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科科室相关科普
闹心烦躁怎么办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闹心烦躁是常见的负面情绪体验,可能由压力过大、睡眠不足、人际关系问题等多种原因引发,针对不同原因可采取养成规律作息、积极沟通、合理规划任务等改善措施。
1、压力过大:
若因工作、学习等方面压力导致闹心烦躁,则要学会合理规划任务。将大任务分解成小目标,按重要性和紧急程度排序,逐个完成,避免因任务繁杂而感到无从下手。同时要给自己留出休息时间,如每工作或学习1-2小时,进行10-15分钟的放松活动,像简单的伸展运动、深呼吸练习等。还可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如绘画、听音乐、阅读等,在投入兴趣活动的过程中,缓解压力带来的烦躁情绪。
2、睡眠不足:
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情绪调节,使人易闹心烦躁。要养成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其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可营造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如使用遮光窗帘、耳塞、调节空调温度等。若存在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等,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治疗,如进行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睡眠习惯,或必要时使用助眠药物。
3、人际关系问题:
因与家人、朋友、同事等人际关系不和谐而闹心烦躁时,要积极沟通解决。与对方坦诚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倾听对方观点,尝试理解对方立场,通过沟通化解矛盾。若难以直接沟通,可借助书信、邮件等方式表达。此外,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如有效倾听、恰当表达、情绪管理等,能帮助改善人际关系。还可寻求第三方调解,如请共同的朋友、家人或专业心理咨询师协助解决矛盾。
4、心理疾病:
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也会导致持续的闹心烦躁。此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心理治疗师会通过心理评估明确病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及行为模式,缓解症状。必要时医生会根据病情开具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闹心烦躁的原因多样,找到根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十分关键。若这种情绪长期无法缓解且严重影响生活,建议及时就医,以便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频繁闹心、烦躁需完善的检查
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血液检查,以排除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躯体疾病导致的情绪异常。因为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兴奋性,引发烦躁不安;而血糖波动也可能导致情绪改变。同时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心脏方面的问题,某些心脏疾病可能引起身体不适,进而导致情绪不稳定。
心理评估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量表,如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等,评估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常伴有情绪烦躁、易激惹等症状。必要时还可进行精神科医生的访谈,对精神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判断是否有更严重的精神疾病,如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早期也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的表现。
1206
52
带孩子情绪不稳定易怒烦躁怎么办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带孩子过程中情绪不稳定、易怒烦躁,是众多家长常面临的困扰,其背后原因多样,如身心疲惫、期望过高、缺乏有效沟通等,可采取合理休息、调整心态、学习沟通技巧等针对性措施改善。
1、身心疲惫:
带孩子需要投入大量精力,长时间的劳累易致身心疲惫,进而情绪失控。家长应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当孩子午睡或晚上入睡后,自己也尽量休息,补充体力。也可寻求家人支持,让配偶、父母帮忙带一会儿孩子,给自己留出独处放松的时间,如看一场电影、读一本喜欢的书,缓解身体和精神的疲劳。
2、期望过高:
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和表现抱有过高期望,当孩子未达到预期,便容易烦躁易怒。家长需调整心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节奏,不能一味将孩子与他人比较。多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哪怕是微小成就,都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平和心态看待孩子的不足,耐心引导其成长。
3、缺乏有效沟通:
孩子年龄小,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无法清晰传达需求,导致家长误解,引发情绪问题。家长要学习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如蹲下与孩子平视,用温和的语气交流,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轻易打断。当孩子哭闹时,先安抚情绪,再询问原因,通过良好沟通减少矛盾和误解,避免情绪烦躁。
4、自身情绪管理问题:
有些家长本身情绪管理能力较弱,在带孩子过程中,一点小事就容易引发强烈情绪反应。家长可通过学习情绪管理知识,如阅读相关书籍、参加线上课程等,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方法。日常进行情绪调节练习,如情绪激动时,先深呼吸10次,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处理问题,逐步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除此之外,嘈杂的居住环境、紧张的家庭氛围等外界因素,也会影响家长情绪。家长可改善居住环境,保持房间整洁、安静,为自己和孩子创造舒适空间。同时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与家人相互理解、支持,减少家庭矛盾对自身情绪的干扰。
带孩子情绪不稳定,易怒烦躁的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亲子关系,孩子会因家长的情绪变化而感到不安、恐惧,逐渐对家长产生距离感,难以建立亲密、信任的亲子纽带,阻碍孩子情感表达与安全感的形成。
