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

  • 三级
  • 专科医院
  • 公立医院
  • 医保定点
logo
得了冠心病需要长期口服哪些药物?
张国瑞
主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口服药物治疗,但很多患者担心长期用药不良反应大,总想停药。事实上,患上冠心病,有些药物就不能停了,尤其是冠心病二级预防、改善冠心病预后的药物。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呢?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冠心病的患者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其目的是改善临床症状、防止病情反复及进展、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其主要措施包括非药物干预(包括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善和运动康复)与药物治疗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控。结合最新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跟大家谈一下冠心病二级预防的主要药物都有哪些?    1. 抗血小板治疗药物   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药物。这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至关重要,尤其在冠心病二级预防里对预防血栓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指南推荐:若无禁忌证,冠心病患者均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75-150 mg/d)治疗。因存在禁忌证或不能耐受而不能服用阿司匹林者,可用氯吡格雷(75 mg/d)替代。接受冠脉介入的患者,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少12个月;氯吡格雷不能耐受或有明确抵抗证据者,用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作为替代。    2. ACEI(普利类)和ARB(沙坦类)   此类药物主要包括: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以及氯沙坦、缬沙坦等等。ACEI(普利类)药物除降压外,尚可保护内皮、减少内皮凋亡、抑制血浆及心肌组织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预防或逆转心肌细胞肥厚、减小梗死面积,限制心肌梗死后心室扩张、抑制心室重构、预防或延缓心力衰竭和改善心脏功能等,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药物。ACEI的长期治疗可是绝大多数慢性冠心病患者获益,但获益程度与患者的危险程度有关。指南推荐对于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慢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后的高危慢性冠心病患者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冠心病患者,服用ACEI治疗获益更多。因此建议,若无禁忌证,冠心病患者均应长期服用ACEI作为二级预防。具有适应证但不能耐受ACEI治疗的患者,可服用ARB类药物。    3. β受体阻滞剂(洛尔类)   此类药物主要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同时兼有抗缺血及改善预后的双重作用。尽管目前,对于无心肌梗死或者冠心病病史,且左心室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用的推荐趋于保守。但仍建议若无禁忌证,冠心病患者均应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作为二级预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如在急性期因禁忌证不能使用,则在出院前应再次评估,尽量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以改善预后,并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确定个体化的治疗剂量。指南推荐使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需要注意的是,若用药后患者出现有症状的严重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应减量或暂停用药,而非停药,否则易致心率反跳性增加,有引起心肌缺血或心绞痛症状频发的风险。    4. 他汀类药物   此类药物主要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是目前最有效的调脂药物,不仅能强效地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升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此外,他汀类药物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等,有利于防止动脉硬化的形成或稳定和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现已成为冠心病预防和治疗的最有效药物,得到了众多指南的认可和推荐。因此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指出:他汀类除有效降低TC及LDL-C水平,他汀类药物治疗还有延缓斑块进展,使斑块稳定和抗炎等作用。如无禁忌证,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使LDL-C降至<1.8 mmol/L(70 mg/dl)是合理的。
6.43万
96
2023-12-28
高血压患者日常如何保养?
