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网站导航
儿童心理指导部切换
本院医生未创作科普,显示平台其他内容

过敏实际是什么问题,如何预防

刘燕婷 主治医师 心理营养科
过敏其实是免疫系统对某些东西特别敏感,一碰就会出现各种奇怪的反应,如皮肤发痒、鼻塞、流鼻涕、咳嗽等。过敏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种叫做IgE抗体的物质,这些抗体会结合到体内的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上。当下次再次接触到相同的过敏原时,过敏原与IgE抗体结合,导致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出大量的化学物质,如组胺、白三烯等。这些化学物质会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症状的出现。过敏的症状和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只有轻微的不适,而有些人则可能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反应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工作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为了保护身体健康,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过敏的发生:1、了解自己的过敏原非常重要,通过过敏测试可以确定自己对哪些物质过敏,从而避免接触到过敏原;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家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尘螨、霉菌等过敏原的滋生;3、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锻炼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减少过敏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过敏的人群,及时就医非常重要,医生会根据症状和过敏原进行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过敏药物、免疫疗法等,可以帮助缓解过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229 71
2023-10-16

什么是孕妇过敏,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刘燕婷 主治医师 心理营养科
孕妇过敏就是准妈妈在怀宝宝的时候,对某些东西特别敏感,一碰就会出现各种奇怪的反应,如皮肤发痒、鼻塞、流鼻涕、咳嗽、打喷嚏等。孕妇过敏可能对母婴健康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具体如下:1、孕妇过敏会增加孕妇患上哮喘、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过敏反应会导致孕妇呼吸道黏膜的炎症,从而引发上述疾病的发生。这不仅会给孕妇的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还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宝宝的呼吸系统发育;2、孕妇过敏还可能导致宝宝发育异常,孕妇过敏时,身体会产生一种叫做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穿过胎盘,影响宝宝的免疫系统。如果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过多,可能会导致宝宝在出生后易受过敏原的刺激,增加患上过敏疾病的风险;3、孕妇过敏还可能引发妊娠并发症,过敏反应会导致孕妇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从而增加孕妇患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糖尿病等并发症的风险。这些并发症不仅会给孕妇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还可能对宝宝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孕妇过敏需要重视,避免接触可能引发过敏的物质,如花粉、尘螨等。保持室内清洁,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增强免疫力也是预防过敏的重要手段。如果有过敏史,一定要及时就医,咨询医生关于安全的药物治疗和过敏预防的建议。不要随便乱吃药,也不要忽视过敏症状,以免造成更大的麻烦。
4650 40
2023-10-16

儿童过敏有哪些

刘燕婷 主治医师 心理营养科
儿童过敏是指儿童对某些东西特别敏感,一碰就会出现各种奇怪的反应,如皮肤发痒、肚子疼、呼吸困难等,具体如下:1、食物过敏:有些儿童对牛奶、鸡蛋、花生、坚果等食物过敏,一吃就会出现过敏反应。这些食物本来是很好的营养来源,但是儿童就是不能吃,否则会很难受;2、呼吸道过敏:有些儿童对花粉、宠物皮屑、尘螨、霉菌等空气中的物质过敏,一吸入就会出现过敏反应。这些物质本来很常见,但是儿童就是不能吸入,否则会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3、接触过敏:有些儿童对花粉、动物毛发、某些化学物质(比如洗衣粉、香水、染发剂等)等皮肤接触的物质过敏,一碰就会出现过敏反应。这些物质本来很普通,但是儿童就是不能碰,否则会皮肤发痒、红肿、起湿疹等;4、药物过敏:有些儿童对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药物过敏,一服用就会出现过敏反应。这些药物本来是治病的良药,但是儿童就是不能吃,否则会引起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等。儿童过敏的症状因人而异,有的轻微一点,有的严重一点。轻微的过敏反应可能只是局部不舒服一下,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如果你发现儿童有过敏症状,一定要及时带他去看医生,并且尽量避免让他接触到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东西,这样才能保护他的健康和安全。
4358 13
2023-10-16

如何准确知道自己什么过敏

刘燕婷 主治医师 心理营养科
常见确定过敏原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1、过敏原检测:是一种最科学最专业的方式,过敏原检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皮肤测试,在皮肤上涂抹一点可能的过敏原,看是否会出现红肿、瘙痒等反应。另一种是血液测试,抽一点血看血液里有无特殊的抗体。这两种方法虽然有点小小的刺激和疼痛,但却能帮助机体更准确地找到过敏原;2、过敏日记:是一种最简单最方便的方式,记录日常生活中出现过敏症状的时间、地点和食物等信息,以帮助确定可能的过敏原。通过对过敏日记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和线索;3、就医咨询:是一种最安全最可靠的方式,就是让医生给机体做一个诊断,医生会根据症状、过敏史和体检结果等综合判断,并可能建议机体进行过敏原检测;4、消除试验: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暂时避免接触某种物质,看过敏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对该物质过敏。这种方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需要注意的是,过敏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确定过敏原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专业的指导。因此在确定过敏原之前,最好咨询医生,以确保准确性和安全性。
5280 89
2023-10-11