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也极为不利。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孩子易变得胆小怯懦、敏感自卑,或模仿家长的暴躁,形成冲动、易怒的性格。孩子在社交中可能也会表现出退缩或攻击性,影响人际交往。
从家长自身来看,持续的负面情绪会损害身心健康。不良情绪引发的应激反应,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同时情绪失控还会让家长陷入自我怀疑与愧疚,影响心理健康,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家庭氛围的和谐。
593
87
大脑老是胡思乱想控制不了怎么办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大脑老是胡思乱想控制不了是一种常见的困扰,可能由压力过大、焦虑或抑郁情绪、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原因引起。针对不同原因,其改善措施有合理减压、调整认知、药物控制等。
1、压力过大:
现代生活中,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常导致大脑胡思乱想。要学会合理减压,可将压力源罗列出来,分析哪些是可控制的,哪些是不可控制的,对于可控制的部分,制定详细计划去解决;对于不可控制的,尝试接受并调整心态。同时进行放松训练,如瑜伽、冥想等,每天花15-20分钟专注于呼吸和身体的感觉,排除杂念,让大脑得到放松。也可通过运动释放压力,如跑步、游泳等,运动能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减少胡思乱想。
2、焦虑或抑郁情绪:
当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时,大脑容易陷入消极的思维循环。要调整认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参加心理讲座,了解情绪问题的产生机制和应对方法,认识到胡思乱想是情绪问题的表现之一,并非事实。可以记录自己的负面想法,分析其不合理之处,用积极、理性的思维取代。同时多与亲朋好友交流,分享内心感受,获得情感支持和不同的观点建议。若情绪问题较为严重,需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3、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熬夜、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影响大脑功能,导致思维紊乱、胡思乱想。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让大脑在睡眠中得到修复和整理。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尤其是在睡前1-2小时,避免蓝光刺激和信息过载。此外,合理饮食也很重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鱼类、坚果等,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思维功能。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难以集中时,大脑容易被各种杂念占据。可以通过一些训练方法提高注意力,如进行专注力练习,像在规定时间内专注于一幅画、一段文字等,当杂念出现时,及时将注意力拉回到目标上。
大脑老是胡思乱想是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调整和改善的。要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情绪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控制思维,让大脑保持健康、专注的状态。如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大脑老是胡思乱想的影响
在心理方面,过度的胡思乱想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持续的思绪纷飞会让人难以放松,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进而导致精神疲惫,增加心理压力,甚至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
在生理方面,胡思乱想会干扰睡眠质量,使人难以入睡或多梦易醒。长期睡眠不足又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系统功能,导致身体容易疲劳、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的风险。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老是胡思乱想会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让人难以专注于手头的任务,导致错误率增加,甚至可能影响人际关系。因为情绪不稳定和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会让人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失常,容易产生矛盾和误解。
1351
89
莫名想哭、心情低落是怎么回事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莫名想哭、心情低落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事件等。
1、生理因素:
身体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如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或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等会发生变化,可能引发情绪低落、想哭等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平衡,导致情绪抑郁。此外,长期缺乏睡眠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情绪调节能力下降,使人容易出现莫名的情绪低落和想哭的情况。
2、心理因素:
压力过大是常见原因之一。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工作、学习、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当压力超出自身承受能力时,就可能以情绪低落、想哭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也会导致情绪的持续低落,患者常会无缘由地感到悲伤、绝望,有强烈的想哭冲动,还可能伴有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另外,性格较为敏感、内向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将负面情绪积压在内心,从而出现莫名想哭、心情低落的情况。
3、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单调、压抑的生活环境中,如工作环境恶劣、家庭关系不和谐等,可能会逐渐影响人的情绪,使人变得情绪低落。季节变化也可能对情绪产生影响,比如冬季日照时间缩短,人体生物钟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分泌减少,从而引发季节性情绪失调,表现为心情低落、嗜睡、食欲增加等。
4、生活事件:
经历重大的生活变故,如亲人离世、失恋、失业等,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导致情绪陷入低谷,出现想哭的情绪反应。一些看似较小的生活琐事,如与同事发生矛盾、考试失利等,如果积累起来,也可能引发情绪的爆发,让人莫名感到心情低落、想哭。
莫名想哭、心情低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这种情绪持续时间较长且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以便找到根源并进行有效调整和治疗。
莫名想哭、心情低落的改善方法
要允许自己感受和表达情绪,找个安全的地方大声哭出来,能释放内心的压抑。也可以向亲朋好友倾诉,分享内心的感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可能会感觉好受些。
同时进行一些放松活动也很有效。比如深呼吸,慢慢地吸气再缓缓地呼气,能帮助身体和情绪平静下来;冥想可以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和思绪,有助于减轻负面情绪。还可以去户外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自然景色,让身心在大自然中得到舒缓。
另外,尝试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影、绘画、阅读等,沉浸在爱好中能转移注意力,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改善低落的心情。如果这种情绪持续时间较长且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905
36
为什么恐惧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人们产生恐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涵盖本能反应、过往经历、认知偏差、社会环境影响、心理疾病以及大脑生理异常等方面。
1、本能反应:
恐惧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人类对一些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的事物,如凶猛的野兽、高处等,形成了天然的恐惧。这种本能反应有助于我们避开危险,保障自身安全,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且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体现,但程度有所不同。
2、过往经历:
个人的过往经历对恐惧的产生有重要影响。曾经遭受过伤害、惊吓或目睹过可怕的事件,如交通事故、暴力袭击等,这些经历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当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境或事物时,就可能唤起过去的恐惧记忆,从而产生恐惧情绪,这种恐惧可能会随着时间逐渐减轻或加重。
3、认知偏差:
对事物的认知偏差也会引发恐惧。有些人可能会过度夸大事物的危险性,将一些正常的情况视为极其可怕的事情。比如,对一些小概率事件过度担忧,或者对未知的事物充满恐惧,这种错误的认知会强化恐惧情绪,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4、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也能导致恐惧的产生。生活在充满压力、不稳定或不安全的社会环境中,如战争、犯罪率高的地区等,人们会更容易产生恐惧情绪。同时,社会舆论、他人的恐惧情绪等也可能影响个体,使其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且这种恐惧可能会在群体中蔓延。
5、心理疾病:
某些心理疾病会使患者产生恐惧症状。如焦虑症、恐惧症等,患者会对特定的事物或情境产生过度的、不合理的恐惧。恐惧症患者可能会对某种动物、封闭空间等产生强烈的恐惧,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
6、大脑生理异常:
大脑的生理异常也可能与恐惧有关。当大脑中的某些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或者大脑的情绪调节区域,如杏仁核等出现功能异常时,可能会导致恐惧情绪的产生和调节障碍。这种情况下的恐惧可能较为严重和持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若出现过度的、不合理的恐惧,且这种恐惧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心理状态,导致无法正常面对相关事物或情境,建议及时前往正规精神心理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恐惧情绪的预防要点
在预防方面,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学会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心理韧性。对于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人,要学会自我调节,避免过度敏感和紧张。
避免过度接触可能引发恐惧的信息,如恐怖电影、暴力新闻等。同时,了解恐惧情绪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这种情绪,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和焦虑。
此外,对于儿童,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避免让他们接触可能造成心理创伤的恐怖场景,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认知,预防恐惧情绪的产生和发展。
1217
29
总觉得心里烦躁是什么原因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总觉得心里烦躁的原因较为多样,包括生活压力、环境因素、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心理疾病以及身体疾病等方面。
1、生活压力:
生活中各种压力是导致心里烦躁的常见原因。工作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经济负担重等,都会让人感到焦虑和烦躁。例如,面临工作上的截止日期、学习成绩的压力时,人们可能会产生烦躁情绪,但这种情绪在压力源消除后可能会缓解。
2、环境因素:
不良的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情绪。长期处于嘈杂、拥挤、闷热或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会让人感到不适,从而产生烦躁心理。另外,季节变化、天气异常等也可能影响人的情绪状态,导致心里烦躁,不过这种影响相对短暂。
3、情绪管理:
自身情绪管理能力不足也会引发烦躁。有些人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或挫折时,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比如,不能正确对待失败,过度自责或抱怨,导致烦躁情绪不断积累,影响心理健康。
4、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不和谐是导致烦躁的重要因素。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缺乏良好的沟通和理解,会让人感到困扰和烦躁。长期的人际关系问题还可能导致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加重烦躁情绪。
5、心理疾病:
某些心理疾病会使人经常感到烦躁。如焦虑症患者常常处于过度紧张、不安的状态,容易烦躁易怒。抑郁症患者除了情绪低落外,也可能伴有烦躁情绪,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这些心理疾病需要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6、身体疾病:
身体上的疾病也可能引发烦躁情绪。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异常,会出现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症状。慢性疼痛、睡眠障碍等也会影响人的情绪状态,导致心里烦躁,且身体疾病引起的烦躁往往较为严重和持久。
若出现总是心里烦躁的情况,且这种烦躁情绪持续存在并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造成明显影响,建议及时前往正规精神心理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心里烦躁的预防要点
在预防方面,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很重要。学会正确应对压力和挫折,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通过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如情绪表达、情绪转移等,提高心理韧性。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充足的睡眠可以缓解疲劳,改善情绪状态;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使人感到愉悦。
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互动,获得情感上的支持。避免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也有助于预防心里烦躁的发生。
1243
20
天天晚上做恶梦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天天晚上做噩梦的原因较为复杂,涵盖生理因素、心理压力、睡眠环境问题、精神心理疾病以及身体器质性病变等方面。
1、生理因素:
睡前过饱、饥饿或口渴,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做噩梦。例如,晚餐进食过多油腻、辛辣食物,肠胃消化负担重,睡眠中肠胃不适可能引发噩梦。此外,疲劳过度、经期不适、孕期身体变化等也可能干扰睡眠,使大脑处于不稳定状态,从而增加做噩梦的几率。
2、心理压力:
生活中积累的心理压力是常见诱因。工作学习压力大、面临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失恋等,会使人精神紧张焦虑。在睡眠时,大脑仍处于活跃状态,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以噩梦的形式表现出来,影响睡眠质量,且随着压力持续,做噩梦频率可能增加。
3、睡眠环境问题:
睡眠环境不佳会影响睡眠状态。卧室噪音大、光线过强、温度不适宜或床铺不舒适等,都会使人在睡眠中感到不安,大脑无法完全放松,进而引发噩梦。长期处于不良睡眠环境中,做噩梦的情况可能愈发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4、精神心理疾病:
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更容易频繁做噩梦。这些疾病导致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情绪调节功能受损,在睡眠中大脑的异常活动表现为噩梦。患者可能还伴有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病情相对复杂,需要专业治疗。
5、身体器质性病变:
某些身体器质性病变,如脑部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肺疾病等,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和血液循环。在睡眠中,身体的不适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导致大脑产生异常活动,引发噩梦。
若出现天天晚上做噩梦的情况,且这种情况持续存在并对睡眠质量、日常生活、精神状态等方面造成明显影响,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天天晚上做噩梦的护理要点
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选择阅读纸质书籍、听舒缓音乐等放松方式。
改善睡眠环境,营造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的卧室氛围。使用隔音耳塞、遮光窗帘等辅助工具,减少外界干扰。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提高睡眠的舒适度。
学会缓解心理压力,通过运动、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白天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让身体得到锻炼,晚上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遇到问题时,尝试与朋友、家人交流,分享感受,释放负面情绪。
647
10
密集恐惧症症状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密集恐惧症的症状包括心理不适、生理反应、回避行为、认知改变以及严重的功能损害等方面。
1、心理不适:
密集恐惧症初期常表现为心理上对密集物体或图案的不适。当看到蜂窝、虫卵、密集的小孔等物体或图案时,会感到轻微的紧张、不安和烦躁,内心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但此时这种不适相对较轻,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小,可能只是短暂的情绪波动。
2、生理反应:
随着对密集物体的进一步接触或视觉刺激,会出现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皮肤瘙痒或起鸡皮疙瘩等。部分人还可能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这些生理反应是身体对恐惧的应激反应,会加重心理上的恐惧感受。
3、回避行为:
为了避免这种恐惧和不适,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回避行为。会刻意避开可能出现密集物体的场景,如不看相关的图片、视频,不去有密集物体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类似的密集元素会迅速转移视线或离开,影响正常的生活和活动。
4、认知改变:
患者对密集物体存在认知偏差,会过度夸大其可怕程度。即使理智上知道某些密集物体并无实际危险,但仍然无法控制内心的恐惧。会认为密集物体是极其恐怖的,对其产生不合理的恐惧信念,这种认知改变强化了恐惧情绪。
5、严重的功能损害:
病情严重时,密集恐惧症会导致严重的功能损害。可能会因为恐惧而无法正常工作,如从事与图像、设计等相关工作,遇到密集元素就无法进行操作。在生活中,也会因为过度恐惧而限制自己的行为,影响生活质量,对自身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
若出现上述密集恐惧症的相关症状,导致无法正常面对密集物体相关场景,建议及时前往正规精神心理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密集恐惧症的护理要点
