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分享至
  • 复制链接
取消
点击这里 让更多人看到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外科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共收录7位医生
腰肌劳损怎么能治疗好
张来波
副主任医师
骨关节外科
腰肌劳损是一种常见的腰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这一病症,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是关键,如休息与调整生活习惯、物理治疗等。 1、休息与调整生活习惯: 腰肌劳损患者首先需要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坐着或进行重体力劳动,以免加重腰部肌肉的负担。在日常生活中,要纠正不良姿势,如久坐久站、长时间弯腰等,上述习惯容易使腰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导致损伤。应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避免睡太软的床,减少对腰部的压力。 2、物理治疗: 热敷、冷敷、按摩、超声波疗法等物理治疗方法,都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紧张的肌肉;冷敷则可以减轻炎症和肿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还可以采用红外线热疗、激光疗法等高科技手段,进一步促进炎症消退和肌肉恢复。 3、药物治疗: 对于疼痛较为明显的腰肌劳损患者,药物治疗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有效消除局部炎症,缓解疼痛;肌肉松弛剂可以放松紧张的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于存在明显压痛点的患者,还可以考虑局部注射封闭针进行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和不良反应。 4、手术治疗: 虽然大多数腰肌劳损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得到缓解,但对于部分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包括微创手术和开放性手术,可以解除神经压迫、修复受损组织、恢复腰椎功能。但手术治疗需严格把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患者安全。 腰肌劳损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康复。 腰肌劳损患者如何进行日常锻炼 腰肌劳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适当的锻炼,对于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游泳、瑜伽等低强度有氧运动,以及腰背部核心肌群的锻炼,如小燕飞、平板支撑等,可以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提高腰椎的稳定性。 患者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适度原则,避免过度运动导致病情加重,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动作,避免给腰部带来额外的负担。此外,患者还可以结合物理治疗、按摩等手段,进一步促进肌肉恢复和炎症消退。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时刻关注腰部的变化,如出现疼痛、僵硬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调整锻炼计划。
1310
2025.02.14
足跟筋膜炎什么原因造成的
张来波
副主任医师
骨关节外科
足跟筋膜炎即足底筋膜炎,其发生原因多样,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年龄增长与退行性变、长期站立或行走、穿高跟鞋或不合适的鞋子等。 1、年龄增长与退行性变: 随着年龄的增大,足底筋膜的柔韧性和弹性会逐渐下降,使其更容易受到损伤和炎症的影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足底筋膜长期承受身体重量,可能导致慢性劳损,进而引发足底筋膜炎。 2、长期站立或行走: 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特别是在坚硬的地面上,会使足底筋膜持续受到牵拉和损伤。这种反复牵拉会导致足底筋膜的炎症反应,进而发生足底筋膜炎。对于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职业,如教师、服务业工作者等,患病风险较高。 3、穿高跟鞋或不合适的鞋子: 长期穿着高跟鞋会使足弓过度拉伸,增加足底筋膜的张力,从而引发足底筋膜炎。同时,不合适的鞋子也可能导致足底筋膜受到不均匀的压力,增加患病风险。 4、跟腱劳损与挛缩: 跟腱过度使用或劳损,如长跑运动员或经常进行跳跃运动的人群,可能导致跟腱组织发生纤维化、瘢痕形成等病理改变,进而诱发足底筋膜炎。跟腱挛缩也会使跟腱长度缩短,增加足底筋膜的牵拉力度。 5、足跟骨刺: 足跟骨刺是跟骨结节处出现的一种骨质增生现象。这种增生现象会刺激周围的软组织,包括足底筋膜,导致无菌性炎症的发生。长期存在足跟骨刺的人群,患足底筋膜炎的风险较高。 此外,糖尿病患者由于足部小血管闭塞,可能导致筋膜局部缺血,当疲劳或长期站立后,容易引起足跟筋膜炎,这是因为缺血状态下的筋膜更容易受到损伤和炎症的影响。 足底筋膜炎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保持体重在健康范围,以减轻足底承受的压力。建议选择鞋底柔软、支撑性好的鞋子,避免高跟鞋和硬底鞋。站立或行走时,尽量分散足底压力,可使用足弓垫或鞋垫。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定期休息并活动脚部,每天进行适度的脚部伸展运动,以增强足底筋膜的柔韧性和力量。冷热敷交替使用,有助于缓解疼痛和炎症。还要注意脚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此外,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未经医生建议的治疗方法。遵循这些注意事项,有助于减轻足底筋膜炎的症状,促进康复。
