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科室相关科普
单核细胞数偏低说明什么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单核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单核细胞数偏低时,可能与长期缺乏运动、使用药物、感染性疾病等有关,建议遵医嘱进行处理。 1、年龄: 婴幼儿和老年人的单核细胞数可能相对偏低,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或功能衰退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身体的逐渐发育,单核细胞数可能会逐渐恢复正常。 2、长期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可能导致机体代谢相对变慢,进而出现结果。这种情况下,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但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加强营养和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3、食用药物: 药物可能会导致单核细胞数偏低,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对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单核细胞的生成和功能。 4、感染性疾病: 严重的感染,如脓毒血症、病毒性肝炎等,可能会导致单核细胞数偏低。在感染初期,机体可能会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抑制单核细胞的生成和功能。随着感染的控制,单核细胞数可能会逐渐恢复正常。 5、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病可能会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单核细胞生成减少。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病也可能出现单核细胞数偏低的情况,这与肿瘤细胞对骨髓的浸润和破坏有关。 6、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在这种情况下,单核细胞的生成和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出现单核细胞数偏低的情况。 针对生理性因素,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增强体质。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如果是药物引起的单核细胞数偏低,应及时告知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在使用药物期间,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避免自行增减药量。
1389
2024-09-23
血清是什么意思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原及某些凝血因子后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含多种蛋白质、酶、激素等,对机体有重要生理功能。 血液包含血细胞和血浆,当血液凝固的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凝血块,而剩余的液体部分就是血清。血清与血浆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血浆中含有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相关物质,而血清中则不含有这些成分。 血清在机体内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含有多种蛋白质,如白蛋白、球蛋白等。白蛋白对于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起着关键作用,确保血管内外液体的平衡,球蛋白包含多种免疫球蛋白,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帮助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血清中还含有多种酶类、激素、电解质以及其他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如一些酶的活性变化可以反映出机体某些器官的功能状态,像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激素在血清中的含量和比例可以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如甲状腺激素对新陈代谢的调节等。 血清检测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检测血清中的各种成分,可以对许多疾病进行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监测。检测血清中的血糖水平可以诊断糖尿病;检测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可以辅助肿瘤的诊断;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可以判断是否感染过某些病原体等。 许多细胞培养实验需要使用血清来提供细胞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不同动物来源的血清,如胎牛血清、小牛血清等,在细胞培养中的应用也有所不同。 在采集血清样本时,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样本的质量和完整性。使用血清进行检测或实验时,要注意血清的保存条件,避免反复冻融。如果是从市场购买的血清产品,要选择正规厂家和可靠来源,在进行血清相关实验时,要做好质量控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17
2024-09-23
中度贫血怎么治疗最好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中度贫血的治疗最佳方法需根据具体病因来制定,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再碍性贫血等,此时的处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等。 1、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导致的,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元素,缺铁会直接影响红细胞的生成,进而引发贫血。建议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红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遵医嘱使用铁剂进行治疗,同时服用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铁的吸收。补充铁剂一段时间后需复查血常规,观察血红蛋白的恢复情况。 2、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主要是由于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的,这两种维生素在红细胞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缺乏会导致红细胞无法正常成熟。可遵医嘱口服叶酸片和维生素B12片进行治疗,增加新鲜蔬菜、水果、肉类、蛋类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摄入。 3、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由于造血干细胞受损,不能正常合成红细胞。遵医嘱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恢复骨髓的造血功能。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输注红细胞来改善贫血症状,但输血并不能达到根治效果。 4、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度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可以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如糖皮质激素效果不佳,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进行脾切除手术。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的食物。定期复查血常规等相关检查,以了解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39
