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内科科室相关科普
白细胞3.38×10^9/L,说明什么问题?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你知道人体白细胞正常值是多少吗?没错,就是(4.0-10.0)×10^9/L。如果去做血常规的时候,发现白细胞数目变少了,变成3.38×10^9/L,这可能说明机体出现了一些问题。 📌 感染:白细胞减少的“隐形敌人” 感染可是导致白细胞计数偏低的一大原因,不论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感染,都可能让白细胞数量减少。白细胞是身体里的免疫细胞,它们负责对抗入侵的病菌。一旦感染来袭,白细胞们就会被运输到感染部位,去吞噬病原体,但有时候也会因为病原体太多,而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 📌 骨髓疾病:白细胞生成的“大本营”出问题 骨髓是负责生成白细胞的地方,但如果这个地方出了问题,比如出现了骨髓增生性疾病,那么白细胞的生成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数量减少。 📌 药物:白细胞减少的“隐形杀手” 大家可能没想到,有些药物也会成为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比如化疗药物、抗生素、利福平等,它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会降低白细胞计数。所以,在服用药物时,一定要遵医嘱,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虽然白细胞数量偏低可能意味着身体有些问题,但也不一定就是严重的疾病。如果发现自己的白细胞数量偏低了,最好还是去医院找医生看看,听听他们的建议。 另外还在图片中总结了白细胞偏低的方法,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你们还知道哪些原因会导致白细胞偏低吗?可以在评论区说一说。
778
2024-06-26
血友病:隐藏在血液里的危机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血友病属于一种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体内凝血因子Ⅷ(FⅧ)基因或凝血因子Ⅸ(FⅨ)基因缺陷,导致FⅧ或FⅨ缺乏,而使患者终身凝血功能异常,终身易于出血。 所以,哪怕只是小小的伤口,比如摔个跤、碰一下,血友病患者都可能流血止不住。想象一下,一个小小的伤口,血却一直流,怎么也止不住,那得多危险啊!对他们来说,每次不小心跌倒或碰撞,都像是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 📢 血友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远离激烈运动,轻松运动更自在 血友病的小伙伴们,切记别跟高强度运动较劲!篮球、足球这些激烈对抗,咱们就暂时放一放。不过,散步、瑜伽这些轻松活动还是可以有的,既锻炼身体,又不用担心受伤。毕竟,安全才是第一位! ✅生活处处是陷阱,小心谨慎保平安 在日常生活中,咱们可得处处留心。尖锐物品要远离,割伤可不是闹着玩的。还有,家里也要保持整洁,别让那些绊脚石、磕磕碰碰的东西给咱们添乱。总之,小心驶得万年船,安全生活每一天! 另外图片中,还给大家介绍了一些,血友病患者的相关症状,以及一般治疗方法,可以重点看看! 血友病,这个隐藏在血液里的危机,让我们一起为那些正在与血友病抗争的人们加油鼓劲,愿他们早日走出阴霾,迎接美好的未来。如果大家对于血友病的情况还有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看到会回复大家的。
984
2024-06-26
蚕豆病患儿家长必读:蚕豆病要到几岁才没事?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蚕豆病,又称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因体内特定酶缺乏而引起的溶血性疾病。当患儿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后,可能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那么,蚕豆病患儿要到几岁才能摆脱这种疾病的威胁呢? 其实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与年龄无关。这意味着,无论患儿年龄大小,只要体内缺乏G6PD酶,就有可能因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而诱发溶血。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蚕豆病患儿到了某个年龄就“没事”了。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误食蚕豆或蚕豆制品的风险也会相应降低。特别是在十岁以后,患儿的自我管控能力相对较强,能够较好地避免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从而降低发病风险。 但这并不意味着蚕豆病患儿已经“治愈”,他们仍然需要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如蚕豆、蚕豆制品以及某些药物等。 ⚡️那么,如何降低蚕豆病患儿的发病风险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严格避免进食蚕豆及蚕豆制品。家长应告知患儿蚕豆病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蚕豆及蚕豆制品的危害,并严格避免进食。 ✅注意药物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疟药、磺胺药等可能诱发蚕豆病,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前,家长应咨询医生,了解药物是否适合患儿使用。 ✅增强患儿自我保护意识。家长应教育患儿如何避免误食蚕豆及蚕豆制品,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定期体检。蚕豆病患儿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常规、尿常规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今天的分享就先到这,如果不了解蚕豆病发病有哪些症状,可以看看上图,如果觉得我今天的分享对你有帮助,记得点赞、转发。
849
2024-06-26