张国瑞
主治医师
心血管内科
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众多,每5个人中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高血压被称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长期的高血压可以导致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脑卒中)、高血压肾病,还可以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糖尿病等等。因此,患高血压的病人应坚持看病服药是十分重要的。   1、饮食要三低二高:低盐低糖低脂饮食,尤其是低动物脂肪;高蛋白、高纤维素(蔬菜),多吃蔬菜水果。   2、大便要通畅:这对高血压患者非常重要,人体在排大便时腹压升高可以影响血压,血压的急剧升高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患有高血压的人,在排便困难时可服用一些缓泻剂。平时应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尽量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3、保持情绪稳定:血压的调节与情绪波动关系非常密切。情绪大波动例如大喜、大悲都可引起血压大幅度的波动,因此已患高血压的病人,应养成自制的习惯,保持情绪的相对稳定。   4、房事要节制:在血压波动较明显的时期应禁止同房,避免加重血压波动。   5、控制体重:肥胖是高血压病人的大敌。体重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血管外周阻力增加都是导致高血压恶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6、重视自我感觉:如果出现头晕、头痛、困倦、乏力或失眠等临床症状,一定要检测血压,因为当血压波动较明显的时候,就会出现上述症状。一旦发生不适应及时就医、治疗。   7、避免高空作业,避免长时间高温环境停留。   8、起、坐、站、卧要平稳,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9、严格规律口服药物治疗,同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0、定时监测血压,但不要天天测血压或一天测几次血压.测量血压次数过多会给病人带来不必要地精神负担。
7.61万
65
2023-12-28
冠心病喜欢盯上哪些人群?
张国瑞
主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冠心病是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血管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进一步引起心肌供血供氧不足,甚至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严重的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哪些人群易患冠心病呢,也就是临床大夫所说的冠心病的易患病因素都有哪些呢?下面就详细为大家谈一下冠心病的易患病因素。   一、冠心病不可控危险因素    1.家族遗传史   若家族中有直系亲属为早发冠心病史的人群,则患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概率偏高。多项临床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并表明遗传因素对冠心病有较强的影响。    2.年龄   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而且心肌梗死与冠心病的猝死发病率与年龄成正比。    3.性别   临床上可以看到,冠心病发病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冠心病患者多见。根据国外统计资料显示男性冠心病发病率普遍高于女性,绝经女性冠心病发病率为非绝经女性的2 倍。   二、冠心病可控危险因素    1.吸烟   临床上,吸烟作为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已得到广泛认可。香烟可损坏动脉,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使心脏缺氧。研究发现冠心病发生风险与吸烟量及烟龄有关。国外一项研究发现随着每日吸烟量的增加,冠心病发生风险显着升高,而且吸烟者心肌梗死发生风险高出1.5-2.0 倍。    2.久坐   久坐、运动量少越来越受到心内科医生的重视。有研究表明久坐或运动量少人群罹患冠心病的发生风险要比从事体力劳动工作者要高很多。美国一项研究发现,每天久坐数小时会增加冠状动脉钙化风险,同时也标志着心脏病发作风险会增加,而减少每天久坐的时间可能代表了一种更加新颖的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策略。    3.不良饮食习惯   不良饮食习惯主要包括较高热量的饮食、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者,以及高盐饮食人群。过量的热量摄入导致的超重和肥胖,过多的胆固醇摄入引起血脂紊乱,过多的盐摄入导致血压不稳等。    4.超重或肥胖   近些年,肥胖在冠心病危险因素中的作用被逐步发现。超重或肥胖人群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就比体重正常的人要大。多项前瞻性研究证明,超重可增加冠心病发生风险,特别向心性肥胖(腹型肥胖)更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5.高血压   长期的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与冠心病发病率显着相关,而且随着血压升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6.血脂异常   血胆固醇分为不同组分,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呈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 则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呈负相关。长期的高脂血症极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血管内脂质沉积,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多项研究表明冠心病发生风险将随胆固醇水平的升高而增加。    7.糖尿病   糖尿病是冠心病发病的高危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易发冠心病,男性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倍,女性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生风险则增加4倍。在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水平的高低也与冠心病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8.精神心理问题   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很多研究表明,精神压力大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比精神压力小的人高2-3倍,且发病年龄提早。精神压力过高会引起肾上腺素分泌亢进,血管收缩和血液黏稠度增加,这些都会引起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另外研究发现沮丧和敌意等不良情绪因素对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独立于传统危险因素之外。   除上述主要因素外,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长期酗酒、空气污染等等。
