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科室相关科普
血小板高不能吃什么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血小板高时,在饮食上需要特别注意,以避免进一步增加血液黏稠度或诱发血栓形成。血小板高患者应避免或限制摄入的食物包括高糖食物、高盐食物、高脂肪食物、辛辣油腻食物等。 1、高糖食物: 高糖食物如蛋糕、甜点、糖果、含糖饮料以及高糖水果(如芒果、榴莲)等,进入人体后会转化为大量热量。若这些热量无法被及时消耗,往往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进而增加血液黏稠度,提高血栓发生的风险。所以,血小板高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或限制高糖食物的摄入。 2、高盐食物: 高盐食物如咸菜、腊肉、咸鱼等,含有较高的钠离子。长期高盐饮食不仅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还可能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增加血栓的发生概率。所以,血小板高的患者应保持低盐饮食,减少高盐食物的摄入。 3、高脂肪食物: 高脂肪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这些成分在人体内不易被消化和吸收,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增加血栓的风险。所以,血小板高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或限制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4、辛辣油腻食物: 辛辣油腻的食物如辣椒、火锅、麻辣烫等,不仅容易刺激胃肠道黏膜,还可能引起血脂升高和血液粘稠度增加。对于血小板高的患者来说,这些食物可能进一步加剧血栓的风险。患者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过多摄入辛辣油腻的食物。 血小板高的患者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低盐、低脂、低糖为主,血小板高的患者还应避免饮酒和吸烟等不良习惯,这些行为都可能对血管产生损害,增加血栓的风险。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稀释血液并促进血液循环。
501
2024-10-29
血小板的作用与功效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血小板在人体中具有止血、营养毛细血管等多种作用与功效,这些功能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血液循环和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血小板功能异常,就可能有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问题,在临床上需要密切关注血小板功能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疾病。 1、止血功能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黏附于暴露的内皮下组织如胶原蛋白,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受体与内皮下的胶原蛋白等结合,使血小板牢固地黏附在损伤部位,形成止血的第一道防线。黏附的血小板会释放出一些物质,吸引更多的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形成血小板血栓,血小板之间通过纤维蛋白原等分子相互连接,进一步增强了止血效果。 血小板在聚集的同时,会释放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血栓烷A2、5-羟色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这些物质可以促进血管收缩、加强血小板聚集,并吸引其他血细胞参与止血过程。 2、凝血功能辅助 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提供磷脂表面,参与凝血因子的激活和凝血酶的生成,凝血因子在血小板表面聚集并相互作用,加速了凝血过程。 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物质可以刺激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有助于形成稳固的纤维蛋白凝块,加强止血效果。 3、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小板可以释放一些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和再生,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血小板可以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调节血管的通透性,防止血液中的成分渗漏到周围组织中。 4、参与炎症反应 血小板在炎症过程中也发挥一定的作用,可以释放一些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吸引白细胞到炎症部位,参与免疫反应。 5、促进组织修复 血小板释放的生长因子等物质不仅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作用,还可以促进其他组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参与组织修复和再生过程。 血小板的功能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日常需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避免药物及辐射化学物质损伤,定期体检,关注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功能异常风险。
1482
2024-10-25
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缺铁性贫血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贫血类型,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铁需求量增加等。 1、铁摄入不足: 长期饮食不均衡,缺乏富含铁的食物,如肉类、动物肝脏、豆类等。这在婴幼儿、青少年以及特定饮食习惯的成人中尤为常见。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元素,摄入不足会直接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导致贫血。 2、铁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会影响铁的吸收。胃大部切除术后、小肠黏膜病变、脂肪泻等也会减少铁的吸收。即使摄入足够的铁,但由于吸收障碍,仍然无法满足身体的需要,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3、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女性月经过多、痔疮出血、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息肉、寄生虫感染等都会导致铁元素的持续丢失。长期慢性失血不仅会导致贫血,还会影响身体对铁的储存和利用,进一步加剧贫血症状。 4、铁需求量增加: 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等人群,由于生理需要,对铁的需求量会大幅增加。如果此时摄入不足,就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这些特殊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铁的补充,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在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包括调整饮食结构、治疗胃肠道疾病、控制慢性失血等。对于已经患有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以改善贫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公众也应加强对缺铁性贫血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自我保健意识,预防疾病的发生。
1322
2024-10-25
