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
共收录100位医生,可服务医生数17位
肩胛骨在哪个位置图片
吴斌
副主任医师
骨科
肩胛骨是人体背部重要的三角形扁骨,
位于胸廓后外侧,介于第2至第7肋之间
,分为两个面、三个缘和三个角。若其出现损伤,需及时就医处理。
整体位置
肩胛骨上肢带骨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背部胸廓的后外侧,左右各一,是一块三角形的扁骨,贴附于胸廓的后背部,位于背部浅层肌肉与深层肌肉之间。从人体背面观察,肩胛骨大致位于第2至第7肋骨之间,其上角平对第2胸椎水平,下角平对第7胸椎或第7肋间隙。
肩胛骨的结构特点
1、两面
肋面(前面):
是一个浅凹的区域,表面相对平滑,主要为肩胛下肌提供附着位置。肩胛下肌在肩关节的内旋动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背面:
有一条明显的肩胛冈横亘其中,将后面分为冈上窝和冈下窝。冈上窝和冈下窝都是肌肉附着的重要区域,冈上肌附着在冈上窝,主要参与肩关节的外展动作;冈下肌附着在冈下窝,在肩关节的外旋动作中有重要作用。
2、三缘
上缘:
是三条缘中最短的部分。其外侧有肩胛切迹,这个切迹具有特殊的解剖学意义,因为肩胛上神经从这里通过,该神经主要支配冈上肌和冈下肌,对于肩部肌肉的正常功能和运动控制至关重要。
内侧缘:
比较薄,位置靠近脊柱。其与脊柱之间通过肌肉和韧带相连,在维持肩胛骨与脊柱相对位置的稳定性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外侧缘:
较为肥厚,向外侧上方延伸。这个部位是多个重要肌肉的附着点,例如三角肌后束就附着在外侧缘的后部。三角肌后束在手臂的外展和后伸动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外侧缘为这些肌肉提供了坚实的附着基础,使得力量能够有效地传递,从而完成各种上肢动作。
3、三角
上角:
平对第 2 肋,是一个重要的解剖学标志,在人体解剖定位和一些医学检查中,可以通过找到第 2 肋来确定肩胛骨上角的位置,进而辅助判断其他结构的位置。
下角:
平对第 7 肋或第 7 肋间隙,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体表标志,通过定位第 7 肋或肋间隙,就能很容易地找到肩胛骨下角。
外侧角:
是三个角中最为肥厚的部分,有一个浅凹的关节盂,与肱骨头构成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之一。关节盂的浅凹形状虽然有利于上肢进行灵活多样的运动,但也使得肩关节在结构上相对不稳定,容易出现脱位等损伤情况。
日常如何避免肩胛骨损伤
1、避免外伤: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小心高处坠落、车祸、重物撞击等意外情况,减少受伤风险。
2、增强骨骼强度:
保证饮食均衡,摄入富含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类。适当晒太阳,促进钙吸收。
3、规范运动:
进行体育活动时,提前做好热身,遵循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技巧,避免过度运动和错误动作导致受伤。
4、注意防护:
从事高危工作或运动时,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如护肩等。
5、保持良好姿势:
日常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期弯腰驼背或单侧负重,以减轻肩部压力。
906
腰间盘突出是什么样子的
吴斌
副主任医师
骨科
腰间盘突出即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
腰椎间盘各部分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 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突出或脱出
,压迫相邻的脊神经,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腰部外观表现
1、姿势改变:
正常腰部生理曲线自然前凸,但患病后患者为减轻疼痛,可能不自觉地调整姿势,如腰椎前凸减小或消失,使腰部显得平直,背部线条生硬不协调。部分患者还会形成保护性侧弯,身体向疼痛侧倾斜,导致体态失衡,走路时更为明显。
2、肌肉紧张:
椎间盘突出刺激周围组织,导致腰部肌肉紧张、痉挛,触摸时感觉肌肉紧绷,尤其是竖脊肌等。这种紧张状态进一步加剧腰痛,形成恶性循环,外观上腰部肌肉可能因紧张而隆起,显得臃肿不自然。
下肢表现
1、疼痛与麻木:
腰间盘突出常压迫坐骨神经等下肢神经,引发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路线通常沿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至足部。疼痛程度不一,严重影响行走和活动,下肢麻木感明显,区域与疼痛部位重合,有蚂蚁爬或失去部分知觉的感觉,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后麻木感加剧,影响下肢发力。
2、肌肉力量改变:
长期受压迫的神经影响,下肢肌肉力量发生变化如足下垂,表现为抬脚、勾脚困难,是脚部肌肉神经功能受损所致。腿部肌肉力量减弱,走路时腿部发软,感觉踩在棉花上,无法支撑身体重量,外观上患者行走步伐不稳需借助外力维持平衡。
605
拇外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吴斌
副主任医师
骨科
拇外翻是指拇趾骨和第一跖骨之间关节倾斜超过15°。拇外翻由多种情况所造成,如遗传、经常穿着高跟、尖头鞋,使拇趾过分外翻。拇外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
