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科科室相关科普
神经纤维瘤病治疗方法
金长娟
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科
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复杂的遗传性疾病,其治疗方法多样,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旨在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具体需要综合考量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 对于有明显症状、影响功能或有恶变倾向的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方式。手术可直接去除瘤体,减轻对周围神经、组织的压迫。但手术风险取决于肿瘤位置与大小,如在重要神经、血管附近操作难度大。且神经纤维瘤往往边界不清,难以完全切除,术后可能复发,因此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后也需密切随访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复发迹象并处理。 2、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治愈药物,但一些药物可缓解症状。如抗癫痫药物可用于控制因肿瘤压迫神经导致的癫痫发作;对于疼痛症状,非甾体抗炎药或阿片类镇痛药可减轻痛苦。一些靶向药物如mTOR抑制剂正在研究中,有望通过抑制相关信号通路来控制肿瘤生长。但药物治疗通常需要遵医嘱长期服用,且可能伴有副作用,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监测不良反应。 3、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可用于不宜手术或术后残留、复发的肿瘤。其利用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DNA,抑制其生长繁殖。但放疗可能引发局部皮肤损伤、放射性神经炎等并发症,长期还可能增加继发肿瘤的风险。一般适用于肿瘤进展较快、症状严重且无更好替代方案的患者,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放疗剂量与方案。 神经纤维瘤病治疗过程复杂且漫长,患者及家属需与医生充分沟通,理解治疗方案的利弊。治疗期间要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如有新症状出现或原有症状加重,应及时告知医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神经纤维瘤病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患者应按照医生建议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等,监测肿瘤的大小、数量、位置变化以及是否有恶变倾向。配合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评估神经功能是否受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保护皮肤与避免受伤,患者皮肤常伴有牛奶咖啡斑等改变,皮肤较为敏感脆弱。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摩擦、搔抓。在日常活动中,尽量避免碰撞、摔倒等意外伤害,尤其是肿瘤部位,受伤后可能导致肿瘤出血、感染或恶变。 由于疾病的慢性进展、外貌改变以及对健康的潜在威胁,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人和朋友应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患者自身也可通过阅读、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等,提高身体素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与剧烈运动,防止加重身体负担。
515
2025-01-08
非霍奇金淋巴瘤难治吗
金长娟
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科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难治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部分低度恶性且处于早期的类型,治疗相对容易,预后较好;而高度恶性、晚期以及一些特殊类型或耐药情况的则较为难治,治疗难度大且预后不良。 低度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早期阶段相对较易治疗,这类肿瘤生长缓慢,对化疗和放疗较为敏感。通常采用较为温和的化疗方案,患者往往能够较好地耐受治疗,且治疗后有较高的缓解率,部分患者甚至可以达到长期生存或治愈的效果,整体治疗难度相对较低,但仍需要密切随访观察,防止复发。 高度恶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发展迅速,到了晚期更是难治。肿瘤细胞具有高度侵袭性,容易扩散至全身多个器官和组织。此时单纯的化疗效果可能有限,往往需要采用高强度的化疗联合放疗、靶向治疗甚至干细胞移植等综合治疗手段。