841
2025.02.14
大脚骨怎么形成
张来波
副主任医师
骨关节外科
大脚骨,医学上称为拇外翻,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穿鞋习惯、年龄增长等。 1、遗传因素: 大脚骨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如果家族中有拇外翻的病史,个体患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这可能与遗传基因在足部骨骼结构和韧带发育中的影响有关,使得部分人群更容易出现拇外翻畸形。 2、穿鞋习惯: 不合适的穿鞋习惯也是导致大脚骨的重要因素,长时间穿着高跟鞋、尖头鞋等鞋子,会迫使脚趾长时间处于非自然状态,特别是大拇趾受到挤压和压迫,容易导致拇外翻的发生。鞋子减少脚趾的活动空间,增加脚趾关节的压力,久而久之会引发拇外翻畸形。 3、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加,足底部肌肉、筋膜的稳定性降低,容易诱发拇外翻。老年人群由于骨骼和韧带的退行性变化,更容易出现足部畸形,包括拇外翻。 4、痛风: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水平升高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在长期高尿酸血症状态下,可能会诱发痛风石沉积于跖趾关节处,形成大脚骨的现象。痛风患者在大脚骨处形成尿酸盐结晶时,可能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疼痛。 5、其他原因: 先天性足部结构异常,如扁平足等,也可能导致拇外翻。严重扁平足患者由于存在广泛的韧带松弛,缺少韧带稳定性,而易产生拇外翻。此外,第一跖趾关节相对突出或韧带松弛等解剖结构异常,也可能增加拇外翻的风险。 此外,类风湿关节炎会导致关节滑膜增生、软骨破坏。随着病情进展,可累及跖趾关节,形成大脚骨。患者常伴有疼痛、肿胀等症状。 如何预防拇外翻 选择合适的鞋子至关重要,应挑选宽敞、柔软且合脚的鞋子,避免长期穿着高跟鞋和尖头鞋,这些鞋子可能会对脚趾造成过度挤压,加速拇外翻的发展。同时,保持健康的体重有助于减少对脚部的压力,进而降低拇外翻的风险。肥胖会增加足部负担,加剧拇外翻的发生几率。 此外,定期进行足部锻炼,如脚趾抓毛巾、小球按摩足底等,可以增强足部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有助于维持正确的足部姿势。如果家族中有拇外翻病史,应特别注意足部护理和鞋子的选择。虽然遗传无法改变,但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降低发病风险。
1429
2025.02.14
跟骨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张来波
副主任医师
骨关节外科
跟骨刺,也称为跟骨骨刺,是一种常见的骨骼问题,其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年龄增长、肥胖等。 1、生理因素: 长期穿高跟鞋、硬底鞋,或长时间站立、行走,可能导致跖筋膜过度受力,牵拉跟骨,从而引发骨刺形成。这是因为跖筋膜与跟骨相连,长期承受过大压力会使其与跟骨连接处发生磨损和增生。特别是在硬地面上长时间行走或站立,足底筋膜受到的压力增大,增加了骨刺形成的风险。 2、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代谢水平发生改变,导致局部骨刺形成。中老年人群体内钙质流失加速,骨质变得脆弱,容易在负重区域形成骨刺。这种骨刺的形成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变有关,常见于足跟部等承重部位。 3、肥胖: 体重过重会增加足底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加速足底筋膜的磨损和损伤,进而引发骨刺形成。肥胖人群的足底筋膜长期受到过大压力,容易导致慢性炎症反应,促进骨刺的生长。 4、局部劳损与外伤: 长时间过度负重劳动或跟骨发生外伤,如撞击、跌倒等,可能导致局部充血、水肿,进而引起骨膜反应,形成骨刺。这种骨刺的形成与劳损和外伤导致的局部炎症和修复过程有关。 5、其他原因: 足底筋膜炎是一种慢性炎症,长期存在可能导致足底筋膜与跟骨连接处发生钙化、骨化,最终形成骨刺。足底筋膜炎患者常常因炎症刺激而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促使骨刺的形成。 此外,一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通过影响骨骼健康而促成骨刺的形成。这些疾病可能导致骨质代谢异常,增加骨刺的风险。 跟骨骨刺患者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鞋子至关重要,应挑选鞋底柔软、具有良好支撑和减震功能的鞋子,比如运动鞋或专业的足跟骨刺鞋。避免高跟鞋和硬底鞋,以减少行走时对足跟的冲击力。同时,保持合理的体重也非常重要,过重会增加足跟的负担,加重骨刺症状,因此要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控制体重。 此外,可以适度进行热敷和按摩,每晚睡前可用温热水泡脚15-20分钟,随后轻柔按摩足跟周围,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同时,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以及剧烈运动,这些都会增加足跟的负担,导致疼痛加剧。上下楼梯时也要尽量使用电梯,减少不必要的上下楼梯次数。
