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成的科普
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有哪些
刘建成
主任医师
精神科
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情绪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在于情绪的极端波动,具体表现为躁狂发作、抑郁发作以及可能的混合状态,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1、躁狂发作 情绪高涨:患者表现出异常愉快、兴奋、活力充沛,情绪高涨具有感染力,可能引起周围人的共鸣。 思维奔逸:思维变得非常迅速和敏捷、言语增多、滔滔不绝,甚至出现跳跃性思维,思维内容可能漫无边际。 活动增多: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可能整日忙碌、爱管闲事,但活动往往缺乏计划性和持久性。 意志行为增高:自我评价过高,表现出骄傲自大和自负的行为,容易冲动消费、冒险投资或参与高风险活动。 睡眠需求减少:即便只睡很少的时间,也会感觉充分休息,甚至可能不需要睡眠。 2、抑郁发作 情绪低落:患者长时间陷入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表现出沮丧、悲观和绝望的情绪。 思维迟缓:思维变得缓慢和迟钝、主动言语减少、语速变慢,严重时可能影响社交功能。 意志行为减退:活动或行为变得缓慢和迟钝,回避社交,严重时甚至不言不语、不动、拒食。 自我评价过低:患者可能感到自己无价值,对小事情有过度的罪恶感。 睡眠障碍:可能出现失眠或嗜睡的症状,睡眠模式发生改变。 身体症状:患者可能感到身体乏力,持续疲劳,缺乏活力。 自杀念头:在严重的抑郁状态中,患者可能出现自杀的想法或尝试。 3、混合状态 有时患者可能同时经历躁狂和抑郁的症状,这被称为混合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患者可能感到兴奋而焦虑,或是能量旺盛但情感低落,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症状复杂多样,包含情绪、思维、行为和睡眠等多个方面,不仅影响患者的个人生活,还可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对于疑似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和治疗。
731
2024-09-02
双相情感障碍不治疗能怎么样
刘建成
主任医师
精神科
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患者经历着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的交替发作。如果不及时治疗,其后果将极为严重,包括心理健康受损、身体健康受损等。 1、心理健康受损 情绪波动加剧:患者未接受治疗时躁狂与抑郁的交替发作将更为频繁且剧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认知功能下降:长期不治疗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认知功能障碍,进而影响其学习和工作能力。 自杀风险升高:随着病情的恶化,患者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2、身体健康受损 睡眠障碍:患者常出现失眠、早醒等睡眠问题,长期以往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患其他疾病的风险。 饮食紊乱:躁狂期可能过度饮食导致体重增加,而抑郁期可能食欲不振导致体重减轻,这种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3、社会功能受损 人际关系紧张:由于情绪波动,患者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关系可能变得紧张甚至破裂。 职业发展受阻:由于认知功能下降和情绪不稳定,患者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将大打折扣,可能导致职业发展和学业受阻。 社会孤立:患者可能因情绪波动和行为表现而遭受社交排斥和孤立,进一步加重其心理负担。 4、家庭负担加重 经济负担: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若患者不治疗,病情恶化将增加治疗成本。 精神压力:家庭成员需要承担照顾患者的责任,长期以往可能导致精神压力过大,影响家庭和谐。 5、并发症与心理疾病 并发症:不治疗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自伤、自残、伤人、毁物等严重行为。 心理疾病:还可能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其他心理疾病,使病情更加复杂。 双向情感障碍不治疗将带来多方面的严重后果,建议患者尽早寻求专业的医疗和心理健康支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改善预后并减少相关风险。
1128
2024-09-02
双相情感障碍怎么才能治好
刘建成
主任医师
精神科
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的心境障碍疾病,治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综合多种手段,长期、系统地进行,包括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 1、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稳定生物钟,减少情绪波动。患者应尽量做到每天定时起床、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健康饮食:饮食应清淡、均衡,避免过多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饮料。适当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改善身体状况,提高情绪稳定性。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也有助于缓解情绪压力。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2、社会支持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关爱对于患者的康复比较重要,应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并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社交活动: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如与朋友聚会、参加兴趣小组等,有助于增强患者的社交能力,减少孤独感,提高生活质量。 3、药物治疗 是双向情感障碍治疗的基础,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药物,以控制情绪波动,减轻症状。 4、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错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改善情绪状态。对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而言,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减少情绪波动,提高情绪稳定性。 人际心理疗法:人际心理疗法侧重于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通过增强社交技巧和解决冲突能力,缓解情感困扰,对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人际关系修复和情绪管理具有积极作用。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积极配合治疗,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患者及其家属也应保持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1334
