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内科科室相关科普
轻度贫血有什么症状
郑永江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轻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中度贫血的程度。患者可能会出现
面色发白、皮肤色泽改变、头晕等
症状,但这些症状通常较为轻微且不易被察觉。
面色发白
正常情况下,人的面色是红润的。而在轻度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血液红色程度变浅。
这种变化首先在面部表现出来,患者的面色会比健康时稍显苍白,尤其是在眼睑内黏膜、口唇等部位。
如健康人的嘴唇通常是红润的,而轻度贫血患者嘴唇颜色可能会变淡,呈现淡红色或者微微发白。
皮肤色泽改变
皮肤的颜色也会受到影响,整体肤色可能会变得较为暗淡,失去健康时的光泽。不过这种变化相对比较细微,可能不太容易被自己察觉,但是与周围肤色健康的人对比时可以发现差异。
头晕
大脑对氧气的供应变化很敏感,贫血会导致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轻度贫血时,大脑在活动量稍大或者突然改变姿势时,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头晕症状。一般不会非常严重,稍作休息后通常可以缓解。
易疲劳
身体的肌肉和器官在轻度贫血状态下,由于氧气和能量供应相对不足,耐力会下降。患者会比平时更容易感到疲劳,日常活动如步行较长距离、爬楼梯或者进行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后,就会觉得身体比较累,需要休息的时间也会稍长一些。
呼吸频率稍快
为弥补血液携氧能力的不足,身体会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摄取更多的氧气。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可能呼吸频率正常,但进行轻度运动后,呼吸频率会上升,比平时稍急促一些。但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呼吸困难。
40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症状表现
郑永江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肿瘤性病变,其症状
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
,在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贫血
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慌、气短,严重者会出现心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这是由于骨髓无效造血导致外周血红细胞减少,进而引起贫血。贫血程度严重时,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输血支持治疗。
出血
患者出血的症状也较多见,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肤、黏膜出血最为常见,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此外,部分 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泌尿道或呼吸道等内脏出血症状,如呕血、黑便、血尿等。严重出血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感染
由于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力下降,因此极易合并各种细菌感染。感染症状常表现为发热,可以是低热,也可以出现高热,同时伴随感染部位的相应症状。
如肺部感染出现咳嗽、咳痰,泌尿系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消化道感染出现腹痛、腹泻等。感染一般不易控制,常需要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683
严重贫血怎么治疗
欧晋平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严重贫血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贫血的原因、症状的严重程度等,采取因治疗、支持治疗等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密切关注自己的病情变化,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1、病因治疗
造血细胞异常导致的贫血:这类贫血通常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从根本上控制和纠正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方法包括使用雄激素、促红素,以及正性造血因子刺激因子等,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缺铁性贫血:需要补充铁剂,可以口服铁剂,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注射铁剂治疗。
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要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可以口服叶酸和维生素B12制剂,也可以通过注射的方式给予补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以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遗传因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可能需要进行脾切除或特殊的治疗方法。
急性失血导致的贫血: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尽快加压包扎控制外伤出血,通过手术控制脏器破裂出血,或使用内科药物、介入治疗等方法控制泌尿系、消化道以及呼吸道出血。
2、对症治疗
输血治疗:对于血红蛋白水平极低、出现严重症状的重度贫血患者,输血是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输血可以迅速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组织器官的缺氧状态。但需要注意的是,输血并非长久之计,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反应、感染等。
吸氧治疗: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应给予吸氧治疗,以缓解缺氧对身体的损害。
营养支持:重度贫血患者身体虚弱,需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可以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重度贫血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人和医护人员应关心患者,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应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进行活动,如散步等,以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贫血症状。
严重贫血做什么检查
血常规检查:
这是最基础也是首要的检查项目,通过查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明确贫血的严重程度,还能初步判断贫血可能的大致类型,比如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是大细胞性贫血等。
骨髓穿刺检查:
对于严重贫血,尤其是不明原因的贫血,骨髓穿刺意义重大。能直接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以及造血功能情况,判断是否存在造血干细胞异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影响造血的疾病,有助于明确贫血的根本病因,为后续精准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铁代谢相关检查:
