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科科室相关科普
肚子胀吃点东西就撑怎么回事
赵文毅
副主任医师
胃肠外科
肚子胀吃点东西就撑,可能由饮食不当、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便秘等多种因素导致。若肚子胀吃点东西就撑的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并可能安排进一步的检查如胃镜、肠镜等以明确诊断。确诊后,患者应遵医嘱进行治疗,并注意定期复查和随访。 1、饮食不当: 过量摄入油腻、辛辣、生冷或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碳酸饮料等,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导致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从而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感。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也会扰乱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加重腹胀症状。 2、消化不良: 当胃酸分泌不足或消化酶分泌减少时,食物的消化过程会受到影响,导致食物在胃内无法被充分分解和吸收,进而产生大量气体和酸性物质,刺激胃黏膜,引起腹胀、腹痛等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等。 3、便秘: 当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粪便干结、难以排出时,会阻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气体排出,进而引起腹胀感。便秘患者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粪便干硬等症状。 4、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自身免疫反应等。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受损,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减弱,食物在胃内无法被有效消化,进而产生大量气体和酸性物质,引起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慢性胃炎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 日常生活中建议保持饮食均衡,避免过量摄入油腻、辛辣、生冷或易产气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饮食不规律。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保持适量运动,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腹胀症状。
1156
2024-10-17
胃癌的早期做胃镜能检查出来吗
赵文毅
副主任医师
胃肠外科
胃癌的早期阶段,通过胃镜检查通常能够检测出来。胃镜检查在胃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高清晰度的成像技术能够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微小变化,从而发现潜在的胃癌病灶。 胃镜能够直接进入胃部,对胃黏膜进行直观的观察。在胃癌早期,胃黏膜可能会出现不典型增生、分化异常或微小的隆起、凹陷等病变,这些变化在胃镜下往往能够清晰地显现出来。有经验的内镜医生能够识别出胃黏膜上的异常变化,如颜色、质地、形态等方面的改变,这些变化可能是胃癌早期的信号。当胃镜发现可疑病变时,医生通常会进行活检,即取一小块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能够准确判断病变的性质和分期。 日常生活中,建议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长期食用高盐、腌制、熏制等可能增加胃癌风险的食物。戒烟限酒,减少有害物质的摄入。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对于有胃癌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更加重视胃镜检查。若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减退、消瘦等胃癌早期可能的症状,也应及时就医进行胃镜检查。 在选择就诊医院时,患者应优先考虑具有专业消化内科和内镜诊疗团队的医疗机构,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及时性。确诊胃癌后,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1190
2024-10-17
肠癌手术后复查哪些项目
赵文毅
副主任医师
胃肠外科
肠癌手术后复查是确保病情稳定、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的重要手段,复查项目主要包括肠镜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每项检查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1、肠镜检查: 作为直接观察肠道内部情况的方法,肠镜检查能够详细查看手术部位的恢复情况,包括吻合口是否愈合良好,以及是否有新的息肉、肿瘤等病变产生。这对于评估手术效果、监测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2、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指标的检测。血常规可以反映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肝肾功能检查则能评估手术对重要脏器的影响;而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等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早期预警信号。此时也要抽血做生化检查,主要了解患者的身体营养状况、代谢情况以及肝肾功能是否正常,这有助于评估手术对患者整体生理状态的影响,并指导后续的康复治疗和营养支持。 3、影像学检查: 通过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全面观察肠道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评估手术效果,并检测是否有远处转移或新发病灶。这些检查对于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日常生活中,建议肠癌手术后的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暴饮暴食;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患者在肠癌手术后应定期前往医院复查,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各项检查。
1318
2024-10-17
为什么胃肠息肉手术后肚子隐隐作痛
赵文毅
副主任医师
胃肠外科
