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共收录249位医生,可服务医生数18
想哭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怎么办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当面临想哭而难以控制情绪时,可以尝试多种方法来缓解,包括深呼吸放松练习以降低紧张感,转移注意力打断情绪等,旨在帮助个体控制情绪,减少失控哭泣的情况,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1、深呼吸与放松练习: 当感觉情绪即将决堤时找个安静角落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使腹部隆起,再缓缓呼气,重复5-10次。有意识地放松全身肌肉,从头部开始,逐渐向下至脚部,感受身体的松弛,以缓解紧张情绪,降低哭泣冲动。 2、转移注意力: 迅速将思绪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可以专注于周围环境中的细节,比如观察窗外景色、室内装饰等,或者回忆一段愉快的经历,如某次旅行、与朋友欢聚的场景;也可以投入到一项简单任务中,像整理桌面、解一道数学题等,通过注意力的转移,打断想哭的情绪链条。 3、情绪表达与倾诉: 若条件允许,向信任的人如家人、朋友倾诉内心感受,详细描述引发情绪的事件或缘由。在倾诉过程中不仅能释放情感压力,还可能获得他人的理解、支持与不同视角的建议,有助于从情绪漩涡中走出来,减少哭泣冲动。 4、音乐与艺术疗法: 聆听舒缓、平静的音乐,如古典钢琴曲、自然音效等,音乐的节奏与旋律能够调节大脑神经活动,舒缓情绪。或者进行绘画创作,用色彩与线条表达内心感受,将无形的情绪具象化,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释放情感,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减少失控哭泣的情况。 5、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这种情绪失控频繁出现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医生会通过详细评估,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在进行深呼吸与放松练习时,要确保环境安全舒适,避免被打扰。转移注意力时,不要选择过于复杂或容易引发更多负面情绪的事物。倾诉时要选择合适的对象,尊重对方的感受与意见。 想哭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需要注意什么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每晚保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身体内分泌系统,稳定激素水平,特别是对情绪有重要影响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等。规律作息能使身体和大脑处于良好状态,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饮食调节: 注重饮食均衡,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维生素C、ω-3脂肪酸等营养素的食物摄入。这些营养成分对大脑神经功能有益,可调节情绪,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强心理韧性。 情绪接纳: 要认可并接纳自己想哭的情绪,不要强行压抑。释放内心压力与负面情绪,是身体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
1392
2024.12.26
心情压抑喉咙有梗塞感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心情压抑且伴有喉咙梗塞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身心症状表现,其成因可能涉及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因素,准确判断其原因并实施恰当的干预措施对缓解不适、改善心理状态比较重要。 1、情绪应激反应: 当处于强烈的情绪压力下,如焦虑、悲伤或愤怒时,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导致肌肉紧张,包括喉咙部位的肌肉,可能会引发喉咙的梗塞感。 可尝试进行放松训练,如渐进性肌肉松弛法,每天花15-20分钟,从脚部肌肉开始逐渐向上放松全身肌肉,以缓解紧张情绪和肌肉紧绷,减轻喉咙梗塞感。 2、慢性咽炎: 长期的情绪不佳可能使身体免疫力下降,易诱发慢性咽炎。咽喉部黏膜在炎症刺激下,会出现充血、肿胀,产生异物感和梗塞感。治疗可采用局部用药,含服咽炎含片,缓解咽部不适。 3、胃食管反流: 情绪压抑可能影响胃肠功能,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胃酸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产生类似喉咙梗塞的症状,常伴有烧心、反酸等。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减轻反流对食管的刺激,从而缓解喉咙不适。 4、神经官能症: 长期心情压抑、精神压力过大可能引发神经官能症,导致身体出现各种功能性不适,喉咙梗塞感就是其中之一,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但身体器官并无实质性病变。 心理治疗是关键,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可配合使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可以缓解喉咙及其他躯体不适症状。 若喉咙梗塞感持续不缓解、加重,或伴有呼吸困难、吞咽困难、胸痛、发热等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如喉镜、胃镜、心电图等,以便明确病因,准确治疗。 心情压抑喉咙有梗塞感需要注意什么 环境改善: 营造舒适安静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减少噪音、粉尘等刺激。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可使用加湿器将湿度控制在40%-60%,避免干燥空气加重喉咙不适。适当摆放绿植,增添生机与活力,舒缓压抑心情,间接减轻喉咙梗塞感。 咽喉护理: 日常可多饮温水,保持咽喉湿润,每日饮水量1500-2000毫升。避免过度用嗓,减少长时间说话、大声喊叫或唱歌等行为。若喉咙梗塞感明显,可尝试用淡盐水漱口,每日3-4次,有消炎杀菌、减轻咽喉部炎症的作用。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晚保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调节身体内分泌系统,缓解情绪压力,促进咽喉部组织的修复与恢复。同时避免熬夜与过度劳累,让身体与心理得到充分休息,减少症状发作频率与程度。
