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科室相关科普
产后抑郁症是什么病,能治愈吗
彭祖贵
副主任医师
心理卫生中心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心理疾病,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以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怒、烦躁,甚至有自杀或杀婴倾向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早发现、早诊断并尽早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产后抑郁症大多能治愈。 1、病因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在分娩过程中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急剧变化,如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这可能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引发抑郁情绪。分娩带来的身体疲劳、疼痛以及睡眠不足等也会增加产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对于初为人母的女性,角色的转变可能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能对自己能否胜任母亲的角色感到担忧和不安。而家庭关系、经济压力、社会支持不足等也可能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如如果家人对产妇的关心不够,或者在育儿问题上存在分歧,都可能加重产妇的心理负担。 2、治愈可能性 产后抑郁症能治愈,但需要综合的治疗方法和家人的支持。建议产妇及时就医,并严格遵循医生建议进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3、治疗措施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产妇认识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心理动力疗法则可以深入挖掘产妇内心深处的潜在问题,帮助她们解决心理冲突。而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给予产妇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可以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缓解抑郁症状,但是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有些药物可能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 家庭支持:家人应该给予产妇足够的关心和照顾,帮助分担育儿的压力,还要理解产妇的情绪变化,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产妇自身也需要积极面对疾病,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放松训练、社交活动等方式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日常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通过综合的治疗方法和家人的支持,产妇可以逐渐恢复健康。
1468
2024-09-07
焦虑失眠吃什么药
彭祖贵
副主任医师
心理卫生中心
焦虑失眠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焦虑和改善睡眠的药物,如苯二氮䓬类、非苯二氮䓬类、抗抑郁药等,但具体用药需根据个体情况由医生确定。 1、苯二氮䓬类药物 此类药物有较好的抗焦虑和助眠作用,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内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等效果。 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应避免长期大量使用。用药期间还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果不良反应轻微,可以先观察,严重者应就医评估是否需要停药、换药等。 2、非苯二氮䓬类药物 该类药物相对苯二氮䓬类药物,成瘾性较低,作用于特定的神经递质受体,改善睡眠质量,也有一定的抗焦虑作用。适用于焦虑失眠症状较轻的患者,但并非所有患者均适用,应咨询医生后再使用。 3、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同时具有抗焦虑和改善睡眠的作用,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缓解焦虑情绪,改善睡眠。但使用抗抑郁药治疗焦虑失眠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起效,也需要遵医嘱进行。 对于焦虑失眠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还应注意日常护理,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减少噪音和光线干扰。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应避免摄入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以免影响睡眠。焦虑失眠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和日常护理,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724
2024-09-07
14岁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彭祖贵
副主任医师
心理卫生中心
14岁孩子心理不健康会有情绪波动大、自我认知偏差、社交障碍、学习困难等多种表现,这些表现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引起重视。 1、情绪波动大: 可能会频繁出现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焦虑等情绪,因为一点小事就哭泣或发脾气,对未来感到过度担忧,这种情绪的不稳定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交,难以集中精力做事,也可能导致与他人关系紧张。 2、自我认知偏差: 过低或过高地评价自己,缺乏自信或过度自负,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不敢尝试新事物或者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对他人的建议不屑一顾。 3、社交障碍: 害怕与人交往,回避社交场合或者在社交中表现出过度紧张、敏感,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害怕与同学交流者对他人的评价过度在意,会限制孩子的社交圈子,影响其情感支持和成长机会。 4、学习困难: 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可能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下滑明显,不仅影响学业发展,还可能进一步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5、行为异常: 可能出现不良行为,如说谎、偷窃、攻击他人等,是孩子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反映出他们在心理上的困扰和不安。 对于14岁心理可能不健康的孩子,家长和老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创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引导孩子参加有益的活动,丰富生活体验,提高心理韧性,若问题严重,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1024
2024-09-07
青少年心理问题
彭祖贵
副主任医师
心理卫生中心
