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

科室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成立于1952年建院时,是前苏联援建的科室,由最初不到10张病床,10名医护人员,发展至目前拥有西城院区和通州院区神经内科床位达130张,以及神经电生理、脑血管超声和基础科研等较为完善的科室。隶属于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原卫生部全国进修医师培训点,国家临床药理研究基地,承担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八年制及本科生教学任务。近十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北京市科技新星2项和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2项。参加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2项。每年承担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现共有医、护、技人员近100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2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0名;研究生导师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目前年门急诊患者18万余人次,出院人数2000余人次。对神经系统常见、多发病如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神经变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癫痫、亚健康状态、中毒性疾病的诊治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1952年-1960年三届科主任为苏联专家,分别为Cm buH,Stiopin斯乔宾教授,ЦuрΚοВ.A.M契尔考夫和ArmeB.C安格杰教授,1960年以后有七位科主任任职,他们是朱镛连教授、王芷沅教授、薛启蓂教授、徐忠宝教授、王得新教授、李继梅教授和贾建平教授,目前科室领导班子为贾建平、张拥波、脱厚珍、刘占东和杜彬五位成员。神经内科于1952年组建时既成立了脑电图室,80年代后又相继增置了脑电地形图、肌电图、诱发电位、生物电反馈等仪器,潘映辐、曹佩芝、富慧蒂教授在神经电生理技术对癫痫、脱髓鞘疾病、周围神经病、肌肉病的诊断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潘映辐教授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诱发电位学,提高了临床医生对诱发电位诊断相关疾病的认识。1981年正式成立了神经病理实验室,在王芷沅主任的指导和童启进教授的主持下,开展了对脑、脊髓、神经和肌肉等神经组织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和特殊染色,30余年来每年主持北京市临床病理讨论会一次并提供2例疑难病例的病理资料。在赵伟秦教授带领下,在国内首次报道了有病理资料的桥本脑病和抗NMDA受体脑炎病例,对提高北京市乃至国内对本病的诊治水平具有较重要的意义。1986年,薛启蓂主任组建了神经生化研究室,开展了极长链脂肪酸、血清铜蓝蛋白、酶标3项、寡克隆区带等项目的测定,对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诊断和研究走在国内的前列。薛启蓂教授率领的团队还先后报道和发表了多项神经生化和分子疾病的研究成果,主编的代表作有《神经系统遗传代谢病》、《神经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化学》、《神经系统中毒和代谢性疾病》等。1990年神经病毒实验室创建后,王得新教授及其团队在国内率先报告了北京地区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标本中单纯疱疹病毒I型特异性抗体水平,并对单纯疱疹病毒I型与细胞凋亡相关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7年在徐忠宝主任的指导、李继梅主任的主持下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协助成立了脑血管病诊疗协作组,建立了急性脑卒中诊治的绿色通道,提高了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在李继梅主任和张拥波主任带领下,脑血管病组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并参加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的脑血管病科研项目。2013年神经内科收治我国首例抗NMDA受体脑炎年轻女性患者,经过多科室协作抢救成功。有关边缘性脑炎(免疫性脑炎)临床研究和实验室诊断技术也有新的建树和影响,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抗NMDAR、AMPAR1、AMPAR2、GABAR、LGI1、Caspr2等抗体的检测工作,并进行了相关机制研究和探讨。2015年在全国著名的神经病学家贾建平教授的带领下,成立了包括神经内科、干部保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实验研究室的神经疾病中心,使神经内外科疾病的诊治、科研和教学更上一层楼。2016年由贾建平教授带领的团队,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733万元资助,既“阿尔茨海默病Aβ种蛋白实时荧光定量蛋白质错误折叠循环扩增仪的研制”。在脱厚珍主任和陈葵主任的主持下,与神经外科刘藏主任联合开展帕金森病患者的深度脑刺激(DBS)治疗和难治性癫痫患者的迷走神经刺激治疗。神经疾病中心拥有知名的专家、教授,承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干部保健及外宾的诊疗工作,对神经系统变性病、感染性疾病、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及外伤等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老年痴呆、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居前沿水平。经过60余年神经内科不断的沉淀和发展,神经内科涌现出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他们在医院的领导和学科带头人的率领和培养下,已经成为科室医教研的生力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脑血管病、神经变性疾病、慢性疲劳和心理障碍、周围神经病、癫痫、脱髓鞘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头痛、神经肌肉病、遗传病等的诊治和研究方面亦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神经内科病房的护理工作在护理部的领导和护士长陈爱红和李谷维的带领下,实行了优质护理,加强了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陆梦婕获得北京市优秀护士称号。赵亚明参加援助西非几内亚第24批医疗队,圆满完成使命,为科室及医院赢得荣誉。联系电话:63014411
详情

科室疾病

陈葵
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100
去咨询
博士
擅长: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脑血管病、睡眠障碍,以及癫痫、头痛、头晕、晕厥等发作性疾病,以及神经官能症、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额叶癫痫、神经痛、阿尔茨海默病等各种神经系统疑难病。
贾建平
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痴呆、脑血管病、周围神经及肌肉病的诊治。
李继梅
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教授
博导
擅长:脑血管病及神经系统其他疾病,如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脑血管破裂、脑动脉炎、脑动脉损伤、脑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以及自身免疫性脑炎、重症肌无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吉兰-巴雷综合征等。
张拥波
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教授
博导
博士
擅长: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头晕、晕厥、头痛及睡眠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具体有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脑血管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炎、脑动脉损伤、脑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等。
张春玲
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擅长: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如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脑血管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帕金森病、脑动脉炎、脑动脉损伤、脑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等。
查看更多医生

专家科普

增强记忆力的方法有什么
2023.11.15
记忆力通常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果想要增强记忆力,需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具体如下:1、饮食:平衡膳食,营养丰富,主要以高蛋白、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并辅助以丰富的蔬菜、水果,以增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2、运动:平时可以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通过运动不仅能够改善身体的健康状态,而且还能促进脑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记忆;3、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增强注意力、改善记忆力,有很好的效果;4、远离烟酒:有助于避免长时间摄入这两种物质对人体的损伤,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损伤,从而损伤记忆力;5、规律的睡眠:有助于消除脑力、体力和精力上的疲劳,恢复健康,能够增强记忆力;6、与人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有意识的走向社会,多与人交往,多进行双向的交流与沟通。这样能锻炼注意力、记忆力,也能增加社会交往能力,有助于更好的融入社会。总之,增强记忆力需要提高神经系统功能,这是一项慢性而持久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自律、坚持。
陈葵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13.34万
90
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多少
2023.04.10
不同的年龄阶段,正常的睡眠时间不一样,比如新生儿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觉,睡眠时间可以达到20-22个小时,5-7岁的儿童一般可能需要12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而12-18岁的青少年一般需要8-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对于成年人来说,一般需要6-8个小时,但是睡眠本身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有的人天生睡眠的时间比较短,而睡眠质量比较高,而有的人可能就需要比较长的睡眠时间。总体来说只要睡眠以后个体不觉得困乏,有充沛的精力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睡眠就是充足有效。
蔡桂兰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7.06万
227
病毒性脑炎如何护理?
2017.11.21
病毒性脑炎通过抗病毒药物以及营养神经药物是可以逐渐恢复的,平时护理需要保持室内的安静以及空气流通,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清除痰液,避免引起脑缺氧,注意营养,经常给孩子翻身,预防感染,康复也是十分重要的,定期进行按摩等治疗措施。
王会刚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4.36万
50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