7.99万
15
2023-12-27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科学的“迈开腿”
张国瑞
主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在我国,心脑血管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且数据显示,近30年来我国人群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提前。为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增加身体运动是非常重要的缓解。本文将结合最新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阐述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科学的“迈开腿”。    一、心血管疾病人群为啥要运动?   指南指出,缺乏身体活动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病死亡和疾病负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8~60岁居民身体活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职业相关身体活动下降最为明显,同时体育锻炼水平也处于较低水平。增加身体活动,短期内就可以获得明显的健康获益,如减轻焦虑情绪、改善睡眠、降低血压等。我国一项随访5.8年研究结果表明,增加身体活动可以使高血压发病风险降低。坚持规律的身体活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强度,并可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减少20%~30%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病死亡。心血管健康与身体活动的强度、频度、持续时间和活动总量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我国队列研究分析表明,保持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每周≥75分钟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可减少成年人1.4%的心血管病发病。同时,2018年美国身体活动指南也强调,增加运动、减少久坐几乎对所有人都适用,即使少量增加身体活动也能带来健康获益。    二、心血管疾病人群如何科学的“迈开腿”?   成年人身体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增加运动、减少久坐。对习惯久坐的成年人来说,即使少量的中度或高强度身体活动也能带来健康获益。医护人员或运动专家可以指导个人根据自身情况设置合适的身体活动水平(身体活动强度、时间和频率),告知不活动的危害,建议适当的活动类型,最好能与日常生活方式相结合(如徒步、骑自行车等),以便于能坚持长期进行。具体推荐:1.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每周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相等量的两种强度活动的组合;2.为收到更多的健康获益,推荐健康成年人应增加有氧身体活动,达到每周300分钟中等强度或每周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相等量的两种强度活动的组合;3.有氧活动应尽可能每次持续10分钟以上,每周4~5天;4.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或残疾人,即使不能达到健康成年人的身体活动水平,也应该根据身体状况坚持进行身体活动,避免久坐不动;5.习惯久坐且具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个体,在进行剧烈运动前应当考虑对健康状况进行临床评估。老年人的身体活动方式,除有氧运动和力量锻炼外还应注意平衡性训练,预防跌倒的发生。另外,对于慢性病患者或残疾人,应在医护人员或运动专家指导下,根据身体状况坚持进行身体活动,避免久坐不动。
5086
73
2023-12-26
尿酸升高不只是痛风那么简单?
张国瑞
主治医师
心血管内科
众所周知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产物,人体血尿酸升高主要由核酸代谢增加和排泄减少引起。在临床上,空腹血清尿酸一般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即可确定为高尿酸血症,而在我国高尿酸患者人数众多,据数据统计尿酸升高患者多达1.2亿,且患病率逐年增高,并呈年轻化趋势。大家都知道,高尿酸与痛风关系密切,尿酸升到到一定程度,会在关节内结晶形成痛风石,进而出现痛风的临床症状。然而高尿酸血症给人体带来的危害远远不止这一点,它还会影响人体多个系统,导致多种疾病。   大量的研究证实高尿酸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一项研究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实,高尿酸以及痛风会增加在普通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当血尿酸值大于420μmol/L时,冠心病患病风险将明显增加。在当地,降低血尿酸水平的成年女性的血尿酸值,可降低其冠心病发病率。另一项研究通过调查分析12373例已被血管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患者的尿酸水平和死亡率发现,尿酸将会增加冠心病患者群的死亡率。另有研究证实,血尿酸水平与心血管病死亡率呈正相关,因缺血性心肌病死亡的患者其血尿酸水平最高。当血尿酸值超过480μmol/L时,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损伤。以上说明高尿酸症是增加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女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升高,冠心病的患病率及死亡危险性也随之升高。   尽管高尿酸血症不能根治,但仍应积极治疗,将血尿酸维持相对正常的水平。尤其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临床医学的上游治疗(治未病)的理念体现。对于尚未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血尿酸可诱发心血管疾病,同时尿酸值也具有预测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作用。应同时改善饮食习惯及增加体育运动等,减低尿酸水平,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对于已被证实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控制血尿酸值不仅有利于治疗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同时也可降低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1.21万
34
2023-12-14
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治疗注意事项都有哪些?