但即便如此,患者的复发率仍然较高,生存期较短,治疗过程中还可能伴随严重的不良反应,极大地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 一些特殊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如套细胞淋巴瘤等,本身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治疗难度较大。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现象,即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不再敏感,治疗方案的调整会变得极为困难,需要不断尝试新的药物组合或治疗方式,且预后往往较差,使得整个治疗过程充满挑战。 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后,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全面检查,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分期等关键信息。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接受治疗,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并及时告知医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应对治疗带来的挑战。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1、心理调适: 患者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组织修复功能。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胃肠道负担。 2、休息运动结合: 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应不少于7-8小时,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防止受伤或加重身体负担。 3、预防感染: 由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往往受到抑制,容易发生感染。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在流感高发季节,可根据医生建议接种流感疫苗等预防感染的疫苗。 4、心理调适: 患者可能会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而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家人和朋友应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患者自身也可通过听音乐、阅读、与其他患者交流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124
2025-01-08
四种会传染的癌症
金长娟
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科
大多数人觉得癌症只是自身细胞病变导致,和传染扯不上关系,但实际上有部分癌症是具有传染性的。包括肝癌、宫颈癌、鼻咽癌等这些癌症主要是通过特定的途径,如病毒感染等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增加发病风险。 1、肝癌 肝癌与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密切相关,乙肝、丙肝病毒可通过血液、母婴以及性接触等途径传播,长期感染这些病毒,肝脏细胞易发生病变,进而增加患肝癌的几率。如一些不正规的输血、共用注射器等行为,都可能感染病毒,所以要积极预防病毒感染,像接种乙肝疫苗,避免高危行为,定期体检筛查肝脏情况,对防范肝癌很重要。 2、宫颈癌 宫颈癌主要与HPV感染有关,HPV病毒可通过性接触、母婴等渠道传播,大部分女性一生中都可能感染过HPV,但多数能依靠自身免疫力清除。不过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就容易引发宫颈细胞癌变。所以女性要注意性卫生,正确使用安全套,适龄接种HPV疫苗,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以便早发现、早干预,降低发病风险。 3、鼻咽癌 鼻咽癌的发病和EB病毒感染存在关联,EB病毒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常见传播途径有唾液传播,如亲吻、共用餐具等行为都可能传播该病毒。感染EB病毒后,部分人可能会出现鼻咽癌。平时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餐具等私人物品,增强自身免疫力,重视鼻咽癌相关症状,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4、胃癌 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联系,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像共用餐具、接吻、不注意饮食卫生等都容易传播该病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后,长期作用于胃黏膜,可导致胃部炎症,进而增加胃癌的发病可能。