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称为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哮喘是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突然发生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等症状,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
是指近3个月内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咳嗽和胸闷)。
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和体征消失,肺功能≥80%预计值,并维持3个月以上。
小儿哮喘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尚未完全清楚。除了过敏性哮喘,临床上还存在肥胖型哮喘、运动性哮喘、胸闷变异性哮喘和非过敏性哮喘等。目前认为哮喘的发病机制与环境、免疫、神经、精神、内分泌因素、遗传学背景和神经信号通路密切相关,5岁以下儿童和婴幼儿好发。
气道慢性炎症被认为是哮喘的本质,大多数患儿与过敏因素有关,是由过敏原等环境因素诱发过敏机体产生变态反应性和慢性气道炎症,包括食入过敏原及吸入过敏原。
哮喘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患儿及其家庭成员患过敏性疾病和特应性体质者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患儿β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低下和迷走神经张力亢进,或同时伴有α肾上腺能神经反应性增强。
患儿哮喘发作与情绪有关,其原因不明。
约2/3患儿于青春期哮喘症状完全消失,女性于月经期、妊娠期时病情加重。患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症状重,均提示哮喘的发病可能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具体机制不明。
研究发现在哮喘患儿体内存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神经信号通路调控着细胞因子、黏附因子和炎性介质对机体的作用,参与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
吸入过敏原(室内如尘螨、动物毛屑及排泄物、蟑螂、真菌等;室外如花粉、真菌等)。
食入过敏原(牛奶、鱼、虾、螃蟹、鸡蛋和花生等)。
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及支原体感染)。
强烈的情绪变化。
运动和过度通气。
冷空气。
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职业粉尘及气体。
以上为诱发哮喘症状的常见危险因素,有些因素只引起支气管痉挛,如运动及冷空气。有些因素可以突然引起哮喘的致死性发作,如药物及职业性化学物质。
全球约有3亿人罹患哮喘,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农村。20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全国城市14岁以下儿童哮喘的累计患病率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1.09%、1.97%和3.02%。70%~80%的儿童哮喘发病于5岁以前,约20%的患者有家族史。
本病好发于过敏体质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
小儿哮喘的典型症状是阵发性咳嗽和喘息,以夜间和清晨为重。发作前可有流涕、打喷嚏、胸闷。发作时可有呼吸困难,严重者可有端坐呼吸、惊恐不安、大汗淋漓、面色青灰,严重者会并发肺部感染。
咳嗽和喘息呈阵发性发作,以夜间和清晨为重。发作前可有流涕、打喷嚏和胸闷,发作时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有喘鸣声。严重病例呈端坐呼吸,恐惧不安,大汗淋漓,面色青灰。
体格检査可见桶状胸、三凹征,肺部满布呼气相哮鸣音,严重者气道广泛堵塞,哮鸣音反可消失,称“闭锁肺”(silent lung),是哮喘最危险的体征。肺部粗湿啰音时现时隐,在剧烈咳嗽后或体位变化时可消失,提示湿啰音的产生是由位于气管内的分泌物所致。在发作间歇期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有些病例在用力时才可听到呼气相哮鸣音。此外,在体格检查还应注意有无变应性鼻炎、鼻窦炎和湿疹等。
哮喘急性发作经合理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糖皮质激素等哮喘缓解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称为哮喘持续状态;如支气管阻塞未及时得到缓解,可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直接威胁生命(危及生命的哮喘发作)。
合并呼吸道感染时可能出现发热、心律增快,严重患儿可出现颈静脉怒张、三凹征、指甲发绀等表现。
过敏性鼻炎是小儿哮喘常见并发症,目前有观点认为其与哮喘是同一气道、同一疾病,应注意是否有反复喷嚏、鼻痒、眼痒等不适情况。
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时,如感染控制不佳,常并发肺部感染。
当患儿出现反复发作喘息、咳嗽、胸闷,甚至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已明确小儿哮喘的患儿规律用药时,病情没有有效的控制或者加重,应及时就医,可就诊于儿科,并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要与气管支气管异物等疾病进行鉴别。
出现反复发作喘息、咳嗽、胸闷甚至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
已确诊患有哮喘的患儿,经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糖皮质激素等哮喘缓解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应立即就医。
小儿哮喘的患者可以就诊于儿科、小儿呼吸内科、变态反应科,发生皮肤发绀、呼吸困难时可就诊急诊科。
患儿每次发病是否有原因?有无明确过敏食物或药物?
