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风湿科科室相关科普
小孩地中海贫血可以治好吗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轻型地中海贫血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中重型患者需要长期管理,只有找到合适的骨髓配型进行移植,才有可能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在地中海贫血的治疗中,定期输血是维持中重度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输血,可以暂时缓解贫血症状,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的体力状况。如果频繁输血会导致体内铁质积累过多,从而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因此还需要配合使用铁螯合剂来降低铁质水平。尽管这种方法能有效控制病情,但它并不能根治地中海贫血,只能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 对于轻型地中海贫血患者而言,症状较轻,有时甚至没有任何明显的不适感,此类患者一般不需要特别的医疗干预,仅需定期进行体检监控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轻型患者,也应避免过度劳累,以免诱发症状加重。在计划生育时,夫妻双方应接受遗传咨询,了解遗传风险,以便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造血干细胞移植被认为是唯一可能实现治愈目标的方法,当找到与患者完全匹配的供体时,通过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可以重建患者的造血系统,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由于合适的供体并不容易寻找,加之手术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不适用于所有地中海贫血患者。基因疗法作为新兴技术,虽然展示了治疗潜力,但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并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地中海贫血患者及其家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身体抵抗力,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或接受治疗,注意饮食均衡,增加富含铁质的食物摄入,但也要警惕铁过载。定期复查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生活质量。
1113
2024-09-23
三岁宝宝血小板高是怎么回事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三岁宝宝血小板高可能由血液浓缩、感染、缺铁性贫血、川崎病等多种原因引起,家长需重视并及时排查原因,以便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 1、血液浓缩: 如果宝宝饮水过少、出汗过多或有呕吐、腹泻等导致体液丢失的情况,会引起血液浓缩,从而使血小板相对升高。增加宝宝的水分摄入,改善血液浓缩状态后,血小板计数可能会恢复正常。 2、感染: 宝宝身体受到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时,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反应性增高。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机体在对抗感染的过程中,会启动一系列免疫反应,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血小板,在感染控制后,血小板数量会逐渐恢复正常。 3、缺铁性贫血: 当宝宝缺铁时可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出现血小板增高的情况,身体试图通过增加血小板数量来弥补贫血状态下的血液携氧能力不足。及时补充铁剂,纠正贫血后,血小板水平会下降。 4、川崎病: 可引起全身血管炎症反应,导致血小板升高,常伴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如果宝宝出现这些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以便早期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5、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虽然较为罕见,但也可能导致宝宝血小板持续升高,血小板升高幅度较大,可能伴有其他异常,如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等。需要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家长要注意给宝宝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鼓励宝宝适量饮水,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或宝宝生病期间。注意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定期带宝宝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839
2024-09-23
小孩子贫血怎么补好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小孩子贫血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表现为体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了解如何正确补充营养,帮助孩子改善贫血状况,对于其健康成长较为重要,需要增加铁质摄入、补充叶酸与维生素B12等。 1、增加铁质摄入: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缺铁是导致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家长应确保孩子的饮食中含有足够的铁质。富含铁的食物包括红肉、蛋黄、豆类、绿叶蔬菜等。 2、补充叶酸与维生素B12: 叶酸和维生素B12是合成DNA和维持红细胞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素,缺乏这两种维生素也会导致贫血。富含叶酸的食物有菠菜、芦笋、扁豆等,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主要包括动物性食品,如肉类、鱼类、奶制品等。确保孩子饮食多样化,可以有效预防这类贫血。 3、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治疗贫血。家长应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带孩子进行血常规检查,特别是对于有贫血家族史的孩子,更应注意监测其血红蛋白水平,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药物补充: 对于严重贫血或饮食调整后仍无法改善的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补充铁、叶酸或维生素B12。使用药物时必须遵循医嘱,严格按照剂量和疗程服用,避免过量或不当使用带来的副作用。 5、避免干扰吸收的因素: 某些食物或生活习惯可能干扰铁的吸收,如咖啡、茶和过多的钙摄入等,家长应注意避免孩子在餐前或餐后立即饮用含鞣酸的饮料,控制钙的摄入量,以确保铁质能够被充分吸收利用。 鼓励孩子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保持7-9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也有利于改善贫血症状。
868
2024-09-23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是什么病,能治愈吗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多基因突变致细胞异常增生,骨髓微环境改变也影响造血。治疗手段虽多但受限,支持治疗对症,化疗副作用大且易复发,靶向治疗有局限,难以完全治愈。 从疾病本身的特性来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基因突变,导致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出现异常,引起骨髓中粒系和单核系细胞异常增生,多基因异常的复杂局面使得治疗难以从根本上纠正所有的异常环节。骨髓微环境也存在改变,影响了正常造血功能的恢复。 在治疗手段方面,虽然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但都存在局限性。支持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如贫血时输血、感染时抗感染、出血时止血等,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除疾病。 化疗药物可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但由于其缺乏特异性,在杀伤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严重损害,带来较大的副作用,而且难以完全清除白血病细胞,容易导致疾病复发。 靶向治疗能够针对特定的基因突变发挥作用,靶向药物可以更精准地作用于白血病细胞,相对化疗副作用较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找到合适的靶向治疗靶点,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可能会出现耐药现象,导致疾病再次进展。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预防恶化需积极进行支持治疗,及时处理贫血、感染和出血等问题,化疗时严格遵循方案,减轻副作用,靶向治疗要密切监测耐药情况,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1461
