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科科室相关科普
分享至
  • 复制链接
取消
点击这里 让更多人看到
悲伤乳头综合症症状是什么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悲伤乳头综合症症状包括突发负面情绪、伴随生理反应、影响日常生活等,建议患者积极就诊,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不要讳疾忌医。 1、突发负面情绪: 悲伤乳头综合症突出的症状,是当乳头受到刺激,无论是物理触碰,如衣物摩擦,还是有意的触摸,患者会突然被强烈的负面情绪所笼罩。这种负面情绪以悲伤为主导,可能还夹杂着焦虑、抑郁的感觉。例如在日常穿着较为紧身的衣物时,乳头与衣物频繁摩擦,患者可能毫无征兆地陷入低落情绪,甚至会有想哭的冲动,而这种情绪反应和当前所处的环境、正在进行的活动并无直接关联。负面情绪的持续时长因人而异。短则几分钟,在刺激停止后,情绪可能逐渐平复。但也有患者可能会持续半小时甚至更久。有的患者在洗澡时,因水流冲击乳头触发症状,洗澡结束后,悲伤等负面情绪仍会持续较长时间,影响后续的正常活动,如无法集中精力工作或学习。 2、伴随生理反应: 除了情绪上的变化,还可能伴随一些生理反应。部分患者会出现心率加快的情况,当乳头受刺激引发负面情绪时,自己能明显感觉到心跳加速。同时呼吸也可能变得急促,原本平稳的呼吸节奏被打乱。比如一位患者在更换内衣过程中,乳头被内衣边缘摩擦,随即感到心慌,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3、影响日常生活: 由于症状发作的不可预测性,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诸多困扰。例如在进行运动时,如跑步,运动过程中胸部的晃动可能导致乳头与运动内衣摩擦,从而引发症状,使患者不得不中断运动。在亲密关系中,乳头刺激可能引发负面情绪,影响双方的亲密互动,给情感关系带来一定压力。 患者在症状发作时,往往在认知层面清楚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并不合理,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但即便如此,仍然无法控制情绪的产生和发展。比如一位患者在逛街时,突然因乳头被衣服摩擦而陷入悲伤情绪,理智上知道逛街的场景不应该引发如此强烈的悲伤。但情感上却难以自拔,这种认知与情绪的冲突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悲伤乳头综合症的注意事项 尽量减少乳头受到刺激的机会,在选择衣物时,优先挑选材质柔软、宽松舒适的内衣,避免紧身、粗糙材质的衣物对乳头产生摩擦。在运动时,选择合适的运动内衣,其具有良好的支撑和缓冲作用,可有效减少运动过程中乳头与衣物的摩擦。例如在进行跑步、健身操等运动时,穿着专业的运动内衣,降低症状发作的风险。 患者可通过心理调节的方式来缓解症状,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当感到负面情绪即将来袭或已经发作时,运用这些放松技巧,帮助自己平静下来。同时若症状对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造成较大影响,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疏导,挖掘情绪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次心理因素,改善心理状态。
731
27
2025-03-31
做爱一般多久
郑蕾
副主任医师
心理科
性行为持续的时间并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受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做爱时长不仅涉及生理层面,心理状态等因素也起着关键作用,可能在2-30分钟,了解影响因素,有助于对性行为有更科学、客观的认识。 1、生理因素: 个体的生理差异对做爱时长影响显著,男性的射精潜伏期,即从阴茎插入阴道到射精的时间,在不同个体间有较大波动。一般来说,多数健康男性的射精潜伏期在2-10分钟,平均约为5-6分钟。与男性生殖器官的敏感度、神经反射以及激素水平等生理机制相关。 女性方面,性唤起的速度和持续时间同样因人而异,这受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生殖器官的生理状态等影响。一些女性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性高潮,而另一些女性则相对较快,可能需要10-15分钟。 2、心理状态: 焦虑、紧张、压力等负面情绪往往会干扰正常的性反应过程,缩短做爱时间,比如,工作压力大的男性在性生活时可能会因分心而无法专注,导致射精过早。相反,轻松、愉悦、充满爱意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延长性行为时间,可能时间在15-30分钟。 双方彼此信任、情感融洽,能更好地享受性爱的过程,使性行为持续更久,对性行为的认知和态度也会影响时间,若一方过于在意表现或时长,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心理负担,从而影响性行为的正常进行。 3、经验与技巧: 性经验和技巧对做爱时长有着积极的提升作用。有较多性经验的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伴侣的身体,掌握节奏和刺激方式,从而延长性行为时间,可能在20-30分钟,通过控制动作的频率、力度以及变换姿势等技巧,可以有效调节刺激强度,延缓射精。 前戏的充分程度也至关重要,适当且充足的前戏能够使女性更好地进入状态,也能为后续性行为的时长和质量奠定基础。丰富的性技巧和良好的前戏互动,能让双方在性行为中获得更多的愉悦和满足。 如果一方对自己的做爱时长存在明显困扰,影响到了生活质量或情感关系,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综合评估和指导。 改善性生活质量应该怎么办 加强沟通交流: 性生活是两个人的事情,双方应坦诚交流彼此的感受、需求和喜好。在日常生活中,找合适的时机分享对性的想法,了解对方期望的性爱方式和节奏,通过沟通来协调彼此的差异,提升性体验。 注重情感培养: 良好的情感基础是高质量性生活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体贴伴侣,通过共同参与活动、表达爱意等方式增进感情。 学习性知识: 了解科学的性知识,有助于正确认识性行为和自身的身体。可以通过阅读专业的性健康书籍、参加正规的性健康讲座等方式获取知识。
