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科室相关科普
肌萎缩是怎么引起的
李宁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肌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如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废用性肌萎缩、先天性疾病等。 1、神经源性肌萎缩: 这种类型的肌萎缩主要由脊髓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具体病因包括脊椎椎骨骨质增生、椎间盘病变、脊神经肿瘤、蛛网膜炎、神经炎、神经丛病变、神经损伤、脊髓空洞症、运动神经元性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以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等。这些疾病会导致神经信号传递障碍,进而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最终导致肌肉萎缩。 2、肌源性肌萎缩: 肌源性肌萎缩则与肌肉本身的病变有关,常见的病因有肌营养不良(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营养不良性肌强直症、多发性肌炎、周期性麻痹、缺血性肌病、代谢性肌病、内分泌性肌病以及药源性肌病等。这些疾病会直接损害肌肉组织,导致其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引发肌肉萎缩。 3、废用性肌萎缩: 废用性肌萎缩通常是由于肌肉长期不运动或缺乏锻炼导致的,全身消耗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患者,以及因疾病或外伤而长期卧床的人,都容易出现废用性肌萎缩。 4、先天性疾病: 某些先天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肌萎缩。例如,中央轴空病、线状体肌病、球状体肌病等先天性肌病,以及脊髓性肌萎缩症等遗传性疾病,都可能导致患者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出现肌肉萎缩的症状。 除了上述类型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也可能导致肌萎缩,如恶病质性肌萎缩是由于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肌肉消耗,交感性肌营养不良则是一种与神经系统异常有关的肌肉疾病。对于肌萎缩的情况,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肌萎缩的预防措施 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能量,以维持或增加肌肉质量。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等是支持肌肉健康的重要来源。避免纯素食或营养不均衡的饮食,以防因营养元素缺乏导致的肌肉萎缩。 抗阻力训练,通过进行重复次数较少但负荷较大的负重练习,如举哑铃、杠铃等,可以促进肌纤维生长,提高肌肉力量。针对性地加强日常活动所需的核心稳定性和平衡能力训练,有助于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存在长期卧床风险者,应采取适当体位变换及被动关节活动训练等措施预防。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肌肉力量和耐力测试,以识别早期肌肉萎缩的迹象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有肌肉萎缩风险的人群,如脊髓损伤患者、脑中风瘫痪患者等,应更加密切地监测其肌肉状况。
857
2024-12-19
昨晚失眠是怎么回事
李宁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昨晚失眠可能涉及多种原因,这些因素往往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了睡眠质量,如心理压力与情绪波动、生活习惯与环境因素、年龄因素等。 1、心理压力与情绪波动: 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压力,如工作压力、学业负担、人际关系紧张等,都可能在夜晚转化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干扰睡眠。这些情绪可能使大脑处于持续兴奋状态,难以放松并进入深度睡眠。 2、生活习惯与环境因素: 不规律的作息时间、晚餐过饱或过饿、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等生活习惯,都可能影响睡眠。卧室环境也是关键因素,包括光线、噪音、温度以及床品的舒适度,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失眠。例如,过强的光线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噪音则会干扰入睡过程。 3、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对睡眠的需求会有所变化,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睡眠浅、易醒的情况。此外,某些老年健康状况,如慢性疼痛、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导致失眠,这些疾病可能通过影响身体舒适度或干扰正常生理节律来影响睡眠。 4、药物与物质影响: 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利尿剂、兴奋剂等,可能具有影响睡眠的副作用。长期或不当使用安眠药也可能导致依赖性,进而在停药后出现反弹性的失眠。 5、心理疾病: 失眠有时可能是某些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或伴随症状,如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症等。这些疾病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难以入睡或保持稳定的睡眠模式。 为了改善睡眠质量,建议从多个角度入手,如调整作息、优化睡眠环境、寻求专业帮助等,以逐步恢复健康的睡眠模式。 失眠的预防措施 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有助于调整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无论前晚何时入睡,早晨都应该按时起床,周末或节假日也要保持通常的上床和起床时间。每日适度的规律的运动有利于精神放松,促进睡眠。但睡前3-4个小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导致大脑过度兴奋。 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周围的噪音,如使用耳塞或调整家具位置。避免睡前听过于兴奋的音乐或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睡前要有一个幽静清新的环境和适宜的温度和光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失眠。可以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工具来帮助营造睡眠环境。 失眠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睡觉前避免过度用脑,如长时间看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或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以免大脑过度疲劳导致失眠。
646
2024-12-19
卒中的治疗
李宁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卒中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治疗方法多样,包括病情监测、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等,旨在迅速恢复脑部血流,减轻脑损伤,并预防并发症和复发。 1、病情监测 卒中发生后,首要任务是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出血、控制体位等。及时拨打急救电话,迅速将患者送往医院,以获得专业评估和治疗。 2、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通常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旨在预防新的血栓形成,减少脑缺血事件发生概率,适用于急性期后预防二次卒中发作。 溶栓治疗:通过静脉注射溶栓剂,在时间窗内溶解阻塞动脉的血栓。该方法针对大血管闭塞性卒中,但需严格把握时间窗及适应证,防止出血风险。 神经保护治疗:使用特定神经保护的药物,来减缓神经细胞死亡过程,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及炎症反应强度,对缓解由缺氧所致的脑组织损害有益。 3、手术治疗 血管内治疗:在X线监控下,将导管插入受损血管进行机械清除阻塞物或植入支架的操作。此法适合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的缺血事件,能迅速恢复血流通畅。 去骨瓣减压术:开颅手术,切除部分颅骨并扩大脑室空间,用于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导致的颅内高压状态,减轻脑水肿压力,挽救存活神经元。 4、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是卒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多种手段,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个性化的康复计划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卒中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规律锻炼等,以辅助病情管理,降低复发风险。 卒中患者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卒中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抗凝、降压、调脂等药物来预防复发。务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定期到医院复诊,进行必要的检查,如头颅CT、MRI、血管超声等,以监测病情变化。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卒中后,患者可能会面临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导致心理压力大、情绪波动。应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沟通,必要时接受心理治疗。在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过度劳累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等,增加卒中复发的风险。
