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武汉市第六医院肝胆胰周围血管外科
武汉市第六医院
共收录9位医生
胆道梗阻有什么症状
尹玉春
副主任医师
肝胆胰外科
胆道梗阻的症状多样, 主要表现为腹痛、黄疸、发热、消化不良等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 腹痛 这是胆道梗阻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表现为胀痛、绞痛或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 疼痛可能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疼痛的发生与胆汁淤积、胆管压力增大以及胆道痉挛有关。 黄疸 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泄,淤积在胆管内,进而反流入血,引起血液胆红素升高,导致皮肤、巩膜黄染,有时伴有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可能变浅,呈现陶土色,尿液颜色变深。 发热 胆道梗阻如果诱发继发性感染,会引起免疫细胞损伤,导致发热。病情较严重时,可能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并伴有寒战。 消化不良 多数患者仅在进食后,特别是油腻食物后,出现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隐痛、饱胀、嗳气等症状。这是由于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其他症状 胆道梗阻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乏力等。当梗阻是由胆管癌等恶性肿瘤所致时,晚期可能出现消瘦、贫血、腹水等表现,甚至恶病质。
664
2024.12.19
胆囊癌最先转移到哪里
王东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囊癌最先转移的部位通常是肝脏 。因其紧密相邻,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相连,淋巴、血行转移途径都具有较高的风险。建议定期进行体检,一旦发现异常,应尽快去医院就诊治疗。 胆囊癌与肝脏的解剖关系 胆囊与肝脏紧密相邻,两者之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和淋巴管路相连。这种解剖关系使得胆囊癌的肿瘤细胞容易通过淋巴管或血管系统进入肝脏,形成转移灶。 胆囊癌的转移途径 1、淋巴转移: 胆囊癌的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淋巴系统转移到肝门淋巴结、胰十二指肠系膜淋巴结等附近淋巴结,进一步可能通过淋巴循环扩散至全身。但肝脏作为第一站淋巴转移的目标,其风险尤为显著。 2、血行转移: 胆囊癌的肿瘤细胞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转移到肝脏、肺部、骨骼、肾上腺和脑等远处器官。其中,肝脏作为血液循环的重要中转站,也是胆囊癌血行转移的首要目标。 胆囊癌转移的临床意义 胆囊癌一旦发生转移,通常意味着病情已经进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肝脏作为胆囊癌最先转移的部位,其受累程度往往成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指标。因此,对于胆囊癌患者来说,定期进行肝脏及周围淋巴结的检查至关重要。 注意事项 建议人们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对于有胆囊结石、胆囊炎等胆囊疾病史的人群来说,更应该加强监测和随访。 吸烟和饮酒是胆囊癌的诱因之一,因此应尽量避免。 一旦出现右上腹疼痛、黄疸、体重下降等可疑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一旦确诊胆囊癌,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积极配合治疗,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885
2024.12.19
胆结石需要手术治疗吗
樊华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胆结石患者,可能并不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这类患者通常可以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控制体重、加强体育锻炼等方式进行保守治疗。 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结石的形成速度,甚至可能帮助消除部分小结石。在这种情况下,手术并非首选治疗方案,因为手术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且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当胆结石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胆绞痛、腹痛、恶心、呕吐等,且这些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时,手术治疗往往成为必要的选择。 此外,如果结石数量多且体积大,直径超过2-3厘米,易引发胆囊堵塞,从而导致腹痛、寒战、黄疸等症状,此时也建议手术治疗。因为大型结石或密集结石可能导致胆囊炎症反复发作,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如胆囊穿孔、胆囊坏疽等。 胆囊功能异常也是手术治疗的考虑因素之一。如果胆囊出现钙化、萎缩或功能丧失的情况,且结石长时间存在于胆囊内,可能导致胆囊炎、胆囊癌等疾病。此时,胆囊的潜在危害较大,应进行手术治疗以避免更严重的后果。同样,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且息肉直径≥1cm;胆囊壁增厚>3mm,并伴有慢性胆囊炎等情况时,也建议手术治疗。 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微创保胆取石术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切除胆囊的常规手术,可以彻底解决胆结石的问题。