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科科室相关科普
分享至
  • 复制链接
取消
点击这里 让更多人看到
莫名想哭、心情低落是怎么回事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莫名想哭、心情低落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事件等。 1、生理因素: 身体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如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或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等会发生变化,可能引发情绪低落、想哭等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平衡,导致情绪抑郁。此外,长期缺乏睡眠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情绪调节能力下降,使人容易出现莫名的情绪低落和想哭的情况。 2、心理因素: 压力过大是常见原因之一。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工作、学习、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当压力超出自身承受能力时,就可能以情绪低落、想哭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也会导致情绪的持续低落,患者常会无缘由地感到悲伤、绝望,有强烈的想哭冲动,还可能伴有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另外,性格较为敏感、内向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将负面情绪积压在内心,从而出现莫名想哭、心情低落的情况。 3、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单调、压抑的生活环境中,如工作环境恶劣、家庭关系不和谐等,可能会逐渐影响人的情绪,使人变得情绪低落。季节变化也可能对情绪产生影响,比如冬季日照时间缩短,人体生物钟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分泌减少,从而引发季节性情绪失调,表现为心情低落、嗜睡、食欲增加等。 4、生活事件: 经历重大的生活变故,如亲人离世、失恋、失业等,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导致情绪陷入低谷,出现想哭的情绪反应。一些看似较小的生活琐事,如与同事发生矛盾、考试失利等,如果积累起来,也可能引发情绪的爆发,让人莫名感到心情低落、想哭。 莫名想哭、心情低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这种情绪持续时间较长且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以便找到根源并进行有效调整和治疗。 莫名想哭、心情低落的改善方法 要允许自己感受和表达情绪,找个安全的地方大声哭出来,能释放内心的压抑。也可以向亲朋好友倾诉,分享内心的感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可能会感觉好受些。 同时进行一些放松活动也很有效。比如深呼吸,慢慢地吸气再缓缓地呼气,能帮助身体和情绪平静下来;冥想可以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和思绪,有助于减轻负面情绪。还可以去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自然景色,让身心在大自然中得到舒缓。 另外,尝试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影、绘画、阅读等,沉浸在爱好中能转移注意力,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改善低落的心情。如果这种情绪持续时间较长且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900
36
2025-04-28
为什么恐惧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人们产生恐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涵盖本能反应、过往经历、认知偏差、社会环境影响、心理疾病以及大脑生理异常等方面。 1、本能反应: 恐惧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人类对一些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的事物,如凶猛的野兽、高处等,形成了天然的恐惧。这种本能反应有助于我们避开危险,保障自身安全,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且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体现,但程度有所不同。 2、过往经历: 个人的过往经历对恐惧的产生有重要影响。曾经遭受过伤害、惊吓或目睹过可怕的事件,如交通事故、暴力袭击等,这些经历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当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境或事物时,就可能唤起过去的恐惧记忆,从而产生恐惧情绪,这种恐惧可能会随着时间逐渐减轻或加重。 3、认知偏差: 对事物的认知偏差也会引发恐惧。有些人可能会过度夸大事物的危险性,将一些正常的情况视为极其可怕的事情。比如,对一些小概率事件过度担忧,或者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恐惧,这种错误的认知会强化恐惧情绪,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4、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也能导致恐惧的产生。生活在充满压力、不稳定或不安全的社会环境中,如战争、犯罪率高的地区等,人们会更容易产生恐惧情绪。同时,社会舆论、他人的恐惧情绪等也可能影响个体,使其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且这种恐惧可能会在群体中蔓延。 5、心理疾病: 某些心理疾病会使患者产生恐惧症状。如焦虑症、恐惧症等,患者会对特定的事物或情境产生过度的、不合理的恐惧。恐惧症患者可能会对某种动物、封闭空间等产生强烈的恐惧,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 6、大脑生理异常: 大脑的生理异常也可能与恐惧有关。当大脑中的某些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或者大脑的情绪调节区域,如杏仁核等出现功能异常时,可能会导致恐惧情绪的产生和调节障碍。这种情况下的恐惧可能较为严重和持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若出现过度的、不合理的恐惧,且这种恐惧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心理状态,导致无法正常面对相关事物或情境,建议及时前往正规精神心理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恐惧情绪的预防要点 在预防方面,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学会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心理韧性。对于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人,要学会自我调节,避免过度敏感和紧张。 避免过度接触可能引发恐惧的信息,如恐怖电影、暴力新闻等。同时,了解恐惧情绪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这种情绪,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 此外,对于儿童,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避免让他们接触可能造成心理创伤的恐怖场景,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认知,预防恐惧情绪的产生和发展。
