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共收录68位医生,可服务医生数1
抗生素七大分类及作用
颜炳柱
主任医师
感染病科
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或由人工合成、半合成的类似物,它们能够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常见的抗生素七大分类 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糖肽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等 。这些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或干扰细菌DNA复制等机制发挥抗菌作用,从而用于治疗由敏感细菌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β-内酰胺类 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膨胀、破裂、自身溶解而杀灭细菌。常用于治疗各种敏感细菌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代表药物有青霉素(如青霉素V钾片、阿莫西林、青霉素钠、哌拉西林等)、头孢菌素(如头孢克洛、头孢克肟、头孢曲松等)、碳青霉烯(如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等)。 大环内酯类 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代表药物有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 通常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临床上常见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军团菌、支原体引起的肺炎等。 氨基糖苷类 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对抗革兰氏阴性菌。代表药物有链霉素、卡那霉素、核糖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等。 对肠杆菌科和葡萄球菌属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但不同药物具体适应症有所不同,如链霉素可用于结核病联合疗法,庆大霉素可用于中、重度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等。 喹诺酮类 具有广泛的抗菌谱,主要通过抑制细菌DNA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代表药物有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常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等。 糖肽类 通过作用于细菌细胞壁,与细胞壁黏肽合成中的D-丙氨酰-D-丙氨酸形成复合物,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代表药物有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 主要用于耐药革兰阳性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包括MRSA或MRCNS、氨苄西林耐药肠球菌属及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所致感染等。 林可霉素类 通过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位移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代表药物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感染,如吸入性肺炎、阻塞性肺炎、肺脓肿等。 四环素类 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治疗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代表药物有四环素、土霉素等,主要用于治疗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
315
2024.12.26
手足口病禁止吃什么食物
毕蔓茹
副主任医师
感染病科
手足口病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以避免加重病情或延缓恢复,一般需暂时禁食坚硬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生冷食物等。 1、坚硬食物: 包括锅巴、馒头干、牛肉干、坚果等,可能划伤已经受损的口腔黏膜,导致疼痛加剧或感染风险增加。 2、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辣椒、葱、姜、蒜、咖喱、芥末等,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可能加重口部溃疡和糜烂的疼痛,甚至导致症状加重。 3、生冷食物: 如冰淇淋、冰镇饮料、冰镇的水果,可能对水疱造成刺激,容易导致溃破并引发感染。部分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吃生冷食物,会加重对胃肠道的刺激,诱发肠痉挛、腹泻等。 4、高盐食物: 如腌制食品、咸鱼、咸肉等,高盐分可能刺激口腔黏膜,加重疼痛和不适。 5、油腻食物: 包括炸鸡、肥肉、烤肉、汉堡等,油腻且不易消化,可能增加胃肠道负担,且部分食物较难咀嚼,会增加对患处的摩擦,影响局部恢复。 6、易过敏食物: 如芒果、菠萝、柑橘等水果,以及海鲜等。这些食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对于已知过敏的食物,患者应避免食用。 建议饮食清淡,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芹菜、菠菜、苹果、香蕉、橙子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病情恢复。 手足口病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患者需在家中进行隔离,避免与外界接触,以防病毒传播。隔离时间一般为7-10天,具体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而定。对患者接触过的物品、衣物、玩具等进行严格消毒,或在阳光下暴晒,以杀灭病毒。 勤剪指甲,保持手部清洁,避免用手抠抓患处,以防继发感染。饭前便后要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双手至少20秒。穿着宽松、透气性好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损的摩擦和刺激。 患病期间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在病情好转后,可适量进行散步、做广播体操等低强度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恢复。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体温、皮疹情况、精神状态等。如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到医院复查,了解病情恢复情况。
946
2024.12.25
发烧是多少度算发烧
毕蔓茹
副主任医师
感染病科
