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振康的科普
抑郁了怎么才能走出来
薛振康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抑郁症的恢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耐心和支持,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有抑郁症的症状,应尽早就医。 1、就医 咨询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是处理抑郁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专业的心理治疗师能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习应对策略。 参加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帮助人们识别和挑战那些消极的思维模式,并用更加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取代不健康思维。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能够调节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平衡,从而改善心情和减轻抑郁症状。 2、改变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尽量每天同一时间起床和睡觉,有助于调整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 均衡饮食: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维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以及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鸡蛋和牛奶,都有助于提升心情。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适度强度的运动,如散步、跑步或瑜伽,能够释放内啡肽,这是一种自然的心情提升物质。 3、社交互动 与亲朋好友交流:与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分享感受,不要独自承受,有时候仅是有人倾听,就能让患者感到宽慰。 加入支持小组:参与抑郁症支持小组,可以接触到同样经历的人,共同分享经验和策略,互相鼓励。 4、学会放松 练习冥想和呼吸技巧:冥想和深呼吸练习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抑郁,使更加专注于当下。 尝试正念练习:正念练习可以帮助学会接受当前的情绪状态,而不是对抗或逃避。 从事兴趣爱好: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或重拾旧有的爱好,能够转移注意力,减少对负面情绪的关注。 5、建立正面思维 记录感恩日记:每天写下三件让自己感到感激的事情,即使是很小的事情,这有助于培养积极的心态。 设定小目标:为自己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并庆祝每一次成功,这样可以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正面自我对话:注意自己对自己的说话方式,尽量用积极的话语鼓励自己,避免自我贬低。 6、维护心理健康 限制酒精和咖啡因摄入:这些物质可能会加剧焦虑和抑郁症状。 避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减少晚上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特别是在睡前,以促进更好的睡眠质量。 寻求专业建议:定期与治疗师或医生沟通,根据进展调整治疗方案。 抑郁症的康复需要长期坚持,结合多种方法共同护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情绪、心理异常变化,并积极处理,给自己时间去适应新的变化和应对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看到积极的变化。
603
2024-08-28
焦虑症躯体化能扛过去吗
薛振康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焦虑症躯体化一般难以自行扛过去,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焦虑症躯体化不能忽视或硬扛,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护理方法,积极干预和治疗,以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1、症状的持续性和加重性 躯体化症状如心慌、手抖、肌肉紧张等可能持续存在,若不干预,可能会越发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2、心理因素的复杂性 躯体症状通常是潜在焦虑情绪的外在表现,不解决心理根源,症状难以消除,甚至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3、影响生活质量 功能受限:躯体不适会导致日常活动能力下降,如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学习。 社交障碍:因身体症状而回避社交,影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4、病情发展的不确定性 长期的焦虑躯体化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等疾病的风险,未经治疗,病情走向难以预测,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日常要创造安静、舒适、放松的生活环境,减少外界的刺激和压力,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和缓解躯体症状。在饮食上保持均衡营养,避免摄入过多咖啡因、酒精等可能加重焦虑的物质。要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瑜伽、深呼吸练习等,有助于放松身心。心理支持也非常关键,家属和朋友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依靠。患者自身也要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避免过度担忧和恐惧。
1897
2024-08-28
双相情感性障碍是什么病
薛振康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双相情感性障碍是一种情绪极端波动的精神疾病,特点在于患者经历着情绪的高涨,如躁狂与低落,如抑郁之间的极端波动,需综合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及社会支持等多方面措施进行治疗。 双相障碍的躁狂期表现为情绪异常高涨、精力充沛、思维奔逸、言语增多且语速加快,常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轻躁狂症状较轻,但同样影响日常生活,看似充满活力,实则可能导致冲动行为、决策失误及社交关系紧张。若不及时干预,可能逐渐加重,建议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及家庭治疗等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增强应对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与躁狂期相反,抑郁期患者会感到极度的悲伤、绝望、失去兴趣和活力,常伴有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注意力难以集中及自杀念头,抑郁期的痛苦会使患者陷入自我否定与无助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建议及时就医通过调整神经递质水平,如使用锂盐、遵医嘱使用抗癫痫药及抗抑郁药等,以稳定情绪,减少症状发作。 双相障碍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与遗传、生物化学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多方面有相关,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及避免刺激性物质的摄入,稳定情绪。 建议双相障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情绪稳定,遵循医嘱规律服药,积极就医参与心理治疗,病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以维护心理健康。