1088
61
2025-03-28
毁了脑控最简单的方法
郑蕾
副主任医师
心理科
在医学领域目前并没有脑控的情况,但是有些人可能会因精神心理等多方面因素,产生类似被脑控的异常体验,缓解脑控的措施包括心理疏导与认知调整等。 1、心理疏导与认知调整: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倾诉和专业引导,梳理内心想法与情绪,可能是长期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导致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感知。 心理医生会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正确认知,认识到这些异常感觉并非真实的外部控制,而是自身心理状态的映射,从而缓解因误解带来的恐慌与困扰。 2、改善生活方式: 规律的生活作息对精神状态的稳定至关重要,保证充足睡眠,每晚尽量维持7-8小时高质量睡眠,有助于大脑功能恢复与情绪稳定。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Omega-3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全麦面包、鱼类等,为大脑提供充足营养支持。 适度运动,像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能促进身体血液循环,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减轻可能存在的精神紧张,从而缓解类似脑控的异常感受。 3、社交互动与支持: 增加与家人、朋友的交流互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如参加兴趣小组、聚会等,分享生活点滴,获得情感支持。在社交环境中,能分散注意力,减少对自身异常感觉的过度关注。 来自他人的正常反馈,能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现实,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从社交关系中汲取力量,改善精神状态,让患者意识到自己并非孤立无援。 4、放松训练: 学习并坚持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训练,找安静舒适地方坐下或躺下,慢慢吸气使腹部隆起,再缓缓呼气,重复多次,能帮助放松身体,平静情绪。 冥想也是不错选择,每天花15-30分钟专注于呼吸或一个特定意象,排除杂念,减轻精神压力。渐进性肌肉松弛,从脚部开始,依次紧绷和放松各部位肌肉,感受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差异,可有效缓解身体紧张,进而舒缓心理上的紧绷状态。 当出现类似脑控的异常感觉时,不要惊慌,从心理、生活、社交等多方面积极调整,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通过综合干预,多数情况下能有效缓解相关困扰,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疑似脑控时需要采取哪些检查项目 精神状态评估量表: 医生会使用专业量表,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全面评估患者的认知、情绪、精神状态,判断是否存在精神心理方面的异常,以及异常程度。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包括对患者的意识、语言、感觉、运动、反射等方面进行详细检查,查看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初步判断大脑及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排除因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异常感知。 头颅影像学检查: 如头颅CT或MRI,能清晰显示大脑结构,查看是否存在脑部肿瘤、脑血管畸形、脑梗死等病变,因为这些脑部器质性病变有时可能影响大脑功能,引发一些异常感觉,通过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
828
10
2025-03-28
早恋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
郑蕾
副主任医师
心理科
