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黎的科普
开颅手术严重吗
别黎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开颅手术的严重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决定手术前,充分评估因素,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1、病变性质 如脑膜瘤、脑囊肿等良性病变,如果生长位置相对表浅,且未侵犯重要的神经结构,手术难度和风险通常较低,一般并不严重。 脑胶质瘤、转移瘤等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边界不清,手术难以完全切除,且术后复发的可能性较高,手术风险和严重程度较大。 2、患者身体状况 老年人和儿童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手术的耐受能力较差。老年人可能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增加了手术风险;儿童的神经系统尚在发育中,手术对其生长和发育可能产生影响,一般较为严重。 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肝肾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增加,上述疾病可能影响麻醉的耐受性和术后的恢复,有可能增加危险性。 3、手术情况 对于病情相对稳定、进展缓慢的病变,如良性肿瘤,可以充分准备后进行择期手术。有足够的时间评估患者情况、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手术风险相对可控,一般并严重。 因脑外伤、脑出血等紧急情况需要立即进行的开颅手术,患者处于危急状态,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全面的术前准备,手术较为严重。 4、术后护理和康复 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护理、预防感染等,优质的护理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一般情况较轻,但若手术护理不当,则可能是的病情加重。 建议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以及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时换药,预防感染。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838
2024-08-22
帕金森病人整夜折腾
别黎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帕金森病人整夜折腾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运动症状、药物副作用、睡眠障碍、精神心理因素和夜尿增多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1、运动症状影响: 导致的肌肉僵直、震颤等症状在夜间可能会加重,患者身体的不自主运动使得他们难以找到舒适的睡眠姿势,频繁翻身、调整体位,影响睡眠质量,进而整夜折腾。 2、药物副作用: 帕金森病治疗中使用的药物,可能会引起精神症状,如幻觉、焦虑、烦躁等,可能导致患者在夜间出现行为异常,表现为整夜折腾。 3、睡眠障碍: 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睡眠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征等睡眠障碍,会导致患者在夜间频繁醒来,难以入睡,从而出现整夜折腾的现象。 4、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患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如对疾病进展的担忧、生活质量下降的困扰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可能在夜间可能更为突出,影响睡眠,引发折腾。 5、夜尿增多: 帕金森病可能影响泌尿系统的功能,导致膀胱过度活动,夜尿次数增加。患者睡前应控制饮水量,尤其是避免睡前两小时大量饮水。 家属可以通过创造安静、舒适、光线柔和的睡眠环境,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保持适宜的室温,以及夜间可轮流陪护,确保患者安全,减轻其孤独感来缓解。
1406
2024-08-14
垂体病变的症状表现
别黎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垂体病变是指垂体发生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其症状表现多样,取决于病变的性质、位置和对垂体功能的影响程度,包括生长发育异常、生殖健康问题、代谢紊乱、视觉障碍等方面,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1、生长发育异常: 垂体功能异常直接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迟缓或异常快速增高,而成人则可能出现体型变化,如肢端肥大症,体现为手足增大,面容改变。 2、生殖健康问题: 性腺刺激激素失衡,男性可能遭遇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女性则可能经历月经周期紊乱、不孕。青少年发育异常,如乳房发育过早或延迟,亦需警惕垂体疾病。 3、代谢紊乱: 甲状腺刺激激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异常,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表现为体重波动、体温调节失常、易疲劳或焦虑。肾上腺功能不全则可能引起低血压、电解质失衡。 4、视觉障碍: 垂体位于大脑底部,邻近视神经交叉处,肿瘤压迫可致视野缺损,表现为双颞侧偏盲,即视野两侧缩小,严重时影响中央视力,需及时眼科检查,排除垂体病变。 5、头痛: 垂体病变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和组织,引起头痛。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可能有所不同,有的为隐痛,有的则为剧烈疼痛,通常位于眼眶后、前额部或双侧颞部。 垂体后叶病变还可能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导致多尿和持续口渴,大多数垂体病变需要治疗以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692
2024-08-14