而微创保胆取石术则是一种保留胆囊的手术方式,适用于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如结石数量少、胆囊功能良好等。 胆结石患者需要完善的检查 1、腹部超声检查: 作为初步筛查工具,超声波检查无创、经济且能有效识别大多数胆结石,同时评估胆囊壁和其他腹部器官的情况。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对于复杂情况或怀疑并发症时使用。CT能提供更详细的图像,帮助发现可能的并发症如胆囊炎、胆管阻塞等。 3、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无需侵入性操作,特别适用于评估胆管系统和胰管,有助于诊断胆总管结石及其他胆道疾病。 4、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当需要进一步治疗或取石时采用,不仅用于诊断,还能进行即时治疗,如取出胆管内的结石。
885
2024.12.19
有胆结石必须要做手术吗
樊华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结石作为胆道系统常见的病变之一,其治疗方式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基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手术虽然是治疗胆结石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并非所有胆结石患者都必须接受手术治疗。 胆结石的形成,往往与胆汁中胆固醇或胆色素的异常代谢有关,可能因各种原因在胆囊或胆管内积聚,形成结石。对于许多胆结石患者而言,病情可能处于静止状态,即结石并不引起明显的不适或并发症。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并不需要立即进行手术,而是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定期的医学观察来管理结石。 当胆结石引发症状或并发症时,手术就可能成为必要的治疗手段。例如,当结石导致胆囊发炎、疼痛难忍,或引起胆管梗阻、黄疸、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时,手术可以迅速解除病因,减轻患者痛苦,并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此外,对于部分特殊类型的胆结石,如胆囊壁钙化、胆囊息肉合并结石等,手术也被视为预防胆囊癌变的有效手段。 在选择是否进行手术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这包括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手术禁忌证等因素。 对于适合手术的患者,医生会根据结石的类型和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等。而对于那些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推荐药物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等非手术方式,或者采取保守治疗,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来管理结石。 值得注意的是,手术并非没有风险。虽然现代医学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任何手术都可能带来一定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因此,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时,患者需要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收益,权衡利弊,做出明智的选择。 胆结石患者需要完善的检查 1、腹部超声检查: 作为初步筛查工具,超声波检查无创、经济且能有效识别大多数胆结石,同时评估胆囊壁和其他腹部器官的情况。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对于复杂情况或怀疑并发症时使用。CT能提供更详细的图像,帮助发现可能的并发症如胆囊炎、胆管阻塞等。 3、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无需侵入性操作,特别适用于评估胆管系统和胰管,有助于诊断胆总管结石及其他胆道疾病。 4、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当需要进一步治疗或取石时采用,不仅用于诊断,还能进行即时治疗,如取出胆管内的结石。
1232
2024.12.19
胆管肿瘤是怎么引起的
樊华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管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长期胆汁淤积、肝炎病毒感染、胆管结石等。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也在胆管肿瘤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例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等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胆管癌的发生。这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胆管结构异常或功能障碍,从而增加胆管肿瘤的风险。 2、长期接触致癌物质: 如砷、氯乙烯等,这些物质具有明显的致癌作用,能够直接损害胆管上皮细胞DNA,诱发基因突变,增加患胆管癌的风险。对于存在职业暴露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相关癌症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3、长期胆汁淤积: 胆汁淤积可导致胆汁成分对胆管黏膜的刺激作用增强,促进胆管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进而可能发展为胆管癌。胆汁淤积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胆道梗阻、胆囊疾病等。对于胆汁淤积患者,应及时解除梗阻,缓解胆汁淤积状况。 