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与灾难医学中心科室相关科普
急性心肌梗塞原因
裴辉
副主任医师
急救中心
急性心肌梗塞原因多样,包括血液粘稠度增加、冠状动脉痉挛以及冠状动脉栓塞等,这些因素分别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冠状动脉,最终可能导致该病发生。 1、血液粘稠度增加 当血液中的成分发生变化如血细胞比容增加、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会使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粘稠度增加会减慢血流速度,促进血栓形成。 2、血管炎 血管炎性疾病会累及冠状动脉,如结节性多动脉炎,这种疾病会使冠状动脉的血管壁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炎症还可能会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最终引起急性心肌梗塞。 3、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痉挛可导致血管突然收缩,使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这种痉挛可能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比如过度的精神紧张、寒冷刺激等因素,会使冠状动脉平滑肌收缩,当痉挛持续时间较长时,就会造成心肌缺血坏死,导致急性心肌梗塞。 4、冠状动脉栓塞 栓子可来源于心脏内的血栓,如房颤患者心房内形成的血栓,当这些栓子脱落,随着血流进入冠状动脉并堵塞血管时,就会引发急性心肌梗塞。一些罕见的情况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细菌赘生物脱落也可能导致冠状动脉栓塞。 一旦怀疑急性心肌梗塞,务必争分夺秒就医,应立即拨打120。原地休息,避免活动加重心脏负担,等待期间可解开领口助呼吸。送达医院后,积极配合心电图、心肌酶等系列检查以确诊,遵医嘱治疗。 急性心肌梗塞的生活注意事项 戒烟限酒:香烟中的尼古丁可损害心血管内皮,促使粥样硬化,必须戒烟;酒要限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两个标准饮酒单位,女性减半,降低酒精对心肌刺激、规避心律失常风险。 保暖防寒:尤其在寒冷季节,注意增添衣物、做好保暖,因低温使血管收缩、血压波动,易诱发心梗,外出时戴围巾、帽子,室内维持适宜温度,守护心脏免受寒袭。 情绪管控:避免大悲大喜、长期焦虑抑郁,学会用深呼吸、冥想等缓解压力。情绪波动大易致交感神经兴奋,升高血压、影响心脏供血,维持其平稳运行。 定期复查:按医嘱定期做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等检查,监测心脏功能与相关指标,以便及时察觉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将心肌梗塞复发风险压到最低。
1182
2024-12-17
中暑上吐下泻怎么办最快最有效
裴辉
副主任医师
急救中心
中暑上吐下泻的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紧急处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及药物治疗等。在处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冷静和耐心,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1、紧急处理 移至阴凉通风处:将患者迅速转移到室内或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以减少体温的进一步上升。 物理降温:使用冷水浸泡的毛巾,拧干后敷在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帮助身体散热。也可以用冷毛巾轻轻擦拭患者的身体,但要注意不要过度刺激皮肤。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口服补液:由于上吐下泻会导致体液的丧失和电解质的紊乱,因此需要及时给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可以让患者喝清水、矿泉水、淡盐水、椰汁水或者含有电解质的口服液,以恢复体液平衡。注意要少量多次地喝,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呕吐。 静脉补液:如果患者上吐下泻的症状严重,无法通过口服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或者已经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则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静脉补液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药物进行补液治疗。 3、饮食调整 小口小量进食:当患者的症状稍有缓解后,可以逐渐恢复进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避免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注意饮食卫生: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确保食物的安全清洁。避免生食和未煮熟的食物,以减少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风险。 4、休息和恢复 充分休息:中暑会导致身体虚弱和疲劳,因此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和恢复。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5、药物治疗 口服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以口服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这些药物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对于中暑引起的上吐下泻有一定的疗效。也可以使用止泻药如蒙脱石散等,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盲目自行用药,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不良反应。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咨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治疗,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
753
2024-12-16
中暑分为什么
裴辉
副主任医师
急救中心