检测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等指标,排查是否是缺铁性贫血;同时还可进行叶酸、维生素B12测定,判断是否因缺乏这些物质导致巨幼细胞贫血。
1488
怎么能让血小板降下来
欧晋平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要让血小板降下来,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但具体方法需要根据血小板升高的原因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和调整,如生活方式调整。
1、生活方式调整
均衡饮食:适当食用一些有助于降低血小板的食物,这些食物具有一定的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保持饮食的清淡,避免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
适量运动: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如跑步、跳绳、游泳等,可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有利于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血小板偏高的情况。但运动应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可能对血小板数量产生影响,因此应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2、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及黏附,降低血液凝固能力,进而减少血栓形成。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带来的风险。
抗凝药物:这些药物能够干扰凝血因子活性,有效防止血液过度凝固,对降低血小板也有一定效果。但同样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抗感染药物:患者应找到引起血小板数目增多的原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感染导致的血小板增多,需要给予积极的抗感染治疗。
3、单采血小板
单采血小板是指将患者的血液流经一个血细胞分离机器,从而将患者的血小板分离剔除出去,剩余的血液再回输到患者的体内。这种方法可以迅速降低血小板数量,但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并密切监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在使用任何降低血小板的治疗方法之前,应先排除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等潜在疾病,若存在高血压病史,需定期监测血压变化,以免因降压过快导致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让血小板降下来需要多久
让血小板降下来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果是因感染等短期因素导致血小板轻度升高,在感染控制后,随着身体恢复,可能1-2周血小板就能逐渐回落到正常范围。
但若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这类骨髓增殖性疾病引起的,即便采取了规范治疗,比如使用干扰素、羟基脲等药物,也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慢慢控制血小板数量,使其稳定下降。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血小板下降速度也有差别。单纯通过饮食调节、适度运动等生活干预,起效相对缓慢。而使用药物治疗时,药物的疗效、个体对药物的敏感度不同,像有的患者对药物反应好,也许几周就能看到血小板下降,反应不佳的则耗时更久。
1374
血型自己怎么测
欧晋平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虽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自行检测血型,但通常并不推荐这样做,因为自行检测存在风险和不确定性。试纸法等一些理论上可以自测血型的方法,并不能保证100%的准确性,且操作不当可能带来风险。
1、试纸法:
需要购买专门的血型试纸,这些试纸通常包含A型抗血清和B型抗血清,清洁手指后,使用采血针轻轻刺破皮肤取得少量血液样本,将血液样本分别滴在A型和B型抗血清试纸上。
观察试纸上的反应,如果血液在A型抗血清试纸上发生凝集,而在B型抗血清试纸上不凝集,则可能是A型血,如果血液在B型抗血清试纸上发生凝集,而在A型抗血清试纸上不凝集,则可能是B型血,如果血液在两种试纸上都发生凝集,则可能是AB型血,如果血液在两种试纸上都不凝集,则可能是O型血。
2、血液沉淀法:
需要将血液样本放入离心管中,通过离心分离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浆。
观察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沉淀情况,但这种方法对血型的判断并不准确,且操作复杂,一般不建议使用。
3、询问家庭成员或查阅医疗记录:
如果曾经因为医疗原因做过血型检测,或者家庭成员知道自己的血型,可以通过询问他们或查阅相关的医疗记录来确定自己的血型,但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家庭成员或医疗记录中的信息准确无误。
4、购买血型测试套装:
市面上有专门的血型测试套装出售,这些套装包含简单的工具和试剂,可以用来测试血型。按照说明书上的指示操作,观察血液与试剂的反应来确定血型。
自行检测血型存在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错误的血型判断可能会在紧急情况下导致严重的后果,如输血错误等,如果需要准确确定血型,应该前往正规的医疗机构,通过专业的血型检测方法,如血型鉴定卡、微柱凝胶法等进行检测,这些检测方法通常更准确、更安全,且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血型检查挂什么科
输血科:
如果是单纯为了知晓自己的血型,或者是为了输血前做血型匹配等准备工作,直接挂输血科最为合适,输血科有专业的技术和设备,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常见的ABO血型以及Rh血型等,给出可靠的检测结果。
检验科:
在很多医院,检验科也承担着血型检测的任务,通常只需采集少量血液样本,检验科工作人员会运用专业的试剂和检测方法来判定血型,操作规范且效率较高。
体检中心:
如果是在进行常规体检时想顺便检查血型,那可以选择挂体检中心的号。体检套餐中包含了血型检测项目,能在完成其他体检项目的同时知晓自己的血型情况。
1068
平均红细胞体积偏高什么意思
欧晋平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平均红细胞体积偏高,即红细胞比正常情况下更大,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性原因和病理性原因。当出现此情况时,应及时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
当人体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时,会导致血液浓缩,使得红细胞在血液中的相对浓度增加,从而表现为平均红细胞体积偏高。这通常是暂时性的,通过补充水分即可恢复正常。
2、妊娠:
妊娠期妇女由于胎儿的不断增长和自身血液容量的增加,可能会出现平均红细胞体积偏高的情况。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殊治疗。
3、药物影响:
如口服避孕药,可能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从而导致平均红细胞体积偏高,一般在停药后会逐渐恢复正常。
4、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
这两种营养物质是红细胞发育和成熟所必需的,缺乏会导致红细胞生成异常,形成大红细胞,进而使平均红细胞体积升高。
5、缺铁性贫血:
虽然缺铁性贫血通常表现为红细胞体积偏小,但长期缺铁而未得到及时纠正时,也可能出现红细胞体积增大的现象。
6、溶血性贫血:
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细胞碎片过多,在进行检查时也可能出现平均红细胞体积增高的现象。
7、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这是一种以红细胞数量显著增多为特征的血液病,患者伴有平均红细胞体积偏高。