补铁最快的方法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补铁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而言,快速有效地补充铁质尤为重要。补铁的最快方法包括选择富含铁质的食物、适量口服铁剂、必要时采用静脉补铁治疗以及补充维生素C等方法。 1、食用富含铁质的食物: 铁质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特别是红肉(如牛肉、羊肉、猪肉)、禽肉(如鸡肉、鸭肉)、鱼类和海鲜(如深海鱼、虾、蟹等)。这些食物富含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是补铁的理想选择。 2、口服铁剂补充: 对于缺铁较为严重的患者,口服铁剂是快速补铁的有效方式。常见的口服铁剂包括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这些药物能够迅速提高体内的铁含量,改善贫血症状。但需注意,铁剂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避免过量或不足,并关注可能出现的胃肠道反应。 3、静脉补铁治疗: 对于口服铁剂无法耐受或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静脉补铁。静脉补铁能够直接将铁元素送入血液循环,提高补铁效果。但静脉补铁需要住院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需严格监测患者的反应。 4、补充维生素C促进吸收: 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铁的吸收,因此在补铁过程中应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摄入。这不仅可以提高铁的吸收率,还能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整体健康。 5、注意饮食搭配和生活习惯: 在补铁过程中,应避免与富含钙、磷等矿物质的食物同时食用,因为这些矿物质会阻碍铁的吸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很重要,如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适量运动等,这些都有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 补铁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并注意个人体质差异。在补铁过程中,人们还应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需求,及时调整补铁方案,以确保身体的健康与安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措施之一。
1043
2024-10-23
白细胞偏低要注意什么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白细胞偏低时,患者需要注意多个方面例如保持环境清洁、注重个人卫生、调整饮食习惯、保持良好心态与充足休息、遵循医嘱用药等,以确保身体健康并减少感染的风险。 1、保持环境清洁: 要确保居住环境的清洁与卫生,避免灰尘和细菌滋生。室内不宜摆放可能携带细菌或过敏原的物品,如鲜花、盆景等,并及时清理垃圾。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以减少细菌滋生和传播的机会。 2、注重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至关重要。勤洗手、勤洗澡、勤修剪指甲,这些都是基本的卫生措施。避免与患有感冒、水痘、麻疹等具有感染性疾病的人接触,减少出入公共场所的次数,必要时佩戴口罩以防止交叉感染。 3、调整饮食习惯: 白细胞低的患者应多摄入富含高蛋白和高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豆腐、鱼肉、牛肉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提升机体的免疫力,促进白细胞的生成。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和不洁净的食物,以防加重病情。 4、保持良好心态与充足休息: 白细胞低的患者可能会感到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轻松的活动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身体恢复和提高体质。 5、遵循医嘱用药: 如果白细胞低是由于疾病或治疗导致的,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根据医生建议,可使用升白细胞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定期监测血常规以了解白细胞水平的变化情况。 白细胞偏低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病毒感染、电离辐射、药物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在发现白细胞偏低时,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适当的体育锻炼也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提高身体体质,对白细胞偏低的患者有一定的帮助。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968
2024-10-23
淋巴瘤4期是什么意思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淋巴瘤4期是指恶性淋巴瘤的晚期阶段。在这个时期,淋巴瘤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淋巴结内,而是出现了淋巴结以外器官的弥漫性转移,这通常意味着预后不佳,生存期较短。 淋巴瘤的具体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与免疫系统异常、感染某些病毒或细菌、长期暴露于放射线或其他有毒物质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可能诱发淋巴细胞的异常增生,进而形成淋巴瘤。 淋巴瘤4期的患者常表现出多种症状,如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这些肿大的淋巴结常见于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处,但也可能出现在其他部位。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盗汗、体重减轻和皮肤瘙痒等症状。发热通常为持续性低热,少数可呈高热;盗汗则可能由癌症引起的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所致,常发生在夜间且不易被察觉。体重减轻往往伴随着明显的乏力感,长期下去会导致营养不良。 对于淋巴瘤4期的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化疗能够在静脉全身用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根据淋巴瘤的类型不同,化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霍奇金淋巴瘤主要选用ABVD方案,而非霍奇金淋巴瘤则常选择CHOP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机体免疫力的下降,此时可辅以中药调理。对于部分巨大肿块引起压迫或特定症状的患者,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虽然淋巴瘤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患病风险。尽可能减少感染,避免接触放射线和其他有毒物质。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保持均衡的饮食和充足的休息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658
2024-10-23
