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科室相关科普
红细胞增多症能治愈吗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红细胞增多症分为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其治愈情况有所不同。原发性为骨髓增殖性肿瘤,难以根治,但可控制病情,继发性由其他因素引起,若能去除病因则可能治愈,如改善缺氧状况、切除引发疾病的肿瘤等情况可使红细胞数量恢复正常。 对于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这是骨髓增殖性肿瘤。目前的医疗手段难以完全根治,但可以通过有效的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红细胞数量,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放血疗法,通过定期放血来降低红细胞的数量,减轻血液黏稠度,还有药物治疗,例如使用羟基脲等药物抑制骨髓的异常造血功能。虽然不能彻底治愈,但经过规范治疗后,患者可以长期带病生存,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如果能够准确找到并去除致病因素,是有可能治愈的,例如对于因长期缺氧导致的红细胞增多症,改善缺氧状况后,红细胞数量可能逐渐恢复正常。 高原地区的居民回到低海拔地区后,身体的红细胞增多情况会逐渐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若通过氧疗、改善肺功能等措施有效纠正缺氧,红细胞增多的现象也会得到缓解。因肾肿瘤等疾病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过多引起的,在切除肿瘤后,红细胞增多症也有望治愈。 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日常要注意按医嘱定期治疗,如按时放血或规律服药,保持适度运动,避免血液过于黏稠。继发性患者若因缺氧致病,要持续改善缺氧状况,要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饮食均衡,戒烟限酒,避免不良刺激。
1345
2024-09-24
大血小板数增高是怎么回事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大血小板数增高主要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缺铁性贫血时造血微环境改变致巨核细胞异常,以及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需要注意观察自身情况,及时处理。 1、缺铁性贫血: 在缺铁性贫血的情况下,铁缺乏会影响红细胞的正常生成,但却会刺激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代偿性增生。由于造血微环境的改变,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过程可能出现异常,导致大血小板数增高,缺铁状态下,血小板的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影响血小板的形态和大小分布。 2、感染: 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时,机体启动免疫应答,炎症介质释放,刺激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促使其加速产生血小板。在这个过程中,大血小板的产生可能会增多。 3、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和炎症反应。炎症因子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包括巨核细胞,导致血小板生成增多,其中大血小板数也可能增高,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免疫调节紊乱影响了血小板的生成和发育过程。 4、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是骨髓增殖性肿瘤,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异常增殖,导致血小板生成增多,其中大血小板的数量也会相应增高。这种疾病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会使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失控,引起血小板异常增多。 5、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患者不仅红细胞数量增多,骨髓也处于增殖旺盛的状态,巨核细胞增殖活跃,使得血小板生成增加,大血小板的比例可能随之升高。在此类疾病中,骨髓造血微环境的改变以及细胞因子的异常调节,促使了血小板数量的异常变化。 大血小板数增高的预防对缺铁性贫血,保证铁摄入,均衡饮食预防,预防炎症反应方面,增强免疫力,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性疾病,积极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针对骨髓增殖性疾病,定期体检,早发现异常,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及辐射等。
1153
2024-09-24
白细胞高中性粒细胞高是什么原因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因素如应激反应、药物影响,感染因素像细菌、真菌和部分寄生虫感染,非感染性炎症如组织损伤、自身免疫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1、生理因素: 应激反应: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应激状态下,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促使骨髓中的白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在短期内可导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不过,这种升高通常是暂时的,应激因素解除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会逐渐恢复正常。 药物影响:如糖皮质激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多种作用,其中一个副作用就是刺激骨髓造血,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增加,从而导致外周血中这两种细胞的数量上升。 2、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细菌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中性粒细胞作为机体抵御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会迅速迁移到感染部位,吞噬和杀灭细菌。