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科科室相关科普
如何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的方法多种多样,涵盖心理调适、生活方式调整、社交互动及专业帮助等多个方面。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减轻负面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1、心理调适
认知重构:审视并调整消极思维模式,用积极、理性的观点替代负面想法。通过记录每日想法和情绪,识别并挑战负面认知,培养乐观态度。
正念冥想:专注于当下的感受、想法和环境,不进行评判,有助于减轻焦虑和压力。每日进行简短的正念练习,如深呼吸、身体扫描,可增强心理韧性。
情绪日记:记录每日的情绪变化、触发因素及应对策略,有助于识别情绪模式,增强自我觉察能力,从而更有效地管理情绪。
2、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系统,减轻焦虑感。避免过度使用咖啡因和酒精,以免加重情绪波动。
适度运动:定期参与体育活动,如散步、瑜伽、游泳等,可释放内啡肽等快乐激素,缓解抑郁情绪。运动还能改善睡眠质量,增强身体免疫力。
健康饮食:均衡摄入营养,多食用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有助于改善情绪。减少糖分和加工食品的摄入,避免情绪波动加剧。
3、社交互动
建立支持系统: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分享个人感受和经历,寻求情感支持。加入兴趣小组或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子,增加归属感。
有效沟通:学习倾听和表达技巧,避免误解和冲突。在沟通中保持开放和尊重,增进人际关系,减少孤独感和焦虑。
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他人,可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提升自我价值感,减轻抑郁情绪。
4、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可学习更多情绪管理技巧,改善思维模式。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抑郁药物,可快速缓解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药物治疗应与心理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通过上述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逐步改善情绪状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并且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恢复能力,也是缓解负面情绪的重要一环。
为什么会焦虑抑郁
日常生活中,工作、学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是引发焦虑与抑郁的常见原因。二某些性格特质,如内向、敏感、追求完美等,可能使人更容易陷入焦虑与抑郁的情绪中。
此外,遗传、神经递质失衡等生物因素,也在焦虑与抑郁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变革、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等社会环境因素,同样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焦虑与抑郁情绪。
童年虐待、亲人离世、重大生活变故等创伤性经历,是引发严重焦虑与抑郁的重要原因,可能导致个体心理创伤,难以释怀,长期影响情绪状态。
802
什么是抽多动症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抽动多动症全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抽动和多动行为,对患者的生活和学习产生较大影响。
1、常见原因:
遗传因素:抽动多动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多个基因的变异可能与抽动多动症的发病有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转运和代谢,从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神经生物学因素:抽动多动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可能存在异常,大脑中的基底神经节、额叶皮层等区域的发育异常或功能失调可能与抽动多动症的发病有关。
心理因素:心理创伤、压力和情绪问题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多动症的症状,长期的学习压力、家庭矛盾等不良心理因素可能导致患者的心理负担加重,从而引发或加重抽动和多动症状。
环境因素: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感染和不良生活习惯等也可能与抽动多动症的发病有关,母亲在孕期吸烟、饮酒或接触有害物质,可能增加孩子患抽动多动症的风险。
2、临床症状:
运动性抽动:患者可能会出现眨眼、耸鼻、歪嘴、摇头、耸肩等面部和头部的抽动,也可能出现甩手、踢腿、腹部抽动等肢体的抽动。这些抽动症状通常在紧张、疲劳或兴奋时加重,在放松或睡眠时减轻。
发声性抽动:简单发声性抽动可能包括清嗓子、咳嗽、吸鼻声等,复杂发声性抽动可能包括重复语言、模仿语言、秽语等。发声性抽动的频率和强度通常比运动性抽动更为多变,也更容易受到情绪和环境的影响。
3、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抽动多动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可以有效地控制抽动和多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改善大脑的功能。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情绪状态、提高应对能力,对抽动多动症的治疗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行为治疗:行为治疗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强化患者的良好行为,减少不良行为,对抽动多动症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行为治疗的方法包括正性强化法、负性强化法、消退法等。
家长和老师要正确认识抽动多动症,了解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避免对患者进行批评、指责和歧视。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减少压力和刺激,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
抽动多动症预后如何