1214
29
2025-04-25
总觉得心里烦躁是什么原因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总觉得心里烦躁的原因较为多样,包括生活压力、环境因素、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心理疾病以及身体疾病等方面。 1、生活压力: 生活中各种压力是导致心里烦躁的常见原因。工作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经济负担重等,都会让人感到焦虑和烦躁。例如,面临工作上的截止日期、学习成绩的压力时,人们可能会产生烦躁情绪,但这种情绪在压力源消除后可能会缓解。 2、环境因素: 不良的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情绪。长期处于嘈杂、拥挤、闷热或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会让人感到不适,从而产生烦躁心理。另外,季节变化、天气异常等也可能影响人的情绪状态,导致心里烦躁,不过这种影响相对短暂。 3、情绪管理: 自身情绪管理能力不足也会引发烦躁。有些人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或挫折时,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比如,不能正确对待失败,过度自责或抱怨,导致烦躁情绪不断积累,影响心理健康。 4、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不和谐是导致烦躁的重要因素。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缺乏良好的沟通和理解,会让人感到困扰和烦躁。长期的人际关系问题还可能导致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加重烦躁情绪。 5、心理疾病: 某些心理疾病会使人经常感到烦躁。如焦虑症患者常常处于过度紧张、不安的状态,容易烦躁易怒。抑郁症患者除了情绪低落外,也可能伴有烦躁情绪,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这些心理疾病需要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6、身体疾病: 身体上的疾病也可能引发烦躁情绪。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异常,会出现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症状。慢性疼痛、睡眠障碍等也会影响人的情绪状态,导致心里烦躁,且身体疾病引起的烦躁往往较为严重和持久。 若出现总是心里烦躁的情况,且这种烦躁情绪持续存在并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造成明显影响,建议及时前往正规精神心理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心里烦躁的预防要点 在预防方面,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很重要。学会正确应对压力和挫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通过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如情绪表达、情绪转移等,提高心理韧性。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充足的睡眠可以缓解疲劳,改善情绪状态;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使人感到愉悦。 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互动,获得情感上的支持。避免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也有助于预防心里烦躁的发生。
1243
20
2025-04-25
天天晚上做恶梦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天天晚上做噩梦的原因较为复杂,涵盖生理因素、心理压力、睡眠环境问题、精神心理疾病以及身体器质性病变等方面。 1、生理因素: 睡前过饱、饥饿或口渴,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做噩梦。例如,晚餐进食过多油腻、辛辣食物,肠胃消化负担重,睡眠中肠胃不适可能引发噩梦。此外,疲劳过度、经期不适、孕期身体变化等也可能干扰睡眠,使大脑处于不稳定状态,从而增加做噩梦的几率。 2、心理压力: 生活中积累的心理压力是常见诱因。工作学习压力大、面临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失恋等,会使人精神紧张焦虑。在睡眠时,大脑仍处于活跃状态,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以噩梦的形式表现出来,影响睡眠质量,且随着压力持续,做噩梦频率可能增加。 3、睡眠环境问题: 睡眠环境不佳会影响睡眠状态。卧室噪音大、光线过强、温度不适宜或床铺不舒适等,都会使人在睡眠中感到不安,大脑无法完全放松,进而引发噩梦。长期处于不良睡眠环境中,做噩梦的情况可能愈发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4、精神心理疾病: 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更容易频繁做噩梦。这些疾病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情绪调节功能受损,在睡眠中大脑的异常活动表现为噩梦。患者可能还伴有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病情相对复杂,需要专业治疗。 5、身体器质性病变: 某些身体器质性病变,如脑部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肺疾病等,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和血液循环。在睡眠中,身体的不适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导致大脑产生异常活动,引发噩梦。 若出现天天晚上做噩梦的情况,且这种情况持续存在并对睡眠质量、日常生活、精神状态等方面造成明显影响,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天天晚上做噩梦的护理要点 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选择阅读纸质书籍、听舒缓音乐等放松方式。 改善睡眠环境,营造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的卧室氛围。使用隔音耳塞、遮光窗帘等辅助工具,减少外界干扰。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提高睡眠的舒适度。 学会缓解心理压力,通过运动、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白天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让身体得到锻炼,晚上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遇到问题时,尝试与朋友、家人交流,分享感受,释放负面情绪。