青少年心理问题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因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交织而产生的各种困扰和挑战,包括情绪波动、逆反心理及人际困扰等。 1、情绪波动: 青少年常面临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等,家长和老师应密切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变化,及时提供支持和引导,鼓励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2、逆反心理: 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可能表现出对家长和老师权威的逆反心理,家长和教育者应采取更加民主和沟通的方式,尊重青少年的意见和选择,建立信任关系,减少对立情绪。 3、人际困扰: 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困难,如同伴关系紧张、孤独感等,学校和家庭应提供社交技能培训,鼓励青少年参与集体活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4、学业压力: 家长和教育者应关注青少年的学习状态,合理设置学习目标和期望,避免过度施压,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帮助青少年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业负担。 5、性困惑: 随着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可能面临性困惑和性冲动,家长和学校应开展性教育,帮助青少年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为预防和应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家长和教育者需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鼓励青少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关注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1221
2024-09-07
轻生念头属于几度抑郁
彭祖贵
副主任医师
心理卫生中心
有轻生念头不能简单对应特定的抑郁程度,可能是抑郁较为严重的表现,也可能是生理疾病或其他心理因素引起的。 1、抑郁的分度 轻度抑郁:一般较少出现轻生念头,在轻度抑郁状态下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和食欲略有变化等,虽然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无助,但通常不会产生轻生的想法,往往还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社交功能。 中度抑郁:可能偶尔出现轻生念头,此阶段患者的抑郁症状加重,情绪更加低落,自我价值感降低,对未来感到悲观,可能会在面对较大压力或挫折时,偶尔出现轻生的念头,但通常不会有具体的计划和行动。 重度抑郁:轻生念头较为强烈,重度抑郁患者除了有严重的情绪低落、丧失兴趣等症状外,轻生念头频繁出现,可能会有具体的自杀计划和行动,常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自己是他人的负担,对摆脱痛苦感到绝望。 2、轻生的原因 生理疾病:如脑部疾病、内分泌失调等,可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增加轻生的风险。 心理问题:除了抑郁,其他心理问题如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也可能引发轻生念头。而长期的压力、重大生活事件的打击、人际关系问题等,也可能成为轻生的触发因素。 对于有轻生念头或可能患有抑郁的人,应注意密切关注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危险信号,提供温暖、支持的环境,让患者感受到关爱。鼓励患者积极寻求专业帮助,遵循治疗方案,避免刺激患者,减少压力源,社会也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对抑郁和自杀风险的认识。
1186
2024-09-07
高中生抑郁的表现有哪些症状
彭祖贵
副主任医师
心理卫生中心
高中生抑郁呈现出现情绪低落、厌倦学习、社交孤立、睡眠改变等多种症状,严重影响学习与生活,了解这些症状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给予恰当帮助。 1、情绪低落: 长期处于悲伤、沮丧的情绪状态,难以自拔,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失去热情,如原本热爱的运动、音乐等不再能带来快乐,即使没有具体的负面事件,也会无端地感到心情沉重,仿佛被一层阴霾笼罩。 2、厌倦学习: 表现为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成绩下滑、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在课堂上容易走神,无法专注于老师的讲解和学习任务,且作业拖延,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对未来的学业发展感到迷茫和无助。 3、社交孤立: 不愿与同学、朋友交往,回避社交场合,在学校里独来独往,很少参与集体活动,对他人的关心和交流表现出冷漠或抵触,与家人的关系也可能变得紧张,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4、睡眠改变: 可能出现失眠或过度睡眠的情况,失眠时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容易惊醒,过度睡眠可能整天昏昏欲睡,缺乏活力。 5、自我否定: 过度贬低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自己的能力、外貌、性格等各方面都产生负面评价,认为自己是家人和同学的负担。经常自责,即使是小错误也会过分责怪自己,陷入深深的内疚和悔恨之中。 对于可能有抑郁倾向的高中生,家长和老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解、支持和关爱,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创造轻松、和谐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减轻学生的压力,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参加适度的运动和社交活动,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631
2024-09-07
17岁抑郁患者如何自愈
彭祖贵
副主任医师
心理卫生中心
17岁抑郁患者有自愈的可能,需积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培养兴趣爱好、进行心理调适等多种方法应对,通过自身努力和外部支持,可逐渐走出抑郁阴霾。 1、调整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和恢复精力。 调整饮食:增加营养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坚果等。 适度运动:如跑步、游泳、瑜伽等,可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 2、培养兴趣爱好: 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绘画、音乐、阅读、摄影等,投入到兴趣爱好中,能够转移注意力,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 3、进行心理调适: 学会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和触发因素,出现负面情绪时采用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积极面对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困难和挫折,培养乐观的心态。 4、寻求社会支持: 与家人、朋友、老师等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向他们倾诉自己的感受和困惑,获得理解、支持和鼓励。参加支持小组或互助活动,与有相似经历的人分享经验和心得,互相支持和帮助。 5、设定可行目标: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如每天阅读一定时间、每周进行一次运动等,逐步实现这些目标,能够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17岁抑郁患者应持续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应对策略,避免过度自我封闭,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如有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坚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相信自己能够战胜抑郁。
