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外科科室相关科普
肛门周围肿痛是怎么回事

张炜
副主任医师
结直肠肛门外科
肛门周围肿痛是指围绕肛门区域及其邻近组织出现的疼痛与肿胀症状,是肛肠外科常见的临床表现,肛门周围肿痛可能是肛周脓肿、肛裂、肛瘘等原因引起的。
1、肛周脓肿:
这是导致肛门周围肿痛的常见原因,多因肛腺感染后炎症蔓延至肛周间隙,形成脓肿。初期表现为肛门周围持续性胀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呈跳痛,伴有局部红肿、发热,触痛明显,脓肿成熟时可触及波动感。患者常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若不及时治疗,脓肿可能自行破溃或向深部蔓延,引发复杂性肛瘘等并发症。
2、肛裂:
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溃疡后,患者在排便时因粪便刺激裂口,产生撕裂样疼痛,便后疼痛短暂缓解,随后因肛门括约肌痉挛再次剧痛,可持续数小时。肛门周围检查可见裂口,多位于肛管后正中线,同时伴有便血,血液鲜红,量少,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出。部分患者因疼痛恐惧排便,导致便秘,进一步加重肛裂症状。
3、肛瘘:
肛瘘是肛门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的慢性感染性管道,外口间断性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潮湿,若外口暂时封闭,脓液积聚则会导致局部肿痛,形成类似肛周脓肿的症状,反复发作。疼痛程度因病情而异,可伴有低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排便时用力过猛、剧烈运动或长期便秘等因素,使肛周静脉丛破裂,血液在皮下形成血栓,导致肛门周围突然出现暗紫色圆形或椭圆形肿块,疼痛剧烈。尤其在排便、行走、坐下时加重,肿块触痛明显,表面皮肤水肿,一般无全身症状。
肛门周围肿痛的注意事项
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避免使用粗糙卫生纸用力擦拭,减少对肛周皮肤的刺激。条件允许时,可使用坐浴盆进行温水坐浴,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肿痛,同时抑制细菌滋生。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增加肛门周围压力,影响血液循环,加重肿痛症状。工作或学习时,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如散步、做伸展运动等,促进肛周血液循环,预防肛肠疾病。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排便时不要长时间蹲坐或用力过猛。若存在便秘问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辅助排便,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痔疮、肛裂等疾病加重。
1255
50
肛门脱落什么症状

张炜
副主任医师
结直肠肛门外科
肛门脱落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的疾病,肛门脱落的症状包括肿物脱出、肛门坠胀感、排便异常、肛门失禁等。建议引起重视,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1、肿物脱出
:这是肛门脱落主要的症状,初期在排便时,肛门内会有肿物脱出,多呈圆形、红色、表面光滑,便后可自行回纳至肛门内。随着病情进展,肿物脱出频率增加,且体积逐渐增大,便后需用手推回,甚至在咳嗽、行走、下蹲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也会脱出,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2、肛门坠胀感:
由于直肠黏膜或全层下移,对周围组织产生牵拉和压迫,患者常感到肛门部坠胀不适,有明显的异物感,且这种坠胀感在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劳累后会加重,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下腹部坠胀、腰骶部酸痛等症状。
3、排便异常:
肛门脱落会影响直肠的正常排便功能,患者可能出现便秘,这是因为脱垂的直肠黏膜阻碍粪便排出,同时肛门括约肌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排便困难。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腹泻,或排便不尽感,频繁产生便意,但每次排便量少。
4、肛门失禁:
病情严重时,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患者可出现肛门失禁现象,无法自主控制排便,导致粪便或黏液不自主流出,污染内裤。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会造成心理负担。
脱出的肿物因反复摩擦,表面黏膜容易发生糜烂、溃疡,从而出现出血症状,表现为排便时粪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滴血。同时由于直肠黏膜受到刺激,分泌物增多,这些分泌物会从肛门流出,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严重时可导致肛周皮肤湿疹,出现红斑、丘疹、渗液等表现。
