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足底弓位于足的跖侧
足底弓介于第1跖骨间隙近端至第4跖骨间隙近端之间
足底弓具有保证足部血供,以及调节血管舒缩的作用
足底弓由足底外侧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构成,位于足的跖侧,紧贴跖骨底与骨间肌,足底外侧神经深支的后方,介于第1跖骨间隙近端至第4跖骨间隙近端之间。足底弓可发出4个跖足底动脉,分布于各趾。
足底弓的管壁由内膜、中膜与外膜构成,因为中膜的平滑肌纤维相当丰富,故又名肌性动脉。
内皮下层较薄,在与中膜交界处有1~2层明显的内弹性膜。
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行平滑肌纤维构成,平滑肌纤维之间由缝隙连接联系,细胞间隙含少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均由平滑肌细胞产生。
外膜厚度与中膜接近,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除含营养血管外,还含较多神经纤维,它们还伸入中膜平滑肌,调节血管舒缩。
足底弓作为足底部较为主要的动脉之一,具有保证足部血供,以及调节血管舒缩的作用,具体如下:
足底弓接受来自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与足底外侧动脉的血液,并通过跖足底动脉,将血液运送到脚趾部位,可以保证足部肌肉、骨骼等血液供应。
足底弓的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除含血液营养血管外,还含较多神经纤维,可伸入中膜平滑肌,调节血管舒缩。
足底弓的饮食养护,着重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减少高糖、高油、高脂以及高盐食物的摄入,可以避免饮食不健康导致的血管壁损伤及胆固醇附着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阻塞血管,造成外周动脉硬化的情况。
足底弓的运动养护除适当进行体育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外,还应注意避免久坐。长期、持续运动,可以改善足底弓功能,慢跑、快走等缓和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血管弹性。而久坐,不运动会导致体重增加,可能间接促发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所以要坚持运动。但需要注意,运动时一定要做好防护,避免运动损伤。
足底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养护,如养成良好睡眠习惯、保持心情平和、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等。
建议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尽量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不仅会破坏人体生理性的时间节律,还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进而增加心血管系统的压力。
学会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精神压力大或者情绪波动过大,可引起动脉血管内膜收缩,也容易影响血管弹性。
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这些疾病导致的血压不稳定、血糖不稳定以及血管内胆固醇较多的情况,也容易造成足底弓损伤。
足底弓为人体动脉之一,具有保证足部血供,以及调节血管舒缩的作用。当出现足底弓疾病时,其形态会发生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疾病为例,从形态方面对比一下健康足底弓和不健康足底弓的区别。
足底弓是足底部较为主要的动脉之一,其管腔直径一般大于1mm。足底弓的管壁由内膜、中膜与外膜构成,内皮下层较薄,中膜较厚。
病理可见足底弓血管连续性破坏,如血管壁穿孔,部分或完全断裂,甚至部分缺损,最终因继发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阻塞。
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管管壁增厚,足底弓血管弹性下降,管腔狭窄闭塞,进而可能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代谢障碍,从而进展为重症肢体缺血。
足底弓受损后,多表现为疼痛、皮肤和温度改变、感觉和运动障碍等,具体如下:
疼痛多是由于外部创伤,软组织、血管、神经等受损而致,疼痛程度与损伤大小有密切关系。
由于动脉弓供血障碍,皮下静脉丛血液排空,因而足部皮肤可能呈现苍白色。且因为失去正常的血液流通,所以足部皮肤温度会降低并有冰冷感觉,常可扪及骤然改变的变温带。
主要是由于动脉血供减少,导致缺血性溃疡出现,随着病程进展,出现肢体坏疽。
由于血液供应障碍,所以会出现周围神经缺血的情况,由此可能导致足部皮肤感觉异常、麻木甚至丧失,继而导致运动功能障碍。
足底弓受损后可引起足底部血供减少,从而导致一系列体表症状。而影响足底弓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由于外部能量作用部位较深,可直接导致足底弓受损,常见损伤为血管断裂。
影响足底弓健康的较为明确的疾病因素是重症肢体缺血的缺血性溃疡,除此之外,还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外周动脉硬化等疾病。其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外周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外周动脉硬化、糖尿病,又是重症肢体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足底弓是否健康,可通过特异性症状进行自测。如果足底弓出现异常,可能会伴有不用程度的足趾部皮肤颜色、皮肤温度异常,皮肤颜色多为苍白,皮肤温度明显低于上肢或另一侧足部。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足底弓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两大类。
视诊可以较为直观的观察到足部的皮肤是否存在异常,以及有创伤的存在;触诊需要检查患者的患侧皮肤是否存在皮温低的异常症状。
可检查足底弓管壁内的具体情况,有利于显示组织结构间的解剖关系,也有利于明确病变的起源部位及范围。
可以实时动态显示动脉的解剖结构和运动状况,可对足底弓和下肢动脉血流等进行定量分析。
[1]谢志平.足底动脉足背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D].福建医科大学,2015.
[2]崔慧先,李瑞锡.局部解剖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69.
[3]谢辉,叶猛,陈佳佺,吕磊,袁凯,张纪蔚,张岚.重症肢体缺血的缺血性溃疡患者足部动脉弓病变的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