910
2024-09-07
初中孩子叛逆厌学要看心理医生吗
彭祖贵
副主任医师
心理卫生中心
初中孩子叛逆厌学是否要看心理医生需根据问题严重程度、孩子情绪状态、自身应对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并非所有情况都必须看,但在特定情况下寻求专业帮助很有必要。 1、问题严重程度: 如果孩子的叛逆和厌学只是偶尔表现,且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可能不需要看心理医生,如孩子只是在某一阶段对某一学科产生抵触情绪,经过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可以改善,一般无需看医生。如果孩子是长时间厌学,抵触心理非常强,应及时看心理医生处理。 2、孩子情绪状态: 若孩子出现持续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且这些情绪与叛逆厌学相关,可能需要看心理医生,如孩子长时间情绪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有自我伤害的倾向,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3、自身应对能力: 如果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调整心态,逐渐改善叛逆厌学的情况,可能不需要看心理医生。但如果孩子缺乏应对问题的能力,无法自我调节,那么看心理医生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 4、人际关系影响: 如果孩子因为叛逆厌学而与家长、老师、同学的关系严重恶化,影响到正常的社交生活,可能需要看心理医生,如孩子拒绝与他人交流,经常与他人发生冲突,无法融入集体,这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 5、家庭环境因素: 如果家庭环境存在较大问题,如父母关系紧张、教育方式不当等,可能导致孩子叛逆厌学,家长可以先尝试改善家庭环境,若孩子的情况没有好转,再考虑看心理医生。 对于叛逆厌学的初中孩子,家长应注意保持良好的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家长需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孩子参加有益的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提高自信心。
1480
2024-09-07
中学生心理疏导去哪里
彭祖贵
副主任医师
心理卫生中心
中学生心理疏导可选择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机构、医院心理门诊等多个渠道,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1、学校心理咨询室: 学校通常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疏导服务,心理老师熟悉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问题。 2、心理咨询机构: 有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能够提供更专业、个性化的心理疏导,采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对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3、医院心理门诊: 如果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可能需要到医院的心理门诊就诊,医生可以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必要时还可以结合药物治疗,如出现自杀倾向、严重的情绪障碍等情况,应及时前往医院心理门诊。 4、在线心理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很多在线心理平台可供选择,学生可以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方式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这种方式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5、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部分社区设有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服务,中学生可以在社区内获得一定的心理支持。社区组织的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可以帮助中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应选择正规的心理疏导渠道,确保咨询师的专业资质,积极配合心理疏导,坦诚地表达自己的问题和感受。治疗期间需遵守心理疏导的保密原则,保护自己的隐私,家长和老师也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592
2024-09-07
情绪不稳定该怎么办
彭祖贵
副主任医师
心理卫生中心
情绪不稳定会影响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需采取自我觉察、放松训练、运动锻炼、表达情绪等有效方法加以调节。 1、自我觉察: 首先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认识到情绪不稳定的触发点,可能是压力过大或者期望未得到满足。 2、放松训练: 情绪激动时可以进行深呼吸练习来缓解紧张情绪,结合放松训练如渐进性肌肉松弛法,从头到脚依次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有助于减轻身体的紧张感,从而稳定情绪。 3、运动锻炼: 适度的运动可以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如跑步、游泳、瑜伽等,定期进行锻炼。运动不仅能增强身体素质,还能帮助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从而减少情绪波动。 4、表达情绪: 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可以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倾诉的过程中不仅能释放情绪,还能从他人的角度获得不同的看法和建议,有助于更好地应对问题。 5、培养爱好: 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能够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分散对负面情绪的关注,如学习绘画、书法、摄影等或者参加志愿者活动,丰富生活内容,提升自我价值感,从而增强情绪的稳定性。 情绪不稳定的人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避免过度摄入咖啡因和刺激性食物,学会应对压力,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如问题解决、心理调适等,持续学习情绪管理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要对自己有耐心和信心,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善情绪不稳定的状况。
1095
20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