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

科室简介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06年,是湖南省最早成立的急诊专科,1996年即被批准为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授予点,是国内最早具有急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四家单位之一。2013年获批成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首批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首批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及全科医师培训基地,2017年获批湖南省唯一一个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急诊骨干师资培训中心”。2020年学科排名及学术影响力在复旦排行榜位于全国TOP19及华中地区TOP2,《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位居急诊医学TOP36,2021年度被评为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同时,急诊科是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单位,湖南省急诊科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湖南省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及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基本情况急诊科占地面积 5700m2,设有预检分诊区、急诊诊室(10个专科)、抢救室(分2区,共33张床位)、监护室(18张床位)、留观室(40张床位)、输液室(2张床位)及急诊综合病房(5张床位)、手术室、应急救援区、急诊CT、急诊B超等专用检查检验服务救治窗口。急诊科的各种多功能监测设备、抢救设施及应急救援设施设备齐全,具备一套健全的危重病人救治体系。人才梯队目前急诊科主任是李湘民教授,副主任2名,分别是张娟教授和王爱民副教授。现有在编医护人员172人,医师共39人,其中博士28人,博士后4人,高级职称11人;护士共133人,其中男护士36人。急诊科现有医护梯队结构合理,学科建设卓有成效,现成立中毒与复苏、心肺重症、出血与脓毒症、创伤与外科重症四个学组及ECMO、血流动力学、重症超声、机械通气、营养管理、镇痛镇静、创伤与外科救治技术、脑功能监测、毒物与血液净化共九个急救技能团队,且有美国BLS导师及ACLS导师6名,国际创伤生命支持导师8名,国际灾难基础生命支持及高级生命支持导师12名。临床技术急诊科每年急诊量达15万余人次,其中留观抢救患者中疑难危重患者占70%左右,抢救成功率高达98%,为全省急诊专业救治危重病患者人次最多的单位。现针对急危重的救治,急诊科已独立开展ECMO、CRRT、支气管镜、床旁胃镜、重症超声、无创心排、脑电监测、舌下微循环监测等诊疗项目,ECMO救治成功率达50%以上,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教学能力急诊科承担着硕士研究生、八年制临床医学系、五年制临床医学系、护理系本科、成教学院等多系列、多层次的急诊医学教学任务,教学质量高,主持校级教改课题10余项,2021年在本科生教学工作中表现优异,获十佳教学工作集体,多位老师在校级授课比赛中获奖,目前已培养研究生50余人。急诊科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现有住培带教老师3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获博士、硕士学位人员比例达90%以上,85%上师资获得了国家级及省级以上的师资证书,多次评为中南大学优秀带教科室,湘雅医院优秀住培专业基地。现拥有湖南省优秀住培主任1名,湖南省优秀带教老师1名,校级优秀带教老师多名,住培导师黄国庆主治医师获得“湖南省应急技能大赛一等奖”荣誉。目前已培养急诊专业住院医师70余名,其中有多名住培学员被评为省级优秀住培学员。经过系统化的住院医师培训,急诊科连续5年住院医师结业考核通过率达100%,毕业后就业率达100%,连续两年在全国住院医师理论统一考核中获得全省第一名,2021年本基地承办全省住培急诊科专业基地骨干师资培训班,获得一致好评。作为区域性急诊急救中心和国家卫健委应急救援基地,共培训全国10余省市急诊专科进修医生20-30人/年,专科进修护士10-20人/年。主办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项目30余项,各型学术交流100余次,参会者累积逾万人次,每年院外会诊50余次,举办国家急诊专科护理培训2期、湖南省急诊专科护理培训班24期,已培养急诊专科护士1000余人,为全国及湖南省各地市急诊医护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科研水平急诊科近5年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20项,省部级课题40余项,发表学术文章1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专利30余项。急诊科主编了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急诊医学》等教材及参辅教材10余本,参编著作20余本,参编临床专家共识30余部,执笔主编《成人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急诊诊疗专家共识》。党建与贡献急诊科重视科室党支部建设,李湘民主任亲自担任党支部书记,全科党员52名,占科室员工近三分之一,在学科建设中及新冠防治工作中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急诊科积极参加各种应急救援,在援非、援疆及扶贫工作中贡献了湘雅力量。每年深入基层、社区推广CPR等急救技术及义诊4-5次/年,受惠群众累积达数千人。多次荣获湖南省“青年文明号”及湖南省“青年文明号”等集体荣誉。团队成员中,钱招昕副院长获得“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李湘民主任获“湖南省抗疫先进个人”,张娟副主任被评为“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李小刚教授获“致公党党中央抗疫先进个人”。黄国庆主治医师荣获“全国技术标兵”、“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宋延民主治医师获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新冠疫情防控先进个人”表彰及中共湖北省委颁发的新时代“最美逆行者”。急诊科主任:李湘民
详情