874
2024.12.26
抑郁症的早期症状有哪些表现怎么治疗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抑郁症早期会在情绪、身体、认知及行为方面呈现诸多症状,而针对抑郁症有药物、心理、物理及生活调整等治疗手段,早发现、早干预对改善病情极为关键。 1、抑郁症早期症状 情绪低落:常无故悲伤绝望,对喜爱之事兴趣缺失,易烦躁焦虑,且情绪消沉持久难消。 身体不适:睡眠出现障碍,或难入睡或早醒;食欲亦有改变,或减退致体重降,或增加使体重升。 认知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学习易分心,记忆力也大不如前,刚发生之事都易遗忘。 行为改变:回避社交活动,做事主动性差且迟缓,如日常洗漱穿衣都耗时良久。 2、抑郁症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常用SSRI类药物,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可以调节神经递质,改善情绪,不可随意停药。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助患者改变负面思维与行为,人际关系疗法改善社交困境以缓解抑郁。 物理治疗:电休克治疗用于重症有自杀倾向者,经颅磁刺激利用磁场调节神经递质,较安全副作用小。 生活调整:规律作息,每天睡7-9小时,适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合理饮食,多吃蔬果全谷物。 抑郁症若能早期积极治疗,预后通常较好,症状可逐渐减轻,患者能恢复正常生活与社交,但若延误治疗,病情可能加重,甚至出现自杀等严重后果,还易反复复发,影响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所以要重视规范治疗。 抑郁症就医做什么检查 选择科室: 首次就医可先挂精神心理科或心理门诊。若医院无细分科室,全科医学科医生也能初步评估并转诊,向医生详细描述症状,如情绪低落持续时间等,助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与可能病因。 身体检查: 除精神评估,还需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排查躯体疾病引发类似抑郁症状,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导致情绪低落、乏力等。心电图检查可评估心脏功能,因抑郁可能伴有心脏不适症状。 心理测评: 常需完成一些标准化心理测评量表,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量表能系统评估抑郁程度、症状类型等。
1166
2024.12.25
怎么确定精神有问题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判断精神是否出现问题,可从情绪变化、认知功能、社交行为等方面进行综合观察,若这些方面出现异常且持续,可能是精神问题的早期信号,需及时关注并寻求专业帮助。 1、情绪变化: 若近期情绪出现显著且持久的改变,如持续低落、焦虑不安、易怒或过度兴奋等,且这些情绪变化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可能是精神问题的早期信号。 2、认知功能: 若发现自己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或混乱,以及决策能力下降等,这些都可能是精神问题导致的认知功能受损。 3、社交行为: 社交行为的变化也是判断精神状态的重要依据。若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往,或在社交场合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如过度依赖、攻击他人等,应引起警惕。 4、生理反应: 精神问题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失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或增加、性欲减退等。这些生理症状虽非精神问题的直接表现,但往往是其重要提示。 5、自知力: 若对自己的精神状态缺乏自知力,无法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或拒绝接受专业治疗,这可能是精神问题严重的表现。 若上述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并且无法通过自我调节、休息或日常活动得到有效缓解,可能意味着存在潜在的精神问题,患者应高度重视,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便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诊断。 感觉精神有问题就诊建议 选择专业机构: 优先选择精神专科医院或设有精神科的综合医院,这些机构拥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心理评估工具和治疗方法,能够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 详细陈述症状: 就医时,务必向医生详细陈述自己的症状,包括情绪变化、认知障碍、社交行为异常等,以及症状的持续时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 配合检查评估: 医生可能会安排一系列检查评估,如心理量表测试、神经影像学检查等,这些检查有助于医生更深入地了解您的精神状态,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240