因此,提倡使用公筷、公勺,保持饮食卫生,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预防胃癌意义重大。 对于这些具有传染性的癌症,要高度重视,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注意避免相关的传染途径,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定期做针对性的筛查等。一旦身体出现可疑症状,要尽快就医检查,争取早诊断、早治疗,最大程度保障自身的身体健康。 如何预防这四种会传染的癌症 规律作息,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各器官得到良好休息,利于免疫系统正常运转。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抗病毒、病菌的能力。保持均衡合理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的食物,避免挑食、偏食,助力身体维持良好的免疫状态,抵御疾病侵袭。 即使身体没有明显不适,也要定期进行针对性的防癌筛查。如女性要定期做宫颈癌筛查,包括HPV检测、TCT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感染高危型HPV以及宫颈细胞有无异常病变。对于有胃癌、肝癌等家族史的人群,要按医嘱定期进行胃镜、肝脏超声及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癌症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进而降低肝癌发病风险的有效手段。新生儿要按规定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成年人若体内没有乙肝抗体,也建议接种,通过疫苗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女性可根据自身年龄情况,选择合适价型的HPV疫苗接种,能预防多种高危型HPV感染,男性接种也有助于减少HPV传播,降低相关癌症发病风险。
1496
2025-01-08
癌胚抗原10.8严重吗
金长娟
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科
癌胚抗原的正常参考值通常在一定范围内,而检测值达到10.88ng/mL时情况较为复杂,不能简单判定严重与否。其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在部分情况下不算严重,但在有癌症家族史者等情形下却可能预示着较严重的问题。 1、吸烟者 吸烟者体内癌胚抗原水平有可能会出现生理性升高,在这种情况下,癌胚抗原10.8ng/mL虽然超出了正常参考范围,但不一定就代表患上了癌症,相对来说严重程度稍低一些。但也不能完全忽视,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如影像学检查、身体症状等来综合判断,排除潜在的肿瘤风险。 2、患有良性疾病者 部分良性疾病如结肠炎、胰腺炎、肺气肿等,也可能导致癌胚抗原升高至10.8ng/mL。此时通常意味着是疾病引起的指标异常,只要针对这些良性疾病进行规范治疗,指标有可能会随之下降,所以总体严重程度不算高。但仍要密切监测癌胚抗原数值变化以及身体状况,确保没有隐藏的更严重问题。 3、有癌症家族史者 若本身有癌症家族史,癌胚抗原达到10.8ng/mL就要高度警惕,家族遗传因素增加了患癌的可能性,这个数值很可能提示体内存在肿瘤隐患,相对来说是比较严重的情况。应尽快完善全面的防癌筛查,像胃肠镜、胸部CT等检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带来的不良影响。 4、无症状体检者 对于只是单纯体检发现癌胚抗原10.8ng/mL,且身体没有任何不适症状的人,不能判定情况就很严重,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复查该指标,观察其动态变化,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以及相关的身体检查,排查是否存在早期肿瘤,谨慎对待,以明确具体原因。 发现癌胚抗原10.8ng/mL后,无论处于哪种情况,都要遵医嘱进行后续的检查与监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维持身体良好状态。如果后续检查发现是某种疾病导致癌胚抗原升高,一定要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诊等,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癌胚抗原升高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癌胚抗原升高可能是一时性的波动,也可能存在潜在疾病因素。要按照医生建议的时间间隔,准时去复查该指标,观察其数值变化情况,是持续升高、逐渐下降还是维持稳定。通过动态监测,能为后续准确判断病情提供关键依据,比如短时间内大幅升高往往提示需更深入排查疾病,所以不可忽视复查这一环节。 不能仅依据癌胚抗原升高就确诊疾病,需进一步完善多项检查。如进行影像学检查,像胸部CT可排查肺部病变,腹部超声查看肝脏、胰腺、肠道等脏器有无异常;胃肠镜检查对于筛查胃肠道肿瘤很重要;还可检测其他相关肿瘤标志物,综合各项检查结果,更全面地分析身体状况,明确癌胚抗原升高背后的真正原因。 得知癌胚抗原升高,心里难免会担忧,但过度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影响身体的正常免疫功能等。要尽量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相信通过科学的检查和诊断流程能够明确原因,即使存在疾病也可以通过合理治疗来应对,避免因情绪问题加重身体的不适或影响后续的诊疗配合度。
