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科科室相关科普
纵隔肿瘤是什么疾病
崔双林
副主任医师
肿瘤外科
纵隔肿瘤是指位于纵隔这个特定解剖区域内的肿瘤。纵隔是位于胸腔中部的一个间隙,其边界为前为胸骨,后为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上为胸廓入口,下为膈肌。这个区域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组织,如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胸腺、神经以及淋巴组织等。 纵隔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纵隔肿瘤通常生长缓慢,对周围组织的压迫相对较轻,症状可能不明显或者较为轻微。一些囊肿类的纵隔肿瘤,如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等,也属于良性肿瘤。这些囊肿通常是由于先天发育异常所形成,内部含有液体成分,一般不会对周围组织造成严重的破坏。 恶性纵隔肿瘤则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会对周围的器官和组织造成严重的侵犯和破坏。例如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纵隔恶性肿瘤,起源于淋巴组织,可以在纵隔内迅速生长和扩散。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盗汗、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同时还会有胸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局部症状。 纵隔肿瘤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胸部X光、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纵隔镜检查、穿刺活检等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性质,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对于纵隔肿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还要关注自身健康,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956
2024-10-18
无缘无故会得胰腺癌吗
崔双林
副主任医师
肿瘤外科
无缘无故也是有可能得胰腺癌的。胰腺癌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有多种因素可能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即使没有这些明确的危险因素,也不能完全排除患胰腺癌的可能性。 从遗传因素来看,虽然大多数胰腺癌患者并没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病史,但有5%至10%的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多位亲属患有胰腺癌,个体患胰腺癌的几率也可能会比一般人略高。但是对于很多没有家族遗传史的人来说,也可能会患上胰腺癌。 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也与胰腺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长期吸烟、过度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肥胖等可能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但是也有一些生活方式相对健康的人患上了胰腺癌,这说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虽然对胰腺癌的发生产生影响,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胰腺癌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也可能是由于随机的基因突变导致的。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没有明显的外部诱因,细胞也可能发生突变,从而引发胰腺癌。 即使没有明显的危险因素,也不能掉以轻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对于早期发现和预防胰腺癌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黄疸、消瘦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胰腺癌。
1140
2024-10-18
神经母细胞瘤是什么
崔双林
副主任医师
肿瘤外科
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交感神经系统神经嵴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时期,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之一。 神经嵴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分化形成交感神经节、肾上腺髓质等结构,而神经母细胞瘤就起源于这些神经嵴细胞。在正常的发育过程中,神经嵴细胞会逐渐成熟并发挥其正常功能,但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这些细胞可能发生恶变,形成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多个部位,常见的是在肾上腺,然后是腹部、胸部、颈部以及盆腔的交感神经节。由于其起源于神经嵴细胞,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神经内分泌特性,这意味着肿瘤细胞能够产生和释放一些神经递质和激素相关的物质,如儿茶酚胺,这些物质在血液中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诊断神经母细胞瘤的重要线索之一。 在临床表现方面,神经母细胞瘤的症状因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转移等因素而各不相同。如果肿瘤位于腹部,可能会引起腹痛、腹胀、腹部肿块等症状。当肿瘤压迫周围器官时,比如压迫泌尿系统,可能会导致排尿困难,压迫胃肠道,则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如果肿瘤发生在胸部,可能会压迫气管、食管,引起咳嗽、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神经母细胞瘤很容易发生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骨骼、骨髓、肝脏等。当肿瘤转移到骨骼时,会出现骨痛,孩子可能会表现为哭闹不安、不愿活动等,转移到骨髓时,可能会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症状。 在治疗上,神经母细胞瘤通常需要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肿瘤,尽可能地减少肿瘤负荷,化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放疗用于控制局部肿瘤的生长,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还有免疫治疗等新兴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探索和应用中。