1431
2025.02.14
什么是骨质疏松,它的症状是什么
张来波
副主任医师
骨关节外科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其症状主要包括疼痛、身高缩短等。 1、疼痛: 骨质疏松患者常常感到疼痛,尤其是腰背部疼痛。这种疼痛可能表现为钝痛或隐痛,且在负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加剧。疼痛可能遍布全身骨骼,但腰背部最为常见。 2、身高缩短: 骨质疏松导致脊椎骨骼受力不均,骨骼结构发生变形,脊椎椎体可能因压缩性骨折而变形,导致身高逐渐缩短。这种身高缩短通常是渐进性的,不易察觉,但长期累积可明显影响患者的体态。 3、骨折风险增加: 骨质疏松使骨骼变得脆弱,轻微的外力或日常活动都可能引发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髋部、腕部和脊椎。 4、乏力与运动能力下降: 骨质疏松患者常感到身体乏力,容易疲劳,负重能力明显下降。这是由于体内钙流失,骨骼承重能力减弱所致。 5、骨骼变形: 骨质疏松不仅影响脊椎,还可能影响其他骨骼,导致整体骨骼结构的改变。患者可能出现姿势异常,如弯腰、驼背等。 6、呼吸功能下降: 骨质疏松导致胸廓变形,进而影响呼吸功能。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此外,骨质疏松还可能影响患者的牙齿健康,患者可能出现牙齿松动、脱落等症状,这是由于骨质疏松导致骨骼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牙齿的稳固性。因此,若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 骨质疏松的治疗 骨质疏松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患者可以使用钙剂和维生素D来增加骨密度,同时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降钙素等来抑制骨吸收,或者使用甲状旁腺激素等促进骨形成的药物。这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非药物治疗则包括调整饮食,增加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如牛奶、鱼类等。适度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骨骼力量和肌肉协调性。以及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和过度饮酒等,这些都有助于减缓骨质疏松的进程。
1024
2025.02.14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几种病症
张来波
副主任医师
骨关节外科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所致的一种疾病。其病症多样,包括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等。 1、腰痛: 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见的首发症状,表现为腰部持续性的钝痛或锐痛。长期伏案工作、过度劳累、重体力劳动等容易诱发腰痛,且腰痛会反复出现。 2、坐骨神经痛: 当突出的腰椎间盘压迫到坐骨神经时,会引发坐骨神经痛。这种疼痛通常从腰部开始,沿着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一直放射到足部,表现为行走过程中向前倾斜,疼痛可能呈放射性或电击样。 3、下肢麻木: 腰椎间盘突出症还会对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造成刺激,导致下肢出现麻木感。这种麻木感通常从臀部开始,逐渐向下肢蔓延,严重时可能影响患者的行走和日常生活。 4、大小便功能障碍: 当突出的腰椎间盘压迫到马尾神经时,会影响括约肌的收缩功能,导致大小便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 5、间歇性跛行: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导致腰椎管狭窄,进而刺激神经根和马尾神经。患者在行走时,由于神经根受到压迫,会出现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导致行走困难。 6、肌力减弱: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导致腰部神经受到压迫,进而干扰或阻断神经向肌肉发送的信号,导致与该肌肉相关的肌力减弱或无力。 此外,长期缺乏运动或疼痛导致患者减少运动,可能引发肌肉萎缩。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的疼痛使患者不敢或不愿进行下肢活动,长期如此会导致脂肪堆积和肌肉组织流失,进而导致肌肉萎缩。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初次发作、病程较短以及休息后症状明显缓解的患者,具体包括卧床休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卧床休息能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等可减轻疼痛感和炎症反应。物理治疗如针灸、推拿、牵引等可帮助缓解疼痛、改善肌肉紧张和增强腰部稳定性。 对于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经皮穿刺、椎间孔镜等微创手术,以及传统的开刀手术。手术目的是减轻神经根的压迫,恢复神经功能。