919
2025-01-08
烧烤致癌是真的吗
金长娟
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科
烧烤过程中确实存在诸多可能引发癌症的因素,从食材的变化到烤制时产生的有害物质等,多个环节都暗藏健康风险。生活中,应更清楚了解其背后的原因,从而能在饮食中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待烧烤食物。 1、高温烤制产生多环芳烃 烧烤时通常采用高温烤制的方式,当肉类等食材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烤制,脂肪等成分会发生热解反应,进而产生多环芳烃类物质,像苯并芘就是典型代表。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致癌性,能够与人体细胞的DNA结合,导致DNA损伤、突变,一旦细胞的遗传物质出现异常,就可能引发细胞癌变,增加患癌风险。 2、 产生杂环胺 在烧烤过程中,蛋白质丰富的食材经过高温烤制,会发生美拉德反应,也会生成杂环胺。杂环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已被证实有致癌作用,可以改变人体细胞内正常的代谢途径,干扰细胞的增殖、分化等过程,破坏细胞生长的正常秩序,使细胞更容易朝着癌变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对肠道、肝脏等器官影响较大,埋下患癌隐患。 3、 食材腌制带来亚硝酸盐 很多烧烤食材在烤制前会进行腌制,而腌制过程中常常会用到含有亚硝酸盐的调料。亚硝酸盐本身虽不是致癌物,但进入人体后,在特定的胃酸环境等条件下,会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可诱发多种癌症,比如胃癌、食管癌等,无形之中让食用烧烤的人面临更高的患癌风险,增加了健康威胁。 4、 反复使用的烤具问题 部分烧烤摊为了节约成本,烤具会反复使用且可能清洁不到位。之前烤制过程中残留在烤具上的焦糊物质等会不断累积,这些物质再次受热时,也可能分解产生一些有害成分,并且烤具上附着的油脂等反复高温也容易变质,滋生有害微生物,在烤制时沾染到食材上,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增加致癌几率。 5、 食材来源及质量隐患 有些烧烤食材的来源并不正规,可能是一些病死畜禽肉等,本身就可能携带病菌、寄生虫等有害物,经过烤制后,这些隐患不一定能完全消除,而且这类食材在烤制时更易产生不良变化,释放出更多有害物质,再加上质量不过关的食材营养成分也不均衡,使得身体长期处于不良饮食影响下,从而提高了患癌的可能性。 虽说烧烤存在致癌风险,但也并非完全不能吃。偶尔食用时要注意选择正规、卫生的烧烤店,确保食材新鲜、质量可靠。自己在家烤制可尽量搭配新鲜蔬菜、水果一起吃,降低致癌风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身体抵抗力,以减少不良饮食对健康的影响。 吃烧烤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尽量采用低温慢烤的方式,相较于高温烤制,低温慢烤能减少多环芳烃、杂环胺等致癌物质的生成。烤制过程中要勤翻动食材,让其受热均匀,避免局部过度受热出现焦糊情况,因为焦糊部分所含的致癌物质往往更多,合理的烤制方式有助于降低食用烧烤带来的健康危害。 减少对食材进行腌制、添加过多调味料等操作,腌制食材容易引入亚硝酸盐,后续在体内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像添加大量辛辣调料等可能刺激胃肠道黏膜,影响肠胃正常消化功能,增加肠胃疾病发生几率,保持食材的相对原汁原味更利于健康。 烧烤毕竟存在一定健康风险,即便注意了各方面问题,也应控制食用量,不要一次吃太多,要降低食用的频率,将其作为偶尔解馋的选择,而非日常饮食的常态。过量食用烧烤会使身体持续暴露在致癌物质等有害因素下,增加患癌以及其他疾病的风险,适度食用才能尽量减少对健康的影响。
842
2025-01-08
化疗21天一次是什么时间开始算
金长娟
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科
化疗21天一次,实际上有着不同的起始计算依据,如从化疗用药第一天开始算等,且会因具体情况而有差别。准确把握计算起始点对于合理安排化疗计划、保障治疗效果以及患者身体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1、从化疗用药第一天开始算: 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计算方式,如患者在1月1日开始进行第一次化疗用药,下一次化疗就从这一天往后推21天,也就是1月22日开始进行第二次化疗。后续都以此类推,以每次实际开始输注化疗药物的首日作为21天周期的起始点,方便医护人员准确安排用药时间及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阶段。 2、从化疗结束当天开始算: 有的医院或治疗团队会采取从化疗结束的那一天起算的方法,假设患者1月5日完成了一次化疗,21天后,即2月5日就该进行下一次化疗了。这种计算方式重点关注化疗结束后的时间间隔,利于判断患者身体在化疗结束后经过一定时间恢复的情况,以便确定下一次化疗时患者身体能否承受。 3、按住院周期起始算: 一些需要住院进行化疗的患者可能会按照住院周期来计算,如患者1月10日办理住院手续并开始此次化疗相关流程,不管具体用药时间是哪一天,都以住院当天为起始,21天后再次办理住院开启下一轮化疗,这样能更好地结合医院的住院管理安排以及医护人员对患者全程情况的把控,确保化疗有序开展。 