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科室相关科普
红细胞平均体积偏低有什么影响
郑永江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红细胞平均体积偏低是否有影响,需要根据具体的原因而定,对于生理性因素,一般没有明显影响,但对于病理性因素,则与具体的病情有关。 一、生理性因素: 若近期进行剧烈活动,可能会使肌肉出现剧烈活动,可使红细胞平均体积偏低,一般属于正常现象。若没有其他症状,则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并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影响,休息后可得到缓解。 二、病理性因素: 1、缺铁性贫血: 发病时体内铁元素会出现缺乏,从而导致红细胞无法正常合成血红蛋白,常会造成红细胞平均体积偏低。发病初期症状一般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皮肤苍白、乏力、头晕眼花等不适症状,也会引起口腔内炎症,指甲会出现异常,如扁平、指甲苍白等,女性还会出现月经过多、体重异常增加等症状。对于此类情况,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葡萄糖酸亚铁胶囊、维生素C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2、地中海贫血: 患者发病时会使珠蛋白肽链合成出现障碍,容易引起血红蛋白合成不足,从而促使红细胞平均体积偏低。一般出生时没有症状,多在3-12个月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喂养困难、食欲不佳、发育缓慢、脾脏肿大等。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去铁治疗,还可进行输血治疗,可有效维持血红蛋白的浓度来达到治疗效果。若保守治疗无效,还可遵医嘱进行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有造血干细胞移植、脾切除术等。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主要是体内铁元素的利用出现障碍,从而使红细胞平均体积偏低,发病时肝脾会出现肿大,还可能导致皮肤出现暗黑色,也可能表现为苍白色,常伴有气促、心悸等影响,建议使用维生素B6片进行治疗。 如出现红细胞平均体积偏低的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血液内科做进一步的检查来确定具体病因,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3470
97
2024-06-21
血小板高怎么降下来
郑永江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血小板高先要明确原因,可能是缺铁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失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反应等造成,需要根据原因治疗。 1、缺铁性贫血: 若饮食营养不良,体内铁元素缺乏,可能会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缺铁性贫血,也会伴随血小板高,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异食癖等不适症状,此时可以服用硫酸亚铁片、二维亚铁颗粒以及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药物治疗。 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多由于基因突变、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等因素引起血小板增多,出现血小板高的情况。患者常出现呕血、血便等不适症状,可以进行化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 3、急性失血: 若患者由于外伤等因素引起机体失血增多时,多会使血细胞减少,但机体会出现代偿性血小板高的情况,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清创缝合等治疗,失血量大的时候要输血。 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常由于接触放射线、基因突变等因素引起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多会出现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减少,而机体会出现代偿性升高。患者多会出现出血以及各种感染症状,比如发热、乏力等,可以进行化疗、骨髓移植治疗等。 5、脾切除术后反应: 由于脾主要吞噬衰老、损伤的血细胞,但若将脾切除后吞噬血细胞减少,会出现血小板升高的情况,此时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如果有血栓形成的可能,可以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凝药物治疗。 此外,血小板高还可能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及胃腺癌、直肠癌、急性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有关,如果发现血小板高,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比如白细胞、红细胞情况来明确原因。
4246
237
2024-06-21
血液的作用
郑永江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血液具有运输营养、传递信息、维持体内环境平衡、防御保护等作用。血液是指在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不透明红色液体,主要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1、运输营养: 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气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都依靠血液运输才能到达全身各组织。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也依赖血液运输到肺、肾等处排泄,从而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进行。 2、传递信息: 血液也是体液性调节的联系媒介,如酶、维生素等物质也是依靠血液的不断循环进行传递,才能发挥对机体代谢的调节作用,如激素及组织损坏讯号等信息,可通过传递给各组织、脏器。 3、维持体内环境平衡: 血液不断循环及其与各部分体液之间广泛沟通,对维持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度平衡以及体温的恒定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防御保护: 血液中的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对外界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和细菌等的侵袭具有免疫作用,从而对机体起到防疫保护的作用。 5、其他: 血液还具有止血、缓冲等作用。如血液中含有血小板等各种凝血因子,当机体受到撞击、挤压等不良因素造成组织损伤的时候,可以发挥止血的作用。 若机体出现受伤后流血不止,可使机体血容量降低,出现贫血等不适。患者可以前往血液内科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血常规、血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机体在日常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可以多吃猪肝、红枣等含铁丰富的食物,能够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起到一定补血的作用。