发烧是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多少度算发烧主要取决于测量的部位以及所采用的体温界定标准,包括腋下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1、测量部位 腋下温度:腋下是最常用的体温测量部位之一,正常情况下腋下温度在36.0-37.0℃波动。当腋下温度超过37.0℃时,通常被认为有发烧的可能,而超过37.2℃则普遍被视为发烧的明确标志。 口腔温度:口腔温度的测量相对准确,但操作稍显复杂。正常口腔温度范围在36.3-37.2℃。若口腔温度超过37.2℃,则被视为发烧,而超过37.3℃则进一步确认发烧。 直肠温度:直肠温度的测量通常用于婴幼儿或需要更精确体温数据的场合,正常直肠温度在36.5-37.7℃。直肠温度超过37.7℃时,即为发烧。 2、发烧程度 低热:体温介于37.3-38.0℃,这一程度的发烧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但仍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中等度热:体温在38.1-39.0℃,中等度热可能伴随不适症状,如头痛、乏力等,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降温。 高热:体温高于39.0℃,但不超过41℃。高热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特别是当持续时间较长时,应及时就医治疗。 超高热:体温超过41℃,超高热是极其危险的情况,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热射病、热衰竭等,需要立即就医并采取紧急降温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若出现发烧症状,应及时测量体温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疗。 发烧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发烧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对抗疾病,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至关重要,长时间熬夜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不利于病情恢复。 发烧会导致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要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多喝水也有助于降低体温,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稀饭、面条、蔬菜汤等。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粥、小米粥、新鲜蔬菜等,有助于增强体质。 可使用温热的毛巾擦拭身体,特别是额头、腋窝和腹股沟等散热快的部位,有助于降低体温。发烧时不要过度穿衣或盖厚被子,以免影响散热。 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如体温持续升高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食欲、睡眠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777
2024.12.25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吗
毕蔓茹
副主任医师
感染病科
手足口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尤其在儿童群体中易于暴发流行,应高度重视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以保障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性极强,尤其在儿童群体中更为显著。该病主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包括呼吸道飞沫传播、粪-口途径传播、接触传播等,且流行方式常呈暴发性,能在短时间、局部区域内广泛传播。 呼吸道飞沫传播是手足口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出含有病毒的飞沫,健康的人吸入这些飞沫后,极易被感染。这种传播方式使得手足口病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如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于迅速扩散。 粪-口途径传播也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中,如果没有正确的卫生习惯,如不洗手后就进食,或者通过受污染的水源,都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与患者共用食具、玩具等也可能造成病毒的粪-口途径传播。 接触传播同样不容忽视,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口腔分泌物、唾液、粪便等,或者与感染者共用毛巾、衣物等个人物品,都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病毒还可以在环境表面存活一段时间,如果健康人接触了受污染的物体,如玩具、扶手、门把手等,然后再接触口、鼻或眼,也可能导致病毒的间接传播。 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主要是5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儿童对这种病毒普遍缺乏抵抗力,接触后容易感染,该病以发热、口腔黏膜、手、足、臀部的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还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由于手足口病的传染性强、传播快、隐性感染比例大,短期内易造成暴发流行,在流行期间易在托幼机构和家庭发生集体感染。 手足口病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1、消毒隔离 严格隔离: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需在家隔离7-10天,避免与外界接触,以防传染给他人。 物品消毒:对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如玩具、衣物、餐具等,要进行彻底消毒,或在阳光下暴晒。患者的房间也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2、卫生管理 皮肤清洁: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卫生,避免用手抠抓,以防继发感染。勤剪指甲,穿着宽松、透气性好的棉质衣物,以减少对皮损的摩擦。 手部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双手,并教会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 3、饮食调整 清淡饮食:患病期间以流质饮食为主,如牛奶、蛋汤、米汤等,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鱼、虾、辣椒等,可能会加重口腔疼痛,不利于病情恢复。 营养均衡:在恢复期间可选择鸡蛋、香蕉、苹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帮助患儿恢复体力。 4、运动管理 注意休息:患病期间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适量活动:病情好转后可适量进行散步、做广播体操等轻松的活动,以促进身体康复。
556
2024.12.25
病毒感染会传染吗
毕蔓茹
副主任医师
感染病科
多数病毒因其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及个人因素而具有传染性,预防病毒感染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提高自身免疫力,需注意观察自身情况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治疗。 病毒作为微生物的一种,复制和传播方式决定了其是否具有传染性。多数病毒,如流感病毒、冠状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均具备在自身体内复制并通过特定途径传播至其他人群的能力,具有传染性。 病毒的传染性通常与其在体内的复制效率、变异率及传播机制有关,如部分病毒如HIV,通过血液、精液等体液传播,且病毒在体内长期潜伏,其传染性尤为强烈。 病毒的传播途径是决定其传染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如握手、亲吻、间接接触如共用物品、空气飞沫如咳嗽、打喷嚏、血液及体液传播如输血、性接触、母婴传播等多种方式传播。病毒的传播效率和范围依赖于传播途径的有效性及病毒的存活能力,如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易于在人群中快速扩散,传染性极强。 