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对预后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能够在疾病早期就发现症状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心理治疗、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等,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例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抽动行为,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症状的严重程度。
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也对预后有重要影响,一个温暖、理解和支持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更好地应对疾病。学校和社会的理解和接纳也能够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他们的康复。
但是也有一些患者的预后可能不太理想,如果疾病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且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
1368
孩子的叛逆期年龄阶段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孩子通常会经历两个主要的叛逆期阶段,第一个叛逆期一般在2-3岁,第二个叛逆期大约在12-18岁。通过理解、尊重和引导,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健康成长。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叛逆期是其中的重要阶段。2-3岁的幼儿叛逆期,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他们会对自己的物品有强烈的占有欲,经常说不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尝试独立行动,如自己穿衣、吃饭等,但由于能力有限,往往会引发一些矛盾和冲突。他们可能会因为家长的限制而产生反抗情绪,表现为哭闹、发脾气等。
而在12-18岁的青春期叛逆期,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身体上他们逐渐发育成熟,开始有了成人的特征。心理上他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渴望独立和自主。他们对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再轻易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意见。这个阶段的孩子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冲动和冒险,他们可能会对家长的管教产生反感,与家长发生冲突。
在孩子的叛逆期,家长需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不要强行压制孩子的反抗情绪,而是要与他们进行平等的沟通。要给孩子适当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有机会尝试独立。但同时也要设定合理的界限,确保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孩子的叛逆期需要注意什么
1、保持冷静与理解:
当孩子出现叛逆行为时,家长要克制情绪,避免大发雷霆。例如在孩子顶嘴时,先深呼吸,保持平和心态。
2、尊重孩子的隐私:
不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物品等,给孩子独立的空间,让他们有自己的小秘密。
3、加强沟通交流:
选择合适的时机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在孩子心情好时,坐下来聊聊学校生活和兴趣爱好。
4、关注心理健康:
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心理问题,若孩子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情况,要及时关心和疏导。关注心理健康可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071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孩子不听话是许多家长面临的难题,可能会影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成长,需要理解孩子的角度、建立良好的沟通等,只要家长采取正确的方法,耐心引导,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1、理解孩子的角度:
孩子不听话可能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而家长没有理解。例如孩子可能想要玩游戏而不想做作业,这是因为他们觉得玩游戏更有趣。
2、建立良好的沟通:
良好的沟通是解决孩子不听话问题的关键,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开放、平等的沟通渠道,让孩子愿意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应该注意语言和态度,避免批评、指责和命令式的语言。
3、制定明确的规则:
明确的规则可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有助于规范孩子的行为。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让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4、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适当的奖励可以激励孩子积极向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适当的惩罚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会带来不良后果,有助于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
5、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自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品质,它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家长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制定计划、坚持锻炼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不要生气、发脾气,要保持冷静,理智地处理问题。如果家长觉得自己无法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心理咨询师、教育专家等。
孩子不听话家长需要注意什么
认真思考孩子不听话的具体原因,可能是需求未被满足、沟通方式不当等,例如回顾孩子不听话的场景,分析触发因素。
采用平和、尊重的语气与孩子交流,避免命令式语言,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更愿意听从家长的建议。
为孩子制定清晰明确的规则,并坚持执行,规定看电视的时间、完成作业后才能玩游戏等,孩子知道行为的边界,减少不听话的情况。