630
2024-10-18
印戒细胞癌是什么病
崔双林
副主任医师
肿瘤外科
印戒细胞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黏液分泌型腺癌,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这种癌症的名称来源于其特殊的显微镜下形态,癌细胞内充满黏液,将细胞核挤向一侧,形成类似戒指的形状,因此得名印戒细胞癌。 印戒细胞癌通常发生于胃肠道,尤其是胃部,是胃黏液癌的特殊类型,其次乳腺、肺、膀胱、前列腺等部位也有少数病例发生。该癌症的恶性程度极高,患者预后往往较差。早期印戒细胞癌的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癌症进展速度较快,且容易在年轻人中发病,与遗传因素也有一定的关联。 由于印戒细胞癌的癌细胞内充满黏液,这会影响化疗药物的渗透,因此采用化疗等治疗手段的效果通常较差。相比之下,早期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是对于晚期印戒细胞癌患者,手术治疗可能不再适用,而是需要采取内科为主的综合治疗。 印戒细胞癌的发生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包括癌前疾病、癌前病变、环境和饮食因素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印戒细胞癌的重要病因之一,而腺瘤性息肉、绒毛状腺瘤等则是结直肠印戒细胞癌的癌前病变。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高糖类伴低蛋白食物、高盐食物、霉变食物等,都可能促进印戒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对于疑似印戒细胞癌的患者而言,应尽早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943
2024-10-18
放屁多是胰腺癌征兆吗
崔双林
副主任医师
肿瘤外科
放屁多通常不是胰腺癌的征兆。放屁多主要是由多种消化系统常见的原因引起,与胰腺癌的关联较小。如果放屁多的情况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腹痛、便血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饮食因素是导致放屁多的常见原因之一,如果摄入了过多容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洋葱、土豆、红薯、萝卜等,这些食物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会产生大量的气体,从而导致放屁增多。进食过快、边吃饭边说话等不良饮食习惯,会使人体在进食过程中吞入大量空气,这些空气进入肠道后,也会以放屁的形式排出体外。 消化系统的一些功能性问题也会引起放屁多,例如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当胃肠蠕动减慢或者消化功能不良时,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发酵产气的机会增加,从而导致放屁增多。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还会伴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而且,肠道菌群失调也是常见的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的各种菌群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但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某些产气菌增多,就会导致放屁增多。 而胰腺癌的症状通常比较复杂,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仅表现为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腹部隐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黄疸、腹部肿块、腹痛加重、恶心呕吐等症状。胰腺癌一般不会直接导致放屁增多。 如果出现放屁多的情况,不要过分紧张,可以先从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入手,观察症状是否有所改善。
1166
2024-10-18
有良性纵横比大于1的吗
崔双林
副主任医师
肿瘤外科
在甲状腺结节等情况中,是存在良性且纵横比大于1的情况。一般来说,纵横比大于1被认为是有一定恶性风险的特征,但这并不绝对意味着结节就是恶性的。 在一些良性的甲状腺结节中,也会出现纵横比大于1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结节的生长方式受到周围组织的影响。例如当甲状腺结节生长在甲状腺的边缘,或者周围组织存在一些压迫因素时,结节的生长方向可能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纵横比大于1。 从结节的内部结构来分析,良性结节内部可能存在一些纤维组织增生、钙化等情况,可能会对结节的形状产生牵引作用,使结节在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下呈现出纵横比大于1的样子。而且,一些炎症性的甲状腺结节在炎症的刺激下,周围组织可能会出现水肿、粘连等情况,这也会改变结节的生长形态,导致纵横比大于1。 在其他一些器官的结节或肿物评估中,同样可能出现良性且纵横比大于1的情况。比如在乳腺、肝脏等部位的一些良性病变,由于类似的生长环境影响、内部结构变化以及检测误差等因素,也可能出现纵横比大于1的情况。 所以在判断结节的性质时,不能仅仅依靠纵横比这一个指标,还需要综合考虑结节的边界、回声、血流等其他影像学特征,以及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因素,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
836
2024-10-18
乙状结肠癌手术是微创还是开腹
崔双林
副主任医师
肿瘤外科
乙状结肠癌手术既可以是微创手术,也可以是开腹手术,具体选择哪种手术方式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医生的技术和经验等。 微创手术也称为腹腔镜手术,是近年来乙状结肠癌手术中越来越常用的方法。这种手术方式通过腹腔镜和小型手术器械,在腹部开几个小孔后进行操作。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手术中,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肿瘤及其周围组织,确保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微创手术对肠道功能的干扰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快速恢复。对于早期乙状结肠癌,尤其是肿瘤较小、位置较明确、与周围组织粘连不严重的患者,微创手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是对于一些特定情况,开腹手术可能更为合适。当肿瘤较大、位置较深或已经浸润到周围组织时,微创手术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切除效果。如果患者存在腹腔粘连、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或者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微创手术,开腹手术可能更为安全。开腹手术虽然创伤较大,但视野开阔,操作空间充足,可以确保手术的彻底性和安全性。 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共同决定最适合的手术方案。无论选择哪种手术方式,术后的辅助治疗同样重要。化疗、放疗等辅助治疗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消灭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1397