早恋即在生理或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时期过早地陷入恋爱关系,带来的危害和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不容忽视,比如学业受到冲击等。 1、学业受到冲击: 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知识、积累技能的黄金时期,而早恋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当心思过多地放在恋爱对象身上,如时刻想着对方、频繁聊天或约会,就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原本用于复习功课、阅读书籍、做练习题的时间被大量占用,导致学习时间不足,学习效率降低。 恋爱中的争吵、冷战等情况,会让青少年情绪低落、焦虑不安,这种状态下难以集中精力理解复杂的知识,课堂上无法专注听讲,课后作业完成质量下降,进而导致成绩下滑。 2、心理承受压力增大: 青少年的心理还不够成熟,缺乏处理复杂情感问题的经验。恋爱过程中,一旦出现矛盾,如意见不合、吃醋等,往往难以妥善应对,容易陷入过度的自我怀疑和痛苦之中。这种情绪上的折磨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社交范围受限: 当青少年陷入早恋,社交活动往往围绕恋爱对象展开,与其他同学、朋友的交流互动明显减少。这使得他们错过了与更多同龄人建立深厚友谊、拓展社交圈子的机会,无法充分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 过度依赖恋爱关系,还可能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变得孤立,缺乏与他人合作、沟通的经验,不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4、生理健康存在隐患: 青少年对性知识的了解往往不够全面,在早恋中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可能过早发生性行为,不仅可能导致意外怀孕,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还增加了感染性传播疾病的风险。 家长、学校和社会应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引导,帮助树立健康的情感观念,认识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避免过早陷入恋爱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 青少年早恋家长或老师可寻求哪些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巧,能够通过与早恋的青少年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情感需求,帮助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处理好恋爱与学业、生活的关系,缓解因早恋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困惑。 教育专家: 教育专家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方法有深入研究,可以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专业的建议,指导如何与早恋的青少年进行有效沟通,制定合理的教育策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学校心理辅导老师: 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熟悉学校环境和学生情况,能够在校园内为早恋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正确的恋爱观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受正面的情感教育。对于个别早恋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还能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干预。
1036
7
2025-03-28
恋爱脑是什么
郑蕾
副主任医师
心理科
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角度来看,恋爱脑描述的是一种在恋爱关系里较为特殊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具有恋爱脑特质的人,在恋爱时会呈现出一些独特的表现,对自身情绪、行为以及生活各方面产生明显影响。 1、过度情感投入: 恋爱脑人群在恋爱中,往往将大量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注在对方身上,可能时刻心系恋人,对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能极大牵动其情绪。过度情感投入,使得他们在恋爱中极易失去自我,将自身情绪的控制权完全交予对方。 2、认知偏差显著: 恋爱脑的人在看待恋人及恋爱关系时,常出现认知偏差,倾向于将恋人理想化,只看到对方优点,自动忽略缺点。即使他人指出恋人的问题,也难以接受。在判断恋爱关系时,也常过于乐观,即便关系中存在明显矛盾和问题,仍坚信爱情能克服一切,对潜在危机视而不见。 3、决策受情感主导: 在面临与恋爱相关的决策时,恋爱脑个体几乎完全以情感为导向,很少理性思考。为了陪伴恋人,可能放弃重要工作机会、学业发展或个人兴趣爱好。 4、边界感模糊: 具有恋爱脑的人在恋爱关系里,个人边界感较为模糊,会过度依赖恋人,将对方视为生活的全部,生活重心几乎完全围绕恋人转动。同时,也希望对方同样如此,对恋人的生活过度参与,干涉对方正常社交、工作等。 恋爱脑虽然并非一种疾病,但这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可能给个人带来诸多困扰和不利影响。认识到自己存在恋爱脑倾向,有助于在恋爱中保持更理性、健康的状态,平衡恋爱与个人生活、发展的关系,收获更美满稳定的情感体验。 恋爱脑人群影响心理健康可就诊哪些科室 精神心理科: 精神心理科医生可通过专业心理评估,判断恋爱脑行为是否已对个体心理健康造成明显影响,如引发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医生会与患者深入交流,分析其思维和行为模式,提供针对性心理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调整认知,改善情绪状态。 心理咨询室: 专业心理咨询师擅长运用各种心理疗法,针对恋爱脑问题,通过一对一咨询,引导患者挖掘自身情感需求和思维误区,帮助其重建健康恋爱观,学会在恋爱中保持自我,合理处理情感关系,提升心理调适能力。 青少年心理门诊: 青少年在恋爱中出现恋爱脑情况较为常见,且可能对其学业、成长产生较大影响。青少年心理门诊医生更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能结合其身心发展阶段,给予合适心理指导,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恋爱观念,平衡恋爱与学业等关系。