2024-09-19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是什么原因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剧烈运动、妊娠后期、高原环境、炎症性疾病等。发现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原因。 1、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时,身体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减少,血液浓缩,从而使得血小板压积偏高,间接影响平均血小板体积。通常为一过性现象,休息和补充水分后可恢复正常。 2、妊娠后期: 妊娠后期,由于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和生理状态的变化,可能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代谢,导致平均血小板体积偏高。多伴随妊娠期的其他生理变化,分娩后多可恢复正常。 3、高原环境: 长期处于高原环境,人体为适应低氧环境,血液系统可能发生适应性改变,包括血小板体积的变化。与高原环境相关的生理反应,离开高原环境后可能逐渐改善。 4、炎症性疾病: 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时,免疫系统被激活,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可能产生更大体积的血小板以增强免疫反应。常伴有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感染控制后血小板体积多可恢复正常。 5、血液疾病: 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间接影响血小板体积。还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其骨髓内造血干细胞异常,导致血小板生成过程中体积增大。多伴随血小板数量的异常、出血倾向等症状,需根据具体疾病进行治疗。 对于生理因素引起的偏高,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注意调整生活习惯即可。对于病理因素引起的偏高,需根据具体病因遵医嘱进行治疗。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注意均衡饮食等也有助于维持健康的血小板水平。
678
2024-09-19
贫血会头疼吗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轻微贫血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引发头疼,而中重度贫血则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头晕、耳鸣、头疼等症状。对于贫血患者而言,出现头疼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贫血的原因和程度。 轻微贫血时,由于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只是略有下降,通常不会对身体的供氧能力造成明显影响。所以大脑等器官仍能维持相对正常的氧气供应,头疼等缺氧症状相对少见。此时,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而不会出现明显的头疼。 当中重度贫血发生时,红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降低,导致血液的携氧能力大幅下降。大脑作为对氧气需求极高的器官,一旦缺氧,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由于血液中红细胞减少,携带的氧气量也随之下降,导致大脑缺氧,缺氧会刺激大脑血管,引起血管痉挛或扩张,进而引发头疼。而且贫血严重时,血液循环中的有效血容量减少,脑部的血液灌注量也会相应下降,这会导致脑供血不足,进一步加重头疼症状。 贫血还可能影响神经肌肉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记忆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症状。这些症状与头疼往往同时存在,互为因果。 根据病情轻重,医生可能会建议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或采取输血等治疗方法。患者还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铁质、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等。同时,保持充足的休息和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贫血症状。
1467
2024-09-19
骨髓瘤早期症状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骨髓瘤的早期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且症状严重程度因人而异,通常表现为骨痛、贫血、肾功能损伤、反复感染、骨折、高钙血症等,患者需要引起重视。 1、骨痛: 患者常出现腰背痛、肋骨痛、四肢痛等间歇性疼痛,疼痛呈游走性,容易被误诊为风湿或老寒腿。骨髓瘤细胞在骨髓内增殖,导致破骨细胞活跃,骨质溶解,从而引发疼痛。 2、贫血: 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气短等症状。骨髓瘤细胞减少正常造血细胞的生长空间,影响正常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减少,进而引发贫血。 3、肾功能损伤: 早期可能出现少尿、面部浮肿、蛋白尿等症状。骨髓瘤细胞产生大量异常的免疫球蛋白,需要通过肾脏代谢排出,增加了肾脏负担,导致肾功能受损。 4、反复感染: 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反复感染,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骨髓瘤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同时异常免疫球蛋白不具备抗感染功能,使患者易感染。 5、骨折: 由于骨质破坏严重,患者可能出现病理性骨折,常见于胸骨、肋骨等部位。骨髓瘤细胞导致的骨质溶解和破坏,使得骨骼变得脆弱,易发生骨折。 6、高钙血症: 表现为恶心、呕吐、多尿、烦渴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骨髓瘤细胞破坏骨质,释放大量钙离子入血,导致血钙升高,引发高钙血症。 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遵医嘱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干细胞移植等,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
592
2024-09-19