3616
176
2024-06-21
淋巴瘤症状10大前兆
蒋铁斌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淋巴瘤症状的前兆不止十个,包括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外器官受累、全身症状,例如发热、盗汗、瘙痒等。淋巴瘤是指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异常增殖、分化导致的恶性肿瘤,属于免疫系统疾病。 1、淋巴结肿大: 淋巴瘤患者有淋巴结受累,可以出现颈部、锁骨下、腋下等多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且质地较硬,不容易推动,一般没有疼痛感。 2、淋巴结外器官受累: 随着淋巴结肿大增加,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导致疼痛、肿胀、吞咽困难、鼻塞、鼻出血、颌下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如果淋巴瘤骨转移后可能导致骨痛或者病理性骨折,也可能累及肾脏、肺部等器官,出现肾功能下降以及呼吸功能受限等症状。如果累及心血管系统,可能导致渗出性心包损坏,出现渗出性心包炎等情况。 淋巴瘤还可能会损伤肝脏,导致肝肿大、脾肿大、肝脏功能减退,进而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淋巴瘤患者可以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出现不明原因地腹泻、腹痛,还会出现消化道出血,随着病情加重可能会出现贫血、面色苍白等症状,还可能会出现溶血性贫血。 3、全身症状: 随着淋巴瘤出现转移,可能会出现全身症状,表现为发热、消瘦、皮疹、盗汗、瘙痒等症状。 出现淋巴结肿大并且持续不消退时,怀疑存在淋巴瘤,建议及时到医院血液内科就诊,通过血常规、血生化、骨髓穿刺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4284
265
2024-06-21
血小板减少是不是白血病
蒋铁斌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血小板减少与白血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虽然血小板减少可能是白血病导致,但感染、严重烧伤等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也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因此,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去医院遵医嘱进行检查、治疗。 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比较多,比如长期大量饮酒、严重烧伤、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都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使患者的皮肤黏膜存在出血点,还可能会出现鼻腔、牙龈出血以及黑便等症状。 而白血病是一类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患者体内有大量白血病细胞增生,导致正确的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使外周血表现为白细胞明显升高的情况。此类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发热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还会有蛋白尿、血尿等症状。 白血病可能会导致大量的白血病细胞充斥于骨髓,骨髓腔的容量有限,正常的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使血小板的生成减少。综上所述,在大部分情况下,血小板减少不会是白血病,不用过于担心。 如果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的血液内科就医,完善血常规、体格检查、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如果确实存在白血病,可能需要遵医嘱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片等药物治疗,通常效果较好。
4698
440
2024-06-21
血友病是伴x隐性吗
蒋铁斌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X隐性指X连锁隐性遗传,血友病是伴X连锁隐性遗传,临床症状主要为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出血,常发生于负重的大关节腔内和负重的肌肉群内。 血友病是遗传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导致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出现缺陷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患者的Y染色体正常。如果爸爸患有血友病,而妈妈正常,那么下一代中男性正常,女性属于基因携带者。如果爸爸正常,而妈妈为基因携带者,那么后代中男性有1/2的概率患病,女性有1/2的概率为基因携带者。 如果爸爸患有血友病,妈妈为基因携带者,后代中男性可能会患病或者为正常人,而后代中的女性可能会患病或为基因携带者。如果爸爸和妈妈都有血友病,后代中的男性或女性都会患病。以上遗传规律见于X连锁隐性遗传,可导致血友病常见于男性患者。 如果怀疑患有血友病,建议前往医院的血液内科就诊,完善凝血筛查、血常规等检查,及时配合医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患者可遵医嘱选择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药物,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维持、改善关节活动,促进局部积血吸收,如果引发关节强直或者畸形,需要进行关节成形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
4938
217
2024-06-21
中度贫血可以跑800米吗
蒋铁斌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中度贫血一般不建议跑800米,以免加重身体不适。中度贫血的患者应注意休息,不可以剧烈运动,平时可以适当多吃动物内脏,如肝脏、肾脏,以及牛肉、蛋黄、大豆等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帮助机体恢复。 中度贫血指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且低于正常范围较多,无法为组织器官提供充足的氧气、血液。中度贫血患者可能会因为供氧能力下降和血容量下降影响机体耐受能力,引发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肢端麻木等,使患者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加快、加深表现,另外还可能会因为活动导致心脏组织缺氧及外周血管收缩加快,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800米属于运动量较大的项目,属于剧烈运动,中度贫血的患者跑800米可能会加重身体不适,使缺氧状态更加严重,甚至会因为身体无法耐受运动量而出现晕厥现象,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不建议跑800米。 贫血的患者需要就诊于血液科,及时进行血常规检查,可以遵医嘱服用硫酸亚铁片、琥珀酸亚铁片等药物,如果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选择使用环孢素注射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等药物进行治疗。
3920
104
2024-06-21
白细胞低会导致什么后果