支具治疗:使用特制的支具或矫形器,如拇外翻矫正器等,通过对足部施加持续的压力和牵引力,逐渐矫正拇外翻畸形。适用于轻度和中度的拇外翻患者,一般需要长期佩戴。
按摩和拉伸:通过按摩和拉伸足部肌肉和韧带,缓解足部疼痛和紧张,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拇外翻的症状。患者可在日常生活中自行操作,也可寻求专业按摩师的帮助。
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超声波等物理疗法,可以缓解足部疼痛和肿胀,促进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物理治疗需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选择合适鞋袜:避免穿高跟鞋和过紧的鞋子,选择一些舒适的、带有足部支撑的鞋子,如平底鞋或运动鞋。鞋内可放置矫形鞋垫,以分散足部受力,减轻拇外翻的压力。
2、手术治疗
对于重度拇外翻患者,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传统的切开手术和微创手术,旨在切除多余的骨头和软组织,矫正畸形,缓解疼痛。手术后,患者需要佩戴支具进行固定,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需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过度劳累,控制体重,以减少对足部的压力。加强足部的运动和平衡训练,如赤足运动,以增强足底肌肉力量,延缓拇外翻恶化程度。
拇外翻术后护理
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足部功能锻炼,如脚趾活动、足弓拉伸等,以增强足底肌肉力量,促进关节灵活性恢复。锻炼时避免过度用力,以免损伤手术部位。建议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消毒,避免感染。遵循医嘱使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避免摩擦和压迫。
术后一段时间内,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穿高跟鞋,以免加重足部负担。选择平底、宽松、透气的鞋子,为足部提供足够支撑和保护。术后定期回医院复查,评估恢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如遇到疼痛、肿胀、感染等问题,及时咨询医生并处理。通过细致康复与护理,拇外翻手术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足部健康,重返正常生活。
649
坐骨神经痛什么原因
吴斌
副主任医师
骨科
坐骨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不良生活习惯、梨状肌综合征、局部损伤等。
1、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久坐不动或保持不良坐姿,以及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都可能对坐骨神经造成刺激或压迫,从而引发疼痛。
2、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是位于臀部的一块肌肉,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方穿过。当梨状肌由于某种原因(如劳损、炎症等)发生挛缩时,会压迫或刺激坐骨神经,导致坐骨神经痛。患者通常会出现臀部疼痛,伴随大腿以及小腿的疼痛、麻木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患侧下肢不敢行走的症状。
3、局部损伤:
包括挫伤、扭伤等外伤,可能导致局部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进而压迫坐骨神经。
4、腰椎间盘突出症:
当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在外力作用下破裂时,内部的髓核组织会突出并压迫相邻的神经根,其中包括坐骨神经。这种压迫会导致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麻木和无力等症状。常见于腰4/5及腰5/骶1椎间盘突出,表现为腿外侧、小腿后方或外侧,甚至脚底疼痛或麻木,坐位时疼痛剧烈,平躺可明显减轻。
5、腰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腰椎管内的空间变窄,导致神经根受到压迫或刺激,同样会引发坐骨神经痛。腰椎管狭窄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先天性发育异常、退行性变等。
因此,在治疗前需要明确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也有助于预防坐骨神经痛的发生。
坐骨神经痛的注意事项
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都要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坐下时,应选择高度合适的座椅,使双脚平放在地面,膝盖与臀部保持同一水平高度,背部挺直靠在椅背上,避免弯腰驼背或瘫坐在椅子上。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重心均匀分布在双脚,避免长时间单脚站立或重心偏移。正确的姿势可以减轻对坐骨神经的压迫,缓解疼痛。