常见的四类过敏原是什么

刘燕婷 主治医师 心理营养科
常见的过敏原主要有以下四种:1、花粉:花粉主要来自于树木、草地和花朵,其随风飘散,给大地带来生机和色彩,但是对于一些对花粉过敏的人是一种噩梦。花粉过敏会让人感觉像是感冒一样,出现鼻子堵、打喷嚏、流鼻涕的现象。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就像是被人掐住了脖子一样,此情况叫做花粉症,也叫做过敏性鼻炎;2、尘螨:尘螨是一种很小的生物,比头发丝还要细小,用肉眼根本看不见,主要生活在家里的床上、地毯、沙发等地方,以皮屑和头发为食物。尘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给机体带来很大的麻烦,尘螨过敏会让人出现皮肤痒的现象,就像是被无数只小虫子咬了一样。同时还会让人出现鼻子堵、咳嗽的现象,严重时可能导致哮喘发作,就像是被人捂住了嘴巴一样;3、食物:食物能给机体提供营养和能量,也能给机体带来快乐和满足。食物过敏主要指对某些食物中的蛋白质或者其他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包括牛奶、鸡蛋、花生、坚果、海鲜等。食物过敏会让人出现皮肤痒的现象,就像是被无数只小刺刺了一样。同时还会让人感觉胃口不好,出现呕吐、腹泻的现象,严重时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4、药物:药物过敏主要指对某些药物中的成分或者添加剂产生过敏反应,常见的药物过敏原包括青霉素、阿司匹林等等。药物过敏会让人出现皮肤痒的现象,就像是被无数只小刀划了一样。同时还会让人感觉呼吸困难,就像是被人堵住了气管一样,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3827 100
2023-10-11

改善孕妈过敏体质的好处有哪些

刘燕婷 主治医师 心理营养科
孕期身体经历了许多变化,会让孕妈的外表还有体质产生巨大的变化,有些变化甚至会影响到自己以及孩子的健康,其中之一是免疫系统的改变。这种改变使得孕妇更容易受到过敏的影响,通过改善过敏症状,孕妇可以获得许多好处,不仅对自己的健康有益,还对宝宝的发育和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具体如下:1、减轻孕期不适:过敏症状如鼻塞、流涕、皮肤瘙痒等会给孕妇带来不适,通过改善过敏,可以减轻这些症状,改善孕妇的生活质量,让孕期更加舒适和愉快;2、预防孕期并发症:过敏反应可能导致孕妇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增加患上其他疾病的风险。如过敏性鼻炎可能导致鼻窦炎的发生,而严重的鼻窦炎可能会引发其他并发症。通过改善过敏症状,可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保护孕妇的健康;3、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孕妇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对胎儿的健康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过敏反应会导致炎症反应的增加,可能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通过改善过敏症状,可以减少炎症反应,为胎儿提供一个更健康的环境;4、降低过敏风险:孕妇的过敏反应可能会影响到胎儿,增加宝宝患上过敏症的风险。通过改善孕妇的过敏症状,可以降低宝宝患上过敏症的概率,给宝宝一个更健康的开始。孕妈应该密切关注自身的过敏情况,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适当的措施,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宝宝负责。
4206 2
2023-10-10

adhd是怎么引起的

唐勇军 副主任医师 儿科
adhd是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或者多动综合征,主要由于脑部异常、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引起,是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1、脑部异常:脑内神经递质浓度的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从而使孩子动作过多。当出现脑组织器质性损害时,也可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是额前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2、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密切相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父母童年期有多动历史者较多,同时其同胞兄弟姐妹患病率也较高。3、其他因素:家长教育方式失当,过多食用人工色素、防腐剂、保鲜剂,环境污染导致的铅、及化学物质中毒等也可诱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出现注意力短暂、易随环境转移,玩耍和学习时常心不在焉,做事有始无终,还可伴有兴奋多动、干扰别人活动、缺乏克制力、任性冲动、情绪不稳,甚至神经发育障碍或延迟的情况。日常要有耐心,避免打骂、呵斥等不良刺激,善于发现患儿优点并给予表扬,提高自信心。引导开展适当的文体活动,克服冲动破坏行为,循序渐进地培养其注意力,提高学习、做事效率。对于攻击行为,应及时制止。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安静,睡眠前不听刺激性音乐,用温水洗脚,关闭门窗,拉上窗帘,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除心理治疗和教育外,遵医嘱使用神经兴奋剂有效,如盐酸派甲酯片等。注意要从小剂量开始,同时监测患儿症状及药物副作用。
6110 86
2023-06-21

青春期叛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父母该如何正确应对?(内附实用建议及详细案例)