1524
2024-08-28
一点小事就容易生气烦躁的原因
薛振康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一点小事就容易生气烦躁,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以及社会与环境因素等,需要及时去除诱因,并积极调节情绪。 1、心理因素: 压力累积:长期面对工作、学习或生活中的压力,可能导致情绪紧绷,对小事反应过度。 情绪波动:部分人可能天生情绪波动较大,对刺激的反应更为敏感。 认知偏差:对事物的看法可能带有偏见或消极倾向,导致容易对小事产生不满或愤怒。 2、生理因素: 荷尔蒙变化:如青春期、孕期、经期或更年期等生理阶段,荷尔蒙水平的波动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 睡眠不足:缺乏充足的睡眠会影响情绪稳定性,使人更容易感到烦躁。 营养不良:如过度节食、挑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营养不足,进而影响大脑功能和情绪调控。 3、社会与环境因素: 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或同事的关系紧张,情绪容易受到影响,可能会有紧张、焦虑、心情烦躁等。 环境刺激:嘈杂的环境、拥挤的空间或不良的生活条件可能增加烦躁感。 生活事件:近期的挫折、失落或变化,如失业、失恋等,可能使人对小事更加敏感。 遇到上述情况可以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及其背后的原因,提高情绪意识。或学习深呼吸、正念冥想、放松训练等方法来缓解紧张情绪。重要的是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
1646
2024-08-28
洁癖是心理疾病还是精神疾病
薛振康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洁癖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疾病,而非精神疾病。洁癖,表现为过度的清洁和卫生追求,对污垢、细菌等有着超乎寻常的恐惧和回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更多地反映了个体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偏差和困扰。 洁癖的产生往往与多种心理因素相关。个体的性格特点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那些性格较为敏感、追求完美、对自身和周围环境有较高要求的人,更容易发展出洁癖的倾向。例如,一个从小就被教育要保持极度整洁,且自身对不整洁的容忍度极低的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洁癖。 心理创伤或不良经历也可能引发洁癖。比如曾经经历过严重的卫生相关的事件,如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等,可能导致对卫生的过度警觉和担忧,进而发展为洁癖。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对洁癖的形成产生影响。在某些文化环境中,对清洁和卫生的强调可能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促使个体对清洁的追求超出正常范围。 焦虑情绪也常常与洁癖相关联。个体可能通过过度清洁的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感,从而形成一种不良的应对机制。需要指出的是,洁癖的程度有轻重之分。轻度的洁癖可能只是个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或偏好,不会对正常生活造成明显的影响。但当洁癖严重到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社交功能、工作效率等,给自身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困扰时,就需要被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并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
1064
2024-08-20
躯体焦虑症其实很简单治愈
薛振康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躯体焦虑症是可以治愈的,但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并坚持治疗。患者应积极就医进行规范治疗,同时应注意加强生活护理,通综合干预,可改善预后。 1、认知行为疗法 改变思维模式:通过识别和挑战负面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如过度担忧、灾难化思维等,帮助患者建立更积极、合理的认知模式。 暴露疗法:让患者逐渐面对所害怕的情境或身体感觉,减少对它们的过度恐惧和回避,从而减轻焦虑症状。 2、运动疗法 释放内啡肽: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能够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这是一种天然的抗压和抗焦虑物质,有助于改善情绪。 调节神经系统:运动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从而缓解身体的紧张和焦虑感。 3、放松训练 深呼吸练习:慢慢地吸气,然后缓缓地呼气,专注于呼吸的感觉,有助于放松身体和思维,减轻焦虑引起的身体紧张。 渐进性肌肉松弛:通过有顺序地紧张和放松身体各个肌肉群,帮助患者感受肌肉放松与紧张的差异,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放松身体。 4、心理调适 情绪管理:学习识别和接纳自己的情绪,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情绪表达等方法,有效地管理焦虑情绪,避免情绪的过度积累。 压力管理:掌握有效的压力应对技巧,如时间管理、合理设定目标、学会拒绝等,减少生活中的压力源对情绪的影响。 5、良好的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有助于稳定生理节律和内分泌系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心理的调适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合理饮食:均衡的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食物,避免过多摄入咖啡因、糖分和高脂肪食物,有助于维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对于躯体焦虑症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避免嘈杂和混乱的氛围加重焦虑情绪。要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奏,包括定时起床、休息、用餐等,让身体和心理适应这种有序的状态。在社交方面,要积极与亲朋好友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获得其的理解和支持。
2479
2024-08-20
早期精神病怎么看出来