1143
2025.02.14
大脚趾外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张来波
副主任医师
骨关节外科
大脚趾外翻,即拇外翻,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骨骼结构异常、肌肉力量不平衡等。 1、骨骼结构异常: 如第一跖骨过长或内侧关节囊松弛,都可能导致大脚趾向外侧倾斜,形成外翻畸形。这种结构异常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 2、肌肉力量不平衡: 拇收肌和拇短屈肌的力量如果强于拇长伸肌和拇短伸肌,可能会导致大脚趾向内侧移动。而拇长伸肌和拇短伸肌的收缩则可能使大脚趾向外侧移动,这种力量失衡最终可能导致大脚趾外翻。 3、慢性损伤: 长期走路较长或经常负重搬运重物,脚趾关节会在长期挤压下发生横弓塌陷,塌陷以后脚会变宽,逐渐形成拇趾外翻的现象,这种慢性损伤多见于需要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职业人群。 4、局部外伤: 大脚趾部位如果受到外力的冲击导致局部损伤,如骨折或关节脱位,可能产生关节畸形改变,包括外翻畸形。这种外伤性拇外翻通常需要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5、扁平足: 扁平足患者的足弓塌陷,导致足部受力分布不均,第一跖骨远端向背侧内侧移位,带张力的拇收肌牵拉踇趾远端向外移位,从而形成拇外翻畸形。扁平足患者往往伴有足部疼痛、行走困难等症状。 此外,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可侵袭足部关节,导致关节软骨破坏和关节间隙狭窄,从而使大脚趾关节力线发生改变,出现外翻畸形。 拇外翻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建议改变穿鞋习惯,选择宽松、舒适、前端较宽的鞋子,避免穿尖头鞋和高跟鞋,以减少对大脚趾的挤压,缓解疼痛和不适。同时,保持足部的清洁卫生,拇外翻可能伴有足趾局部皮肤应力增高,容易破损,因此需定期清洁,避免感染。 此外,拇外翻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行走或剧烈运动,以减少对脚趾的压力。拇外翻患者还应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及避免饮酒,以免加重炎症和疼痛。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了解拇外翻的进展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923
2025.02.14
脱臼什么症状
张来波
副主任医师
骨关节外科
脱臼是指关节中骨端的正常位置发生改变,导致关节功能丧失,其症状主要包括剧烈疼痛、明显肿胀、关节畸形等。 1、剧烈疼痛: 脱臼瞬间,患者通常会感到关节部位突然而剧烈的疼痛。这种疼痛往往尖锐且持续,即便在脱臼后的一段时间内,触碰或按压脱臼部位仍会引发难以忍受的疼痛。 2、明显肿胀: 脱臼后,关节周围往往会出现明显的肿胀,这是由于关节脱位导致周围软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组织液渗出所致。肿胀部位皮肤可能呈现发红、发热的现象,且随时间推移,肿胀可能逐渐加重,影响关节的外观和患者的肢体功能。 3、关节畸形: 脱臼发生后,关节的正常形态会发生改变,原本平滑、规整的关节部位可能出现凸起、凹陷或扭曲等异常形态。例如,肩关节脱臼时,肩部会失去圆润的轮廓,出现方肩畸形。 4、关节活动受限: 脱臼的关节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范围,患者会感觉关节无法像往常一样自如地屈伸、旋转或进行其他方向的运动。强行活动时,疼痛会加剧。 5、关节空虚感: 在某些脱臼情况下,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关节部位有一种空虚感。这是由于关节头脱离了关节窝,导致关节间隙增大所致。 6、特殊体征: 关节脱臼后,患者可能出现一些特殊体征。例如,肩关节脱臼时,患侧手不能搭在对侧肩部(搭肩试验阳性)。 此外,受伤关节周围的肌肉可能会出现保护性痉挛,以减少进一步的活动和损伤。同时,由于炎症反应,脱臼部位的皮肤可能会比周围区域更热。因此,出现上述症状时,应高度怀疑脱臼的可能,并及时就医进行复位和固定治疗。 如何预防脱臼 在活动前要认真做准备运动,让关节部位得到充分的活动,以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注意检查运动器材是否牢靠,场地是否平整,避免在运动过程中因器材或场地问题导致脱臼。 同时,在活动时要加强易受伤部位的保护,如佩戴护具等。此外,还要量力而行,选择适合自己体力的体育活动,避免进行力不能及的危险动作。对于孩子来说,家长要特别小心,避免用力碰到孩子的胳膊。并定期带孩子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骨骼问题。
1308
2025.02.14
骨质疏松严重会有什么症状
张来波
副主任医师
骨关节外科
