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波心理咨询师主页
网站导航
张莹波
  • 心理咨询师
  • 有来心理诊室
  • 昨日浏览
  • 总浏览
专业擅长 擅长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情绪问题、人际敏感、学习问题如压力过大;厌学情绪等、行为问题以及青少年个人成长的探索。
个人简介 张莹波(茶壶心理/脑躯力心理咨询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心理教练项目组督导心理教练;三级心理咨询师团体咨询师;专注力训练指导师;正面管教家长/学校双讲师;Oh卡高级心理指导师;绘画与心理投射分析师;沙盘游戏咨询师;心理健康辅导员;移空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有着精神卫生专业背景,曾从事5年精神科医师临床工作,并完成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学习。曾在美国两年,完成ChildCare的研修。近十余年专注于心理健康与成长领域,先后在北京礼悟教育、知子花教育担任讲师,受聘于北京某高校担任心理咨询师。

张莹波的科普

孩子青春叛逆期,家长该怎么办?

最近,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问题咨询,大多都是关于孩子青春期现象的:“孩子好像恋爱了,放学也不按时回家,成绩一落千丈。”“孩子迷上网游,常常抱着手机玩好几个小时,作业不做,考试不会,经常叫都叫不动。”“女儿迷上了韩国团体,一心想学唱歌,想出道,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孩子越说越不听,越管越跟你对着干……常常一句话就闹得整个家里鸡飞狗跳、人仰马翻!”家长为孩子操碎了心,孩子却并不领情。受伤的除了孩子,还有父母!一次次的对抗,曾经最亲密的关系渐渐产生了间隙……我们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仔细观察下儿童的成长,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为什么要叛逆。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面对躁动、敏感、脆弱的青春期孩子,我们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有一次他受邀到武汉大学演讲。一上讲台,陶先生就拎出一只公鸡并使劲往公鸡嘴里塞米。公鸡拼命挣扎,一粒米也不肯吃。但陶先生一放开手,恢复了自由的公鸡扑哧了几下翅膀,自己吃起了米来。陶行知先生说道:“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强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便学也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会好很多!”叛逆期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指挥和命令!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孩子心甘情愿去做,比强迫要好得多。懂得“南风效应”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南风效应”,说的是寒冷的北风与温暖的南风打赌:看看谁先能把行人的大衣吹落。于是,北风呼呼地向行人猛烈地刮,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紧。南风则不然,它饱含着温情,轻轻地吹拂路人,行人越走越热,不一会儿就热得自觉脱掉了大衣。温和地对待孩子比冷酷严厉更能收到成效。这要求你在鼓励孩子时,要真诚不要虚情假意,“南风”要长“吹”,不要浅尝辄止。学会宽容说实话,父母经常要求孩子体谅父母,宽容父母,却不知道自己其实也不太宽容孩子,宽容别人。你是孩子的榜样,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不仅要对孩子宽容,更要对别人宽容。如果仅仅是对孩子宽容,而对别人是另一种做法,你的孩子也许不会对你宽容。记住,你的言行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学会理解孩子正如孩子了解你的过程,在你对孩子发表任何看法之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这么做后会有什么感受,他期望别人怎么看他,他想从所做的事情中获得什么。尽量多抽出些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尝试着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尝试着做孩子的朋友。学会克制冲动的情绪别忘了你是成年人,是孩子的父母,不要过多苛责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在冲突面前你是榜样,你是首先要做出调整的人。你越冲动,脾气越多,孩子会用更强大的努力来对抗你的冲动!这样下去,不仅无法形成有效沟通,而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遇到冲突、矛盾,停止抱怨、说教、怒吼,让孩子了解你内心的想法和忧虑,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信任,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追星不可怕,积极引导、关注内心家长一定要调整认知,如果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崇拜明星了,父母应该高兴,那说明,孩子的身心非常健康。孩子进入青春期,心理上想脱离父母,到外面去探索世界。面对纷繁未知的世界,TA的内心会感到惶恐,必需找个“强者”来崇拜,来学习、模仿,希望自己强大起来,这样他内心才会产生安全感。当你的孩子陷入追星中无法自拔时,请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为什么要去追这个明星?孩子是有什么需求在生活中得不到?可以用一些“明星”的优秀品质和成功经验来鼓励孩子学习!平等尊重,把孩子当“人”看这里所指的把孩子当“人”看,意思是说家长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人格和尊严,不要认为他是自己所生所养,我们就有权力对他冷嘲热讽,大呼小叫。