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科科室相关科普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较早出现的症状是什么
黄晓晔
主任医师
肾病科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渐进性的疾病,会对身体的多个系统产生影响。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有部分症状会较早出现,如胃肠道症状、贫血相关症状等,对于及时发现和干预疾病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胃肠道症状 食欲不振:这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比较常见的早期症状,由于肾脏功能减退,体内毒素的蓄积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食欲下降。 恶心和呕吐:随着肾功能的进一步下降,体内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氮、肌酐等不能有效地通过肾脏排出,这些物质在体内积聚,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和呕吐。 口腔异味:肾功能衰竭患者口腔中可能会出现一种特殊的氨臭味。这是因为肾脏无法正常处理蛋白质代谢产物,使得尿素等物质在体内堆积,部分会通过口腔黏膜等途径散发出来。 2、贫血相关症状 面色苍白: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较早出现的另一个症状是面色逐渐变得苍白。这是因为肾脏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重要器官,肾功能受损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引起贫血。患者的面色会失去红润,看起来比较憔悴。 乏力和易疲劳:贫血会使身体的组织和器官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导致患者感到全身乏力、容易疲劳。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在进行日常活动,步行一段距离后,就会感到体力不支,需要休息。 3、泌尿系统症状 夜尿增多: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夜尿增多的情况。正常情况下,人体在夜间的尿量相对较少,但由于肾脏的浓缩功能开始减退,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下降,使得夜间产生的尿量增多。患者可能会频繁起夜,影响睡眠质量。 尿色改变:尿液的颜色可能会发生变化,有些患者的尿液可能会变得比较淡,因为肾脏对尿液的浓缩功能受损。而有些患者的尿液可能会出现泡沫,可能是因为尿中出现了蛋白质,提示肾脏的滤过功能出现了问题。 及时关注上述症状并进行相关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至关重要。早期的干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预后 如果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相对容易控制的病因引起的,如药物性肾损伤、早期的糖尿病肾病等,并且能够及时去除病因,患者的预后可能相对较好。 如果是由难以治疗的疾病导致的,如遗传性肾病、晚期的多囊肾等,预后往往较差。这些疾病本身的进展较难控制,肾脏功能会随着时间逐渐恶化。 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患者的肾功能损害较轻,如果能够积极治疗,包括控制血压、纠正贫血、调整饮食等,预后相对乐观。患者可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肾功能,避免或延缓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 但如果患者已经处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晚期,肾功能严重受损,预后就会比较差。患者可能很快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者肾移植。
1159
2024-12-07
糖尿病的一型二型是什么意思
赵进喜
主任医师
肾病内分泌科
糖尿病的一型二型是指糖尿病的两种主要分型,在病因、发病机制、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诊断。 1、病因不同 一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如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可能触发该疾病。 二型糖尿病病因较为复杂,主要与遗传、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年龄增长、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 2、发病机制不同 一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受损,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从而使血糖升高。二型糖尿病,初期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即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后期也可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 3、发病年龄不同 一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但也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二型糖尿病多在成年后发病,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4、临床表现不同 一型糖尿病起病较急,症状明显,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症状。二型糖尿病症状相对较隐匿,部分患者可能在体检时才发现血糖升高,早期可能仅有不典型症状,如皮肤瘙痒、视力模糊、手脚麻木或刺痛等。 5、治疗方案 一型糖尿病主要依赖胰岛素治疗,同时需要配合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二型糖尿病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于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哪一型,持续的教育与自我管理都至关重要,患者应定期接受医生的指导和评估,了解自身病情,学习如何监测血糖、调整饮食、合理安排运动,并在必要时正确使用药物或胰岛素。 糖尿病的一型二型的预后 一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病情进展较快,易导致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且慢性并发症常以微血管病变为主,如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一型糖尿病的预后相对较差,但如果患者能够严格控制血糖,遵循治疗方案,预后也能得到显著改善。 二型糖尿病的病情进展较为缓慢,症状相对较轻,如果二型糖尿病患者不注意控制血糖,预后同样可能不佳。二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以大血管病变为主,如心脑血管疾病,但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等综合管理,二型糖尿病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糖尿病,其预后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血糖控制水平、年龄、病程、有无并发症以及治疗依从性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积极的治疗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格的自我管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1461