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言行一致,要求孩子不玩手机,自己也要做到少看手机,孩子通过模仿家长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
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关注其需求和感受,一起做游戏、阅读、参加户外活动等,孩子感受到爱和关心,更愿意与家长合作。
1108
婴幼儿自闭症有6个前兆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婴幼儿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早期发现并干预比较重要,一般会有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重复刻板行为等前兆。
1、社交障碍:
婴幼儿对他人的存在缺乏关注,很少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例如当别人与他对视时,他会很快移开目光,或者根本不看对方。在与他人互动时,表现得比较冷漠,对他人的呼唤、逗弄没有明显反应。
2、语言发育迟缓:
自闭症婴幼儿往往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可能说话较晚,或者即使会说话,也只是简单的词汇重复,缺乏有意义的语言表达。
3、重复刻板行为:
自闭症婴幼儿常常会出现重复刻板的行为,如反复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这些行为通常是无目的的,而且会持续较长时间。
4、对特定事物的过度关注:
自闭症婴幼儿可能会对某些特定的事物表现出过度的关注和兴趣,如某个玩具、颜色、数字等。例如孩子可能会对一个红色的球非常着迷,整天拿着球不放,对其他玩具则完全不感兴趣。
5、情绪不稳定:
自闭症婴幼儿的情绪往往比较不稳定,容易出现突然的哭闹、发脾气等情况。他们可能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例如声音、光线、温度等的改变都可能引发他们的情绪反应。
6、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困难:
自闭症婴幼儿对环境的变化适应能力较差,例如搬家、更换照顾者、幼儿园新环境等都可能让他们感到极度不安,例如孩子在新环境中可能会表现出哭闹、拒绝参与活动等行为。
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和发展情况,特别是在孩子的早期成长阶段,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上述前兆,应及时记录并咨询专业医生。
婴幼儿自闭症怎么办
密切观察婴幼儿的行为表现,如社交互动、语言发展、重复行为等,注意孩子是否对他人的呼唤没有反应,是否有刻板的动作。
及时带婴幼儿去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诊断,由儿童神经科医生、心理学家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根据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干预方法,如行为疗法、语言治疗、社交技能训练等,通过一对一的训练,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陪伴孩子参与各种活动,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
为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促进社会融合,参加特殊教育机构的活动,让孩子与其他自闭症儿童一起学习和玩耍。
1359
孩子情绪不稳定怎么办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孩子情绪不稳定是许多家长面临的问题,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需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识别情绪、教授情绪管理技巧等。
1、理解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表达往往直接而强烈,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情绪不稳定是正常的成长现象。例如孩子可能因为小事而大哭大闹,这并不一定是无理取闹,而是他们还不擅长控制情绪。
2、帮助孩子识别情绪:
孩子可能不清楚自己的情绪状态,帮助他们识别情绪有助于更好地管理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出现情绪变化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3、教授情绪管理技巧:
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数数、暂时离开现场等。例如当孩子生气时,可以让他们先深呼吸几次,平静下来后再处理问题。这些技巧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家长可以在孩子情绪稳定的时候,和孩子一起模拟各种情绪场景,让孩子练习使用情绪管理技巧。
4、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情绪稳定有很大影响,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孩子感到安全和稳定。例如父母之间的关系融洽,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关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保持情绪稳定。
5、关注孩子的生活规律:
孩子的生活规律对情绪也有影响,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6、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的情绪不稳定非常严重,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家长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帮助。例如孩子可能患有情绪障碍或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
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家长要保持耐心,不要期望孩子在短时间内就能完全掌握情绪管理技巧,也不要经常批评孩子。
孩子情绪不稳定时家长要注意什么
密切观察孩子情绪波动的频率、程度和触发因素,记录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情绪激动。
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和学习环境,家长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保持家庭氛围的温馨。
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每天安排时间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教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如用语言描述感受,当孩子生气时,鼓励他们说出原因。