为了应对细菌感染,骨髓会加速生成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从而导致外周血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升高。常见的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肤感染等,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3、非感染性炎症: 组织损伤:当身体遭受严重的创伤,如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时,会引发局部和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受损组织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上述介质会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会迁移到损伤部位,参与炎症反应、清除坏死组织等过程,从而导致外周血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类似于感染引发的炎症,会促使骨髓释放更多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到外周血中,以应对自身组织损伤所引发的炎症。 预防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均衡饮食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病原体,减少不必要的应激,运动适度、保持情绪稳定。使用药物时遵循医嘱,对于慢性疾病要积极控制病情发展。
856
2024-09-24
中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比例低于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可归因于生成缺陷、过度消耗、分布异常及脾功能亢进、病毒感染等因素,原因复杂多样,影响中性粒细胞生成、分布及寿命,需及时检查以明确病因并治疗。 1、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 这是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主要原因,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毒物、电离辐射等化学或物理因素可以直接损伤骨髓干细胞、祖细胞及骨髓造血微环境,造成全血细胞减少,其中也包括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疾病,以及多种原因导致的细胞分化成熟障碍,也会引起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 2、中性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某些疾病或状况会导致中性粒细胞过度消耗或破坏,引起其百分比偏低。这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以及药物的使用。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在体内被过度消耗或破坏,减少其在血液中的数量。 3、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 在特殊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在体内的分布会发生变化,导致循环池中的粒细胞相对减少。这可能是由于大量粒细胞转移到边缘池所致,使得在常规检测时无法准确计数到这些粒细胞,造成假性粒细胞减少的假象。 4、脾功能及病毒因素: 脾功能亢进会加速中性粒细胞的破坏和清除,病毒感染在引起免疫反应时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以及某些遗传性疾病或先天性因素也可能影响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和分布。 为预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应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与辐射,减少药物滥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以防感染与自身免疫病,定期检查脾脏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疾病因素。
908
2024-09-24
什么是PRP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PRP即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血浆是自体血液制品,由血浆和高度浓缩的血小板构成,制备需抽取患者血液离心处理,富含多种生长因子且具自体性,在医疗如骨科组织修复、美容领域如皮肤年轻化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血小板在人体的凝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富血小板血浆中的血小板被高度浓缩,其浓度远高于正常血液中的血小板浓度。富血小板血浆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富含多种生长因子,血小板中含有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生长因子在组织修复、再生和愈合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富血小板血浆是来源于患者自身的血液,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外来的生物制品或药物相比,使用富血小板血浆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使得富血小板血浆在医疗和美容领域的应用具有优势。 在骨科领域,富血小板血浆被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炎、骨折不愈合等疾病的治疗,富血小板血浆中的生长因子可以刺激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等的增殖和分化,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在软组织损伤方面,如肌腱、韧带损伤,富血小板血浆也能加速愈合过程。 在美容医学中,富血小板血浆可用于皮肤年轻化、改善皮肤质地等,可以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加皮肤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的合成,减少皱纹,使皮肤更加紧致和光滑。 富血小板血浆在制备方面,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血液制品安全,对于应用者,应排除血液传播疾病,在医疗美容领域,要选择正规机构和专业人员操作,明确其并非万能,个体效果存在差异。