2024-12-07
女性脚底发热是什么原因
赵进喜
主任医师
肾病内分泌科
女性脚底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生理、病理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出现这一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生理因素 血液循环不畅:血液循环是维持身体各部位正常温度和功能的关键,当脚底血液循环不畅时,血液无法充分供应到该区域,导致局部温度升高,从而产生发热感,可能与长时间站立、久坐不动或穿着不合适的鞋子有关。 代谢异常:新陈代谢是身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当体内代谢异常时,如某些代谢产物在脚底区域堆积,可能引发局部发热,可能与个人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遗传因素有关。 2、病理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可能压迫神经,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导致脚底发热,此类疾病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风湿性关节炎:当脚底发热发生风湿性关节炎时,免疫细胞会释放炎症介质,导致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引起全身性代谢异常,包括脚底发热,需通过血液检查等明确诊断,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女性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是预防和治疗脚底发热的重要措施之一。当出现此类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也有助于缓解相关症状。
538
2024-12-07
尿素氮肌酐比值偏高是什么原因
黄晓晔
主任医师
肾病科
尿素氮肌酐比值偏高是肾功能检查中常见的异常指标,这一比值的升高往往提示着肾脏功能受损或机体代谢状态的改变,尿素氮肌酐比值偏高的可能原因有不当饮食、体液丢失等。 1、不当饮食: 高蛋白饮食是导致尿素氮肌酐比值偏高的常见原因。短期内摄入过多蛋白质,身体代谢产生的尿素氮增多,超过肾脏的排泄能力,从而使比值升高。 2、体液丢失: 大量出汗、严重腹泻或呕吐、长时间胃肠减压等因素可能导致机体脱水,血液浓缩,肾血流量减少,滤过功能下降,从而使尿素氮和肌酐相对升高。 3、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等可能对肾脏产生毒性作用,导致肾功能损害,引起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4、大面积烧伤: 大面积烧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会导致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广泛破坏。由于烧伤面积大,机体自身的蛋白质储备往往无法满足修复需求,会加速分解体内的蛋白质来提供必要的氨基酸。烧伤还会引起全身炎症反应,进一步促进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这些变化都会导致尿素氮生成增多,使尿素氮与肌酐的比值升高。 5、严重创伤: 严重创伤同样会导致机体进入高分解代谢状态,创伤后,机体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促进蛋白质的分解以提供能量和修复材料。创伤还可能引起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机体的分解代谢负担。严重创伤还可能导致肾脏功能受损,影响尿素氮的排泄。在严重创伤后,尿素氮与肌酐的比值往往会显著升高。 6、肾功能损害: 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均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代谢产物如尿素氮和肌酐在体内积聚,引起比值偏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长期控制不佳,也可能损害肾脏功能,导致尿素氮肌酐比值升高。 在发现尿素氮肌酐比值偏高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预防尿素氮肌酐比值偏高也具有重要意义。 尿素氮肌酐比值偏高的症状 尿素氮和肌酐的升高可能影响正常消化功能,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由于肾脏代谢废物排泄受阻,患者可能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振。随着病情的加重,还可能出现贫血、皮肤瘙痒等症状。 肾功能受损可能导致尿液成分和量的改变,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血尿、蛋白尿等。当尿素氮和肌酐数值偏高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可能出现身体水肿的症状,特别是下肢和眼睑部位的水肿更为明显。尿素氮肌酐比值偏高还可能影响其他系统的功能,如心血管系统出现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症状,呼吸系统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1179
2024-12-07
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吗
赵进喜
主任医师