确保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表,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良好的身心健康是情绪稳定的基础,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应对情绪问题。
826
小孩脾气暴躁易怒是什么原因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小孩脾气暴躁易怒是让许多家长感到困扰的问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可能是年龄特点、睡眠不足、饥饿或疲劳等导致的,需要及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1、年龄特点:
年幼的孩子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控制情绪的部分。例如幼儿的前额叶皮质发育相对滞后,使得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更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表现出脾气暴躁易怒。
2、睡眠不足:
缺乏充足的睡眠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如果孩子长期睡眠不足,可能会变得烦躁不安、易怒。孩子可能因为晚上睡眠不好,第二天在学校或家里就容易发脾气。
3、饥饿或疲劳:
当孩子感到饥饿或疲劳时,也可能会情绪不稳定。例如孩子在经过长时间的活动后没有及时进食,身体的能量不足,就容易变得脾气暴躁。
4、家庭环境:
父母榜样:父母的行为和情绪表达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脾气、争吵,孩子可能会模仿这种行为。
教养方式:过于严厉或溺爱都可能导致孩子脾气暴躁易怒,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经常批评、指责孩子,孩子可能会感到压力过大,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脾气暴躁。而过度溺爱孩子则可能让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发脾气。
家庭氛围:紧张、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焦虑,从而影响他们的情绪。例如家庭中存在长期的矛盾和冲突,孩子可能会因为担心和恐惧而变得情绪不稳定。
5、心理需求未满足:
关注需求:孩子需要父母的关注和陪伴,如果他们觉得自己被忽视,可能会通过发脾气来吸引大人的注意。
自主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有了自主意识,他们希望能够自己做决定、掌控一些事情。如果父母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不尊重他们的自主需求,孩子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愤怒,表现出脾气暴躁。
情感需求:孩子也有情感上的需求,如被爱、被理解、被接纳等。如果孩子在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变得敏感、易怒。
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要保持冷静,不要被孩子的情绪所影响,避免以暴制暴,否则会让情况更加糟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家长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关注他们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小孩脾气暴躁易怒怎么办
仔细观察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脾气,分析可能的原因,记录孩子发脾气的场景、对象和触发因素。
为孩子制定明确的规则和行为准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制定家庭规则,如按时睡觉、尊重他人等。有规则的环境可以让孩子有安全感,减少因不确定而产生的暴躁情绪。
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和管理情绪,当孩子生气时,引导他们深呼吸、数数等方法来平静情绪。
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关注,一起做游戏、阅读、参加户外活动等。
1227
厌奶期最长几个小时吃一次奶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厌奶期宝宝吃奶的时间间隔差异较大,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最长时间间隔,一般可能在4-6小时甚至更长。在这个阶段,家长要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帮助宝宝度过厌奶期。
厌奶期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通常在宝宝3-6个月出现,但具体时间因宝宝个体差异而不同。在厌奶期,宝宝可能会对吃奶表现出不感兴趣或抗拒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变化。
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们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增强,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从而分散了对吃奶的注意力。宝宝的味觉和嗅觉也在不断发展,可能会对单一的奶味产生厌倦。宝宝的消化系统也在逐渐成熟,可能会出现消化速度减慢的情况,导致食欲下降。
在厌奶期,宝宝吃奶的时间间隔可能会延长,一般会在4-6小时进行喂奶,如果宝宝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发热、呕吐、腹泻等,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可以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指标,以判断宝宝是否摄入了足够的营养。
但是过长时间不吃奶也可能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如果宝宝超过6小时不吃奶,家长可以尝试采取一些措施来刺激宝宝的食欲。比如可以给宝宝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喂奶环境,避免外界干扰,尝试更换喂奶的姿势或奶瓶奶嘴,适当增加宝宝的活动量,促进消化等。
家长要保持耐心和冷静,不要强迫宝宝吃奶,以免引起宝宝的反感,要注意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要保证宝宝的水分摄入,可以适当给宝宝喂一些温开水。
厌奶期怎么办
1、观察宝宝状态:
仔细观察宝宝的食欲、精神状态和睡眠情况,记录宝宝每天的吃奶次数和量,以及玩耍、睡觉的时间。
2、营造安静环境:
喂奶时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干扰,例如关闭电视、音响等噪音源,拉上窗帘,营造温馨的氛围。