4、肝炎病毒感染: 肝炎病毒可导致肝脏细胞损伤和修复反应,这些修复过程可能会导致胆管上皮细胞增生,从而增加胆管癌的风险。因此,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和病毒复制水平,及时抗病毒治疗以降低肝硬化和胆管癌的发生风险。 5、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可能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和胆管狭窄,导致胆汁流通不畅,胆管黏膜受到刺激后容易发生恶变,形成胆管癌。约1/3的胆管肿瘤患者合并胆管结石,而5%-10%的胆管结石患者将会发生胆管肿瘤。因此,对于胆管结石患者,应及时治疗以预防胆管肿瘤的发生。 在胆管肿瘤的防治过程中,注意事项同样重要。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避免过度劳累,减少化学物质接触,保护肝脏健康。及时就医,切勿拖延病情。 胆管肿瘤需要完善的检查项目 胆管肿瘤的确诊和评估需要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包括超声波、CT扫描和MRI,这些技术能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帮助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胆管内部结构,同时允许进行细胞学刷片或活检以获取病理诊断。 血液检测用于评估肝功能和检测特定的肿瘤标志物,如CA19-9等,为诊断提供辅助信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有助于发现是否有远处转移。对于某些病例,可能还需要进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或超声内镜(EUS),以进一步明确病变情况。
1091
2024.12.19
胆管炎发病的症状都有哪些
樊华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管炎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其症状多样且复杂,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胆管炎发病的症状,包括腹痛、发热与寒战等。 1、腹痛: 胆管炎患者通常会感到中上腹或右上腹的剧烈疼痛。这种疼痛可以是隐痛、胀痛或绞痛,且往往呈持续性。疼痛可能会阵发性加剧,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在夜间。有时疼痛还可能向右侧肩背部放射,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2、发热与寒战: 由于胆管炎是由感染引起的,患者常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急剧升高,一般可达38.5℃以上,甚至超过40℃。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明显的寒战,表现为身体不自主地颤抖。发热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歇性的,严重者可出现寒战、高热等败血症表现。 3、肝功能异常: 胆管炎还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如肝酶升高等。这是由于胆汁无法有效排出,导致胆汁中的致病性物质在体内积聚所致。长期肝功能异常可能进一步导致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4、黄疸: 黄疸是胆管炎的典型体征之一。当胆管受到炎症影响而堵塞时,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这会使患者的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可能变浅。黄疸的深浅与病情的严重性可不一致,但一旦出现黄疸,通常意味着病情已经相对严重。 除了上述局部症状外,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还可能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睡乃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同时常伴有血压下降现象。 胆管炎发病的处理措施 胆管炎的处理需迅速以防止并发症。患者应住院接受治疗,确保密切监测和及时干预。抗生素治疗是关键,用于对抗感染,选择依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初期可能根据经验用药。支持疗法同样重要,包括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给予营养支持。 对于伴有黄疸或肝功能受损的患者,要特别关注肝功能保护。疼痛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非药物方法如热敷,或者使用止痛剂缓解症状。如果存在胆道梗阻,可能需要紧急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介入治疗解除梗阻,引流胆汁,减轻胆管压力。
1007
2024.12.19
为什么会引起胆壁增厚
樊华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壁增厚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医学现象,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 1、胆囊炎: 胆囊炎大多与细菌感染有关,这些细菌可能导致胆囊部位出现充血和肿胀,从而使胆壁变厚。胆囊炎的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这种疼痛可能会放射到肩胛部和后背部,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此外,慢性胆囊炎的反复发作也会导致胆囊壁逐渐增厚,甚至硬化,影响胆囊的收缩功能。 2、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通常是胆汁中含有较多的胆固醇或胆色素堆积在胆囊内形成。这些结石可导致胆囊壁增厚,并影响胆囊的功能,使得胆汁无法从胆囊排出,导致胆囊内压力增高,从而出现胆绞痛。胆囊结石还可能引发黄疸、腹胀、恶心等症状。 