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这是一种骨髓造血细胞异常增生的疾病,其中包括红细胞增生异常,主要是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过程受到异常的调控,导致红细胞体积增大。
除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有心肺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或肝功能障碍等,也可能间接导致平均红细胞体积升高。在生活中还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补充营养。
平均红细胞体积偏高怎么办
明确病因:
要就医查找导致其偏高的原因,通过详细的血常规、血涂片、骨髓穿刺等检查来准确判断。
营养补充:
若是叶酸、维生素B₁₂缺乏引起,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药物等进行补充,调整饮食,多吃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动物肝脏等。
疾病治疗:
如果确诊为血液疾病导致,需遵医嘱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比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能要进行化疗、免疫调节治疗等,积极控制病情,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平均红细胞体积等指标变化情况。
927
itp什么病
欧晋平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ITP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简称,现多称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破坏自身血小板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可能和多种原因有关。
1、病因
ITP的根本原因是免疫系统错误地识别自身的血小板为外来物质,导致抗体形成并攻击血小板。尽管ITP的确切遗传模式尚不完全清楚,但家族史中可能存在某些遗传倾向,一些病毒的感染,如风疹病毒、麻疹病毒等,也可能与ITP的发生有关。
2、临床表现
ITP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出血倾向,皮肤瘀斑或紫癜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的小红点或瘀青,轻微的创伤就可能导致出血不止,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女性患者可能出现经期延长或经血量增多的现象,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经历胃肠道出血。
3、分类
急性型多见于儿童,可发生在病毒感染后,起病急骤。由于病情多为自限性,一般4~6周患者可自行缓解。
慢性型属于一组自身免疫病,成人多见,尤以中青年女性多见,由于病情呈反复发作,自发性缓解少见。
4、实验室检查
一般通过血液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了排除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时需要进行骨髓检查。
5、诊断
在确诊ITP前,医生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如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等。
6、治疗
观察等待:对于轻度患者或血小板计数下降但没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采取观察等待的方法。
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来减少免疫系统对血小板的攻击,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促血小板生成素。
脾切除:对于部分难治性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切除脾脏,因为脾脏是产生破坏血小板抗体的主要场所。
支持治疗: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如输注血小板等措施。
ITP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接受全面评估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
治疗ITP病挂什么科
血液内科:
血液内科医生在诊治各类血液系统疾病方面有着专业的知识与丰富的经验,能够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骨髓穿刺等相关检查,准确判断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及缓解疾病进展。
风湿免疫科:
风湿免疫科医生擅长从免疫调节的角度出发,排查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的自身免疫问题,通过免疫相关指标检测等手段,进一步明确病因,协同血液内科制定更综合全面的治疗策略。
1026
贫血能喝酒吗
欧晋平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贫血患者一般不建议喝酒,应把重点放在积极查找贫血原因、补充造血原料以及配合医生治疗上,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促进身体恢复健康,改善贫血状况。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代谢,适量饮酒时,身体尚可对其进行正常的分解、转化,但过量饮酒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肝脏正常功能,长期如此还可能引发肝脏疾病,比如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等,而且酒精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容易导致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问题,影响营养物质的正常消化和吸收。
对于贫血患者,本身身体就处于一种相对虚弱的状态,造血功能或红细胞的数量、质量存在异常,营养物质的缺乏是导致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缺铁性贫血患者缺乏铁元素、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等。
喝酒会干扰胃肠道对这些造血原料的吸收,例如酒精可能影响铁的吸收利用,使得缺铁性贫血患者原本就不足的铁摄入变得更加难以满足身体需求,不利于贫血的改善和恢复。
酒精还会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骨髓是人体生成红细胞等血细胞的重要场所,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后,红细胞的生成数量会减少,会加重贫血的程度,让患者原本就偏低的血红蛋白等指标更难恢复正常,进而导致头晕、乏力、心慌等贫血症状持续甚至加剧。
不过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有些贫血患者病情较轻,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好,偶尔少量饮酒,可能身体并不会立刻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但这也不意味着就可以随意饮酒。而对于因特殊疾病导致贫血且正在服用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饮酒还可能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者产生不良反应,比如服用某些补血药时饮酒,可能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
建议患者先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通过血常规、血涂片、骨髓穿刺等相关检查,确定是缺铁性、巨幼细胞性、地中海贫血或是其他原因导致的贫血,这是精准治疗的基础。
贫血怎么办
