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

  • 三级
  • 专科医院
  • 公立医院
  • 医保定点
logo
认识静脉曲张
韩颐
主任医师
周围血管科
什么是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下肢浅静脉的蚓状突起、扩张和迂曲的临床表现,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动静脉瘘等,都可以有下肢静脉曲张的表现。   早期表现为肢体酸胀不适,浅静脉迂曲成团,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皮肤瘙痒,色素沉着,脱屑,脂质硬化甚至溃疡及血栓性浅静脉炎。因此它既是一种临床表现,也是一种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分级   c0级:是指有症状而无静脉疾病体征。   c1级:是指毛细血管扩张,有网状静脉可见。   c2级:是浅静脉曲张,可以见到迂曲的有蚯蚓状的静脉。   c3级:是静脉性水肿,表现为踝部的可凹性水肿。   c4级:是皮肤营养障碍出现色素沉着,湿疹直至硬皮症的并发症已经形成。   c5级:皮肤营养障碍,溃疡已经愈合。   c6级:皮肤营养障碍,溃疡未愈合需要进行换药处理。    如果您有静脉曲张该怎么办?   如果是临床表现在c2级以上,需要就医,请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或手术干预。但是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应贯穿始终,无论是c2级以下的静脉曲张,还是药物治疗同时或手术治疗后的患者。预防疗法的原则就是改善静脉功能、减少静脉负荷,包括运动疗法和压力疗法。   1、运动疗法:久立、久坐是引起和加重静脉曲张的诱因,因为小腿下垂、肌肉缺乏活动,不能发挥小腿“肌泵”“踝泵”的作用,引起静脉回流不畅。运动疗法以改变体位、增加肌肉收缩为主。   (1)体位:下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位,通过重力作用,增加静脉回流。   (2)踝泵运动方法:平卧位、坐位或立位,下肢伸展,大腿放松,缓缓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秒钟,然后脚尖缓缓下压,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   2、压力疗法:下肢局部自下而上给予递减变化的压力,促使下肢静脉血回流,可以缓解或改善下肢静脉曲张,包括静脉曲张压力袜、弹力绷带、气压式循环驱动治疗仪。   3、另外,长时间坐位或立位、盘腿、“翘二郎腿”等,均可影响下肢血液回流,应尽量避免。   肥胖虽不是直接诱发因素,但体重的力量压在腿上加重下肢静脉回流的负担,因此肥胖的人需要减肥。   热水泡脚可暂时缓解肢体的不适感,但水温增高会扩张动脉血管,增加回流的负担,长时间热水泡脚反而会出现或加重水肿,因此静脉曲张患者要避免热水泡脚和局部热敷。
4658
99
2020-06-16
祖国医学对疫病的认识及防治初探
朱兰
主任医师
针灸科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发布会,宣布将其命名为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与广大医护工作者一道,携手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在这场与疫情的生死较量中,对我们的防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一次严峻考验。随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阶段性成果的经验总结,以及临床救治经验的积累、疗效的观察、科研的推进等,新冠肺炎患者中西医结治疗取得了肯定的效果,辨证论治的中医药在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可以发现人类同瘟疫的斗争从没有停止过,在一次次的与疫病的抗争中总结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祖国医学认识和防治疫病的了理论体系。这里笔者将就祖国医学对疫病的认识及防治理论进行梳理与探讨。    祖国医学对疫病的认识   早在殷商甲骨文就有卜问商王是否传染上“疫”和能否医治的卜辞。这说明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对疫病传染已有了朴素认识。   先秦时期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已明确指出“疫”和“疠”是极易传染,病状也多相似的疾病。《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道:“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素问·六元正气大论》又说:“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苦。”“疠大至,民善暴死。”这又对疫病的传染特性和致命危害加以描述。   东汉中后期,我国中原地区疫情频发,《后汉书·五行志》记录有10次疫情,尤其建安年间(196一219),疫情持续时间之长、死亡人数之多,是历史上少见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以至呈现“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的悲惨状况,面对疫病流行的惨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建安疫病证治进行理论总结,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流行病的专著。