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宪聚的科普
肺气不足和肺气虚的区别
侯宪聚
主任医师
内科
肺气不足和肺气虚在中医理论中均属于肺脏功能减弱的范畴,但二者在症状表现、病因、病程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1、症状表现不同
肺气不足: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咳嗽、短气、声低懒言、神疲体倦等。患者常感呼吸无力,活动时症状可能加重,但整体病情较为和缓。此外,肺气不足还可能导致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等体征。
肺气虚:症状则更为严重,常出现呼吸困难、喘息、声音低怯、痰液清稀且量多等症状。患者动则气喘,稍有劳作便气喘吁吁,呼吸气促。同时,肺气虚还伴有明显的神疲体倦、面色晄白、畏风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体征。在病程较长的患者中,还可能出现皮肤干燥、皱缩、瘙痒等症状,尤其在秋冬气候干燥时更为突出。
2、病因不同
肺气不足:多因长期调摄不当,如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外感风邪等所致。这些因素导致肺脏功能逐渐减弱,形成肺气不足的状态。
肺气虚:则可能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先天因素如体质虚弱、脏腑功能低下;后天因素则包括久咳伤气、悲伤不已、劳逸不当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肺气虚损。
3、病程不同
肺气不足的病程相对较长,往往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和外界环境刺激累积的结果。而肺气虚的病程则可能相对较短,尤其是在受到急性损伤或严重疾病影响时,肺气虚的症状可能迅速出现并加重。
4、治疗原则不同
肺气不足:治疗原则以补益肺气为主,常用方剂包括补肺汤、参苓白术散等。这些药物能够增强肺脏功能,改善肺气不足的症状。
肺气虚:治疗则需固表敛汗、补益肺气并重。代表方剂如玉屏风散等,既能固表止汗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又能补益肺气以改善肺气虚损的状态。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及体质差异进行准确区分,并遵循医嘱接受相应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肺脏功能,预防和改善肺气不足和肺气虚的症状。
856
肝火旺盛吃什么调理最好
侯宪聚
主任医师
内科
肝火旺盛可通过饮食和药物调理,如食用西瓜、苹果、葡萄等清热降火的水果,饮用菊花茶、决明子茶等清热解毒的茶饮以及适量食用绿豆汤、莲子百合汤等汤品。中成药也可辅助治疗,但需遵医嘱使用。
1、食物调理
水果:西瓜、苹果、葡萄、香蕉、李子、草莓、荸荠、梨等水果,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可以适量食用。柠檬水中的柠檬具有降温降燥的作用,有助于降低肝火。
茶饮:菊花茶、决明子茶、夏枯草茶、绿茶、玫瑰花茶等,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有助于缓解肝火旺的症状。泡水时可以加入菊花、枸杞,有助于清肝火。
汤类:绿豆汤、冰糖雪梨水、莲子百合汤、西瓜汁、黄瓜汁等饮品,也具有泄肝火的作用。黑木耳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包括铁、维生素B等,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同时也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2、药物调理
中成药:部分药物具有泻火通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胆火旺、心烦不宁、头晕目眩等情况。还有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利胆解毒的作用,适用于肝胆火旺引起的症状,如口苦、胸闷、胁肋胀痛等。
中药汤剂:中药汤剂在清肝泻火方面效果通常较好,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虽然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理肝火旺盛,但并不能完全依赖药物来解决问题。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长,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肝火旺盛的调理需要从饮食和药物两方面入手,同时也要注意调整作息、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等。这些综合措施将有助于缓解肝火旺盛的症状,提升身体健康水平。
1062
肝主筋的筋是指什么
侯宪聚
主任医师
内科
中医所说的肝主筋中的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肌腱、韧带等连接肌肉、关节的组织以及具有柔韧性和弹性的相关结构。肝与筋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关,肝血充足、肝气调畅则筋强体健,反之则会出现各种与筋有关的疾病。
筋包括现代医学所指的肌腱、韧带等组织,这些结构在人体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连接着骨骼与肌肉,使关节能够进行屈伸、旋转等各种活动。如手部的肌腱可以让手指灵活地屈伸,完成 各种精细动作,膝关节的韧带则维持着关节的稳定性,防止过度的移位。
筋也涵盖了一些具有柔韧性和弹性的组织。中医认为,筋具有束骨而利关节的功能,这意味着筋不仅起到连接和固定骨骼的作用,还能够使关节活动自如。这种柔韧性和弹性使得人体在运动时能够适应不同的姿势和动作变化,避免受伤。比如在进行体育锻炼或舞蹈等活动时,身体的柔韧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筋的状态。
从生理功能上看,中医认为肝与筋有着密切的关系。肝主藏血,而筋的正常功能需要充足的血液滋养。当肝血充足时,筋得到充分的营养,就会坚韧有力,关节活动灵活。如果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就会出现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肢体麻木等症状。
在临床治疗中,对于一些与筋有关的疾病,中医常常从肝论治。如对于因肝血不足引起的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可以采用补养肝血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肝气郁结导致的肌肉紧张、疼痛,可以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缓解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养肝脏,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运动,以维护筋的正常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765
肝主疏泄什么意思
侯宪聚
主任医师
内科
肝主疏泄指的是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生理作用,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一旦失常会引发多种身体不适。应重视对肝的养护,以维持其正常的疏泄功能。
肝主疏泄主要体现在调畅气机、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畅情志几个方面。气的运行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也能正常协调。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可出现胸胁、少腹胀满疼痛等气滞的表现。