肛门脱落的注意事项
减少重体力劳动,避免长时间用力排便、剧烈咳嗽、长时间下蹲等增加腹压的行为。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疾病,慢性咳嗽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症状,便秘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保持排便通畅。
进行提肛运动,每天早晚各做一组,每组收缩肛门30-50次,每次收缩持续3-5秒。提肛运动可增强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能力,提高直肠的支撑力,有助于预防和缓解肛门脱落症状。也可进行仰卧屈膝运动,通过锻炼腹部和盆底肌肉,改善肛门周围的肌肉功能。
1272
88
肛门有下坠的感觉是什么原因

张炜
副主任医师
结直肠肛门外科
肛门有下坠的感觉可能是直肠黏膜脱垂、直肠炎、肛瘘等原因引起的,肛门下坠感是指肛门及其周围区域产生沉重、坠胀的异常感觉,可伴有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等,严重时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活动。
1、直肠黏膜脱垂:
直肠黏膜层或全层向下移位,脱出于肛门外。由于黏膜松弛堆积在直肠腔内,刺激直肠壁的感受器,患者会感到肛门坠胀不适,有排便不尽感,尤其在排便后或久站、劳累后症状加重。严重的直肠黏膜脱垂还可能导致肛门失禁,影响生活质量。
2、直肠炎:
多种因素可引发直肠炎,如细菌、病毒感染,炎症性肠病,放射性损伤等。直肠黏膜在炎症刺激下出现充血、水肿、糜烂,导致神经敏感性增加。患者常感到肛门下坠,伴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排便后下坠感可能暂时缓解,但很快又会出现。
3、肛瘘: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慢性感染性管道,内口持续有细菌滋生,外口反复流出脓性、血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炎症刺激以及管道内的分泌物积聚,会导致肛门局部坠胀不适,患者常感到肛门潮湿、瘙痒。有时还会伴有疼痛加重、发热等症状,尤其在肛瘘急性发作期,下坠感更为明显。
女性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当炎症或肿物压迫直肠时,可引起肛门下坠感;男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直肠肿瘤,尤其是中晚期直肠癌,随着肿瘤增大,侵犯周围组织,同样会出现肛门坠胀,常伴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消瘦等症状。
肛门有下坠的感觉的注意事项
一旦出现肛门下坠感,且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便血、腹痛、发热、排便习惯改变等异常,应尽快前往肛肠外科就诊。医生通过详细问诊、肛门指检、肛门镜检查、肠镜检查、盆腔超声等,明确病因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确诊后严格遵医嘱治疗,如直肠炎、肛周脓肿、肛瘘需进行抗感染、手术引流等治疗。治疗期间按要求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预防复发。
养成每天固定时间排便的习惯,如早晨起床后或饭后半小时,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排便反射。避免憋便,防止粪便在直肠内停留过久,加重肛门坠胀感。
1150
26
肛门突然出血怎么办

李胜龙
副主任医师
结、直肠肛门病外科
肛门突然出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等,一般需要采用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处理。
1、痔疮:
内痔是导致肛门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排便时,干结的粪便易擦破内痔黏膜,引起出血,血液多为鲜红色,通常在排便后呈点滴状或喷射状流出,不与粪便混合。若出血量较少,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同时,注意肛门清洁,温水坐浴,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若出血持续或较多,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痔疮膏或栓剂,起到止血、消肿的作用,必要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2、肛裂:
肛裂患者在排便时,由于干结的大便撑开肛管皮肤裂口,会出现肛门出血,量一般较少,多在手纸上可见,同时伴有剧烈疼痛,且疼痛在排便后会持续一段时间。对于肛裂出血,要改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可通过饮食调整和适当运动促进肠道蠕动。便后用温水坐浴,保持肛门清洁,缓解疼痛,促进裂口愈合。症状较轻时,可外用促进裂口愈合的药物;若肛裂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3、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表面的血管丰富,当受到粪便摩擦或其他刺激时,容易破裂出血,血液附着在粪便表面,多为鲜红色。发现直肠息肉出血后,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通过肠镜检查明确息肉的大小、位置等情况,多数情况下,可在肠镜下进行息肉切除手术,切除后出血症状通常会消失。