3、胆囊腺肌增生症: 这种增生症通常表现为胆囊壁内类圆形无回声液性囊腔的形成,并可能合并囊壁内强回声小结石。胆囊腺肌增生症的症状可能包括右上腹疼痛、恶心等,但也可能无明显症状。 4、胆囊息肉: 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由于胆汁不易排出,容易导致胆囊炎的发生,随着病变长时间刺激,胆囊壁逐渐增厚。 5、胆囊恶性肿瘤: 这种增厚通常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并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胆囊恶性肿瘤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如增强CT等,以明确增厚的原因并排查肿瘤。 一旦发现胆壁增厚,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完善其他检查,明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机。 胆壁增厚的处理措施 胆壁增厚的治疗需找出病因,针对性处理。改善生活方式是基础,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有助于减轻胆囊负担。适量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加剧病情。 对于伴有疼痛不适的患者,可通过物理疗法缓解症状,比如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减轻疼痛。同时,定期复查监测胆壁变化情况,必要时考虑进一步检查或专业医疗干预。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康复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983
2024.12.19
胰腺囊肿症状
樊华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胰腺囊肿是一种胰腺疾病,其症状可能因囊肿的大小、位置和性质而有所不同。胰腺囊肿可能出现的主要症状,包括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痛等。 1、消化不良: 胰腺囊肿可能影响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导致消化酶分泌不足,从而引起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与胰腺分泌功能受损有关,导致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和吸收。 2、体重下降: 胰腺囊肿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的症状。这可能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因素有关。此外,胰腺囊肿还可能影响患者的代谢功能,进一步加重体重下降。体重的急剧下降可能是病情恶化的一个信号,需要引起患者的重视。 3、腹痛: 胰腺囊肿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通常位于上腹部,可向背部放射。疼痛的性质可能是间歇性或持续性,与进食、体位改变等因素有关。当囊肿增大或压迫周围组织时,疼痛可能会加剧。腹痛的出现往往提示患者胰腺部位存在异常,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4、腹部包块: 当胰腺囊肿较大时,可在腹部触及包块。包块质地较软,边缘清晰,有一定的活动度。腹部包块是胰腺囊肿的典型体征之一,提示囊肿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患者在进行腹部检查时,如果发现包块,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5、黄疸: 若胰腺囊肿压迫胆管,会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的症状,即黄疸。黄疸的出现通常意味着囊肿已经对胆管造成了压迫或损害,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解除压迫或手术治疗。黄疸的严重程度与囊肿的大小和位置有关,严重时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 除了以上症状外,胰腺囊肿还可能引发其他一些症状,如发热、寒战、血糖异常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与囊肿合并感染、影响胰腺内分泌功能等因素有关。当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胰腺囊肿需要完善的检查项目 胰腺囊肿的诊断和完善检查对于评估其性质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血液检测是基础,包括肝功能测试、肿瘤标志物如CA19-9等,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恶性变化的风险。 影像学检查极为重要,腹部超声作为初步筛查工具,能够快速识别囊肿的存在;而CT或MRI则提供更详细的图像,帮助确定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内镜超声(EUS)不仅提高了对囊肿内部特征的分辨率,还能在怀疑恶性时进行细针穿刺抽吸(FNA),获取囊液样本进行细胞学分析和囊液生化检测,如淀粉酶和CEA水平,以进一步评估囊肿类型。对于复杂或疑似恶性的囊肿,可能需要通过ERCP或手术活检明确病理诊断。
1161
2024.12.19
胰腺囊肿一般是什么引起的