2024.12.25
社交恐惧症最佳治愈方法
杨晓敏
主任医师
精神科
社交恐惧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治愈方法涉及多方面的综合干预,主要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家庭支持、参与社交活动、心理治疗等多种方式。 1、调整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缓解社交恐惧症,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放松活动,如瑜伽、冥想等,能有效减轻紧张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家庭支持: 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对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治愈十分重要,家人应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和困惑,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避免过度保护或指责,帮助患者逐步走出社交恐惧的阴影。 3、参与社交活动: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如参加聚会、参加兴趣小组等,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在社交活动中,患者可以逐渐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从而减轻对社交的恐惧。 4、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和行为模式,帮助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暴露疗法让患者逐步面对恐惧的社交场景,通过反复练习减轻恐惧,放松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也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 5、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患者,药物治疗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但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需定期评估疗效和副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社交恐惧症患者还需注意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恐。学会放松和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寻求支持和理解,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社交恐惧症的注意事项 社交恐惧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自我认知的深化与保护机制的建立,要正视并接纳自己的恐惧,避免自我贬低或逃避。恐惧本身并非弱点,而是需要被理解和管理的情绪,学会设立个人界限。对于可能引发恐惧的社交场合,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如制定应对方案,预设对话内容,以减少不确定性和焦虑感。 患者还应注重培养自我肯定感与内在安全感,包括通过自我反思,记录下每次成功应对社交恐惧的小胜利,逐渐积累正面经验,增强自我效能感。寻找并专注于个人兴趣爱好,不仅能提供心理慰藉,还能作为社交的桥梁,通过共同兴趣与他人建立联系,减少社交压力,逐步扩大舒适圈。
1279
2024.12.24
孤独症儿童有语言障碍怎么回事,怎么办
刘强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通常表现为社交互动和沟通的困难、兴趣和行为的局限性和重复性。语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这与患儿在社会交往、语言理解、表达和沟通方面的困难密切相关。 一、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障碍特点: 1、语言发育迟缓: 孤独症儿童可能会在语言发展的早期阶段(如说话、理解语言等)出现延迟。有些儿童可能在三岁之前没有说出任何单词,或者即便有语言发育,也可能非常简单或单一。 2、语言理解困难: 孤独症儿童可能理解语言的能力较弱,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语言、隐含的含义或情感表达时。患儿可能难以理解比字面意义更深层的语言(例如隐喻、讽刺、双关语等)。 3、语言表达困难: 儿童可能会有表达语言的障碍,言语发育的水平较低,常常使用重复的词语或固定的表达方式,缺乏灵活的语言使用能力。例如,可能会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即回声语言)而不理解其意义,或仅仅使用一些固定的短语而不是自主构造句子。 4、社交性语言障碍: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使用语言进行社交交流时存在困难。比如患儿可能不主动与他人交流,或者即使交流时,也无法保持对话的连贯性。患儿可能不太关注别人对话中的情感表达或社交规则,导致对话变得单方面。 5、非语言沟通障碍: 除了语言障碍,孤独症儿童通常在非语言沟通方面也有问题,如缺乏眼神接触、面部表情不丰富、身体语言和手势的使用不当,导致患儿在与他人互动时显得缺乏情感交流。 6、单一兴趣和重复性语言使用: 儿童可能会执着于某个话题,并重复讨论该话题,尽管对方可能并不感兴趣。患儿的语言往往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不同的社交情境。 