549
2024-09-24
贫血会发烧吗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贫血是以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为特征的血液疾病,以血红蛋白浓度衡量,发烧是体温超正常范围的身体反应,贫血本身不直接致发烧,但二者存在关联,特殊贫血类型或贫血患者抵抗力下降感染病原体时可能发烧,并非所有贫血患者都会发烧。 贫血是血液疾病,主要特征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通常以血红蛋白浓度来衡量,而发烧是指体温超出正常范围,是身体对各种致热原的一种反应。贫血本身并不直接导致发烧,但在特殊情况下二者会存在关联。 贫血患者的身体处于特殊的状态,由于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量不足,身体各器官和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免疫系统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抵抗力下降,使患者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当贫血患者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时,可能引发发烧症状,如贫血患者本身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削弱,在接触到流感病毒后,容易发生感染而发烧。 特殊类型的贫血也可能间接与发烧有关,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患者除了有贫血症状外,还可能伴有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细胞数量减少会导致机体防御能力降低,容易发生感染,引起发烧。 但不是所有的贫血患者都会出现发烧情况。如果贫血患者在没有感染等并发症的情况下,仅是因为造血原料缺乏或者其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贫血,可能不会有发烧症状。 贫血改善需补充铁、叶酸、维生素B12等,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能需特殊治疗如免疫抑制剂使用等。日常要均衡饮食,保证营养摄入,增强体质、预防感染也有助于贫血状况的改善。
523
2024-09-24
大血小板比率低说明什么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大血小板比率低说明多种情况,骨髓造血功能方面,造血原料不足或受抑制可致其降低,血小板破坏与消耗方面,破坏增加或消耗过多会引起,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处理。 1、造血原料不足: 当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缺乏时,骨髓造血会受到影响,巨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需要这些原料来合成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如果缺乏,巨核细胞的发育可能不完全,导致产生的血小板大小比例失调,大血小板比率降低,因为正常的大血小板生成需要巨核细胞正常发育。 2、血小板破坏增加: 免疫因素是常见的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的原因。当身体产生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时,血小板会被免疫系统破坏,为了维持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骨髓会加速血小板的生成。在这种应急生成过程中,产生的血小板往往更偏向于体积较小的类型,导致大血小板比率降低。 3、血小板消耗过多: 在疾病状态下,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会被大量消耗,骨髓也会代偿性地增加血小板的生成,但由于生成速度较快且处于紧急代偿状态,新生成的血小板多为小体积的,大血小板比率随之降低。 4、骨髓抑制: 多种因素可引起骨髓抑制,如化疗药物、放射性物质等,作用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细胞,抑制它们的增殖和分化能力。骨髓生成血小板的能力下降,而且生成的血小板更多地倾向于体积较小的类型,使得大血小板比率降低。 大血小板比率低的治疗需针对病因,若为造血原料不足则补充相应原料,骨髓抑制者,调整用药或远离放射源等,血小板破坏增加时,免疫因素所致可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对于疾病引起的,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需治疗原发病,可适当补充血小板。
1147
2024-09-24
红细胞积压高一点点怎么回事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红细胞压积高一点可由多种原因所致,包括生理因素如高原居住、药物影响,血液浓缩因素像水分摄入不足、体液丢失过多,疾病相关因素如心肺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这些因素可使红细胞压积出现升高。 1、生理因素: 高原居住或登山等特殊情况:在高原地区居住或进行登山等活动时,由于环境中的氧气含量较低,人体会通过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来适应缺氧环境。这会使红细胞数量增加,红细胞压积可能会升高一点。 药物影响:药物可能影响红细胞的生成或体内的液体平衡,如长期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红细胞生成过多,使红细胞压积升高。 2、血液浓缩因素: 水分摄入不足:当人体水分摄入过少时,会导致血液中的液体成分减少,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浆中大部分是水。如果水分摄入不足,如长时间不喝水或者在缺水环境中未能及时补充水分,血浆量相对减少,而红细胞数量在短期内变化不大,这样就会使红细胞压积相对升高。 体液丢失过多:出汗过多是常见原因,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或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通过出汗来散热,大量出汗会使体内的水分丢失。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血液中的水分含量降低,红细胞的浓度相对升高,导致红细胞压积偏高。 3、疾病相关因素: 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存在右向左分流的类型,会使机体处于慢性缺氧状态,会刺激红细胞生成增加,可能导致红细胞压积偏高。 血液系统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骨髓会过度增殖红细胞。这种情况下,红细胞数量会显著增多,超出正常范围,红细胞压积也必然会升高。 预防红细胞压积偏高,要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脱水,如及时补充运动出汗、呕吐腹泻丢失的水分,在高原地区或进行登山活动时注意循序渐进适应环境,心肺疾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类药物需遵医嘱,定期体检监测指标。