科室疾病

肖桂林
主任医师急诊科
三甲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教授
博士
华中专科声誉急诊科第2名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中毒、脏器功能衰竭,妇科之经、带及其更年期综合征,风湿性疾病,疑难杂症。
邓跃林
主任医师急诊科
三甲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博士
教授
华中专科声誉急诊科第2名
擅长:急性中毒诊治、危重病评分和危重症救治。
张娟
主任医师急诊科
三甲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副教授
华中专科声誉急诊科第2名
擅长:心血管急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急危重症。
卢晓琴
主治医师急诊科
三甲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华中专科声誉急诊科第2名
擅长: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危重症的治疗。
谭欣宇
主治医师急诊科
三甲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华中专科声誉急诊科第2名
擅长:紧急处理急诊疾病如多发伤、急性心梗、心衰、脑卒中、急性中毒、消化道大出血等以及胆道肝脏胰腺疾病。
推荐非本院医生
周启兵
主任医师急诊医学科
三甲
湖南省脑科医院
¥210
去咨询
擅长:临床麻醉、危急重症的抢救和治疗、困难气道的建立、呼吸机治疗。
刘立锋
副主任医师急诊科
浏阳市人民医院
¥30
去咨询
擅长: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急性脑卒中、有机磷农药中毒等危急重症的急救、诊断及治疗。
郭来
主任医师急诊科
三甲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30
去咨询
博士
副教授
擅长: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肺心病、肺气肿、肺大疱、尘肺、矽肺、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肺结节等内科杂病的中西医治疗。
吴金荣
主任医师急诊科(内二科)
三甲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110
去咨询
擅长:治疗心血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中风后遗症、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中医调理,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还有老年性疾病,如头痛、耳鸣、眩晕等。
梁腾霄
主任医师急诊科(内二科)
三甲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100
去挂号
博士
研究生导师
擅长:中医中药治疗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脾胃疾病、神经内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疾病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失眠、头痛等中医内科疑难杂症。
查看更多医生

专家科普

运动性疲劳的饮食注意事项
2023.07.27
糖类、脂肪、蛋白质这些能量物质是肌肉运动的能源,它们的补充对运动性疲劳患者非常重要,可以有效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1、合理饮食:营养膳食,合理饮食,增强体质,保证营养; 2、补充维生素C: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等,以此来缓解训练所引起的氧化应激; 3、补充肌酸:肌酸是细胞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能量储存的重要物质,牛肉、羊肉、鸡肉等食物中都含有肌酸,运动员可以适当摄入含肌酸的食物。
李小刚主任医师急诊科
6.27万
216
1型糖尿病的症状
2024.07.01
1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起病多比较急骤,有自发酮症酸中毒倾向,胰岛素绝对缺乏,三多一少症状较明显,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基础的胰岛素水平和基础C肽水平,均低于正常。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或C肽的释放曲线处于低平状态,患者的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呈阳性。部分患者在成年后起病,起病隐匿,发展较慢,一般称为成人隐匿性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是1型糖尿病中比较特殊的类型。1型糖尿病患者在起病后,使用胰岛素治疗数周到数月,可以完全停用胰岛素或只需要少量胰岛素维持,提示胰岛的β细胞功能部分恢复,此阶段称为糖尿病的蜜月期。但随着疾病的进展和时间推移,最终均需要胰岛素替代治疗,此为1型糖尿病的一个特点。1型糖尿病主要要依靠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胰岛素包括短效、中效或长效。短效胰岛素主要用于控制1餐后的血糖,中效胰岛素可以控制2餐后的血糖,同时可以提供背景量的基础胰岛素,而长效胰岛素无明显的作用高峰,主要提供基础胰岛素。
迟骋副主任医师急诊科
9.46万
96
心梗的早期症状
2024.05.15
心梗的发生,并不是完完全全的都像书里写的那样,有的人会出现疲劳疲乏,早上起来就乏,还有的人是干点啥就喘不来气、气短,那么还有的会出现稍微一动弹就心跳加剧,冒汗,但这里冒汗要清楚一件事情,如果这个人冒的是冷汗伴前胸痛,那这时候要极度注意这十之八九是心梗发作。 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左边牙疼,左边肩疼、左胸疼,这个时候要第一时间考虑是不是跟心脏是有关系的。 有时症状不典型,有的就是恶心、吐,所以很多很多症状,都会是心梗的前期或者初期的症状。 预防心梗的方法: 1、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劳逸结合。 2、在生活方面注意休息。 3、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也有一些监测设备,尤其有智能可穿戴设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出现问题能发出提示,可以随时监测身体状况。 4、在饮食上戒烟限酒。
李力卓主任医师急诊科
6.09万
318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