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独立的人,孩子也会把自己当成有自主行为能力的人与家长合作,这是两代人良好沟通的前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压制”自己的孩子,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对立面只能让彼此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有问题,找根源不少家长说,孩子沉迷于玩游戏,一扎进去就拔不出来,游戏真是个害人的东西!其实有研究表明,适量地玩网络游戏对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反之,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探索力、观察力和创造力。孩子网游成瘾,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网游本身,而是这些孩子的现实生活出现了问题。孩子痴迷于网游,一定是想要通过网游这种途径获得自己在生活中渴望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体验。如:愉悦的情绪、自由的氛围、被信任的感受、交际的需求、自尊的满足……作为家长,在看到孩子沉迷网游时,一定要思考:为什么我的孩子会沉迷网游?孩子沉迷网游的背后是否也有我的原因?究竟是哪方面的缺失导致孩子沉迷网游?我的哪些做法导致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缺失?我怎样做才能够帮助到孩子?找到问题的根源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方法!(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5379 35
2023.01.03

互联网网络时代如何开展家庭教育

网络时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面对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正负效应,家长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放下权威,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子女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让互联网成为青少年的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好帮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构建家庭教育新系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18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达到8.29亿,其中手机网民为8.17亿。《报告》表明,中国继续保持网民规模快速增长势头,其中手机上网的比例继续提升,达到98.55%;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则较2017年末分别下降4.1%和1.3%。可见,手机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这使传统教育特别是现代家庭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网络时代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需要面对的问题和肩负的责任。1.放下权威,虚心请教网络世界人人平等。在网络时代,家长与孩子面对的是同一全新的知识体系,很多时候,孩子对网络技术的学习能力远比家长强,“玩转”电脑、手机的速度常让家长感到吃惊。如果家长还沿袭过去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权威角色,对孩子控制管束,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卜卫认为,“一个新媒体出现了,同时,当我们还不太了解它的时候,孩子们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这种情形将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深刻的变化,它将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孩子的学习方法,改变家庭文化及国际关系等。当然,最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在孩子们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和他们一起成长”。多夸赞孩子,虚心向他请教,会让他感到被肯定、被尊重,从而激发他向上向善的决心。有一位家长为了让8岁的孩子走出“网络=游戏”的误区,经常会“请求”孩子帮助他查找一些有用的资料,比如晚上睡觉前,让孩子上网查“第二天的气温”,以确定穿什么衣服;想做某道菜,让孩子查“菜谱”;要外出旅游,让孩子查“旅游攻略”;当孩子询问家长“为什么……”的时候,家长也总是佯装不懂,让他去问“电脑老师”,查完资料再把答案“教”给家长。家长则虚心学习,“崇拜”地夸孩子“太厉害”。家长放下身架向孩子学习,一方面,锻炼了孩子网络技术的操作能力,让他在亲身体验中明白网络是为人类的生活服务的,要懂得利用各种资源;另一方面,家长能学到新知识的同时,又能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既能体现平等的家庭关系,促进亲子感情,还能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型家庭。当然,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不但需要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还需要学习互联网有关的法律法规,并在实践中做到言传身教、健康上网。若家长一边要求孩子认真学习,一边玩着网络游戏说“工作累了,要放松一下”,那么,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将荡然无存。2.适时监督,制定公约网络空间到处都是新鲜事物,且每天都在不断更新,这对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从而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有关专家分析,儿童是电脑的天生爱好者,最适于在电脑的空间里发挥他们的智慧。