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科室相关科普
低压低是怎么造成的,怎么调理
曲家珍
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低压低即舒张压低于正常水平,通常指的是舒张压低于60mmHg。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体位变化、血容量不足,以及血管扩张等。
1、体位变化:
体位突然改变,如从卧位或蹲位快速站立,可能会出现短暂的低压低。这是因为体位变化时,血液来不及迅速回流到心脏,导致心脏输出量暂时减少,引起血压降低。但这种情况通常是短暂的,身体会通过自身调节机制迅速恢复正常血压。
对于频繁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建议缓慢改变体位,给予足够的时间让身体适应。必要时,可穿戴弹力袜或使用升压药物,以帮助提高血压。
2、血容量不足:
血容量不足是导致低压低的常见原因,当身体因失血、脱水、营养不良等情况导致血容量减少时,心脏输出的血量也会相应减少,引起低压降低,如严重的外伤导致大量出血,或长时间腹泻、呕吐引起身体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都可能引发血容量不足。
针对血容量不足,应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如通过口服补液盐、静脉输液等方式。对于严重失血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输血治疗。
3、血管扩张:
血管过度扩张也会导致低压降低,如感染、过敏反应时,体内会释放一些物质使血管扩张,血液在血管中的分布面积增大,相对的血压就会降低。长期使用降压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也可能导致血管过度扩张。
对于感染引起的血管扩张,应积极治疗感染源,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过敏反应导致的血管扩张,需立即停止过敏原接触,并使用抗过敏药物。对于药物引起的血管扩张,应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对于低压低的情况,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和治疗。通过定期监测血压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低血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低压低的预后护理措施
患者应养成定期监测血压的习惯,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午餐后及睡前等关键时间点。有助于及时发现血压波动,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将每次测量的血压值记录下来,形成血压变化曲线,以便医生分析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保证饮食均衡,增加营养摄入,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及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增加盐分摄入,但需注意避免过量。同时,减少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的摄入。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调节血压。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可增强体质,提高心血管功能。但需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疲劳。
917
窦性心律有什么危害
孙继红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窦性心律作为心脏电活动的正常节律,起源于窦房结,通常并不具有危害性。当窦性心律出现异常,如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等,就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多种危害。
窦性心律不齐可能导致心脏泵血效率下降,全身器官供血不足,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心力衰竭。窦性心动过速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不良情况,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窦性心动过缓则可能导致心虚、四肢无力,甚至加重原有心脏疾病。
窦性心律异常可能导致血液流动受阻,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血栓一旦脱落,可能引发脑卒中、肺栓塞等严重后果。长期的窦性心律异常可能导致心脏结构发生改变,如心房或心室肥大,进而增加心脏病的风险。
窦性心律异常还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增加高血压或低血压的发生几率,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导致重要器官如大脑、肾脏等供血不足,功能受损。窦性心律异常还可能引发睡眠障碍、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窦性心律异常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诊断,如到医院完善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及时进行治疗,以降低危害并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和监测病情的变化,以期早日康复。
怎么维持窦性心律
1、调整生活方式:
日常需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晚7-9小时为宜,利于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平衡。平时应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15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与剧烈运动引发心律失常。
2、饮食管理:
减少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加蔬果、全谷物、优质蛋白摄取,保持营养均衡,有助于维持心脏正常代谢与电生理活动,稳定窦性心律。
3、情绪管控:
长期的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可刺激交感神经,导致心律失常。学会运用深呼吸、冥想、心理咨询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可减少情绪波动对心脏节律的影响,为窦性心律的维持创造有利的心理环境。
624
为什么说得了心肌炎寿命不长
孙继红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心肌炎是一种心肌的炎症性疾病,可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等多种因素引起,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程度不一,并非所有心肌炎患者都会面临寿命缩短的风险,但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脏功能衰竭,影响患者的寿命。