647
10
2025-04-25
密集恐惧症症状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密集恐惧症的症状包括心理不适、生理反应、回避行为、认知改变以及严重的功能损害等方面。 1、心理不适: 密集恐惧症初期常表现为心理上对密集物体或图案的不适。当看到蜂窝、虫卵、密集的小孔等物体或图案时,会感到轻微的紧张、不安和烦躁,内心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但此时这种不适相对较轻,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小,可能只是短暂的情绪波动。 2、生理反应: 随着对密集物体的进一步接触或视觉刺激,会出现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皮肤瘙痒或起鸡皮疙瘩等。部分人还可能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这些生理反应是身体对恐惧的应激反应,会加重心理上的恐惧感受。 3、回避行为: 为了避免这种恐惧和不适,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回避行为。会刻意避开可能出现密集物体的场景,如不看相关的图片、视频,不去有密集物体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类似的密集元素会迅速转移视线或离开,影响正常的生活和活动。 4、认知改变: 患者对密集物体存在认知偏差,会过度夸大其可怕程度。即使理智上知道某些密集物体并无实际危险,但仍然无法控制内心的恐惧。会认为密集物体是极其恐怖的,对其产生不合理的恐惧信念,这种认知改变强化了恐惧情绪。 5、严重的功能损害: 病情严重时,密集恐惧症会导致严重的功能损害。可能会因为恐惧而无法正常工作,如从事与图像、设计等相关工作,遇到密集元素就无法进行操作。在生活中,也会因为过度恐惧而限制自己的行为,影响生活质量,对自身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 若出现上述密集恐惧症的相关症状,导致无法正常面对密集物体相关场景,建议及时前往正规精神心理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密集恐惧症的护理要点 要认识到自己的恐惧是一种常见现象,不要过分自责或焦虑。当面对密集物体产生恐惧时,尝试进行深呼吸和放松训练,如渐进性肌肉松弛,缓解身体的紧张感。 逐步暴露自己于相对不那么可怕的密集物体中,从轻微的刺激开始,比如先看较为稀疏的密集图案,逐渐适应后再接触更密集的物体。这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 改变对密集物体的认知,尝试了解密集物体的本质和实际危险性,纠正过度恐惧的想法。可以通过与有相同经历的人交流,分享经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608
2
2025-04-25
双重人格的主要表现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双重人格的主要表现包括身份转换迹象、记忆缺失、性格差异、行为习惯改变、社交关系混乱以及严重的自我认知障碍等方面。 1、身份转换迹象: 双重人格初期常表现出一些身份转换的迹象。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短暂的行为或言语变化,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但这种变化较为轻微且持续时间较短,可能只是偶尔的语调、用词的改变,自己也可能并未完全意识到这种转换,对生活影响较小。 2、记忆缺失: 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记忆缺失的情况。一种人格状态下发生的事情,另一种人格可能完全不记得。比如,在人格A状态下做过的事情,当转换到人格B时,对这些事情毫无印象,就像失去了这部分记忆,这种记忆缺失开始影响患者对自身经历的连贯性认知。 3、性格差异: 不同人格之间存在明显的性格差异。一种人格可能开朗外向、热情活泼,而另一种人格则可能内向孤僻、沉默寡言。这些性格特点在各自的人格状态下表现稳定,患者在不同人格状态下的思维方式、情感反应也截然不同,周围人能明显感觉到这种差异。 4、行为习惯改变: 行为习惯也会随着人格的转换而改变。一种人格可能喜欢运动、爱好音乐,而另一种人格可能对绘画、阅读更感兴趣。在行为举止上,走路姿势、手势、表情等也可能有所不同,这些行为习惯的改变进一步体现了双重人格的特征,对日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5、社交关系混乱: 双重人格会导致社交关系混乱。患者在不同人格状态下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不同,可能会让身边的人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比如,人格A对朋友很友好,而人格B可能对同样的朋友表现出冷漠或敌意,这会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不稳定。 6、严重的自我认知障碍: 病情严重时,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自我认知障碍。无法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身份,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可能出现不同人格之间的冲突,影响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功能,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若出现上述双重人格的相关表现,且这些表现持续存在并对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造成明显困扰和影响,建议及时前往正规精神心理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双重人格的应对方法 当感觉出现人格转换迹象时,尽量记录下当时的情境、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表现,这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状态,也能为专业诊断提供线索。 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同人格状态,不要抗拒或害怕这些变化。尝试在不同人格状态下,进行自我对话和沟通,寻找人格之间的联系和平衡。当出现记忆缺失时,不要过度焦虑,可以通过写日记、做笔记等方式来弥补记忆的空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良好的生活状态有助于稳定情绪,增强心理韧性。可以选择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冥想、瑜伽等,帮助自己在不同人格状态下都能保持平静和专注。
807
81
2025-04-25