尹建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当孩子说出第一个“不”时,ta的自我意识形成了。美国著名“沟通之父”托马斯·戈登博士认为:青春期孩子反叛的不是其父母,而是父母的权力,以及基于这份权力的言行方式。如果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能更多地用非权力的方法来影响孩子,那么,孩子在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就没什么可反叛的,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叛逆期。这解释了为什么到了青春期有的孩子叛逆,有的孩子不叛逆,叛逆真正的源头在于家长,而“青春期”只是这一反应的催化剂。我是有来心理认证的青少年成长领域的咨询师,下面我将以系统知识结合自己的咨询经验,来谈一谈“青少年叛逆”这个看似棘手的问题。青春期叛逆,是指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发生的一段心理的过渡期,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求自由,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监护的表现。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而产生了叛逆心理,倾向于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这个时候家长如果用命令式的管教来应对,会让孩子感到耻辱,更加激发了叛逆心理。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它很多时候会引起强烈反应,因而的确需要投以足够的重视。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被人从头管到脚,喜欢和家长老师唱反调,特别容易冲动,有很强的虚荣心,会早恋,会厌学,做事不考虑行为后果,容易走极端。表现不同阶段区别1.早期阶段(9-13岁):反叛通常开始于中学早期,孩子的叛逆动机,主要是为了摆脱曾经的自我定义,为将来更成熟的重新定义扫清道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不再是小孩子,不要再把我当成小孩!”2.中期阶段(13-15岁):在中学后期和高中早期,大多数的反叛是为了创造必要的差异来突出自己,让明自己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也期待别人能够肯定其独特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是与众不同的,请不要用任何人的标准来对待我。”3.后期阶段(15-18岁)︰在高中的中后期发生,通常是由青春期的延迟而发生的,主要是为了把自己从对父母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以获得相对独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不要总是对我啰里啰嗦的,我有能力照顾好我自己。”反权威特质人是社会中的人,这个社会有许多的条条框框。在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这些固有的规则、权威是让他们首先碰壁的东西。在他们最初接触权威时,成年人出于怕麻烦、觉得孩子小反正也不懂等原因,往往做不到给予全面、公正、客观、具体的信息,孩子就认为固有的规则和权威的存在是一种教条,从而引发对权威的质疑和反对。出现如“只要是上级(老师、家长)就要反对”、“只要是制度就要反对”等倾向,这种对权威的叛逆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反抗性,偏激性,自发性和盲从性。被动攻击(“我偏不”)叛逆的孩子都有着一种跟家长对着干的心理,经常故意做错一些事情惹家长生气,“你们最想我做这个,我偏偏不做这个”,即使ta在这种对抗中也得不到好处,但仿佛只要给家长“捣乱”、受到批评就会满足,这其实是一种对家长教育方式的不满的发泄,即被动攻击心理。原因生理快速发育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发育最为显著的一个阶段,各项内分泌和身体激素水平空前提升,但大脑神经结构和功能发展还不够均衡,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情绪波动较大、自控能力不足、行事冲动易走极端、时而烦躁不安、时而忧虑苦闷的性格特质。这些特质被很多家长看来,自然是问题多多,然而身体的本能反应又如何能被区区几句啰嗦和训斥所压制,一来二去,孩子便被冠以叛逆的罪名。心理人格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价值体系逐渐形成,开始深入地思考“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哪些价值”等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在现实中不断地探索、尝试和确认,逐渐感知“我"与世界之间的界线。同时,在这个探索和确认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信、自尊和自爱等心理素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往往都充满矛盾,对待家长时,反抗性和依赖性会同时存在,如果家长不能理解,双方就很容易发生冲撞。压力过大造成应激反应青春期的孩子,一直面临学业、人际等方面的压力,如果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恰当引导,就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进而触发潜意识中的对抗情绪,对外界采取抗拒行为,形成逆反心理。家长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家长的过多干预、过度操控,常常会让青春期的孩子感受到不被信任和尊重;反之,家长的情感忽视、放任自流又会让他们感受到不被关注和重视,使双方因为缺乏理解,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1.缺乏人格尊重家长最常见的一种误区就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不承认他们具有独立人格和丰沛的情感。经常打着“都是为你好”的名号不顾孩子的意愿和感受,直接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又或是因为觉得孩子“不记事”随意做出伤害孩子情感的事情。对于父母们来说,自己给孩子做的选择就是最合适的,但站在孩子自己角度上,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主体意识的人的存在被最亲近的父母抹杀了,他们既伤心,又愤怒,一部分孩子就更加急于证明和保护自己的独立性,会有越来越强的自主性,越来越不愿意听从父母的话。2.情感漠视在家庭中,父母由于工作太忙或是感情破裂等因素,对孩子的成长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这导致了孩子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有一些孩子发展出过于敏感悲观的性格,没有办法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事进行客观的、积极的应对,感觉别人都对自己有敌意,故而激发叛逆心理;还有的孩子用叛逆行为引起家长注意,这样就能让自己觉得在家庭中也有一席之地。3.控制欲过强青春期阶段里的孩子一般都有着强烈的自我意愿,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讨厌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约束下,特别反感父母的唠叨和说教。而父母却习惯事事自己做主,拿捏孩子所有一举一动,家长们强势的压迫使得青春期的孩子丝毫没有反抗的余地,最后引发反感情绪。这时候孩子的叛逆,是一种压迫下的揭竿而起,是一种低调的报复。