蒋铁斌
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白细胞低可能会导致感染风险增加、免疫功能异常等后果,白细胞正常值为(4.0-10.0)×10^9/L,如果低于正常值,应及时在医生帮助下明确具体原因,积极治疗。 1、感染风险增加: 白细胞可参与体内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属于机体防御系统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如果白细胞数量过低,机体防御能力下降,容易引起细菌、病毒等感染机体,增加各种感染性疾病,比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发生风险,严重时可能会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2、免疫功能异常: 白细胞主要参与免疫系统工作,当自身白细胞数量减少,可能会导致自身免疫功能异常,诱发或加重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情。 3、其他: 白细胞数量过低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症,常出现食欲减退、全身乏力、眩晕、心悸、失眠等不适症状。 白细胞低多见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脾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有可能与长期大量使用抗肿瘤药物,比如化疗药物以及抗生素等有关。发现白细胞低时应及时到内科就诊,根据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同时可以遵医嘱使用盐酸小檗胺片、利可君片等药物改善白细胞减少的情况。
3708
350
2024-06-21
儿童血小板偏高
刘海波
副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儿童血小板偏高可能与检测前剧烈运动、近期营养不佳等非疾病因素有关,也可能是由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骨髓增殖性肿瘤等疾病因素导致,建议儿童遵医嘱检查血常规、CT、B超、病理学检查等明确具体情况。 一、非疾病因素: 1、检测前剧烈运动: 如果儿童在检测前进行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大量出汗,出现血液浓缩的情况,此时可能会出现检测结果血小板偏高的情况,属于正常情况,一般不用过于担心,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2、近期营养不佳: 如果儿童近期存在营养不佳的情况,饮食中缺乏铁元素,可能会导致骨髓出现负反馈而使合成的血小板增多,建议让儿童合理饮食,补充营养。 二、疾病因素: 1、急性感染: 可能与免疫力下降有关,在炎症刺激下可能会导致骨髓造血细胞增殖,从而造成血小板偏高,常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建议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颗粒、阿莫西林颗粒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也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药物帮助改善发热症状。 2、急性溶血: 可能与输血、药物反应等因素有关,急性溶血时会造成血细胞破坏过多,从而导致骨髓造血细胞活跃,出现血小板生成较多的情况。此类儿童常伴有四肢酸痛、头痛、黄疸等症状,建议遵医嘱采用血浆置换、补充体液等方式来帮助改善症状。 3、骨髓增殖性肿瘤: 可能与血细胞过度增殖有关,骨髓增殖可能会导致血小板生成较多,常伴有脾脏肿大、乏力等症状,建议遵医嘱采用手术切除部分脾脏,并辅以放疗、化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此外,部分慢性炎症与癌症,以及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的恢复期等多种情况,都可能会导致儿童血小板增高的情况,建议及时去医院血液科就诊、治疗。平时家长还要注意给儿童补充充足的营养来满足其生长需求,同时也要注意适当让儿童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
1771
393
2024-06-21
血小板分布宽度高怎么办
刘海波
副主任医师
血液内科
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分布情况。血小板分布宽度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高于最大值就说明血小板分布宽度偏高,可能是巨幼细胞性贫血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因素导致,建议患者及时查明病因,并在医生建议下进行治疗。 1、巨幼细胞性贫血: 主要是由于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引起,患者应及时遵医嘱补充叶酸片和维生素B12片等,如果病情严重,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患者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输血治疗。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发病时间较长,其血小板分布直方图为峰尖升高,峰底部宽度也增加,即曲线与横坐标形成图形的面积增大,提示不同体积大小的血小板均增多,出现血小板分布宽度高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骨髓移植治疗。 3、脾切除: 脾切除后已经停止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和破坏血小板,使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上升和恢复正常形态,抑制骨髓产生和释放血小板的作用,骨髓造血功能恢复,血小板急剧增加,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分布宽度高的现象,可以自然降低,若不自行降低,可通过药物治疗,如遵医嘱应用阿司匹林片等抗凝药物。 4、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通常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极少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以出血为主,如皮肤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及创伤后出血等,以轻、中度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体积增大,出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消耗不良为特征。 患者应注意自我保护,避免外伤,减少出血,出血不重时,多可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凝血酶等压迫止血,严重出血者需输注血小板浓缩制剂,反复输注易产生抗小板抗体而失效,因此有条件者宜做ABO及HLA配型,给予去白细胞的同型血小板制剂。 5、其他: 血栓性疾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后等,可能都会导致血小板分布宽度高的情况,应积极配合医生查明病因。 如果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血小板等都在正常范围内,不考虑血液疾病,如果单纯是血小板分布宽度较高,那么就不需要过于担心。 血小板分布宽度增高且伴有血小板数量不正常,患者需要及时到医院血液内科门诊就诊,进行血常规等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查明病因对因治疗。
2193
256
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