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内科科室相关科普
血液制剂放在室温下不得超过几小时
郑永江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血液制剂是医疗救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但务必注意,血液制剂在室温下存放不得超过4小时,以免影响其质量和安全性。若疑似血液制剂存放不当,请立即联系医疗机构。 血液制剂,如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是医学领域用于治疗各种血液疾病和手术中失血过多的重要资源。然而,这些制剂对存储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 一般来说,血液制剂需要在2-8℃的环境下冷藏保存,以确保其细胞活性和避免细菌污染。室温下,由于温度较高且不稳定,血液制剂的质量会迅速下降。 在室温下存放的血液制剂,由于温度的升高,血液细胞的代谢会加速,导致细胞活性降低,甚至引起溶血、凝血等不良反应。 这些变化不仅会影响血液制剂的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因此,血液制剂在室温下的存放时间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四小时。 此外,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时,除了关注血液制剂的存储条件外,还需注意确保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以减少输血反应的风险。同时,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密切关注身体状况。
4210
2024-05-27
血太清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郑永江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血太清了可能是年老体衰、血液稀释所致,还可能与血容量减少、营养不良、贫血等因素有关有关,建议及时前往医院明确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 1、年老体衰: 因年龄增长,机体的各项功能开始减退,可有血细胞生成减少,可有血液过清的情况。此时,无须紧张,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以了解身体状况。 2、血液稀释: 短时间内输注大量的液体,使得血液被稀释,无须特殊治疗,但若出现水肿的情况,可考虑遵医嘱使用氢氯噻嗪片、螺内酯片等利尿剂治疗。 3、血容量减少: 当出现失血、脱水等情况时,体内循环的血液量减少,从而影响到血液的浓度,会导致上述情况,建议适当补充水分,存在失血的情况时应立即进行包扎处理,防止血液继续流失,同时注意适当补充动物肝脏、菠菜等食物。 4、营养不良: 长期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平衡可能导致体内营养物质缺乏,包括与血液健康相关的营养素。这可能会影响血液的正常成分和颜色,从而导致上述情况。建议适当补充营养,日常生活中适当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如西红柿、苹果、草莓等,以及肉类、蛋类、奶类的摄入,一日三餐注意营养搭配,避免长期单一饮食。 5、贫血: 因铁元素、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素摄入不足,使得机体缺乏足够的造血原料,可有贫血出现,使得血浆中有形成分减少,建议增加牛肉、油麦菜等食物的摄入,以补充营养,必要时,可遵从医嘱选择硫酸亚铁片、维生素B12片、叶酸片等药物治疗。 除此之外,还与慢性肾脏病、白血病等疾病相关,建议定期进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查,以了解血液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治疗。
4041
2024-05-27
ab血型是贵族血型吗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医学上贵族血型说法并不科学,故AB血型是贵族血型的说法是错误的。但AB血型的人群情况较为特殊,包括人群分布、输血治疗和健康风险倾向等方面。 AB血型的人群分布特殊,与其他血型人群相比,AB血型在人群中较为罕见,分布较少,而A型血、B型血、O型血在人群中较为常见。 AB血型的输血治疗特殊,AB血型的红细胞表面抗原同时拥有A型、B型抗原,可以接受A型、B型、AB型和O型血群体的输血,被称为“万能血型”,但这种说法也欠缺科学性,因为在接受这类群体的输血时,仍存在一定溶血风险,故临床建议谨慎用血。 AB血型的健康风险倾向特殊,较其他血型人群相比,AB血型的人可能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等,需谨慎防范。AB血型的人消化能力更为敏感,容易罹患消化系统相关疾病,需谨慎防范。 建议AB血型人群在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食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否则容易导致消化道不良症状。同时,可适当增强锻炼,以提高心肺功能和免疫力,不要过度运动,以降低相关疾病风险事件发生,建议选择太极、八段锦等程度较轻的运动。
4621
2024-05-27
髓系m2和m5哪个相对好治疗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髓系M2和M5一般指的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M2和M5型,治疗的难度与患者的身体情况以及病情有关,因此没有哪个相对好治疗的说法。 急性髓系白血病M2属于粒细胞白血病,此型白血病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一般支持治疗、化疗、骨髓移植等。对于病情较轻的低危M2型患者,可选择化疗,相对好治疗。中高危险组的患者治疗难度增加,可在化疗后,等待病情好转后进行骨髓移植。骨髓移植也可适用于病情反复以及对化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此类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后,多数可治愈。 急性髓系白血病M5为单核细胞白血病,该类型的白血病患者可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化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式。身体情况较好的患者,治疗难度较小,可以选择化疗药物如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等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如果患者病情严重,身体情况较差,相对难治疗,此时可选择在放疗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能够杀灭肿瘤细胞,提供新的造血干细胞,提高生活质量。 白血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上要适当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油腻的食物,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3080
2024-05-27