张国瑞
主治医师
心血管内科
我国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大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增高趋势,而高血压患者常并发有糖代谢异常及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患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有数据显示,高血压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18%。高血压也是糖尿病心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一旦合并高血压,不仅使患者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显着增加,更易于发生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及末梢大血管病,并加速视网膜病变以及肾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其死亡风险将增加7.2倍。那对于高血压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该如何降压治疗呢? 本文将根据最新高血压管理指南进行阐述。    一、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降压目标及治疗时机   最新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的降压目标为<130/80 mmHg。老年或伴严重冠心病患者,宜采取更宽松的降压目标值140/90 mmHg。 收缩压在130~139 mmHg或者舒张压在80~89 mmHg的糖尿病患者,可进行不超过3个月的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善、运动、减轻体重等);如血压不能达标,应采用药物治疗。 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应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立即开始药物治疗;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应该立即使用药物治疗。    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最佳药物选择和应用   首先考虑使用ACEI或ARB。如需联合用药,应以ACEI或ARB为基础,加用利尿剂、二氢吡啶类CCB,合并心绞痛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血压达标通常需要2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联合。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慎用利尿剂。反复低血糖者,慎用β受体阻滞剂,以免掩盖低血糖症状。如需使用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时,宜小剂量开始。若男性患者有前列腺肥大且血压控制不佳,可使用α受体阻滞剂。
9.41万
29
2023-12-11
吸烟危害大,如何才能成功戒烟?
张国瑞
主治医师
心血管内科
总所周知,我国是烟草大国,拥有着吸烟者的数量众多。根据《2015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5岁以上成人吸烟率为27.7%。其中男性吸烟率为52.1%,女性为2.7%,由于人口总数增长,吸烟者总数增加了1500万,已高达3.16亿人。近些年,通过对吸烟危害的科普,很过烟民已经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但如何成功戒烟呢?现结合我国临床戒烟指南,简单阐述如何成功戒烟。    一、认清吸烟危害,强化戒烟意识   首先吸烟的戒烟前必须认识到一下几点:吸烟可导致多种疾病;吸低焦油卷烟、中草药卷烟同样有害健康;偶尔吸烟也有害健康;任何年龄戒烟均可获益,戒烟越早越好。要坚信现在必须戒烟;戒烟是为健康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要时刻考虑吸烟的相关问题:如目前的症状、对健康的忧虑、经济花费、二手烟暴露对家庭成员及他人的不良影响等。    二、认识烟草的 戒断 反应   戒烟后很多患者会出现烟草戒断反应,但并非每个人都会出现所有症状,戒断症状不是长期持续存在的,大部分症状在戒烟后4周内消失,患者可通过使用戒烟药物及改变认知与行为等方法缓解戒断症状。    三、坚定戒烟决心,家人协助戒烟   戒烟应彻底:不要在戒烟后尝试吸烟,即使是一口烟。戒烟经验:帮助吸烟者回忆、总结之前戒烟尝试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原因。在过去戒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本次戒烟。   帮助吸烟者制订戒烟计划:设定戒烟日,应在2周之内开始戒烟;告诉家人、朋友、同事自己已决定戒烟,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预见在戒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在戒烟最初的几周内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如尼古丁戒断症状等;处理掉身边与吸烟有关的全部物品,在完全戒烟前使家中与办公室(桌)无烟。   控制吸烟欲望:改变与吸烟密切相关的生活行为习惯,如改变清晨的行为顺序,先洗漱、吃饭,再上卫生间等;建立一些补偿行为,可借用一些替代物,如饮水、咀嚼无糖口香糖等。   分析戒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应对戒断症状、避免吸烟诱惑、改变生活习惯等。处理戒断症状:针对吸烟者的主诉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如: 紧张、烦躁可以做深唿吸或者外出散步; 身体疲乏则需要多休息,并保证充足睡眠;总想吃东西则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水果进行替代,不要吃高热量的零食。家庭中的其他吸烟者:应鼓励家中其他吸烟者共同戒烟,至少要求他们不在戒烟者面前吸烟。   戒烟一般要经历从“没有想过戒烟”到“完全戒烟”的过程。因此,对于戒烟干预的结果,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戒”或“没戒”,而是递增的、阶段性的“成功”过程。吸烟者会经历全部或大部分戒烟阶段,最后才完全戒烟。
9.90万
59
2023-11-25
冠心病都有哪些具体表现?