枕部蛛网膜囊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别黎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枕部蛛网膜囊肿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良性病变,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涉及先天性发育异常、颅内出血、颅脑损伤、炎症感染等,对于发现有蛛网膜囊肿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查和评估,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1、先天性发育异常: 枕部蛛网膜囊肿多由胚胎发育期间脑脊液循环系统的异常所引发,可能涉及蛛网膜细胞分裂与分化障碍,导致脑脊液积聚,形成囊肿。 2、颅内出血: 脑内出血后,血液在蛛网膜下腔积聚,可能刺激蛛网膜增生和局部脑脊液潴留,形成囊肿。出血后的吸收过程和机化反应,也可能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 3、颅脑损伤: 头部受到外伤,如撞击、跌伤等,可能导致蛛网膜撕裂,脑脊液在局部潴留,进而形成囊肿。损伤后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伤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若症状严重,需及时就医治疗。 4、炎症与感染后果: 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或感染,如脑膜炎、脑脓肿,可导致脑膜粘连,影响脑脊液循环,继发枕部蛛网膜囊肿。感染控制后,囊肿可能持续存在,需长期监测。 5、肿瘤: 枕部肿瘤变压迫蛛网膜,干扰脑脊液正常循环,也可能引发蛛网膜囊肿,往往伴随原发病变的症状,需综合治疗。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枕部蛛网膜囊肿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观察随诊,定期复查以监测囊肿变化,对于症状明显、囊肿较大或对患者构成威胁的病例,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以减压或去除囊肿。
573
2024-08-13
后脑勺长了一个瘤摸起来硬硬的不痛
别黎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后脑勺出现一个摸起来硬硬的、不痛的瘤状物,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皮脂腺囊肿、脂肪瘤、骨瘤、纤维瘤和颅骨骨膜下血肿机化等方面,需要综合判断,应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1、皮脂腺囊肿: 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所形成的潴留性囊肿,质地较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晰。 如果囊肿较小,无感染,通常无需特殊处理。若囊肿较大或反复感染,可能需要手术切除。 2、脂肪瘤: 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生长缓慢,多为良性。 表现为质地柔软、有弹性、边界清楚的肿块,如果脂肪瘤较小,不影响外观和生活,可定期观察。若瘤体较大或生长迅速,可手术切除。 3、骨瘤: 多起源于颅骨,是一种良性骨肿瘤。 质地坚硬,与颅骨相连,通常无明显症状。较小的骨瘤一般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若骨瘤较大,压迫周围组织或影响美观,可考虑手术切除。 4、纤维瘤: 由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质地较硬,边界清楚。 纤维瘤一般生长缓慢,如果没有引起不适或明显增大,可暂时观察。若瘤体较大或影响生活,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5、颅骨骨膜下血肿机化: 可能由于外伤导致颅骨骨膜下出血,血肿未完全吸收而机化形成。 质地较硬,与颅骨紧密相连,通常无需特殊处理,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逐渐软化变小。 淋巴结肿大等也可能表现为后脑勺的硬瘤,但具体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也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1494
2024-08-13
头部开颅手术需要恢复多长时间
别黎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头部开颅手术的恢复时间因多种因素而异,包括手术类型和复杂程度、患者个体差异、术后并发症、康复治疗参与及心理状态等方面,没有固定的标准,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以实现最佳的恢复效果。 1、手术类型和复杂程度: 简单的开颅手术,如小面积的肿瘤切除或血肿清除,术后恢复相对较快。如果是复杂的脑部手术,涉及多个区域或重要功能区,恢复时间会明显延长。通常简单手术可能在数周至数月内恢复,复杂手术则可能需要半年甚至更久。 2、患者个体差异: 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都会影响恢复时间。年轻人身体机能较好,恢复通常较快;而老年人或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恢复相对较慢。 3、术后并发症: 如果术后出现感染、出血、脑积水等并发症,会延长恢复时间。处理并发症需要额外的治疗和康复过程,可能使整体恢复时间增加数周甚至数月。 4、康复治疗的参与: 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心理辅导等,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身体机能的改善,从而缩短恢复时间。坚持康复治疗的患者往往能在更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5、患者的心理状态: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康复积极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影响身体的恢复进程,延长恢复时间。 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状态的波动,如躁动、有意识睁眼或闭眼、主动肌肉收缩等,通常与手术创伤、麻醉反应及引流管刺激等因素有关。
1368
2024-08-01
脑膜瘤手术风险大吗
别黎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脑膜瘤手术的风险大小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质地、血供情况,以及患者自身的健康状况,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合理的个性化方案。 1、肿瘤位置: 颅底或深部肿瘤:位于颅底或大脑深处的肿瘤,手术到达较为困难,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这些区域的解剖结构复杂,包含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损伤风险较高。 功能区肿瘤:若肿瘤紧邻或侵入大脑的重要功能区,如运动、感觉或语言中枢,手术切除时可能会损害这些功能,导致术后神经功能障碍。 2、肿瘤大小: 大体积肿瘤:较大的肿瘤与周围神经、血管的粘连更为紧密,切除时更易损伤这些结构,增加出血风险和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 3、肿瘤质地和血供: 质地坚硬的肿瘤:质地硬的肿瘤在手术中难以分块切除,增加了手术难度。 血供丰富:血供丰富的肿瘤在手术中容易引起大量出血,影响手术视野,增加手术风险。 4、患者健康状况: 基础疾病:患者如果伴有严重的心脏病、肺部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手术风险会相应增加。 高龄患者:老年人可能伴随多种慢性疾病,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通常更高。 5、手术方法: 显微手术:现代显微手术技术提高了手术精确度,降低了风险,但依然存在手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 脑膜瘤手术后可能会出现颅内出血、感染、脑水肿、神经功能障碍等风险,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神志状态和生命体征,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休息,以促进身体恢复。
949
