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冬的科普
胰腺炎什么症状
陈立冬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胰腺炎是一种胰腺部位发生的非感染性炎症,其症状根据病情急慢性程度而有所不同,急性胰腺炎以腹痛、恶心、呕吐等多种症状为主要表现,慢性胰腺炎以腹痛和吸收不良症状为主,并可伴有糖尿病。
1、急性胰腺炎症状:
腹痛:这是急性胰腺炎最具特征性的症状,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持续性的中上腹或左上腹部疼痛,疼痛可阵发性加剧,并向腰背部放射。弯腰屈膝或前倾坐位时,疼痛可能有所减轻。
恶心与呕吐:约90%的患者在发病时会出现恶心和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吐出胆汁或咖啡渣样液体,呕吐后腹痛通常不会明显缓解。
发热:常见于急性炎症期,由于胰腺坏死组织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所致。若为胆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则发热伴黄疸更为常见。
低血压与休克:在重症胰腺炎患者中,可能出现低血压或休克,表现为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弱等,这些症状提示病情危重。
其他症状:包括黄疸、皮下瘀斑、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上消化道出血等,这些症状可能反映多器官功能衰竭。
2、慢性胰腺炎症状:
腹痛:反复发作的上腹痛是慢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疼痛初为间歇性后转为持续性,多位于上腹正中或左、右上腹部,可放射至背、两肋、前胸、肾区及睾丸。疼痛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仅有压重感或烧灼感。
吸收不良症状:包括腹泻,大便次数增多且量多、色淡,表面有光泽和气泡,有恶臭味,多呈酸性反应。由于脂肪消化、吸收障碍,粪便中脂肪量增加,患者可出现消瘦、无力和营养不良等表现。
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约50%的患者可发生隐性糖尿病,糖耐量试验结果异常。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并接受相应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暴饮暴食、大量饮酒等诱发因素,以降低胰腺炎的发病风险。
642
腹泻能吃什么
陈立冬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腹泻时,合理的饮食和药物治疗是缓解症状、促进恢复的关键。在饮食方面,应选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等,在药物方面,应根据病情遵医嘱选用止泻药物、益生菌药物以及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1、食物方面: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鸡肉和鱼肉富含优质蛋白质,采用清蒸、煮汤等清淡的烹饪方式,能够补充身体因腹泻而流失的营养。还有鸡蛋羹和豆腐,富含蛋白质,也比较容易消化吸收。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苹果、南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果胶,有助于缓解腹泻症状,促进肠胃恢复。
2、药物方面:
止泻药物:对于腹泻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等。这些药物能够抑制胃肠道的过度运动,减少消化液的分泌,从而起到止泻作用。
益生菌药物:腹泻时,肠道菌群可能失衡,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益生菌药物,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这些药物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果腹泻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开具相应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导致不良后果。
腹泻期间还应注意多喝水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腹泻,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以促进身体恢复。如腹泻症状持续加重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1370
胃溃疡是如何形成的
陈立冬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胃溃疡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作用的过程,涉及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药物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个方面。对于这种情况,患者需要引起警惕。
1、遗传因素:
部分胃溃疡患者具有明显的家族史,这可能与遗传基因在胃酸分泌、胃黏膜防御机制等方面的作用有关。遗传因素可能增加个体对胃溃疡的易感性,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仍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
2、饮食因素:
长期进食辛辣、刺激、腌制等食品,以及过量饮酒、浓茶和咖啡等,都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也会增加胃的负担,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从而诱发胃溃疡。
3、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会对日常饮食结构和内分泌功能造成影响,促使胃酸分泌增多,从而损伤胃黏膜。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对于预防胃溃疡具有重要意义。
4、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特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这些药物可抑制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从而引发胃溃疡。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密切关注其对胃黏膜的潜在影响。
5、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形成的主要致病因素,这种细菌通过消化系统传播,能在胃黏膜上定居并繁殖,不仅直接损伤胃黏膜,还会促进胃酸分泌,从而加剧胃黏膜的损害,最终导致胃溃疡的形成。
胃溃疡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过程,不同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在预防和治疗胃溃疡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长期使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以及定期进行胃部检查等措施,都有助于降低胃溃疡的发病风险。已经确诊为胃溃疡的患者应遵医嘱接受规范治疗,以促进溃疡的愈合和防止复发。
625
急性胃炎的治疗原则
陈立冬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急性胃炎的治疗原则是多方面的,包括去除病因、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对症治疗等,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1、去除病因:
这是治疗急性胃炎的首要原则,应尽快找出引起急性胃炎的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去除。如果是药物引起的急性胃炎,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应立即停用该药物。若是酒精刺激所致,需停止饮酒。对于因食物中毒、细菌感染等引起的急性胃炎,要及时进行相应的解毒、抗感染治疗。
2、抑制胃酸分泌:
胃酸过多是导致急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抑制胃酸分泌可以减轻胃黏膜的损伤。常用的抑酸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强而持久。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也能减少胃酸分泌,但作用相对较弱。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可以缓解胃痛、反酸等症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3、保护胃黏膜:
急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通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需要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来保护胃黏膜,常见的胃黏膜保护剂有硫糖铝、铝碳酸镁等。此外,一些具有促进胃黏膜修复作用的药物,如康复新液等,也可用于急性胃炎的治疗。
4、对症治疗:
如果患者有恶心、呕吐症状,可以使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等。若患者出现腹痛,可以给予解痉止痛药物,如山莨菪碱等。对于有严重腹泻的患者,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注意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促进病情的康复。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饮酒、滥用药物等不良行为,以降低急性胃炎的发生风险。
677
结肠炎什么症状
陈立冬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结肠炎症状复杂,包括腹泻、腹痛、便秘、里急后重等肠道症状,发热、贫血、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以及狭窄、梗阻、穿孔等并发症。
1、肠道症状
腹泻:是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轻者每天3-4次,重者可达数十次,甚至出现水样便、脓血便或黏液血便。腹泻可能与饮食不当、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等因素有关,并且往往伴随着大便中带有黏液、脓液或血液。
腹痛:腹痛的程度因人而异,轻度病人可能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而中重度病人则可能出现左下腹或下腹部的隐痛或绞痛,甚至涉及全腹。腹痛常在排便后有所缓解,具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的特点。
便秘:少数患者可能表现为便秘,大便秘结,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如羊屎样,甚至需要依赖泻药才能排便。便秘与腹泻可能交替出现,是结肠炎的一种表现形式。
里急后重感:患者常有排便不尽感,这是由于直肠炎症导致的排便反射异常。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尤其是当炎症较为严重时。
贫血:长期腹泻和便血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疲乏无力等。
营养不良:由于肠道吸收功能受损,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症状。
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腹胀、肠鸣、失眠、多梦、怕冷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还可能出现心跳加速、衰弱等更为严重的全身症状。
3、并发症
结肠炎还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如狭窄、梗阻、穿孔等,这些并发症可能由肠道炎症的持续发展导致,也可能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结肠炎可分为急性结肠炎和慢性结肠炎。急性结肠炎往往表现为腹痛、腹泻,可能还伴随着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自限,一般1-2周可痊愈。而慢性结肠炎则病程较长,可达数年至十余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包括腹泻、便血、腹痛以及全身和肠外表现等。
对于疑似结肠炎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控制病情的发展。
988
胃不舒服能吃虾吗
陈立冬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胃不舒服能否吃虾,取决于胃部不适的程度和是否有特定胃部疾病。轻微不适可谨慎吃少量清淡做法的虾,症状明显或有特定疾病时应避免。
如果胃只是有轻微的不舒服,比如偶尔的胃胀、轻微的隐痛等,可以谨慎地考虑吃少量的虾。虾是一种富含蛋白质、低脂肪的食物,适量食用可以为身体提供一定的营养。但要注意烹饪方式,应选择清淡的做法,如清蒸、白灼等,避免油炸、辛辣等刺激性的烹饪方式,以免加重胃部不适。
当胃不舒服的症状较为明显时,如频繁的胃痛、反酸、恶心等,吃虾就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虾虽然营养丰富,但对于胃部不适的人来说,可能会增加胃部的消化负担,可以先尝试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如通过饮食调整、遵医嘱服用一些胃药等。等胃部症状有所缓解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吃虾。
如果胃不舒服是由于特定的胃部疾病引起的,如胃溃疡、胃炎等,吃虾就需要格外小心。在疾病发作期间,最好避免吃虾。因为虾属于高蛋白食物,可能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部的炎症或溃疡,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胃部疾病的饮食,以促进胃部的康复。
胃不舒服时应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如果不确定能否吃虾,最好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胃部不适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饮食调整,以促进胃部健康的恢复。
1203
反流性食管炎怎么治
陈立冬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由于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治疗反流性食管炎需综合考虑患者症状、病情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穴位刺激等。
1、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需保持心平气和,细嚼慢咽,避免进食过快过饱。还应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过冷过热食物及高脂肪食物,以减少对食管的刺激。建议增加锻炼、控制体重,避免肥胖,以减少腹内压增高引起的反流。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避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病情的影响。
2、穴位刺激
通过按压特定穴位来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缓解胃酸逆流症状,适用于轻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3、饮食疗法
调整日常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辛辣食物摄入,增加碱性食品如菠菜等,以降低胃酸分泌。