自身的免疫状态、年龄、健康状况等也影响病毒的传染性,如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更易感染病毒,并在感染后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某些病毒如冠状病毒具有跨物种传播的能力,能从动物传播至人类,进一步扩大了其传染性。 病毒的变异能力也是决定其传染性的重要因素,部分病毒如流感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率,能够迅速适应体内的免疫环境,从而逃脱自身的免疫清除,继续传播,不仅增强了病毒的生存能力,也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 面对新发或突发疫情,及时的病毒检测、隔离治疗及疫苗接种是控制病毒传播、保护人群健康的有效手段。 病毒感染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1、充分休息: 病毒感染后患者的身体免疫力通常会降低,容易感到疲劳。充分休息是恢复体力的关键。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2、合理饮食: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期间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 3、注意个人卫生: 病毒感染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双手,特别是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或污染物后。要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如毛巾、餐具等,以防止交叉感染。 4、避免剧烈运动: 病毒感染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对抗病毒,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消耗过多体力,影响病情恢复。可以选择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5、保持良好的心态: 病毒感染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病情的恢复至关重要。患者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来放松心情,减轻焦虑情绪。
809
2024.12.25
病毒感染能自愈吗
毕蔓茹
副主任医师
感染病科
部分病毒感染具有自愈性,但医疗干预仍然是必要的,如当病毒感染导致严重症状或并发症时,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病毒感染如流感、乙型肝炎等,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病毒种类繁多,每种病毒对人体的影响各不相同。部分病毒如呼吸道病毒如普通感冒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以及多种肠道病毒等,引起的感染症状通常较轻,病程具有自限性。 在患者免疫力正常的情况下,病毒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从而实现自愈。但也有部分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如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这些病毒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一旦感染,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和管理,以控制病情发展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病毒感染的自愈能力还受到患者年龄和免疫力状态的影响,年轻、健康且免疫力强的人群在感染病毒后更容易自愈,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功能较为完善,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清除病毒。年老、体弱或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则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和更严重的后果,他们的免疫系统功能可能较弱,难以有效应对病毒感染,需要更长时间的恢复和更多的医疗支持。 患者是否存在基础疾病也是影响病毒感染自愈能力的重要因素,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或免疫系统疾病的人群,在感染病毒后可能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导致病情恶化,可能进一步削弱患者的免疫力,使得自愈变得更加困难。 病毒感染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1、一般治疗 休息:病毒感染期间身体需要更多的休息来应对病毒,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身体康复。 营养补充: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瘦肉、鸡蛋、牛奶、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抵抗病毒。 水分补充:多喝水有助于促进体内代谢,加速病毒排出,还可以缓解发热引起的不适。 3、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如流感、病毒性肝炎等,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抗病毒药物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但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医嘱,不可自行随意用药。 对症治疗药物:针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可以使用相应的对症治疗药物,如退烧药、止咳药等。但同样需要遵循医嘱,避免药物滥用。 3、预防措施 戴口罩:在公共场所或与他人密切接触时,佩戴口罩可以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 勤洗手:保持手部卫生,勤洗手,特别是在触摸公共物品或咳嗽、打喷嚏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双手至少20秒,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 避免密切接触:尽量避免与感染病毒的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 接种疫苗:接种相关疫苗可以增加人体对病毒的免疫力,如新冠疫苗、乙肝疫苗等。
1267
2024.12.25
病毒感染的症状
毕蔓茹
副主任医师
感染病科