肾病内分泌科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基于长期性、进展性和对全身多个系统的影响。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接受正规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控制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1、长期性与持续性: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疾病,通常需要终身管理和治疗。一旦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就需要长期关注血糖水平,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此种长期性和持续性使得糖尿病成为一种典型的慢性疾病。 2、进展性与不可逆转性: 虽然糖尿病的进展速度因人而异,但是一种逐渐加重的疾病。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疾病、神经系统病变等。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危及生命。糖尿病的进展不可逆转,一旦病情恶化,很难完全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3、全身性影响: 糖尿病不仅仅影响胰腺和血糖水平,还会对全身多个系统产生广泛的影响。如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长期的高血糖还会对视网膜造成损害,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还会影响肾脏功能,导致蛋白尿、肾功能下降等问题,全身性的影响使得糖尿病成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 4、需要综合管理: 由于糖尿病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患者需要接受综合的管理和治疗,包括定期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以及必要的并发症筛查和治疗。综合管理的目的是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社会与心理影响: 作为慢性疾病,糖尿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对社会和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患者可能需要长期请假或提前退休,导致经济收入下降。同时,长期的疾病管理和治疗也可能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关注患者的社会和心理需求同样重要。 建议糖尿病人在确诊后应积极进行正确治疗,并且长期监测病情,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 糖尿病人应避免或限制摄入哪些食物 高糖食品,如糖果、甜点、含糖饮料等,会迅速提升血糖水平,对糖尿病患者极为不利。高淀粉类食物,如白米饭、白面包、土豆等,富含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易导致血糖急剧升高。 高脂肪食品,如油炸食物、快餐、肥肉等,高脂肪摄入不仅增加体重,还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影响血糖控制。加工肉类,如香肠、腊肉、火腿等,这些食品通常含有高盐、高糖和高脂肪,对糖尿病患者不利。 酒精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干扰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饮酒。
1247
2024-12-07
糖尿病人脚肿危险吗
赵进喜
主任医师
肾病内分泌科
糖尿病人脚肿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症状,若由于药物副作用因素时,一般并不危险,但若由于静脉回流不畅或糖尿病肾病等因素引起时,可能较为危险。 1、药物副作用: 部分降糖药物,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能导致体液潴留,增加脚肿的风险。脚肿通常发生在药物使用后的一段时间内,且可能伴随其他副作用,如体重增加、水肿等。药物副作用导致的脚肿,一般在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后可得到缓解,危险性相对较低。 2、静脉回流不畅: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受到高血糖的影响,下肢血管的硬化,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导致静脉回流不畅,脚肿通常发生在久站或久坐后,且可能伴随下肢疼痛、沉重感等症状。危静脉回流不畅导致的脚肿,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下肢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3、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肾脏功能受损,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失调,进而引起下肢水肿。通常从眼睑、颜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下肢,尤其是脚部,患者可能出现蛋白尿、肾功能下降等症状。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糖尿病肾病可能发展为肾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脚肿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应及时就医。 4、糖尿病心脏病变: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长期高血糖可损伤心脏及血管导致心力衰竭、静脉回流障碍等,进而引发下肢水肿。脚肿通常是双侧性的,且下午更为明显,睡一觉起来以后浮肿消得非常好,但随着白天的活动,到下午又会肿的比较明显。糖尿病心脏病变导致的脚肿,可能说明心脏功能已经受到严重损害,需要及时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 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可能损害周围神经,尤其是下肢神经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加剧脚部水肿,可能伴随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表明病情已有所进展。虽然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脚肿本身不一定危及生命,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 患者在出现脚肿,尤其伴随其他不适症状时,应注意引起警惕,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以便更好缓解不适症状。 糖尿病人脚肿挂什么科 内分泌科主要诊治由内分泌腺体功能异常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出现脚肿可能涉及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的水肿,此时可以到内分泌科进行治疗。 心血管内科专门研究心脏及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若糖尿病患者存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能导致脚部肿胀,此时应前往心血管内科就诊。 肾病科专注于肾脏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糖尿病足合并有慢性肾病时可能导致水钠潴留引起脚部浮肿,需要到肾病科进一步诊疗。神经内科负责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糖尿病足伴随周围神经病变可影响肢体末端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易发生外伤或感染而诱发足部肿胀,此类患者应前往神经内科就医。 血管外科关注人体各处动静脉管壁的疾病,糖尿病足患者如果存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容易引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脚部肿胀,此时应去血管外科就诊。