2024-09-23
中度贫血治疗最佳方法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中度贫血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饮食调整、药物治疗、中医调理、适度运动和心理调节等方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地改善贫血症状,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1、饮食调整: 合理的饮食对于中度贫血的治疗至关重要,增加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包括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肉类、蛋类、奶制品中,叶酸则富含于绿叶蔬菜、豆类、全麦产品等,通过饮食调整,可以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 2、药物治疗: 根据贫血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缺铁性贫血,可遵医嘱口服铁剂,在服用铁剂时,应注意同时补充维生素C,以促进铁的吸收,对于巨幼细胞贫血,主要是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剂量和疗程服用。 3、中医调理: 中医在治疗中度贫血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一些中药具有补血、益气、健脾等功效,可以辅助治疗贫血,针灸、艾灸等中医治疗方法也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贫血症状。 4、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对于中度贫血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但应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疲劳,可以选择散步、瑜伽、太极拳等较为柔和的运动方式,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5、心理调节: 中度贫血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压力,心理调节也是治疗中度贫血的重要环节,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中度贫血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以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助于促进身体恢复和预防贫血复发。
704
2024-09-23
溶血病是怎么回事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溶血病的病因包括红细胞自身异常与外部因素,红细胞自身异常涵盖膜缺陷、酶缺乏、血红蛋白异常,外部因素包含免疫、感染、药物、物理和化学因素等,这些因素通过不同机制破坏红细胞,引发溶血病。 1、外部因素: 药物因素:部分药物可通过多种机制引发溶血,有些药物具有氧化性,如磺胺类药物,可诱发溶血,还有些药物可与红细胞膜结合,改变膜的抗原性,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红细胞被破坏。 物理和化学因素:机械性损伤可导致溶血,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流经过人工瓣膜时产生的强大剪切力会破坏红细胞。高温、化学物质如苯等也可能直接损伤红细胞膜或影响红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引起溶血。 感染因素:病原体可直接入侵红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破坏红细胞的结构,例如疟原虫感染人体后,会侵入红细胞,在红细胞内生长发育,使红细胞破裂。细菌感染产生的毒素也可能损伤红细胞膜,间接引起溶血。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机体产生了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自身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可激活补体系统或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红细胞,导致溶血。同种免疫性溶血可发生在输血时,当输入的红细胞血型不匹配,受血者体内的抗体就会攻击输入的红细胞。 2、红细胞自身异常: 红细胞膜缺陷:红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对红细胞的生存至关重要,膜蛋白或膜脂质的异常会使红细胞膜变得脆弱,例如膜骨架蛋白的缺乏或异常排列,可导致红细胞失去正常的双凹圆盘形状,变形能力下降,容易在通过微血管或受到轻微外力时破裂,引发溶血。 红细胞酶缺乏:红细胞内的多种酶参与维持红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当关键酶缺乏时,红细胞的代谢就会紊乱,比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会使红细胞在接触氧化剂时无法有效保护自身,导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膜被氧化损伤,引起溶血。 血红蛋白异常: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携带氧气的重要物质。如果珠蛋白的结构或合成量出现异常,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功能和稳定性,如地中海贫血,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突变,导致α或β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失,形成异常血红蛋白,使红细胞变得僵硬,易被破坏而发生溶血。 溶血病的治疗需针对病因进行,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溶血病,如地中海贫血严重时可输血或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外部因素方面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采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感染引起的先抗感染,药物诱发的停用相关药物,再对症处理贫血等症状。
1363
2024-09-23
粒细胞白血病是什么病,能治愈吗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粒细胞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者起病急、发展快,年轻、体健且化疗敏感者经化疗缓解后,如能移植有治愈的希望,但移植有风险且可能复发,慢性病患者病程缓慢,靶向药可控制病情,不过耐药会使治愈难度增加,患者身体状况也影响治愈可能。 从疾病类型来看,粒细胞白血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对于部分年轻、身体状况较好且对化疗敏感的患者,通过高强度的化疗方案,有可能使病情得到完全缓解。 如果在缓解期能够找到合适的骨髓供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就有一定的治愈希望。因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患者的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用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取代病变的细胞,但移植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如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等,而且移植后也有复发的可能。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程相对较缓,靶向药物的出现给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带来了改善,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特异性地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异常增殖信号通路,使很多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在长期规律服用靶向药物的情况下,部分患者可以达到深度分子学缓解,实现接近治愈的状态。 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耐药现象,一旦耐药,疾病可能会进展,治愈的难度就会增加。 年轻、身体基础好、无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在面对各种治疗手段时,身体的耐受性和恢复能力更强,治愈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年龄较大、身体虚弱且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可能无法承受高强度的治疗,治愈的希望也相对渺茫。 粒细胞白血病的预防可以减少辐射暴露,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性检查和接触放射性物质,避免长期接触化学毒物,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增强机体免疫力。