寒冷刺激可能会导致坐骨神经痛加重,因此要注意保暖。在寒冷的天气里,要多穿衣服,尤其是腰部、臀部和腿部。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疼痛部位,每次热敷15-20分钟,温度以感觉温暖舒适为宜,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
尽量避免提举过重的物品,因为这可能会增加腰部和臀部的负担,对坐骨神经造成压迫。如果需要搬运东西,要先蹲下,将物体靠近身体,利用腿部力量慢慢起身,而不是直接弯腰去拿。
689
检查脖子应该挂什么科室
吴斌
副主任医师
骨科
检查脖子时,选择合适的科室至关重要,因为脖子涉及的器官和结构较为复杂,不同的症状可能需要不同的科室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如骨科或脊柱外科、内分泌科、头颈外科或耳鼻喉科等。
1、骨科或脊柱外科:
骨科或脊柱外科专门处理骨骼和关节相关的问题,如果脖子出现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可能是由于颈椎病、颈椎骨折或颈部肌肉劳损等引起的。此时,应该前往骨科或脊柱外科就诊。医生可能会通过X光片、CT扫描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来评估颈椎的结构和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内分泌科:
内分泌科专注于调节体内激素平衡以及代谢功能的研究和诊疗,如果脖子出现肿大、疼痛或伴有体重变化、多汗等症状,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异常有关。此时,应该前往内分泌科就诊。医生可能会通过血液检查(如TSH、游离T4等指标测定)和甲状腺B超等影像学检查手段,来评估甲状腺的功能和健康。
3、头颈外科或耳鼻喉科:
头颈外科或耳鼻喉科能够针对颈部淋巴结及周围组织的病变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如果脖子出现淋巴结肿大、疼痛或伴有其他外科症状(如颈部囊肿、甲状腺肿瘤等),可能需要前往头颈外科或耳鼻喉科就诊。
4、血管外科:
血管外科关注人体各种血管病变及外伤所致血管损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如果脖子出现与血管相关的问题(如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瘤等),可能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头晕、头痛等症状。此时,应该前往血管外科就诊。医生可能会通过超声心动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等影像学检查手段来评估颈动脉的健康状况。
在选择科室时,如果不确定应该挂哪个科室,可以咨询医院的挂号处或客服中心,由专业人员根据描述给出建议。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是缓解病痛、恢复健康的关键。
维护脖子健康的方法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保持正确的姿势至关重要。坐下时,要确保臀部坐满椅子,椅背能够提供良好的腰部支撑,双脚平放在地面,膝盖与臀部保持同一水平线。电脑屏幕的中心位置应该与眼睛平视,这样可以避免颈部过度前倾或后仰。站立时,要抬头挺胸,双肩自然下垂,使耳朵、肩膀和髋关节在一条直线上,减轻颈部的压力。
经常进行简单的颈部伸展运动可以增强颈部肌肉的柔韧性,例如,坐直或站直后,将右手放在头顶,轻轻地将头部向右侧拉,感受左侧颈部的拉伸。还可以将下巴向胸部靠近,伸展后颈部肌肉,同样保持一段时间。
枕头的高度和软硬度对于脖子的健康影响很大,一般枕头的高度应该能够保持颈椎的自然生理曲度,使头部、颈部和身体在一条直线上。
1123
关节松动术是什么
吴斌
副主任医师
骨科
关节松动术作为一种专业的推拿治疗手法,是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可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属于被动运动范畴,主要用于治疗因力学因素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如肌肉紧张、痉挛以及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等问题,操作速度通常比推拿手法慢。
1、作用原理:
关节松动术通过直接牵拉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肌肉、韧带和关节囊,来保持或增加其伸展性。滑动和牵拉等手法可以松解关节囊,使关节放松,从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在操作时,治疗者会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另一手松动另一端,以提供关节静止位置、运动速度及变化、运动方向以及肌肉张力等感觉信息。
2、临床应用:
关节松动术适用于各种因力学因素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如骨折后关节僵硬、骨关节炎等。通过该技术,可以显著改善关节的活动度,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有些情况下,关节松动术还可以作为其他治疗方法的辅助手段,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关节松动术需要治疗者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全面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法、控制力度和幅度等。在进行操作时,治疗者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遵循医嘱进行康复锻炼和日常护理,以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关节松动术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关节松动术前,必须对患者的健康状况、疼痛程度、关节活动范围等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治疗手法的选择和力度的控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病情等,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治疗。不同的手法适用于不同的关节和病情,需要灵活应用。
在进行关节松动术时,手法的力度和幅度非常重要,力度过大可能导致损伤,而幅度过大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力度和幅度。在进行关节松动术时,需要保持关节的稳定性,并注意操作的方向和速度,滑动时应保持关节面的接触,避免过度牵拉或扭转。
1069
颈椎痛怎么治疗最好最快最有效
吴斌
副主任医师
骨科
颈椎痛的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例如调整姿势与休息、热敷与按摩等,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颈椎痛症状,促进康复。
1、调整姿势与休息:
颈椎痛往往与不良姿势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有关,调整日常坐姿、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仰头,是缓解颈椎痛的首要步骤。适当休息,避免颈椎过度劳累,也是预防颈椎痛的重要措施,在工作或学习间隙,定时起身活动,做颈部拉伸运动,有助于减轻颈部负担。
2、热敷与按摩:
热敷可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从而减轻颈椎痛,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颈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可有效缓解症状。轻柔的按摩颈部肌肉,以疼痛能忍受的力度为宜,从颈部两侧到肩部进行按摩,也能帮助放松肌肉,缓解疼痛。
3、药物治疗:
对于颈椎痛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消炎镇痛药物,这些药物能减轻疼痛、消除炎症,但需注意用药剂量和时长,避免产生副作用。如果颈椎痛是由于局部小关节退化导致,可以考虑配合医生服用营养关节软骨的药物。
4、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颈椎痛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红外线疗法、音频电疗法、牵引疗法等,这些治疗方法能刺激颈椎的神经纤维与结缔组织,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颈椎痛的症状。但物理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5、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颈椎痛,如果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且存在神经压迫、脊髓损伤等风险时,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颈椎前路手术、颈椎后路手术等,旨在解除神经压迫、恢复颈椎稳定性。但手术治疗风险较高,需谨慎选择,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在日常生活中,颈椎痛患者应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仰头,加强颈部肌肉的锻炼,以增强颈椎的稳定性,避免久坐久站,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有助于预防和减轻颈椎痛症状。
如何预防颈椎痛
适度颈部运动
:每隔一段时间,进行简单的颈部运动。如缓慢地左右转动头部,上下点头,以及顺时针、逆时针旋转颈部,适度运动能增强颈部肌肉力量,改善颈椎灵活性。
选择合适枕头:
枕头高度应符合颈椎生理曲度,一般为5-10厘米,材质要软硬适中,如荞麦皮、记忆棉等。睡觉时,颈部应得到充分支撑,使颈椎处于自然放松状态,合适的枕头可在睡眠中维持颈椎正常形态,降低颈椎痛发生几率。
避免颈部受凉:
寒冷天气外出时,佩戴围巾保护颈部,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避免冷风直吹颈部。颈部受凉会使肌肉紧张,血液循环不畅,易引发颈椎疼痛,注意保暖可保持颈部肌肉松弛,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颈椎不适。
855
小孩膝盖疼痛可能有三种病
吴斌
副主任医师
骨科
小孩膝盖疼痛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其背后可能潜藏着多种因素,不一定都是疾病,有可能是生长痛导致的,但也有可能与疾病因素有关,比如胫骨结节骨骺炎等。
1、生长痛:
生长痛是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常见的一种良性疼痛,多发生于3-12岁儿童,常在夜间或休息时出现,疼痛部位多为双侧膝关节及其周围,也可涉及小腿肌肉。
疼痛性质多为隐痛、酸痛或针刺样痛,程度较轻,一般不影响日常活动。