4、直肠癌:
早期直肠癌可能表现为大便带血,血液与粪便混合,随着病情进展,还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形状变细、腹痛、消瘦等症状。一旦怀疑直肠癌,需尽快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确诊后,医生会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
发现肛门出血后,不要惊慌,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以免延误病情。
肛门突然出血期间怎么护理
日常要保持肛门清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轻柔清洗肛门,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清洁剂,防止加重损伤。清洗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轻蘸干,保持局部干燥,可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久坐,减少对肛门部位的压力,防止出血加重。
饮食方面,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排便时对肛门的刺激。若出血较多,应及时更换卫生用品,防止血液积聚滋生细菌。不要自行盲目使用止血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若出血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1449
79
肛门部出血

李胜龙
副主任医师
结、直肠肛门病外科
肛门部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等,及时明确病因并采取恰当处理方法至关重要,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药物、手术治疗。
1、痔疮:
作为肛门出血常见诱因,痔疮分内痔、外痔与混合痔。内痔出血多为无痛性,颜色鲜红,轻者便后点滴出血,严重时呈喷射状。常因久坐、便秘等引发。初期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久坐、适度运动,配合温水坐浴来缓解。若出血频繁,可采用注射硬化剂、套扎等微创治疗。外痔通常在血栓形成或发炎时出血,并伴有疼痛,可先尝试局部涂抹抗炎消肿药膏、温水坐浴,严重时需手术切除。混合痔兼具两者症状,治疗依病情选择保守或手术方式。
2、肛裂:
肛裂导致的出血,血色鲜红量少,伴随剧烈疼痛,尤其排便时疼痛加剧。多因大便干结、排便用力撕裂肛管皮肤所致。初期肛裂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水分和膳食纤维摄入,软化大便,配合坐浴及涂抹促进伤口愈合药物来治疗。陈旧性肛裂往往需手术修复。
3、肠道炎症性疾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除肛门出血外,常伴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治疗需使用抗炎、免疫调节等药物控制炎症,严重时可能需手术干预。
4、肛门外伤:
异物损伤、医源性损伤等可致肛门出血。轻微损伤可压迫止血,清洁消毒,预防感染;严重损伤需及时就医缝合处理。
5、直肠息肉:
便血呈间歇性,血液附于大便表面,色鲜红。若息肉发生溃疡或感染,出血量可能增多。儿童多发,部分成人息肉有恶变风险。一旦发现,通常建议在内镜下切除,以防恶变。
6、直肠癌:
早期便血不明显,量少色暗红,常与大便混合,随病情进展,可出现黏液脓血便、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中老年人出现此类便血需高度警惕。确诊后多采用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一旦出现肛门部出血,切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出血持续不缓解、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或反复出现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避免延误病情,保障身体健康。
肛门部出血做什么检查
如果生活中出现肛门出血的情况,可以先进行肛门指诊,医生通过手指触诊,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等病变。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肛管、直肠下段的病变情况,如内痔的大小、位置,直肠息肉的形态等。
对于怀疑肠道炎症性疾病或直肠上段、结肠病变导致的出血,可能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它可以清晰观察整个结肠和直肠的黏膜情况。此外,还可能进行粪便潜血试验,用于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不可见的血液。
1175
29
肛门外部瘙痒是什么原因

黄洋峰
副主任医师