孩子发病次数?持续时间?是否有季节性?
父母或爷爷奶奶是否有过敏史?
于家中用药情况?
用药是否有好转?做过什么检查?
肺通气功能检测是诊断哮喘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估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和控制水平的重要依据,主要用于5岁以上患儿。对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正常预计值70%的疑似哮喘患儿,可选择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气道反应性,对于FEV1<正常预计值70%的疑似哮喘患儿,选择支气管舒张试验评估气流受限的可逆性,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均有助于确诊哮喘。呼气峰流速(PEF)的日间变异率是诊断哮喘和反映哮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如PEF日间变异率≥13%有助于确诊为小儿哮喘。
急性期胸部X线正常或呈间质性改变,可有肺气肿或肺不张。胸部X线还可排除或协助排除肺部其他疾病,如肺炎、肺结核、气管支气管异物和先天性呼吸系统畸形等。
用多种吸入性过敏原或食物性变应原提取液所做的变应原皮肤试验是诊断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首要工具,提示患者对该变应原过敏与否。目前常用方法为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测定也有助于了解患儿过敏状态,协助小儿哮喘诊断。
反复喘息或咳嗽儿童,经规范哮喘治疗无效,怀疑其他疾病,或哮喘合并其他疾病,如气道异物、气道内膜结核、先天性呼吸系统畸形等,应考虑予以支气管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浓度测定和诱导痰技术,在小儿哮喘诊断和病情监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出现反复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运动以及过度通气(如大笑和哭吵)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
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呼气峰流速日间变异率(连续监测2周)≥12%。
符合第1~4条或第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此病多见于1岁内小婴儿,冬春两季发病较多,也有呼吸困难和喘鸣音,但起病较缓,支气管舒张剂无显著疗效。而小儿哮喘有急性发作期,经支气管舒张剂治疗多有效果,可据此鉴别。
一般有异物吸入史,有突然剧烈呛咳病史,可出现持久或间断的哮喘样呼吸困难,并随体位变换加重或减轻。经X胸透可见纵隔摆动,支气管镜检查不但可明确诊断,还可取出异物,小儿哮喘多无异物吸入史。
小儿哮喘治疗的目标包括有效控制急性发作症状,并维持最轻的症状,甚至无症状,防止症状加重或反复,尽可能将肺功能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防止发生不可道的气流受限,保持正常活动(包括运动)能力,避免药物不良反应,防止因哮喘而死亡。哮喘控制治疗应尽早开始,治疗原则为长期、持续、规范和个体化治疗。急性发作期治疗重点为抗炎、平喘,以便快速缓解症状。慢性持续期应坚持长期抗炎,降低气道反应性,防止气道重塑,避免危险因素和自我保健。
是目前最有效、临床应用最广的支气管舒张剂,根据起作用的快慢分为速效和缓慢起效两大类,根据维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效和长效两大类。吸入型速效β2受体激动剂疗效可维持4~6小时,是缓解哮喘急性症状的首选药物,急性发作病情相对较轻时也可选择短期口服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片和特布他林片等。
病情较重的急性病例应给予口服泼尼松或泼尼松龙短程治疗,一般不主张长期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哮喘,严重哮喘发作时应静脉给予甲泼尼龙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或氢化可的松。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对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选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悬液,但病情严重时不能以吸入治疗替代全身型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如溴化异丙托品舒张支气管的作用比β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慢,但长期使用不易产生耐药,不良反应少,尤其对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反应不佳的中重度患儿应尽早联合使用。