2、胫骨结节骨骺炎:
胫骨结节骨骺炎好发于喜欢运动的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经常进行跑、跳、踢球等剧烈运动者,主要表现为胫骨结节处疼痛、肿胀,在运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可减。是由于胫骨结节骨骺在生长过程中受到过度的牵拉和刺激,导致骨骺的损伤与炎症反应。
3、滑膜炎: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创伤、变态反应等,小孩膝盖滑膜炎表现为膝关节的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屈伸时疼痛加剧,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发热。如果是感染性滑膜炎,多因细菌或病毒感染关节腔所致,起病较急,症状明显,而创伤性滑膜炎则常因膝关节的扭伤、碰撞等外伤引起,关节内会有积液产生。
4、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是一组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关节炎性疾病,除了膝盖疼痛外,还可累及多个关节,如手腕、肘部、脚踝等,关节疼痛、肿胀、僵硬,且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6周,患儿可能伴有发热、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膝盖疼痛的特点,如疼痛时间、部位、程度、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并做好记录。在治疗期间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同时注意孩子的营养支持,促进身体恢复。
小孩膝盖疼痛怎么办
调整活动与休息:
根据疼痛程度适当调整孩子的活动量。若疼痛较轻,可减少剧烈运动,增加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让膝关节得到充分休息。但也不宜完全制动,可进行一些简单的腿部伸展、关节活动练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有助于减轻疼痛。
热敷:
在疼痛部位可进行热敷,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水温控制在40-45℃,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关注生长发育:
小孩生长发育迅速,膝盖疼痛可能是生长痛。观察孩子是否处于身高快速增长阶段,有无其他生长发育伴随症状,如夜间腿部抽筋等。
1482
腿型怎么矫正变直
吴斌
副主任医师
骨科
腿型矫正变直可通过调整姿势、功能锻炼、使用矫形器具等措施来实现,从不同角度作用于腿部,以改善腿型,但需根据个人情况合理选择和运用。
1、调整姿势
正确的坐姿和走姿对矫正腿型至关重要,坐姿方面,要保持背部挺直,膝盖与臀部保持同一水平线,避免跷二郎腿。因为跷二郎腿会使腿部受力不均,长期可能导致腿型弯曲。走姿上,要收腹挺胸,将身体重心放在大腿内侧,脚尖向前,跨步均匀。
可以让腿部肌肉均衡发展,有助于矫正不良腿型,例如,对于X型腿患者,通过调整走姿,将重心内移,可逐渐改善腿部外观。
2、功能锻炼
特定的锻炼动作能有效矫正腿型,如针对O型腿可进行夹紧动作,坐在椅子上,双腿伸直夹紧,在膝盖间夹一本书或毛巾,保持一段时间,每天多次重复。
对于X型腿,可进行侧卧抬腿练习,侧卧在瑜伽垫上,下方的腿伸直贴地,上方的腿伸直缓慢向上抬起再放下,重复多次。锻炼可以增强腿部肌肉力量,调整腿部肌肉的平衡,从而改善腿型。
3、使用矫形器具
对于儿童或青少年,在骨骼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时,矫形支具是一种有效的矫正方法,例如O型腿患者可使用O型腿矫形带,通过对腿部施加适当的外力,引导骨骼朝着正确的方向生长。使用矫形器具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佩戴,保证佩戴时间和佩戴方法的正确性,以达到最佳的矫正效果。
医生会对患者的腿型进行直观的观察,判断是O型腿、X型腿,还是其他类型的腿型异常。同时测量双腿的长度是否一致,检查膝关节、髋关节的活动度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关节疼痛等症状。
腿型矫正变直的注意事项
无论是功能锻炼还是使用矫形器具,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一开始就进行过度剧烈的锻炼或长时间佩戴矫形器具,以免造成肌肉拉伤或皮肤损伤,例如在进行腿部力量训练时,应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时间。
腿型矫正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先天性或长期形成的腿型问题,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在矫正过程中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要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效果而放弃。
在进行锻炼时,要确保周围环境安全,避免摔倒或碰撞。如果是使用矫形器具,要注意器具的质量和安全性,防止对身体造成伤害,例如矫形支具的边缘不能过于锐利,以免划伤皮肤。
不同的人腿型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成因,如遗传、疾病、不良习惯等。在选择矫正方法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如年龄、健康状况、腿型严重程度等,例如老年人如果存在骨质疏松等问题,在进行锻炼或考虑手术矫正时要更加谨慎。