《伤寒论》对传染病患者的症状和脉象等加以详细论述,对人体感发于“寒”与“风”等致病因子作用下所反映的各种证候加以分析综合,取得了对各种传染病演变规律的认识。该书极大地提高了疫病医学的救护水平,是发热性传染病的医学经典。   晋代医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将“疠气”作为传染病的病因和相互传染的特点,开后代温病学之先河。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病温毒诸方》中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书中记载了以药物少许,纳鼻中防治疫病的方法,今天看来仍不失为有效方法。再如以药物制成药囊佩带于胸前、挂于门户、烧烟熏居所的防治疫病的方法,这些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流传很广,沿用至今。   南北朝时期,南朝多流行温热疫,陈延之率先提出了“伤寒与天行瘟疫为异气”的看法,在《小品方》中阐述了伤寒与时行瘟疫的区别。   隋代医家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其中提出的“乖戾之气”是关于传染病因的新探索。该书还对疫病传染的致病因子进行探索,使传染病的病因接近了细菌的发现。   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有多首治瘟、辟瘟方剂,《千金方》还记载饮用屠苏酒防疫的方法。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记述了公元1232年间疫病的流行,东垣创制补中益气汤治疗。李东垣所称的这次内伤病,其实是一种以脾胃内伤为基础的外感病,著名医史学家范行准先生研究考证认为,其实就是鼠疫(《中国医学史略》)。李东垣用益气升阳法治疗烈性传染病,为后世树立了甘温除热法治疗疫病的典范。《东垣试效方》还记述了泰和二年(1202年)一次疫病流行,东垣用普济消毒饮治疗。   明末医家吴又可(名有性),亲自参与了崇祯辛巳(1641年)之疫的救治,1642年,吴又可“静心穷理”,集“平日所用历验方法”写出了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瘟疫论》。《瘟疫论》中说:“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瘟疫论》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成就有三:一是创立了新的病因学,“杂气”说,与现代传染病的病原体特征基本相符。二是创立新的病机学说,邪自口鼻而入,侵入膜原。三是创立新的治疗学,疏利透达膜原法,创立达原饮治疗,提出“客邪贵乎早逐”观点。他的温病学说在病原体、传染途径、特异性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见解。   到了清代,余师愚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著有《疫疹一得》,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并根据暑热疫的病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清代医家余师愚经历了乾隆33年之疫,在所著《疫疹一得》中他描述的是一种出疹性的疫病。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并根据暑热疫的病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王孟英于道光十七年写成《霍乱论》一书,20多年后在上海“适霍乱大行”,于是重订《霍乱论》,名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创立了适合湿热病中焦证的辛开苦降方,如连朴饮、黄连定乱汤、燃照汤、蚕矢汤、甘露消毒丹等。王孟英还针对霍乱急症提出一系列救急措施。   清代疫病学派著名医家之一杨栗山,著有《伤寒温疫条辨》一书,认为温病的病机是“邪热内攻,凡见表证,皆里证郁结,浮越于外也。虽有表证,实无表邪”。他自创以升降散为总方的15个治疗疫病方剂。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条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诸多温病学著作中的“温热病”、“湿热病”等,都包含了多种急性传染病,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辨证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今天治疗各种急性传染病都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中医预防瘟疫没有疫苗,但对天花的预防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接种术。就是将患过天花病人的疱浆挑取出来,阴干后吹到健康人鼻孔中,接种上天花后就不再感染。这种方法最早起源于何时,还没有定论,但到明清时,已有以种痘为业的专职痘医和几十种痘科专著。清代政府还设立种痘局,可称是世界上最早的免疫机构。   由此可以看出,在历代治疗疫病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治疗疫病的医家,他们在继承中医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疫病的特点,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张仲景解表散寒,李东垣补中益气,吴又可燥湿解毒,余师愚两清气血,王孟英清热除湿,杨栗山升清降浊,这些抗击疫病经验经过凝练,上升为新的理论,以学术专著的形成为标志,丰富了中医治疗外感病的学术内容。