850
2024-09-23
血黑是什么原因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血黑可能由血液黏稠度增加、缺氧状态、血液循环不良、中毒等多种原因引起,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血液黏稠度增加: 当人体血液黏稠度升高时,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其中的红细胞等成分容易聚集,使得血液颜色加深,呈现出较黑的状态,这种情况可能与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有关,患者可能伴有头晕、乏力、视力模糊等症状。 2、缺氧状态: 在某些情况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原反应等,人体处于缺氧状态,为了适应低氧环境,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其中包括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加和血红蛋白含量升高,导致血液颜色变深变黑。 3、血液循环不良: 长期久坐、久卧或患有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可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局部血液淤积,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堆积,氧气供应不足,血液颜色也会变得较黑,患者可能感到肢体麻木、疼痛、肿胀等不适。 4、中毒: 某些化学物质中毒,如亚硝酸盐中毒、苯胺中毒等,可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发生异常变化,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呈棕黑色,从而使血液颜色变黑,中毒患者通常会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头痛、恶心等症状。 若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头晕等,应立即就医检查,血液颜色的变化可能涉及复杂病因,不建议患者自行诊断或治疗。
1469
2024-09-23
B型血为什么不建议献血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B型血不建议献血的说法并非绝对,而是基于特定情况和考虑因素。B型血献血可能受季节性需求、库存平衡、特殊血液需求、个人条件、健康状况及输血安全等多重因素影响。献血中心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适时调整献血建议,以确保血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受血者的安全。 1、季节性需求与血液库存平衡: 季节性需求变化:献血中心会根据历史数据和预测来调整对不同血型的需求。在不同时间段内,B型血的需求可能相对较低,因此可能会建议B型血的献血者考虑其他时间献血,以确保血液资源的合理分配。 血液库存平衡:献血中心会密切关注当前血液库存的情况,优先接受血型的献血以维持库存平衡。如果B型血的库存已经足够,而其他血型如O型或A型的需求更高,B型血的献血可能会被暂时限制。 2、特殊血液成分与稀有血型需求: 特殊血液成分需求:有时医疗机构可能需要特定的血液成分,如血小板或红细胞。如果B型血对特定成分的需求不高,献血中心可能会建议B型血的献血者进行特定类型的献血,或者暂时不参与献血。 稀有血型需求:虽然B型血不是最稀有的血型,但其需求可能不是最迫切的。因此在紧急情况下,如自然灾害或大规模事故,献血中心可能会考虑其他血型的献血者。 3、献血者个人条件与健康状况: 年龄与体重限制:献血要求献血者年龄在特定范围内,且体重需达到一定标准。不符合这些条件的B型血献血者自然无法参与献血。 健康状况:献血前需要进行健康检查,包括血压、心律、脉搏等指标的检测。如果B型血献血者存在任何不符合献血条件的健康状况,如患有传染性疾病、严重慢性病等,则不能参与献血。 4、输血安全与免疫反应: 输血安全:在输血过程中,为了保证受血者的安全,需要避免使用可能引发免疫反应的血型。虽然B型血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但在特定情况下,如受血者为A型或AB型时,使用B型血可能会引发免疫反应。因此在输血时需要谨慎选择血型。 献血后,需注意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帮助身体补充水分,合理饮食,增加富含铁质和蛋白质的食,留意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659
2024-09-23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说明什么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可能是生理原因、缺铁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等,不同原因导致的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其意义和严重性各不相同。 1、生理性原因: 在一些生理情况下可能出现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如剧烈运动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血小板的生成和代谢会受到一定影响,可能导致平均血小板体积暂时升高。女性在月经期间,身体的生理变化也可能使平均血小板体积出现偏高的情况,这些生理性的偏高通常是短暂的,对身体没有明显危害。 2、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引起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的原因,当机体缺铁时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同时也会对血小板的生成和成熟过程产生影响。骨髓会代偿性地产生体积较大的血小板,导致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患者除了有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变化外,还会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相关症状。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这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导致骨髓造血功能紊乱,血小板的生成出现异常,出现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同时患者可能伴有其他血细胞的异常,如白细胞减少、贫血等,而且容易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病情相对复杂。 4、急性白血病: 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病过程中,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功能。机体也会有一定的代偿反应,血小板的生成会出现异常,可能导致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急性白血病患者还会有发热、出血、骨关节疼痛等一系列严重症状,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 如果发现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要注意观察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头晕、出血等。定期复查血常规,关注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变化,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减少出血风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戒烟限酒。
766
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