1、心肌炎的并发症:
心肌炎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这些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严重时甚至引发猝死。心肌炎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为心脏泵血功能不足,无法满足身体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心力衰竭是心肌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暴发性心肌炎病情发展迅速,可能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危及生命。
2、心肌炎的病情进展:
心肌炎的病情可能逐渐加重,从急性心肌炎发展为慢性心肌炎或持续性心肌炎。这会导致心肌细胞持续受损,心脏功能逐渐下降。心肌细胞受损后,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会发生代偿性改变,如心脏扩大等,并不能完全弥补心肌细胞受损带来的功能下降,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加速病情进展。
3、心肌炎对心脏功能的长期影响:
心肌炎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永久性损伤,影响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可能无法完全恢复,导致患者长期心脏功能下降。心肌炎还可能引发心脏瓣膜病变、心包炎等心脏疾病,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早期发现、积极治疗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调整,都有助于改善心肌炎患者的预后。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调整也是促进心肌炎康复的重要因素。
心肌炎的治疗方法
心肌炎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急性期应限制体力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心肌修复。一般的心肌炎患者需卧床休息至体温下降后3-4周,有心力衰竭或心脏扩大者应休息半年到一年,直至临床症状消失,心脏恢复正常大小。患者应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白菜等,避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火锅、油炸食品等。
由于病毒性心肌炎较为常见,在早期可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减轻心肌损伤。对于出现严重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心肌的炎性反应,减少心肌疤痕形成。
在极少数情况下,心肌炎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当患者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可植入临时起搏器以维持正常的心率,对于严重的心肌炎并伴有心脏结构严重受损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移植术。
1432
心衰为什么越治越严重
孙继红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病情越治越严重的情况,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
1、原发病控制不佳
冠心病相关:如果心衰是由冠心病引起,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心肌持续缺血缺氧,会不断加重心肌损伤。即使使用了改善心衰症状的药物,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仍在进展,新的血栓不断形成,就会导致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
高血压未控制: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衰,若血压持续处于高水平,心脏后负荷过重的问题无法缓解。心脏需要克服更大的阻力泵血,心肌会进一步肥厚、纤维化,最终导致心脏功能失代偿,使心衰加重。
2、治疗依从性问题:
药物使用不当:患者可能未按医嘱规律服药,如自行减少利尿剂的用量,会导致体内液体潴留,加重水肿和心脏负担。或者随意停用改善心室重构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使得心脏重构过程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加速心衰的恶化。
饮食和生活方式不调整:心衰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钠盐摄入,若患者仍然高盐饮食,会引起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的前负荷。缺乏运动或过度劳累也会影响心脏功能恢复,而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更是会对心脏产生进一步损害。
3、并发症影响:
心律失常:心衰患者容易并发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室性心律失常等。心律失常会使心脏的节律和泵血功能紊乱,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加重心衰症状,如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心室率加快,心脏充盈不足且心肌耗氧量增加,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
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心衰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感染会增加机体的代谢需求,加重心脏负担,也会导致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引起缺氧,使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肺部感染还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对心肌产生直接的损害。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和调整治疗方案,以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
心衰的预后
轻度心衰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如果能够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药物能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通常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日常活动能力受影响较小,急性加重的频率相对较低,如早期发现的心衰患者,通过控制血压、治疗冠心病等措施,配合药物治疗,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