家长控制欲过强不仅会引发叛逆问题,研究表示,控制行为与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家长的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持续一生。4.沟通不利正如前面所说,在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最忌讳教条式的沟通。青少年正处于对事事充满好奇、追求真理的阶段,他们对固有的规则和权威的不理解是很合情合理的。在他们最初接触一些社会共识、规则时,成年人出于怕麻烦、觉得孩子小反正也不懂等原因,往往做不到耐心的分析和解释,孩子不像成年人可以自己获取客观、具体的信息,他们就认为规则、权威、共识等的存在是一种教条,从而引发质疑和反对。解决了解与理解充分认识到孩子在青春期面临的种种生理和心理、外在环境和自我发展上的矛盾和挑战。将心比心,站在ta的角度看问题,更多地给予支持和帮助而非苛责,保持充分的沟通,并树立“无论什么事都可以与我沟通,我会始终站在你这边”的可靠形象,孩子自然愿意主动寻求帮助。必要的时候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心理咨询。营造良好的环境健康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成长环境、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学习计划等等……都是保障孩子渡过青春期、减少叛逆心理及其引发的不良影响的必要条件。以上这些环境因素,并不受“经济是否充裕”、“父母离婚与否”等条件限制,健康的家庭氛围就是说在充满平和理智、崇尚沟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会养成遇事先思考而不是一时冲动的性格;良好的成长环境指的是没有暴力、没有重男轻女和交流壁垒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学习计划指符合发展规律、因材施教、科学育人。正确的沟通和引导做到了前面的两点,就相当于拥有了良性的亲子关系,孩子完全信任家长,而家长也会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指引孩子人生发展道路的弥足珍贵的建议。首先,家长成熟的世界观和丰富的阅历是孩子所不具备的,若想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遵循理想的方向,必须让ta站在成人的肩膀上,助其思考深远。其次,不可加以任何强制的意味。即使家长再为了孩子着想,又或者孩子的想法在家长看来多么错误与幼稚,需谨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能做的,只有引导。如果强加干预,只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达不到目的的同时还会彻底破坏亲子关系。最后,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想当然地站在成年人的认知和立场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自己的孩子,考虑自己对自己这样说话,能不能听进去。下面是一些实际运用上的建议:1.给予孩子尊重:让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和相对范围内运用、实施自己的权力。家长要逐渐放权。2.给予孩子信任:要尽量允许孩子自己完成任务,并对其中做到的部分进行及时的肯定。家长要给予甚至是制造一些让孩子独立决定、独立完成事情的机会,并想办法让他能够做好,使他获得更多的肯定,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最佳途径。3.倾听并保持好奇心:父母要学会适时闭嘴,用心倾听孩子的信息(知)、情绪(情)、需求(意)。保持好奇心,促进良好的沟通。4.共情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并共情孩子,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5.多用鼓励,避免羞辱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与此同时,可以表达父母自己的看法。批评孩子不要当众,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6.关注于解决问题,就事论事,不埋怨,不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7.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定期举行家庭会议,充分相信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爱放手,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8.引导孩子确定人生目标:叛逆期的孩子内心会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孩子才会有动力。案例小哲是一名初二的男孩,从初二上学期开始,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用妈妈的话说“就像变了个人一样”,父母说他什么都不听,还经常跟父母顶嘴、冲撞,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父母说破了嘴皮也没有丝毫效果,越说他越做,我行我素甚至愈演愈烈。老师反映在学校里孩子表现得很有礼貌,只是成绩有下降的趋势。在早些时候,孩子和家长之间经常因为小事产生争执、吵架,双方各执一词,疯狂输出,谁也不让,最后基本都是孩子摔门而去把自己锁在房间。再后来,连吵架的沟通都变少了,大家都不愿意说话了,整个家庭氛围变得很沉重。在分别和父母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亲子双方都有一个共同诉求,就是好好说话、好好相处。在这个家庭中,引发叛逆行为的突出原因就是没有建立沟通之桥。小哲虽然表现得不想跟父母说话、不理父母、总是跟父母作对,但实际上,他的心底里是想跟自己的爸妈好好相处的,但他们的专制和闭塞让他有口难开。我能感受到孩子沉默的背后藏着深深的无助,明明是最亲密的人,此时却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或许家庭成员中都觉得自己很爱对方,但是其实却是把对方的真实需求拒之门外。他说:“其实我真的不想跟她(妈妈)吵架,可是我说话她听不懂,她说话的时候,我一句也不想听。”跟孩子父母沟通发现,父母很强势,从小对孩子学习要求很高。小学成绩名列前茅,升初一后,在班里属于中等水平,父母认为是孩子不努力学习,经常批评指责甚至是辱骂。还常常以怕耽误学习为由,不让小哲参加足球练习和比赛,不让他打游戏,甚至干涉交友。通过咨询,父母了解了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特点,调整自己的期待,接纳了孩子目前的情况,并且学习掌握了在与孩子沟通时应有的心态和一些技巧。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时,小哲父母着手营造轻松、平等的氛围。从生活上关心孩子,尊重孩子,观看孩子比赛,赢得了与孩子的沟通机会,经过渐渐敞开心扉的沟通,他们了解到孩子升入初一后成绩排名不如从前,内心也很受挫,父母理解共情孩子的难处,与孩子平等交流,不再苛责和用高要求给他压力。在其他的事情里,无论大小,都听取孩子的心声,一改之前“一言堂”的决策方式,共同寻找原因并和孩子一起应对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问题。同时,允许孩子有比较多的独处时间,允许他自我思考,自我处理,允许他有更多的时间安排自己生活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关系改造”,小哲更愿意主动与家长沟通了,也不像之前那么我行我素,成绩提升很快。回访时,家长说“本身孩子是很讲道理的,只是大人把他脾气激上来了,其实对所有人都不好”。(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6641 21
2023-02-09