疫病不同,治法不同,但都是在坚持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中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分析疫病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这就是中医治疗疫病最宝贵的经验。   祖国医学对疫病病因病机、病位症状的认识   祖国医学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变化对整个生态大系统有直接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微生物与人类能够和谐相处,生态系统保持有序的平衡状态。当发生自然灾害、战争、人口大量流动以及气候的异常波动时,整个生态系统的外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导致微生物间的生克规律发生混乱,一些病原微生物发生变异或大量繁殖,失去相对稳定性,最终导致瘟疫爆发流行。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在中医学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认识到某些温病具有传染性,并以“疫”名之。《素问?刺法论》日:“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古代医家在诊治各种传染性疾病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在对疫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上,更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认为疫病的发生与其特殊的致病因子密切相关,其致病的病机主要是禀赋薄弱,正气亏虚,戾气乘虚借口鼻等道侵袭人体,邪气匿伏于膜原,以致阴阳失调、上干于上焦之隔膜,中伤及中焦之胃肠,下损及下焦之肝肾,最终导致耗伤气血,甚则阴阳亡失。形之不存,神何以附。而且它又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变化过程。   一、是正气内虚调适失度。《灵枢?百病始生》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疫邪致病,与自然界中的其它六淫之邪一样,如果人体正气充盛,即使存在导致疫病的邪气,正能胜邪,则正气必将御邪于外,邪气就难以入侵,也就不会导致疫病的发生,正如《素问喇法论》所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日: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在人体的正气虚弱,不足以抗御外邪时,病邪才能乘虚而入,侵害入体而发生疫病。吴又可继承《内经》的这一观点加以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本气充实,邪不能入《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本气亏虚,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昔有三人,冒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疫邪所着,又何异耶?”说明疫病的发生,不仅取决于导致疫病的致病因子毒性的强弱,还取决于人体正气盛衰,二者之中,人体的正气是内因,它在预防外邪侵袭,避免疫病发生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二、是节气违和运行乖戾。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相应,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受到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人体的生理变化要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符”,否则必将导致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就宇宙间存在着周期性运变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五运六气学说,旨在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疾病的影响。运气“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素问?六微旨大论》)等变化,“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运气有常有变,节气和合,节至气至,即为天运恒常,则为正气,反之则为异气。即所谓“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日气淫。……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中医学非常强调人的疾病与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指出:“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之化之变也”,疫病的发生与气候的变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疫气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而相同运气的疫气致病,在疾病的证候、转归及预后方面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古代中医学家已认识到,天地运气运行乖戾,季节交替违序,导致了自然气候有别于正常时序的更替变化,是瘟疫的发生的原因之一。