A型血叫贵族血,这事儿有科学依据嘛?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很多说法都称A型血的人体质好、抗病能力强,甚至还有的说A型血的人更聪明、更有创造力。说得好像A型血的人就是天生的王者似的。然而,这些说法真的靠谱吗? ❓那么,血型到底是啥? 血型主要是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和血浆中的抗体来区分的。A型血的人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血浆中有抗B抗体。这一血型系统与我们的体质、智力、创造力等特质,其实并没有直接的科学联系。 🌈再来说说抗病能力 📍确实,有些研究表明,不同血型的人在面对某些疾病时,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A型血的人在某些感染疾病方面可能有一定的抵抗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A型血的人就不会生病,或者他们的体质就比其他人好。每个人的体质都是独一无二的,受到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至于聪明、有创造力这些特质,更是跟血型扯不上什么关系。这些都是由我们的基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血型怎么可能决定这些呢? 🔶在科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血型只是人体众多生物特征之一,它并不能决定我们的健康、智力或创造力。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独特的体质、性格和才能。 因此,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那些声称某种血型具有特殊优势的说法时,不妨保持一份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不要被这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所迷惑,更不要被它们左右我们的人生选择。 💗希望大家都能理性看待血型这个问题,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668
2024-06-26
吃铁片脸会黑吗
郑永江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吃铁片脸可能会黑,与遗传因素、紫外线照射、不良生活方式有关,也可能是药物副作用、内分泌失调等导致的,需要到血液内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1、遗传因素: 家族内肤色都比较黑或对铁元素比较敏感,吃铁片之后就容易脸色发黑。这类人需要做好防晒,避免在阳光猛烈的时间段外出。 2、紫外线照射: 吃铁片期间经常外出、晒太阳等,紫外线会损伤皮肤细胞,导致黑色素沉积,使皮肤变黑、干燥。因此,需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外出时做好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戴帽子等。 3、不良生活方式: 用药期间长期劳累、睡眠不足等,也可导致脸色发黑、油腻等。此时需要调整生活习惯,注意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4、药物副作用: 如果吃过多铁片,机体摄入大量铁元素,铁过载而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部分铁元素在皮肤内沉积,可能导致脸发黑、长色斑等。此时应当遵医嘱调整用药剂量、疗程等,并养成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习惯。 5、内分泌失调: 可能导致黑色素分泌异常,使皮肤变黑,伴有月经不调、失眠、情绪波动等。此时应当调整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此外,还可能是有糖尿病、肝硬化等,应当及时就医并积极治疗,吃铁片时需严格遵医嘱,切勿自行加减药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1486
2024-06-25
用三天激素白细胞飙升怎么回事,怎么办
郑永江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使用三天激素后,白细胞数量急剧上升,可能的原因包括激素药物的直接影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免疫系统功能异常、过敏反应的发生,以及可能的急性出血状况。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的显著增加,建议立即寻求医疗帮助,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适当的治疗。 1、激素直接作用: 使用激素后,特别是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血液中白细胞分布的变化,这是因为激素能够影响骨髓中白细胞的生成和释放,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这种现象通常属于暂时性的,随着激素使用的停止,白细胞计数会逐渐恢复正常,无需特殊处理。 2、药物相互作用: 如果患者同时使用其他药物,如阿司匹林片、地塞米松片等,这些药物可能与激素产生相互作用,影响白细胞的生成和分布,导致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建议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案,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免疫系统异常: 使用激素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活化或抑制,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可能发生变化,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激素治疗,如醋酸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片等。 4、过敏反应: 当机体对激素类药物,如甲泼尼龙片、地塞米松片等,发生过敏反应时,肥大细胞活化并释放组胺等介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水肿和炎症,为限制过敏原继续扩散,机体会启动防御机制,也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快速上升,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药物,并避免再次接触,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给予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氯雷他定片等,以缓解过敏症状。 5、急性出血: 虽然在短期使用激素后发生急性出血或急性溶血的可能性较小,但这种情况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进而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增强,产生更多的白细胞,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医生可能会根据出血情况,采取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法或填塞止血法等紧急止血措施。 此外需注意,在使用激素期间,尤其是出现白细胞飙升时,应定期监测血常规,重点关注白细胞计数的变化,注意观察白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如果持续升高或异常升高,应及时就医。
1018
2024-06-25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有什么症状,会传染吗