2024-07-31
颅底骨折耳朵出血
别黎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颅底骨折导致的耳朵出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临床状况,需要患者及时就医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通过保持外耳道通畅、定期清洗外耳道、预防感染、卧床休息、定期复查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促进恢复。 1、原因: 主要是由于颅底骨折后,硬脑膜发生了破裂,导致出血和脑脊液的外漏。颅底骨折多数为线性骨折,但在严重情况下,也可能为暴力性骨折。 这种骨折可以损伤脑膜组织,引起脑脊液外漏,并可能损伤血管,导致出血。脑脊液和血液经过鼓膜进入外耳道,从而产生耳朵出血的临床症状。 2、处理措施: 及时就医:颅底骨折耳朵出血后,患者应及时到医院专科门诊就诊,由专科医生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明确颅底骨折的严重程度。 保持外耳道通畅:在出血期间,必须保持外耳道的通畅开放,不能用任何东西去堵住外耳道。因为如果外耳道不通畅,血液就不能够流出,积累的血液多了就容易出现感染。 定期清洗外耳道:每天应定期清洗外耳道,可以用盐水棉签或者盐水棉球来进行清理,以防止血液和脑脊液在外耳道内积聚。 预防感染:在颅底骨折耳朵出血期间,应使用抗生素至少1-2周来预防颅底的感染。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等,但具体用药需遵医嘱。 卧床休息:患者应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防止脑脊液逆流引起颅内感染。 定期复查:在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头部CT,以观察病情恢复情况。如果出血持续超过1个月,或者出现其他并发症,如面瘫、听力下降等,应及时就医并考虑手术治疗。 颅底骨折导致的耳朵出血后,除了积极治疗外,还需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免加重病情。饮食上应以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1123
2024-07-31
脑实质多发缺血灶是什么病
别黎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脑实质多发缺血灶是一种属于脑部的缺血性病变,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疾病通常是在长期缺血性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脑部出现多个缺血性病灶。 1、病因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导致脑实质多发缺血灶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老化,加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因素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会加速,导致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从而影响脑组织的供血。 血管发育异常:一些先天性的血管发育异常,如脑部小血管炎等,也可能导致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引发脑实质多发缺血灶。 炎症等因素:如脑部炎症、免疫介导的血管病、放疗后的小血管病变等,也可能对脑部血管造成损害,导致脑实质缺血灶的形成。 2、临床表现: 脑实质多发缺血灶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多数患者可能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眩晕、运动障碍、感觉异常、认知障碍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与缺血灶的部位和大小有关,严重时可能引发脑梗死,导致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3、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抗动脉硬化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神经保护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稳定斑块、保护神经细胞等,从而延缓病情的进展。 非药物治疗:如血管支架介入治疗,适用于脑血管高度狭窄的患者。通过放置支架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脑组织的正常供血。 预防脑实质多发缺血灶的发生,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血管病变。
1218
2024-07-31
大脑胶质瘤是一种什么病
别黎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大脑胶质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恶性肿瘤,也被称为神经上皮肿瘤或脑癌。它在颅内肿瘤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40%-50%。 1、病因与分类: 大脑胶质瘤的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电磁辐射、化学污染等,以及个体的免疫状态等。遗传因素中,一些遗传性疾病如神经纤维瘤病以及结合性硬化疾病等,被认为是脑胶质瘤的遗传易感因素。 根据细胞种类和恶性程度的不同,大脑胶质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胶质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以及少枝胶质细胞瘤等。临床上,胶质瘤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分为四个级别,即Ⅰ、Ⅱ、Ⅲ、Ⅳ级,其中Ⅰ、Ⅱ级偏良性,Ⅲ、Ⅳ级偏恶性。 2、症状表现: 头痛:通常是进行性的,尤其是早晨醒来时更为明显。 癫痫发作:尤其在低级别的胶质瘤中较为常见。 神经功能障碍:如语言障碍、运动或感觉缺陷,这取决于肿瘤影响的大脑区域。 认知和行为改变: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和性格改变。 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和视乳头水肿、视物模糊。 3、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尽可能安全地切除肿瘤,以减轻症状和控制肿瘤生长。 放射治疗:使用高能量射线杀死肿瘤细胞或阻止其增殖。 化学治疗:使用药物治疗,通常与放疗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特定分子的治疗,如贝伐单抗,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免疫治疗: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 胶质瘤的预后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肿瘤的类型、分级、位置、患者年龄以及治疗反应。低级别胶质瘤通常预后较好,而高级别胶质瘤,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预后较差,复发率高,生存期相对较短。
1217
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