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以急性上腹痛或血、尿淀粉酶,以及脂肪酶升高为特点,多数患者病程呈自限性。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症、重症胰腺炎,轻型急性胰腺炎预后较好,重型较差。
根据病理分型可分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和急性坏死型胰腺炎:
较多见,病变可累及部分或整个胰腺,以尾部为多见。胰腺肿大、充血、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可有轻微的局部坏死。
相对较少,胰腺内有灰白色或黄色斑块的脂肪组织坏死,出血严重者胰腺呈棕黑色并伴有新鲜出血,坏死灶外周有炎症细胞浸润。常见静脉炎和血栓,此外尚可有胰腺脓肿、胰腺假性囊肿等。
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症、中重症、重症急性胰腺炎:
急性腹痛,常较剧烈,多位于中左上腹,甚至全腹,部分患者腹痛向背部放射。患者病初可伴有恶心、呕吐、轻度发热。
临床表现介于轻症与重症之间,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器官衰竭多在48小时内恢复,恢复期出现胰瘘或胰周脓肿等局部并发症。
在上述症状基础上,腹胀逐渐加重,器官功能障碍可在起病的早期出现。
引起急性胰腺炎的病因甚多,常见病因为胆石症(包括胆道微结石)、高甘油三酯血症、乙醇。国内以胆石症与胆道疾病为主,占50%以上,称胆源性胰腺炎,而西方国家主要与酗酒有关,约占60%。
胆石症、胆道感染或胆道蛔虫等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其中胆石症(包括胆道微结石)最常见。
高甘油三酯血症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态势,当甘油三酯≥11.30mmol/L,临床极易发生急性胰腺炎。
酒精可促进胰液分泌,当胰管流出道不能充分引流大量胰液时,胰管内压升高,引发腺泡细胞损伤。
胰管结石、蛔虫、狭窄、肿瘤可以起胰管阻塞和胰管内压升高。
腹腔手术、腹部钝挫伤等损伤胰腺组织,导致胰腺严重血液循环障碍,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噻嗪类利尿剂、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磺胺类等药物可促发急性胰腺炎,多发生在服药最初的2个月,与剂量无明确相关。
可继发于急性流行性腮腺炎、甲型流感、肺炎衣原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柯萨奇病毒感染等,常随感染痊愈而自行缓解。在全身炎症反应时,作为受损的靶器官之一,胰腺也可有急性炎性损伤。
如Oddi括约肌功能不良、壶腹部肿瘤、十二指肠梗阻、输入袢综合征。
如高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昏迷。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坏死性血管炎等疾病。
有5%~25%的胰腺炎病因不明,称为特发性胰腺炎。
大量饮酒。
暴饮暴食。
进食荤食常是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诱因。
维生素D摄入过多导致高钙血症。
急性胰腺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与成人,年发病率为5/10万~30/10万,且有证据表明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不同国家和地区急性胰腺炎的死亡率有一定差异,但总的趋势是逐年下降。报道显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1993~1998年的5年的急性胰腺炎死亡率为15.8%,而1999~2002年的5年间则降为6.5%。目前,急性胰腺炎的死亡率约在5%左右,2006年我国急性胰腺炎协作组统计了36223例急性胰腺炎,其病死率为4.6%。
暴饮暴食者。
患有胆道疾病、高脂血症、高钙血症的患者。
长期大量饮酒的患者。
因腹部手术或创伤因素使胰腺组织损伤,导致胰腺严重血液循环障碍。
胰腺炎家族史。
腹痛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多在急性胆道疾病或饮酒饱食后出现,多位于上腹及左上腹,也可在右上腹,轻者钝痛,重者呈绞痛或刀割样痛。少数患者尤其老年体弱者,可仅有轻微腹痛,甚至无腹痛。查体有上腹压痛、腹肌紧张,甚至反跳痛,重者可有移动性浊音、包块等。
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突然起病,程度轻重不一,可呈持续性,进食后加剧。
多在起病后出现,有时频繁吐出食物和胆汁,呕吐后腹痛并不减轻。
多数患者有中度以上发热,持续3~5天。
严重患者可出现休克、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突然死亡。
少数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呼吸急促、手足抽搐、黄疸、腹部反跳痛、腹水、肋周或脐周皮肤的青紫等,严重时还会出现脏器功能障碍及代谢紊乱。
以上消化道出血多见,出现呕血、黑便,多因应激性溃疡所致。
早期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后期可为混合性感染。