1、饮食调整:
若是缺铁性贫血,要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像动物肝脏、红肉、豆类等,巨幼细胞贫血需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可适当增加绿叶蔬菜、蛋类、奶制品摄入。
2、规范治疗:
根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应药物,如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巨幼细胞贫血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制剂等,按疗程规律用药,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治疗效果并适时调整用药剂量。
3、生活方式:
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以促进身体恢复,改善贫血状况。
1100
化验贫血需要空腹吗
欧晋平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化验贫血是否需要空腹,主要取决于化验的具体项目和目的,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血常规检查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通常不需要空腹,如果想要明确贫血的原因或类型,可能需要进行一些需要空腹的检查项目。
1、单纯化验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主要观察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等参数,这些数值并不会受到食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化验贫血无需空腹。
2、铁代谢相关检查:
如化验血清铁、铁蛋白等,这些检查需要空腹进行,因为食物中的铁质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
3、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检测:
这两种物质缺乏是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常见原因,在化验前,也需要保持空腹状态,以避免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和叶酸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
4、生化检查:
如果怀疑溶血性贫血或需要检测肝功能等指标,也需要空腹进行,因为饮食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肝功能以及胆红素水平等生化指标。
在化验前,应避免食用含有大量铁质的食物,如瘦肉、肝脏等,以及辛辣、油腻的食物,应保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物质。如果正在使用含有铁质的药物,如补铁剂,应在化验前停用,以免影响检测结果,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在化验前,应注意自己的生理状态,如月经期、妊娠期等,这些状态可能会影响贫血的检测结果。
化验贫血挂什么科
血液科:
血液科是专门诊治各类血液系统疾病的科室,医生对贫血有着深入专业的研究。他们能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比如是否有慢性失血情况、家族遗传病史等,再结合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安排针对性的化验项目。
内科综合门诊:
在一些基层医院可能没有细分的专科,这时候可以挂内科综合门诊,这里的医生具备较为全面的内科疾病诊疗知识,也能先进行初步的问诊、开单做常规的贫血化验。
妇产科:
如果是处于孕期、经期等特殊时期的女性出现贫血症状,挂妇产科也比较恰当,医生会着重考虑生理因素对贫血的影响并进行相应处理。
1453
dic是什么病的简称
欧晋平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DIC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简称,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在进展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最终共同途径,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
1、病因
DIC的常见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创伤等,其中感染性疾病是引起DIC最常见的原因,约占所有病因的2/3,全身性严重感染,如脓毒症、重症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均可导致DIC的发生。
恶性肿瘤,如各种实体瘤、白血病、骨髓增生性肿瘤等,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也可能并发DIC,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滞留等产科并发症,也是DIC的重要病因之一。
2、发病机制
DIC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凝血及纤溶系统被异常激活,导致全身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
当身体遭遇严重感染、创伤、肿瘤等打击时,体内的凝血系统被过度激活,形成微小血管内广泛性纤维蛋白沉着,导致器官血流灌注障碍,功能衰竭,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进一步加重病情。
3、临床表现
DIC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出血、微血管栓塞症状、微血管病性溶血、低血压及休克等症状,出血是DIC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如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等。
微血管栓塞症状表现为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如皮肤坏死、肢体疼痛、感觉异常等,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为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等症状,低血压及休克是DIC病情严重的表现,可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等症状。
4、诊断与治疗
DIC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是否存在易于引起DIC的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D-二聚体等指标。
治疗方面,首先需要去除病因,如控制感染、切除肿瘤等,需要进行抗凝治疗,以抑制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还需要进行输血、补充血容量等支持治疗,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DIC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预防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以减少DIC的发病风险。
DIC会复发吗
DIC存在复发的可能性,如果导致其初次发生的基础病因未能彻底去除,比如感染持续存在未被完全控制住,肿瘤病情进展等,体内依然存在触发凝血系统异常激活以及纤溶系统紊乱的因素,就容易再次引发DIC。
不同患者身体的恢复能力、凝血相关机制的稳定性等存在差异。有些患者即使基础病因看似已解决,但自身凝血功能调节能力较弱,遇到如再次遭受感染、经历手术等新的应激情况时,凝血状态也可能失衡,进而导致DIC复发。
所以对于有过DIC病史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和管控基础疾病,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尽量降低复发风险。
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