郑永江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劳、尿液加深、下肢水肿等症状,这种疾病并不具备传染性,患者无需担心。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还应及时到血液科、神经内科等科室就诊,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由于异常增殖的浆细胞对身体的消耗,患者的血液系统可能受到影响,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功能异常等,此时可能会出现持续的疲劳和虚弱。当自身患病时,也可能会影响肾脏,患者可能出现蛋白尿、血尿、尿液加深、下肢水肿、体重减轻等症状。 同时,可能会伴随脾脏大、肝脏大等体征,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对神经系统产生损害,从而可能会出现感觉异常、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不具有传染性,是由浆细胞异常增殖引起的疾病,与感染无关。因此,患者无需担心通过接触或空气飞沫等方式将疾病传播给其他人,并且通过与患者的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等,也不会导致疾病的传播。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可能处于异常状态,所以更易受到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侵袭,此类患者在平时,特别是在医疗环境中,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免交叉感染。
873
2024-06-25
原始及幼稚细胞占40是什么病
郑永江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原始及幼稚细胞占40%是血液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可能代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应尽快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来说,外周血中的原始及幼稚细胞增多通常是由于骨髓中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分化导致,除此之外,都有不同程度贫血,部分患者会有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症状。对严重贫血和有出血症状者,可遵医嘱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而高危或伴有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另外,急性白血病其特点是骨髓中原始及幼稚细胞的异常增生和积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感染、出血等症状,应尽快进行骨髓穿刺、染色体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检查。对于原始及幼稚细胞占比较高的患者,通常需要首先进行化疗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化学药物来杀灭骨髓中异常增高的白血病细胞,如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注射用阿糖胞苷等。 由于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1013
2024-06-25
骨穿报告中巨核细胞全片计数是什么意思
郑永江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骨穿是指骨髓穿刺,在血液学和骨髓疾病诊断中,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检查方法。骨穿报告中的巨核细胞全片计数,是指对骨髓液中巨核细胞数量的全面统计。这一计数为医生提供了关于患者骨髓增生状态、血小板生成能力的重要信息,是诊断血液疾病的关键指标之一。 巨核细胞是骨髓中特有的血细胞,也是人体内血小板的母细胞。在正常情况下,1.5cm×3.5cm的骨髓液涂片上,巨核细胞的数量通常在20-80个之间,这些细胞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包括原始巨核细胞、幼稚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产板型巨核细胞和裸核型巨核细胞。 巨核细胞全片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骨髓的增生状态,当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超过正常值,如达到100个以上,可能意味着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存在,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但如果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甚至全片找不到,则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单纯巨核细胞生成障碍或急性白血病等疾病的信号。 在进行骨穿检查前,患者应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同时医生需要确保注射器和穿刺针干燥、不漏气,以避免溶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短暂的痛感,属于正常现象。医生应提醒患者积极配合,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 此外,在进行骨穿检查后,患者还需要注意休息和观察,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778
2024-06-25
使用阿扎胞苷后20天血小板减少怎么回事,怎么办
郑永江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阿扎胞苷在医学上是指注射用阿扎胞苷,使用后20天血小板减少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可能是营养不良、药物副作用、病毒感染所致,还与免疫功能受损、骨髓抑制反应有关,建议挂血液内科,并配合医生治疗。 1、营养不良: 注射用阿扎胞苷是临床上常用的化疗药物,可能影响骨髓的正常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建议保证营养均衡,增加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的食物摄入,如猪肝、油麦菜。 2、药物副作用: 注射用阿扎胞苷可能损伤巨核细胞及其骨髓功能,可能抑制血小板的生成,导致血小板减少。对于此类情况,可考虑暂停用药、减少药物剂量或改用其他治疗方案。 3、病毒感染: 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巴韦林颗粒、更昔洛韦分散片等。同时,要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 4、免疫功能受损: 因注射用阿扎胞苷引起自身免疫功能受损,可能引起血小板生成障碍,建议配合医生使用胸腺肽、转移因子胶囊等免疫调节剂,以增强免疫力。 5、骨髓抑制反应: 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骨髓抑制反应,表现为血小板生成减少。此时,除了暂停用药外,还可考虑使用升白细胞药物,如地榆升白片、利可君片等,以促进血小板生成。 在使用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以减少出血风险。如有必要,可考虑输血治疗,以缓解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症状。
688
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