青少年情绪困扰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内附详细案例)

尹建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青少年时期遭遇的心理困扰,往往留痕至深,而他们的情绪却因为被当成“小孩”而常常不受重视。我是有来心理认证的青少年领域咨询师,走进青少年的心,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解决青少年的情绪困扰其实没有那么难。青少年情绪困扰,是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遇到困难和挫折产生的一系列情绪问题。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的阶段,个性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定型,对不良情绪的处理经验不足,这个时候的情绪困扰非常值得重视,否则会对其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其情绪变化的开始也许只是源于一个很小的诱因,但若未经妥善处置,就很可能会进一步造成病态情绪,甚至出现不可挽回的破坏性局面和损失。青少年时期主要发生的不良情绪以焦虑、自卑、易怒、强迫、恐惧、抑郁、冷漠为主。一般来说,不良情绪会随着青少年身心成长、心智完善而逐渐得到改善,但如果情绪困扰的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给青少年本人和家长带来困扰,就需要即使采取干预措施,常用的干预手段包括调整环境,正确教育,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很少会用到药物治疗。表现一般来说青少年的不良情绪困扰常以单一的症状为主,相对轻微,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可自行改善。抑郁抑郁,也就是指人们常说的忧郁,是一种以情感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状态。应该说,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正常人也有抑郁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受抑郁情绪困扰的青少年总是显得内心愁苦,缺乏愉快感,思维迟钝,主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动作缓慢,疲乏无力,常感到不顺心,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缺乏信心,有时还伴有失眠或昏睡、体重下降、饮食过多或过少等生理变化。焦虑焦虑是应激状态下的人的一种最常见的情绪反应。但当焦虑情绪到达了较高点,形成病态情绪困扰,就会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削弱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常表现为出现过度的焦虑感,心烦意乱、思虑过重,沉浸在焦虑的痛苦中,而无法对情绪进行自我控制。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下降。常常无法屏除杂念专心进行思维活动,因此也会产生记忆力下降的问题,学习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能受到影响。也有可能出现入睡困难、辗转反侧、多梦,运动性不安等表现。还可能出现心慌、胸闷、浑身疲劳、呼吸困难、消化不良、腹泻等一系列躯体症状。自卑自卑情绪的出现是个人情绪的一种体验形式,自卑的青少年对自己的能力、学习、品质评价较低,多以自我否定较多。他们通常都会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总是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容易对生活失去希望,严重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易怒青少年出现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等现象。从心理学上讲,这是由于兴奋过强或紧张过度而出现的心理异常,具体表现为情绪反应过敏,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减退,激惹性增高,即使是轻微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而短暂的情绪反应。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情感非常敏感、身心活跃的阶段,又受到家庭方面、人际方面以及升学的压力的影响,往往容易因为一些小事就引发强烈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强迫强迫情绪主要是指出自内心,虽无意义却反复出现,但有时也能克制和摆脱的某些观念和行为。它属于一种意志上的心理问题。有这种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经常莫名其妙地出现某些不必要的观念和行为,所以常常被紧张不安和内心冲突所困扰。造成自我强迫多是由于性格过于内向和拘谨,自我封闭,使心中的想法不能宣泄于外,或是过分注意细节,责任感过强,追求十全十美所致。恐惧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实际上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如怕黑、怕孤独、怕一些小动物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感会逐渐减弱或消失。冷漠是指情感冲动强度较弱、情感表现灰冷、漠然的心态。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与周围环境失去情感上的联系。造成情感冷漠的主要原因是外界刺激、打击或遭受挫折。有些青少年,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碰了几次钉子,受到些挫折和打击,就变得心灰意冷了,原来生活的热情消失了,对一切事物的兴趣也没有了,对周围一切都漠然处之,他们看不到生活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看不到希望和曙光,不能寻觅到挚友和知音,也激发不起生活的热情和兴趣。原因家庭因素青少年的情绪处理方式正确与否、能力是否足够,主要与父母或其他抚养者有关。有些家长过于严厉,要求很高,孩子总是达不到要求;或是喜怒无常,迁怒于孩子,导致孩子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掌控感、自信心建立不起来。有些家长过于放任,没有较好的规则,导致孩子缺乏动力、经常陷入无意义感。