2024-09-02
心理医生能解决心理问题吗
刘建成
主任医师
精神科
心理医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解决心理问题,但并非所有心理问题都能完全被解决。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患者和心理医生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和家庭的支持。 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源于多种复杂的因素,如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童年经历、遗传因素等。当人们面临心理问题时,心理医生可以成为他们重要的支持和引导者。 心理医生通常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通过各种方法来帮助患者理解和处理他们的心理问题。如心理医生可以运用心理评估工具,如问卷、访谈等,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问题的严重程度。通过这些评估,心理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方法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有很多种形式,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疗法则注重患者与他人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精神分析疗法则深入挖掘患者的潜意识,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深层次的心理冲突。 心理医生还可以提供支持和安慰,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对于经历重大创伤或困难的患者,心理医生的陪伴和支持可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 但是心理医生并非万能的,有些心理问题可能非常复杂和严重,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努力。而且心理问题的解决也不仅仅取决于心理医生的能力,还与患者的积极配合和自身的努力密切相关。如部分患者可能对心理治疗存在抵触情绪,不愿意配合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但也有患者可能缺乏自我改变的动力和决心,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在寻求心理医生帮助时患者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患者也应该对心理治疗有合理的期望,认识到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努力,患者还应该注意选择正规的心理医生和机构,确保得到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1000
2024-09-02
经常想哭,总是情绪低落为什么
刘建成
主任医师
精神科
经常想哭,总是情绪低落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能是生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引起,而心理因素也可出现类似的情况,需结合情况判断。 1、生理因素: 生物化学失衡: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在调节情绪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上述化学物质的水平失衡,可能导致情绪低落和想哭的冲动。 季节性变化:季节性情感障碍是与季节变化相关的情绪障碍,冬季日照减少时尤为常见,患者常感到沮丧、疲惫,并伴随想哭的情绪。 2、社会环境因素: 人际关系问题:孤独、社交隔离或人际冲突都可能导致情绪低落,增加想哭的频率。 生活事件变化:如失业、搬家、离婚等重大生活事件,都会对人的情绪产生深远影响,引发情绪波动。 3、心理因素: 压力累积:长期面对工作、学习或人际关系的压力,若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容易导致情绪崩溃,表现为经常想哭。 抑郁症:抑郁症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其核心症状包括持续的悲伤、失去兴趣和快感、自我价值感下降等,常伴随频繁的哭泣和情绪低落。 创伤后应激反应:经历过严重创伤或丧失如亲人去世、暴力事件等的人,可能在事后一段时间内频繁出现想哭和情绪低落的症状。 建议与家人、朋友分享感受,加入兴趣小组或社交活动,增强社会联系和支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如正念冥想、认知重构等,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减少负面情绪。
1105
2024-09-02
抑郁症能变回正常人吗
刘建成
主任医师
精神科
抑郁症患者完全有可能变回正常人,重要的是要正视病情、接受专业治疗,并保持积极向上心态和生活方式,而家庭和社会支持也较为重要。 抑郁症属于一种心境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缓等症状,但并非不可逆转疾病。通过科学、系统治疗,大多数患者能够实现症状的显著改善,并逐渐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抑郁症的治疗是综合性过程,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可能物理治疗等多种手段。药物治疗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平衡,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状。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增强应对困难和压力能力。电休克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等物理治疗,在部分情况下也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抑郁症的康复过程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患者需要正视自己病情,接受专业治疗,并遵循医嘱进行规范用药和定期复诊。患者还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培养积极向上心态和生活方式,如保持规律作息、参与社交活动、进行适度体育锻炼等。 家庭和社会支持也是抑郁症患者康复重要因素,家人和朋友理解、关心和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应对疾病。患者还应注意定期观察患者身体情况,可以更好了解自身情况。期间还应在医生建议下给予正确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物、抗焦虑等,更好控制病情。
817
2024-09-01
十大最安全的安眠药
刘建成
主任医师
精神科