二、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原因: 1、神经发育因素: 孤独症的核心原因之一是大脑神经发育的异常。大脑的语言处理区域可能存在某些结构或功能上的差异,导致语言技能的发育受到影响。 2、社会沟通能力缺陷: 孤独症儿童通常有社交互动的困难,而社交互动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由于缺乏与他人的互动和模仿,儿童可能无法有效地学习语言。 3、感官处理问题: 一些孤独症儿童可能有感官处理障碍,导致患儿对声音、触觉等刺激的感知异常。比如对语言的听觉刺激处理较差,或者无法区分语言中的重要信息和不重要的噪音,从而影响语言的理解和学习。 4、语言学习的动机缺乏: 孤独症儿童可能缺乏使用语言进行社交交流的动机,这使得患儿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不够积极。语言的学习往往与沟通的动机密切相关,而孤独症儿童可能对沟通的需求不够敏感。 三、如何帮助孤独症儿童改善语言障碍: 1、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是改善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关键。越早介入,越能在语言发育的早期阶段对儿童进行帮助。通过专门的语言治疗和行为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儿童的语言能力。 2、言语治疗: 言语治疗师可以通过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帮助孤独症儿童提高语言技能。治疗内容包括词汇和语法的教学、语言理解的提高、社交语言技能的培养等。增强性言语治疗(例如PECS,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可以帮助那些语言表达困难的儿童通过图片和符号进行沟通。 3、结构化教学: 使用结构化和可预测的学习环境,帮助孤独症儿童在固定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可以使用具体的视觉提示、词汇卡片、奖励机制等工具来鼓励儿童说话和表达。 4、社会交往训练: 孤独症儿童通常在社交互动中存在问题,因此需要训练患儿如何在社会交往中使用语言。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儿童提高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5、使用辅助沟通工具: 对于语言表达极其困难的儿童,辅助沟通工具(如沟通板、电子设备、图片交换系统等)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方式。通过这些工具,儿童可以通过符号、图片或电子设备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6、家庭参与: 家庭成员的积极参与对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父母和家长应当与治疗师合作,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创建更多的语言互动机会,鼓励儿童表达自己。 7、情感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障碍往往伴随社交困难,因此除了语言训练,还应注重情感和社交技能的培养。通过社交技巧训练帮助儿童理解和适应社会交往中的非语言线索(如眼神接触、面部表情等),促进患儿更自然地进行社交交流。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障碍通常是该障碍的核心症状之一,与社交互动、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困难密切相关。通过早期干预、言语治疗、结构化教学以及家庭的支持和参与,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可以得到改善。虽然孤独症的语言障碍可能较为持久,但通过有效的治疗和支持,许多儿童能够显著提高语言能力,并在社交和情感表达方面取得进步。
612
2024.12.17
ocpd是什么人格障碍
刘强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OCPD(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PersonalityDisorder)是一种人格障碍,属于ClusterC(焦虑型)人格障碍之一。它的特点是对秩序、完美和控制的过度需求,通常伴随着对细节、规则、计划、工作和道德的过度关注,常常导致情感和社会功能的障碍。 一、OCPD的核心特点: 1、对秩序和细节的过度关注: OCPD患者往往对规则、程序、清单和细节的过度关注,追求完美和精确。患者可能会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即便这样会浪费时间,或导致不必要的冲突。 2、完美主义: 对完美的要求往往使得患者对自己和他人有极高的期望,不能容忍任何缺陷或错误。由于追求完美,患者可能在工作中花费过多的时间,导致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完成任务。 3、控制欲: 强烈的控制欲是OCPD的一大特点。患者常常感到只有患者自己才能做事情,害怕失去控制或让他人接管工作。患者可能对他人过于批评,不愿意委托任务给他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做好。 4、过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标准: OCPD患者往往对责任、道德和义务有极高的标准,认为自己必须在每个方面都做到无懈可击。患者可能因过于严格的道德观念而在生活中感到压力,甚至放弃一些休闲活动或社交机会。 5、不容忍灵活性: 患者对变化或灵活性的容忍度较低,倾向于维持固定的模式和结构。患者可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过度的控制要求,不愿意接受新的方法或想法。 6、节俭或吝啬: 一些OCPD患者可能表现出极度节俭的行为,不愿意花钱,即使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可能显得非常吝啬。