中度至重度心衰患者预后较差,随着病情的加重,心脏功能明显受损,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水肿等严重症状,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更容易发生急性加重,而且每次加重都会进一步损害心脏功能。即使经过积极治疗,5年生存率也相对较低,尤其是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如果患者对治疗反应良好,如使用药物后症状明显缓解,心脏功能指标有所改善,且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调整生活方式,预后相对较好。若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或者患者不遵守治疗方案,心衰会迅速恶化。这种情况下,患者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等,严重影响预后,生存期可能会大大缩短。
1247
心电图T波低平说明什么问题
孙继红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心电图T波低平是心电图检查中常见的一种异常表现,指的是T波的振幅低于正常范围。T波代表心室肌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T波低平可能反映心室肌复极过程中的异常。
1、生理性因素:
部分正常人也可能出现T波低平,这可能与遗传、寒冷刺激、饮酒、情绪激动等生理性因素有关,通常去除诱因后复查心电图可恢复正常。
2、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也可能导致T波低平。钾离子对心肌细胞的复极化过程有重要作用,当血清钾离子浓度低于正常值时,可影响心肌细胞膜电位的改变,进而影响其复极,导致T波低平。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可能导致T波低平,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等进行判断。
4、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是导致T波低平最常见的原因,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心肌缺氧,可能导致心电图上T波的振幅低于正常范围,常见于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心绞痛发作时。
5、心肌疾病:
心肌炎、心肌病等心肌疾病也可能导致T波低平,会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室肌复极过程异常,从而在心电图上表现为T波低平。
当心电图出现T波低平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以期早日康复。
心电图T波低平的治疗方法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如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从而改善心脏功能。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脏抵抗疾病的能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这些都会损害心脏健康。
对于由心肌缺血引起的T波低平,应积极治疗冠心病等原发病,改善心肌供血,通常包括使用药物扩张冠状动脉,以及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阻滞剂等药物降低心脏耗氧量。对于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引起的T波低平,应及时补充钾离子,通常通过口服或静脉补钾治疗。对于心肌疾病引起的T波低平,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心肌病患者应使用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等。
663
心脏为什么不会得癌症
孙继红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心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泵送血液,为全身提供必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尽管身体其他部位可能遭受癌症的侵袭,但心脏却相对免疫,原因有心脏组织的特殊性、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等。
1、心脏组织的特殊性:
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特别是心肌细胞,这些细胞具有独特的生长和分裂特性。与许多其他类型的细胞不同,心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受到严格的调控,降低了基因突变的几率,从而减少了癌症的发生。
2、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
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能够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和病原体。心脏作为人体的关键器官,其周围的免疫系统也相对强大。当心脏细胞发生异常变化时,免疫系统能够迅速识别并清除这些细胞,防止其发展成癌症。
3、低氧环境抑制肿瘤生长:
心脏的微环境相对低氧,这不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肿瘤细胞需要大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支持其快速生长,而心脏内部的低氧环境则限制了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增殖。
4、基因表达的稳定性:
心脏细胞的基因表达相对稳定,不易发生突变,有助于维持心脏细胞的正常功能,并减少癌症的发生。
5、心脏细胞的更新速度:
虽然心脏细胞具有再生能力,但其更新速度相对较慢,意味着心脏细胞在生命周期内经历的分裂次数有限,从而减少了基因突变和癌症发生的风险。
尽管心脏不易患癌症,仍然需要关注心脏健康,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适量的运动锻炼、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积极的心态调整,可以有效地保护心脏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心脏的日常养护
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低脂肪的蛋白来源,如鱼、豆类等,适量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坚果、橄榄油等,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保护心脏健康。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能够增强心脏功能,提高心肌的耐力和适应性。运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避免熬夜,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减轻心脏负担,良好的作息习惯还能调节内分泌系统,保持情绪稳定,对心脏健康有益。学会释放压力,保持心情愉悦,长期的精神紧张和焦虑会对心脏造成不良影响,可以通过旅游、看电影、听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634