还有些家长父亲母亲之间、父母和爷爷奶奶之间在教育方式方面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心理长期波动较大,影响了正常的人格发展。父母感情破裂或者父母长期吵架造成家庭气氛非常不和谐,矛盾冲突不断,可能对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都造成影响,也有可能让孩子养成冲动易怒、缺乏沟通的行为特点。与很多人认知相左的是,家庭的形式本身对孩子的情绪处理能力的影响是很微小的。在父母离异或是单亲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受到的消极影响一般是来自与之相关的其他不足,例如经济条件差、陪伴时间少……等等。社交原因主要是在学校与同学相处,可能出现一些纠纷、摩擦,孩子不会沟通和交流,造成无同伴,被孤立等,对孩子的情绪和人格发展造成影响。孩子在学校里面受到恐吓、威胁,或长期没有得到伙伴的陪伴或者个人受伤害,也有可能导致情绪困扰。还有一种趋势就是,在青少年中,出于对权威的逆反心理,同学中往往不流行“好学生”、“乖孩子”,一些优秀的如勤奋好学、善良谦卑、成绩优秀等品质反而会遭到耻笑,虽然孩子内心并不完全认同,但在同辈压力下就选择遵从这种价值观,一来压抑了内心真实的情感感受,而来在行为模仿下建立了不良习惯,都对情绪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学业压力功利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生的学业压力剧增。学校要出政绩,要提高升学率,家长也抱着望子成龙的期望。所有成人的焦虑和压力,会层层传递到孩子身上,使青少年在多方重压下形成不良情绪,又或是处于一种自我保护,而过度压抑了自己的情绪,成绩优异,在家长看来很听话,但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患上“空心病”。社会氛围现在青少年的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电视、书籍报刊等途径,还有几乎人手一个的智能手机,经常接受到大于自己认知能力的复杂社会现象和与家庭教育、学校传达的相左的形形色色的价值观标准。这些纷繁杂乱的信息、复杂的社会氛围对青少年来说,既能拓宽他们的眼界,增长认知能力,又会给他们带来困惑,甚至带来阶段性的“试错”,这种“试错”趋向是几乎每个人成长中都会经历的,常表现为因世界观、价值观受冲击,出于模仿和获取身份认同而对自己认知不全面的这个世界抱有一元的、偏激的观点。解决适当表达情绪愤怒、焦虑等情绪体验的出现是很常见且合理的,但它们从程度上有强弱之分,譬如愤怒可分为不满、气恼、生气到愤怒、暴怒、狂怒等。当感受到强度在自己无法自我排解的情绪时,首先要接受自己的感受是正常的,其次要适当表现出来、提出异议和不满,相当于用及时的沟通和表达对后续可能出现的更多应激事件布下减速带,必要时可以以暂时的抽离来转移注意力。面对自己难以排解的情绪时,青少年如果无法自控、合理排解,便会一发不可收拾,过去经历中的被伤害记忆所遗留下来的不良情绪发生转移,结果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学会调节在过度应激状态下,青少年在某种外界环境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往往会伴随着多种负性情绪,例如在应激产生的同时附加着失望、震惊、厌恶、恐惧、痛苦等情绪感受。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可以采用系统脱敏、认知改变等心理调节的方式。1.系统脱敏:又称暴露治疗,是在出现焦虑和恐惧刺激的同时,施加与焦虑和恐惧相对立的刺激,从而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惧,不再对有害的刺激发生敏感而产生病理性反应。基本原则是交互抑制,即在引发焦虑的刺激物出现的同时让病人做出抑制焦虑的反应,这种反应可以虚弱、直至最终切断刺激物与焦虑的条件联系。2.认知改变: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替代思维,将消极想法替代为积极想法,比如:“我就是个失败者”—“我有时候会犯一些错”,“我必须通过面试”—“我尽力尝试在面试中表现好”。通过调整错误的两极化思维,激发心理活动的灵活性,避免思维的极端和僵化。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庭作业反复练习,调制常年累月形成的不合理的认知。认知行为治疗不是单纯的改变认知,而是在行动中体会和调整认知。主动寻找帮助曾经有过被伤害经历而常有焦虑、抑郁、愤怒情绪的人,应主动寻求帮助,进行心态调整,早日解脱情绪的阴影;情绪表达过激和方式不当者,应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学会采用心理调节的方法,缓解自己的冲动情绪。寻求帮助的对象,可以是同学朋友、家长或老师,也可以是学校内的心理咨询室、或者校外的心理咨询机构、医院的精神心理科等等。如有需要,可到有来心理预约咨询,有来心理甄选领域内top咨询师,进行专业科普和预约咨询服务。案例双双(化名)14岁,女,从小学习自觉,成绩优秀,性格开朗,爱帮助同学,和同学相处融洽,深得老师和父母喜爱。考上重点初中后,因为离家远,在校住宿。在班里和宿舍都与同学相处融洽。初一成绩还是不错的,但自从进入初二以后,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她很着急,告诉妈妈,于是妈妈周末在家给她请了私教,专门补英语、数学,可是三个月后的平时小测试,依然不理想。妈妈很生气,责怪双双不努力,双双觉得非常委屈,和妈妈吵了起来。从那天起,双双不再和室友说笑,独来独往,一天到晚就看书,做题,和室友的关系也很疏远,经常不允许室友在自己看书的时候说话,室友向老师反映,希望把她调到其他宿舍。老师把这一情况告诉其父母,建议其做心理辅导。主要成因:1.自我增压。升入重点中学后,学习难度加大,以前的学习方法也可能不适应初二,导致成绩下降严重。孩子的心理压大加大。2.家长施压。家长及时为双双请了家教,但补课效果不好,妈妈的责备让双双更加觉得委屈,负面情绪加重,花了那么多的钱成绩没有提高,也让双双内疚。3.同伴关系。回到宿舍,室友们聊天影响她看书、做题,压抑的情绪一下子爆发出来,导致同学之间的友谊受到影响。心理辅导方法:1.与双双和父母有效沟通,寻找共同目标。经过和双双的单独交流,通过与其父母的沟通,先让父母把期望值放低,和双双分析成绩提不上去的原因,调整学习方式方法,减轻缓解孩子压力。2.与双双进行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练习,双双专注力提升了很多,学习效率也有很大提升。3.通过和双双的心理辅导,调整认知角度,让她觉得不执着于认为只有成绩好父母才喜欢自己。4.建议双双多参加同学的活动,一起学习,促进她与同龄人的交流互动,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疏解内心压力。经过五次心理辅导,双双情绪困扰的症状有很大改善,学习和人际关系都变好了,家长反馈很有效果。(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10516 35
2023-02-09