薛振康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早期精神病的识别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情绪、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需要敏锐的观察和综合判断,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1、情绪变化 情绪不稳定:经常无故出现情绪波动,如从高兴突然转为悲伤或愤怒。 情感淡漠: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或亲密的人变得冷漠、缺乏情感反应。 过度焦虑或恐惧:没有明确原因地感到极度不安或害怕。 2、思维改变 思维混乱:说话缺乏逻辑,难以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妄想观念:坚信不符合现实的想法,如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等。 过度猜疑:对他人的动机和行为过度揣测,不信任周围的人。 3、行为异常 社交退缩:减少与他人的交往,回避社交场合。 行为冲动:做出不计后果、突然且不符合常理的行为。 生活习惯改变:如睡眠和饮食习惯突然发生显著变化。 4、感知觉异常 幻觉体验:看到、听到、感觉到不存在的事物或声音。 敏感多疑:对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的言行过度敏感,容易产生误解。 对于可能处于早期精神病阶段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为患者提供一个稳定、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避免过度刺激和压力,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有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家属和护理人员也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避免因照顾患者而产生过度的压力和负担,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社交活动,有助于恢复其社会功能和改善心理状态。通过专业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和支持,促进其康复。
1238
2024-08-16
走出强迫症的最好方法
薛振康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走出强迫症没有绝对的最好方法,但综合认知行为疗法、心理调节和生活调整等能有效改善。通过恰当的护理和积极的改变,能够逐渐摆脱强迫症的困扰,过上正常、健康的生活。 1、认知行为疗法 暴露与反应预防:逐渐让患者面对引发强迫思维的情境,不进行强迫行为,如害怕污染的患者逐步接触不洁环境但不反复清洁,通过多次练习,打破强迫思维与行为的关联。 认知重构: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不合理的强迫观念,引导患者以更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 2、心理调节 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减轻身体的紧张感,缓解因强迫带来的焦虑情绪。 正念练习:专注当下,觉察自身的想法和感受,不评判不抗拒,提高对强迫思维的觉察和接纳能力。 3、生活调整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定时进餐,建立稳定的生活节奏,有助于稳定情绪,减少强迫症的触发。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心情,提升心理抗压能力。 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空闲导致陷入强迫思维,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内容。 走出强迫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并持之以恒,也需要家人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对于正在努力走出强迫症的人,护理方面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在面对强迫冲动时,不要过分批评和指责自己,要学会宽容和理解自己的情绪。
1289
2024-08-16
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薛振康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精神分裂症的表现多样,主要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症状等。了解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而良好的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1、阳性症状 幻觉:以幻听最为常见,患者可能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如评论、指责或命令。 妄想:常见的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夸大妄想等,坚信不符合现实的想法。 思维形式障碍:思维散漫、破裂,缺乏逻辑和连贯性。 2、阴性症状 情感淡漠: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缺乏情感反应,表情呆板。 意志减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生活、工作和学习失去兴趣。 社交退缩:回避与他人交往,不愿参与社交活动。 3、认知功能障碍 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任务或活动。 记忆力下降:难以记住新的信息或回忆过去的经历。 执行功能障碍:在计划、组织和解决问题方面存在困难。 4、情感症状 情感不协调:情感表达与内心体验不一致,如面带笑容却诉说悲伤的事情。 焦虑和抑郁:部分患者可能同时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复杂多变,个体差异较大,且症状可能随时间而变化。要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避免刺激和冲突,关心患者的日常生活,帮助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
1245
2024-08-16
嗜睡是抑郁的哪个阶段
薛振康
副主任医师
精神科
嗜睡可能出现在抑郁症的不同阶段,但不能简单地将其与特定阶段直接对应。家属和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奏。 1、抑郁症早期: 患者可能开始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通过增加睡眠来逃避负面情绪,出现嗜睡。此时症状相对较轻,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2、抑郁症中期: 除情绪问题外,可能出现自责、自罪等思维,身体和精神的疲惫感加剧,嗜睡可能更明显,社会功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3、抑郁症严重期: 患者陷入深度的情绪低谷,甚至产生自杀念头,可能由于极度的精神消耗,出现长时间的嗜睡,基本无法正常参与工作、学习和社交。 嗜睡并非抑郁症的必然症状,也不是每个患者都会经历,而且抑郁症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个体差异较大。嗜睡在抑郁症中没有固定的阶段归属,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也要注意避免患者过度睡眠,应鼓励其在适当的时间起床活动。多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内心感受,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督促患者按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参加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改善情绪和睡眠质量。
2002
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