过敏性紫癜肚子疼怎么办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过敏性紫癜,又称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它主要由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引起,导致血液逸于皮肤、黏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并可能伴随腹痛、关节肿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等症状。腹痛是腹型过敏性紫癜的常见表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针对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肚子疼,可采取以下措施例如立即就医与休息、抗过敏治疗、止痛与止血治疗等。 1、立即就医与休息: 患者应立即就医,详细告知医生症状及病史,以便医生做出准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患者需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症状。 2、抗过敏治疗: 抗过敏治疗是缓解过敏性紫癜症状的关键。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适当的抗组胺药物,以减轻过敏反应。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还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以进一步控制病情。 3、止痛与止血治疗: 针对腹痛症状,医生可能会给予止痛药物,以缓解患者疼痛。若患者伴有消化道出血症状,如呕血、便血等,则需进行止血治疗,可使用止血剂或保护胃肠道黏膜的药物。 4、激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过敏性紫癜的重要药物之一。对于腹痛症状明显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给予口服或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以迅速控制炎症,减轻症状。但需注意,激素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5、饮食与护理: 在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及易过敏食物,如鱼虾、海鲜等。保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营养,以增强身体素质。患者还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肚子疼需要及时就医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注意休息与饮食调整,以促进病情恢复。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感染、药物、疫苗及食物等多种因素有关。预防过敏性紫癜的发生也尤为重要,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增强体质、预防感染等。对于已患有过敏性紫癜的患者,应定期复查并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
1178
2024-10-23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可怕吗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否可怕,主要取决于其病情发展及对患者生活的影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性疾病,其特点在于体内的成纤维细胞过度生长,导致骨骼组织发生不规则增生。从疾病性质上看,它属于良性病变,但病情的严重程度却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确实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由于骨内结构异常,患者的骨骼承压能力会减小,容易出现负重骨弯曲变形、疼痛、跛行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病理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劳动和生活。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损还可能向周围结构扩展,如颅神经受损,进而引发脑萎缩、高颅压症等严重疾病。这些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 但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并非不可控。对于病情较轻、病灶较小的患者,可以通过定期复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来管理疾病。而对于病情较重、病灶较大或存在骨折风险的患者,则可以通过手术刮除病灶后做内固定等治疗方法来缓解症状、改善预后。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对于患者而言,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自我管理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潜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和影响,提高生活质量。
1049
2024-10-23
DIC医学名词解释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DIC全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在多种严重疾病基础上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它由于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管内形成血栓,同时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并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最终引发出血及微循环衰竭。 DIC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严重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恶性肿瘤、妊娠并发症(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中毒或免疫反应等。另外,疾病过程中的缺氧、酸中毒等因素也可以促进DIC的发生和发展。 DIC的临床症状多样,轻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出血,如皮肤紫癜、瘀斑等;重者则可能出现全身各处不同程度的出血、休克、皮肤黏膜血栓性坏死、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等。由于原发病的不同,DIC的症状可能有所不同,但出血和微循环衰竭是其共同特征。 DIC的治疗需要由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病情分期采取不同措施。急性期患者应及时给予休克治疗,纠正缺氧、酸中毒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进行基础疾病治疗及诱因清除、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因子补充、抗纤溶疗法、溶栓治疗及对症处理等。治疗的关键在于迅速识别并纠正DIC的病理生理过程,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预防DIC的关键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诱发因素。对于存在严重感染、肿瘤、创伤、中毒等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注意改善微循环,有利于预防DIC的发生和发展。对于产科患者,应密切关注产后出血、胎盘早剥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以减少DIC的发生风险。
1232
2024-10-23
RH(D)阳性正常吗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RH(D)阳性是正常的,RH(D)阳性通常表明个体具有RH(D)抗原,这是Rh血型系统中的一个常见抗原。RH(D)阳性是由于个体遗传了来自父母的RH(D)基因,该基因编码RH(D)抗原。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未接受过Rh免疫球蛋白注射的人群中,RH(D)阳性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会引起血液凝集或其他不良反应。RHD阳性人群的红细胞表面存在D抗原,这种抗原的存在使得RH(D)阳性血型在输血和妊娠等方面具有特定的临床意义。 RHD阳性之所以被认为是正常的,主要是因为RH(D)阳性血型的人群占比非常高,达到了93%以上,甚至在全国范围内,RHD阳性血型可以占到99.7%。这种高比例的存在使得RH(D)阳性成为一种普遍的血型,而非罕见或异常现象。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RH(D)阳性血型是符合人类遗传规律的。每个人的血型都是由父母遗传的基因决定的,而RH(D)基因正是决定Rh血型系统中D抗原是否存在的重要因素。由于RH(D)基因为显性基因,因此只需从一方父母遗传到该基因,个体即可表现为RHD阳性。 RH(D)阳性血型在医学上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输血时,RHD阳性患者可以安全地接受RH(D)阳性和RH(D)阴性的血液,这为紧急情况下的输血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对于RH(D)阴性患者来说,由于其血液中不含有D抗原,因此不能接受RH(D)阳性的血液,否则会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
1439
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