胃肠息肉手术后肚子隐隐作痛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手术后的正常反应、饮食不当、功能性消化不良、伤口感染等因素有关。如果术后肚子隐隐作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便血等,应及时就医。 1、手术后的正常反应: 胃肠息肉手术是一种有创操作,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对肠道和周围组织造成一定的创伤。术后早期,由于创面的存在和愈合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患者可能会感到肚子隐隐作痛。这种疼痛通常会随着创面的愈合和炎症的消退而逐渐减轻,属于手术后的正常现象。 2、饮食不当: 手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如果在此期间患者饮食不当,如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或过早进食难以消化的食物,可能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导致肚子隐隐作痛。所以术后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3、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等。胃肠息肉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因为手术创伤、麻醉药物影响等因素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进而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表现为肚子隐隐作痛。 4、伤口感染: 如果胃肠息肉手术后伤口处理不当或患者免疫力下降,可能会导致伤口感染。感染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肚子隐隐作痛,并可能伴有发热、局部红肿、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此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日常生活中,建议术后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遵医嘱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
766
2024-10-17
胃息肉多大需要摘除
赵文毅
副主任医师
胃肠外科
小于0.5cm和0.5-1cm的胃息肉可先观察,1-2cm的则癌变风险升高,需及时处理。胃息肉应综合考虑其大小、形态、患者自身情况等因素,采取恰当的治疗和随访措施,以保障胃部健康,防止病情恶化。 1、小于0.5cm的胃息肉: 小于0.5cm的胃息肉可以先观察,暂不摘除,因为这类小息肉多为良性,癌变的风险相对较低。此时可以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等变化。如果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息肉增大或出现其他异常变化,再考虑进一步处理。 2、0.5-1cm的胃息肉: 对于0.5-1cm的胃息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摘除。如果息肉形态规则、表面光滑,无明显恶变征象,可以继续观察。但如果患者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高危因素,或者息肉形态不规则、表面有糜烂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摘除。 3、1-2cm的胃息肉: 1-2cm的胃息肉癌变的风险相对较高,一般建议摘除,可以通过内镜下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摘除后需要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息肉的性质,为后续的治疗和随访提供依据。 4、大于2cm的胃息肉: 大于2cm的胃息肉癌变的可能性较大,通常需要及时摘除。这类息肉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以确保彻底清除病变组织,术后还需要密切随访,观察是否有复发等情况。 胃息肉患者应遵医嘱进行检查和治疗,不可自行判断是否需要摘除,需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刺激性食物。如果有胃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1133
2024-10-17
肠息肉微创手术要住院吗
赵文毅
副主任医师
胃肠外科
肠息肉微创手术是否需要住院,是一个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的问题。对于单个、直径较小且数量不多的肠息肉,通过微创手术切除后,患者通常可以较快恢复,术后观察数小时至一天左右,确认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且身体状况稳定后,即可出院。这类手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小,患者可以在家中继续休养,遵循医生的饮食和活动建议,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然而,对于息肉数量多、体积大、位置特殊或伴有其他肠道疾病的患者,微创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可能相对较高。这类患者在术后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住院观察,以便医生及时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并预防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同时,住院期间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促进病情的快速恢复。 日常生活中,建议术后一段时间内,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同时,要保持饮食的规律和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术后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随着身体的逐渐恢复,可以适当进行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和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一般建议选择正规医院和专业医生进行手术和治疗,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手术前要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注意事项,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肠息肉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并调整后续的治疗方案。
1210
2024-10-16
肠道脂肪瘤需要切除吗
赵文毅
副主任医师
胃肠外科