“故有天行温疫病者,则天地变化之一气也。斯盖造化必然之理,不得无之。”通常情况下,人体机能是遵循正常年份节气交替的规律,适时而动静生长收藏。当天时不正,产生乖戾之气作用于人体时,则使人体气机不能按时伸展,突然郁闭于内,就会导致瘟疫天行。《素问?刺法论》就有“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的论述。由此可见,中医学认为,节气违和,运行乖戾是疫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是戾气侵袭口鼻相染。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疫病的发生是外感了一种疫疠之气,经由口鼻侵犯人体而致。这种疫疠之气与一般的六淫不同,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明代医家吴又可在他所著的《温疫论》中说:“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夫疫者,感天地之戾气也。戾气者,非寒、非暑、非温、非凉,亦非四时交错之气,乃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吴又可认为,戾气具是一种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病物质,“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夫物者,气之化也;气者,物之变也。气即是物,物即是气。”戾气导致疫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他指出戾气侵犯人体,多自口鼻而入,通过气或接触传染,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从口鼻而入。…邪之着,有天受(自然空气传播),有传染(患者接触传播),所感虽殊,其病则一。”《诸病源候论》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同时,古代医家也观察到,戾气致疫,有大流行和散发的不同。吴又可即指出:“其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其疫。至于微疫,似觉无有,盖毒气所钟有厚薄也。其年疫气衰少,里闯所患者不过几人。”并指出疫戾致病,具有发病急,传变快,病情重,症状相似的特点。戾气异常毒烈,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无论壮弱老幼,触之即得,正如《温疫论》所云:“若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    对病位及症状的认识   疫病的病位早在《素问.举痛论》中已有记载:“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及《素问.疟论》曰:“邪气内搏于五脏,横连膜原”。这两篇论述均提到了膜原。其涵义正如唐代王冰所注:“膜谓鬲间之膜;原,谓鬲肓之原”。元代时日本医家丹波元简则认为:“堂膈幕膜之系附著脊第七椎,即是幕原也。”以上所论之膜原,皆指胸膜或膈肌之间的部位。后世吴又可对其涵义又有发挥,如“邪去表不远,陷近于胃……邪在膜原,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指明疫疠之邪在半表半里之位。吴氏所论膜原虽与《内经》不完全相同,但二者大体类似,均为非表非里或表里交接之处。   其临床症状表现,早在《内经》中也有记载。《素问.刺法论》曰:“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疠气种类繁多,但一种疠气只能引起一种疫病。而每一种疫病不论年龄,不论性别,症状多相类似。因疫疠之邪气毒力颇强,潜伏期较短,常夹火热、湿毒等秽浊之气侵犯人体,比一般邪气致病性更强,甚至触之即病。故都具有发病急骤、来势较猛、病情危重的特点。临床多见患者发热,且热势较高,并伴有烦渴、舌红、苔黄等热象。致病后,极易伤津、动血、扰神、生风,亦易损害心、肾、肝等重要脏腑。若不及时救治,易致病情险恶,甚至死亡。   祖国医学对疫病防治的认识   疫病具有传播迅速、传染性强、传变较快、致死率高、易造成社会恐慌等特点,古代医家和先民为抵御疫情、保护生命、减少损伤,积极应对,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   未病先防,培固正气。对于急性传染病,古代医家十分强调早预防,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明确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如何能有效避免和抵御疫病对人的侵袭传染呢?《素问·刺法论》就有此问:“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答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主张培固自身“正气”,以抵抗“邪气”侵入。吴又可在《温疫论.原病》篇中说:“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人体正气充盛,杂气不犯;正气亏虚,杂气通过口鼻,乘虚而入,致人发病。明代《景岳全书》《瘟疫·避疫法》也指出:“瘟疫乃天地之邪气,若人身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自不相染。”