患者可能对金钱和物品的管理保持极端的控制,担心浪费或资源不够。 二、OCPD与OCD的区别: 虽然OCPD和OCD(强迫症)有相似的名字,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障碍。OCPD是一种人格障碍,表现为一种持久的性格特征,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OCD是一种焦虑障碍,患者会经历强迫思维(不由自主的、反复的、不合理的念头)和强迫行为(为了缓解焦虑而执行的重复性行为)。OCD患者的强迫行为往往是由焦虑驱动的,而OCPD患者的行为更像是一种深层的、持续的控制和完美主义需求。 三、OCPD的诊断标准: 1、对细节、规则、清单、顺序、组织或计划的过度关注,以至于原本的目的变得次要。 2、对完美主义的过度追求,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或未能完成任务。 3、过度的工作投入和责任感,以至于忽视了家庭、朋友和娱乐。 4、不愿意委托他人或与他人合作,除非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 5、对金钱和物品的节俭态度,倾向于认为资源是有限的,甚至在自己或家人享受时也节俭。 6、固执己见,对自己的行为方式持固执态度,常常表现为我的方法是唯一正确的。对他人和自己过度的批评和道德要求,缺乏灵活性。 四、治疗OCPD的方法: 1、认知行为疗法(CBT): 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帮助患者认识到患者的行为过度的控制和完美主义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好处,反而影响了生活质量。 2、辩证行为疗法(DBT): 对于一些难以调节情绪的患者,DBT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处理情绪,提升灵活性和人际交往能力。 3、药物治疗: 尽管OCPD本身不是药物可治的障碍,但如果患者有焦虑或抑郁等伴随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抑郁药物(如SSRIs)来缓解情绪症状。 4、家庭或社会支持: 由于OCPD患者的行为可能影响到患者的人际关系,因此家庭治疗或提供社会支持也很重要。帮助患者改善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减少患者过度的控制欲。 OCPD是一种以完美主义、过度控制和对秩序的需求为特征的人格障碍,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人际关系紧张及心理健康问题。虽然OCPD患者在处理日常生活中可能表现得非常有条理,但患者的过度要求和刚性行为可能影响到患者的社会适应和生活质量。治疗通常需要心理治疗和必要的药物支持,以帮助患者调整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1368
2024.12.17
4岁患上皮肤饥饿症怎么回事,怎么办
刘强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皮肤饥饿症(SkinHunger)通常是指一种由长时间缺乏身体接触和亲密互动引起的情感需求。在儿童尤其是4岁这样的年龄段,皮肤饥饿症可能表现为对身体接触的强烈渴望,例如频繁寻求抱抱、亲吻、依偎等亲密行为。这种情况可能源于情感需求的不足,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 一、4岁孩子患上皮肤饥饿症的原因: 1、缺乏亲密接触: 孩子在生命早期的情感需求非常强烈,身体接触和亲密互动有助于孩子的情感稳定和依附关系的发展。如果孩子长时间缺乏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身体接触,可能会出现皮肤饥饿症。例如,如果父母忙于工作、家庭关系紧张,或照顾者的情感交流不够,孩子可能会通过更多的身体接触来寻求情感上的安全感。 2、家庭或生活环境的变化: 如果家庭经历了变故,如父母分居、亲人去世、搬家、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孩子可能会感到情感上的不安和孤独,从而渴望更多的肢体接触和依赖。 3、情感缺失或不安全依附: 4岁是孩子建立安全依附关系的关键期。如果孩子在早期的生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满足,可能会表现出情感上的饥渴,表现为过度寻求亲密接触。孩子可能会通过过度依附父母或照顾者,来弥补情感上的空缺。 4、情感或心理创伤: 如果孩子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如身体或情感上的忽视、虐待等,可能会表现出皮肤饥饿症,寻求身体接触作为一种补偿和情感修复方式。 5、独立性发展的挑战: 4岁左右的孩子正在逐渐发展独立性,但他们仍然非常依赖父母或照顾者来提供情感支持。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感到不安或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可能会通过过度寻求肢体接触来维持安全感。 二、表现症状: 1、孩子频繁地寻求拥抱、亲吻、依偎等身体接触。 2、在日常活动中,孩子可能表现出焦虑或烦躁,如果得不到身体接触或亲密互动时会哭泣或不安。 3、对父母或照顾者的依赖性增加,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分离焦虑。 4、即使在日常互动中,也经常寻求亲密接触和肢体的支持,表现为过度亲昵。 三、应对措施: 1、增加身体接触和亲密互动: 尽可能多地进行温暖的身体接触,比如抱抱孩子、亲吻、抚摸等。与孩子共度更多亲密的时光,进行互动性强的活动,如讲故事、玩游戏、一起散步等,帮助孩子感到情感上的安全和支持。 2、建立安全依附关系: 保证孩子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亲密和信任关系。建立一致性和可靠性,让孩子感到自己在情感上被关心和支持,从而减少焦虑和不安。 3、加强情感交流: 鼓励和孩子进行言语上的情感交流,告诉孩子对他的爱和关怀,并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倾听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困惑。 