在现实中,类似的患上“网络迷恋症”的青少年正变得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容易使他们无节制地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游戏,以致于损害身心健康。家长作为孩子的监督者,需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充分理解孩子的需要,给孩子提供生活上的关爱和精神上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可以在孩子正式接触网络前跟他一起制定一份“上网公约”:①电脑放于公共空间。把电脑摆放在客厅等家人都能看到的地方,不要放在书房或卧室里。让我们的孩子理解,作为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如果上网行动都在家人眼里,自然就会对上网的时间、内容有所约束和控制。②严格遵守上网时间。在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孩子完全可以上网,但是时间每天需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不能打破正常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如有违反,可限制上网,从原来允许玩两小时减少到一小时甚至取消上网资格。③明确目的、平和心态。上网要有明确的目的,有选择地浏览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不要漫无目的,为了打发时间而泡在网上。上网过程中应保持平和的心态,消除猎奇心理,不宜过分投入。不迷信网络爱情,不轻易约见网友,不沉溺于虚幻的网络游戏中打怪升级,因为那一切只是虚幻。④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抽空走亲访友,与亲朋好友联络感情;也可以到周边地区作短途旅行,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还可以发展一些修身养性的兴趣爱好,比如养花种草、饲养小动物、做些小研究小发明、看看课外书等,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将充实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⑤“公约”一旦制定,就要贴在电脑桌旁的醒目位置,且一定要严格执行。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已经对除了网络外的一切事情都没有兴趣,或是一上网就下不来,有成瘾的趋势时,那就建议家长带着孩子找心理老师聊聊。时代的号角早已吹响,网络时代带来的挑战我们无法逃避,家长只能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方法,才能沉着应对、趋利避害,让互联网成为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4598 91
2023.01.03

不可不学的技术:教你如何做青春期孩子的家长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其实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实现要求,而是要看爸爸妈妈的反应,是不是真的在意他,尊重他。很多孩子逃学不是因为不喜欢学习而是为了反抗父母。青春期的孩子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尊严,往往尝试着攻击家庭的成员。家长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医生和研究青少年的专家,都会谈到“青春期”的概念,一般会把孩子从少年到成年这个阶段定位为“青春期”。现在孩子成熟都比较早,青春期会从十一岁半到十四五岁,女孩比男孩早一点,有近半年到一年的差别。提出青春期的概念,是为了在青少年教育上起作用,但实际上,过多的关注青春期,反而使青春期的问题变得明显,因为人的视觉有一种创造力,关注什么,什么就变得明显,容易被扩大。在50年或60年以前,没有提青春期的概念,国际上也没有谈到青春期,但很多青少年都在健康成长。现在有了这个概念,医生、青少年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便开始对青春期的孩子作研究,总结出了很多问题。研究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常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逆反,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会突然恶化。过去非常依恋,跟爸爸妈妈都很亲密,现在爸爸妈妈碰他的头不行,进他的房间不行,碰他的东西也不行,他开始为自己的权力较劲。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常常有攻击性,有敌意,带有批判性,什么都看不惯,都觉得不好,不完美。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有完美主义的内心追求,只不过是以否定一切的方式来表现的。第二个问题是双向性,青春期的孩子藐视权威,又盲目崇拜,两个倾向同时存在。比如说,很多追星族都是青春期或者青春后期的孩子,他们内心藐视权威,否定一切,又盲目崇拜;他们有时有极端的道德感,喜欢谴责,有时又极端无视道德,会做一些违背公众道德的事;他们勤奋,同时又懒惰,遵守纪律,又破坏纪律。在遵守纪律和破坏纪律里都找到快乐,在盲目崇拜和否定权威里都能享受到快乐。其实,孩子的成长动力正隐藏在这种双向性的矛盾中,不管破坏还是创造,孩子都充满激情,这是快乐的动力。第三个问题是追求神秘主义。有的孩子会神神怪怪的,喜欢看侦探片、鬼片,嘴里会谈迷信,包括宗教、十字架,甚至有些孩子会把两个笔捆成十字架,做祷告。追求神秘主义的背后是对世界好奇,从书本和父母教导中看到的世界太过乏味,孩子通过追求神秘来自娱自乐。当然,其中也存在很多自我暗示的、夸大自我的、获得超能力的、成为权威人物的青春期梦想。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的现象呢?这是因为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内心世界,一个是外部世界,青春期的孩子生活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小的时候只是跟父母或者小学同学接触,跟现实的接触有限,他的感觉更多来自内心世界,基本上,主要情感、生活都依赖家庭,而家庭本身就是和社会有边界的。在进入青春期后,孩子要开始社会化了,他知道家庭待不住了,他要到社会去寻找朋友、情感、事业,要学习,要成功。