要认识到自己的恐惧是一种常见现象,不要过分自责或焦虑。当面对密集物体产生恐惧时,尝试进行深呼吸和放松训练,如渐进性肌肉松弛,缓解身体的紧张感。
逐步暴露自己于相对不那么可怕的密集物体中,从轻微的刺激开始,比如先看较为稀疏的密集图案,逐渐适应后再接触更密集的物体。这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
改变对密集物体的认知,尝试了解密集物体的本质和实际危险性,纠正过度恐惧的想法。可以通过与有相同经历的人交流,分享经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608
2
双重人格的主要表现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双重人格的主要表现包括身份转换迹象、记忆缺失、性格差异、行为习惯改变、社交关系混乱以及严重的自我认知障碍等方面。
1、身份转换迹象:
双重人格初期常表现出一些身份转换的迹象。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短暂的行为或言语变化,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但这种变化较为轻微且持续时间较短,可能只是偶尔的语调、用词的改变,自己也可能并未完全意识到这种转换,对生活影响较小。
2、记忆缺失:
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记忆缺失的情况。一种人格状态下发生的事情,另一种人格可能完全不记得。比如,在人格A状态下做过的事情,当转换到人格B时,对这些事情毫无印象,就像失去了这部分记忆,这种记忆缺失开始影响患者对自身经历的连贯性认知。
3、性格差异:
不同人格之间存在明显的性格差异。一种人格可能开朗外向、热情活泼,而另一种人格则可能内向孤僻、沉默寡言。这些性格特点在各自的人格状态下表现稳定,患者在不同人格状态下的思维方式、情感反应也截然不同,周围人能明显感觉到这种差异。
4、行为习惯改变:
行为习惯也会随着人格的转换而改变。一种人格可能喜欢运动、爱好音乐,而另一种人格可能对绘画、阅读更感兴趣。在行为举止上,走路姿势、手势、表情等也可能有所不同,这些行为习惯的改变进一步体现了双重人格的特征,对日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5、社交关系混乱:
双重人格会导致社交关系混乱。患者在不同人格状态下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不同,可能会让身边的人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比如,人格A对朋友很友好,而人格B可能对同样的朋友表现出冷漠或敌意,这会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不稳定。
6、严重的自我认知障碍:
病情严重时,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自我认知障碍。无法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身份,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可能出现不同人格之间的冲突,影响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功能,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若出现上述双重人格的相关表现,且这些表现持续存在并对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造成明显困扰和影响,建议及时前往正规精神心理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双重人格的应对方法
当感觉出现人格转换迹象时,尽量记录下当时的情境、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表现,这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状态,也能为专业诊断提供线索。
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同人格状态,不要抗拒或害怕这些变化。尝试在不同人格状态下,进行自我对话和沟通,寻找人格之间的联系和平衡。当出现记忆缺失时,不要过度焦虑,可以通过写日记、做笔记等方式来弥补记忆的空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良好的生活状态有助于稳定情绪,增强心理韧性。可以选择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冥想、瑜伽等,帮助自己在不同人格状态下都能保持平静和专注。
807
81
莫名的情绪低落是怎么回事
康云英
副主任医师
医学心理科
莫名的情绪低落的原因较为复杂,包括生理周期变化、压力积累、环境因素、心理创伤、心理疾病以及身体器质性病变等方面。
1、生理周期变化:
生理周期的变化可能导致莫名的情绪低落。例如,女性在生理期,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波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变化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引发情绪低落。
2、压力积累:
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各种压力是常见原因。工作上的任务繁重、学习的压力、经济负担等,长时间的压力会让人心理疲惫,导致情绪低落。
3、环境因素:
周围环境的改变或不良环境也可能引发情绪低落。长期处于嘈杂、拥挤、压抑的环境中,或者季节变化导致光照减少,如冬季,都可能影响人的情绪。
4、心理创伤:
曾经经历的心理创伤,如失恋、亲人离世、遭受背叛等,即使过去一段时间,也可能在某些时刻引发情绪低落。这些创伤在内心留下了阴影,当遇到类似场景或触发点时,负面情绪会再次涌现,影响当前的情绪状态。
5、心理疾病:
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会使人经常出现莫名的情绪低落。抑郁症患者会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对事物缺乏兴趣,感到无助和绝望。焦虑症患者在焦虑情绪的影响下,也可能伴随情绪低落,这些心理疾病需要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6、身体器质性病变:
身体的一些器质性病变也可能导致情绪低落。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神经系统功能,使人感到疲劳、情绪低落。
若出现经常莫名的情绪低落,建议及时前往正规精神心理医疗机构或综合医院相关科室进行评估。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专业的心理测评、身体检查等,明确病因,并给予合适的治疗方案。
莫名情绪低落的应对
保持规律的作息,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合理饮食,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过度摄入糖分和咖啡因,以免影响情绪。
尝试进行适度的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瑜伽等,每周坚持几次,每次30分钟左右。
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当情绪低落时,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这些放松练习,帮助自己平静下来。也可以通过与朋友、家人倾诉,分享自己的感受,获得情感上的支持。
81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