莫名的情绪低落是怎么回事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莫名的情绪低落的原因较为复杂,包括生理周期变化、压力积累、环境因素、心理创伤、心理疾病以及身体器质性病变等方面。 1、生理周期变化: 生理周期的变化可能导致莫名的情绪低落。例如,女性在生理期,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波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变化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引发情绪低落。 2、压力积累: 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各种压力是常见原因。工作上的任务繁重、学习的压力、经济负担等,长时间的压力会让人心理疲惫,导致情绪低落。 3、环境因素: 周围环境的改变或不良环境也可能引发情绪低落。长期处于嘈杂、拥挤、压抑的环境中,或者季节变化导致光照减少,如冬季,都可能影响人的情绪。 4、心理创伤: 曾经经历的心理创伤,如失恋、亲人离世、遭受背叛等,即使过去一段时间,也可能在某些时刻引发情绪低落。这些创伤在内心留下了阴影,当遇到类似场景或触发点时,负面情绪会再次涌现,影响当前的情绪状态。 5、心理疾病: 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会使人经常出现莫名的情绪低落。抑郁症患者会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对事物缺乏兴趣,感到无助和绝望。焦虑症患者在焦虑情绪的影响下,也可能伴随情绪低落,这些心理疾病需要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6、身体器质性病变: 身体的一些器质性病变也可能导致情绪低落。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神经系统功能,使人感到疲劳、情绪低落。 若出现经常莫名的情绪低落,建议及时前往正规精神心理医疗机构或综合医院相关科室进行评估。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专业的心理测评、身体检查等,明确病因,并给予合适的治疗方案。 莫名情绪低落的应对 保持规律的作息,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合理饮食,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过度摄入糖分和咖啡因,以免影响情绪。 尝试进行适度的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瑜伽等,每周坚持几次,每次30分钟左右。 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当情绪低落时,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这些放松练习,帮助自己平静下来。也可以通过与朋友、家人倾诉,分享自己的感受,获得情感上的支持。
816
28
2025-04-25
莫名其妙想哭怎么回事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莫名其妙想哭的原因较为多样,包括情绪积累、压力因素、生理变化、环境影响、心理问题以及精神疾病等方面。 1、情绪积累: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经历各种事情,一些情绪可能被暂时压抑。当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出现莫名其妙想哭的情况。比如,工作中受了委屈、与朋友发生小矛盾等,当时没有及时释放情绪,之后在某个瞬间就可能突然想哭,但这种情况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情绪释放后会有所缓解。 2、压力因素: 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如工作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经济负担重等,会让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压力会导致情绪变得脆弱,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出现莫名其妙想哭的现象。此时,压力源持续存在,可能会使这种想哭的情绪反复出现。 3、生理变化: 生理上的变化也可能导致情绪波动,进而莫名其妙想哭。女性在生理期、孕期或更年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会影响情绪调节。此外,睡眠不足、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也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使人情绪不稳定,容易想哭,且可能会伴有身体的不适症状。 4、环境影响: 周围环境的变化或氛围也可能引发莫名其妙想哭的情绪。处于一个悲伤、压抑的环境中,或者看到一些触动人心的场景,如感人的电影、悲伤的故事等,即使与自己无关,也可能受到感染而想哭。长期处于不良的环境中,还可能加重这种情绪。 5、心理问题: 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等,会使人的情绪调节能力受损。焦虑症患者常常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容易情绪失控而想哭。抑郁症患者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内心充满痛苦,也会经常有想哭的冲动,这些心理问题需要专业的评估和治疗。 6、精神疾病: 某些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也可能出现情绪异常的表现,包括莫名其妙想哭。这类疾病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情绪、认知等方面出现障碍,患者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且往往还伴有其他精神症状,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若出现经常莫名其妙想哭的情况,且这种情况持续存在并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造成明显影响,建议及时前往正规精神心理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莫名其妙想哭的护理 当想哭的情绪出现时,停下来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尝试把情绪表达出来,可以写日记或者与朋友、家人倾诉。学会缓解压力,通过运动、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改善情绪状态。冥想和深呼吸有助于平静心情,减轻焦虑和紧张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可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稳定情绪。当情绪低落、想哭时,尝试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如阅读、绘画、看喜剧等,让自己的心情逐渐好转。
1315
14
2025-04-25