患者及家属要准确记录好每次化疗的时间,避免错过周期影响治疗效果。还要留意化疗期间身体的反应变化,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做好生活护理,保证充足休息与合理饮食,增强身体抵抗力,助力顺利度过化疗阶段。 化疗21天一次的治疗周期有哪些优缺点 21天的间隔给身体留出了一定时间来修复化疗造成的损伤,像骨髓抑制情况能有机会改善,白细胞等血细胞指标可逐步回升,胃肠道黏膜也能慢慢修复,有助于减轻不良反应,让患者在下次化疗前能恢复到相对较好的身体状态。 很多化疗药物的药效发挥及代谢有一定时间特点,21天的周期能较好地契合,保证药物在体内充分发挥抗癌作用后,经过这段时间让身体代谢掉药物残留,维持较好的治疗节奏与效果。 相对固定的21天周期,无论是患者自身还是家属,都能较有条理地提前安排好工作、生活以及后续护理等事宜,利于形成规律有序的抗癌生活状态。 如果患者在周期内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需要延迟化疗,就容易打乱整个治疗节奏,影响抗癌药物作用的连贯性,不利于持续对癌细胞进行打击。 每21天就要面临一次化疗,患者心理上容易产生持续的紧张、焦虑情绪,随着周期不断推进,这种心理压力可能会逐渐累积,对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296
2025-01-08
乳头挤出清水是乳癌吗
金长娟
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科
乳头挤出清水样液体是一种值得关注的身体现象,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患上了乳癌,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这一情况出现,包括生理性因素方面、内分泌失调情况等,需正确判断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1、生理性因素: 在一些正常的生理阶段,乳头可能挤出清水。如女性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时,身体激素水平变化,乳腺会为后续的哺乳做准备,出现少量清水样分泌物是正常的泌乳表现,这是机体的自然生理调节,并非病症表现,与乳癌并无关联。 2、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失调也可能致使乳头挤出清水,当生活作息不规律,像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或者饮食不健康等,会影响体内激素的正常分泌,干扰乳腺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得乳腺导管分泌出清水样液体,和乳癌没有必然联系。 3、 乳腺疾病: 部分乳腺疾病会引发此现象,如乳腺增生,由于乳腺组织受内分泌激素影响,出现增生性改变,乳腺导管扩张,可能有清水样溢液产生。还有导管内乳头状瘤,瘤体刺激乳腺导管,也可导致分泌物增多出现清水样液体。不过这些是良性疾病,虽需重视并治疗,但与乳癌有本质区别。 确实存在乳头挤出清水是乳癌表现的情况,但往往还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像乳房出现无痛性肿块,且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腋窝淋巴结也可能肿大等。若出现这些伴随情况,就要高度警惕乳癌可能,需进行全面检查,如乳腺超声、钼靶、病理活检等来明确诊断。 患者不要惊慌,但也不可掉以轻心。要留意液体的量、颜色变化,以及是否有异味,关注乳房有无其他不适症状,如疼痛、肿块等。建议定期进行自我乳房检查,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到正规医院乳腺科就诊,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检查,以便准确判断原因,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乳头挤出清水的治愈情况 若是因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正常生理变化,乳头挤出清水属于身体自然的泌乳准备表现,这并非疾病,无需特殊治疗,待孕期结束、哺乳结束后,随着身体激素水平恢复正常,这种清水样溢液通常会自行停止,乳腺会逐渐恢复到非孕哺状态,基本能完全恢复正常,不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导致内分泌失调,进而出现乳头挤出清水时,只要积极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调节内分泌的药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体内激素水平趋向平稳,乳腺的分泌功能也会恢复正常,溢液情况大多可以得到治愈。 如果是乳腺增生引起,可通过遵医嘱服用一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药物,定期复查,多数患者能缓解增生症状,使乳头溢液消失。而导管内乳头状瘤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瘤体,术后做好护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一般也能治愈,乳头不再出现异常溢液。 要是确诊为乳癌导致乳头挤出清水,治愈情况相对复杂。早期乳癌通过手术切除病灶,配合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手段,有一定的治愈率;但如果处于中晚期,往往只能通过治疗尽量延长生存期、缓解症状,较难实现完全治愈。