1070
2024-12-19
周围神经病怎么引起的
李宁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周围神经病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系统结构或者功能损害的疾病总称,其病因复杂多样,可能包括遗传因素、营养及代谢性因素、药物及中毒性因素等。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周围神经病的发病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如家族性多发性神经病等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周围神经受损。这些疾病通常具有家族聚集性,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传递给后代。 2、营养及代谢性因素: 营养代谢问题对周围神经的正常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如维生素B12缺乏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受损,进而引发周围神经病。糖尿病也是导致周围神经病的常见原因,高血糖状态会损害周围神经,导致感觉丧失、肌肉无力等症状。长期饮酒同样会对神经系统产生损害,酒精中毒是周围神经病的另一个重要诱因。 3、药物及中毒性因素: 某些药物和化学品可能对周围神经产生损害,如抗结核药、抗肿瘤药、重金属铅等,以及氯霉素、抗胆碱等药物,都可能导致周围神经受损。一些化学物质如有机磷农药等也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在使用这些药物和化学品时,需要严格遵守医嘱和操作规程,以减少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4、免疫性因素: 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也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的发生,如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损伤。一些特发性周围神经病也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如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免疫系统攻击神经组织,进而引发周围神经病。 5、感染性因素: 一些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的发生,如带状疱疹、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等病毒感染可能伤及周围神经。麻风、艾滋病、白喉等传染性疾病也可能侵犯周围神经,导致周围神经病的发生。 在诊断和治疗周围神经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以确定具体的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周围神经病的注意事项 消除紧张、激动、恼怒或抑郁等心理状态,保持心情舒畅豁达、情绪稳定,这对疾病的恢复至关重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不动或过度劳累。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饮食宜富营养且清淡,忌膏粱厚味,尤忌烟酒。均衡摄取各类食物,尤其是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全谷类、瘦肉、鱼类及绿叶蔬菜等,以促进神经健康。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神经系统方面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戒烟,避免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等),这些物质可能损伤神经系统。在工作或生活中,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以降低有害物质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密切观察身体症状,如感觉异常、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1362
2024-12-19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什么情况
李宁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又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指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身体各器官功能异常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自主神经系统是一个控制内脏器官、血管、平滑肌和腺体活动的复杂系统,包括心率、消化、呼吸、排尿、性生理等多种功能。当这个系统的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常见症状包括胸闷、憋气、心慌、濒死感、胃痛、胃胀、呕吐、腹泻等,还可能伴随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与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等社会环境因素有关,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性别因素或生物因素如脑部的感染、肿瘤、外伤等有关。 此疾病的发病机理复杂,可能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失调有关,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此外,病毒感染、中毒、营养缺乏等因素也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引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在治疗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通常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行为疗法相结合的方式。药物治疗可能包括抗焦虑药、抗抑郁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等。心理行为疗法则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旨在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改善生活方式和心态。 需要注意的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并非器质性疾病,而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因此,在就诊时需要进行排除性诊断,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同时,患者也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如心率、血压等,以及心理焦虑抑郁程度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预防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建立健康的生活作息制度,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稳定体内生物钟节奏,从而缓解症状。均衡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B群及Omega-3脂肪酸,可辅助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提倡多食用富含上述营养素的食物,如全谷类、绿叶蔬菜及鱼类。 2、精神压力管理: 减轻心理负担和压力可以降低植物神经系统的激活程度,从而减少相关症状。采取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这些放松技巧可以帮助缓解日常压力,降低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 3、规律运动: 规律的身体活动可以帮助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进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建议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打羽毛球等,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1253
