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口服药物治疗,但很多患者担心长期用药不良反应大,总想停药。事实上,患上冠心病,有些药物就不能停了,尤其是冠心病二级预防、改善冠心病预后的药物。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呢?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冠心病的患者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其目的是改善临床症状、防止病情反复及进展、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其主要措施包括非药物干预(包括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善和运动康复)与药物治疗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控。结合最新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跟大家谈一下冠心病二级预防的主要药物都有哪些?
1. 抗血小板治疗药物
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药物。这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至关重要,尤其在冠心病二级预防里对预防血栓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指南推荐:若无禁忌证,冠心病患者均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75-150
mg/d)治疗。因存在禁忌证或不能耐受而不能服用阿司匹林者,可用氯吡格雷(75
mg/d)替代。接受冠脉介入的患者,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少12个月;氯吡格雷不能耐受或有明确抵抗证据者,用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作为替代。
2. ACEI(普利类)和ARB(沙坦类)
此类药物主要包括: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以及氯沙坦、缬沙坦等等。ACEI(普利类)药物除降压外,尚可保护内皮、减少内皮凋亡、抑制血浆及心肌组织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预防或逆转心肌细胞肥厚、减小梗死面积,限制心肌梗死后心室扩张、抑制心室重构、预防或延缓心力衰竭和改善心脏功能等,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药物。ACEI的长期治疗可是绝大多数慢性冠心病患者获益,但获益程度与患者的危险程度有关。指南推荐对于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慢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后的高危慢性冠心病患者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冠心病患者,服用ACEI治疗获益更多。因此建议,若无禁忌证,冠心病患者均应长期服用ACEI作为二级预防。具有适应证但不能耐受ACEI治疗的患者,可服用ARB类药物。
3. β受体阻滞剂(洛尔类)
此类药物主要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同时兼有抗缺血及改善预后的双重作用。尽管目前,对于无心肌梗死或者冠心病病史,且左心室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用的推荐趋于保守。但仍建议若无禁忌证,冠心病患者均应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作为二级预防。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如在急性期因禁忌证不能使用,则在出院前应再次评估,尽量应用β受体阻滞剂,以改善预后,并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确定个体化的治疗剂量。指南推荐使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需要注意的是,若用药后患者出现有症状的严重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应减量或暂停用药,而非停药,否则易致心率反跳性增加,有引起心肌缺血或心绞痛症状频发的风险。
4. 他汀类药物
此类药物主要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是目前最有效的调脂药物,不仅能强效地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升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此外,他汀类药物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等,有利于防止动脉硬化的形成或稳定和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现已成为冠心病预防和治疗的最有效药物,得到了众多指南的认可和推荐。因此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指出:他汀类除有效降低TC及LDL-C水平,他汀类药物治疗还有延缓斑块进展,使斑块稳定和抗炎等作用。如无禁忌证,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使LDL-C降至<1.8
mmol/L(70 mg/dl)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