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多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如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衰竭、消化道出血、胰性脑病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多于发病3~4周形成,囊肿多居胰腺体尾部,破裂后可形成胰性腹水,合并感染时可体温升高。
多发生于病程2周以后,患者常有发热、腹痛、消瘦等症状。
多于发病早期形成,表现为胰周或远隔间隙有液体积聚,没有包膜。
多于发病早期形成,表现为混合有液体和坏死物质的积聚。
多于发病4周后形成,是包含胰腺和胰周坏死组织的有炎性包膜的囊实性结构。
当患者暴饮暴食后突发腹部剧痛,症状持续不缓解,伴发其他症状,如黄疸、发热、呕吐等,需及时就医,由医生详细询问病因,包括家族史、既往病史、乙醇摄入史、药物服用史等,计算BMI,完善体格检查、血清淀粉酶等检查进一步评估病情。
当患者暴饮暴食后突发腹部剧痛,症状持续不缓解,伴发其他症状,如黄疸、发热、呕吐等,需及时就医。
急性胰腺炎一般去急诊科、消化内科就诊,病情较轻者可以去普通外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是否暴饮暴食、大量饮酒?是否有胆囊结石?
家庭成员有无患病情况?
症状出现的时间?
是否经过治疗?
可检测出血清淀粉酶是否于起病后4~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由于唾液腺也可产生淀粉酶,当患者无急腹症而有血淀粉酶升高时,应考虑其来源于唾液腺。
可检测出血清脂肪酶是否于起病后 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略优于血淀粉酶。
包括白细胞增高、高血糖、肝功能异常、低钙血症、血气分析异常等;C反应蛋白是组织损伤和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物,有助于评估与检测急性胰腺炎的严重性。
经济简便易行,但由于上腹部胃肠气体的干扰,可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是最具诊断价值的影像学检查,不仅能诊断急性胰腺炎,而且能鉴别是否合并胰腺组织坏死。此外,对其并发病如胰腺脓肿和假性囊肿等也有诊断价值。
可提供与CT类似的诊断信息,在评估胰腺坏死、炎症范围及有无游离气体等方面有价值。
腹部平片可以排除胃肠穿孔、肠梗阻和其他急腹症;胸部平片能排除肺间质炎、胸膜渗出、胸腔积液等疾病。
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有无肋周或脐周的皮肤青紫,有无腹水,以及肠鸣音情况等。
诊断急性胰腺炎一般需满足以下三点中的两条:
具有急性胰腺炎特征性腹痛:急性、持续性腹痛(偶无腹痛)。
血尿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正常值上限3倍。
急性胰腺炎特征性的CT表现。
如果患者具备急性胰腺炎特征性的腹痛,血清酶水平低于正常值上限3倍,必须行CT检查以确诊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患者可有或无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少数患者血清淀粉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增高。另外,应排除其他疾病。
80%的患者有溃疡病史,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很快蔓延至全腹,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腹部X线平片检查80%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可以此和急性胰腺炎进行鉴别。
上腹部绞痛呈阵发性加剧,可以通过B超进行鉴别,B超可提示胆囊肿大,囊壁水肿、增厚,多数有胆囊结石。
阵发性腹部绞痛,呕吐频繁,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音调高亢,腹部X线平片检查见肠内气液平面,可以此和急性胰腺炎进行鉴别。
胸闷、胸痛向颈部和左上臂放射,腹部无体征,心电图异常,可以此和急性胰腺炎进行鉴别。
急性胰腺炎治疗需寻找并去除病因、控制炎症。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各种并发症的治疗。如诊断为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宜尽可能在本次住院期间完成内镜治疗或在康复后择期行胆囊切除术,避免今后复发。
适用于急性胰腺炎全身反应期、水肿型及尚无感染的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持续胃肠减压可防止呕吐、减轻腹胀、降低腹内压。
通过静脉输液,以补充电解质、纠正酸中毒、防治低血压、维持循环稳定、改善微循环,对重症病人应进行重症监护、吸氧,维持SO2≥95%。
禁食期主要靠完全肠外营养,待病情稳定,肠功能恢复后可早期给予肠内营养,酌情恢复饮食。
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给予解痉止痛药,常用的解痉药有山莨菪碱、阿托品等。
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滞剂,可间接抑制胰腺分泌;多数认为生长抑素及胰蛋白酶抑制剂也有抑制胰腺分泌的作用。