4、药物治疗
抑酸药: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这些药物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食管黏膜的损害。
抗酸药:此类药物可迅速中和胃酸,缓解患者症状,但需要注意,抗酸药作用时间较短,需要多次服用。
胃黏膜保护药: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胃酸对食管黏膜的进一步损害。
促动力药:能够促进胃肠道蠕动,减少胃内容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反流的发生。
5、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内镜下手术和外科手术。这些手术能有效改善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减少反流的发生。但手术风险较高,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具体情况,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促进病情康复。
814
益生菌会导致便秘吗
陈立冬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益生菌一般不会导致便秘,因为益生菌在肠道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和功能的正常。但是在服用益生菌时也需要注意适量、适时、适种的原则,以充分发挥益生菌的健康益处。
益生菌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主要寄生于人体的肠道内,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对肠道的健康会产生深远影响。而且益生菌能够增强肠道的蠕动功能,通过代谢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有益物质,这些物质能够刺激肠道平滑肌的收缩,促进肠道内容物的推进,从而缩短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水分被过度吸收,有效预防便秘的发生。
同时,益生菌还能够抑制有害菌的生长。肠道内的有害菌在数量过多时,会破坏肠 道菌群的平衡,产生有害物质,损害肠道黏膜,甚至会引发肠道炎症。而且益生菌通过竞争营养、占据生态位等方式,有效抑制有害菌的繁殖,维护肠道的健康,减少便秘等肠道问题的发生。
益生菌还能够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益生菌能够分解食物中难以消化的成分,如纤维素等,可以使其转化为易于吸收的营养物质,供身体利用。同时,益生菌还能够合成维生素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进一步促进身体健康。
但是每个人的肠道菌群组成和肠道功能都有所不同,对益生菌的反应也可能存在差异。有些人的肠道可能对某些益生菌比较敏感,或者在服用益生菌后,肠道菌群的调整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暂时的不适应。
1338
胃溃疡的特点是
陈立冬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胃溃疡的显著特点在于其长期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的上腹痛,尤其以餐后痛为主要表现。如果怀疑自己患有胃溃疡或已确诊为胃溃疡但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的消化内科就诊。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程往往较长,患者可能经历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反复发病。这种长期性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也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在病情的发展过程中,胃溃疡的疼痛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这种周期性可能与季节变换、生活习惯、情绪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导致患者每年在特定时间或季节内病情反复发作。
胃溃疡的疼痛还具有节律性,主要表现为餐后痛。这是因为进餐后,胃内食物增多,胃酸分泌量也随之增加,从而刺激溃疡面,引发或加重疼痛。这种疼痛通常在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出现,持续一至两个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一次进餐后再次发作。
胃溃疡的餐后痛症状,不仅让患者饱受折磨,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为了缓解这一症状,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调整,避免暴饮暴食、进食过快等不良习惯。同时,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也是减轻病情的重要因素 。
在日常生活中,胃溃疡患者应注意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减少胃部的负担。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应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都会加重胃黏膜的损伤,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定期到医院进行胃镜等检查,了解病情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84
胰腺炎什么病严重吗
陈立冬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胰腺炎是一种由胰腺自身消化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其严重程度因病情而异。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病情的变化,一旦出现新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应立即就医复查。
胰腺炎的发病机理在于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在胰腺内被异常激活,进而对胰腺自身组织产生消化作用,导致胰腺出现水肿、充血、出血甚至坏死等病理改变。这种炎症过程不仅局限于胰腺本身,还可能波及胰腺周围的腹膜、肠道等组织,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根据病情的急缓,胰腺炎可分为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两大类。急性胰腺炎起病急骤,症状剧烈,患者常表现为剧烈的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状况。而慢性胰腺炎则病程较长,症状相对隐匿,但同样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从严重程度来看,胰腺炎的病情可轻可重。轻症胰腺炎经过及时治疗,往往能够迅速康复,不遗留明显后遗症。对于重症胰腺炎患者而言,其病情往往进展迅速,并发症多且严重,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特别是当胰腺炎发展到出血坏死型时,患者可能面临生命危险,需要紧急救治。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预防胰腺炎的发生,应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量饮酒;积极治疗胆道疾病等可能引起胰腺炎的原发病;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对于已经确诊为胰腺炎的患者,除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还应注意休息和营养支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