因此,青春期就成了边界地带,在这个边界地带,孩子有一半是内心的,有一半是外在的,两方面一直混杂在一块儿,这就是他的双向性的来源。因此,心理学一般认为青春期更好的说法叫“过渡期”,过渡期是流动的概念,它表示孩子正在走过一个阶段,处在过渡的过程中,而不是已经形成了结果,它有时间性,不是永远的,更不是定型的。家长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呢?技术一,要表现出适当的无知。孩子十岁前,妈妈扮演的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角色,是孩子强有力的后盾,给孩子安全感很重要。孩子十二岁青春期来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孩子十五岁后如果还表现出无所不能,什么都懂,孩子都要听我的,就极其糟糕。首先要把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放下来,应该说:“妈妈不太知道你们现在想什么,要做什么,你需要妈妈什么样的帮助,详细告诉妈妈好不好?”青春期的孩子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尊严,往往尝试着攻击家庭的成员。我们要做一个选择,既然孩子不再想当孩子了,自己就要慢慢从家长的角色中引退,在某些家庭,父母也可以来扮演孩子。青春期孩子的价值观有些看起来是很荒诞,但是要倾听他、尊重他,孩子就会逐渐变成大人,他慢慢会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如果家长采取查书包、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等方法,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为了讨好父母继续扮演孩子的角色,产生了心理学上称为“退行”的现象,放弃成长的权利,变得幼稚化。这样的孩子即使能考上清华北大,也是生活中的弱者,只能当一个普通的人。为什么?因为他放弃了成长的权利,他的情商差。另一种是孩子选择反抗,因为他觉得如果我不能挫败父母,我就长不大。很多孩子逃学不是因为不喜欢学习而是为了反抗父母,父母希望他好好学习,他就不好好学习,看父母怎么办。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挫败父母,父母可以替代他做决定,但无法替代他学习。当然,并不是孩子有意识这样想,而是他不上学引发父母改变了权威的角色,愿意开始倾听并满足孩子一些心理需求的现象,引发了孩子从这个事件的象征意义中得出上面的判断,大约有10%的孩子会这样做。技术二,对孩子好奇、保持兴趣。兴趣是什么?兴趣是对孩子欣赏的态度,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让他感觉到你对他有兴趣。如果在一个部门当领导,对大家保持兴趣、好奇,就会是受欢迎的领导,如果满脸都是价值判断、好恶,别人跟你在一起就会觉得不舒服。父母要把价值深藏起来,给孩子一个彼此冲突、矛盾、多样的价值混乱时期,不要忙着帮孩子找到所谓正确的道路,那样可能适得其反,孩子失去自我的判断力与鉴别力,不能形成自我的价值倾向,结果是觉得是在为别人活着,为别人学习。让青春期的孩子品尝逆反情绪给他带来的痛苦与麻烦,好奇地、用欣赏的眼光分享他自我选择的价值观、美感、哲学概念与逻辑。当然,幼稚在所难免,但这些幼稚的思想打着孩子自己的标识,属于他自己的天地。尊重这些就是尊重孩子。家长能做的是提醒孩子社会规则:“你内心如何看世界是你的权利,面对客观现实的时候要按规则办事。”这样做就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内心与现实的边界意识,让孩子可以在两个层面来接纳自己。成年人很多心理痛苦正来源于搞不清内心与现实的边界在哪里。技术三,学会对孩子示弱。示弱就是要善于在孩子面前装傻。如果孩子游戏打得好,你要说:“宝贝,妈妈好笨啊,这种事情都不会,你能不能教教妈妈?”孩子肯定会特别高兴,当你慢慢地表示出对游戏感兴趣的时候,孩子也许就会慢慢失去对游戏的兴趣。原因是孩子玩游戏的潜在意义是在有限的环境里寻找与父母分离的空间,如果母亲也要玩,孩子的兴趣就会大减,当然严重依恋游戏的孩子除外。我遇到过一个咨询者,他女儿是哈韩族,家里摆满了韩国的东西,韩国影星的照片贴得到处都是,女儿染着黄头发,吃韩餐,学韩语。一有韩国歌星演唱会,女儿旷课也要去听。父亲是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非常着急,问我怎么办。我就向他建议,你也装着是哈韩族,也把韩国明星照片贴在卧室里,也放韩国歌星的歌,也装着学韩语。结果他女儿就把韩国明星照片收起来了,头发又变成黑色的了,为什么?因为孩子需要和爸爸妈妈有区别,他一放韩国歌星的歌,女儿就特烦,“怎么又放韩国的歌啊?!”知道为什么?孩子其实是在表现逆反情绪,爸爸不让我哈韩,我偏喜欢,看你怎么办。这表示她在长大,有了全新的自我,如果我们不压制她,反而认同她,她逆反的动力就会终止。技术四,不管孩子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荒谬的要求,决不能马上驳斥他。对孩子提出的不恰当的要求,要说:“你的想法不错,很有意思啊,不过我能问一下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能告诉我你进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吗?你能告诉爸爸妈妈能帮你做些什么吗?”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澄清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拒绝他,他反而会坚持。当你坐下来听他计划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自己什么计划都没有,需要的只是爸爸妈妈认同、接受他的想法,不一定要实施。如果这时驳斥他,他反倒一定要实施。家长可以先说“yes(是的)”,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说“maybe(也许)”,尽量不说“no(不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其实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实现要求,而是要看爸爸妈妈的反应,是不是真的在意他,尊重他!(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3880 72
2023.01.03
正在加载
没有更多啦
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咨询师名片
张莹波
心理咨询师
有来心理诊室
张莹波心理咨询师名片,扫码随时随地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