针对失眠治疗,安眠药是常用的辅助手段,其安全性备受关注。虽然以下列举的安眠药在合理使用下相对安全,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反应不同,所以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常用药物有酒石酸唑吡坦片、佐匹克隆片等,不只有10个。 1、酒石酸唑吡坦片: 酒石酸唑吡坦片属于新型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快速催眠效果,并且副作用小,安全性高,适合入睡困难的患者。 2、佐匹克隆片: 作为第三代镇静催眠药物的代表,佐匹克隆片药效迅速且持久,长期使用无明显的耐药和停药反跳现象,适用于多种失眠症状。 3、右佐匹克隆片: 右佐匹克隆片是佐匹克隆的右旋异构体,药效显著,但毒性较低,是佐匹克隆片的优选替代品,适用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 4、扎来普隆片: 扎来普隆片同样属于新型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以及良好的耐受性,长期使用几乎没有依赖性。 5、艾司唑仑片: 艾司唑仑片是一种中效苯二氮䓬类药物,适用于一般失眠症状,技术成熟且相对安全,但需要注意其潜在的依赖性问题。 6、劳拉西泮片: 劳拉西泮片也是苯二氮䓬类药物的一种,因其效果明确且相对安全,常用于短期缓解失眠症状,尤其适用于伴有焦虑的患者。 7、阿普唑仑片: 阿普唑仑片主要用于睡眠浅、易醒和晨起需要保持头脑清醒者,其抗焦虑特性有助于改善此类失眠症状。 8、阿戈美拉汀片: 阿戈美拉汀片具有抗抑郁和催眠双重作用,能够改善抑郁相关的失眠,且不会产生依赖性,适用于伴有抑郁情绪的失眠患者。 9、盐酸帕罗西汀片: 盐酸帕罗西汀片主要通过治疗抑郁和焦虑障碍而改善失眠,对于因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失眠有显著疗效,但需要谨慎使用以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 10、地西泮片: 具有抗焦虑、抗癫痫、抗惊厥以及镇静催眠等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失眠、焦虑、惊厥、癫痫等,还可改善肌紧张性头痛、特发性震颤等。 安眠药在合理使用下均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但具体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长期依赖安眠药并非解决失眠问题的根本方法,建议结合非药物治疗手段,如改善睡眠环境、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等,以全面提升睡眠质量。
1113
2024-09-01
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有哪些表现
刘建成
主任医师
精神科
植物神经紊乱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系统失调状态,其症状多样且可能因人而异,在临床中主要包括情绪症状、睡眠异常、消化系统不适等。 1、情绪症状: 初期可能表现为情绪波动较为敏感,易因小事感到烦躁或不安,但尚能自我控制,不影响日常生活,这种情绪上的变化,是植物神经紊乱的早期信号。 2、睡眠异常: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或睡眠不深等睡眠障碍,这些睡眠问题进一步影响精神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3、消化系统不适: 植物神经紊乱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导致食欲不振、胃胀、便秘或腹泻等,这些症状虽非特异性,但频繁出现时应引起警惕。 4、心血管症状: 部分患者会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心血管症状,感觉心跳加快或不规则,甚至可能伴有胸痛或胸部压迫感,这些症状可能因焦虑、紧张等情绪因素而加剧。 5、全身症状: 在疾病较重阶段,患者可能经历全身性不适,如头晕头痛、四肢麻木、全身乏力等,还可能伴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患者应首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可以选择营养均衡、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适量参与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缓解压力、增强体质。在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切勿自行用药或忽视病情。
1083
2024-09-01
胡思乱想,焦虑,心里压抑是什么病
刘建成
主任医师
精神科
胡思乱想、焦虑、心里压抑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也可能是多种心理或精神问题的表现,主要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等,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1、正常生理现象: 在部分情况下,胡思乱想、焦虑和心理压抑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特别是在面临压力、挑战或重大生活事件时。通过适当的休息、放松和调整心态,症状可能会得到缓解。 2、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过度担心、紧张、恐惧等情绪,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理症状,如心慌、胸闷、出汗等。焦虑症患者常会有胡思乱想的倾向,对未来的事情过度担忧,导致心理压抑。 3、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抑郁症患者不仅情绪低落,还可能伴有思维迟缓、兴趣缺乏、快感缺失等症状,或是经常胡思乱想,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感到心理压抑。 4、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也可能出现胡思乱想、焦虑和心理压抑的症状。 5、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反复出现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的疾病,患者会感到此类观念和行为不必要或不正常,但无法摆脱。虽然强迫症的主要症状不是胡思乱想、焦虑和心理压抑,但部分患者可能因强迫观念而陷入焦虑和心理压抑的状态。 如果出现此类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心态和适当的社会支持,也是缓解此类症状的重要因素。
797
2024-09-01
焦虑症的体重下降规律
刘建成
主任医师
精神科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影响到个体的情绪、思维和行为等多个方面,还可能影响到个体的食欲和体重,体重下降规律可能与阶段有关,比如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1、初期阶段: 食欲变化:患者可能会开始注意到自己的食欲有所下降,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到饥饿。 食物偏好改变:一些食物可能会引发恶心感或反感,比如油腻食物,导致饮食选择受限。 2、中期阶段: 明显体重下降:随着时间推移,如果不加以干预,体重可能会显著下降。 营养不良:长期食欲下降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不足。 体力下降: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可能会导致体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劳。 3、后期阶段 身体机能受影响:极端情况下,体重过轻可能会导致身体机能受到影响,如免疫系统减弱、骨骼密度降低等。 心理健康问题加重: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可能会加剧焦虑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焦虑症患者常常会经历食欲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身体处于病理状态,导致消化系统的活动减少。一些焦虑症患者可能会发展出进食障碍,如厌食症或暴食症,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体重下降。焦虑状态下,身体处于高度警觉状态,这可能会导致基础代谢率提高,即使摄入的食物量不变,也可能导致体重下降。 日常应记录每天的饮食情况,注意是否出现了食欲下降的情况。尽量按时进餐,并保持每餐的分量适中,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粥、面条等。如果发现有上述迹象,建议尽早采取措施,通过自我管理和专业帮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
789
202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