3、调整喂奶方式:
尝试不同的喂奶姿势和奶瓶奶嘴,让宝宝半躺着吃奶,或者更换柔软度适中的奶嘴。
4、增加活动量:
适当增加宝宝的活动时间和强度,让宝宝多趴着玩,或者进行被动操等运动。
5、不要强迫喂奶:
当宝宝拒绝吃奶时,不要强行逼迫,不要硬把奶嘴塞进宝宝嘴里,以免引起宝宝反感。
6、耐心等待:
厌奶期通常是暂时的,家长要有耐心等待,不要过于焦虑,相信宝宝会逐渐恢复食欲。
743
女孩子叛逆期怎么办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女孩子进入叛逆期是一个让家长和老师较为头疼的阶段,但只要正确引导,就能帮助她们顺利度过,建议理解与尊重、有效沟通等,家长和老师要有耐心、有爱心、有方法。
1、理解与尊重:
处于叛逆期的女孩子渴望被理解和尊重,家长和老师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阶段,避免过度批评和指责。例如当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耐心倾听,不要急于否定。
2、有效沟通:
与叛逆期的女孩子沟通要讲究方法,使用平和的语气,避免命令式的语言。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沟通也很重要,不要在孩子情绪激动或忙碌的时候强行沟通,可以在孩子心情平静、放松的时候,如散步、吃饭时进行交流。
3、建立规则:
虽然叛逆期的孩子渴望自由,但适当的规则是必要的,规则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有助于她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规定孩子的作息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等。
4、关注心理健康:
叛逆期的女孩子可能会面临各种心理压力,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家长和老师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当孩子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症状时,要耐心询问原因,给予关心和支持。
5、培养兴趣爱好: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可以丰富她们的生活,转移注意力,减少叛逆行为。例如孩子喜欢绘画,可以给她报绘画班,让她在绘画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叛逆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家长和老师要持续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方法,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改变而放松警惕。
女孩子叛逆期注意事项
当孩子表现出叛逆行为时,家长要克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冲动反应,例如不要立刻大声斥责,而是先深呼吸,冷静下来。
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手机等私人物品,给孩子一定的私人空间,让其感受到被尊重,尊重隐私可以增强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减少抵触情绪。
选择合适的时机与孩子沟通,倾听她们的想法和感受,在孩子心情较好时,主动与她聊天,了解她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保持理性和冷静,遵守道德规范。
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孩子自己决定穿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事情,适当的自由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意识。
1375
孩子自残家长该怎么办
肖春玲
主任医师
临床心理科
孩子自残是一种令人痛心且严重的情况,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建议保持冷静、立即寻求专业帮助等,通过正确的应对措施和专业的治疗,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1、保持冷静:
当家长发现孩子自残时,很容易陷入惊慌和焦虑,但此时保持冷静比较重要。惊慌失措可能会让孩子更加紧张和恐惧,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家长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深呼吸几次,让自己先平静下来。
2、立即寻求专业帮助:
孩子自残往往是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评估和干预,家长不应自行判断或试图自行解决问题,以免延误病情。
3、建立安全环境:
为了防止孩子再次自残,家长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去除可能用于自残的物品,如刀具、尖锐物品、药品等。例如将家里的刀具锁起来,药品放在孩子无法接触到的地方,确保孩子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
4、加强沟通与理解:
孩子自残通常是内心痛苦的一种表达方式,家长需要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只有真正理解孩子的痛苦和需求,才能给予他们有效的帮助。
5、给予关爱与支持:
孩子在自残后通常会感到内疚、自责和孤独,此时他们需要的是家人的关爱和支持。家长要用行动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在乎的。
不要对孩子的自残行为进行指责、批评或惩罚,这只会让孩子更加痛苦和自责。要积极配合专业人士的治疗,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家庭干预和护理。
孩子自残家长需要注意什么
耐心与孩子沟通,了解自残的原因和背后的情绪,用温和的语气询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关爱,有助于解决问题。
及时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为孩子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咨询儿童心理专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密切观察孩子的情绪波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记录孩子的情绪变化,留意孩子的行为举止,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情况恶化。
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避免让孩子感到尴尬或羞耻,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情绪管理,不要让自己的焦虑和压力影响到孩子。
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