1314
69
2025-03-28
笑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郑蕾
副主任医师
心理科
笑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基本方式,在生活中极为常见,不仅是快乐情绪的外在体现,还与身心健康有着紧密联系。笑具有诸多积极影响,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问题。 1、有利影响: 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笑能够有效缓解压力与焦虑,当开怀大笑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能产生愉悦感,帮助放松紧绷的神经,改善情绪状态。 对生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从生理角度来看,笑可促进心肺功能。大笑时呼吸会加深加快,如同进行一次轻度的有氧运动,能够增强心肺的活力,提高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效率,对心肺功能的维持和提升有积极意义。 在社交关系中的积极影响:真诚的笑容具有感染力,能够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营造友好、和谐的社交氛围。 2、潜在风险: 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突然的剧烈大笑可能会导致血压急剧上升,增加心脏负担,甚至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因此,这类患者在情绪激动时应注意控制自己的笑声强度。 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中,可能会出现异常的笑,例如,假性延髓麻痹患者会出现无法自控的强哭强笑症状,并非是因为真正的情绪体验,而是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 精神疾病患者也可能出现不合时宜的笑,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可能会突然无故发笑,异常的笑往往是疾病的一种表现,需要引起重视。 笑对身心健康和社交生活有着诸多积极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乐观的心态,多开怀大笑。但也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大笑带来的不良后果。如果发现自己或他人出现异常的笑,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 出现无法控制的笑应该到什么科室就诊 神经内科: 当出现无法自控的异常笑,怀疑是神经系统病变引起时,如假性延髓麻痹等,神经内科医生可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神经反射、肌力、肌张力等检查,以及脑部影像学检查,来明确病因。 精神科: 对于精神疾病导致的不合时宜的笑,如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科医生会进行全面的精神状态评估,包括询问病史、观察患者的行为表现、进行心理测评等,以准确诊断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内分泌科: 某些内分泌紊乱也可能影响情绪和行为,导致异常的笑。内分泌科医生可通过检测甲状腺激素、皮质醇等内分泌指标,排查是否存在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能影响情绪的疾病。
1433
86
2025-03-28
亲嘴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郑蕾
副主任医师
心理科
亲吻作为一种亲密的行为,在情感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亲吻对身体和心理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可能存在潜在风险。 1、有利影响: 促进血液循环:当亲吻时身体会不自觉地紧张起来,进而促使心跳加速,心跳的加快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让血液更快速地在全身流动。 增强免疫力:亲吻过程中,双方会交换大量的微生物,但实际上能刺激免疫系统。人体免疫系统会接触到新的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从而得到锻炼,增强识别和抵御病原体的能力。 缓解压力:亲吻能促使身体分泌多种化学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多巴胺能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内啡肽则具有类似天然止痛药的作用,能帮助放松身体。 2、潜在影响: 传播疾病:亲吻时口腔会直接接触,也为疾病传播提供了途径。许多传染性疾病,如感冒、流感、疱疹病毒感染等,都可以通过唾液传播。以疱疹病毒为例,当一方口腔存在疱疹病毒感染且处于发病期时,亲吻很容易将病毒传染给另一方,导致对方也出现疱疹症状。 口腔问题影响:如果一方存在口腔卫生问题,如牙周炎、龋齿等,亲吻时可能会将细菌传播给对方。而且,频繁亲吻可能会改变口腔内的微生物平衡,增加口腔疾病发生的风险。 