樊华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胰腺囊肿是指在胰腺组织内形成的囊状结构,这一病变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外伤、先天性因素、寄生虫感染等。 1、外伤: 胰腺囊肿的形成也可能与外伤有关。当腹部受到严重的外伤时,胰腺组织可能受损,导致胰液外渗。周围组织会包裹这些外渗的胰液,逐渐形成囊肿。这种囊肿通常被称为胰腺假性囊肿,其大小、位置和形状可能因外伤的严重程度和位置而异。 2、先天性因素: 胰腺囊肿的形成有时与先天性因素有关。在胚胎发育期间,胰腺的某些部分可能没有正常分化或融合,导致结构异常,进而增加囊肿形成的风险。这种先天性胰腺发育异常可能表现为囊肿的单独出现,也可能与其他先天性畸形并存。 3、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感染也是胰腺囊肿的潜在成因之一。例如,蛔虫、包囊虫等寄生虫可能寄生在胰腺或胰周组织内,通过破坏局部组织引发囊肿的形成。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胰腺囊肿可能伴随着感染、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复杂过程。 4、胰腺炎: 胰腺炎是导致胰腺囊肿形成的常见原因之一。胰腺炎发生时,胰酶异常激活,引起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导致胰腺实质损伤和胰腺导管破裂。胰液外溢并与炎性渗出液、血液混合,刺激局部的腹膜形成纤维包裹现象,最终发展成胰腺假性囊肿。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胰腺炎,都可能引发这一病变。 5、胰导管阻塞: 胰导管阻塞是导致胰腺囊肿形成的另一种原因。肿瘤性疾病压迫、发育异常或炎症等因素可能导致胰导管阻塞,影响导管内胰腺液的排出。胰腺液在胰岛管内潴留,逐渐形成囊肿。这种囊肿通常被称为胰腺潴留性囊肿,其大小和位置可能因阻塞的严重程度和位置而异。 胰腺囊肿的形成有时与肿瘤性疾病有关。一些胰腺肿瘤在生长过程中会形成囊性结构,被称为胰腺囊性肿瘤。这种囊肿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胰腺囊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病情恶化具有重要意义。 胰腺囊肿的处理措施 胰腺囊肿的处理取决于其类型、大小、症状及是否有并发症。对于小且无症状的囊肿,通常采取观察等待策略,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或MRI)监测其变化。如果囊肿增大或出现疼痛等症状,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内镜超声(EUS)结合细针穿刺活检有助于确定囊肿性质,排除恶性变。 对于有症状或怀疑恶变的大囊肿,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可通过开腹或腹腔镜技术实施,选择取决于具体情况和医生经验。术后需密切监测恢复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此外,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食物摄入,避免刺激胰腺过度分泌,有助于减轻症状和促进康复。
1442
2024.12.19
摘掉胆囊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樊华
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摘掉胆囊即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主要用于治疗胆囊结石、胆囊炎等胆囊疾病。尽管手术本身通常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但胆囊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摘除后确实会对身体产生一系列影响,包括营养吸收障碍、生活质量下降等。 1、营养吸收障碍: 由于胆汁分泌减少,脂肪乳化能力下降,脂肪的吸收也会受到影响。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脂肪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吸收不足,引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状,如骨质疏松、皮肤干燥、夜盲等。因此,胆囊切除后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补充维生素,尤其是脂肪溶性维生素。 2、生活质量下降: 胆囊切除后,患者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饮食习惯和消化模式。这包括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及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这些改变可能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造成一定影响,降低生活质量。 3、潜在并发症风险: 虽然胆囊切除手术本身风险较低,但术后仍有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伤口感染、胆汁瘘、胰腺炎等。这些并发症可能需要进行额外的治疗,甚至手术修复,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费用。 4、长期健康风险: 虽然胆囊切除手术通常被认为是治疗胆囊疾病的有效手段,但长期来看,胆囊切除可能与某些健康风险增加有关,如结肠癌风险、胆道结石复发等。尽管这些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引起患者的重视和关注。 摘掉胆囊后,身体确实会经历一系列变化和影响。然而,通过调整饮食习惯、补充维生素、密切关注身体状况以及积极应对心理问题等方式,患者可以逐渐适应这种变化,保持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也是降低长期健康风险的重要措施。 摘掉胆囊后的复查项目 摘除胆囊(胆囊切除术)后的复查项目旨在评估术后恢复情况、监测可能的并发症以及确保长期健康。医生会安排一系列血液检查,包括肝功能测试和全血细胞计数,以评估肝脏功能和检测感染迹象。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或CT扫描,用于检查是否有残留结石、胆管狭窄或其他异常情况。 如果患者出现持续的症状,可能需要进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以直接观察胆道系统并处理任何问题。此外,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随访,通过体检和询问症状来监控恢复进展。对于有特定风险因素的患者,还可能进行更详细的代谢评估,如胆固醇水平测试,因为胆囊切除后可能影响脂肪消化和脂质代谢。
548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