1220
2024-12-07
西瓜升糖吗糖尿病能吃吗
赵进喜
主任医师
肾病内分泌科
西瓜具有升糖作用,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时需要谨慎考虑。通过合理控制食用量和时间,以及密切监测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食用西瓜,但任何食物都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适量摄入。 西瓜确实具有升糖作用,升糖指数在72-80之间,属于高升糖指数食物,食用西瓜后血糖水平会迅速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西瓜的摄入需要谨慎考虑。 西瓜是一种含水量高、口感清甜的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高升糖指数意味着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血糖水平。对于健康人群,这种升糖作用通常不会引起问题,因为胰岛功能正常,能够迅速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适量食用西瓜。通常意味着空腹血糖不超过7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不超过10mmol/L。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应避免食用西瓜。 糖尿病患者食用西瓜时,应严格控制食用量。一般建议每次食用不超过100-200克,最好在两餐之间食用,避免与正餐同时摄入,减少对血糖的冲击。 食用西瓜后糖尿病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水平,确保血糖不会过度升高。如果出现血糖异常升高的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血糖,如增加运动量或调整药物剂量。对于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一些低升糖指数的水果作为替代。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哪些水果 1、柚子: 柚子升糖指数低,且富含铬物质,有助于增强胰岛素活性,降低胰岛细胞的负担。柚子中的维生素C还有助于预防糖尿病所引发的神经和血管病变。 2、橘子: 橘子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减缓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橘子中的芦丁还有助于保持血管的正常弹性,预防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出血。 3、无花果: 无花果富含多糖和黄酮类化合物,有助于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其中的苦苷、多酚类物质也有助于降低血糖。 4、樱桃: 樱桃中富含花青素苷,有助于改善血管壁的弹性,防止糖尿病微血管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828
2024-12-07
酮体1+怎么让它恢复正常
赵进喜
主任医师
肾病内分泌科
酮体1+表示在尿液中检测到低水平的酮体,通常反映身体在代谢脂肪时产生的酮体浓度有所上升。为恢复正常,可以采取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饮食调整、适当运动、病因治疗等。 1、饮食调整 恢复正常进食:对于因过度节食或饮食控制导致的酮体1+,需要及时恢复正常的进食,增加糖类摄入,如适当食用面包、小米粥等食物,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 均衡饮食:患者应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维持血糖和血脂的稳定。 2、适当运动 在医生建议下,患者可以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有助于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促进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并减少酮体的生成。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3、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酮体1+的具体病因进行治疗是关键,如对于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引起的酮体1+,除上述的胰岛素治疗和补液治疗外,还应积极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于因饥饿或饮食控制不当引起的酮体1+,主要通过饮食调整改善。 4、药物治疗 胰岛素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因胰岛素不足导致酮体1+,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改善胰岛素缺乏的状况,降低血糖水平。 降糖药物调整:部分新型降糖药物,如双胍类降糖药等,可能会加速机体排泄葡萄糖,导致酮体生成增加。在此种情况下,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更换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并减少酮体的产生。 5、补液治疗 对于伴有大量脱水症状的酮体1+患者,需要及时进行补液治疗,补充体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促进机体代谢,帮助酮体从尿液中排出,补液治疗可以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等方式进行。 在恢复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促进身体的康复。 酮体1+挂什么科 酮体1+通常指尿液检查中酮体呈阳性,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包括饥饿、过度节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胃肠炎、尿道炎等。 针对酮体1+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挂内分泌科,由于酮体异常可能与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相关,因此内分泌科是合适的选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建议。 酮体是通过肾脏排泄的,因此肾内科也可以作为就诊科室。医生会关注患者的肾功能和尿液检查结果,以确定酮体异常的原因。在就诊时患者应向医生详细描述自己的症状、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应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1149
