起来,自己曾经也是那个青春的少年,也做过一些不那么理智的事,便会更了解孩子。 青春期是父母接近孩子的最后机会,让更多的孩子拥有被理解的青春。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刘大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5885
100
如果您的问题未能解决,您还可以选择:
三甲医生

极速问诊

3万名三甲名医
7*24小时极速响应
1对1

找专家

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
对症找医专科专治

全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可咨询医生

更多
  • 0~50元
  • 50~100元
  • 100~200元
  • 大于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