2024-12-19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怎么引起的
李宁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称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一种内脏功能失调的综合征,涉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多个系统。其病因多种多样,包括情绪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遗传因素和病理因素等多种内外因素。 1、情绪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以及情绪波动大是引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当人体处于高度压力或紧张状态时,植物神经系统容易失调,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此外,情绪敏感、易受到外界刺激或者承受压力的能力下降的人群也更容易出现此类问题。 2、环境因素: 生活环境中的噪音、温度、湿度等变化也可能诱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长期处于过于吵闹、过热、过冷、干燥或潮湿等不良环境中,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可能受损,导致神经功能紊乱。 3、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规律、过度依赖兴奋性物质(如咖啡、奶茶等)、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都会对植物神经功能产生影响。这些习惯会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导致神经功能紊乱。 4、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病史的人,其患病风险相对较高。这表明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遗传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还需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并干预。 5、病理因素: 某些疾病或病理状态,如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帕金森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以及感染、中毒等,也可能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疾病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导致功能紊乱。 因此,一旦存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情况,建议及时去医院咨询专业的医生,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疗。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需要注意的事项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设定固定的睡眠时间、起床时间和休息时间,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节律,从而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加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辛辣、油腻食品以及咖啡、可乐等带有咖啡因成分的饮品可能让神经系统进一步兴奋,从而加重神经过敏,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等症状。患者应选择清淡、健康的食物和饮品,适量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苹果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 减少环境刺激如避免噪声、强烈灯光等刺激,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在高温或封闭环境下过久停留,以免加重症状。
515
2024-12-19
癔病是什么病
李宁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癔病即癔症,是一种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症也被称为分离(转换)性障碍、歇斯底里症或功能性神经症,是一种精神和躯体症状短暂而急起的精神障碍,但并不伴随器质性损害。 癔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心理因素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患者性格特征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等是癔症的易患因素。同时,遗传因素也可能对癔症的发病有所贡献。癔症患者通常多经历过急性的精神创伤或持久的难以解决的人际矛盾,当气愤或悲哀无法发泄时,长期的不悦情绪压制在患者的心中,容易导致疾病突然发生。 癔症的主要症状包括昏厥、失声、视觉障碍、疼痛、瘫痪等。这些症状通常在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出现,而非生理性的器质性损害。例如,癔症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昏倒的症状,但体检和检查通常难以找到明显的生理性原因。 失声症状表现为患者无法说话或声音减弱,但这种声音的丧失通常是暂时的,不符合器质性声音障碍的特征。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视觉障碍、疼痛以及瘫痪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在医学检查中往往找不到对应的器质性病变。 治疗癔症的关键是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和生物反馈等,以帮助患者理解和处理潜在的心理问题。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抗精神病药物以控制症状。行为治疗也是癔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系统脱敏疗法、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逐渐适应并克服引起焦虑、恐惧等情绪的刺激源。 治疗癔症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提高公众对癔症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减少误解和歧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 癔症患者的注意事项 1、心理支持与理解: 癔症患者常常因为症状的出现而感到困惑、恐惧或无助。此时,家属和朋友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理解,避免歧视和偏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问题,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引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2、避免诱因与应对压力: 癔症的发病往往与某些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等。患者应尽量避免这些诱因的刺激,以减少症状的发作。癔症患者往往对压力较为敏感。因此,患者应学会应对压力的方法,如进行放松训练、深呼吸、冥想等,以缓解紧张情绪。
1270
2024-12-19
什么是神经血管性头疼