中暑根据病情轻重和发病机理的不同,主要可以先兆中暑、轻症中暑等,中暑的分类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可出现头疼、头晕、口渴、汗多、浑身酸软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可正常或稍有升高。如果及时挪动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后,症状通常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 2、轻症中暑 体温往往上升到38℃以上,病人除了觉得头晕、口渴之外,常常还会出现面部潮红、皮肤灼热、大量出汗,或者可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如果能够及时得到处理,常常几个小时内就能恢复正常。 3、重症中暑 热痉挛:多数发生在口渴、大汗之后,由于大量补水但不补盐分或者盐分补充少,导致血中的钠和氯浓度急剧下降,病人四肢和躯干部的肌肉痉挛疼痛,尤其是双侧小腿肚更易发生,也可出现腹部剧烈绞痛。主要因失水、失盐引起肌肉痉挛。 热衰竭:往往发生在老年人或者是一时间还没有适应高温环境的人身上,表现为头疼、头晕、口渴、心慌、恶心、呕吐、皮肤湿而冷、血压下降、意识模模糊糊或者出现昏厥,体温可以正常或者是略微升高,一般不超过40℃。主要因周围循环容量不足,引起虚脱或短暂晕厥。 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突出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早期大量冷汗,接着无汗、高热,体温在40摄氏度以上,呼吸急促、脉搏弱而快、意识模模糊糊、躁动不安、血压下降,逐渐陷入昏迷不醒伴四肢抽搐,严重的会出现休克、心肝脑肺肾等全身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热平衡失调使体内热蓄积。 还有一种中暑类型称为日射病,其原因是烈日暴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皮肤乃至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水肿、充血,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昏迷及抽搐等症状。日射病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机理与热射病类似,但病因上有所区别。
656
2024-12-16
如何预防热射病的发生
裴辉
副主任医师
急救中心
预防热射病的发生,主要依赖于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以确保身体在高温环境下能够有效地调节温度,包括改善生活环境、做好防晒措施,以及补充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等。 1、改善生活环境 适当使用空调或风扇:如果室内比较闷热,可以适当使用空调或风扇来降低温度,但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也不宜调得过低,以免引发空调病。 保持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助于降低室内温度,减少中暑的风险。 2、减少户外活动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避免在日光强烈、温度较高的时间段外出或进行劳动。如果必须外出,应尽量选择阴凉处行走,或使用遮阳伞等防晒工具。 减少体力活动:在高温环境中减少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以免体温急剧升高,增加中暑和热射病的风险。 3、做好防晒措施 穿着适宜的衣物:在户外活动时,应穿着宽松、浅色、透气的防晒衣物,以减少皮肤暴露在阳光下的面积。同时使用宽边遮阳帽可以有效地遮挡阳光直射头部,降低中暑的风险。 涂抹防晒霜: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防晒霜,可以有效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降低中暑和热射病的风险。 4、补充充足的水分和营养 多喝水:在炎热的天气下,身体容易出汗导致水分流失,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可以多喝温开水或淡盐水,以补充体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避免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应该随时补充。 合理饮食:应多吃富含水分和电解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以补充因出汗丧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同时,避免饮用高糖分、含酒精的饮料,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5、关注特殊人群 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更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因此要特别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及时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在高温预警发布时,要及时提醒注意防暑降温,避免中暑和热射病的发生。 充足的睡眠可以放松身体的各个系统,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有助于预防中暑和热射病。可以备用一些防暑药物,如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在出现中暑症状时及时使用。但请注意,这些药物并不能预防热射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暑症状。
1043
2024-12-16
身体特别容易中暑是什么原因
裴辉
副主任医师
急救中心
身体特别容易中暑,主要原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两方面。环境温度过高且空气流通不畅,使体内热量难以散发;而个人方面,如患有发热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从事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等导致产热增多,散热减少。此外,肥胖、汗腺功能障碍、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失衡等也会影响散热,从而增加中暑的风险。 1、环境因素 周围环境温度过高:当长时间处于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身体内的热量增加得就会比较快。如果身体内的热量超过散出的热量时,就容易出现中暑的情况。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中从事重体力劳动以及进行剧烈运动的人,会更容易发生中暑现象。 空气流通不畅:如果长时间处于密闭的空间内或者人群拥挤的地方,就会因为空气的流通性不好,而导致身体散热效果比较差,进而就容易引起中暑。特别是体质比较差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的中暑几率会更高。 2、个人因素 产热增多,散热减少:患有感冒、肠炎等发热性疾病,会导致体内产热增加。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高温下进行剧烈运动,也会使身体产生更多的热量。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时,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基础代谢率增加,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 机体存在散热障碍:过度肥胖者由于体表血管比例少,脂肪组织厚度大,影响了热量的散发。汗腺功能发生障碍,如皮肤瘢痕、系统性硬化症等疾病导致汗腺损伤,热量蓄积在体内无法排出。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吸毒,或者皮肤广泛的病变,会导致汗腺功能障碍,汗液分泌减少,影响散热。 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失衡:严重的呕吐、腹泻造成机体脱水,使循环血容量不足,体内的热量无法通过循环有效排出体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时,如果控制不佳,也可能影响体温调节和散热。 建议尽量在早晨或傍晚等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外出活动,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以便更好地散热,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环境中,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适当休息以恢复体力。对于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定期监测病情,并遵医嘱进行治疗和调理。