目的是预防和防止肠道菌群移位所致的感染,一般给予能渗透进胰腺组织的广谱抗菌药,如环丙沙星、甲硝唑、青霉素类或者头孢类抗生素等。
可选择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
如加贝酯、乌司他丁等。
出现急性腹膜炎不能排除其他急腹症时;胰腺和胰周坏死组织继发感染;伴胆总管下端梗阻或胆道感染者;合并肠穿孔、大出血或胰腺假性囊肿,以上情况均可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坏死组织清除加引流术、内镜下微创治疗以及开放手术等。
呕吐基本控制后,经胃管注入中药,常用复方清胰汤加减:金银花、连翘、黄连、黄芩、厚朴、枳壳、木香、红花、生大黄(后下),呕吐不易控制者可用药物灌肠。
轻症患者常在1周左右康复,不留后遗症。重症患者死亡率约15%,经积极抢救幸免于死的患者容易发生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脓肿和脾静脉栓塞等并发症,遗留不同程度的胰腺功能不全。未去除病因的部分患者可经常复发急性胰腺炎,反复炎症及纤维化可演变为慢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经及时正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
对于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在短期禁食期间可通过静脉补液提供能量。重症急性胰腺炎在肠蠕动尚未恢复前,应先予以肠外营养,病情缓解后应尽早过渡到肠内营养。恢复饮食应从少量、无脂、低蛋白饮食开始,逐渐增加进食量和蛋白质,直至恢复正常饮食。
针对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需禁食,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
针对重症胰腺炎患者,可选择肠外营养,每日补充能量约32keal/(kg·d),肥胖和女性减10%。
针对恢复期的患者,应吃低脂、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汤、藕粉、菜汁等,禁食浓鸡汤、肉汤、牛奶、豆浆、蛋黄等食物。
针对病情稳定后的患者,可食用米粥、面包、豆腐、蛋类等,禁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等。
急性胰腺炎患者在早期主要以腹痛为主,应与患者共同分析其存在急性胰腺炎的高危因素,做好健康宣教。需要手术的患者,在术前应针对性介绍与疾病的相关知识,缓解心理压力,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防治感染,嘱咐病人定期返院复查,遵医嘱全面治疗。
定期返院复查,遵医嘱全面治疗。
饮食宜高蛋白质、高糖、低脂肪饮食,继发糖尿病患者,应进行糖尿病饮食,并监测血糖、尿糖。
凡是再次出现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症状,要及时就医。
适度饮酒,部分患者严格禁酒。
食物是胰液分泌的天然刺激物,起病后短期禁食,降低胰液分泌,减轻自身消化。一般轻症患者需禁食4~7天,重症患者需禁食2周左右。对有严重腹胀、麻痹性肠梗阻者应采取胃肠减压等相关措施。在患者腹痛减轻或消失、腹胀减轻或消失、肠道动力恢复或部分恢复时可以考虑开放饮食,开始以糖类为主,如米汤或冲服藕粉等,逐步过渡到低脂饮食,避免饱餐和油腻食品,不以血清淀粉酶活性高低作为开放饮食的必要条件。
轻型胰腺炎患者恢复进食的时间是临床比较关心的问题,需符合以下条件:
腹部压痛已减轻。
腹痛明显减轻且已停止使用麻醉类药物。
肠鸣音恢复。
患者有饥饿表现,不必等到血清酶正常,即可进食。
对于未患有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应适度进食,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锻炼。对于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应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及排便情况,监测肠鸣音的变化。病情允许情况下,尽早恢复饮食或实施肠内营养对预防肠道衰竭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应及早给予促肠道动力药物,包括生大黄、芒硝、硫酸镁、乳果糖等;给予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应用谷氨酰胺制剂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同时可应用中药,如皮硝外敷,预防肠道衰竭。
积极治疗胆胰疾病,尽早解除病因。
适度饮酒,部分患者严格禁酒。
进食荤食常是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诱因,应避免单纯过度进食。
4055点赞
[1]唐雪杰主编.急诊医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1.
[2]张文武主编.急诊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葛均波,徐永健主编.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陈孝平,汪建平主编.外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