中医认为人的正气主要由精气等物质构成,《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可见对于精的保养十分重要,要藏精就要让精能正常生成,而且不能过多耗散。精的生成是要靠饮食物化生的气血不断来充养,精、气、血是可以相互化生的,如果气血不足,精就无法充足。气血的生成还有赖于脏腑功能的正常。气血要能充养精,还必须要求气血和顺,情志畅达。另一方面,要防止精的耗散,就不能过劳,包括劳心、劳神、劳身以及房劳,要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由此可见,培补正气,保持健康强壮的体魄,增强抗病能力,才是预防疫病侵入的根本。   尽早发现,严格隔离。疫病往往萌发悄然,一旦蔓延,气势难挡。因此,及早发现十分重要。《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上工救其萌芽”的思想,就是要求早发现疫情苗头,及时防治,以免疫情扩大,难以遏制。《灵枢·官能》曰:“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求其萌芽。”唐代杨上善释道:“邪气初客,未病之病,名曰萌芽,上工知之。”由此可知,“未病之病”指的是疾病尚未显露症状的阶段。高明的医者能预先发现疫病的苗头,给予警示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汉书·平帝纪》也载道:“民疾疫者,设空邸第为置医。”明确规定设置隔离病所治疗,以免疫病传播。   疫病的致病邪气毒力非常强大,正气的抗邪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避免邪气的侵袭也是预防疫病的重要环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刺法论》强调:要“避其毒气”。要避免疫邪的侵袭,就要讲究个人卫生,对环境消毒,疫病发生后要采取隔离措施,这些在中医古籍中都记载有具体的做法。古人早已知道“病从口入”的道理。孙思邈在《千金方·霍乱》中说:“原霍乱之为病也,皆因饮食。”这就明确指出了饮食不洁与传染病的关系。晚清名医余伯陶在《鼠疫抉微·避疫说》中指出,室内通风透光利于防疫:“避之之法,厅堂房室,洒扫光明,厨房沟渠,整理清洁,房内窗户,通风透气。”即使今天,通风透光也是防疫的基本要求。   医疗防治,勇于创新。在与疫病的抗争中,历代医家们勇于钻研和创新,形成新的医疗理论和方法。东汉末年瘟疫盛行,张仲景发愤写成《伤寒论》,奠定了“辨证施治”的基础;金朝末年汴京大疫,李杲著就《内外伤辨惑论》,创立了“内伤”学说和“甘温除热”思想;明末崇祯年间疫病肆虐,吴又可创著《温疫论》,开温病学说之先河。历代医家们还创制了许多防治疫病的方药。如葛洪用柏芝散预防疫病;孙思邈研制出雄黄丸以避疫疾;金代刘完素的黄连解毒散、李杲的补中益气汤,明代吴又可的达原饮、三消饮、举斑汤,清代吴鞠通的桑菊饮、银翘散,都为疫病防治发挥了显著的效用。   当前,对于突如其来的疫病,我们期待效药的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指出,各地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方案进行辨证论治。祖国医学预防疫戾传染,除远离致病原和刺激经络腧穴的方法,还采用了如吐法、浴法、药法、香薰法及精神调摄法,让心情愉快使正气充盈。重视调养肝气,禁忌大怒。顺应时序,保养正气,吐故纳新。认识到在气血和畅时,人体能充分发挥其防御外邪的作用,身体功能状态失调是感受疫戾之气入侵的重要条件等。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中华民族漫长的繁衍发展进程中,大大小小瘟疫都是以平复而告终,中医药在护佑百姓健康包括防疫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在今天的抗疫治疗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814
60
2020-06-08
吸烟对糖尿病足的危害
郭娴
副主任医师
周围血管科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吸烟在糖尿病的罹患风险当中,它是罪魁祸首。糖尿病由于病程非常长,非常隐匿,所以在后期就会容易出现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神经性的疾病,那么进一步就会出现缺血,甚至肢端的破溃坏死。 吸烟和糖尿病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如果每天吸烟的数量达到了25支,那么容易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1.42倍。在烟的物质当中有焦油、一氧化碳和尼古丁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有害成分,而还有一种有害的物质叫做去甲烟碱,能够引起血管的收缩和痉挛,吸烟患者本身就存在着血管壁的增厚,弹性的变差,而在这样的情况再因为痉挛和收缩,就容易会导致血管管腔的变窄,甚至出现闭塞、缺血、坏死、坏疽的发生。 以上我们从糖尿病导致糖尿病足的这个角度和大家来谈到了吸烟的危害性,希望我们远离烟毒。从戒烟开始。
13.31万
475
2020-01-09
动脉硬化闭塞症疏通血管术后还能吸烟吗
郭娴
副主任医师
周围血管科
这是专业术语,叫动脉硬化闭塞症。其在中老年朋友的发病率实际上是逐年提高的。实际上该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心梗、脑梗塞等形成因素都是一致的,都是因为血管弹性变差、管径变窄,最终出现相关靶器官的缺血表现。有一种形象的说法是心脏如果缺血,叫心梗;大脑脑部缺血叫脑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叫腿梗。如果用这种形象的词语,大家就知道其危害有多严重。做下肢血管疏通手术现在的方法也很多、很先进,但是因为下肢血管长度最长,术后复发风险极高。所以一定要戒除烟毒对下肢血管的损伤,术后患者仍然建议戒烟。