病毒感染的症状因病毒种类和个体差异而异,但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咳嗽与喉咙痛、鼻塞与流涕、乏力与肌肉酸痛、恶心与呕吐等。 1、发热: 发热是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对抗病原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发发热。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病毒的种类和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异,可能伴有畏冷感。 2、咳嗽与喉咙痛: 病毒侵入呼吸道时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咳嗽和喉咙痛的症状。咳嗽可能是干咳,也可能会伴有痰液,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喉咙痛则可能因病毒在咽喉部位迅速繁殖,刺激咽喉部位所致。 3、鼻塞与流涕: 呼吸道病毒感染常导致鼻塞、流涕,影响呼吸通畅,可能由病毒引起的鼻腔黏膜充血水肿和腺体分泌增多所致。 4、乏力与肌肉酸痛: 病毒感染后身体会对病毒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导致新陈代谢加快,消耗大量能量,从而引发乏力和肌肉酸痛的症状。乏力的感觉通常弥漫在整个身体,肌肉酸痛则可能出现在四肢近端,如大腿和手臂。 5、恶心与呕吐: 肠道病毒感染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长期以往可能会造成胃肠道损伤,容易引发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由病毒引起的胃肠道黏膜炎症所致。 6、头痛: 病毒刺激神经系统和血管运动中枢,可能导致颅内外组织水肿,颅内压增高,从而引发头痛,一般集中在头部上方,有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感。 不同类型的病毒感染还可能引发其他不同的症状,如呼吸道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肺炎、流感等严重疾病,消化道病毒感染可能导致无痛性腹泻,病毒引起肝脏炎症可能导致低热和肝炎症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导致神志改变、肢体运动障碍等。 病毒感染者日常注意事项有哪些 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力通常会降低,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劳累过度可能会加重病情,不利于身体康复。生活应有规律,保持环境安静整洁,每天通风,避免强光刺激等。病情缓解后可适当参加正常活动,但应避免过度劳累。 病毒感染后患者的胃肠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如小米粥、大米粥等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摄入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姜、蒜、麻辣火锅、炸鸡等,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橙子、梨、苹果、菠菜等,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病毒感染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洗澡、勤换洗衣物等,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果外出尽量戴口罩,以减少感染和传播的风险。衣服、被褥等物品应经常清洗和消毒,如在阳光下暴晒、用开水烫洗等。
852
2024.12.25
病毒感染怎么治疗效果最好
毕蔓茹
副主任医师
感染病科
病毒感染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支持性治疗、物理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对于大多数病毒性感染,一般治疗是基础,包括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摄入优质蛋白、多喝水和新鲜蔬菜水果,以维持营养均衡,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2、抗病毒治疗: 针对特定的病毒类型,使用抗病毒药物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患者用药前需遵医嘱选择药物,以控制病情进展。 3、对症治疗: 针对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如发热、疼痛等,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解热镇痛药进行对症治疗,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适感,提高生活质量。 4、支持性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如病情严重或伴有其他并发症时,可能需要进行支持性治疗。如对于重症流感患者,可能需要吸氧、静脉补液等支持性治疗来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5、物理治疗: 对于某些病毒感染,如呼吸道病毒感染,可以使用加湿器或蒸汽吸入等物理治疗方法来缓解呼吸道症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减轻不适感。 6、中药治疗 :中药在病毒感染的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疗效,普通感冒等病毒性感染可以考虑使用中药治疗,来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但中药治疗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7、预防与免疫: 预防病毒感染的最佳方法是接种疫苗,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提高对病毒的免疫力。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也有助于预防病毒感染的传播。 病毒感染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且患者应加强预防措施,提高身体免疫力,也是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 病毒感染的预防措施 发现病毒携带者或感染者时,应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以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已知存在病毒感染的患者,应避免与其密切接触,特别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等途径的传播。 在公共场所或接触患者时,佩戴口罩可以有效减少呼吸道病毒的传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降低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 避免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源,确保食物煮熟煮透,不饮用生水,饭前便后、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避免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等可能带有血液的个人用品,在性接触中,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性传播病毒的风险。对于通过蚊子传播的病毒,如乙脑病毒,应采取防蚊灭蚊措施。 日常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充足睡眠、适度锻炼、均衡饮食等,都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心情愉悦。在病毒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以降低感染风险。
760
2024.12.25
病毒性肝炎属于哪一类传染病
毕蔓茹
副主任医师