骨质疏松严重时,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常见的症状主要包括全身性疼痛、脊柱变形、骨折风险增加等。 1、全身性疼痛: 骨质疏松患者可能会经历全身性疼痛,这种疼痛可能出现在任何部位,并且具有游走性。疼痛在翻身、起坐、行走时尤为明显,且随着负荷的增加,疼痛会进一步加重。 2、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会导致脊柱椎体变窄,进而引发身高减少、驼背等脊柱变形症状。这种变形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观形象,还可能对心肺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3、骨折风险增加 :骨质疏松使得骨骼脆性增加,患者极易发生骨折,这种骨折可能发生在日常活动中,无需明显外力作用。常见骨折部位包括胸腰段椎体、腰椎、桡骨远端以及髋关节等。骨 4、运动能力下降: 骨质疏松使得骨骼变得脆弱,患者可能因害怕疼痛或骨折而减少活动,导致肌肉力量减弱和运动能力下降。长期缺乏运动可能进一步加剧骨质疏松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5、心理异常: 骨质疏松带来的疼痛和活动受限可能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异常。 6、皮肤褶皱与褥疮: 受骨质疏松影响,皮肤可能被迫褶皱,褶皱处多汗潮湿,容易滋生细菌,出现瘙痒甚至糜烂情况。 此外,骨质疏松患者长时间行走容易出现疲劳的情况,劳累后会加重乏力感。同时,患者的负重能力也会随之下降,甚至无法负重。因此,对于骨质疏松患者而言,及时就医治疗、采取综合措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骨质疏松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可以通过食用富含这些营养素的食物或补充剂来满足需求。同时,要减少盐分和咖啡因的摄入,因为它们可能会增加钙的流失。 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以增强骨骼力量和肌肉力量,但要避免过度运动,以免造成伤害。此外,要防止跌倒,保持家居环境整洁,避免杂物堆积,浴室和卧室可以安装扶手。 骨质疏松患者需要定期接受医疗检查,监测骨骼健康状况,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调整生活习惯。通过这些措施,骨质疏松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992
2025.02.14
骨质疏松症状表现有哪些
张来波
副主任医师
骨关节外科
骨质疏松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主要包括疼痛、身高缩短与驼背、骨折、呼吸功能下降、牙齿松动与脱落等。 1、疼痛: 骨质疏松患者常会感到腰背部或全身骨骼疼痛,这种疼痛在负重或活动时尤为明显,如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弯腰等。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也可能表现为间歇性剧痛,且通常在休息时减轻,活动时加重。 2、身高缩短与驼背: 随着骨质疏松的进展,脊椎椎体可能发生压缩性骨折,导致脊柱后弯,形成驼背。患者因此会注意到自己的身高逐渐降低,体态也变得不再挺拔,严重时可能影响个人形象和生活质量。 3、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密度降低,骨骼结构变弱,因此容易发生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腕部、髋部和脊椎,这些骨折通常由轻微的外力引起,如跌倒或碰撞等。 4、呼吸功能下降: 骨质疏松可能导致胸廓变形,进而影响呼吸功能。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5、牙齿松动与脱落 :骨质疏松还可能影响颌骨的健康,导致颌骨周围的骨组织质量发生变化。患者可能出现牙齿松动或脱落的症状,影响咀嚼功能和口腔健康。 6、抽筋: 骨骼中的钙质流失可能导致血液中钙离子浓度下降,进而引发肌肉神经兴奋性增高。患者可能出现抽筋现象,多发生在手指、足趾以及小腿等部位,表现为肌肉突然紧缩,无法自如活动。 此外,骨质疏松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四肢麻木等症状,这些症状是由于骨质疏松影响肌肉力量和平衡力所致,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行走困难或失去自理能力。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并接受规范治疗。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坚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提高骨密度和维持骨骼健康。同时,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食物,以及戒烟限酒,因为这些不良习惯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 同时,适量的运动对预防骨质疏松至关重要,通过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提高骨密度。此外,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接受阳光照射,有助于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促进钙的吸收。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可以及时了解骨骼健康状况,发现骨量减少的趋势,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920
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