张国瑞
主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管腔狭窄而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的心脏病类型,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严重的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冠心病主要分为五种临床类型,即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和心源性猝死。下面根据患者的分型来具体介绍一下冠心病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型心肌缺血   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患者无明显胸闷、胸痛、心悸症状,多在发生严重冠脉病变后(如心肌梗死)才发现。临床中很多患者即使存在广泛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却没有感到过心绞痛症状,甚至有些病人在心肌梗塞时也没感到心绞痛。该类患者多于常规体检时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会发现心肌梗死后的表现,而大部分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仅查心电图时有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或者运动试验、冠脉检查时才发现。尽管这类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但研究表明,该类人群发生心源性猝死以及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有典型症状的心绞痛人群相同,因此需高度重视。    二、心绞痛   心绞痛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压榨感、闷胀感、疼痛感,常放射至左侧肩臂部、下颌、咽喉部及后背部,有时伴心慌、气短等症状,一般症状持续1-5分钟,偶可长达15分钟,经休息和含化“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可快速缓解。此类症状一般发生在剧烈活动、劳累、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心绞痛又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前者指心绞痛发作部位,频次,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条件以及缓解方式基本稳定,而不稳定型心绞痛指的使原来的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增加,或者新发作的心绞痛(1个月内),或静息时发作的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所以一旦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表现,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三、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突发持续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压迫感、闷塞感、濒死感,常放射至左侧肩臂部、下颌、咽喉部及后背部,有时伴大汗、心慌、气短、烦躁不安、恶心、呕吐、极度乏力、唿吸困难等症状,且症状持续半小时以上,经休息和含化“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心肌梗死发生前常有不稳定型心绞痛表现,伴有明显的不适和疲惫。心肌梗死死亡风险极高,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往往提示患者可能已经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应立即打急救电话行急诊检查完善,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查等检查化验。明确心肌梗死后应尽早行冠脉检查及介入治疗,开通血管,挽救生命。    四、缺血性心肌病   缺血性心肌病属于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产生的临床综合征。其典型表现主要包括:原有的心绞痛临床表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疲劳、活动耐力下降、心悸、劳力性唿吸困难、端坐唿吸以及夜间阵发性唿吸困难、水肿、食欲下降、腹胀等表现。此外在缺血性心肌病的病程中可以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尤以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和束支传导阻滞多见。    五、猝死型冠心病   猝死型冠心病是由于缺血造成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异常,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常表现为平时没有心脏病史或仅有轻微心脏病症状的人,病情基本稳定,无明显外因、非创伤亦非自伤,由于心肌衰竭或机械性衰竭使心脏失去了有效收缩而突然死亡。
3.86万
9
2023-11-18
限酒也能降低哪种疾病的发生?