2024-10-18
脂肪瘤硬还是软的
崔双林
副主任医师
肿瘤外科
脂肪瘤的质地可以是软的,也可以是硬的,这主要取决于其生长环境、组织构成以及是否受到周围组织的约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定期进行体检和自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潜在的健康问题。 一般来说,脂肪瘤是由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其生长速度比较缓慢,边界比较清楚,并且有完整的包膜。在没有周边组织约束的情况下,脂肪瘤通常是柔软的,这种柔软的质地使得脂肪瘤在触摸时能够轻易地移动,并且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分界,很少会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 但是当脂肪瘤生长在比较局限的范围内,或者受到筋膜、包膜、皮肤或骨骼等周围组织的约束时,其质地可能会变硬。这是因为脂肪瘤在受限的空间内膨胀生长,受到外边薄膜的约束,导致张力增大,从而使得脂肪瘤变硬。如果脂肪瘤内部出现炎症、钙化或恶变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其质地变硬。炎症会引发组织水肿和硬化,钙化则会使脂肪瘤内部出现钙盐沉积,而恶变则可能导致细胞增生异常,使得瘤体变硬。 脂肪瘤的硬度并不是判断其良恶性的唯一标准,虽然硬质的脂肪瘤可能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但并不能仅凭硬度就断定其是否恶变。在发现脂肪瘤后,患者应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超声、病理活检等,以明确其性质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831
2024-10-18
纵隔的肿瘤是什么
崔双林
副主任医师
肿瘤外科
纵隔的肿瘤是指发生在纵隔区域内的肿瘤,纵隔是位于胸腔中部的一个区域,包含了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胸腺、神经及淋巴组织等重要结构。纵隔肿瘤可以起源于这些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所以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 纵隔肿瘤的分类主要依据其所在的位置进行划分,通常分为前纵隔肿瘤、中纵隔肿瘤和后纵隔肿瘤。前纵隔肿瘤主要位于心包前和胸骨内面之间,常见的类型包括胸腺瘤、淋巴瘤、甲状旁腺瘤等,这些肿瘤可能会压迫或侵犯周围的重要结构,如气管、食管或上腔静脉,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或上腔静脉综合征等。 中纵隔肿瘤则位于心包前和胸后壁之间,常见的类型有食管平滑肌瘤、气管囊肿、间皮瘤、心包囊肿等,这些肿瘤同样可能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取决于其大小和位置。后纵隔肿瘤则位于心包与脊柱胸部之间,常见的类型包括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神经源性肿瘤等,这些肿瘤可能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压迫,导致声音嘶哑、肋间神经痛等症状。 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案通常取决于肿瘤的性质、位置和大小。对于良性纵隔肿瘤,如神经纤维瘤、畸胎瘤等,外科手术通常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可以完全切除肿瘤,提供治愈的可能性。而对于恶性纵隔肿瘤,如淋巴瘤、胸腺瘤等,除了手术治疗外,还需要结合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以提高疗效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1057
2024-10-18
胰腺癌肿瘤标志物
崔双林
副主任医师
肿瘤外科
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主要包括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242以及糖类抗原50等,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应的检查。 1、癌胚抗原CEA: 是一种广谱性肿瘤标志物,其升高可能提示多种恶性肿瘤的存在,包括胰腺癌。癌胚抗原CEA在胰腺癌患者中的敏感性较低,但可作为辅助诊断的参考指标。其升高也可能由其他非肿瘤疾病引起,如炎症性肠疾病、吸烟等。 2、糖类抗原19-9: 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标记物,也可用于胰腺囊性肿瘤和胰腺炎的诊断。糖类抗原19-9的高表达与胰腺肿瘤引起的胰管机械性梗阻、胰腺细胞消失等相关。虽然糖类抗原19-9升高可提示胰腺肿瘤的存在,但其升高也可能与其他疾病相关,如胆道结石、胆道炎等。约有15%的患者糖类抗原19-9在正常范围,所以不能仅凭此指标排除胰腺癌。 3、糖类抗原242: 是一种唾液酸修饰的糖脂抗原,在胰头肿瘤中的表达往往最高。糖类抗原242在胰腺肿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针对胰头部位的肿瘤。其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相对较低。 4、糖类抗原125: 最初是用于诊断卵巢癌的肿瘤标志物。在一些胰腺癌病例中,糖类抗原125也可能出现升高。但是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相较于其他肿瘤标志物较为有限,所以主要用于辅助诊断胰腺囊肿,而非胰腺癌的特异性指标。 5、糖类抗原50: 是一种高分子糖蛋白,可作为广谱性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50在胰腺肿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同样需要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在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等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如有必要,应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638
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