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血液才能正常运行而不致瘀滞。同样,气能行津,津液的输布代谢也依赖于气的推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可促进津液的运行输布,防止水液停滞。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注入肠道,以助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肝主疏泄能调畅脾胃之气的升降,使脾气升、胃气降,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若肝失疏泄,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可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腹痛泄泻等症状。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可导致情志活动的异常,出现抑郁、善怒等表现。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会对人体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如肝气郁结,可出现情绪抑郁、胸胁胀痛等症状;肝气上逆则可能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表现;肝火上炎会有头痛、目赤肿痛、口苦咽干等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情绪的刺激,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从而保障身体健康。
1254
肝郁痰凝证是什么病
侯宪聚
主任医师
内科
肝郁痰凝证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证名,涉及肝脏的疏泄功能与痰湿内生的复杂关系。肝郁痰凝是由于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进而影响津液的正常代谢,导致痰浊内生,痰气交阻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在中医看来,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当情志不遂、精神压力过大或者遭受不良情绪刺激时,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则气机阻滞,不能正常推动津液的运行和输布,津液停聚,就会凝聚成痰,痰浊与郁滞的肝气相互交结,便形成了肝郁痰凝证。
肝郁痰凝证在临床上可表现出多种症状。在情志方面,患者往往情绪抑郁、焦虑不安、善太息,容易生闷气,这是因为肝气郁结,情志不得舒畅所致。在身体局部症状上,常见的有胸胁胀满疼痛,疼痛多为胀痛、窜痛,位置不固定,这是肝郁气滞的典型表现。
同时,还可能出现乳房胀痛,尤其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前乳房胀痛可能会更加明显,甚至可触及肿块。若肝郁痰凝证发生在颈部,则可能出现 瘿瘤,患者可自觉颈部有肿块,随吞咽上下移动。还可能伴有头晕目眩、口苦咽干、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对于肝郁痰凝证通常采用疏肝理气、化痰散结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逍遥散合二陈汤等加减。通过调理肝气,使气机通畅,同时化痰散结,消除痰浊凝聚,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在生活中,患者也应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志。同时,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980
乙肝中医能治愈吗
侯宪聚
主任医师
内科
乙肝,即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是否能治愈,主要取决于病情的类型、患者的体质以及治疗的综合措施。从中医角度来看,乙肝的治疗强调辨证施治,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达到扶正祛邪、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医认为,乙肝的发生与湿热疫毒侵袭人体、正气不足密切相关。湿热蕴结于肝胆,导致肝气不舒、肝血不和,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中医治疗乙肝,需辨明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等不同的证候类型,然后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例如,对于湿热蕴结型乙肝,可选用甘露消毒丹、龙胆泻肝汤等方剂,以清热利湿、解毒退黄;对于肝郁脾虚型乙肝,则宜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解郁、健脾和中。
中医治疗乙肝不仅注重药物的使用,还强调整体调理,包括饮食调养、情志调节、生活作息等方面。通过综合施治,中医能够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免疫力,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值得注意的是,乙肝的治愈情况因病情而异。
急性乙肝在中医的及时干预下,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甚至达到临床治愈。但对于慢性乙肝患者而言,由于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完全治愈的难度较大,但通过中医的调理,可以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乙肝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同时,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乙肝具有传染性,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以防交叉感染。
1266
肝火旺的原因是什么引起的
侯宪聚
主任医师
内科
肝火旺,作为中医常见的证候之一,其产生原因多种多样,涉及情志、饮食、脏腑功能等多个方面。
1、情志因素:
情志不畅是肝火旺的重要诱因之一。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喜条达而恶抑郁。长期的精神压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形成肝火旺盛的局面。特别是暴怒,更会使肝气上逆,火势更旺。
2、饮食因素:
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导致肝火旺的重要原因。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往往偏好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物,加之烟酒过度,这些都会助湿生热,形成“湿热”之邪。湿热之邪蕴结于肝,便会导致肝火旺盛。同时,缺乏运动、喝水少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身体的运化排泄功能,进一步加重肝火旺的症状。
3、脏腑热邪: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各脏腑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当其他脏腑遭受热邪侵袭时,如风热感冒等,热邪可通过经络传导至肝经或胆经,引起肝火旺盛。慢性肝胆疾病等也是导致肝火旺的常见原因。