538
2024-12-16
喉炎该怎么治疗才可以彻底好
裴辉
副主任医师
急救中心
喉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病因,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法才能彻底治愈,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1、一般治疗: 休息与保暖:患者应保证充足的休息,少说话,使声带和咽喉部得到充分的休息。同时,要做好保暖措施,防止受凉加重病情。 饮食调整:选择清淡且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以免对咽喉黏膜造成刺激。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和干燥,饭前饭后可以使用温水漱口。 2、药物治疗: 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果喉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需要口服抗生素。如果是由病毒感染导致,则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 中成药辅助治疗:可以辅助使用中成药,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咽开音的功效。 局部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 雾化治疗:通过雾化吸入的方式,将药物直接作用于咽喉部,能较快缓解喉炎的症状。 3、手术治疗: 气管切开术:如果喉炎急性发作,并伴有痰液阻塞气道,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必要时需要进行气管切开术,以恢复呼吸道的通畅,避免危及生命。 其他手术:对于慢性喉炎患者,如果伴有声带息肉或声带小结较大,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喉炎时声带多肿胀,如果不注意声音休息,喉炎症状缓解会相对缓慢,因此患者应避免过度用声,使声带得到充分休息。对于反复发作的喉炎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复发。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的咽痛、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1371
2024-12-16
中暑发烧怎么缓解最快方法
裴辉
副主任医师
急救中心
中暑发烧的缓解方法需要迅速而有效地进行,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是快速缓解方法,以免导致中暑情况的加重。 1、立即脱离高温环境 将患者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这是缓解中暑发烧的首要步骤,因为高温环境是导致中暑发烧的根本原因。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补水:给患者饮用适量的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因出汗过多而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小口慢饮,避免过量过快饮水引起不适。 清凉饮品:也可以喝一些绿豆汤、菊花茶等清凉的饮品,有助于缓解中暑症状。 3、物理降温 冷敷: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对额头、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处进行冷敷,每十分钟更换一次,以加速热量散发。 擦浴:用湿毛巾或海绵轻轻擦拭患者的身体,特别是在血管丰富的部位,如颈部、腋下、大腿根部等,以帮助降低体温。 环境降温:开启风扇或空调,降低室内温度,加速空气流通,为患者提供一个凉爽的环境。 4、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果患者的体温超过38.5℃,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以促进体温下降。但注意,用药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确保用药安全。 解暑化湿类药物: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有助于改善中暑所引起的头痛、呕吐等症状。但同样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监测病情变化 体温监测:定期使用体温计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以评估降温措施的有效性。 意识观察: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注意是否有意识模糊、抽搐等严重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热射病的前兆。 6、紧急就医 如果患者体温持续上升、意识状态恶化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团队的帮助。 中暑发烧得到初步控制后,仍需重视后续护理与预防工作。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再次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加强自我防护意识,高温天气下减少户外活动时间,穿着透气轻便的衣物,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等防晒用品。日常饮食应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水分和电解质的食物,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和水果以及小米粥等清淡食物,帮助身体恢复。
815
2024-12-16
很容易中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裴辉
副主任医师
急救中心