心肌损伤的原因和恢复方法
孙继红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心肌损伤是一种对心脏功能有潜在影响的状况,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而针对不同原因的心肌损伤,恢复方法也各有差异。患者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原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如白喉杆菌、链球菌等,产生的毒素可损害心肌。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也可能累及心肌,导致心肌功能障碍。
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可直接侵袭心肌细胞,引发炎症反应,造成心肌损伤。机体的免疫反应在清除病毒过程中,也可能对心肌细胞产生误伤,加重心肌损害,一般在病毒感染后的1-3周内出现心肌损伤相关症状。
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在某些因素刺激下发生痉挛,如情绪剧烈波动、过度劳累、寒冷刺激等,可导致心肌短暂缺血,反复痉挛可能引起心肌损伤,可发生在正常冠状动脉或有粥样硬化病变的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这是导致心肌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冠状动脉内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细胞缺血、缺氧,进而导致损伤。当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完全堵塞冠状动脉时,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造成大面积心肌损伤。
2、恢复方法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规律的作息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促进心肌修复。
休息与营养支持:患者需要充分休息,一般急性期需卧床休息3-6个月,减少心肌耗氧量。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利于心肌修复。
药物治疗:患者需遵医嘱用药,如病毒性心肌炎在急性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细菌感染引起的心肌损伤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冠心病引起的心肌损伤,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
无论是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还是特殊的治疗手段,都旨在减轻心肌损伤程度、促进心肌修复和改善心脏功能,保护患者的心脏健康。患者在康复后也需要长期的健康管理,预防心肌损伤的再次发生。
心肌损伤的预后
如果心肌损伤范围较小,如轻度的心肌炎或局部心肌缺血导致的少量心肌细胞受损,经过及时治疗和适当休息,心肌细胞通常有较好的修复能力。患者可能在数周或数月内恢复正常的心脏功能,预后良好,对长期生活质量影响较小。一般心脏结构和功能在恢复后可基本保持正常,后续复发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注意预防再次发生心肌损伤的因素,如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当心肌损伤严重,如大面积心肌梗死或严重的心肌病导致广泛的心肌纤维化时,心脏功能会受到显著影响。患者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即使经过积极治疗,心脏功能也难以完全恢复正常,可能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甚至心脏移植等特殊干预措施。这类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很高,如再次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
873
高血压能吃海鲜吗
孙继红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饮食管理对于控制病情至关重要。高血压患者可以吃海鲜,但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海鲜的种类和食用量,并注意烹饪方式。
海鲜是一大类食物的统称,其种类丰富多样,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增强免疫力等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一定益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血压的控制。
尽管海鲜营养丰富,但高血压患者仍需注意适量食用。因为部分海鲜,如鱿鱼等,胆固醇含量较高,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对血脂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加重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病情。部分海鲜制品,如咸鱼、虾酱等,含盐量较高,过量食用会增加钠的摄入,导致血压升高。
高血压患者在食用海鲜时,还需考虑自身的具体情况,如对于同时合并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的患者,应严格控制嘌呤含量较高的海鲜,如贝类、虾蟹等的摄入量,以免诱发痛风发作。海鲜的烹饪方式也是影响高血压患者食用海鲜的重要因素,建议采用蒸、煮等清淡的烹饪方式,避免使用过多的油脂和调味料,尤其是辛辣、高盐的调料。
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多个方面,包括饮食管理、规律作息等,患者也应保持与医生的良好沟通,及时反馈病情变化并接受专业指导。
高血压的注意事项
1、饮食管理:
高血压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限制盐的摄入量,每日不超过5-6克,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肥肉、动物内脏等,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2、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规律的作息有助于维持血压的稳定。
3、适量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控制体重并降低血压。
4、心理调适: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5、定期监测:
定期测量血压并记录结果,以便及时了解血压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6、遵医嘱用药:
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服用药物,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