青少年人际关系敏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处理?(内附详细案例)

尹建民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青少年情绪
“玻璃心”、“小心眼”、“钻牛角尖”……人际关系敏感的孩子,总是被用这样的字眼称呼。我是有来心理认证的青少年领域咨询师,我接触过很多人际关系敏感的孩子。其实,在专业角度看来,人际关系敏感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却会令青少年身心都觉得“很累”,他们往往特别困惑:到底怎样才能轻松自在地跟这个世界和平相处?人际关系敏感是指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在人群中常常感到不自在,无法融入,想要逃避,并且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社交需求。人际敏感者对他人给出的哪怕是正常的反馈,都常常在内心掀起强烈的情绪波动。人际敏感者往往自尊心低、容易受挫,朋友也相对比较少。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人际关系敏感是较为常见的,“敏感”作为一种性格的存在是孩子个人特质的表达,无需干预,但严重的人际敏感则值得引起注意,它会挫伤青少年结交同伴的积极性,造成个体性格孤僻,情绪焦虑、紧张,影响学习效率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表现悲观悲观就是不能客观正确认识对自我处在群体中的位置、自我评价过低,在人际交往中就导致不能做出正常的判断和表达,与人交往时经常先预想最糟糕的局面,认为自己的表现肯定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或是抱有“我肯定会出错”的偏执预想,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不知道该说什么,有的人干脆选择“少说少错”。在遇到困难时,悲观的孩子首先就是退缩,或者盲从于他人,畏首畏尾,失败后陷入自我谴责,下一次更加坚定“自己不行”的念头,又重蹈覆辙。悲观的孩子在集体中经常陷入边缘境地、无法融入,久而久之自尊心和自信心愈发低迷,人际交往的技巧也没有得到进步,如此循环往复,在这样的痛苦和自怨自艾中,孩子可能出现生理上、心理上的其他问题。戒备青少年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全面地看问题,而存在一种不切实际的固执的心理偏见。他们在与别人交往时,会歪曲从交往对象发出的信息,认为与他人交往充斥着种种危险因素,他人时刻会伤害自己,从而影响正常交往。与人相处时有较强的戒备心理,说话、做事时,特别在意别人的表情、语言、态度,无来由地对他人的意图加以不符合事实条件的揣测等。回避在长时间的成长过程里,他们并没有学会与他人正确相处的方式,反而一再将错误的社交观念强化。总是担心别人会拒绝自己、批评自己,或是不大喜欢自己,也因为这些担心,有时候回避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甚至回避和他人打交道。过激当被批评或拒绝的时候,内心反应往往特别剧烈,常表现为因为一些很小的事件或是过错失误,情绪反应变得过分激烈,导致出现了不可控制的、不理性的行为。原因家庭养育环境与方式保护过度和不愉快、僵硬、受挫的家庭氛围环境的影响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后来的令人不安的思维以及回避、敏感、过激的性格特征。童年时父母的过度保护,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要一有冲突发生,家长就去帮助孩子处理,孩子的心里就会对父母产生依赖想法,什么事情都想着父母帮忙解决,于是很容易退缩、怯懦,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同时,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探索学习,孩子在人际交往上缺乏知识和经验,会让孩子和他人相处时变得害怕、敏感、易焦虑。孩子在童年时期成长过程中,如果常常受到父母的训斥与嘲笑,他们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感觉,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不可爱的,也会因这种心理而影响自己更多的思维与行动,在之后与人的交往中,他们也会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不会也不值得被爱的。社交经历影响个体在遭遇重大人际负性事件或长期处于人际不良状态下更容易产生人际敏感的倾向,促使个体出现更多的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对负性社会评价过度担心,从而采取回避、顺从、行为控制、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以此种方式保护自己免于再受伤害。缺乏经验和技能部分青少年有人际交往的欲望,想去交朋友、想融入集体,但因却感觉人际关系复杂,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想改变自己的交往现状,又不知道怎么去做;自觉难以应对与同伴之间发生的摩擦等。解决调整内在负性的认知(认知疗法)人际敏感的青少年会持有一些常见的负面认知,例如:我是不可爱的/我是不够好的/我不值得被善待/我不重要/我没有什么价值等等。这类青少年可以尝试通过切换角色,想象一下,当自己的朋友有这些想法时,会如何劝说他们。