在享受亲吻带来的亲密体验时,也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如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在一方患病时尽量避免亲吻,以降低潜在风险。 因亲吻引发健康问题需要检查什么 口腔微生物检测: 当出现口腔异味、牙龈出血等可能因亲吻导致口腔微生物失衡引发的问题时,可进行口腔微生物检测。通过采集口腔黏膜或唾液样本,分析其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判断口腔微生态是否正常。 血常规检查: 如果因亲吻感染了某些全身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常规检查可能会发现白细胞计数异常,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有助于辅助诊断疾病。 口腔X光检查: 对于怀疑因亲吻传播口腔疾病,导致龋齿、牙周炎加重的情况,口腔X光检查可清晰显示牙齿内部结构、牙槽骨情况等,帮助医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1120
25
2025-03-28
成人掉魂的明显症状
郑蕾
副主任医师
心理科
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听到有人用掉魂来形容状态,但从医学科学的角度来看,并没有掉魂的疾病诊断。但是掉魂状态往往可能与身体或心理方面出现的异常情况相关,表现包括精神状态改变等。 1、精神状态改变: 患者可能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难以专注于一项任务或对话,思绪常常游离。例如在工作时频繁出错,无法集中精力完成日常工作任务;与人交谈时,突然走神,对他人的话语反应迟缓。 记忆力也可能出现减退,忘记近期发生的事情,甚至连刚刚做过的事、说过的话也记不清。这种精神状态的改变,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2、情绪波动异常: 情绪变得极不稳定,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患者可能会毫无缘由地感到烦躁不安,坐立难安,对周围的事物提不起兴趣。经常陷入情绪低落的状态,唉声叹气,对原本喜欢的活动失去热情。 3、行为举止异常: 行为上可能表现得较为迟钝,动作缓慢,仿佛反应比常人慢半拍。行走时步伐沉重,缺乏活力。在一些日常行为上也会出现异常,比如做事丢三落四,忘记自己正在进行的事情,或者重复做一些无意义的动作。 4、睡眠和饮食问题: 睡眠质量明显下降,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等情况。常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久无法入睡,即使入睡后也容易被轻微的动静吵醒,睡眠浅且不踏实。 在饮食方面,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对食物没有胃口,食量明显减少,也有部分患者会表现出食欲大增,通过过度进食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当成人出现上述类似掉魂的症状时,需要引起重视,可能是身体或心理疾病的外在表现,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针对类似掉魂症状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血常规: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贫血可能导致身体乏力、头晕等症状,与类似掉魂的表现相关。 甲状腺功能检查: 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功能有重要影响。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可能引发情绪改变、疲劳等症状,通过检查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以排查。 激素六项检查: 对于女性患者,激素六项检查有助于了解内分泌状态。内分泌失调可能导致情绪波动、睡眠问题等,与类似掉魂症状相关。男性患者若怀疑内分泌问题,也可进行相应激素检查。
954
21
2025-03-28
强迫症是什么疾病
郑蕾
副主任医师
心理科
强迫症属于精神心理疾病范畴,患者受反复、持续的强迫思维与行为困扰,无法自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背后涉及复杂成因,从生理到心理,多层面交织。 1、病因: 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传递异常,是生理基础。遗传因素也有影响,家族中有强迫症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增加。而心理层面,长期压力、童年创伤致人格特质改变,易诱发强迫症,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促成疾病发生。 2、症状: 强迫思维表现为脑海中反复出现无意义、闯入性想法,如担心被污染。强迫行为则是为缓解焦虑而进行的重复性动作,像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患者明知不合理,却难以抗拒,陷入思维与行为的恶性循环,严重干扰日常生活。 3、检查: 医生先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表现,了解日常行为细节。再借助精神心理评估量表,如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量化症状严重程度。必要时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通过综合手段,精准诊断强迫症。 