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科室相关科普
脑胶质瘤症状有哪些

林国中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脑胶质瘤因肿瘤占位与浸润,常引发颅内压升高、神经功能受损、癫痫发作、认知与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等症状。
1、颅内压升高:
脑胶质瘤占据颅内空间,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引发颅内压力升高。患者早期会反复出现晨起头痛,随着病情发展,头痛愈发频繁且剧烈。因压力刺激呕吐中枢,还会引发喷射性呕吐。过高的颅内压会影响眼底静脉回流,造成视乳头水肿,导致视力模糊,甚至失明。
2、神经功能受损:
肿瘤生长的位置决定神经功能受损的类型。若位于运动区,患者会出现单侧肢体无力,持物不稳,行走时易摔倒;若发生在感觉区,会有肢体麻木、痛温觉减退等症状;肿瘤侵犯语言中枢,则可能导致失语,患者无法正常表达或理解他人话语。
3、癫痫发作:
脑胶质瘤会破坏大脑神经元的正常电活动,导致异常放电,引发癫痫。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抽搐、口吐白沫、意识丧失等全身性发作症状;也有患者仅表现为局部肢体抽动、感觉异常等部分性发作症状。
4、认知与精神障碍:
当肿瘤影响大脑额叶、颞叶等区域时,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明显减退,对近期发生的事情难以回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与工作能力下降。同时还可能伴有精神症状,如性格变得孤僻、淡漠,或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焦虑。
5、内分泌紊乱
:若脑胶质瘤累及下丘脑、垂体等内分泌调节中枢,会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例如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在儿童患者中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或过度生长;影响促性腺激素分泌,会导致性发育异常,成年患者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月经失调等症状。
脑胶质瘤的症状复杂多样,且因肿瘤位置、大小、生长速度不同而存在差异。有些患者可能仅出现单一症状,而有些患者会同时出现多种症状。早期识别这些症状,及时就医进行头颅CT、MRI等检查,对于脑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为脑胶质瘤患者带来了更好的预后希望。
脑胶质瘤患者注意事项
确诊脑胶质瘤后,需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术后根据病情辅以放疗、化疗,以杀死残留癌细胞,延缓肿瘤复发。治疗期间要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监测治疗的不良反应,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保证充足睡眠,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饮食上选择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果等。
对于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如肢体运动障碍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和主动运动,逐渐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失语患者,通过语言训练,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最大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1400
47
轻微脑震荡鉴定标准

甄英伟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头部遭受撞击等外伤后,可能引发脑震荡,其中轻微脑震荡较为常见,其鉴定标准包括外伤史依据、症状表现判断等。
1、外伤史依据:
明确的头部外伤事件:头部必须有确切的受到外力作用的经历,如跌倒时头部着地、头部遭受物体击打、交通事故中头部碰撞等。外伤事件的明确性有助于医生判断后续症状是否由脑震荡引起。
外伤力度与方式考量:并非所有头部外伤都会导致轻微脑震荡,外伤的力度和方式也很关键。当头部受到足以引起脑组织短暂性位移或震荡的外力时,才可能引发脑震荡。
2、症状表现判断:
短暂意识障碍:轻微脑震荡患者往往会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多数情况下,意识丧失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30分钟。在这段时间内,患者可能对周围环境毫无感知,呼唤无反应。
近事遗忘(逆行性遗忘):近事遗忘也是轻微脑震荡的典型表现。患者受伤后,对受伤当时及受伤前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无法回忆,而对远期记忆通常不受影响。
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头痛是轻微脑震荡常见的伴随症状,疼痛程度不一,可为轻度隐痛、胀痛或跳痛,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头晕、平衡感下降,感觉周围环境晃动,行走时像踩在棉花上。此外部分患者会有恶心、呕吐的症状,一般呕吐次数不多,且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缓解。还有些患者会感到疲劳、嗜睡,或者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情况,以及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
3、医学检查辅助: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检查患者的肢体活动是否协调、对称,感觉功能是否正常,如对疼痛、触觉的感知是否有异常,以及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是否正常等。在轻微脑震荡患者中,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明显的阳性体征,即各项检查结果基本正常,但并不排除脑震荡的可能,而是作为与其他严重脑部损伤鉴别的重要依据。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可能的脑部器质性病变,如脑出血、脑挫裂伤、颅骨骨折等。轻微脑震荡通常不会引起脑组织的明显器质性损伤,在CT或MRI影像上一般无明显异常表现。若检查发现有其他病变,则不能单纯诊断为轻微脑震荡,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但有时为了谨慎起见,即使初步判断为轻微脑震荡,也可能会进行CT检查,以确保没有隐匿性的脑部损伤。
如果头部受伤后怀疑有轻微脑震荡,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进行专业评估和诊断。
轻微脑震荡的注意事项