644
2025-01-08
医学上CA代表什么
金长娟
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科
在医学领域中,CA有着特定的指代含义,包括癌症、钙元素、心搏骤停等,在不同情境下代表着不同的意思。其常出现在诊断及相关医疗文书当中,对于医护人员交流以及患者了解病情都十分关键。 1、代表癌症的缩写 在很多病历、检查报告等资料里,CA常被用来指代癌症。医生为了照顾患者的情绪,避免直接使用癌症这个比较敏感且容易让患者产生较大心理压力的词汇,会用CA来代替书写。如肺部CA,意思就是肺癌,这样的表述既专业人员能明白,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看到癌症二字时过度的紧张和恐慌。 2、代表钙元素 CA也是化学元素钙的符号,在医学检验中常涉及到对人体钙含量的检测。像血钙水平的测定,检测报告中会出现CA相关指标,其数值高低对判断人体的骨骼健康、神经肌肉功能等有着重要意义。如血钙过低可能引发抽搐等症状,血钙过高也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医生会依据CA所代表的钙指标情况来评估健康状态并制定相应对策。 3、代表心搏骤停 在急救医学相关场景里,CA有时表示心搏骤停。当遇到患者突发心搏骤停的紧急情况时,医护人员会快速记录为CA情况,便于准确传达病情的严重性以及迅速开展如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争取在黄金时间内挽救患者生命,这个指代对于急救工作高效、精准地进行起着关键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看到CA字样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医学场景、所在的科室以及相关的检查或病情描述等来准确判断其含义。如在肿瘤科提及的CA大概率指癌症,而在检验科看到,很可能是与钙元素相关指标,不能混淆,需准确判断场景去理解,以免出现解读错误。 医学上CA相关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若对CA所表达的意思不清楚,千万不要自行臆想。应主动向医生、护士或专业的医学检验人员等咨询。误解CA含义可能导致患者及家属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或者做出错误的医疗决策,只有经过专业解释,才能准确知晓其背后代表的真实意义。 当发现CA代表癌症相关情况时,不能仅停留在此简单判断上,要进一步了解癌症的具体类型、分期、后续的诊疗计划等详细内容。若是钙元素异常,要关注后续复查、调整饮食或补充钙剂等相关医嘱,不能忽视后续跟进,确保对身体状况做到准确把握和妥善处理。 如果涉及自己或家人病情中出现CA的情况,要做好相关记录,便于后续就医时准确向不同医生反馈。在与医护人员沟通时,也要确保双方对CA指代内容理解一致,避免因沟通不畅出现诊疗偏差,保障医疗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医疗过程的顺畅开展。
1081
2025-01-08
老人严重缺钠是癌症晚期吗
金长娟
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科
老人严重缺钠不一定就是癌症晚期,其可由多种原因引发,癌症晚期确实可能出现这一情况,但更多时候是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如药物副作用、饮食摄入不足、疾病因素等,家属应及时带老人去正规医院就诊。 1、饮食摄入不足 老人的饮食习惯若不合理,也容易造成严重缺钠。有些老人饮食过于清淡,长期刻意控制盐的摄入,或者存在食欲不佳、咀嚼吞咽困难等问题,导致含钠食物摄入过少,时间一长,体内钠储备不足,就会出现严重缺钠现象,这纯粹是饮食方面的原因,和癌症晚期没有必然联系。 2、药物副作用 部分药物的使用也会带来老人缺钠的副作用,如一些利尿剂,老人长期服用后会促进肾脏排泄钠,若没有合理补充钠元素,就容易出现严重缺钠。还有一些精神类药物等,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干扰钠的正常代谢,致使体内钠含量降低,而这些药物引发的缺钠和癌症晚期毫无关系,只是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3、良性疾病 像老年人易患的慢性肾脏疾病,会影响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导致钠排出体外增多而缺钠。还有胃肠道疾病。如长期的腹泻、胃肠梗阻等,使钠随着消化液大量丢失。一些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同样可引起钠代谢异常,造成严重缺钠情况,这些与癌症并无关联。 4、癌症晚期 在癌症晚期,一些情况可能导致老人严重缺钠。如一些肿瘤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功能,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引起水钠代谢紊乱,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还有部分癌症患者因为食欲严重下降,摄入的含钠食物过少,再加上频繁呕吐、腹泻等症状,造成钠丢失过多,进而引发严重缺钠,但这只是癌症晚期可能出现的部分表现。 