肛肠科
肛门外部瘙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其背后隐藏着多种复杂原因,包括局部卫生问题、肛肠疾病、皮肤疾病。
1、局部卫生问题:
不注意肛门清洁是导致瘙痒的常见因素。排便后若未彻底清洁肛门,残留的粪便、分泌物会刺激肛周皮肤,滋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引发炎症,从而产生瘙痒感。此外,过度清洁也可能破坏肛周皮肤的正常屏障功能,使其变得干燥、脆弱,同样容易引起瘙痒。
2、肛肠疾病:
痔疮患者,尤其是外痔,痔核反复脱出,会导致肛门闭合不严,肠液渗出,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肛瘘患者,瘘管内的脓性分泌物持续流出,污染肛周皮肤,也会引发瘙痒症状。肛裂患者由于肛管皮肤有裂口,在愈合过程中,局部的炎症反应以及分泌物刺激,会使肛门周围皮肤瘙痒不适。直肠炎患者,炎症产生的分泌物增多,从肛门流出后刺激肛周皮肤,也是导致瘙痒的原因之一。
3、皮肤疾病:
肛周湿疹是引起肛门瘙痒的常见皮肤疾病,其病因复杂,可能与过敏、局部刺激、精神因素等有关。湿疹患者肛周皮肤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伴有剧烈瘙痒。股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当感染蔓延至肛周皮肤时,也会导致肛门外部瘙痒,常伴有皮肤脱屑、边界清晰的红斑等表现。
4、寄生虫感染:
蛲虫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夜间雌虫会爬出肛门产卵,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这种情况在儿童中较为常见。患者常因瘙痒而搔抓,可能导致皮肤破损,进一步加重不适,并增加感染风险。
5、其他因素:
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或饮酒后,这些刺激性物质会通过血液循环刺激肛周皮肤,导致瘙痒。部分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皮肤含糖量增加,容易滋生细菌,且神经末梢功能受损,也可能出现肛门瘙痒症状。另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泻药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肛门瘙痒。
若瘙痒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务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影响生活质量。
肛门外部瘙痒怎么缓解
每天用温水清洗肛门,动作轻柔,避免用力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清洗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轻蘸干,保持局部干燥。避免使用热水烫洗或刺激性强的清洁剂,以免加重皮肤损伤。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勤换洗,减少局部摩擦和闷热。
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酒精,以免加重瘙痒。若瘙痒难忍,可尝试冷敷,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块,轻轻敷在瘙痒部位,每次15-20分钟,可暂时缓解症状。不要自行使用药膏,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后,可能会开具外用止痒药膏、抗真菌药物(若为真菌感染)或针对原发病的治疗药物等。
1473
5
为什么要做扩肛

黄洋峰
副主任医师
肛肠科
扩肛,即通过人为扩张肛门及其周围组织,是肛肠科常见的治疗和检查手段,主要服务于治疗肛门狭窄、预防术后并发症和辅助检查与治疗等目的,在改善患者症状和恢复肛门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治疗肛门狭窄:
肛门狭窄多由手术创伤、外伤、先天性发育异常或炎症性疾病引起。当肛门直径变窄,会导致排便困难、疼痛,甚至粪便嵌塞。扩肛可逐步扩大肛门直径,松解瘢痕组织,改善排便功能。通过定期、循序渐进的扩肛操作,能使肛门恢复正常的弹性和舒缩功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2、预防术后并发症:
肛肠手术后,伤口愈合过程中易形成瘢痕组织,若瘢痕挛缩,会造成肛门狭窄。术后早期进行扩肛,可有效防止瘢痕过度增生和挛缩,保持肛门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尤其对于痔疮、肛裂、肛瘘等手术,扩肛能促进创面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3、辅助检查与治疗:
在进行直肠指检、肠镜检查等操作时,若肛门括约肌紧张,会增加检查难度,甚至导致检查无法顺利进行或损伤肠壁。扩肛可使肛门松弛,便于医生更清晰地观察直肠和肛门内部情况,提高检查的准确性。此外,对于一些直肠下端的病变,如早期直肠癌,在某些特定治疗方式前,也需通过扩肛创造更好的操作条件。
4、缓解排便困难:
部分患者因长期便秘、盆底肌肉功能失调等原因,存在排便动力不足、肛门括约肌不协调的问题。扩肛能够刺激肛门周围神经和肌肉,调节排便反射,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协调性,从而缓解排便困难症状,改善患者的肠道功能。