戒烟后身体有何变化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戒烟后身体的变化有呼吸系统变化、味觉和嗅觉改善、精神状态调整、心血管系统变化、整体健康风险的改变等方面。 1、呼吸系统变化: 戒烟后不久,呼吸系统就会出现积极变化。因吸烟导致的咳嗽、多痰情况会逐渐减轻。这是因为呼吸道纤毛的功能开始恢复,其摆动能力增强,能够更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内的黏液和异物,减少了对呼吸道的刺激,使呼吸逐渐变得顺畅,不过初期可能仍会有一些轻微的咳嗽来排出残留的有害物质。 2、味觉和嗅觉改善: 戒烟后,味觉和嗅觉会有所提升。吸烟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麻痹味觉和嗅觉神经,导致味觉和嗅觉减退。戒烟后,神经功能逐渐恢复,能更敏锐地感知味道和气味。食物会变得更美味,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气味也能更清晰地被察觉,提升了生活的感官体验。 3、精神状态调整: 在精神方面,初期戒烟可能会出现烦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戒断反应,这是身体对尼古丁依赖的表现。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不适会逐渐减轻。大脑不再受尼古丁的刺激和干扰,思维会变得更加清晰,精神状态也会趋于稳定,睡眠质量也可能得到改善,让人在白天更有精力。 4、心血管系统变化: 心血管系统也会发生显著变化。戒烟后,心率和血压会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因为吸烟时,尼古丁会使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戒烟后,血管逐渐舒张,血液流通更顺畅,心脏的压力减小,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开始降低,但血管功能的完全恢复需要较长时间。 5、整体健康风险的改变: 长期来看,戒烟大大降低了患多种严重疾病的风险。如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喉癌、膀胱癌等与吸烟密切相关的癌症发病几率显著下降。身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也会逐渐增强,更有能力抵御疾病,整体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 若在戒烟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适症状,如持续的剧烈咳嗽、呼吸困难、严重的情绪波动且无法缓解等,或对身体的变化存在疑虑,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戒烟后的注意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由于戒烟后可能会出现食欲增加的情况,要控制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过度进食导致体重增加。可以选择一些低热量、高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片等。 适度运动对身体恢复非常重要,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还能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状态。 避免再次接触吸烟的环境和诱因,尽量远离吸烟人群和场所,防止受到吸烟行为的诱惑而再次复吸。可以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瑜伽等,转移对吸烟的注意力。
1240
46
2025-04-25
情感障碍是什么病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情感或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低落或两者交替出现,同时可伴有认知、行为、生理功能等多方面的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情感障碍较常见的类型包括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患者的核心症状是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绝望、无助的情绪中,对曾经感兴趣的事物都失去了兴趣,体验不到快乐。他们的思维变得迟缓,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我评价降低,常常感到自己毫无价值,甚至出现自责、自罪的想法。行为上表现为活动减少,变得懒散,不愿与人交流,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自伤、自杀的念头或行为。此外,还可能伴有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疲劳乏力等躯体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则更为复杂,患者会经历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的交替出现。在躁狂发作时,患者情绪异常高涨,充满活力和自信,自我感觉良好,思维敏捷,想法不断涌现,语速加快,滔滔不绝。他们精力充沛,活动增多,可能会疯狂购物、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制定不切实际的计划等,睡眠需求明显减少却不觉得疲惫。而在抑郁发作期,症状则与抑郁症相似,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等。 情感障碍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因素,研究表明,情感障碍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大脑神经生物学因素,包括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以及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等。 此外,心理因素如个性特点、早期生活经历,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社会环境因素如长期的压力、重大生活事件的刺激,也可能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若发现自身或他人出现情感异常,怀疑存在情感障碍相关问题,不要自行判断处理,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 情感障碍的相关检查建议 1、精神检查: 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进行详细的精神检查,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其言语、表情、行为等,评估患者的情感状态、思维内容、认知功能等,这是诊断情感障碍的重要依据。 2、心理测评: 进行相关的心理测评量表测试,如抑郁量表、躁狂量表等。这些量表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情感症状严重程度,为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客观数据。 3、身体检查: 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情感症状。某些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引起情绪改变,通过身体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这些躯体因素。
1344
55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