血浆输注原则和适应证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血浆输注属于成分输血,输注时需要严格遵循输注原则,如掌握输注适应证、签署知情同意书、同型输注、个体化输注、监测生命体征等,血浆输注的适应证主要包括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异常、大面积烧伤、休克等,注意血浆输注需要在正规的医院进行。 一、掌握输注适应证 1、低蛋白血症: 当患者由于各种疾病导致体内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血浆中有丰富的白蛋白,因此可以通过输注血浆来改善病情。 2、凝血功能障碍: 肝脏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可引起的凝血因子合成代谢障碍,使得体内凝血因子缺乏,血浆输注可以为此类患者提供充足的凝血因子,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血小板异常: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可导致体内血小板减少,影响凝血,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血小板,输注后可以有效缓解血小板缺乏的情况。 4、大面积烧伤: 患者如果有大面积的烧伤,丢失大量蛋白质和电解质,与血浆成分基本相似,可以通过输注血浆来补充丢失的物质,有助于病情的改善。 5、休克: 大量的出血会导致患者出现休克,体内丢失大量血液的成分,需要进行急救的同时,进行血浆输注,改善患者的血浆丢失情况。 二、签署知情同意书 血浆输注是有创性治疗,需要在输注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相关风险及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三、同型输注 严格遵守此项原则,避免输血反应以及溶血反应的发生。如果同型血难以获得,可考虑相容性血浆输注。 四、个体化输注 输注时需要注意要使用一次性或者已消毒的用具,避免发生传染病血液传播。 五、监测生命体征 输注时需要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出现异常情况。 进行血浆输注时部分人群可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发热、荨麻疹、输注部位疼痛、循环负荷过重、免疫排斥反应等,如果出现以上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向医护人员说明情况,避免耽误病情的治疗。
3327
2024-05-27
献血后剧烈运动会怎样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献血后剧烈运动会影响人体健康,可能会使献血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呼吸困难、心绞痛等不适,因此献血后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1、面色苍白: 献血后人体血液总量减少,导致全身灌注量暂时不足,如果此时进行剧烈运动,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血液分布不均,造成面部血液供应不足,出现口唇、面部苍白等表现。 2、乏力: 献血后人体可出现短暂的血容量不足,身体各部位未得到充足的供血,可表现为四肢乏力,此时剧烈运动,可加重身体血液循环负担,导致乏力、肢体酸软等症状加重。 3、头晕: 剧烈运动时会增加机体耗氧,献血后人体血容量减少,可导致短暂的供血供氧不足,因此剧烈运动后,由于加重了机体的缺血缺氧,可出现短暂脑缺血、缺氧表现,导致头晕。 4、呼吸困难: 献血后人体内灌注量不足,剧烈运动后使人体耗氧增加,从而人体需氧量也增加,影响正常呼吸,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表现。 5、心绞痛: 献血后全身血容量下降,剧烈运动可增加心脏耗氧、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肌缺血,严重时可出现心绞痛的症状。 此外,献血后要注意饮食,补充营养,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等,同时注意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熬夜,可促进身体的恢复。
4168
2024-05-27
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能活多久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噬血细胞综合征生存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情情况,部分人可能只能存活1-3个月,部分人则不会影响寿命。具体可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帮助。 噬血细胞综合征被认为是一种单核巨噬系统反应性增生的组织细胞病,主要是由于细胞毒杀伤细胞(CTL)及NK细胞功能缺陷导致抗原清除障碍,单核巨噬系统接受持续抗原刺激而过度活化增殖,产生大量炎症细胞因子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脾大、全血细胞减少、高甘油三酯、低纤维蛋白原、高血清铁蛋白等症状,并可在骨髓、脾脏或淋巴结活检中发现噬血现象。 如果患者疾病发现得早并且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部分患者是可以治愈的,生存期与常人无异。然而,如果疾病发现得晚或者治疗不及时,病情可能会迅速进展,导致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从而缩短生存期,可能只能存活1-3个月。 建议患者和家属应该积极了解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以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4018
2024-05-27
干细胞有几种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干细胞,为一类具有无限或永生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发育阶段、分化潜能、种属来源、来源部位、种类。具体可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帮助。 1、发育阶段: 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来源于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具有分化成任何组织和器官的潜能。成体干细胞则存在于已经发育成熟的组织中,能分化成特定类型的细胞,如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 2、分化潜能: 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如受精卵,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是干细胞中分化能力最强的。多能干细胞,如胚胎干细胞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能够分化成多种类型的细胞,但分化潜能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单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如神经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 3、种属来源: 分为自体干细胞和异体干细胞。