扩肛作为一项重要的医疗措施,在肛肠疾病的诊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需注意,扩肛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确保操作规范、安全,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扩肛后的护理
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或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洁,减少粪便残留和细菌滋生,降低感染风险。清洁后可使用柔软的纸巾或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避免用力摩擦损伤肛门皮肤。注意观察肛门局部情况,若出现红肿、疼痛加剧、出血量大或有异常分泌物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便秘或腹泻对肛门造成二次刺激。此外,若需继续进行扩肛治疗,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掌握正确的扩肛方法和频率,防止因操作不当导致肛门损伤。
711
25
痔疮怎么会出血

黄洋峰
副主任医师
肛肠科
痔疮出血主要由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的结构特性及多种外部因素共同作用引发。具体原因解剖结构与病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特殊生理阶段与疾病影响有关。
1、解剖结构与病理改变:
人体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存在丰富的静脉丛,当这些静脉丛发生病理性扩张、屈曲形成痔疮后,痔疮内血管壁因长期压力而变薄,弹性降低。尤其是内痔,其表面覆盖的黏膜组织脆弱,排便时干硬大便通过肛门,容易摩擦、挤压内痔,导致黏膜破损出血。外痔虽位于齿状线远侧,但在发生血栓或皮肤破损时,同样会引发出血。
2、不良生活习惯:
排便异常:长期便秘或腹泻会增加肛门压力,刺激痔疮组织。便秘时用力排便,不仅会直接损伤痔疮表面,还会使静脉丛内压力骤升,造成血管破裂;腹泻时频繁排便,不断刺激肛门周围,也容易引起痔疮出血。
久坐久站:长时间保持坐姿或站姿,会影响肛周血液循环,导致静脉丛血液淤积,加重痔疮充血,增加出血风险。
饮食不当:长期饮酒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刺激直肠黏膜和肛门皮肤,致使血管扩张,进而诱发痔疮出血。
3、特殊生理阶段与疾病影响:
妊娠期与分娩期:妊娠期女性因胎儿压迫盆腔血管,导致静脉回流受阻,痔疮发病率升高且易出血;分娩过程中,产妇用力会加剧痔疮充血,增加出血可能性。
其他疾病:患有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会使腹压长期升高,阻碍肛周静脉血液回流,进而诱发或加重痔疮出血。
一旦发现痔疮出血,不要盲目处理,应及时就医,明确出血原因和严重程度,接受规范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引发贫血等更严重后果。
痔疮出血的护理要点
保持肛门清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条件允许时可进行坐浴,能有效清除残留粪便和分泌物,减少细菌滋生,避免感染。调整排便习惯,避免用力排便和久蹲,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饮水来软化大便,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辅助排便,减轻排便对痔疮的刺激。
此外,合理安排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减少对肠道和肛门的刺激。同时,注意休息,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散步等活动,促进肛周血液循环。如果出血较多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遵循医嘱使用止血、止痛等药物,必要时可能需进一步治疗。
740
3
痔疮手术会复发吗

黄洋峰
副主任医师
肛肠科
痔疮手术存在复发可能性,其复发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由手术方式局限性、患者自身基础状况、术后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手术本身来看,痔疮手术的目的是切除有明显症状的痔组织,但无法完全消除形成痔疮的潜在解剖结构和生理因素。人体肛管和直肠末端的静脉丛丰富且结构特殊,即使手术切除了病变部位,剩余的静脉丛在特定条件下仍可能再次出现病理性扩张、迂曲,形成新的痔疮。此外,若手术中对痔组织的处理不够彻底,残留的部分痔组织在术后可能再次增生、肿大,引发症状复发。
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也与痔疮复发密切相关,患有慢性疾病,如长期便秘、腹泻、前列腺增生、慢性咳嗽等,会导致腹压持续升高,影响肛门直肠部位的静脉血液回流,增加痔疮复发风险。便秘时用力排便会使肛门局部压力骤增,静脉丛淤血加重;腹泻则会反复刺激肛管直肠黏膜,破坏局部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同时,年老体弱、肛门括约肌功能下降的人群,由于肛门支持组织薄弱,也更容易出现痔疮复发。