淋巴瘤怎么检查出来的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淋巴瘤的检查包括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液学检查、病理学检查、骨髓检查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准确诊断、分期及制定治疗方案。 1、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近期是否出现发热、出汗、体重减轻等淋巴瘤常见的全身症状。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浅表淋巴结,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是否有肿大、质地硬、边界不清等异常情况。 2、影像学检查: 断层扫描:从不同角度拍摄,观察淋巴瘤的具体位置和形态。 磁共振成像:对于神经系统或特殊部位的淋巴瘤,MRI能提供更为清晰的图像。 PET-CT:能判断病变部位,还能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帮助淋巴瘤的诊断和分期。 3、血常规检查: 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指标的变化,虽然不能直接确诊淋巴瘤,但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血沉、乳酸脱氢酶等生化指标的检测,对评估病情有一定帮助。 4、病理学检查: 淋巴结活检:通过手术或针吸等方式取出淋巴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淋巴瘤的“金标准”。 免疫组化、基因重排、染色体检查等进一步分析病理亚型,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5、骨髓检查: 骨髓穿刺活检:用以判断骨髓是否被淋巴瘤侵犯,有助于淋巴瘤的分期和预后评估。 根据病情需要,可能还需要进行超声波检查、脊椎穿刺切片检查、全身骨扫描、肝脏活检等特殊检查。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一旦确诊淋巴瘤,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594
2024-09-18
球蛋白偏低说明什么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球蛋白偏低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营养不良、药物影响、肝脏问题、免疫系统异常、肾脏问题以及其他因素等。 1、营养不良: 球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其合成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特别是蛋白质。当人体长期摄入的蛋白质不足或存在消化吸收问题时,可能导致球蛋白合成减少,出现偏低的情况。 2、药物影响: 如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物、化疗药物等,可能会影响球蛋白的合成或代谢过程,导致球蛋白偏低。 3、肝脏问题: 肝脏是合成和分解球蛋白的关键器官。当肝功能受损或发生疾病时,如肝炎、肝硬化等,会影响肝脏对球蛋白的合成能力,导致球蛋白水平下降。 4、免疫系统异常: 球蛋白在免疫系统中参与免疫应答和防御机制。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如免疫缺陷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球蛋白水平偏低。 5、肾脏问题: 虽然肾脏不是直接合成球蛋白的器官,但它是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和排泄废物的重要器官。肾病或其他肾脏问题可能影响球蛋白的排泄和代谢,间接导致球蛋白水平降低。 6、其他因素: 如长期饮酒、病毒感染、恶性肿瘤等,可能通过影响肝脏功能、免疫系统或营养状况等途径,间接导致球蛋白水平下降。 当发现球蛋白偏低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均衡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的体检来预防球蛋白偏低。
538
2024-09-18
血小板计数偏高什么意思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血小板计数偏高是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超出了正常范围,可能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急性肾损伤及肾移植术后等情况有关。应综合分析病情,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1、慢性肾小球肾炎: 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小板计数偏高。症状有水肿、蛋白尿、血尿等。治疗主要是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根据病情遵医嘱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对于血小板计数偏高,可密切观察,必要时进行抗凝治疗以防血栓形成。 2、肾病综合征: 可能导致血小板计数异常。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等。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若血小板持续偏高,需评估血栓风险,可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3、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 患者除有肾脏表现外,还可出现血小板计数偏高。症状多样,如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治疗以控制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为主,包括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并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 4、急性肾损伤: 可引起血小板计数偏高。如少尿、无尿、血肌酐升高等。积极治疗急性肾损伤的病因,如纠正休克、抗感染等。对于血小板计数偏高,应关注是否有血栓形成倾向,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5、肾移植术后: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计数偏高。可能有发热、移植区不适等症状。需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预防感染和排斥反应,并监测血小板计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治疗。 日常应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有助于保持血液健康,血小板偏高时,外伤可能导致出血不止,应尽量避免。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870
2024-09-18
去医院检查贫血多少钱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去医院检查贫血的费用在20-1000元不等,具体取决于所选择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血清铁蛋白测定、维生素B₁₂和叶酸测定、骨髓穿刺及网织红细胞计数等。 1、血常规检查: 这是初步判断是否贫血及贫血类型的常见检查,费用一般在20-50元左右。通过检测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初步了解贫血情况。患者可能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2、血清铁蛋白测定: 用于判断是否为缺铁性贫血,费用大概在50-100元。如果血清铁蛋白降低,结合其他指标,有助于明确诊断。患者可能出现异食癖、匙状甲等症状。 3、维生素B₁₂和叶酸测定: 检查是否为巨幼细胞贫血,此项费用通常在100-200元。维生素B₁₂或叶酸缺乏时,可导致此类贫血。患者可能有食欲不振、舌炎、神经系统症状等。 4、骨髓穿刺及涂片检查: 对于疑难或严重的贫血,可能需要进行骨髓检查,费用约500-1000元。通过观察骨髓造血细胞的形态、增生情况等,明确贫血的原因。患者可能会在穿刺部位有轻微疼痛。 5、网织红细胞计数: 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费用一般在30-80元。网织红细胞减少提示造血功能低下,增多则可能提示溶血性贫血等。患者症状因贫血原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选择正规医院,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必要的检查,避免遗漏重要信息,无论是否患有贫血,都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
1172
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