990
女性心悸心慌头晕呕吐
孙继红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女性心悸心慌头晕呕吐是临床中常见的症状组合,可能涉及多个系统的疾病,不仅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提示潜在的健康问题,治疗时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原因
精神心理因素:焦虑、紧张等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女性出现心悸、心慌、头晕、呕吐等症状。
低血糖:女性因生理特点或饮食不规律,易出现低血糖症状,表现为心悸、头晕、恶心、呕吐等。
前庭神经功能紊乱:前庭神经是管理人体平衡的重要器官,其功能紊乱可能导致心悸、头晕、呕吐等症状,常见于耳石症、前庭神经元炎等疾病。
脑供血不足:血管硬化、血管斑块等问题导致大脑缺血、缺氧,引发心悸、心慌、头晕、呕吐等症状。
心脏疾病:心律不齐、早搏或心肌缺血等问题可能导致心脏搏动能力下降,出现脑供血不足现象,进而引发心悸、心慌、头晕、呕吐等症状。
2、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低血糖患者需补充糖分,前庭神经功能紊乱患者需进行前庭康复训练或药物治疗,大脑中枢神经缺血、缺氧患者需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心脏疾病患者需进行心脏方面的治疗。
对症治疗:对于心悸、心慌、头晕、呕吐等症状,可采取相应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镇静药物等。
女性心悸心慌头晕呕吐的原因复杂多样,治疗时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女性患者应关注自身健康,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女性心悸心慌头晕呕吐的预后
对于低血糖、前庭神经功能紊乱等良性病因导致的心悸心慌头晕呕吐,预后通常较好。经过积极治疗,症状可迅速缓解,且不易复发。对于大脑中枢神经缺血、缺氧、心脏疾病等严重病因导致的症状,预后可能较差,可能导致长期的身体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后至关重要,对于良性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通常能有效缓解症状,预防复发。对于严重病因,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效果和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
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个体差异也会影响预后,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通常恢复较快,预后较好。心理状态良好的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疗和康复,预后也更好。
907
心衰病人走之前的征兆
孙继红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当病情发展到终末期,患者的身体会出现一系列征兆,包括呼吸困难加重、水肿蔓延等方面的异常。
1、呼吸困难加重:
患者原本可能只是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如爬楼梯、快走时感到气促,但在临终前,呼吸困难会变得极为严重,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会有明显的呼吸急促、喘息,甚至需要依靠呼吸机等辅助设备来维持呼吸。这是因为心脏功能极度衰竭,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导致肺部淤血不断加重,气体交换严重受阻。
2、水肿蔓延和加重:
心衰患者通常会有水肿的表现,早期可能只是下肢水肿,用手指按压小腿等部位会出现凹陷。但随着病情恶化,水肿会逐渐向上蔓延,可发展至大腿、腹部,甚至全身。是因为心脏泵血功能下降,静脉回流受阻,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患者还可能出现胸水、腹水等情况,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和身体的不适。
3、意识状态改变:
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精神萎靡等情况,是由于心脏功能衰竭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以及体内代谢紊乱引起的。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尤其是在呼吸困难加重或身体极度不适时,但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往往会转为昏睡状态,对周围的刺激反应逐渐减弱。
4、心律失常频发:
心衰终末期患者常有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等,而且发作频率会明显增加。可以通过心电图或心电监护观察到。严重的心律失常会进一步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可能引发心脏骤停。
5、少尿或无尿:
肾脏的血液灌注依赖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衰严重时肾脏灌注不足,尿量会明显减少,患者可能从原来的正常尿量逐渐减少至每天几百毫升甚至更少。少尿或无尿不仅是肾脏功能受损的表现,也会导致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排出,进一步加重身体的内环境紊乱。
此类征兆提示患者的病情已经处于极其严重的阶段,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密切观察,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衰病人的治疗方法
对于心衰患者,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重要措施。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活动,待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适当的休息有助于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让心脏得到充分的恢复时间。
控制钠盐摄入至关重要,一般建议每天钠盐摄入量不超过2-3克,以减轻水肿。要注意控制水分摄入,避免液体潴留加重。患者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以维持身体的营养状况,但要避免暴饮暴食。
对于存在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心衰患者,CRT通过植入起搏器,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改善心脏功能。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部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心功能严重受损且心电图显示有特定指征的患者。对于有心脏骤停高风险的心衰患者,ICD可以自动检测并终止致命性的心律失常,降低患者因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风险。
829