2024-12-07
水果玉米糖尿病人可以吃吗
赵进喜
主任医师
肾病内分泌科
糖尿病患者一般可以食用水果玉米,但需注意控制摄入量、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以及与其他食物的搭配。同时,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便及时调整饮食计划和治疗方案。 水果玉米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结合水果和玉米的营养价值,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膳食纤维、抗氧化剂以及多种矿物质,如钾、镁、铁等,对皮肤、视力、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健康以及血糖和胆固醇水平的控制都有重要作用。 水果玉米对糖尿病患者存在一定的潜在影响,虽然水果玉米含糖量相对较低,但淀粉含量较高,在体内会转化为葡萄糖,影响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食用水果玉米时,需要控制摄入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导致血糖升高。 水果玉米中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对糖尿病患者有益,有助于增强身体体质、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胆固醇水平等,有助于预防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和饮食习惯,适量食用水果玉米,一般建议每次食用量不超过一根,并避免在空腹或进行体力劳动后立即食用。尽量选择蒸、煮等健康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或加入过多的糖分和油脂等高热量调料。 食用水果玉米后,建议糖尿病患者密切监测血糖变化,以便及时调整饮食计划和治疗方案。建议将水果玉米与其他低糖、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瘦肉等搭配食用,进一步降低血糖升高的风险。 糖尿病人不能吃哪些食物 1、高糖食品: 如糖果、甜点、含糖饮料等,会迅速提升血糖水平,对糖尿病患者极为不利。 2、高淀粉类食物: 如白米饭、白面包、土豆等,富含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易导致血糖急剧升高。 3、高脂肪食品: 如油炸食物、快餐、肥肉等,高脂肪摄入不仅增加体重,还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影响血糖控制。 4、加工肉类: 如香肠、腊肉、火腿等,通常含有高盐、高糖和高脂肪,对糖尿病患者不利。 5、含糖饮料和果汁: 即使是无糖饮料,也可能含有影响血糖的成分,应尽量避免。
1285
2024-12-07
甲减定义
赵进喜
主任医师
肾病内分泌科
甲减的全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一种内分泌科常见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素合成、分泌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产生的甲状腺素无法满足正常代谢需求,进而引发的一组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 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滤泡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的水平低下,或者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减弱,无法满足机体正常代谢需求,从而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与代谢率减低和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相关的症状。 原发性甲减是最常见的甲减类型,占全部甲减的95%以上。原发性甲减通常由甲状腺腺体本身病变引起,如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手术、碘-131治疗后等,导致甲状腺组织遭到破坏,逐渐失去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能力。 继发性甲减通常指下丘脑和垂体病变导致的甲状腺功能减退。这些病变可能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促甲状腺激素产生和分泌减少,进而引起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周围性甲减(或末梢性甲减)类型较少见,主要是由于周围组织中的甲状腺激素受体数目减少或受体对甲状腺激素的敏感性减弱,导致周围组织对甲状腺激素的效应减弱。 甲减患者的症状表现以代谢率减低和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为主,包括畏寒、乏力、手足肿胀感、嗜睡、记忆力减退、少汗、关节疼痛、体重增加、便秘等。女性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紊乱或月经过多、不孕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包积液、心衰等严重并发症。 甲减是一种慢性疾病,通常需要终身治疗。治疗的主要方法是口服左旋甲状腺素钠片等药物,以补充体内缺乏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合理的治疗,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甲状腺功能和生活质量。 甲减患者的日常护理 1、遵医嘱用药: 甲减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治疗,务必按医嘱用药,并定期随访,监控病情,根据血清激素水平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2、饮食调整: 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碘的摄入(在碘缺乏地区),同时补充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蛋类、乳类、肉类、豆类等。避免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奶油制品等。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3、适量运动: 在自身承受范围内进行低至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慢跑、瑜伽等,以改善新陈代谢和增强肌肉力量。避免过度劳累和高强度运动。 4、保暖与休息: 甲减患者容易感到寒冷,需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物。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670
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