自体干细胞来源于患者自身,具有更好的相容性和较低的免疫排斥风险。而异体干细胞则来源于其他个体,可能存在免疫排斥的问题。 4、来源部位: 分为脐带干细胞、胎盘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牙髓干细胞、骨髓干细胞、脂肪干细胞等,这些干细胞各自来源于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5、种类: 分为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多种类型。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参与组织修复;造血干细胞则负责血细胞的生成;神经干细胞则参与神经系统的修复和再生。 干细胞是人体重要的细胞,若对此有疑问或干细胞出现异常,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耽误。
4164
2024-05-27
多糖铁复合物胶囊说明书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是一种针对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治疗药物,其具有补充铁元素、促进血红蛋白合成、辅助改善缺铁性贫血、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缺铁性贫血等作用,但是在使用时,也需要严格遵循医嘱,确保用药安全。 1、补充铁元素 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富含高含量的铁元素,能有效补充人体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铁元素缺乏,满足机体正常的生理需求,是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首选药物; 2、促进血红蛋白合成 铁元素是血红蛋白合成的关键原料之一,多糖铁复合物胶囊中的铁元素能迅速被机体吸收利用,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有效改善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 3、辅助改善缺铁性贫血 多糖铁复合物胶囊中的铁元素参与体内血红蛋白的合成,并促进铁的吸收利用,从而达到辅助改善缺铁性贫血的目的。长期服用,可使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持续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4、增强机体抵抗力 多糖铁复合物胶囊除了含有铁元素外,还含有维生素C、锌、铜等多种营养物质,这些成分能为机体提供能量,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转,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5、预防缺铁性贫血 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的高铁含量使得它在日常生活中适量服用时,也能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特别是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易患缺铁性贫血的人群,更是一种理想的预防药物。 但是,对于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女性、儿童以及老人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此外,对本品过敏者、血色素沉淀症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患者、重度肝肾功能不全者、伴有未经治疗的尿路感染者、铁负荷过高患者,以及非缺铁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患者等禁用。
4420
2024-05-27
血常规单核细胞百分比偏高是什么原因,怎么办
刘尚勤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单核细胞百分比偏高是血常规检查中常见的指标异常,可能涉及多种疾病,比如病毒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急性传染性疾病恢复期、风湿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患者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1、病毒感染性疾病 单核细胞百分比偏高的一大原因是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毒感染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活跃,单核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会大量增殖以对抗病毒。治疗时需根据具体病毒类型使用抗病毒药物,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 2、血液系统疾病 如急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也是导致单核细胞百分比偏高的重要原因。这些疾病会导致骨髓中的单核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影响到血常规检查结果。治疗血液系统疾病需根据具体病情制定方案,可能包括化疗、放疗、骨髓移植等; 3、急性传染性疾病恢复期 在急性传染病如结核、疟疾等的恢复期,单核细胞百分比也可能偏高。这是因为在疾病恢复期,机体需要继续清除病原体和修复受损组织,单核细胞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这种情况,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继续遵医嘱治疗原发病即可; 4、风湿性疾病 如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也可能导致单核细胞百分比偏高。这些疾病会引发身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进而影响单核细胞数量。针对风湿性疾病,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等为主,物理治疗如针灸、按摩等,可帮助缓解症状; 5、肿瘤性疾病 如淋巴瘤、胃癌等,也可能导致单核细胞百分比偏高。肿瘤细胞会分泌一些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大量增殖。治疗肿瘤性疾病需根据具体病情制订方案,可能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 当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单核细胞百分比偏高时,患者不必过于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即可。对于病毒感染等可自愈的疾病,可通过休息、饮食调理等方式促进康复。
3598
202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