针对肝火旺的情况,中医主张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调节情志、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比如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愤怒;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之物;适量运动、多喝水、保证充足的睡眠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预防和缓解肝火旺的症状。同时,若出现肝火旺的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958
肝血不足有什么症状和表现
侯宪聚
主任医师
内科
肝血不足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肝脏血液供应不足或功能失调的状态。其症状多样,涉及全身多个系统,比如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眼睛干涩、视力下降、肢体麻木、震颤等。
1、失眠多梦:
肝血不足时,肝脏和心神得不到充分的血液滋养,导致心神不宁,易出现睡眠浅、多梦易醒等失眠症状。中医认为,肝藏魂,魂不安则夜寐不宁,因此失眠多梦是肝血不足的重要表现之一。
2、头晕目眩:
肝血不足还常伴随头晕目眩的症状。这是因为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目,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眼花,甚至眼前发黑的现象。肝血不足还可能引发肾精亏损,进一步加重头晕目眩的症状。
3、眼睛干涩、视力下降:
中医有“肝开窍于目”之说,肝血不足会直接影响眼睛的健康。肝血不足时,眼睛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滋养,会出现干涩、疲劳、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长期肝血不足还可能导致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眼部疾病。
4、肢体麻木、震颤:
肝血不足还会影响筋脉的濡养,导致肢体麻木、震颤等症状。中医认为,肝主筋,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养,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震颤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肌肉抽动、痉挛等现象。
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中医医师的辨证施治。同时,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养肝护肝,保持情绪稳定、饮食均衡、作息规律等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综合调理,可以有效改善肝血不足的症状,维护身体健康。
1410
柴胡疏肝散不适合人群
侯宪聚
主任医师
内科
柴胡疏肝散是一个中药方剂,以其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广泛应用于肝气郁滞所致的各种病症。但柴胡疏肝散也有其适用范围与禁忌,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月经期女性、脾胃虚弱者、过敏体质者、儿童及老年人等特定人群,应慎用或禁用柴胡疏肝散,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体内气血运行与常人不同,且胎儿或婴儿对药物极为敏感。柴胡疏肝散虽能疏肝解郁,但其药性偏于芳香干燥,易耗伤阴津与阳气。孕妇服用后,恐有伤胎之虞,导致胎儿发育不良或流产等严重后果;而哺乳期妇女服用,则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健康。因此,此类人群应严格禁用。
2、月经期女性:
月经期是女性生理周期中的重要阶段,此时气血运行以排经为主。柴胡疏肝散中的活血成分,如白芍、川芎等,虽能通畅血脉,但若在月经期服用,恐会加剧经血的流失,导致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等不良反应。故月经期女性应避免服用柴胡疏肝散。
3、脾胃虚弱者: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者,其消化吸收功能已显不足,再服柴胡疏肝散这等行气活血之剂,恐会进一步耗伤正气,加重脾胃负担,导致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症状加重。因此,脾胃虚弱者应慎用或禁用柴胡疏肝散。
4、过敏体质者:
柴胡疏肝散由柴胡、白芍、甘草、陈皮等多味中药组成,其成分复杂,过敏体质者对其中的某种或多种成分可能存在过敏反应。一旦服用,可能引发皮肤瘙痒、红肿、呕吐、腹泻等过敏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状况。因此,过敏体质者在服用前务必进行过敏测试,并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5、儿童及老年人:
儿童与老年人的体质相对较弱,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柴胡虽能疏肝解郁,但其药性较为猛烈,儿童及老年人长期或大量服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如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下降等问题;老年人则可能出现心脏功能减退、血压波动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因此,这两类人群在使用柴胡疏肝散时应特别谨慎,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和疗程。
柴胡疏肝散虽为疏肝解郁之良方,但其使用亦需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在服用前,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医师的意见,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1056
蓝芩口服液哺乳期可以喝吗
侯宪聚
主任医师
内科
蓝芩口服液在哺乳期是可以喝的,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观 察身体反应,并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促进病情恢复。
蓝芩口服液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为板蓝根、黄芩、栀子等中药材。这些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的功效,对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咽干、咽痛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药物安全性较高,一般不会对母体产生不良影响。
蓝芩口服液作为中成药,其成分相对温和,副作用较小。在哺乳期使用,一般不会通过乳汁对婴幼儿产生不良影响,也不会影响乳汁的分泌量。
尽管蓝芩口服液在哺乳期可以使用,但具体用药剂量和频率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指导确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哺乳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出合理的用药建议。
如果患者对蓝芩口服液中的任何成分存在过敏反应,应避免使用。在用药期间,患者应密切观察自身及婴幼儿的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哺乳期患者在用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或影响药效。如患者在使用蓝芩口服液的同时还需使用其他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药物之间产生相互作用。
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