4、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遵医嘱选用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调节神经递质。心理治疗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并纠正错误认知与行为模式。两者结合,依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方案,逐步缓解症状,改善生活状态。 5、预后: 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症状可缓解,但需长期管理。定期复诊,依病情调整治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增强心理韧性。持续关注心理状态,预防复发,实现长期康复。 面对强迫症,患者及家属要正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治疗中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参与心理治疗。生活中营造理解、支持氛围,鼓励患者自我调节。若症状波动,及时与医生沟通,切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强迫症会复发吗 治疗情况影响: 若治疗不彻底,症状缓解后过早停药,大脑内神经递质平衡未稳定维持,潜藏的强迫思维和行为易再次出现,增加复发风险。规范、足疗程治疗可降低复发几率。 生活应激因素: 生活中突发重大变故,如亲人离世、失业等,会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冲击。这种强烈应激状态下,患者心理防线易被突破,引发强迫症复发。 个性特征关联: 强迫症患者多具有追求完美、过度谨慎等个性,这类特质使患者面对日常挫折时,易陷入反复思虑,若不能有效调节,易激活强迫症状,导致疾病复发。
1164
24
2025-03-28
人生气会对身体有哪些伤害
郑蕾
副主任医师
心理科
人生气时身体会遭受诸多不良影响,生气扰乱消化系统,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冲击心血管系统,增加心脏负担;还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从不同层面看,生气对身体各器官造成的伤害不容小觑。 ​ 1、消化系统紊乱: 生气时大脑会发出信号影响胃肠功能。胃肠蠕动速度改变,消化液分泌失调,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无法正常消化与吸收。人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症状。长期处于生气状态,易引发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2、心血管负担加重: 生气触发身体应激反应,体内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使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心脏需承受更大压力来维持血液循环,增加心肌耗氧量。对于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生气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病症,威胁生命健康。​ 3、免疫系统削弱: 不良情绪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生气时,身体的免疫细胞活性降低,免疫因子分泌减少,机体抵御病菌的能力下降。人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侵袭,患病几率增加,且患病后恢复时间可能延长。​ 4、内分泌失调: 生气干扰内分泌系统正常运作。以甲状腺为例,情绪波动可刺激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长期生气可能引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此外,生气还会影响激素平衡,如女性的雌激素、孕激素分泌紊乱,可能导致月经不调等问题。​ 5、皮肤问题频发: 生气时,体内毒素增多,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皮肤的油脂分泌失调,容易出现痘痘、粉刺等问题。同时,生气导致的血液循环不畅,会使皮肤缺乏光泽,显得暗沉、蜡黄,加速皮肤衰老进程。​ 日常要学会情绪管理,通过运动、倾诉等方式合理宣泄情绪。保持平和心态,不仅能维护身体健康,还能提升生活质量,减少因情绪问题带来的健康隐患。 人生气身体不适到什么科室就诊 心内科: 生气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引发心悸、胸闷、心跳加速等心脏不适症状。心内科医生擅长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手段,评估心脏电活动和结构功能。若生气后这些症状频繁出现或持续不缓解,心内科医生可判断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等,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心理科: 若生气后身体不适伴有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精神症状,心理科较为合适。心理科医生运用专业心理评估工具,了解患者情绪状态及心理压力。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调节情绪,正确应对压力,缓解因情绪问题引发的身体不适,促进身心整体健康。
764
6
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