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应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休息环境要安静、舒适,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和脑力劳动,让大脑处于放松状态。
注意保护受伤的头部,避免再次受到碰撞。洗头时要动作轻柔,避免用力揉搓受伤部位。若头部有伤口,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照医生指示定期换药,防止伤口感染。如伤口出现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在医生确认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后,可逐渐恢复日常活动,但要循序渐进。先从简单的散步、缓慢的伸展运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避免剧烈运动、高空作业、驾驶等危险活动,直到完全康复。
524
36
撞到后脑勺三天后死亡的原因
甄英伟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撞到后脑勺后,三天内发生死亡,往往是严重损伤引发一系列致命后果,可能与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等原因有关。
1、硬膜外血肿:
当后脑勺受到撞击,颅骨骨折可能损伤脑膜中动脉。动脉破裂出血后,血液积聚在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在受伤初期由于血肿量较少,可能仅表现为头痛、头晕等轻微症状。但随着时间推移,一般在伤后数小时至三天内,血肿持续增大,压迫周围脑组织。当血肿体积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进而引发脑疝,压迫脑干等关键结构,影响呼吸、心跳等生命中枢,最终导致死亡。
2、硬膜下血肿:
撞击还可能使脑表面的小血管破裂,血液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积聚,形成硬膜下血肿。相较于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起病更为隐匿。受伤后短时间内症状可能不明显,但在三天内血肿逐渐扩大,对脑组织的压迫效应显现。大脑皮质功能受损,可出现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若未及时治疗,颅内压持续升高,同样会引发脑疝,危及生命。
3、血管源性水肿:
后脑勺受到撞击后,血脑屏障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水分和蛋白质渗出到脑组织间隙,引起血管源性水肿。在伤后三天内水肿逐渐加重,导致脑组织体积增大。由于颅骨内空间有限,脑肿胀会使颅内压迅速升高,压迫周围脑组织和血管,影响脑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严重的脑肿胀可导致脑疝,引发呼吸、心跳骤停。
此外,脑干位于后脑勺深部,在头部遭受撞击时,脑干可因颅骨的直接暴力或脑组织的移位而受损。原发性脑干损伤往往在受伤当时就已发生,伤后立即出现昏迷、呼吸循环功能紊乱等严重症状。在后续三天内,脑干损伤引发的神经功能障碍会持续进展,如呼吸节律不规则、血压不稳定等,最终导致呼吸、心跳停止。
撞到后脑勺影响预后的因素
撞击力度越大,造成严重损伤的可能性越高。例如车祸等高能量撞击导致的后脑勺损伤,往往比日常摔倒造成的损伤严重得多,死亡风险也更高。
受伤后若立即出现昏迷、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提示脑损伤严重,预后相对较差。若受伤当时仅表现为轻微头痛,之后逐渐出现上述严重症状,可能是颅内损伤逐渐进展的结果,同样需要警惕。
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对于颅内血肿等情况,若能在早期通过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反之延误治疗,病情可能恶化导致死亡。
620
7
垂体瘤诊治

张所军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起源于垂体前叶、后叶或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其诊治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影像学检查和激素水平检测等多方面因素。
1、症状识别:
垂体瘤的症状多样,可能因肿瘤大小、生长部位及激素分泌情况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头痛、视力减退、视野缺损、性功能减退、月经紊乱等。对于出现这些症状的患者,应高度怀疑垂体瘤的可能性,并及时就医。
2、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确诊垂体瘤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磁共振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MRI能够清晰地显示垂体瘤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是垂体瘤诊断的首选方法。CT检查则主要用于观察颅骨的骨质破坏情况,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3、激素水平检测:
垂体瘤可能导致激素分泌异常,所以激素水平检测也是诊断垂体瘤的重要环节。通过检测生长激素、泌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激素水平,可以判断垂体瘤的类型和激素分泌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4、治疗方法:
垂体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垂体瘤的主要方法,尤其适用于肿瘤较大或引起明显症状的患者。放射治疗则主要用于无法手术切除或手术后复发的患者。药物治疗则主要针对分泌型垂体瘤,通过抑制激素分泌来缓解症状。对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结合手术、放疗和药物治疗来提高治疗效果。
5、术后随访与康复:
垂体瘤患者在手术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病情变化。随访内容包括影像学检查、激素水平检测和神经功能评估等。患者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以促进康复。
垂体瘤的诊治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和患者的积极配合。通过及时准确的诊断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垂体瘤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强术后的随访与康复工作,也是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长期健康的重要措施。
垂体瘤需要就诊什么科室
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是垂体瘤治疗的主要科室,尤其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神经外科医生具有丰富的手术经验和技术,能够切除垂体瘤,并处理可能涉及的神经和血管结构。
内分泌科:
由于垂体瘤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激素的分泌,内分泌科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能够通过激素水平检测和临床评估,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内分泌平衡。
眼科:
如果垂体瘤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患者可以就诊于眼科。眼科医生能够评估患者的视觉功能,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
肿瘤科:
对于一些恶性垂体瘤或手术后复发的患者,肿瘤科医生可以提供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652
76
后脑勺后面凸起一坨肉富贵包
甄英伟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后脑勺后面凸起一坨肉,俗称“富贵包”,这一现象在生活中并不罕见。富贵包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引发颈部不适、疼痛等症状。富贵包常见成因涉及皮肤纤维瘤、皮脂腺囊肿等,建议就医进行处理。
1、皮肤纤维瘤:
皮肤纤维瘤通常与遗传因素有关,是一种良性肿瘤。它可能表现为后脑勺后面凸起的肉包,质地较硬,但通常无症状。皮肤纤维瘤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如果影响美观或造成心理压力,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手术前应咨询专业医生,了解手术风险及术后护理。
2、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囊肿是由于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分泌受阻而形成的。在后脑勺部位,皮脂腺囊肿可能表现为凸起的肉包,伴有红肿、疼痛等症状。对于皮脂腺囊肿,如果生长缓慢且不影响日常生活,可以暂时观察。但如果囊肿突然增大或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手术切除。保持头皮清洁,避免挤压囊肿,以防感染扩散。
3、脂肪瘤:
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多见于肥胖者。在后脑勺部位,脂肪瘤可能表现为无痛的、质地柔软的凸起肉包。脂肪瘤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如果影响美观或造成不适,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手术前应咨询医生,了解手术风险及术后护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清淡饮食、适量运动,有助于预防脂肪瘤的形成。
4、毛囊炎:
毛囊炎是由于头皮毛囊受到细菌感染而引发的炎症,在后脑勺部位,毛囊炎可能表现为红肿、疼痛的凸起肉包,有时伴有瘙痒。对于毛囊炎,应保持头皮清洁,避免抓挠。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外用药物,如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进行局部涂抹。如果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全身治疗。
针对不同成因的富贵包,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预防与日常护理也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姿势,有助于预防富贵包的形成和加重。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后脑勺后面凸起一坨肉富贵包需要检查什么
体格检查:
医生首先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富贵包”的大小、形状、质地以及是否伴有红肿、疼痛等症状。这有助于初步判断其可能的性质。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
可观察“富贵包”的内部结构,如是否为囊性、实性,以及是否存在血流信号等。
CT或MRI检查:
对于疑似深层组织病变或需进一步明确诊断的情况,CT(计算机断层扫描)或MRI(磁共振成像)检查可提供更为详细和准确的图像信息。
血液检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血液检查,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并排除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可能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
若“富贵包”持续增大或伴有其他症状,如疼痛、瘙痒等,且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即取部分组织进行活检,以明确其性质。
1342
33
额头凸怎么能变平

张楠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额头凸的问题困扰着许多人,它不仅影响面部美观,还可能给人带来不自信的心理压力。想要将额头凸变平,可采取化妆修饰、发型调整等措施。
1、化妆修饰:
化妆是一种简单且直观的改善额头凸的方法,通过在额头部位使用高光和阴影的技巧,可以在视觉上使额头看起来更加平整。然而,这种方法的效果较为有限,且需要一定的化妆技巧。
2、发型调整:
通过调整发型,特别是留刘海,可以有效掩饰额头凸的问题。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如果额头较高,都可以考虑通过剪刘海的方式来遮盖部分额头,从而在视觉上达到改善效果。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效果较为短暂。
3、玻尿酸填充:
玻尿酸填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医美手段,通过将透明质酸注射到额头部位,可以增加皮下容积,使额头变得平整。这种方法见效快,但维持时间相对较短,需要定期注射。注射玻尿酸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红肿、淤青等。
4、自体脂肪填充:
自体脂肪填充是从大腿、腹部等脂肪丰富的部位抽取多余脂肪,经过处理提纯后注射到额头部位。这种方法填充效果自然持久,但需要一定的恢复期,且存在感染、出血等风险。
5、磨骨手术:
对于额头凸出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通过磨骨手术进行治疗。手术通过在隐蔽部位做切口,利用专业器械将凸出的骨质磨除,以达到降低额头高度的目的。然而,磨骨手术风险较高,需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在选择具体方法时,应根据自身情况、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综合考虑。同时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效果。额头凸的改善不仅关乎美观,更是提升自信心的关键一步。
额头凸有哪些不良后果
美学影响:
额头凸可能改变面部比例,影响整体美观。在一些文化背景下,这可能被视为不符合审美标准,从而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
健康问题:
若是由于颅骨骨瘤或脑积水等疾病导致的额头凸,可能伴随头痛、恶心、头晕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社交障碍:
额头凸可能成为他人关注的焦点,导致患者在社交场合感到不自在,甚至引发歧视或误解,进而影响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
心理困扰:
长期存在额头凸的患者可能因外貌问题而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自尊心和自我认同感。
治疗挑战:
对于病理性额头凸,如颅骨骨瘤或脑积水,治疗可能需要手术或其他医疗手段,这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带来手术风险和其他并发症。
1258
69
脑血管瘤千万别手术
张所军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脑血管瘤作为一种潜在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存在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一般没有脑血管瘤千万别手术这种说法,是否需要进行手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来综合判断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对于一些小型且未破裂的脑血管瘤,尤其是那些位于大脑非关键区域的,医生可能会建议采取观察等待策略,通过定期影像学检查监控动脉瘤的变化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药物治疗可以用来控制血压和其他风险因素,以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手术风险较高或者动脉瘤破裂风险较低的患者。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密切关注任何可能表明动脉瘤增大或即将破裂的症状。
当动脉瘤较大,或位于容易破裂的位置,或是已经出现破裂迹象时,手术干预通常是必要的。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手术选择,包括开颅手术(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如弹簧圈栓塞)。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哪一种取决于动脉瘤的具体特征及外科医生的专业判断。例如,对于某些形状复杂或位置难以到达的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可能是更安全的选择;而对于较大的动脉瘤,有时结合使用两种技术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然而,并非所有的脑血管瘤都需要立即处理。实际上,许多未破裂的小型动脉瘤可以在严密监控下保持稳定多年,甚至终生不引起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它们的存在。
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个人偏好等因素。年轻健康的患者可能更能承受手术带来的短期风险,以换取长期的安全保障;而老年患者或有其他严重健康问题的人,则可能更适合保守治疗方案。
脑血管瘤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1、休息与活动:
术后初期需要充足的休息来帮助身体恢复,但也要根据医生指导逐渐增加日常活动量,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的血栓风险,适当的轻度活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2、情绪管理:
手术后的恢复期可能会经历情绪波动,包括焦虑或抑郁,积极面对情绪变化,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练习或者与家人朋友交流来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支持。
3、定期复查:
遵医嘱按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及血液检测等复查项目,监测动脉瘤状态以及药物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1140
19
脊髓空洞的治疗
张所军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脊髓空洞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积极有效的治疗是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脊髓空洞症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神经营养药物:可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和修复,为受损神经提供营养支持。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减轻感觉障碍、肢体麻木等症状。
止痛药物:部分脊髓空洞症患者会出现疼痛症状,影响生活质量。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对于疼痛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使用阿片类药物,但这类药物有一定成瘾性,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治愈脊髓空洞症,常与手术、康复治疗联合应用。
2、手术治疗:
减压手术:对于因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原因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引发的脊髓空洞症,减压手术是常用手段。以枕骨大孔减压术为例,医生会打开枕骨大孔区域的骨质,扩大狭窄空间,解除小脑扁桃体对脊髓和脑脊液循环通路的压迫。大部分接受该手术的患,脑脊液循环能得到明显改善,有效阻止脊髓空洞进一步发展,缓解因压迫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分流手术:脊髓空洞分流术旨在将空洞内积聚的液体引流到其他部位,减轻空洞对脊髓组织的压迫。比如将空洞内液体分流至蛛网膜下腔或腹腔。通过分流,降低空洞内压力,使脊髓神经组织免受持续挤压,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但分流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分流管堵塞、感染等,术后需密切观察。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并积极配合治疗,以最大程度改善病情。
脊髓空洞的症状表现
患者常出现阶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觉和温度觉减退或消失,但触觉和深感觉相对保留。例如患者可能对热水、冷水刺激没有感觉,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烫伤或冻伤,却能感觉到物体的触摸。这种感觉障碍往往呈节段性分布,与空洞所在脊髓节段相对应。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出现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等运动障碍症状。手部小肌肉通常最先受累,表现为手部精细动作不灵活,如拿筷子、系扣子困难,逐渐发展为手部肌肉萎缩,呈现爪形手畸形。下肢也可能出现无力,行走不稳,容易摔倒。