1035
间歇性跛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吴斌
副主任医师
骨科
间歇性跛行的症状包括下肢疼痛、行走困难、跛行距离缩短等,症状反映下肢血液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和影响,有助于对疾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治疗方法可见于药物治疗、运动疗法等。
1、症状表现
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通常由动脉狭窄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起下肢肌肉缺血,进而引发疼痛。这种疼痛往往出现在大腿、小腿等下肢部位,在行走时加剧,休息后可缓解,例如,患者可能在行走几百米后,小腿后侧或外侧出现酸痛感,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休息片刻后疼痛减轻或消失,又能继续行走。
行走困难:由于下肢血液循环不畅,会导致肌肉供氧不足,从而出现行走困难的情况。此类患者的行走困难主要表现在开始走路时较为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会越来越严重。患者可能感觉双腿沉重、无力,每走一步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步幅也会逐渐减小。
跛行距离缩短:当间歇性跛行是由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则可能会影响肢体远端血液供应。当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由于肢体末端缺血而诱发疼痛,此时被迫停止活动并休息一段时间后,待肢体循环恢复后方可继续行走。正常人一般可以连续步行30分钟以上而不感到疲劳,而患有间歇性跛行的患者则会出现跛行距离缩短的现象,严重者可能走几十米就需要休息。
2、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凝药,以防止血栓形成,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还可以使用血管扩张剂,扩张下肢血管,增加血流量。对于疼痛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
运动疗法:有计划的运动锻炼对于间歇性跛行患者有一定的益处,例如患者可以进行步行锻炼,按照一定的速度和距离行走,每次走到出现跛行症状时休息,然后再继续行走,逐渐延长行走的距离和时间。运动能够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下肢的血液供应。
介入治疗:经皮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间歇性跛行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可以通过介入手段将球囊送入血管内进行扩张,或者植入支架撑开狭窄的血管,恢复下肢的血液供应。
手术治疗:如果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对于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导致血管闭塞的患者,可进行血管旁路移植术,用人工血管或自体血管在闭塞血管的近端和远端建立新的血流通道。
医生会检查下肢的皮肤温度、颜色,观察是否有溃疡、坏疽等情况。同时检查下肢动脉的搏动情况,如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还会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以排除神经源性跛行的可能。
间歇性跛行的预后分析
如果间歇性跛行是由轻度的血管狭窄或痉挛引起的,并且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如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适当运动,预后通常较好。患者的症状可能会得到明显缓解,跛行距离逐渐延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对于中度的间歇性跛行患者,如血管狭窄程度较重但尚未完全闭塞的情况,经过介入治疗或积极的保守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预后也较为乐观。介入治疗后,下肢的血液供应得到改善,患者的跛行症状会明显减轻。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以防止血管再狭窄,并且要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定期运动、戒烟等。
在重度病例中,如下肢动脉已经完全闭塞且伴有严重的组织缺血,预后相对较差。即使进行了手术治疗,如血管旁路移植术,也可能存在手术失败、移植血管再狭窄或闭塞等风险。
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溃疡、坏疽等并发症,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面临截肢的风险。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多学科综合治疗,如血管外科、内分泌科、康复科等多科室协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