同时,可以尝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担心和恐惧,一段时间后,回顾整个事件,对比自己原先的想象与现实发生的实际情况,以此慢慢学习调整认知,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另外,青少年需要借助一些活动载体,在同伴认同中实现自我认同,提升自尊和自信。父母可以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时间,多给孩子创造与同伴在户外自由玩耍、艺术创作或体育锻炼活动的机会。随着人际交往活动越来越丰富多样,孩子与老师、同伴间的连接和情感交流得到加强,个人潜能也会彰显,自信感及安全感会在活动过程中慢慢建立起来,由此对他人的戒备、猜疑及嫉妒心理也会慢慢减少。人际交往敏感也会得到明显缓解。勇敢尝试,适当暴露不怕失败,然后适当地自我暴露,消除自我封闭心理。一般来说,进行自我暴露,与人初交不宜暴露过多,特别是不宜暴露深层次的内容,而只进行浅表层次的自我情况的介绍。开始喜欢与自己比较了解的人交往,同别人交往扩大彼此心理的公开区域。学会自我暴露,坦诚地向交往对象表达,对于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大有好处。然而,也不是暴露得越多越好,如果把自己的一切暴露无遗,反而会让对方小看自己,从而阻碍人际之间的交往。学会放松,缓解消极情绪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方式,如广播体操、街舞、瑜伽等,借助这些运动,释放消极情绪。当青少年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休闲方式时,他们也会获得一定的掌控感和自主感。当感受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时,可以尝试跳出来看自己的情绪,尝试给这个情绪命名,情绪就会自动消散一部分。进行相关练习和专业的心理辅导人际敏感是部分青少年成长阶段面临的挑战,也是了解自己性格特质,学会融入群体很好的机遇。专业且有针对地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接纳自己的敏感,不过于苛责自己,正确看待以往的负性经历,摆脱负面情绪困扰,发掘自身优势,在不断实践和反思过程中,找到自己最能接受的人际距离和相处模式,学会不讨好、不指责、不回避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如有需要,可到有来心理预约咨询,有来心理甄选领域内top咨询师,进行专业科普和预约咨询服务。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家长应该接纳孩子,了解积极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性。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基础。父母的接纳、理解,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安全与支持。当人际敏感的青少年鼓足勇气,尝试人际交往时,不管结果如何,家长真心诚意地肯定他们的努力过程,都会给孩子很大的鼓舞,支撑他们能够再次尝试,面对恐惧和挑战。案例晓梅(化名)14岁,女,性格敏感,初中二年级。在班里因为性格比较内向,朋友很少。她总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别人才会喜欢她,愿意跟她交朋友。她的成绩总体一般,所以总是低着头,平时不愿意跟同学讲话。晓梅曾尝试过主动加入同学聊天,但她加入后,同学们都不讲话了。她自此认定自己是不受欢迎的,无趣的。晓梅总是独来独往,在角落里看其他同学嬉笑打闹,虽然有时候也想加入,但总觉得自己加入了会冷场,不如冷眼旁观。晓梅经常会觉得很孤单,无聊,低落,学习效率很低。主要成因:内在负性认知现有的教育环境下,不少孩子把学习成绩作为交友的唯一依据。上述个案中,晓梅也有这样的负面认知,单一认为成绩是衡量自己好坏的唯一标准,这种认知严重阻碍了她的人际交往。此外,她还存在“我是不可爱的”、“我是没有价值的”等负性的认知,这些都是需要修正的。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技巧。值得肯定的是,晓梅尝试过主动与同学交流,但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其他同学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她,这也给她带来非常负面的体验。心理辅导方法:与晓梅父母形成合作联盟,为晓梅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机会,鼓励晓梅与同伴交流,真心实意地肯定晓梅每次的努力,教会晓梅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对晓梅进行躯体训练,帮助晓梅释放负面情绪,教会晓梅情绪管理。通过给晓梅提供心理辅导,调整负性认知,帮助晓梅发现自己的潜能,客观地评价自己。鼓励她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经过五次心理辅导,晓梅的人际敏感问题有很大改善,情绪变得更加积极,学习效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家长反馈很有效果。(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6549 71
2023-02-09
正在加载
没有更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