可作为缓解药物用于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主张将其作为哮喘综合治疗方案中的部分,而不单独应用治疗小儿哮喘。需注意其不良反应,长时间使用者,最好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
是哮喘长期控制的首选药物,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炎药物,优点是通过吸入,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局部抗炎作用强,全身不良反应少。通常需要长期、规范吸入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完全控制,目前临床上常用ICS有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和丙酸倍氯米松。
分为白三烯合成酶抑制剂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该药耐受性好,副作用少,服用方便,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包括孟鲁司特和扎鲁司特。
用于长期控制时,主要协助ICS抗炎。
药物包括福莫特罗、沙美特罗、班布特罗及丙卡特罗等。
色甘酸钠,常用于预防运动及其他刺激诱发的哮喘。
在哮喘慢性持续期控制哮喘发作过程中,全身性糖皮质激素仅短期在慢性持续期分级为重度持续患儿,长期使用高剂量ICS加吸入型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及其他控制药物疗效欠佳的情况下使用。
对IgE介导的过敏性哮喘具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价格昂贵,仅适用于血清lgE明显升高、ICS无法控制的12岁以上重度持续性过敏性哮喘患儿。
对病情严重度分级为重度持续和单用ICS病情控制不佳的中度持续的哮喘提倡长期联合治疗,如ICS联合吸入型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联合白三烯调节剂和ICS联合缓释茶碱。
本病无需手术治疗。
小儿哮喘的预后较成人好,病死率约为2/10万~4/10万,约70%~80%年长后症状不再反复,但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30%~60%的患儿可完全控制或自愈。建议每3个月复诊一次。
小儿哮喘经规范的治疗后,大部分效果较好,30%~60%的患儿可完全控制或自愈。
规律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病死率约为2/10万~4/10万。
小儿哮喘应规范治疗,建议每3个月应评估病情,以决定升级治疗、维持治疗或降级治疗。
小儿哮喘患者,如有食入过敏原应根据过敏原忌口。如没有食入过敏原,均衡饮食即可,避免过敏原食物,例如鱼、虾、螃蟹、鸡蛋和花生等。
小儿哮喘患者应避免接触花粉及粉尘等易导致过敏的因素,减少发病诱因。适当增减衣物,避免感冒,适当运动,避免肥胖,增强免疫力。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监测病情进展。应注意小儿哮喘如治疗不及时,可能出气道不可逆性狭窄和气道重塑,严重者气道广泛堵塞,可出现闭锁肺,因此早期治疗和护理很重要。
如患儿有吸入过敏原,家长应注意隔绝过敏原,减少发病诱因,避免应用接触花粉、粉尘等,室外可戴口罩。
家长应遵从医嘱,规律、规范的应用药物,不可私自停、,减药,了解小儿哮喘的一些知识,病情反复或加重,效果不佳时及时就医。
天气变化,适量增减衣物,避免感冒。
避免强烈的情绪变化,如突然剧烈大哭。
避免剧烈运动诱发。
适当运动,增强免疫,避免肥胖。
患儿确诊哮喘后,应定期复诊,监测病情进展,用药情况及用量、用法应详细记录。如急性期发作时,用药不缓解,或病情加重等应及时就诊,注意复诊时间。
小儿哮喘缺乏明确病因,故无有效筛查措施,也无相应的疫苗预防,家长应了解哮喘基本知识、早期识别并就医。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清洁,避免二手烟的吸入,还要避免强烈的情绪变化,避免过度肥胖。
积极治疗和清除感染灶,去除各种诱发因素(吸烟、呼吸道感染和气候变化等)。
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当空气污染严重时应关闭门窗,减少外出,并在室内安装空气净化器,减少污染空气的吸入。
让小孩远离吸烟区,避免二手烟的吸入。
4015点赞
[1]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第9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98-231.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科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3):167-18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