张国瑞
主治医师
心血管内科
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通常我们的食用白酒浓度一般在60度以下(少数有60度以上)。酒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的。我国是最早酿酒的国家,早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酿酒技术,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更有着悠久的酒文化。食用酒既是一种保健饮料,又是一味中药,中医认为酒为百药之长,常用作药引子。它可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祛风湿,缓解风湿痹痛。   少量饮用低度酒可能对预防疾病、维持健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长期大量饮用烈性酒则对健康危害极大。全球每年因长期过量饮酒或偶尔大量饮酒导致的死亡高达300万。过量饮酒是200余种健康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饮酒量与高血压、心房颤动及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长期大量饮酒也可导致心功能衰竭,病变的出现和消退均与饮酒有关,当终止饮酒后其心衰能得以改善或至少不进一步恶化,而再次饮酒后心衰又复发,此情况若反复发生,将会造成心肌的不可逆损害,以至终止饮酒后仍有进行性心功能恶化,引起“酒精性心肌病”。另外,酒精已被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归为人类致癌物,含酒精饮料导致各种癌症发生的程度取决于饮用的量。重度酗酒与10种癌症发病密切相关:口腔癌、食管癌、乳腺癌、喉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胆囊癌、胰腺癌、肺癌。轻度饮酒可能会导致口腔癌、食管癌、喉癌。但是滴酒不沾的人心血管病发病率较高。   考虑到饮酒对消化、中枢神经、生殖等诸多系统的危害以及可能由饮酒带来的一系列交通、社会等问题,因此有关专家建议不把适度饮酒推荐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措施之一。日常我们要平衡饮酒的量,我国建议每日摄入酒精量男性<25 g,女性<15 g。特别应提醒高血压患者、肝肾功能不良、心房颤动、怀孕或青少年个体不得饮酒。长期过量饮酒,或偶尔大量饮酒都会严重影响健康。全球慢病防控目标要求有害使用酒精在2025年比2010年相对减少10%。
1.43万
14
2023-11-13
胸闷胸痛就是冠心病吗?
张国瑞
主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进一步引起心肌供血供氧不足,甚至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疾病。有些患者来咨询,偶有胸闷症状就是冠心病吗?其实冠心病的诊断不是那么简单,那怎样才能明确冠心病呢?具体的诊断内容包括哪些呢?其实,冠心病诊断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实验室化验,心脏超声,冠脉影像等检查手段。   1、冠心病临床表现   胸闷、胸痛、心慌等症状是冠心病的常见的临床表现,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剧烈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经含服“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或休息后自行缓解者。不典型者可出现与活动劳累相关的牙痛、头痛、后背痛等表现。心肌梗死则是较心绞痛更严重的冠心病类型,主要表现为心绞痛症状持续时间长,症状重,多伴大汗、濒死感等表现。    2、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诊断方法,心电图使用方便,当患者出现心绞痛或者可疑心绞痛发作时应及时到就近的诊所医院完成心电图检查,以便可及时捕捉症状发作时的异常心电变化,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同样有重要意义,其可连续动态监测心电变化,及有效捕捉疾病发作时心电图以及观察有无心肌缺血的异常变化。无论是冠心病的何种类型,心电图大多会为临床医生提供疾病诊断的蛛丝马迹。    3、运动负荷试验   该检查也称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是通过跑步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对已知或怀疑患有心肌缺血的患者,是冠心病进行临床评估的重要方法之一。因而被公认为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心血管疾病检查手段。    4、实验室化验   在实验室化验项目中,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化验尤为重要,特别是心肌梗死患者,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及升高程度来判断心肌梗死时间,心肌坏死面积以及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5、心脏彩超   心脏超声在冠心病的诊断中意义重大,特别是对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对心脏结构形态、室壁运动、心脏瓣膜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    6、冠脉影像   主要包括冠脉CTA和冠状动脉造影。冠脉CTA是一种通过静脉注射适当造影剂后,利用螺旋CT对冠状动脉进行扫描,从而了解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这是一种简单有效而无创的冠状动脉早期疾病诊断和预测的方法之一,而冠状动脉造影则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不仅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应采取的措施。    7、其他检查   包括心肌核素显像,心血池显像等,心肌核素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试验再显像,可提高检出率。心血池显像可用于观察心室壁收缩和舒张的动态影像,特别是左心室运动情况,对于心肌梗死后室壁运动及收缩和舒张心功能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3.09万
63
20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