4、注意情感环境的安全感: 保持家庭环境的稳定性,尽量减少对孩子的生活造成过大的变化。如果孩子经历过情感创伤或变故,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陪伴,帮助他们度过情感上的难关。 5、设立健康的边界: 虽然孩子需要亲密接触,但也要教育孩子理解适当的情感和身体边界。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又能避免过度依赖的情况。 6、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的皮肤饥饿症状持续存在,且影响到日常生活和情感发展,可以考虑寻求儿童心理学家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专业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情感需求和依赖问题,避免发展成长期的情感问题。 4岁孩子患上皮肤饥饿症往往与情感需求未得到满足有关,父母和照顾者通过增加亲密接触、建立安全的情感依附关系和提供情感支持,可以有效帮助孩子缓解这种情况。如果问题较为严重,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也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1345
2024.12.17
哪种病被称为心灵感冒
刘强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心灵感冒这一说法通常用来形容一种情绪或心理上的不适,类似于身体感冒的症状,但并不涉及实际的生理疾病,常用于形容压力较大、适应障碍以及存在抑郁症、焦虑症的人群,建议及时就医明确。 1、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疲倦、无力、睡眠障碍等。患者常常感到内心空虚、悲伤,可能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影响工作和社交。抑郁症的症状可能类似于心灵感冒,尤其是在情绪低落、精力不足、对事物失去兴趣等方面。轻度的抑郁症常常被人忽视,类似感冒的状态逐渐发展,许多人将其误解为普通的情绪波动。 2、焦虑症: 是一种长期的、过度的紧张或忧虑情绪,常伴随身体症状,如心悸、头痛、出汗等。焦虑症可能干扰日常活动,影响睡眠和集中注意力。焦虑症可能让人感到精神上的不适,类似身体感冒时的不适感。 3、压力较大: 长期压力过大或情绪消耗,如过度工作、家庭压力等可能导致心理疲劳,表现为情绪低落、精力不足、无法集中注意力等,这种状况与身体感冒的症状有些相似,通常表现为疲劳、情绪波动、失去动力等,常被比作心灵感冒。 4、适应障碍: 是指个体对生活中的重大变化或压力事件,如失业、离婚、亲人去世等做出的过度反应,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当遭遇重大生活压力时,个体可能经历一种类似生理感冒的情绪低谷。适应障碍通常表现为短期内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变化,类似感冒症状的突发性和自愈性。 上述异常清卡因虽然会给患者带来诸多痛苦,但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部分患者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患者及家属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患者更好地战胜疾病,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668
2024.12.17
很多人面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有哪两个不良心态
刘强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并没有很多人面对慢性疾病有哪两个不良心态的说法,部分人可能会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常见包括否认心态、悲观绝望以及焦虑恐惧,建议积极寻求专业医生治疗。 1、否认心态: 部分人面对慢性疾病时可能会采取否认的态度,拒绝接受疾病的存在或其影响,认为自己不会生病,或者不相信医生的诊断。这种心态往往表现为对治疗的拖延、对疾病症状的忽视,甚至拒绝服药或参加治疗。否认往往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个体希望通过忽视疾病来避免面对痛苦和现实,减轻内心的不安和恐惧。这种心态可能导致患者忽视疾病的严重性,延误治疗,甚至可能加重病情,最终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2、悲观绝望: 部分慢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因为长期的病痛、治疗反复、无法治愈等原因,产生悲观和绝望的情绪,可能认为自己无法康复,对未来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慢性疾病的长期影响往往伴随着痛苦和身体功能的衰退,这可能导致患者对生活的乐趣失去信心,感到生活充满困难和无望。悲观绝望的心态可能使患者不愿参与积极的治疗或康复活动,进而影响身体和心理的恢复,甚至可能引发抑郁症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加重疾病的负担。 3、焦虑恐惧: 慢性疾病大多病程长、难以根治,患者容易对疾病的未知发展和长期治疗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可能过度担心疾病会逐渐恶化,影响身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危及生命。 出现异常情况后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支持性治疗和积极的心态调整对慢性疾病的管理和治疗。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应共同努力,帮助患者面对疾病、调整心态,增强其应对疾病的信心和能力。
681
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