9.38万
137
2019-11-01
感染性脉管炎能抽烟吗
郭娴
副主任医师
周围血管科
患脉管炎后出现肢端破溃感染,说明其已经是脉管炎疾病非常严重的第三期表现,这时不仅肢端出现破溃、感染、红肿、疼痛,而且随时还存在病程的进一步进展,导致需要截指甚至截肢的发生。在脉管炎最严重的阶段,不仅要应用药物治疗,还要给予心理辅导以及手术介入性方法,最终目的是要尽量保全肢体,以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所以在疾病较严重阶段,烟民朋友一定要痛下决心,一定要去除烟毒对脉管的侵害和影响。在疾病中,很多患者都会认为辅助香烟能缓解症状,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帮助戒烟。
11.42万
469
2019-11-01
吸烟对三高的危害
郭娴
副主任医师
周围血管科
三高是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而引起的糖尿病。这几个方面和烟都有较重要的关系。具体如下: 1、吸烟会导致血管痉挛和收缩,导致血压升高,所以高血压患者其中重要的一条防控就是戒烟; 2、研究表明吸烟患者和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呈正比例关系,而且很多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尤其是烟民朋友会出现正常饮食但是血糖会忽高忽低,其也是烟毒在起作用;烟有可能导致肾上腺素的分泌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胰岛素对血糖的控制; 3、高脂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是非常重要的作用,会导致高脂血的发生;吸烟会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增多,进一步就会出现高脂血症。
12.48万
309
2019-11-01
吸烟对糖尿病足的危害
郭娴
副主任医师
周围血管科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为其后期就有可能出现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在这当中吸烟对糖尿病足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吸烟的过程中会有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对机体造成损伤,一方面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加速糖尿病足进程发生;另一方面,其对血管和神经,尤其是微循环障碍也是非常重要的血管和神经杀手。很多糖足患者认为其脚不疼就没有病,实际上这时已经因为糖尿病引起周围神经性病变而出现麻木、袜套样感、蚁行状症状。这时就更容易因为外界压力或者低温烫伤等最终会出现肢端破溃、坏死,甚至截肢等惨剧的发生。
9.34万
9
2019-11-01
没有糖尿病并发症能不戒烟吗
郭娴
副主任医师
周围血管科
吸烟对血管整体、血糖代谢性疾病、血脂的影响、危害作用实际都已经深入民心。所以对于糖尿病足及其危害身体健康的这类严重并发症,患者实际上罹患风险已经非常高。糖尿病是一种极其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因为其病程漫长,而且早期很多症状都非常隐匿,比如糖尿病足早期患者脚怕冷、走路没劲或者腿抽筋。广大糖尿病患者、烟民很难因为有这样的症状就有意识的去医院筛查、进行糖尿病足专科检查。这点现在在宣教和防治方面确实还有很大欠缺,所以如果要防治糖尿病足,戒烟是必须要做的。
10.54万
60
2019-11-01
得了脉管炎但是戒不了烟怎么办
郭娴
副主任医师
周围血管科
既然已经在临床上确诊为脉管炎,实际上其动脉结构以及功能已经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在吸烟的过程中,这其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尤其去甲烟碱这些有毒、有害物质侵袭到血管,势必会导致血管弹性变差、血管阻塞以及闭塞程度增加,最终出现肢体闭塞,甚至破溃坏死。在治疗中,希望脉管炎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即一定要戒烟,戒除吸烟所给患者的血管带来的一系列长期损害。吸烟也是明确的对心脑血管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先戒烟,才能在正规的治疗中逐步形成健康的脉管。
9.17万
142
2019-11-01
吸烟会得糖尿病足吗
郭娴
副主任医师
周围血管科
吸烟和糖尿病有直接关系,临床上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因为控制不佳而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所以其已经是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戒烟,在各项调查研究中都显示患糖尿病足的风险就会更高。糖尿病足实际是因为糖尿病引起肢端血管和神经出现相关病变而发生,再加上有感染因素等,就会出现进一步破溃,甚至坏死、截肢。 吸烟过程会加速糖尿病进展,所以提醒广大烟民,如果其已经出现足部怕冷、麻木、乏力、小腿没有力气或者觉得肢端异样感,比如割刀样感、蚁行状感等情况的发生,一定要及时就诊。到医院周围血管专科进行诊治,看是否已经存在糖尿病足的风险。
12.49万
146
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