患者可能出现多汗或无汗、皮肤营养障碍(如皮肤增厚、粗糙,指甲变形等)、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症状。在严重病例中,还可能出现脊柱侧弯、关节畸形等并发症。
756
40
脑长瘤是什么先兆
张所军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脑部长瘤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其先兆症状与肿瘤的生长位置、大小和性质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头痛、视力变化等,建议及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1、头痛:
脑瘤早期,由于肿瘤在颅内生长,会产生占位效应,导致颅内压增高,患者常常出现头痛,通常是持续性的,并且可能随着咳嗽、打喷嚏或排便等动作而加重。头痛的部位可能位于头部中央或两侧,有时可放射至颈部或肩部。
2、视力变化:
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压迫视神经或视交叉,导致视力减退或视野缺损,且视力变化可能是突然发生的,也可能逐渐发展。患者可能首先注意到的是一时性黑雾或双颞侧偏盲,严重时会伴有短暂的视力丧失。
3、听力下降:
脑瘤还可能压迫听神经系统,导致患者听力下降或耳鸣,其通常是单侧的,即只影响一侧耳朵。中年患者若无中耳炎和外伤病史,仅有一侧听力进行性减退,应高度警惕脑瘤的可能性。
4、癫痫发作:
部分脑瘤患者会出现癫痫发作,可能是由于肿瘤对周围脑组织的刺激或压迫所致,癫痫发作可能表现为局部的抽搐或全身的大发作。对于无外伤及其他诱因的成年癫痫患者,应首先考虑颅内肿瘤的可能性。
5、偏瘫:
随着肿瘤的进一步增大,可能压迫或破坏特定的脑组织区域,导致局部功能缺失,患者可能出现肢体活动功能下降、偏瘫或双侧肢体偏瘫等症状,还可能伴有感觉减退、语言障碍或智力精神改变等。
一旦出现相关的症状中,患者应高度警惕并及时就医,通过专业的医疗评估和检查,可以尽早发现脑部肿瘤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何有效治疗脑长瘤
脑部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手术切除是治疗脑部肿瘤的首选方法,特别是对于良性肿瘤和早期恶性肿瘤患者,通过手术可以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减轻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受损等症状。
对于无法完全切除的肿瘤或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和化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放疗利用高能射线或粒子束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而化疗则通过药物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患者还可以接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脑部肿瘤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747
72
脑动脉瘤的症状有哪些
张所军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脑动脉瘤作为颅内动脉壁局部异常膨出形成的病理状态,其症状多样,主要包括间断性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建议此类患者及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1、间断性头痛:
脑动脉瘤在体积较小时,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随着动脉瘤的逐渐增大,患者可能会出现间断性的头痛和头晕。头痛多为钝痛或胀痛,程度不一,可能伴有轻微的恶心和呕吐,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2、视力障碍:
部分脑动脉瘤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或复视等症状,其通常是由于动脉瘤压迫视神经或其供血血管,导致视神经功能障碍所致。当动脉瘤压迫到动眼神经时,还可能引起眼睑下垂、眼球活动受限等眼部症状。
3、面部疼痛:
如果脑动脉瘤压迫到三叉神经等面部神经,患者可能会出现面部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可能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面部不适,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面部疼痛与麻木是脑动脉瘤压迫面部神经的直接结果,也是病情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4、肢体麻木:
随着动脉瘤的增大,可能压迫脑干或脊髓等重要结构,导致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可能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时可能影响患者的行走和日常生活能力。
5、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动脉瘤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破裂出血,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脑动脉瘤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一旦出现相关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明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态,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以及医院的设备和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一般治疗主要是让患者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控制血压,给予镇静止痛剂等处理,适用于动脉瘤未破裂或病情较轻的患者。
手术治疗包括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动脉瘤包裹术等,如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是通过开颅手术找到动脉瘤,用动脉瘤夹将其夹闭,以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包裹术则是用特殊材料将动脉瘤包裹起来,以减少其破裂的风险。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将弹簧圈等栓塞材料放置到动脉瘤腔内,使其形成血栓并闭塞动脉瘤,治疗方法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动脉瘤较小、位置较深或患者身体状况较差的情况。
102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