李宁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神经血管性头疼是由颅内外神经功能紊乱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引发的周期性发作的头部疼痛。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小的困扰。 神经血管性头疼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方面,颅内外的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导致头皮肌肉收缩与舒张障碍,进而引起血管痉挛或扩张。这种反复的紧张状态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过度灌注,从而引发头疼。另一方面,血管本身的舒缩功能异常,如颅内血管扩张或收缩失调,也可能直接刺激痛觉敏感结构,导致疼痛的发生。 神经血管性头疼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搏动性或钝痛样的头部不适,疼痛部位常位于额头、眼眶、颞部等处,有时可放射至枕后区和颈部。此外,患者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畏光、声音过敏、眩晕、耳鸣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组合出现,且每次发作时的轻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在治疗方面,神经血管性头疼通常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处方止痛药,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对于持续性头疼或严重疼痛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麦角胺类药物或抗抑郁药进行治疗。非药物治疗则包括松弛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心理行为技术,旨在帮助患者缓解紧张压力,促进身心放松,从而减少头疼的发作频率。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减少高酪胺食品和含咖啡因饮品的摄入等。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神经血管性头疼的发作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神经血管性头疼的注意事项 1、情绪管理: 情绪波动是诱发神经血管性头疼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抑郁或紧张。可以尝试进行深呼吸、冥想或瑜伽等放松身心的活动,以减轻精神压力。 2、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血液循环和增强身体免疫力。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低强度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避免运动损伤。 3、保持良好的姿势: 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低头玩手机、长时间伏案工作等,容易引发颈部肌肉紧张,进而加重神经血管性头疼的症状。患者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定期变换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819
2024-12-19
神经衰弱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李宁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神经衰弱是指个体在易感素质的基础上,由于长期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又不能有效应对,导致精神活动的能量调节机制受到影响,进而产生一系列神经衰弱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包括持久性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等,严重时还可能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导致神经衰弱的原因较多,可能包括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长期的情绪紧张和思想矛盾、个性因素、用脑过度等。 1、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 工作、学习压力大,任务繁重,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长期如此容易导致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进而引发神经衰弱。 2、长期的情绪紧张和思想矛盾: 如事业的挫折、家庭矛盾、婚姻不顺利、亲人亡故及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负性情感容易诱发神经衰弱。 3、个性因素: 具有敏感、自卑、多疑、急躁、不自信等个性特征的人,更容易在心理社会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发病。这些个性特征使得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产生过度的反应和焦虑。 4、用脑过度: 脑力劳动者,如医生、教师等,由于工作压力大,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神经细胞过分消耗能量,长期如此也容易导致神经衰弱。 5、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嘈杂环境中,身心无法安宁,休息和睡眠得不到保障,也会损害神经系统,成为诱发神经衰弱的病因。 为了减少神经衰弱的情况,个体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学会有效应对压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 神经衰弱的注意事项 饮食对神经衰弱的影响不容忽视,个体应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以支持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避免过多摄入糖分和加工食品,这些可能加剧情绪波动和疲劳感。 建立稳定的作息习惯,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晚上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以减少蓝光对睡眠质量的干扰。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整生物钟,使身体处于最佳状态。 适当的娱乐活动是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有效方式,无论是阅读、听音乐、画画还是与朋友聚会,都能帮助个体暂时忘却烦恼,减轻神经系统的负担。投身于自己热爱的活动中,不仅可以提升生活的乐趣,还能在无形中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兴趣爱好能够成为面对困难时的精神支柱,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神经衰弱带来的挑战。
1062
2024-12-19
神经性偏头痛的原因
李宁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神经性偏头痛又称偏侧头疼,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神经兴奋性增高、内分泌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压力因素等。 1、神经兴奋性增高: 在大脑中,神经元的活动可以引起血管扩张或收缩,从而导致头痛。当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时,可能会引起过度的血管扩张,进而诱发头痛。这种神经兴奋性增高可能与化学物质的不平衡有关,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产生。 2、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失调也是神经性偏头痛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女性中,偏头痛好发于经期或经前期,而在逐步进入更年期后,偏头痛的病情可能会逐渐减轻,发作次数逐渐减少或消失。这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有关,激素变化会影响颅内血管张力和脑血流量,从而加重偏头痛的症状。 3、饮食因素: 某些食物中的物质可能会诱发偏头痛,如酪氨酸、亚硝酸盐以及酒精等。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后,可能会促使平滑肌收缩,使颅内外血管发生舒缩障碍,从而导致头痛。经常食用奶酪、巧克力、咸菜或抽烟喝酒的人,更容易患神经性偏头痛。 4、精神压力因素: 长期心理压力大会使大脑处于紧张状态,导致神经递质失衡,进而引发偏头痛。此外,情绪波动也会导致神经冲动传导异常,进一步加剧头痛的程度。情绪性疾病,如焦虑、失眠等,也可能引起紧张性头痛,且偏于一侧。 5、遗传因素: 神经性偏头痛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偏头痛,后代患病的风险就会增加。这种遗传可能与特殊突变基因有关,且可能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对于经常患头痛的人来说,最好咨询医生以确定症状的原因,并寻求适当的治疗方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避免诱发因素,也有助于减少神经性偏头痛的发作。 神经性偏头痛的注意事项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确保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减少偏头痛的发作。突然剧烈的运动可能诱发偏头痛,运动前要充分热身,日常活动也要避免快速弯腰、转头等剧烈动作,防止刺激神经。 记录头痛日记包括发作时间、症状等,有助于分析诱因,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这些诱发因素。长时间待在有强烈气味的环境中可能诱发偏头痛,因此应尽量避免。居住和工作环境安静、舒适且光线适宜,过强的光线或嘈杂的噪音都可能诱发偏头痛。寒冷天气外出可佩戴帽子,避免头部受凉引发偏头痛。 长期或过度使用止痛药可能导致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对于频繁发作的偏头痛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预防和治疗。
786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