感染病科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流行较广、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且发病率较高的常见传染病,根据我国法定的传染病分类标准,病毒性肝炎被明确归类为乙类传染病,属于严格管理的范畴。 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以及较为少见的庚型肝炎等六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在传播途径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了预防和控制策略的不同。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消化道传播,可以注射甲、戊肝疫苗加以预防。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以及庚型肝炎则主要通过母婴传播、性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等途径感染。其中乙型肝炎已有疫苗可供注射预防感染,但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庚型肝炎目前尚未有特异性疫苗。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减迟、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等症状。部分病人还可能伴有黄疸和发热,在病情严重时甚至可能发展为重症肝炎,出现肝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对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一旦确诊感染了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及时前往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明确是由哪种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并分别进行对症治疗。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休息、营养支持、保肝治疗以及抗病毒治疗等,在急性肝炎期应强调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显著好转后方可起床活动。慢性肝炎尚无一种预防性治疗可阻断其发生与发展,但适当的药物和免疫调节治疗是必要的。 病毒性肝炎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1、饮食调整: 病毒性肝炎患者应注重饮食的清淡与健康,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糖和盐。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如鱼、鸡蛋、瘦肉和低脂奶制品,有助于肝脏的修复和再生。增加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维生素B和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和增强免疫力。 2、避免饮酒: 酒精对肝脏具有直接的损害作用,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坚决戒酒,避免任何形式的酒精摄入,包括含酒精的饮料、药物和洗发水等。 3、充足休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至关重要,过度劳累会加重肝脏负担,不利于病情的恢复。患者应合理安排作息,避免熬夜和剧烈运动。 4、谨慎用药: 病毒性肝炎患者在用药时需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如麻醉药、部分抗生素等。在需要使用药物时务必咨询医生,选择对肝脏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1419
2024.12.25
超敏c反应蛋白偏高怎么回事
毕蔓茹
副主任医师
感染病科
超敏C反应蛋白偏高是多种疾病或身体异常状态的信号,较为常见的创伤与手术、为炎症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需结合情况进行判断,以便于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1、创伤与手术: 严重的创伤如骨折、大面积烧伤、车祸伤等会引发机体的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导致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这是因为创伤破坏了身体组织的完整性,局部组织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进而刺激肝脏合成超敏C反应蛋白。 在手术后,手术切口及周围组织的损伤会引起炎症细胞浸润,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术后短期内会升高,一般在术后2-3天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升高程度与手术创伤的大小、术后是否发生感染等因素有关,可通过监测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来评估手术恢复情况以及早期发现术后并发症。 2、炎症性疾病: 感染性炎症:当身体遭受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时,免疫系统会被激活,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会显著升高。在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中,肺部组织受到细菌侵袭,炎症反应迅速启动,大量的免疫细胞被募集到感染部位,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急性期蛋白,其合成会明显增加,以帮助机体识别和清除病原体。 非感染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会导致超敏C反应蛋白偏高,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关节组织,引发慢性炎症反应。而关节滑膜增生、渗出,超敏C反应蛋白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反映了疾病的活动程度。 3、心血管疾病: 在冠心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超敏C反应蛋白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炎症细胞的黏附和聚集,使得斑块更容易破裂。 即使在没有明显心血管症状的人群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也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提示存在潜在的血管炎症和心血管风险。 4、恶性肿瘤: 肿瘤细胞可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在肿瘤局部及全身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上升,超敏C反应蛋白可作为肿瘤患者预后评估的指标,其持续升高往往预示着肿瘤进展迅速、患者生存期可能缩短,也有助于监测肿瘤治疗的效果,若治疗有效,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通常会有所下降。 当发现超敏C反应蛋白偏高时,遵循医生的进一步检查和诊断建议,以确定病因,建议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因为疲劳可能会加重身体的炎症反应,宜选择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 超敏C反应蛋白偏高怎么治疗 细菌感染者依据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遵医嘱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要遵循足量、足疗程的原则,以彻底清除细菌,防止感染复发。并密切监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其下降趋势,评估治疗效果。 自身免疫性疾病多遵医嘱采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并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需要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活动,减少器官损害,治疗期间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因为免疫抑制状态会增加感染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尽快进行再灌注治疗,恢复心肌供血,减少心肌坏死面积,术后还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降脂药等,以预防再次梗死及心血管事件发生。
814
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