术后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痔疮复发的重要诱因,若患者在手术后依旧保持久坐、久站的习惯,缺乏运动,会使肛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静脉血液淤积;饮食上继续偏好辛辣、油腻食物,饮水不足,导致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增加肛门负担;不注意肛门卫生,细菌滋生引发感染,都可能促使痔疮再次发作。此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持续增加腹压,也不利于术后恢复,容易诱发痔疮复发。
痔疮患者需要正确认识手术的局限性,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痔疮手术后的复发风险,维护肛门直肠健康。
痔疮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1、伤口护理:
保持肛门局部清洁,排便后使用温水或医生指定溶液清洗,遵医嘱按时坐浴和换药,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感染。
2、饮食调整:
术后初期选择流食、半流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保证充足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3、活动与休息:
术后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伤口裂开或出血。适当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久坐、久站,保证充足休息。
4、排便管理:避免排便时用力过猛,控制排便时间,若出现便秘或排便困难,及时告知医生,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辅助排便。
898
10
屎是鲜红色的怎么回事

李胜龙
副主任医师
结、直肠肛门病外科
粪便呈现鲜红色,表明消化道存在出血情况,且出血部位多靠近肛门或直肠,常见原因有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等。
1、痔疮:
尤其是内痔,是导致大便带鲜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内痔位于齿线以上,表面为黏膜。当排便时,干结的粪便容易擦破内痔的黏膜,引起出血。这种出血通常在排便后出现,呈点滴状或喷射状,血液与粪便不混合,一般不伴有疼痛,但若内痔发生嵌顿或感染时,会出现疼痛症状。
2、肛裂:
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慢性溃疡。患者在排便时,干结的大便会撑开肛裂创面,导致出血,血液多为鲜红色,量较少,通常在手纸上可见,同时伴有剧烈疼痛,且疼痛在排便后会持续一段时间。长期便秘是引发肛裂的重要因素之一。
3、直肠息肉:
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称为直肠息肉。当息肉表面的血管破裂时,会出现大便带血,多为鲜红色,有时血液会附着在粪便表面,出血量一般不多。若息肉较大,可能会引起肠道刺激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4、直肠癌:
在直肠癌早期,肿瘤表面破溃出血,血液混入粪便中,可使大便呈现鲜红色。随着病情进展,除了便血,还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变细,以及腹痛、腹胀、消瘦等全身症状。直肠癌的便血容易与痔疮等良性疾病混淆,因此出现便血症状且持续不缓解时,务必引起重视。
5、其他原因:
某些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肠道黏膜在病原体的侵袭下发生溃疡、出血,可导致大便带鲜血,同时伴有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此外,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也会出现黏液脓血便,血液多为鲜红色。
发现便血后,不要自行盲目判断,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病情、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屎是鲜红色怎么处理
近期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加重。饮食上,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对肠道的刺激。同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不要自行使用止血药物,应尽快就医。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可能还会安排肛门指诊、肠镜等检查,以明确出血原因。
如果是痔疮、肛裂等良性疾病,可能会采用坐浴、外用药物等保守治疗方法,严重时需手术治疗。若是肠道感染性疾病,会根据病原体使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若确诊为肿瘤,医生会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
878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