很容易中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环境因素、个人体质因素以及行为因素等,这些因素会降低身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中暑的风险。 1、环境因素 高温高湿:当环境温度过高,如大于32℃,且湿度较大,如大于60%时,人体散热困难,容易引发中暑。 无风环境:无风环境会减缓汗液的蒸发速度,影响身体散热,增加中暑的风险。 强辐射: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人体会吸收大量的辐射热,导致体温升高。 2、个人体质因素 遗传因素:有些人天生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容易中暑。 年龄因素:老年人、儿童以及体弱多病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或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中暑。 健康状况:患有某些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人,也可能因为身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而容易中暑。 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层较厚,不利于散热,因此更容易中暑。 3、行为因素 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这些活动会使身体产热增加,如果散热不及时,就会引发中暑。 饮水不足:在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出汗来散热,如果饮水不足,就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失衡,增加中暑的风险。 穿着不当:穿着紧身、不透气的衣物会阻碍汗液的蒸发和身体散热,从而增加中暑的风险。 睡眠不足: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降低身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增加中暑的风险。 4、心理因素 情绪波动、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身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中暑的风险。 为了预防中暑,应该尽量避免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长时间活动或工作,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穿着透气、宽松的衣物,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同时对于老年人、儿童以及体弱多病者等易中暑人群,更应该加强关注和照顾。
1420
2024-12-16
什么情况容易猝死
裴辉
副主任医师
急救中心
猝死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大多数都与不良生活习惯、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和急救知识的普及,可以降低猝死的风险。 1、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大量饮酒、抽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对心脏产生影响,增加猝死的风险。当这些行为超过心脏的负荷时,就容易引发猝死。 2、遗传因素: 有猝死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发生猝死,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如遗传性心脏病,或者是由于家庭共享的生活方式和环境风险因素所致。 3、心脏疾病: 心脏疾病是导致猝死最常见的原因,约占猝死总数的50%-70%。这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它们可以导致心脏骤然停止工作。 剧烈运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都可以成为心脏疾病的触发因素,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心搏骤停,进而引发猝死。 4、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脑梗死等突发性脑血管疾病也是猝死的常见原因。当大脑的某部位由于血管破裂或堵塞而导致供血中断时,可能会危及生命。 5、呼吸系统疾病: 气道梗阻、张力性气胸、急性肺栓塞等呼吸系统疾病可能导致患者心律失常,进而引发猝死。 为了预防猝死,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高盐、高糖饮食。定期进行有氧训练,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对外界事物的承受能力。但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有心脏疾病家族史的人,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心脏疾病,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强烈的情绪波动和过度的精神应激。
1479
2024-12-16
高原反应为什么
裴辉
副主任医师
急救中心
高原反应是人体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可能与气压变化、低氧环境等因素有关,还应尽早处理。 1、气压变化: 随着海拔升高,大气压力降低,人体内外压力差改变,可引起身体的一些不适反应,在低海拔地区,人体内外压力相对平衡,进入高原后,外部气压降低,人体内部压力相对较高,可能导致耳膜鼓胀、头晕等症状。 2、低氧环境: 高原地区氧气稀薄,人体吸入的氧气量减少,为了适应低氧环境,身体会做出一系列调整,如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等。如果身体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就会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等。 3、个体差异: 不同的人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身体素质较好、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可能相对更容易适应高原环境。身体较弱、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如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在高原地区可能出现更严重的高原反应。 4、心理因素: 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也可能加重高原反应,当人们对高原环境感到恐惧时,身体会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从而加重身体的不适症状。一些人在进入高原前就过度担心会出现高原反应,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更多的不适。 5、过度劳累: 在进入高原前或刚进入高原时,如果进行过度的体力活动或剧烈运动,会增加身体的耗氧量,加重心脏和肺部的负担,从而更容易引发高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预防高原反应,在进入高原前,要进行适当的身体检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进入高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如提前服用抗高原反应的药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等。进入高原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如果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应及时就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722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