735
2024-09-24
食物补血什么最快最好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补血的食物各有优势。富含铁元素的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提供造血原料,动物性铁生物利用率高。富含蛋白质的肉类、蛋类、鱼类助力造血,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促进铁吸收,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有益于补血。 1、富含铁元素的食物: 动物性食物:铁元素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而血红蛋白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性食物中的铁为血红素铁,例如动物肝脏,其铁含量丰富,还有动物血制品,如猪血、鸭血等,是铁的优质来源,瘦肉中的铁含量也较为可观,并且富含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有助于身体吸收和利用铁元素来制造血红蛋白,达到补血的效果。 植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中的铁为非血红素铁,但食物仍然是补血的良好选择,如红枣也是常见的补血食物,含有一定量的铁元素,还富含多种维生素,能够促进铁的吸收,对补血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2、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肉类:蛋白质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造血功能。肉类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如牛肉、羊肉、猪肉等,在补血过程中,蛋白质与铁元素等营养物质协同作用,为身体制造血红蛋白提供物质基础,使造血功能正常运转,达到补血的目的。 蛋类:蛋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像鸡蛋、鸭蛋等,其含有的卵白蛋白和卵球蛋白等成分,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这些蛋白质在身体内参与各种生理过程,包括造血相关的代谢过程,为补血提供必要的支持。 鱼类:鱼肉富含优质蛋白质,而且鱼肉中的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对身体有益。在补血方面,鱼类提供的蛋白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血红蛋白的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使营养物质能够更好地被身体各部位利用,辅助补血。 3、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具有促进铁吸收的重要作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是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如橙子、柠檬、草莓、猕猴桃等水果,以及西兰花、青椒等蔬菜。当与富含铁的食物一起食用时,维生素C可以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提高铁的吸收效率,增强补血的效果。 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维生素B12和叶酸是造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主要包括肉类、蛋类、奶制品等,富含叶酸的食物有绿叶蔬菜、豆类、全麦产品等,参与细胞的DNA合成,在红细胞的成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缺乏会导致巨幼细胞贫血,补充食物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贫血状况,达到补血的目的。 预防贫血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积极防治寄生虫感染,减少慢性失血,适度运动以增强体质,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并干预。
716
2024-09-24
吃铁剂的时候大便为什么会变黑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吃铁剂时大便变黑主要源于两方面,铁剂化学特性,其氧化反应产生有颜色的铁离子,且会与肠道硫化氢反应生成黑色硫化铁,铁剂代谢排泄,吸收不完全、肠道残留且持续反应,都会使大便变黑。 1、铁的氧化反应: 铁剂在胃肠道内会发生氧化反应。口服铁剂进入胃肠道后,其中的二价铁离子容易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三价铁离子具有特殊的颜色,会影响大便的外观,使其变黑。在胃肠道的酸性环境以及氧气的作用下,铁离子不断进行氧化过程,改变大便的颜色。 2、铁与肠道物质的反应: 铁剂会与肠道内的硫化氢等物质发生反应。硫化氢是肠道细菌代谢产生的物质,铁与硫化氢结合会形成黑色的硫化铁,硫化铁是一种黑色的化合物,它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就会导致大便变黑,是在肠道内正常进行的化学反应。 3、铁的吸收不完全: 口服铁剂后,人体并不能完全吸收铁剂中的所有铁元素。未被吸收的铁剂会继续在肠道内移动,在这个过程中,它仍然会参与各种化学反应并影响大便的颜色,未被吸收的铁剂会随着肠道蠕动,与粪便混合并改变粪便的颜色,是大便变黑的重要因素。 4、铁在肠道内的残留: 铁剂在肠道内有一定的残留时间,铁剂持续与肠道内的物质相互作用,无论是通过氧化反应还是与其他物质结合,都会对大便的颜色产生持续的影响。由于铁剂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所以大便变黑的现象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铁剂完全排出肠道。 吃铁剂时需应在饭后或餐中服用,以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避免与浓茶、咖啡同服,防止影响铁的吸收,可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促进吸收,按医嘱控制剂量,避免过量引起铁中毒,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
1073
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