日常生活中,在饮食上要适当增加含钠食物的摄入,但也要考虑老人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添加食盐,选择一些钠含量相对高且易消化的食物,像咸菜、咸汤、肉松等。不过要注意循序渐进增加,避免一下子摄入过多加重肾脏负担,鼓励老人少食多餐,保障营养均衡。 老人严重缺钠需要留意哪些事项 如果老人是因为服用一些药物导致的缺钠,不要擅自停药或换药,需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来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种类。若是需要补充钠剂进行纠正,要严格把控剂量和服用频率,定期带老人回医院复查血钠水平,观察补充效果以及身体有无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且有效改善缺钠状况。 家属要密切留意老人日常的身体状态变化,包括精神状态、食欲、尿量等方面。记录老人出现的异常情况,如是否有新的不适症状、原有症状有无加重等,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医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更好地帮助老人恢复正常的钠代谢水平,维持身体健康。 严重缺钠可能会使老人身体比较虚弱,行动能力受限,容易发生摔倒等意外情况。要确保老人生活环境的安全,如保持地面干燥、无杂物,在卫生间等容易滑倒的地方安装扶手等,减少意外发生的风险,陪伴老人适当活动,增强体质,辅助身体恢复。
602
2025-01-08
化疗一次后几天恢复正常
金长娟
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科
化疗一次后身体恢复正常的时间跨度较大,短则3-5天,长则3-6周甚至更久,具体取决于多种因素。年龄、身体基础状况、化疗药物类型及剂量、化疗反应程度等都会影响恢复时长。 1、年龄及身体基础状况 对于年轻且身体基础较好,本身没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肝肾疾病等的患者,通常身体耐受性较强。化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且恢复得快,可能在1-2周内,像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以及乏力感等就能逐渐减轻至基本恢复正常,骨髓抑制情况也能较快改善,大概2-3周血细胞等指标可恢复到相对正常水平。 2、化疗药物类型及剂量 如果使用的是相对温和的化疗药物,并且剂量较小,那对身体造成的损害相对有限,恢复时间会较短。一般胃肠道不适等反应在3-5天就可有所缓解,整体身体状态大约1周能基本恢复。但若是使用了强效、高剂量的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往往更严重,恢复周期就会延长,可能需要2-4周甚至更长时间来让身体各项机能恢复正常。 3、化疗反应程度 有些患者化疗后仅有轻微的恶心、食欲稍减等症状,通过适当的饮食调整和简单的对症处理,可能2-3天这些不适就会消失,身体很快恢复如常。若出现了严重的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严重下降,或者有严重的脱发、口腔溃疡、腹泻等情况,身体恢复正常的时间就会大大增加,可能需要3-6周,期间还需密切关注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化疗后,患者要保证充足的休息,让身体有精力去修复受损机能。饮食上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帮助补充能量、增强抵抗力。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化疗后抵抗力弱。按医嘱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身体能顺利恢复健康。 化疗期间,如何促进身体恢复 化疗后不要一次进食过多,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如将一日三餐分为五餐或六餐来吃,既能保证身体持续获得营养,又可减轻胃肠消化压力,利于营养的吸收,帮助身体尽快从化疗的不良反应中恢复过来。 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让身体各器官在睡眠中得到充分休息和修复。可以营造安静、舒适、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避免饮用咖啡或浓茶等影响睡眠的饮品,帮助提高睡眠质量。 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进行适度的活动,像在室内散散步、做简单的伸展运动等,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防止因体力透支影响身体恢复,随着身体逐渐好转,可慢慢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 勤洗手,注意口腔卫生,每天早晚用软毛牙刷刷牙,饭后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预防口腔感染。定期洗澡、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爽,尤其是要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避免沾水,防止感染情况发生。
1314
202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