肠道脂肪瘤是否需要切除,需根据脂肪瘤的具体情况来判断。脂肪瘤在肠道内的存在可能随着其体积的增大而逐渐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如造成肠道狭窄、引发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具有家族史或存在肥胖、高脂血症等代谢异常疾病的患者而言,脂肪瘤的风险可能更高,且更易出现快速增长或恶变的情况。因此,在此类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手术切除,以预防潜在风险并减轻患者的不适症状。 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切除时,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脂肪瘤的大小、位置以及生长速度等因素。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脂肪瘤,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采取定期随访复查的方式,通过肠镜等检查手段动态监测脂肪瘤的变化情况。而对于需要手术切除的脂肪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内镜下切除术或开腹手术等。 日常生活中,建议保持饮食清淡,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促进肠道蠕动和脂肪代谢。对于有家族史或存在代谢异常疾病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和肠道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脂肪瘤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并提高体质。 一旦出现腹痛、腹胀、便血等肠道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家族史,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在选择就诊医院和医生时,建议选择正规、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具有丰富经验的医生进行诊疗,以确保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810
2024-10-16
胃间质瘤是什么病,严不严重
赵文毅
副主任医师
胃肠外科
胃间质瘤是起源于胃间叶组织的一种较少见的肿瘤,其性质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具有潜在的恶性倾向。该病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但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胃肠道出血等症状。关于胃间质瘤的严重性,需根据其性质、大小及是否发生转移等因素综合评估。 从性质上看,胃间质瘤并非纯粹的良性或恶性肿瘤,而是一种交界性肿瘤。这意味着其良恶性界限并不绝对,部分肿瘤可能表现为良性,但随着时间推移或受到某些刺激可能转化为恶性。因此,对于胃间质瘤的监测和治疗需格外谨慎。 从大小上看,较小的胃间质瘤(通常直径小于1cm)可能较为稳定,但也需要密切随访以观察其变化。而较大的间质瘤(直径大于2cm)则更有可能发生恶变或产生压迫症状,如胃肠道梗阻、消化道出血等,此时病情相对较为严重。胃间质瘤的严重性还与其是否发生转移密切相关。若肿瘤已发生转移,尤其是远处转移,则治疗难度增加,预后相对较差。 日常生活中,建议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摄入过多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应重视。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一旦出现上腹部疼痛、胃肠道出血等疑似胃间质瘤的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通过胃镜检查、超声胃镜检查以及上腹部CT检查等手段明确诊断。根据肿瘤的性质、大小及是否发生转移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后需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复发或转移的情况。
742
2024-10-16
灌肠管的深度是多少
刘颂
副主任医师
胃肠外科
不同的灌肠目的和患者情况,决定了灌肠管应插入的不同深度。成人清洁灌肠插入深度为15-25厘米,保留灌肠10-15厘米。儿童灌肠一般7-10cm,更小者3-7cm,老年人灌肠深度约为20厘米。 对于成人患者,灌肠管的插入深度在不同情况下有所不同。在进行清洁灌肠时,通常建议肛管插入深度为15-25厘米,这样可以确保灌肠液能够到达乙状结肠,减少直接对直肠的刺激,使灌肠液在肠内停留时间更长,有利于灌肠液的吸收和肠道的清洁。 而在进行保留灌肠时,插管长度一般在10-15厘米,这样可以使药物在肠道内停留更长时间,提高药物的吸收效率。 对于儿童患者,灌肠管的插入深度需要适当减少。清洁灌肠时,灌肠插管长度一般在7-10厘米,而对于更小的儿童,深度可能只有3-7厘米。这是因为儿童的肠道相对较短且细嫩,过深的插管可能会对其肠道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和损伤。 老年人的肠道结构和功能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因此灌肠深度也需要相应调整。一般来说,老年人的灌肠深度约为20厘米,但具体深度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判断来确定。在操作过程中,应更加谨慎,避免对肠道造成损伤。 灌肠过程中,如出现腹痛、腹胀或便意等不适症状,应及时调整插管深度或停止灌肠操作。
553
2024-10-16
肺腺癌四期活了10年就算治好了吗
刘颂
副主任医师
胃肠外科
肺腺癌四期患者活了10年并不一定意味着治好了。肺腺癌是一种较为复杂且严重的疾病,尤其是处于四期时,通常意味着癌细胞已经广泛扩散。对于肺腺癌的治疗效果评估,不能仅仅依据存活时间来判断。 如果患者肺腺癌相关的症状完全消失,如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不再出现,并且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如CT、磁共振或者全身 PET/CT 检查未在体内发现明显的癌症病灶,同时存活时间达5年以上,这种情况下可以称作临床治愈。 然而,即使满足这些条件,也不能绝对保证疾病不会在未来复发。因为癌细胞可能在体内处于一种极其微小的、目前检测手段无法发现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身体环境的变化,有可能再次活跃起来。 如果患者体内仍有可见的癌症病灶,即使患者存活了10年甚至更长时间,也不能算治好了,只能叫做疾病稳定。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方法的出现,使得肺腺癌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 部分患者可以带瘤生存很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生活质量也可能相对较好,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愈。因为癌症病灶仍然存在,随时可能出现进展或引发新的症状。 肺腺癌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患者在一段时间内病情稳定,也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和监测。复查的项目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这对于控制疾病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1417
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